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赤叶青枫近两年的国产动画片品质比起前些年已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如已出品的两部《魁拔》便是赢得好评无数,而在最近上映的《昆塔:盒子总动员》更是一部高口碑的中国原创3D动画电影,让人看到国产动画的用心与曙光。
这部《昆塔:盒子总动员》历时三年精心打磨,倾注主创团队全部心血,是一出制作质量上乘的诚意之作。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花生星球”的全新的世界,一个名叫“菠菜”的孩子在星球遭遇可怕的干旱之后,不畏嘲笑和误解,成为拯救小勇士,和死党奶泡泡一起踏上了欢乐逐梦的冒险历程。
一路上,他们遭遇各种奇闻趣事,战胜诸多艰难险阻,上演各种幽默段子、笑料百出。
影片塑造了三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勇气男”菠菜正义、勇敢、爱冒险、梦想做英雄;“野性公主”嘎嘎任性、会武功、喜欢捉弄人;“吃货跟屁虫”奶泡泡,胆小、没主见、虽成事不足但常常会带来意外转机,迅速笼络孩子欢心,成为新“萌神教主”。
三位主人公虽然性格迥异,但无一例外都充满魅力。
而除了角色内在性格的吸引人,形象的清新可爱、讨人喜爱也是一部优秀动画电影的至关重要点。
《昆塔:盒子总动员》人如其名,巧妙通过简洁方脑壳设计,暗藏每一个人起始时就像一个空盒子,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往里面填充知识、获取经验、孕育梦想的过程,同时个体的能力又都存有局限性,在社会中的存在是有边际的,需要融入社会,融入团队,共同协作、开创前程、一起圆梦。
《昆塔:盒子总动员》作为一部国产3D动画,无论从故事叙述结构、原创形象设计,还是中国“云计算”3D视效、内涵主旨思想上,都已无限逼近好莱坞制作水准,出人意料的震撼效果营造出全新影像世界,赋予整部影片更细腻的真实再现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菠菜团队和邪恶势力蜥蜴王终极大战场面逼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引领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投入到这场斗志斗勇中。
温情、童趣、搞笑、揪心、嘶吼、搏杀,画面细节表达极具感染力、剧情推进跌宕起伏、主题传递丝丝入扣,这些元素应有尽有。
而从巴布拉城奠基仪式,到昆塔堂菠菜内心独白,从磁石阵高空飞行、到沙漠谷地巧遇P哥,从便帮山对阵蜥蜴军团、到深入敌人腹地营救同伴……几场重头戏亦推进展开得酣畅淋漓,在迎合少年人审美基础同时,也真实再现孩子内心世界,诠释出少年人的强烈呐喊。
英雄小伙伴,只腿闯天下,用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追求开创新的世界。
有勇气,有团结,有合作,励志价值观传递满满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昆塔》的结局很有《魁拔》的“特色”,一个电影没有讲完一个故事,并且这只是三部曲之一。
期待《昆塔》也会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为国产3D动画争一口气,成为老少咸宜的高口碑消暑动画大片。
《昆塔:盒子总动员》:精致CG,养眼色调!
文/列文中国动画电影的风潮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种生态,那就是不再追求技术上超越好莱坞,而是更多地借用好莱坞的故事模式和角色形象做外部包装,用国产动画的低幼定位和故事细节来填充具体内容。
甚至有好莱坞元素这个包装有没有也不是问题,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摩尔庄园》系列没有一丝好莱坞的影子,也并不妨碍票房大卖。
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太烧钱,风险太高,辛辛苦苦大投入,精雕细琢做动画,没准观众依然不买账,依然会落得当年《阿童木》那样票房失败、公司倒闭的悲惨结局。
所以这几年国产动画片都基本属于中小成本制作,期待着在票房上“小兵立大功”,技术层面上能跟好莱坞相比的基本没有了。
所以,如今能看到《昆塔:盒子总动员》不惧高投资风险,在CG技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向好莱坞发起冲击的努力,还是让人颇感欣慰的,展现了中国动画人对技术实力提升的信心以及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
《昆塔:盒子总动员》的技术上的出众之处,首先在于精致的CG动画效果,就像之前说的那样,现在的中国动画虽然不乏CG作品,但更多地出于“赶时髦”的包装需要,水准绝对山寨加坑爹,CG角色大都克隆自好莱坞动画,角色形象从整体看都严重粗糙,更不用说什么细节上的精致细腻感了。
而看到《昆塔》中的动画形象就首先让人眼前一亮,方头、大眼睛、单腿,再加上漂亮的头饰,“花生星球”上的这一个个小家伙们别致的造型让人耳目一新,原创感相当出色,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感觉超萌超可爱。
而且,这些CG角色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上,都显得十分精致,没有明显的瑕疵,许多角色和场景的细节部分都值得瞪大眼睛细细观看,来领略动画师们在此灌注的细腻与用心,越是复杂场景,越是动态场景,这种细腻精致感表现得就越强烈,而且本片对金属物体的光影质感表现得尤为出色。
此外,本片的色彩也非常养眼。
近几年,“色彩控”似乎成了好莱坞动画的一大流行趋势,《老雷斯的故事》以及大部分皮克斯的动画,缤纷靓丽、养眼悦目的色彩都成为影片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昆塔》在这方面做得也同样出色,整体采用温暖鲜亮的色调,一看之下就感觉洋溢着明媚的童趣童真,小主人公们脸上的嫩色也都可爱至极,让人忍不住有掐一把的冲动。
此外,巴布拉城、磁石阵、沙漠谷等丰富的场景,也让丰富的色彩营造了足够多的表现空间,让本片的视觉效果显得尤为突出。
不过,相对于外包装上“无限逼近好莱坞水准”的努力,本片在风格定位和故事内核上还是保留了本土性。
目标观众并非好莱坞的全年龄层,而是主打中国小观众,基调与故事都偏简明幼稚一些,童话风格明显,主要角色从年龄感上来说也都是小孩子,更容易让小观众们在观影时产生代入感,对白中一些“淘宝”、“地沟油”的台词也是出于接地气的需要设计的。
此外,本片的打造一个全新世界观和动画体系的雄心,跟那部广受好评的国产动画《魁拔》十分相似,一上来就是三部曲的架构,菠菜、奶泡泡等人的冒险故事在本片结尾虽然告一段落,但对整个系列来说才算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面呢!
托马斯·沙兹在自己的经典作品《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里认为,“美国电影是一门经典艺术,那么为什么不去钦佩它那最值得钦佩的,亦即不仅是这个或那个电影制作者的才能,而是那个系统的天才,它那始终充满活力的传统的丰富多彩,亦即当它遇到新因素时的那种能产性”。
这主要指的是好莱坞的类型片创作,毕竟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里,早已形成了种种的类型,而韩国电影当年因为借鉴好莱坞并将自己独特的背景故事融入其中,带来了新世纪前后的复兴(《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等),而国产动画片也逐渐增多了对于好莱坞经典元素的借鉴、挪用,如这部《昆塔·盒子总动员》。
影片《昆塔·盒子总动员》由李炼导演,讲述在宇宙里的一个花生星球上,在1800年前曾经遭遇了一次空前的旱灾而几乎让世人灭绝,来自于巴拉布族的一个叫昆塔的年轻人,怀抱着远处还有绿洲足以让人生存的念想而踏上了冒险之旅,最终让他找到了一株即将枯萎的仙人掌,他以自己的鲜血让仙人掌活了下来,并带给了花生星球重生的转机;如今,花生星球再次遭遇大旱灾,巴拉布族的族长的孙子菠菜在一次听到了“昆塔”的召唤声后,犹豫一阵子但终于下定决心要找到太阳升起处的绿洲,于是他与他的小跟班奶泡糖一起,经过了诡异的黑磁谷、遇到了残破的智能机械鸵鸟车,进入了迷宫一般的便棒山,并与勇敢野性的公主嘎嘎不打不相识……尽管本片是一部动画片,但实际上所讲述的,也是一段英雄之旅,类似于好莱坞的《指环王》系列、《星球大战》系列等。
当年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通过对于古老神话的解读而概括出了“英雄之旅”的说法,不仅是从角色的处境、作用上概括出英雄、导师、边界护卫等象征性的角色,也将英雄之旅分为正常世界、冒险召唤、拒斥召唤、见导师、越过第一道边界等阶段,这影响到了《指环王》系列等作品的创作,同样也被延续到这部《昆塔·盒子总动员》之中——对于影片的主人公也即未来的英雄菠菜来说,巴拉布族是他生活的正常世界,但因为千年不遇的旱灾,还有来自于神秘世界的“昆塔”的声音的召唤等,促使菠菜在犹豫阵子后踏上了未知的、冒险的旅程,也就是英雄从平日里的世界冒险进入一个充满超自然奇迹的地域,而小跟班奶泡糖的出现时便预示着两人越过了第一道边界,随后便是传统而典型的英雄冒险、并不断的克服自己的缺点而成长。
与此同时,影片还采用了“三部曲”的方式来将这段冒险旅程娓娓道来,而这点也可以看出借鉴好莱坞电影的痕迹。
两千年前亚里斯多德就将故事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开端、中段和结尾,这种理论被沿用到后来的戏剧创作里;而十九世纪初法国剧作家尤金·史克莱伯则在这基础上发展出“结构精良的三幕剧”理论,不仅是认为这三幕分别铺陈人物或事件、制造对立、解决问题,并倡导每一幕都必须通过“描写冲突的本质”来推进故事的进展,直至结尾时有一个清楚且符合逻辑的收场。
这理论到二十世纪时被放大运用到电影的创作中,如经典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便可以分为入狱、狱中生活、越狱三幕;而且,这种“三幕剧”的经典理论也被使用在系列电影当中。
就以这部《昆塔·盒子总动员》来说,目前上映的第一集主要是将英雄之旅的目标传达出来,并刻画了菠菜、奶泡糖、嘎嘎公主等人物,真正的大冒险则在第二、第三集里等待着观众。
更何况,与传统国产动画片的往往偏向于低幼化处理相比,《昆塔·盒子总动员》则更偏向于老少咸宜,就笔者所观看的中午场次来说,不仅是充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也同样夹杂了不少家长们的欢笑。
看过《昆塔•盒子总动员》之后我第一反应是,是《魁拔》开了不算好的头儿,所有的中国动画电影都要以三部曲、五步走的方式前进吗?
如果真是,也的确不同于西方动画和日本动画,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独家风格。
只是,三部曲、五步走的动画风格是否适应于观众,还需要结论来验证。
至少,我在观影之后有些淡淡的失落感。
当你希望一部电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或闭合或开放的圆的时候,却发现电影还在远方,你往前迈出的一小步绝非这部电影人生的一大步。
可如果不从形式上苛刻、抛去一些自己不喜欢连载的个人因素,《昆塔•盒子总动员》又是一部制作相当考究的作品,视觉效果和音效技术水准与其宣传的“无限逼近好莱坞水准”相差不远。
特别是在巨大的磁铁矿场部分,别样的美感令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空中飘浮的或大或小的磁铁矿,仿若置身于广袤的宇宙繁星间。
飘行其间色彩鲜艳的男主角菠菜和他的小伙伴奶泡泡异常醒目,还让观众为他们的脱力感深吸一口气,明知不会死。
影片的CG制作技术和微缩模型实拍的结合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尝试,两种截然不同的制作方式形成了一股角色对抗之外,质感对抗的力量。
导演对其大胆的应用也微缩模型将便棒山打造出一种原始质朴的沙粒感,CG制作技术实现的机械怪兽穿行其间有着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
也正恰是电影主题的一种对抗,自然生命体纯朴心灵和机械生命体霸权主义的一种对抗。
导演希望能够通过少年的勇气与冒险,来实现小米加步枪对抗洋枪大炮的再次胜利。
无论是日漫还是好莱坞末日题材的电影,靠着信念与决心,以弱胜强的例子数不胜数。
就连同期上映的好莱坞超级大片《环太平洋》无非也是这个主题,低等文明团结一心勇抗强敌。
作为少年冒险类动画电影《昆塔》自然同属此宗。
影片因为要做三部曲,所以结构很像《海贼王》,也很像《西游记》(在便棒山与熊大大熊孩子的设定上,也仿佛参考了火焰山与猪八戒)。
在前进的道路上陆续吸收自己的伙伴,伴随各种磨难一起进步成长。
“我一定会找到昆塔”,“是我们”。
不过“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这句话虽然给了菠菜小分队勇气与力量,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使得观众容易出戏。
菠菜三人一机器组的力量太不足以对抗机械怪兽,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完全不是他们实力的体现,而是一种“屁”的侥幸。
但是换个角度来讲,战斗未必会胜利,不战斗一定不会。
暂时还想不到菠菜小组对战技能会在哪部分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制作团队应该需要考虑角色成长与对抗平衡性的问题。
文|苏筱兀
《昆塔:盒子总动员》:在豆瓣秒的5元一张的。
给我感觉看了一个盒子的宣传片,没有结局。
只是一个小磨难,找齐了队员而已。
没有期待中的好看,故事节奏不是很好。
整体形象是西方的形象,但是内容又是中国古代的感觉,有点不搭。
台词有点小搞笑。
这个没有高潮,有点小小的笑点,但是整体不是很好,作为大人觉得一般,我前面有小朋友,也只是听到了几声的笑声。
还是觉得魁拔比较吸引我和小朋友。
整体节奏把握的比较好!
我知道,至今为止的人生里我都在为那些“未得到”&“已失去”懊恼。
我知道,我的家人正在不断的步入这些“未得到”&“已失去”。
我怀旧,对那些爸妈童年的故事执著不已,不过你知道,那可能是他们童年的事故。
我傲慢,对那些爸妈口中描述的世界不屑一顾,不顾你知道,那可能是他们童年的憧憬。
......所有这些,在我渐渐成长之后,不断复苏,它让我不安:不安自己就这样讲他们的梦想磨灭。
所以,我在找寻,找寻让他们填补梦想的方式。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糟小孩,至今为止仍是。
他们仍然当心我生活不能自理,但你知道,那就是父母。
我爹不善言辞:今天已经周日,忘记电话了?
那没事了,我挂了。
我爹是个木匠:我的童年里没有布娃娃没有变形金钢,有的最多的就是我爹给做的木制兵器,刷起来真心威风。
我爹喜欢回忆他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在心里默默藏了一股怨劲,为什么你的聪明的数理化细胞没有遗传到我......但现在看来,回忆这活儿倒是倾囊而出了。
我爹喜欢喝点小酒:你已经知道,我爹不善言辞,哇,但那是没有小酒的情况下。
兴致高了之后,他会挨个给我们姐弟电话,然后挨个谈论他今天干的每一件事。
没有长大的时候,会无来由的烦躁;当然,现在完全不会,总是对着电话那断说着“你可以再话唠一点”。
你知道,我已经是很愿意和你乱侃的心态。
我爹第一次进影院,2013年8月2日18:00,《昆塔之盒子总动员》。
看完之后,我问爹“好看吗”,“挺漂亮的”,顿时心就开花了。
对,我知道,这不是完美的作品,但是,确是我爹还有我众多家人第一次进电影院接触的作品。
我宠爱里面的七大大,因为它是所有的父亲。
即便是花生球星,父亲也从未改变。
岁月慈悲,致我的七大大,致我们的七大大。
无暇看长评,就来看短评吧!
我对《昆塔》整体的感受是,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画面好、形象好、音乐好,影片硬件已经足够强,但是剧情等软件还有待进一步升级。
《昆塔》的结局有《魁拔》的“特色”,就是一个电影没有讲完一个故事。
奶泡泡很萌,但是影片笑点和泪点相对较少。
奶泡泡帽子两边的水球,我一直以为当水没了的时候,生命也就完结了。
看人主要看三围,看影片则主要看三点:笑点、泪点和萌点。
《昆塔·盒子总动员》似乎只有奶泡泡这个萌点存在并且成立,而其他两个点则缺失了。
其实,它本应有着深刻的泪点。
这个泪点就是把影片机械主义的部分和“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的主题结合起来所产生的化学作用。
这个片子在世界观上有个很有趣也很匪夷所思的设定,就是主人公——盒子们处在一种由农耕文明向机械文明过度的阶段,部落和长老的存在也似乎在用一种惯常的农耕文明符号来诠释着其文明程度。
而他们的对手,却是纯机械化部队,拥有先进而复杂的机械文明,并且有极强的霸权主义色彩。
所以他们之间的斗争,就像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因此也就产生了便棒山的“游击队”。
但凡涉及机械主义话题的影片,都逃不开一个基本的命题:人们到底能否控制机械。
阿基拉如此、EVA如此、高达如此、变形金刚也如此。
而这种命题在展现的时候往往表现为对等的战斗场面:有初号机就要有使徒,有擎天柱就会有霸天虎,很少有用农耕文明对抗机械文明的这种失去平衡感的世界观定位。
低等级文明战胜高等级文明不是不可能,太空堡垒就是个例子,但主要要靠信念和决心。
“菠菜”对昆塔的追求有没有到一种忘我的程度,“昆塔”这两个字所代表的献身精神、对生命的尊敬,有没有深入骨髓地植入主人公的心中,这是唯一可以将已经有所倾斜的文明的天平重新扶正的力量。
影片最后把弱势一方以弱胜强的法宝归结为一个“屁”,这是绝然站不住脚的。
鸵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它兼有农耕文明的纯朴心灵和机械文明的强力身体,所以它才能成为嫁接两种文明的中间态的存在。
要么,它就会被高等级文明收编,要么它就会被低等级文明感化,成为其精神力量指引下的战斗武器。
泪点往往就诞生于此。
因为这只鸵鸟本是个旁观者,既没有必要跟着主人公去找昆塔,也没有必要卷进这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中。
它后来参与进来完全是因为与主人公之间产生了情谊——而且是跨越族群的情谊。
这本身就是很感人的。
但遗憾的是,它最后没有献身,没有像前辈昆塔那样为了保护一些重要的东西而献出生命,这就让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本可以产生强烈泪感的角色,最终沦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如果它献身了,为了保护菠菜他们而被机械霸王踩得粉碎,这时激发起主人公心中那颗英雄之心,从而以声嘶力竭之呼唤和呐喊,把埋藏在鸵鸟身体里的芯片上“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激活,让鸵鸟死而复生,成为便棒山“游击队”心目中真正的火鸟凤凰,靠伟大的精神力量催生的物质力量战胜机械霸王(而不是一个屁),那这个高潮将会多么吸引人啊!
所以在这只鸵鸟身上,我深深体味到那种倾注了非常大的期待,但却没有获得回报的失落感。
其实,盒子自己似乎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有人说他单脚跳的动作是抄袭皮克斯的跳跳灯,我觉得这完全是欲加之罪了。
跳跳灯是一个拟人化的物件,但菠菜他们完全是生命,只不过是只有一只脚的生命罢了。
难道以后所有一只脚的形象都是抄袭跳跳灯了吗?
而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两只脚的,就是便棒山的大王。
这里面就又有个世界观的疑问留给观众了:这个人是花生星球上的人吗,为什么他不是盒子型的呢,这里面有什么故事么?
而且他明显是个信仰主义者,拥有一堆崇拜神兽的画像。
如果只有一只脚的盒子,那么一只脚就只是工具;如果有一只脚的盒子人,还有两只脚的其他人,那么他们之间的对比就是必须的。
当一只脚的菠菜首次见到两只脚的人的时候,他会一点奇怪感都没有吗?
他以前一直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被颠覆的时候,他难道不会产生疑问或者质疑自己吗?
如果他最后能体会到——对小盒子来说,虽然每个人都只有一只脚,但是所有人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的时候,那就有无数只脚,力量也是很大的——这个道理,或许也会有一场不错的重量级发言。
如果这个小细节体现在最终的战斗中,也会是对影片主题一个不错的升华吧。
西方文学起源古希腊,而荷马史诗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
《奥德赛》这巨幅篇章里创造出的征途冒险模式,激励和影响着其后无数作品。
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学看也好,从自我认同看也好,他们传统里的“英雄”往往不是先评价做了什么,或者他能力有多强,而只是他一开始就“在路上”。
绕了个如此大的圈子,只想说“冒险精神”是欧美作品里极其普遍的一个主题,而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却相对比较少见,可这种感觉却又天生跟人类好奇躁动的儿童时期是相吻合的。
所以在新时代的动漫作品,常常要面对一个很奇怪的境地,就是我们当下成年世界习惯的价值,很难同流行的元素或主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说远的,受西方文化冲击极大的日本动漫,甚至游戏中,大量的世界观都是有关“救世”或者“历练”的DND变种(这跟武侠的闯荡江湖还略有不同),《塞尔达》《勇者斗恶龙》《怪物猎人》……每个故事的开场都是小村少年听完了传说,手拿木剑,就对着地图准备出发。
但要按照教育倾向,我们确实不太鼓励小朋友每天没事就想着出去惹事,主角一定得是乖乖呆在家之后再说其他。
诸君不见市场做得最大的《喜羊羊》,始终就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斗来斗去不亦乐乎。
当国内的动画技术和资金开始能支撑大电影制作之后,似乎是顺应规则与期待,一下涌现出了大量冒险故事。
必须要让主角们走出去,离开庸常环境,这样才有机会吸引观众。
更重要可以花钱做场景,做大动作。
但其中常见各种别扭的设定和内容,说到底,也许是主创们想要得太多,又或者惯性使然。
这必然不是一个太容易接地气的东西,刻意的本土化很容易两头不搭。
常见的西游记题材或者武侠题材,都容易跑到干说理念上。
但冒险从来是一个不必解释的事。
单说这点,《昆塔盒子总动员》作为一部低幼向的动画作品,至少做到了统一,完整,够简单。
背景是完全架空,也具有童话色彩。
每粒尘沙可能都有一个宇宙,每颗花生可能也都是故事。
于是在炫技般的浮空开场后,镜头聚焦于花生星球。
一个叫菠菜的小男孩为了拯救自己干旱的村子,出发去寻找名为“昆塔”的仙人掌。
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传说中一个叫昆塔的英雄曾用自己的生命救活这植物。
别人不信他,但他自己认为可以做到。
从这里,故事正式开始。
另一个叫奶泡泡的小孩主动成为了他的伙伴。
两个都没有过人的能力,道具也都不太好使,奶泡泡从某种意义来说更是个累赘。
但这一路走下来,两个主角虽然始终在拌嘴,菠菜各种不爽加崩溃,最终合作得倒也自如。
一整套设计算是真的努力在冲国际市场,即便并非这部电影的受众,也多少能享受花了心思的部分。
主角身体是方型的盒子,并且只有一只弹簧脚,主要行动方式靠蹦。
这个看起来新奇的设定,应该反而给制作能减少一些工序。
菠菜的村庄有点农耕文明的痕迹,他们最大的图腾柱是若干根蜡烛,而始终寻找的“昆塔”是生活在恶劣环境里的绿色。
路上遇见的邪恶力量是典型代表着工业的机械兽,机械兽身上螺母栓钮随处可见,是刻意在用粗放式的质感来对比盒子们果冻质感的皮肤。
与他们一起对抗外敌的还有一只性格乖张的巨型鸵鸟,以及野猪造型的山大王。
他的女儿,最终也加入了这个团队。
而这个世界里存在着虽并不强,但随处可见的魔法痕迹。
当然,片子最倚重的还是人物之间的互动,两个主角配色比较明亮,都走略呆与可爱路线,简单而直接地引起观众的笑声。
个人相对更接受的一方面,是上译这次在配音上对分寸的把握。
狄菲菲配声音清亮充沛的小男孩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而八岁的张云翼配的奶泡泡却着实叫人有点惊喜。
理论上这个年纪的儿童因为对角色理解有限,很容易出现念台词的呆滞感,他们纤细的嗓音也很难融进整个配音环境。
这一点可以回顾一下经典动画《哪吒闹海》里那几个小孩喊着“哪吒!
”的声音。
不过导演显然心里清楚怎么去利用这种真实童音,无论是大喊大叫,还是低声嘟囔,奶泡泡和菠菜对话中那种“隔”的感觉被转移到角色本身的交流上。
对话内容也使用了一些潮流语言,甚至方言土语,但都控制在相对正常的比例,并不强调它会带来的喜感。
这应该也是他们在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了。
和欧美动画比当然还有诸多不用细聊的角度,但《昆》是部正常路数的动画片,而不是打着某些奇怪旗号来纯粹骗钱的项目。
在FLASH质感也能卖萌的诱惑下,把3D技术做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冒险。
但欢迎这种冒险,所有人都太需要一场真正的战争了。
菠菜头顶的眼镜和奶泡泡头顶的奶瓶始终在晃动,经常会把注意力从对白上引开。
毕竟动起来的东西总是更抢眼,正如谁都有过躁动不安的心。
8月4日的东方早报消息,“今年6月来,南航公司共保障无陪伴儿童旅客700余人次。
深航称,其运送的无陪伴儿童单日极值超过400名。
今年6月以来,各航空公司月平均承运的“邮寄儿童”都已超过300名。
”一到过暑假,总能看到航空公司空姐手把手的把探亲的孩子从这边的亲人交给另一边的亲人的新闻报道。
一方面展现是航空公司服务的专业到位,另一方面则反映家长对未成年子女单独出门的不放心。
可以说,在暑假里,没有一个家长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出门旅游,更别说什么探险了,除非是在童话书或动画电影里。
童话、动漫的魅力带领孩子观众去一个未知的绮丽世界,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事情。
动画电影《昆塔:盒子总动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现实中无法去冒险,让孩子们在影院里撒点野,跟鲜活的立体的角色,踏上一次惊险奇遇之旅。
奇遇和冒险的故事最讨孩子们喜欢。
一个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他在那里遇见了小王子;一个叫做“小溜溜”的孩子在额头上贴张邮票,通过“邮寄”到了一个个古怪的城市;无论是西方的《小王子》还是伴随一代人孩子成长的“小溜溜”系列故事,其中主人公的奇遇和冒险故事是吸引读者最重要元素。
《昆塔:盒子总动员》的故事也是一个历险故事,讲述了个名叫“菠菜”的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奶泡”踏上拯救家园的奇幻冒险之旅。
他们一路上碰到的各种古怪的事情,总能引起影院里孩子“哇”的惊叹声。
黑色磁石谷里飞翔让孩子观众担心菠菜组合的命运,能否飞出去?
让人提心吊胆。
那只巨大机器鸵鸟P哥原以为是坏蛋,竟然和他们很有缘地相伴而行。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影院里观看感受“菠菜”组合的历险故事,仿佛身临其境,过足一个多小时探险和奇遇的瘾。
一正一谐的主人公组合最有趣了。
“菠菜”、“奶泡”,听听这亲切的名字就够吸引孩子观众的了。
两人(或者说是两盒)一正一谐,拌嘴耍宝,探险路上不寂寞,观众也被他们经常逗乐。
菠菜本来是只身出发去寻找昆塔,奶泡泡是偷偷后跟上去的,并称自己是来帮忙的,不会拖菠菜的后腿,还从书包里掏出一堆“宝物”,里面有一拍就亮的户外灯,但倒腾半天也没亮,被菠菜揶揄“淘宝买的吧”。
谁没有过跟屁虫呢,或者没有过,也当过跟屁虫吧,“菠菜”和“奶泡”的组合投射着现实生活中小伙伴的影子。
而诸如淘宝、地沟油这些台词也会促进陪同孩子观看大人们对电影观赏乐趣。
可以说《昆塔:盒子总动员》负责让小观众高兴,也不让大人们扫兴,影院里大人小孩互动的笑声足以说明问题。
工作太忙,还没带放暑假的小朋友出去玩,没关系,不妨先快带孩子进影院撒点野,两位超萌的主人公,一段遭遇各种其人怪物的冒险历程,定会让孩子乐开怀。
小时候恨蒋介石,长大后更恨蒋中正。
这种段子,小孩子们是听不懂的。
坐在被小屁孩包围的电影院,面对屏幕上蹦蹦跳跳的《昆塔·盒子总动员》,听着萝莉正太们不时传出的笑声,甚至我身边的小胖子对妈妈大叫“好看,过两天我们买票再看一次”,看到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乐疯了,作为媒体人,我和我的老帮菜们都惊呆了。
在这个混沌的斑斓社会里,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很难对非黑即白的故事产生兴趣。
到了而立之年,你的床头只可能是《厚黑学》、《如何管理你的时间》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如果你一定要说你还是靠《安徒生童话》过日子,我只能说你——太棒了。
《昆塔·盒子总动员》从名字上就充满了卡哇伊精神的低幼感,电影本身也是发生在一个奶气十足的虚构星球上的童话故事,一堆说不上是什么的盒子(?
)供奉着许多蜡烛(?
x2)和仙人掌(口味很重的样子),其中一个叫菠菜的盒子和一个叫奶泡泡的盒子,为了寻找昆塔绿洲踏上了冒险之旅。
平心而论,《昆塔》这部电影作为浙江本土投资的儿童动画电影,在制作水准上还是值得表扬。
尽管我对于导演所谓“无限逼近好莱坞水准”的乐观精神只能回以一声“哦”,但是至少这块他眼中国产动画电影的“里程碑”没有变成“墓志铭”,从认真负责的态度上来说让人欣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昆塔》是一部绝对十八禁的电影,也就是说只要你成年了,就一定不会去看的电影。
哪怕投资方从阿里巴巴集团借来规模庞大的云计算中心,《昆塔》和《疯狂原始人》之间依然隔着一万头喜羊羊。
尽管几个卡通人物造型各异,但我并没有从中找到本质的性格区别,乐观、开朗、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阳光好少年,面对恶龙,缺乏真实信服的成长心路铺垫。
想当年,豹子头林冲那也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还不是软脚虾缩了很久,逼上梁山这短短四个字,我觉得最传神的就是个“逼”字。
以榜样好莱坞做比较,近的不说了,就拿《驯龙高手》来说,从软弱到坚强,绝地逢生的故事是要花心血的。
但说一个打动成年人的故事,早已跳出了儿童片的范畴。
好人就是好人,坏蛋就是坏蛋,对孩子们而言就足够了。
所以说,在孩子的眼中,3D的世界里讲述一个绝对二元论的故事,是幸福美好并且充满乐趣的。
我们,只需要负责掏钱买票就好。
至于这个世界的真相,他们迟早会知道的。
国产动画真的不容易啊
支持一下国产片吧~小孩看还是欢乐的~
特效动画效果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剧情还需要加强。
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事。
西游记!刚过了火焰山
特效简直就是开了挂,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国产动画吗?故事倒是一般般,挺低幼的,但是冲着这么牛B的特效,加之国产出身,好感倍增!
个人感觉比重返地球好看
这个居然是国产片!如果作为国产片来说,还是蛮不错的,电影的整体配色挺喜欢,哈哈。动画角色的动作略显呆滞,角色的线条什么的不够精致略显粗糙。里面出现诸如地沟油什么的感觉很违和啊!
起的一个好名字 又是昆汀 又是总动员
小学毕业的朋友就不要妄想靠它来找童年了。看完一脸黑线。。。
国产动画片做到这个效果确实值得称赞啦,4星,但是,剧情弱爆了,台词雷翻了。里面的“七大大”,呵呵,有什么寓意吗?
《昆塔:盒子总动员》:在豆瓣秒的5元一张的。给我感觉看了一个盒子的宣传片,没有结局,只是一个小磨难,找齐了队员而已。没有期待中的好看,故事节奏不是很好
3d效果不错
中国电影的硬伤真的不是技术…是智商和审美…别再浪费牛逼的技术人员了…也别再有错觉认为进口大片只是画面牛逼…醒醒吧!画面多加一颗星,和疯狂原始人之间隔着10000只喜羊羊
国产动画来说,画面很好,情节就。。还是给四星吧
能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但是:1. 灯光打得太烂,画面经常假假的;2. 人物的面部除了嘴巴几乎没有动画,看不出喜怒哀乐;3. 故事情节烂到没有任何兴趣观看阿西巴。如果是Tv版本的故事还可以,但是作为一部电影真的水平有待提高。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看字幕工作人员少得可怜,毕竟预算有限
我觉得这部国产动画片真的做的不错 效果挺好 就是剧情真的只适合小朋友 而且人物设定只有一只脚 让我在看的时候一直觉得他们走路跑步都好辛苦 如果我是小朋友我会给四星
尼玛,这居然是首部曲,怪不得剧情那么弱
看预告片还是很让人期待的,看了影片之后想说的问题太多反而不知道从何说起了,一般吧,有点对不起这个投资。
对于小孩子来说,能算是合格之作了。但对于成年人来看,豆瓣6.1???4.1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