上世纪90年代左右,漫威由于濒临破产将旗下英雄的影视版权贩卖出去,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好莱坞各大影业都开始拍摄这些英雄的真人电影,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蜘蛛侠》《X战警》系列等。
不过,并不是所有漫威英雄的银幕征途都那么顺利的,比如今天要说到的《绿巨人》。
浩克的版权绿巨人浩克的版权,最初漫威是卖给了好莱坞巨头环球影业,而当初漫威将英雄卖出去时,条约都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倘若电影厂商没有推出这名英雄的电影作品,则版权将自动回归到漫威手上,比如蜘蛛侠的期限是5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进入世纪初后环球影业很快就将浩克的个人电影立项,不但投入了足足1.37亿美元的成本(当时福克斯的《X战警》成本才7500万美元)还请了著名导演李安执导。
李安的实力自不必说,2001年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自己后来还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然而,《绿巨人》在2003年上映后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网里影评人的评分勉强及格,而代表观众口碑的爆米花指数却仅仅29%。
票房成绩更是只有2.45亿美元出头,对比其1.37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加上宣发费用以及分成,显然亏损不少。
而《绿巨人》的成绩也导致环球影业不敢再碰浩克这名英雄,间接导致后来版权回归漫威的故事(不过环球影业依然拥有浩克电影的发行权)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不明白了,1.37亿的成本在03年已经算是非常高了,且还是著名导演执导,为何最后成绩如此不堪呢?
定位李安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但纵观他的作品列表,可以发现他比较擅长拍文艺片,当然,他也能拍商业片,但并不如以故事为重心的剧情片稳定。
说远的,1999年李安执导的《与魔鬼共骑》就在票房上遭遇惨败,说近的,2019年李安也拍了一部商业大作《双子杀手》,而这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同样相当一般。
绿巨人浩克这种以破坏力、战斗力着称的美漫超级英雄,最适合拍的影片类型自然是以场面、视觉特效为卖点的爆米花电影,这类影片的特点是故事、剧情一般都比较简单,但会有很多刺激观众肾上腺素的特效场面。
通俗点说,就是打得过瘾。
但《绿巨人》这部电影,李安并不甘心单纯拍成一部商业影片,因此将其重心摆在了文戏方面。
这其实是风险很高的一步棋,超级英雄不是不能走注重剧情的方向,诺兰后来的《黑暗骑士》就是商业、故事两面俱到的电影。
但也要知道,整个漫改电影史上,也只有一部《黑暗骑士》而已。
由于李安不愿意将《绿巨人》定位成纯商业片,因此导致后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挖掘英雄的深度《绿巨人》这部电影的故事,对比漫画改动幅度非常大。
比如吸收人在原作只是一名普通的反派,但在影片里被改成是主角布鲁斯·班纳的父亲。
当然,李安这么做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他在90年代打出名堂的《推手》、《喜宴》与《饮食男女》都是讲述家庭的影片,别称“家庭/父亲三部曲”。
他特地将吸收人改成班纳的爸爸,显然是想从自己最拿手的地方去挖掘浩克的深度。
但很可惜,这个方向其实完全不适合绿巨人这名英雄。
浩克这个角色有没有深度?
当然有,他是漫威人气很高的角色,且早早就推出了自己的个人漫画,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但他的深度,从来都跟所谓的“父子关系”无关,而是跟班纳---浩克这两个意识(甚至是多个)彼此对立却又不得不共存有关。
但即使要挖掘一名英雄的深度,也理应从最适合他的方向入手,而这些漫画角色都诞生了几十年了,原作漫画的画师、编剧等其实早就这个方向摆在眼前了。
好比倘若要细说蝙蝠侠的深度,那也不可能从伟光正的方向去挖掘,因为这个英雄的设定就跟伟光正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李安本身是打算从自己擅长的方向去阐述浩克这名角色的内涵,严格来说也不是不可以,但还是那句话:风险很高。
而结果很明显,观众也并没有卖帐。
商业元素极少所谓的商业元素,从戏内角度来说指的就是一部电影里观众们想看到的东西。
而由于《绿巨人》的重心在文戏,因此整部影片的商业元素可以说少之又少。
电影总时长138分钟,班纳在第40分钟才正式开始变成浩克,而第一场正式的战斗竟然是在60多分钟以后,且打的是还是几只狗,场景又在黑夜,基本没有任何看头。
最终决战同样相当敷衍,没有任何设计,单纯就是双方变个身,然后你抱我我抱你,我把你吸收,吸收完太饱了直接撑死,结束。
事实上,电影侧重文戏并不是武戏就能敷衍对待的理由,尤其是浩克这种英雄,观众不见得会想看到他在整部电影都一直砸砸砸,但更加不会想等一个小时才看到他打几只狗。
除此以外,李安在影片里采用了所谓的“漫画分镜”的表现方式,在单一画面中经常会看到类似漫画框的镜头插入,因此大银幕屡屡会被多组镜头所割裂。
但这个表现方式,只能说是相当的失败,因为电影与漫画是两个载体,在电影的镜头语言里,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漫画式的分镜插入会破坏这个空间感,导致镜头的表现力大为减弱。
以李安的水平肯定也是很明白这点的,不过这部电影是漫改影片,李安显然是认为采用漫画分镜会让粉丝们更有亲切感。
但当漫画改编成电影后,其实受众早就不局限于那点漫画粉丝了,而大众对这种表现方式,显然也没有多少好评。
仅以一部电影本身的标准来衡量,其实《绿巨人》并不算很差。
但若果是以一部以浩克为主角的漫改电影的标准来看待,《绿巨人》就不能令人满意了。
这些奇怪的画面切换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总是喜欢多镜头组合在一起?
赶脚很有科技感么?
整个画面很七八十年代是怎么回事?
女主有一次出场赶脚直接穿越回到文革时期了……浩克爸爸赶脚不像个科学家,穿得很潮骚,像个摇滚青年,但是到了现代,所有的人又失去了时尚感是怎么回事????
金发小女孩长大变成黑发黑眉毛小女孩了是怎么回事?
外国人流行染眉毛?
我被一只发狂的贵宾犬吓到了我会告诉你吗?
当时赶脚好像要爆发生化危机,贵宾要便丧尸犬一样啊……继续……麻麻被粑粑一刀杀死,麻麻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开门,不管站在旁边的儿子,不管还持刀要杀死儿子的丈夫,用吃奶的力气冲出屋子,伸手向实验室方向如行为艺术一般做出一个自己被科学毁灭的意义重大的姿势,然后倒下……导演,你敢揣摩一下麻麻当时在想什么吗?
然后,绿巨人被激怒了……然而反派金发哥哥死得一点不给力,怎么是炸死的呢?
这种王八蛋应该被浩克双手分尸才过瘾啊!!!!!!!
还有还有!!
那个女盆友,为什么帮助别人抓浩克啊……理解不能……最后浩克,果断躲起来不要女盆友了……最后……我以为我看得是无敌浩克……我说怎么没有彩蛋呢结果我看的是绿巨人……我是为了妇联来补课的呀我说怎么浩克脸小了一圈呢……
男女主角很性感,眼睛很漂亮。
剧情推进和感情进入不是很平顺,没有代入感。
故事想象力很丰富,感觉是漫威里关于超能力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一种,尤其是老头最后成的异形怪很精彩,可以再深入挖掘下。
最后片子好像想说科学研究和职责使命在父辈看来都比亲情重要,而子女再热切的期望怎么也得不到回报,表达缺乏父母爱的一部电影?
于是男女主角坚定的选择了爱情?
总的感觉是一种孤独的情怀、无奈的情怀,老头最后变形前的激情演说就像是导演宣泄的出口,戏份很足,但表达有余,完全没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我不喜欢影片中类似漫画切割的镜头,多此一举。
还是更喜欢李安拍文艺片内涵片,冲着绿巨人原版漫画去看这部电影的的确会非常失望,这几天一直在重温marvel和DC的电影,这一部看来看去都索然无味,不能因为导演特色使然而去评判或者宽容影片,在我看来李安就是拍砸了,这没什么,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我觉得他拍的人物故事感强的片子就特别棒。
在大多数“很失望”的评论声中,总有站出来说“我操棒极了你懂不懂电影内涵”的好评。
我想说,李安是个细腻敏感的导演,他能拍卧虎藏龙,能拍少年派,这只有他能做到, 但细腻也需要用对地方,对于浩克,内心的纠结,挣扎,不愿面对回忆,不愿面对真实的父亲,这些细腻之处,李安都表达到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悲悯之心、孤独又恐惧的浩克。
好的,那么我们还是需要回归这部片子的题材:动作、科幻,然而我愿意看到的精彩的打斗,变身一刹那回想漫画中那一幕的激动感,完全被克制。
甚至打斗中的浩克那张“绝望的愤怒”的脸,看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只能说,该收的没收住,内心戏的过度呈现,失去了整部片子应该有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结尾“吸收人”老爸的部分我激动了一下,没想到就一下而已。。。
“吸收人”的效果没有被展示好,这一段可以很漂亮的打一阵子的,没想到落进水里伽马射线一来一下子又开始内心戏了。。。
总之,李安老爷子的戏我还是会看,只要别再拍科幻动作片就好了。
============================================================ p.s.看到一个典型的正面评论,刚回复的,忍不住复制上来。
2013-02-14 00:31:22 深海 还是喜李安导演的,太在一部典型的美漫电影中探讨了很多深奥的东西,比如:人的潜意识,父子关系,个人对抗强权,核武器对人类的影响,基因突变,美苏冷战背景。
我觉得比《复仇者联盟》这种根本就是看特效和爆炸的大杂烩电影强多了 回复你 同学,漫画的电影化首先就是要把隐藏在漫画迷脑海中的动态映像呈现在银幕上,不看特效核爆炸的一般都是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去的吧。
我就是喜欢看特效,尤其是连漫画细节都不落下的特效,这不仅过瘾,而且是对漫画本身的致敬。
早上在電視點播裡面看的這部電影還真是有年頭了……沒必要說太多劇情?
漫畫改的嘛主要是看場景了……還不錯人類很渺小……稍微有點智慧,利用一些很小的超能力,也許就能改變很多……剪輯很有特色誠心弄成漫畫的多畫面風格切換起來也很好玩只是有點亂
我发现我真的不懂观众了,这电影虽然除了前面节奏太差的问题以外基本上都还挺可圈可点的,后半部分节奏正常一些了真挺好看的,而且有风格不流俗,为什么评价这么差,为什么,这不比多数超级英雄电影都好看多了吗,那一堆不堪入目的垃圾评价反而更好,我是真搞不明白了。
也从这电影体会到了节奏真的很重要,节奏一坏几乎是致命性的,那飞快的剪辑速度配合上过分顺滑的运镜和漫画式画面分割,显得很粗糙,体验就像玩儿剧情类游戏的时候一直在点skip,模糊掉了它非但不粗糙反而十分考究的事实,很可惜。
但即使这样,分明也在超英电影里属于好的了…把节奏问题改掉甚至有希望挑战蜘蛛侠三部在我心里的地位。
很多地方能看出少年派的雏形。
家庭与国家双重结构挤压之下的个体生命,故事讲得很悲痛,这种挤压是无解的,于是唯有对主角实施西部片式的放逐才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抚慰。
但这种抚慰太无奈太想像性了,浩克被打死在水底才是未妥协的结尾,因为他根本没有活路,他也不是英雄,他只是个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悲剧。
真的觉得这是一部完全被低估的电影。
电影里有一些恐怖的场景,半夜里昏暗的实验室走廊。
而心理的那个浩克如果隐藏在某处,它就确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我的心里有一个浩克,他(能量)是那么巨大,当他出现、我就是个无意识的傻瓜。
我似乎无法改变他,却可以找到他的开关,了解他,而这,需要比浩克更强的心理力量,也许还要找到很多历史的线索。
(回忆过去)我也很努力了。
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个具象化的愤怒形象。
也只有他具象了,我才可以对他做点什么。
不然就像荣格说的,潜意识如果没有变成意识,他就是你(我)的命运。
评论里很多人说漫威无脑不能被拍成这样,其实换个角度,被拍成这样的漫威是想表达什么呢?
就成立了。
毕竟有什么漫威一定要怎样的规定吗?
就算有,这规定也太无聊了。
它只是个工具才对。
要工具统治人可太逗了。
但是人也确实没有自以为的那么想要自由,看看浩克,他付出了多少,承受了多少,如果自由如此沉重,确实被控制是更轻松的一件事。
看看被嫌弃的松子。
她的心里是否也有个愤怒的浩克。
她没有认出来他。
于是这股愤怒裹挟着她过泥沙俱下的生活。
那是她想要的生活吗?
也许她过生活的时候,只是如浩克一样,没有感觉,没有记忆。
「You know, Consciously you may control it, but subconsciously, I bet that's another story.」「You're nothing but a superficail shell, a husk offlimsy consciousness, ready to be torn off at a moment' s notice.」「Think about all those men out there in their uniforms, barking and swallowing orders, inflicting their pretty rule over the entire globe! Think of all the harm they've done! To you! To me! To humanity!」
首先,这片子不像先前想象得那么差;其次,这片子评论和票房上的失败,并不冤枉。
李安是我特别喜爱的导演,这片子可算做他的一次阴沟翻船,不过并非是因为不好看,而应算作一次对类型片的挑战失败。
记得李安在《卧虎藏龙》评论音轨里说,观众肯定会不习惯武侠片开头十五分钟竟然没有打斗。
不过,看来李安从内心并不认为这是缺点,反而是在《绿巨人》里发扬光大,开片30分钟才有点刺激的剧情,主人公的绿巨人变身形象到了42分钟才出现。
天啊,这是漫画动作电影吗?!
违背了观众的观影初衷,果真死得很惨。
估计李安也预料到了观众的不耐烦,所以在影片中采用了无数次分割画面。
记得第一次看这种处理方式是在《挑战星期天》里,当时觉得眼睛都不够使了。
这次看倒是不至于太匆忙,但觉得很多时候这些画面分割得特别没意义,而且很乱,尤其是需要表现大场面时画面突然被分割成了几小块,那叫一个恼人。
唯一喜欢的一次分割就是卢卡斯背对巴纳、正对康纳利时,画面上出现了三个人此刻的眼神,很有韵味。
影片的特效一般吧,绿巨人和三条大狗打得火热,不过这些形象都过于粗笨,导致线条不太明朗,显示不出技术的优势。
最后的绿巨人他爸的变身也是,本以为会是本片最大的特效亮点,没想到变成雷、石头、水、绿光的形象都那么写意,是要往中国画的风格上靠,还是没钱做细致特效了?!
艾瑞克.巴纳长相可以,演得一般般吧,一直不太看得惯珍妮弗.康纳利,觉得她眼睛颜色太浅,有点像失明的人。
倒是最近看乔什.卢卡斯比较顺眼,眼睛真蓝啊,就是角色猥琐了一点。
男配角比男主角还帅,没天理啊!
所以美国人真的不会喜欢这样的绿巨人吧,走进电影院想看一部传统的特效漫威电影,结果被一个披着绿色皮囊的巨人灌输了两个小时东方哲学,而且最后发现superhero竟然这么悲剧。
突然想到张黎拍的《武动乾坤》,观众以为是一部逆天改命的玄幻爽剧,结果是披着玄幻皮的哲学命题。
这种对于自我表达的追求和讨论,是像李安和张黎这样的导演很难放弃的吧。
李大师真的很执着于展示人的困境,人与环境、与他人、与自我的格格不入,十几年前的他也还是喜欢讨论父子关系、父女关系,绿巨人是非常“李安”的电影。
很喜欢的几个镜头,当bruce第一次变成绿巨人,摧毁了实验室,撕毁一切之后转身,蓦然和父亲第一次对视;晚上躲在树后和女友对视。
这两个镜头都没有对话,镜头节奏很慢,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彼此靠近和试探,以及用眼神交流。
心怀怒气的绿巨人在这个号称是自己父亲的人和自己爱的人面前,努力想要维持最后一丝清明和尊严,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无害。
另一组很喜欢的镜头是bruce出逃之后在沙漠峡谷间飞跃,天地间感受到力量带来的快感和不受束缚的自由,就像他说的,i like it。
从bruce到绿巨人的过程,也是他探索与自我关系的过程,是从外在到内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中探寻。
影片中有很多画中画,可能是为了匹配漫画感,其实个人觉得不是太有必要,而且转场显得有点土气。
不过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漫威电影,恐怕也是唯一一部把superhero的内心一点一点剖开了给人看的电影。
在复联已经完结的现在再回头去看绿巨人,就会想,到底有谁是自愿变成superhero的呢?
在成为superhero的路上,他们每个人都失去了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他们也并没有其他选择,其实这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李安的视角看的是月之阴面,阳光下的阴影,不那么讨喜,但是永远存在。
悲剧
不是怕看《复仇者联盟》会脱节的话,才不得看这个。
爸爸竟然把儿子当成试验品,造出了绿巨人。
李安,不错
2006.8.20
记忆中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这电影的缺点在于它根本不像一个marvel电影,而它的优点也正在于此,因此电影的票房失败和评价两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头忧伤怪物的故事。其实结尾我没看懂,bruce没死,字幕放完还有一句“这是个陷阱”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是李安……一部动作片最致命的缺点是什么——没有动作戏。画中画算个还原漫画风格的亮点吧?但其实也没多亮,看起来跟保安室的监控屏一样……
还能再烂点么?
绿得恶心
李安最大的问题是,他不明白superhero是一种类型电影,有自己固定的主题。用superhero的类型拍一个探讨父子认同的主题,这没人会认可的。
和周亦然一起看的
李安每次都体裁不同,主题相同
7分。绿巨人的内裤,弹性这么好?代言一定要找绿巨人!无论风吹日晒,无论雨雪摧残,绿牌内裤永远跨在你的腰上!穿越了沙漠,飞过了峡谷,跨过了大海,只有绿牌内裤,光洁如新,一尘不染。绿牌内裤~你永远的选择!
看了四遍 都在同一个地方中途睡着
拖沓的节奏和莫名其妙的分镜
-拍完卧虎藏龙以后拍绿巨人浩克 你有故意把武侠片的元素带进科幻片吧 -我没有啊 -那为什么绿巨人会轻功 -那不是轻功 那是他跳得高
失败的杂交品
分数跟狗一样,可是打斗不精彩吗?我觉得比08年那部真实多了,特别是甩泥那下。诺兰的蝙蝠侠走的是宏观社会,那李安的绿巨人就是向内追索。相反感觉男主的描绘远不及老爷子的描绘来得极限,也侧面让人感受了班纳的所有纠结,无法改变的起源与必须面对的人生。视觉方面,漫画腔是双刃剑,也是唯一瑕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