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强哲》,再看《少年菀得》,觉得菀得分明就是强哲的少年叛逆期啊。
假以时日,菀得再长大5年,也会变得像强哲的名字一样,强:坚强面对生活;哲:有智慧去明辨是非。
当然,这么说不只是因为主演都是刘亚仁。
两个角色的故事和背景有差别,但是细想起来,其实两个角色很相似。
菀得和强哲都处在社会底层,家里经济条件较差。
看住房,强哲的家庭条件可能好些,但是也没有任何积蓄,不然强哲不用打工那么辛苦。
菀得一直在单身父亲的抚养下长大,因为父亲的残疾感到自卑,有点儿孤僻。
强哲的母亲生病前,父亲也许在家,但是他也曾对母亲抱怨过:“父亲有什么值得想念的,只会让您流泪!”可见,强哲的父亲应该是个不靠谱的男人,不光让老婆流泪,也不会让强哲感到骄傲。
强哲在家乡打工,不是技术工,而是力气活儿,在中学时期,学业成绩肯定不会好,即使不像菀得那样倒数第一,也得是差生。
两个人都身手利落,菀得学习搏击,要比强哲身手好,但是强哲也不弱,看他一个扑救加翻滚,从卡车前面救下黑帮老大,身手就相当敏捷。
面对强敌的时候,两个人打架都有一股子狠劲,眼神有杀气。
喜欢女孩子,喜欢的也是距离自己比较远的好姑娘,一个是班级第一名,一个是首尔小姐。
追求女孩子,也都是表相老实,脸上总是一股羞涩的表情,但是很敢去表白。
菀得还小,所以选择用写情书的方式,强哲长大了,就更直接,往女孩子脚下扔冰块。
菀得一开始没有朋友,后来前座的男生总是找他说话,虽然那个男孩子有点儿讨厌,但是时间久了,也许就能成为菀得的朋友,变成强哲身边那个不断惹祸的唯一朋友。
菀得的转变,班主任老师是个转折点。
强哲如果有这样的叛逆期,转折点也许就是妈妈。
从电影的很多细节上看,强哲的妈妈,应该是个热爱生活,性格细腻,很会照顾人的温柔女人,还有点儿浪漫。
强哲会被妈妈的爱感动,就像菀得终于理解了老师和父母一样。
两个电影连接起来看,就是一个底层少年的挣扎求生记。
《强哲》的黑帮戏部分有点儿过了,一波三折有点儿超现实,强哲死里逃生也就显得太勉强。
但是,这个结局是我希望的。
这个少年那么艰难地、正直地长大了,他配得到这样光明的结局和温暖的未来。
菀得对家人的接纳让我深受感触 尤其是给妈妈买鞋子那段 太好哭了 当然这些离不开他内心的纯真善良以及家人的爱 老师的教诲 遇到一位像屎洙一样的老师很难得就我个人的成长环境而言 我觉得家里有个男孩子真的很好 尤其是像菀得这种见不得家里人受欺负会还手打回去的男孩子自此大爱刘亚仁 他的角色是能把你带进去的 看思悼他就是世子 看燃烧他就是钟秀 没有一丁点刘亚仁的样子 甚至连走路的样子都很符合角色设定 你能想象燃烧中底层自卑纠结彷徨的钟秀竟然也可以是老手中让人又恨又怕的赵公子吗
如果说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那么电影就是一个国家心灵的窗口。
当“双侠”——“蜘蛛侠”和“蝙蝠侠”像热浪一样袭来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不过老话说得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蜘蛛侠”只能说马马虎虎,而《蝙蝠侠崛起》,我是捂着耳朵中途逃跑的,回来根本就没心思写影评,——难道这就是拍出无数经典电影的好莱坞吗?
往昔的灵动去哪里了呢?
那种绕指的柔情去了哪里?
《骇客帝国》般的巧思去哪里了呢?
《指环王》般的宏大气魄又去哪里了呢?
——如今的好莱坞电影简直沦落为充满肉体刺激的特效、暴力、色情的堆砌。
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其实就是美国心灵的窗口,昔日那个和平的、追求正义的、犹如山上之城的明灯照亮全世界的美国正在一点点的消逝,或者说已经消逝了,现在的美国,正在失去往昔美好的基督信仰,成为一个信仰空壳化,追求力量、权势、金钱的国家——我的心,深深地为美国哀伤。
然而,有时,我悲伤的心却被韩国电影点亮了。
这些韩国电影通常成本不高,因此没有那么多炫目的特效,但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诗意和真诚,触动着人心,让人欲罢不能。
最近看的《建筑学概论》、《君在远方》和《少年菀得》都是这样典型的韩国电影,这里来说说《少年菀得》。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菀得,这个不喜欢上课,更喜欢打架的问题少年被一群问题中年和问题老年包围着,他们生活的环境贫穷而严酷,这让菀得更加渴望爱和被爱。
对于世俗的人来说,爱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鼓励。
东诛老师,这个看上去恶狠狠而又玩世不恭的家伙出乎意料地成为菀得探索爱的世界的领路人。
他帮助菀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引导菀得将打架的才能用到自由搏击这项运动上,最后给了菀得父亲一份工作,让菀得一家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处理地很清新自然细腻,看到中间,我以为这会又是一部励志电影,菀得会成为一个自由搏击冠军的。
但出乎我意外,他在搏击场上却一次又一次被打败,直到最后也没打赢一场。
在电影最后,菀得自由地在天地间奔跑,没有打赢有什么要紧呢?
菀得收获了爱情、亲情和友情,这就足够了。
在这个功利化的世界上,人们的成功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计价的,然而,在神那里,却是用爱来计价的。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哥林多前书13:1-3)当神审视某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看看里面有没有爱,爱才是这件事的价值所在。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哥林多前书13:13)看完这部电影,激发我对自己人生的重新审视。
是啊,我们是在用神的标准来计量人生吗?
我们是更注重那些出人头地,轰轰烈烈却没有爱的大事呢?
还是注重那些带着爱心端茶送水的小事呢?
我们是不是更注重读经祷告圣经学习,而不是行动起来将你的爱送给别人呢?
——没有爱,一切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连读经祷告学圣经也变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这样一番审视,让我真是汗颜,有很多我过去觉得让自己自豪的事情,现在看来却毫无价值,爱是如此重要,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很遗憾,我们常常忘记爱,就像常常忘记天天环绕我们的空气一样。
爱还像空气的一点是,失去了才知道他的宝贵。
在这部电影里,菀得和老师常常去教会,甚至最后买下了一家教会。
但两个人的表现根本不是有基督信仰的样子。
但两人对于爱的渴求和追求,却更胜于一般的基督徒,因为他们都曾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里。
在圣经的原文里,常用两个希腊字来表示爱,一个念AGAPE,用来表示神的爱,一个读PHILOS,常常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菀得追求的其实就是PHILOS的爱,这是不错的,但我们基督徒更要追求AGAPE的爱,因为真实的爱是来自于神的,这爱代表着全然的牺牲,全然的摆上,全然的给予。
PHILOS的爱是短暂的,一切的爱情、亲情和友情随着人的死亡会消逝,但AGAPE的爱连死亡都不能胜过他,将存到永远。
愿基督的爱激励我们,他因为爱我们的缘故,曾为我们死,好让我们为他而活。
愿我们都能用基督的爱来计算我们的人生价值,愿我们能够像菀得一样向着这爱奔跑,愿这活着的爱成为世上的盐,世上的光,吸引万人归向耶稣基督!
阿们!
我不是有病就是病得不轻。
《少年菀得》连续看了4遍,居然也没觉得恶心,居然还是看一遍笑一遍。
电影的主人公是全班倒数第一的17岁高二学生陶菀得,由驼背父亲和弱智民九叔在一个叫卡巴莱的酒馆里跳滑稽小丑舞卖艺抚养大,直到有一天酒馆倒闭,父亲和民九叔寻找生活出路(到其他地方卖艺)开始,菀得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最显著变化之一是他的拳头,他有一对杀伤力很强的拳头,这在影片开始3分钟就让观众见识到。
多亏了朴素良好的家教,懂事的菀得才没让他的拳头走向邪路。
这拳头在影片前24分钟都代表着毋庸置疑的愤怒,触动底层贫苦少年自尊的愤怒。
41分钟后,这拳头获得了新生,它不再代表对命运破罐破摔式的屈服,恰恰相反,它成为了积极对待贫困生活的意义和迎接崭新人生的动力。
当然,它还有附加作用,就是成为在心仪女生面前炫耀的资本。
变化之二是邻居老师东洙整天“欺负”自己带来的困扰。
怎么办,恨他恨得入骨,但他是老师又不能不尊敬,所以只能通过祈祷来达到精神上的慰藉。
但明显他还是个孩子,他祈祷上帝快点把老师杀了,但老师依旧死盯他,并把他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当然,他最后还真误伤了老师。
影片流畅的叙事有赖于菀得和老师的这条主线,其余支线均通过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条不紊地展开,时而平行时而汇合交叉。
东洙逼菀得送免费即食饭,菀得才会接触教会,了解外国劳工,找回自己的菲律宾母亲,才会偶然发现自由搏击这项运动。
东洙在课堂上刁难菀得,逼着菀得展现自己的魅力,思考人的尊严,才会引起全班第一名美女的注意,才会收获爱情。
东洙每天在屋塔房上对菀得喊话,才会和菀得父亲熟络起来,才会与卷毛粗口大叔及妹妹不打不相识。
这两个变化一步步引导着菀得不卑不亢地认知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处境,面对和理解周遭人的幸与不幸。
也正是这两个变化让菀得这个原本可怜得近乎完美的少年开始接近了所谓幸福的平衡,即生活和自我之间的平衡。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故事都这么贪吗?
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占。
社会尖锐问题得说,家庭伦理得有,青春励志得提,师生、体育、爱情不能少,最关键的这么多元素还不能让影片太沉闷,终极目标是大团圆喜剧。
妈妈找回来了,一家人团聚,家里终于有了女主人这个角色。
自己的拳头实力日渐增强,能参加比赛了。
东洙老师的教会成为社区和外来劳工学习交流的园地。
所以,103分钟看得我这个饱啊,撑啊,欢乐啊。
该有的都有了。
人物设置很重要啊,越离经叛道越容易制造戏剧冲突。
中年屌丝老师,少年莽撞学生,反差越大越有戏。
不得不提一下几位位演员,金允石是老戏骨,一个小动作小表情就足以将一个邋遢知识分子油子的那个贱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亚仁虽然是本色表演,但好在没太夸张没耍帅,所以把一个懵懂青春期少年诠释得很到位。
母亲的表演可圈可点,人生所负载的不如意都浓缩在母亲那拘谨的敬语和怯懦的肢体动作中。
买鞋那段如此,和菀得索取拥抱那段亦如此。
还忍不住赞一个人,就是那个满嘴爆粗的卷毛大叔金尚浩,太可爱了有没有?
能把粗口爆得那么憨态可掬是多么见功力的一件事啊。
本片最大的悬念在影片结尾才揭晓,原来他是个画家,一个满嘴爆粗的艺术家。
镜头语言上,导演也很细心。
可能为了避免流于日常性的纪实平行视域,在构图方面偏向使用小仰角机位,尤其是在局促狭小空间内的两人关系三人关系中,配合一来一往的对话,舞台的夸张效果,喜感十足。
而到多人关系时大多是小俯角机位,又有种冷眼旁观的戏谑心态。
全片还有几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慢镜。
菀得揍卷毛大叔,菀得第一次在擂台上被人打到傻笑,众人在菀得家聚餐后跳舞,以及影片结尾菀得边挥拳边跑步。
慢镜配合节奏欢快的架子鼓鼓点或电子音乐,总能让观者体验到一种确凿无疑的极度的喜悦。
1、菀得爸爸收留智障叔叔,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每次面对智障叔叔,菀都带着微笑。
这是大爱2、菀得开始很抗拒这个从小离家出走的菲律宾母亲,到后来给母亲买鞋子,当走到门口,售货员问母亲你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你对他这么拘谨,菀得脱口而出她是我妈妈,少年终于成长了。
3、少年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班主任老师,当菀得抱怨父亲穷的到菲律宾买母亲,因为残疾人父亲被嘲笑,而感到丢脸。
他对菀得说“等你长大就知道,因为这个感觉丢脸的事,是更丢脸的事”,这个老师在教室上说“你们能去的大学早已注定,我活了这么多年才感受到,并非大学才是大学,整个世界才是大学,我说这么经典的话给点掌声行不行”。
都应该为这样的大叔老师鼓掌。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看完觉得幸福,因为是少年的菀德,不是中年的菀德。
有好胜心可以被激励,有一口饭就能吃回来的元气不用拼命挣钱买安心,有女朋友但不是唠唠叨叨的老婆,有爸爸妈妈虽然开始不在一起,但都是给予自己爱的人,并没有迫切需要他从责任情感而言都要付出什么的对象,还有邻居➕老师➕半个爹的逼逼叨叨的爱,拥有周围吵闹但是温暖的每一个人。
因为是少年啊,面对少年天然的无压迫感,孤独跟拮据都显得不值一提。
我觉得妈妈是菲律宾人这事儿是有说法的,因为亚洲大陆上,只有菲律宾跟韩国这两个国家狂热信仰基督教,可能共同信仰导致的组成家庭。
(这个推测简直无用又无聊)总之,愿每一个少年都可以像菀德一样,哪怕困苦孤独也可以一直坚定,一直光明。
最后,刘亚仁这样美好的演员是这个时代最鲜活的艺术,要把馋他的口水糊在公幕上。
半夜醒来看的电影这是一部很出色的喜剧片,里面有很多幽默的元素,不会刻意去制造笑点,但是会在有意无意之中让你感觉想要发笑。
比如班主任的口头禅:呀,小子陶菀得。
比如菀得在教会不停地祈祷上帝把班主任屎洙带走。
然后喜欢的女孩在教会抱怨前男友,想让他去死的时候,偷偷又对着上帝说上帝也真是很忙,但无论如何还是要他的事情优先;在屎洙拿着圣经去教会的时候说怪不得不灵;在打到屎洙以后说不会是显灵了吧。
还有几个人在这个狭小的胡同说话时总是有人说吵,结果是个秃头大叔。
除了喜,还有情。
喜剧的内核不一定悲,但一定是暗藏深意的。
这部电影主要探讨的,我认为还是有色人种问题,看似十分复杂的一个表现,其实主要还集中在韩国人对于有色人种以及非法滞留人的看法上。
电影通过菀得的一家,班主任的思维,去表述了 自己的观点——人人平等。
外貌并非我们所能够决定的,也不该是我们需要在意的,反而是内心,才是我们需要抓住的东西。
因为《燃烧》和《国家破产之日》喜欢上刘亚仁这个演员,因为刘亚仁,翻到这部电影。
除了表面一个少年的成长、亲情、温暖之下,我还看到更多的东西,因为如果只有这些,那和意淫的校园小说没有什么两样了..... 首先不谈菀得,先谈“屎洙”老师 类似卡斯特罗式的出生,“屎洙”老师放弃家里庞大的家产,转而做一个普通的高中班主任,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加上一些贷款,买下一座小小的教会,只想给外来韩国打工的国际劳工一个栖息之所,这是什么精神?
这不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吗?
但是老师很聪明,而且导演也很聪明,作为一个出身正统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让你一个左派青年“胡来”?
于是老师没有选择卡斯特罗式的行动,而是只是默默关心身边的底层人物,先团结他们。
但是人的寿命有限,单个人的力量也有限,所以需要团结周围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培养好“接班人” 和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蓝青峰培养李天然一样,“屎洙”老师不会太关心可以让小孩上多个补习班的家庭,而是家里条件差,人生茫然,就快成为地痞流氓的---菀得 首先是实事求是的让菀得不再自卑于学校成绩的学习,找一个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然后安排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感受母爱,只有有爱的孩子才好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不难看出,菀得母亲作为一个菲律宾劳工,应该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在韩国呆下来的,所以这也是老师这么熟悉他母亲的原因)。
青年如六点钟的朝阳,菀得这样的青年最具有奋斗性,最想改变需要改变的一切。
韩国的未来也一定是要肩负给这样的年轻人,当然,这些电影都没有直接表达,因为表达这部电影就没有了,毕竟,“美好”的韩国是一个正统的资本主义国家。
很多东西不好说,点到这为止,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满分,力荐。
刘亚仁应该是南韩年轻辈演员中最厉害的吧。
《老手》里他是富二代——嚣张跋扈,张狂、不可一世。
他在里面的表演放的好开,张力十足。
当时看完以为他跟陈冠希走同一种风格——雅痞风格。
直到 今天看完他的《少年菀得》,才越发觉得这个年轻演员真的了不起。
在他这个年纪的演员,很多为了炫技,或者为了煽情,搞出来很多炸裂式的表演!
跟真正的生活比,其实是失了真的!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就是菲律宾的妈妈,说想要抱抱刘亚仁演的儿子时(这时候他们做的位子,中间是空了一个的),刘亚仁先是一愣,然后略带羞涩,然后慢慢的抱起妈妈,刚开始只是轻轻的抱着,慢慢的越来越用力,最后的一笑。
我当时不理解,怎么不是哭呢,哭是委屈,是埋怨,笑是坦然接受,是释然。
也能跟前面他回答买鞋老板,陪她买鞋的女人是她妈妈对应上了。
所以这个笑真的是绝了,真的是神来之笔。
这里他的情绪一直是收敛的,我觉得他这个年龄对于表演认识能到这种程度,真的是太难得了,国内同等程度的,是段奕宏夸王宝强。
结合刘亚仁的年龄,他以后真的不得了[点赞][点赞][点赞] 好的电影真的能让人吸取养分,好的演员真的是太有魅力了。
少年菀得,看得时候突然落泪,无法止住,又突然大笑,悲喜交加,全程以一种愉悦的心情看完,其中不时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想起身边的人。
移民问题,身体残疾,底层社会,教育,家庭,青春,爱情种种元素都有,但整体又丝毫不混乱,以亲情线,教会线,爱情线牵引,循循道来,让我们看到菀得这样一个满腔愤怒无处可发,孤独厌世的末位少年如何向世界绽放最大的笑容。
真挚的亲情和少年的愤怒和纯真是最让我感动的。
是在父亲的话开始哭的,“她不能理解我在卡巴莱跳舞,我不喜欢酒馆的人把她当做下人使,以为是给他们收拾烂摊子的”。
她就是因为她们国家穷才这样的,在那边她是上过学的。
” 一面是因为因作者对劳苦大众的真正在意,关怀和理解让我深深感动,但更打动我的是对贫弱国家与移民女人的遭遇的共鸣和同情。
移民问题是很敏感的,往往涉及偷渡,非法劳工,器官移植,人口贩卖,背叛国家等等,为人们不齿,为法律不容。
但是我们从没想过他们为什么移民,为什么被买卖,我看到的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的悲剧,一个贫穷国家的女性的悲剧,怎么能不让人痛哭。
过去个几十年,中国女性的遭遇也是这样的。
电影里老师是很特别的,有点动漫人物的色彩,理想主义旗帜的感觉,他告诉学生“你们能去的大学早已注定,我活了这么多年才感受到,并非大学才是大学,整个世界才是大学,我说这么经典的话给点掌声行不行”,在少年因为菲律宾母亲,驼背父亲等等而迷茫闭锁,脆弱的自尊心首挫,老师告诉他,“穷不丢人饿死人才丢人呢”,贫穷不该使人害怕,害怕贫穷才是无药可救。
不渲染苦难,不刻意煽情,没有体育天赋,就只是少年的内心丰盈了,内心成长了。
菀得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虽然细节差之千里,但是这种孤独我感受过,这种丰盈我也体会到。
我们小时候也没有人管,放学不回家也不会挨批,周围的人不会表现同情和关怀但总让我们留下吃饭,让我们长时间的在他家玩,回到家便是孤独和害怕。
偶尔父母在家时,也没有前后跟随关怀备至,犹记得有次放学下雨了,印象中雨不大,而且那时候小学生总是成群结伴回家,下雨也不爱打伞,所以就算下雨也比较少有父母来接的。
但是那天父亲来接我们了,我记得我开始感觉很奇怪,爸爸怎么还来接我了,印象中父亲可能也有点不适应,一人走在前面,而别的小孩和父母大都是同一把伞一起走。
但是我很开心很自在又很自豪,跟我的小伙伴边聊边笑走在后边。
长大后每次想到父亲给我送伞,仍然觉得很感动,那是父母难得的阴雨天不用干活的时候,那是甚少表达爱从小以身作则要求我们独立坚强的父母。
我从小长大的环境里,像菀得一样,贫穷和苦难,生活的痛苦和不如意压得人甚少有细腻的表达,温柔的对待,记得有一个丈夫家暴,夫妻总吵架的人总是来找我妈诉苦,还有一个丈夫出轨的人也总来吐苦水,有一个儿媳看不起,家里老吵架的老人也总来聊天,有一个总也找不到活儿没钱抽烟的人总来要烟,当时我都不太懂,心想他咋又来了,还让妈妈让她别来了,让父亲别给他烟抽了。
他们的脸上不无带着怯懦谨慎,带着悲伤无奈,带着看破世事,带着吊儿郎当,现在想想还有深刻的孤独吧,生活再一滩浑水,也得过下去不是吗,至少秘密在这里是安全的,母亲理解她们,父亲同情他们,孩子们还很无知。
少年菀得结局是大圆满式的,明明是很理想主义的作品,但是却那么让人欣喜,生活给了你一巴掌又一巴掌,你回以一个侧旋踢,回以灿烂的微笑,回以清晨的一声怒吼。
据说原著小说就是给十几岁的少年看的,想想真是很厉害,要是我们小时候也看这样的小说电影,那满脸愤怒,拒绝对话的暴力同学就可能少了些,满脸油腻,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中年也少了些。
耐着性子分三次看完,想说的话题太多,又是边缘人、差生、挑战自我、家庭关系一大堆搅合在一起,每个都点了下,每个也没讲透。刘亚仁也有瘦的时期,看起来是挺有跩跩差生的味道
还挺喜欢这个没打戏的动作片的 向阳光走去 人生刚刚开始 画面铺开一切皆有可能! 诶哟 主要是笑死。
与老师当邻居的日子
最近我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像你,云彩也像你,花儿也像你,月亮也像你
17岁的坏同学,菲律宾的妈妈和残疾的爸爸
好片,泪点笑点都有!
韩国新生代演员甩某大中华鲜肉几万条横马路。
挺不错的呀~每个人物都可爱~
青春片儿,还行。。。
好笑是有的 但是没有非常好笑 什么都缺点 坏事走到尽头了就会有好事发生 为妈妈买些承认关系的时候很感动 老师就是个流氓啊!
勉强及格,刘亚仁那时都25岁了看起来真的像高中生啊。家庭、学校、训练馆的场景里,家庭戏最无趣,偏偏用了最多的篇幅,节奏也放到了最慢,学校和训练馆都压缩进去了一堆笑话,为什么这么做呢?《百元之恋》应该是照着这个拍的吧,差太远了比不上这片子
结局不好
即使每一个人物角色的生活都算是失败或者失意的,但反而在这阴云的生活故事中,更加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温暖。演员的表演都很精湛,没有任何一位使用了歇斯底里的情感宣泄式表演,这种漫不经心反而表达了对生命最纯粹的向往,让平淡的故事不平凡。几条线索和几位人物都立住了,而且故事和人物之间的相互成全也很细腻。实名制点赞刘亚仁,在剧中元气少年的样子太可人了,演技也是自然准确,第一次大放异彩,后来的表现更是不负厚望。
呵呵 一直喜欢棒子电影有木有。把生活细节处理的细腻温情,而且这片子痞嘻嘻的老师好特么搞笑啊哈哈哈哈,把贫穷残疾移民那么承重的话题处理的轻松有趣,这才是天朝电影应该学的啊!
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少年菀得。“上帝啊,这次你再不帮我杀了他,我,我就去求佛祖了!”“上帝啊,你一定很忙吧?但是我的事情要优先啊。”笑爆~
菀得說自由搏擊不是打架而是一種運動。爸爸說我曾經也以為跳舞是種藝術 但人們卻把它當成笑話。菀得和年幼時離開的媽媽得以重聚 她質問爸爸「你知道菀得沒有朋友嗎 這孩子一直獨來獨往。偶爾回來給他一點零用錢 給他做點飯吃 你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嗎。」愛到最後卻都變成負擔。有些感動 送給17歲的曼靑。
这样的少年没有长歪,真是幸运。
刘亚仁了不得
菀得很可愛,但不是我那杯茶
我想不会有人讨厌这样的电影的吧,地气儿。看见金允石总是想起来那大骨头敲人的老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