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沙漠的技巧有一些亮点。
影片跟大多数青春片的套路一样,用男主视角的旁白开场。
但是电影并没有因此陷入老套,影片只有105分钟,为保持情节密度,镜头量很大很碎,沙漠在部分地方加了一些类型片的剪辑技巧,而高质量手持保证了电影的沉浸感。
在不错的技巧里,我的确有被触动到。
但是,故事显然无法衬托技巧上的亮点,它没办法对我实现更深层的触动。
过往的爱情电影万变不离其宗,一般立足在某种外部环境里,核心展现两个主角的情爱脉络,也就是两个关键部分:外界的影响,二人对彼此的认知的改变。
因为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一种彼此相望,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纠缠,也是两个人共同面对外界图景的姿态。
而《我要我们在一起》志不在此,它一方面着力描画浪漫,另一边则又高度依靠男主角个人遭遇来推动情节。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影响这份爱情的因素只有一个,男主角戏剧般的人生遭遇。
这看起来像它的名字一样,“我要”才是创作者的意志,“我们在一起”则只能是“我要”的结果。
于是,女主角是不重要的,男主角则定于一zun。
故事这般设定了凌一尧薄如纸般的面貌:在物质层面,她始终以寄生的面目存在,甚至在母亲住院时获得了发小的物质支援,研究生毕业的她始终不曾有任何独立的主张。
电影里,凌一尧陪着吕钦扬出演一场又一场感人戏码,但她的性格、意志、选择、事业观、爱情观和世界观则完全被忽视了。
甚至,凌一尧发小的背景被模糊,凌一尧妈妈的观念也欠缺更丰富交待,围绕凌一尧的社会属性构建也很单薄,她不需要自主,不需要抗争,不需要说服,她逆来顺受,没有观点,只需依偎在吕钦扬身边,便完成了她的爱情梦。
于是,她成了清纯女神,是男孩吕钦扬的某种青春期象征符号。
再从男主吕钦扬角度来看,命运的捉弄从始至终没有离开过他。
他总会在关键时间遭遇挫折,暴风雨受伤、被潜规则利用、被好友欺骗、被暴风雪围困……这些挫折打击了吕的人生,但也描画了他的能力和精神:我们也看到男主角刚毅、拼搏、正直、善良、忠诚、有责任心且懂得浪漫的品质。
影片把大篇幅的笔墨放在爱情情景之上,欠缺了更细更深层的对底层生活的刻画,以致这些激烈的转折,像创作者对底层的一种戏剧化想象,男孩的品质就成了无根之木,像是创作者借着这个人物对自我的美化。
这也进一步导致,吕钦扬这个人物始终处于一种“我很努力也很忠诚但命运对我不公”的道德式的自我感动里。
因此,当原贴故事尚能在阶级固化的现实里透射一丝抗争的意味,这部电影几乎不存在任何反思的空间。
它的男性视角没有逃脱过往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的偏狭,反而把这种偏狭进一步放大。
缺少对爱情的哲学理解,缺少对底层的有效同情,十年了,吕钦扬做得不够好。
但我想问一问,十年的青春片的创作者,谁又何曾做好过?
想不想知道如果最后他俩在一起了,是怎么样?
我爸和我妈高中恋爱,我妈考上了大学,出来做了银行柜员。
我爸高中毕业就去社会上打拼,巧了,做的也是工地上的工作,在外欠了一百多万的外债,但我们都不知道是被骗了还是怎么了,他没和我们说。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和电影剧情一模一样,我看电影的时候也是惊了,直到看到凌一尧做了银行柜员,我彻底惊了 这不就是我爸和我妈吗?
我爸真的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我每天看到他很累,但从来不曾停下努力。
外债还在增多,有点压的我们喘不过气,被朋友骗过,真的一模一样了,朋友卷着款跑了,自己为了给工人工资,贷款垫钱。
但我妈从来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银行收入支撑着我们家,因为她相信他,她也知道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我看到评论区说,遇不到凌一尧这样一个女孩,我妈就是这样一个。
我姥姥成天骂她,太傻了,最后归于因为我妈从小娇生惯养,接受的都是最美好的价值观,所以看所有的事都带着善良。
我姥姥七十多岁也仍然接济着我们家,因为她有个她放心不下的女儿。
从小妈妈给我的价值观也是善良,真诚。
但爸爸总会告诉我世界是灰色的,没那么单纯。
他俩的价值观有很大出入,因此有了很多矛盾。
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抛弃过彼此。
2015年他俩离婚了。
可笑的是,他们还住在一起,但只不过是共享着房子而已。
更好笑的是,房子还是我妈妈租的。
爸爸仍然靠着妈妈生活,而妈妈仍然接受着。
爸爸还有老家的妈妈,智障的哥哥和智障儿子。
全是妈妈一个人在默默地帮他背负着。
我看着都觉得很累。
我有时候很生气地质问妈妈,离婚不是为了摆脱他吗?
为什么还和以前一样?
她总模棱两可地应付我。
看了这个电影,我好像理解了我的爸爸(我以前是多么恨他,我觉得我们家的一切都是因为他) ,他也曾经是个男孩,他经受了多少压力和辛苦是我们不知道的。
他曾经也是质朴地看待这个世界的,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我觉得妈妈应该是也看到这点,才对爸爸不离不弃的吧。
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幸福。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两个那么年轻、漂亮又拥有爱情的好男女在一起为什么脑子里总想着买房这个事儿以及买房带来的安全感呢?
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明白我喜欢娄烨,是因为他电影里的男男女女都是末日的疯批,堕落的天使,只要拥有爱情就他妈的面对世界理直气壮(他们完全明白生命中真正奢侈的东西是什么:)。
唉既然现实这么苦,那么我们能不能有一些超越一点的电影。
比如两个深陷爱情的疯批无目的的交谈、跳舞、造梦、自杀、犯罪和逃亡。
就人和人吧,不一样,导演和导演吧,不在一个层次。
谁还能比两个年轻、漂亮又陷入真正的爱情的男女更富有呢?
显然,导演既平庸,又愚蠢,并且毫无诚意。
“原帖”开篇的“2001年的夏天,我十六岁,正在读高中。
”大概确定故事年代背景。
评论区为工地男的职业路径操心,为工程行业从业者被吊丝化正名,热心给出考证致富的建议。
看《理想之城》的时候,赵又廷明明也是高富帅!
每个行业都有一套角色、都有不同阶层,有高富帅、有死穷鬼。
考证也需要年限,需要积累,也有“开始那几年”;工程行业甚至很多行业,都不能让凤凰男出道即巅峰。
男主的职业发展还行,只是时间上他还没到该他发达那个环节,要不是剧情需要,被强行上了强度,接连被上级坑、被兄弟骗,他27岁的年纪,已入股分包队伍,假以时日一两年或两三个项目,坐稳包工头的角色,成为资本家,再壮大……那个叫人违规施工的人,很快变成他。
情敌高富帅,也不过是比他大两岁的教培资本家。
故事本来想表现的就是这种“直男”发达前的人生阶段的爱情,就想表现这群人这个阶段的难。
故事年代背景的时间,正值中国楼市的青春期(也是剧中出现的手机、剧中没出现的互联网的青春期,八零后的集体成长回忆),各地房价如一条条恶龙被从笼子里放出来,那个网上还有人(包括公众人物)抨击房价的年代,不少丈母娘觉得年轻人咬一咬牙,理应给得起房子首付。
评论区觉得学霸女主做柜员是剧情bug,女主坐等男人“给”,不承担更多人生“戏份”。
看看现在高学历做中学教师的女生不少,以前某个时间节点之前——比如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银行的待遇应该普遍比做教师好吧,银行大多数岗位要从柜员做起。
在metoo运动和上野千鹤子爆火前,女主也是刚毕业职场萌新,不知前路不能对生活还手、不能力劈父母也很正常。
故事很有15年前 初中校园小说感觉,剧情有些俗套,但是be的让人心碎。
深处建筑行业两年多,看到男主这种情况倍感真实,辛苦又赚不到钱,要是为人更正直一些那就更没法赚钱了。
依旧是乖乖女学霸爱上痴情穷小子,依旧是母亲站在高处一脸的不支持,依旧是有个富二代冤种,要当替补。
以上俗气就算了,为什么还有个贪钱的朋友卷钱跑路剧情,这有点强行加苦情了。
01520,一个人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数了一下,整个放映厅大概20对情侣,只有我是一个人,因为男朋友还在搬砖。
晚上9点45分电影散场,看到他发来的信息,已经下了地铁,要来接我了。
整个电影看完,还是有些难过,觉得男主的整个人生像是走在钢丝上,随时可能会掉落深渊,观众怀着担忧看他做出每一个选择,预料到他将来的悲苦命运和结局,但是处在当时困境中的他,不自知。
后来我问男朋友,如果我很有钱,你很穷,你会跟我分手吗?
他说,只要你不跟我分手就好呀。
我又问他,那要是我爸妈因为你穷瞧不起你,你会跟我分手吗?
他说,有可能吧。
听到这句“有可能”,实在觉得有些悲哀。
虽然现在一把年纪了,但对待爱情的态度,我却是越发简单了,觉得遇到一个相爱的人不容易,所以“在一起”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像电影中的凌一尧,不管什么有钱没钱,妈妈反对,她就是孤注一掷的要跟吕钦扬在一起,住出租房没关系,陪他睡工地也没关系,就算他去新疆不知多久才能回来,她也愿意等他,因为在一起最重要嘛,他们虽然穷,但是可以一起做着未来多美好的梦,那也很幸福啊。
02这世上有两种悲哀的爱情,一种是,男人不愿给,女人却没完没了的要,另一种是,女人不要,男人也给不起,但却拼了命的都要给。
两者比起来,后一种还更悲哀些,因为前者大不了一拍两散,各自去找适合自己的人,但后者,是两个人明明很相爱,却因为男人的执拗、现实的贫困,把两个人拖入难以逃离的深渊。
吕钦扬和凌一尧就是后者。
吕钦扬不愿意让凌一尧跟着自己吃苦,他承诺了无数次要给凌一尧更好的生活,让所有人都羡慕她,特别是在听到凌一尧的妈妈如何瞧不起他,看到凌一尧的妈妈如何冷落他之后,更坚定了他要赚钱、买房、出人头地的决心。
电影中的吕钦扬,一个人扛下所有,什么都不跟凌一尧说,但是一个人如果太想要一件东西,就会被一叶障目,所以他那么努力的赚钱,却给自己以及他们的感情,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
他跟着兄弟一起接项目,结果把自己所有的钱都垫进去,导致凌一尧没钱给妈妈看病不说,项目款还被兄弟卷跑了,他背了一屁股债,就这他也没有告诉凌一尧,而是又自作主张的跑到了新疆去,然后单方面宣布跟凌一尧分手。
03有时候觉得,横亘在爱情里,最难以跨越的东西,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男人敏感又脆弱的自尊。
中学时,刚刚爱上凌一尧的吕钦扬,是很自负的,虽然一无所有,但有一腔少年热血和满怀希望,可是工作之后的他,拿着大专的文凭,拼了命的赚钱还是看不到什么起色,自信就一点点被消磨,希望也越来越暗淡。
再后来,凌一尧的妈妈病了,无法给妈妈安排病房,甚至交不起医药费,吕钦扬看到了现在也看到了未来,他知道或许自己永远也给不了凌一尧更好的生活了。
在一个人对未来还怀有希望时,别人的冷落与瞧不起,对他来说会是一种斗志,敦促他一往无前继续努力,但是在他的人生低谷时,别人的鄙视就成了重拳一击,让他自己也把自己否定个彻底。
还有情敌的出现,有钱,对凌一尧很好,还是发小,何况又帮凌一尧解决了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凌妈妈对情敌又是那么殷勤热情,这一切都让吕钦扬更加怀疑自己,对感情也产生了动摇。
动摇不是因为他不够爱凌一尧,而是自卑让他觉得,这一生他都配不上凌一尧了。
04电影最后,吕钦扬说,这十年的吕钦扬不够好,对不起。
可其实在凌一尧眼里,这十年的吕钦扬,是最最好的,只是,他太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了,却忘了,她想要的,只是:在一起!
吕钦扬去新疆之前,在电话中对凌一尧说:“你跟我在一起这么多年,答应你的事我一件都没做到,说真的,我都有点替你觉得亏得慌。
你在我心里一直是最好的,你应该被祝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看这一段的时候想,要是男朋友在我面前说这种话,我可能会一巴掌呼上去:亏不亏的,是我说了算,你凭什么替我觉得,跟你在一起,受穷受苦,都是我心甘情愿,你瞎内疚什么劲。
我没有那么弱小,也不需要你的保护,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还有,面包我们可以一起挣,我不需要你一个人扛下所有,但是你要和我一起守护爱情。
电影里有一幕,吕钦扬和凌一尧同居之后,一起查银行卡的余额,有八千多块,吕钦扬看的一脸愁容,而凌一尧却笑的很开心。
吕钦扬是看到了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对自己对生活觉得失望,凌一尧看到的是两个人一起努力,生活越来越好的希望。
吕钦扬给自己心上压了千斤重担,却不懂得,幸福不是由他给予凌一尧的,而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
凌一尧不是一个需要被他保护起来,小心呵护的金丝雀,她可以顽强的与他一起伫立风中,并肩迎战人生。
如果,吕钦扬能够放下敏感和自尊,能够摆脱别人的眼光,能够对爱情更坚定一点,能够懂得凌一尧“只想在一起”的决心,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了。
只是可惜,电影有如果,而真实的人生,没有如果。
我要我们在一起,所以,能在一起就好。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微博@柒月暖阳,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
作为影评 先来讲下电影吧首先 女一就是原本应该出现在小清新电影里的那个样子 干净清爽 其次 剧情简单 全部剧情用原著的名字就可以概括 爱情长跑十年的女友要嫁人了 讲爱情至上 讲现实无奈 讲我们小时候接受的道德准则长大后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讲男人要的自尊 要的事业 要的爱情坚贞 要的实现诺言 总之 没有踩大雷 也没有大燃点 至于可说 就是透过简单剧情 回看看自己的生活 角角落落的总有点痕迹 爱 爱情 情情爱爱这种玄学的东西 哪里是简单的多巴胺就能解释的清楚的 有人爱情至上 就有人披着爱情的虚名骗吃混喝 有人爱山 就有人爱水 总之总有那么一款你看见就心头一紧 从此西施是路人 当然也有人爱着爱着就清醒了 爱着爱着就迷失了 爱着爱着就忘记了最初那个爱的模样 爱情不如钻石 不能恒久远 人生实苦 生活中种种消磨 不仅要你卑躬屈膝 屈从认怂 磨平的也不仅仅是性格的棱角 爱情亦然 要屈从 就比如 要接受异地恋 就比如要爱情还是面包 就比如要不要重新接受一份家人介绍的现实安稳 是这样么 可是 真的是这样么 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嫁给你 不管是不是有鲜花拱门 红地毯 白纱黑西装 这样的念头 哪怕只是一闪而过 也不愧爱情一场吧 情爱种种模样 他来过就好马薇薇说 我可以一冲动就嫁人 但是如果理智去想 我不会跟任何人结婚 确实婚姻这种伪命题经不起理智思考 爱情又何尝不是 既然不能逻辑分析 又没有正确范本 从心就好
各位家人们,今天是520哈,又到了情侣扎堆国产爱情片上映的时候。
逢此佳节,我也是难掩兴奋,倒不是和各个爱摄屏的情侣们一起看电影很开心,主要是国产爱情片的确是挺好写的,每次和大家讨论都还是挺爽快的一事儿。
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电影我要我们在一起Love Will Tear Us Apart
这部电影改编自很久之前的热门贴《与我十年长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帖子我没看过,后来出的小说我也没看过。
看这标题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不就是《你的婚礼》吗??
于是乎我就怀揣着《你的婚礼》的期待,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电影,说句实话,这部电影比《你的婚礼》强。
起码它的名字没有乱取,不至于因为男主是游泳运动员所以女主就叫尤咏慈....也可能因为原贴是“真实故事”,所以整部电影所面对的问题也更加真实,而不是非常有意的制造矛盾,来增加戏剧效果。
抛去屈楚萧的劣迹新闻,《我要我们在一起》两位演员的表演也的确是比《你的婚礼》两位强,至少是褪去了非常浓烈的偶像剧光环。
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脉络的确和《你的婚礼》比较相似。
都是班上成绩差的男孩子喜欢了班上成绩好的女孩子,两人在一起之后进行了爱情长跑,最终不了了之的故事。
唯一的区别就是...《我要我们在一起》这部电影,更让人看不到希望。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你俩怎么还在一起?
”如果让我给这部电影起标题,我愿称之为《我不爱读书的男朋友和他的废物朋友》
既然不是偶像剧,原来的帖子也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故事”。
那么我们自然应当以更加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学生时代的爱情,是单纯的。
在一起不用想太多,有喜欢,有感动,只需要生活中的一点点甜就够了。
所以当女主看到,男主在全校同学面前向她表白,并说“不后悔”。
她的内心就会有所悸动。
于是痞气差等生轻而易举的和学霸校花在一起。
这似乎是青春片的固定搭配,也是只有可能在学校才会发生的故事。
但伴随着男主肄业,女主保送之后,两个人在人生的第一道大槛上,就决定了以后在一起会非常非常的艰难。
所以对大部分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最开始,就已经告诉了大家,两个人以后基本上不太可能在一起。
当然,我们是否认“一考定终生”的观点的。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嘛。
只不过就是一步走错,你以后就会付出更多努力来偿还而已。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保送大学的女主,过上了大学生活,进而考上了东南大学的研究生。
拥有着光明的未来。
而男主只能在工地打工,虽然能挣一些钱,但是却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说是用命换钱也不为过。
此时,学生时代的单纯感情已经逐步淡去,生活不得不让两个人意识到,之前不在乎的东西,恰好构成了两个人生活的鸿沟。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感情当然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了女主对男主的不离不弃,愿意和他一起住烂尾楼廉租房。
男主也为了能给女主更好地生活,拼命地工作着。
这似乎是每一个普通年轻情侣最正常的状态。
可伴随着婚姻的来临,把两个人拉入了更加真实地世界。
我们现在不妨切入家长视角,我们的女儿从小成绩很好,也非常漂亮,单纯善良。
高中保送,现在是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
她不顾我们劝阻,谈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生在高中成绩就差,也没上大学,不知道在哪里读了个大专就去工地打工了。
我们不是很传统的家长,我不会过分强调门当户对。
我不搞学历歧视,也不歧视任何工作,谈恋爱嘛,最重要的不是我觉得,而是我们的女儿她自己喜欢就好。
只要这个男生真的对她好就行。
可是你们现在要结婚,我问两个问题,一个问我女儿,一个问你。
1.我亲爱的女儿,你愿意接受在未来的生活中,因为你的婚姻而降低你的生活品质吗?
比如说,你会发现你大学同学过着轻松且小康的生活,但是你却得省吃俭用的为你的“爱情”买单。
2.小伙子,你觉得,你能给我女儿提供比她现有生活更好地生活吗?
在我们家,不说多富裕,但起码衣食无忧。
她想读书就读书,想干啥就干啥,就像她和你谈恋爱,我也从来没多说一样。
如果你们俩都是理性的人,且认为这俩问题都不是问题,我支持。
倒不是希望你们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希望真的能拼出你们想要的生活。
上面的这段对话,来自于已经非常开明的家庭,我都得承认,即便是玥玥的家长问我,我都会有压力。
你更别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家庭是传统的甚至是过激的。
他们会打压你的学历,他们会质疑你的能力,他们会说门当户对才是爱情的最优解。
更过分的,会直接告诉你,是他们的女儿瞎了眼才会看上你这样的人,你怎么不撒泡尿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什么样?
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
你这个时候真的能无动于衷,说出那句“我要我们在一起”吗?
现实的状况如此,回到电影。
我们要呈现一个更贴合现实逻辑的故事,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去呈现双方截然不同的辛苦生活。
比如,女主因为她的学历,可以轻松的找到薪资比男主好很多的工作。
甚至是在继续的努力工作之后,两个人已经拥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比如,男主拼命的工作,却发现自己很难达到自己给女主的承诺。
整个人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会因为自己的自卑而阴阳怪气的和深爱他的女生说话。
他逐步的发现,两个人虽然都非常努力,但之间的鸿沟却越来越深。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与普遍的现象。
当然,人生可能有奇迹,也有可能会有贵人出现,咸鱼翻生也不是不可能。
可我们毕竟不是拍爽片,小概率事件就不用呈现了。
遗憾的是,朴素的真实电影并没有选择。
它选择了为男主找好失败的理由。
比如,偷了他的钱跑的朋友。
比如,让明明知道女主深爱男主但还是要出现当“反派”的优质男。
这当然是电影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但是却因此偷换了概念,转移了矛盾。
要知道,男主最大的对手其实不是出来想抢他女朋友的优质男,也不是不靠谱的朋友。
他的对手是残酷的生活,是之前不努力的自己,是一直在努力变得比他优秀更多的女友。
在丢失了矛盾点之后,这部电影就瞬间落入俗套。
它的爱而不得就成了普通的爱而不得。
那种普通且自信的爱而不得。
这是不引人落泪的。
真正引人落泪的爱而不得是,因为爱而卑微,因为爱而逐步认清自我不自信的爱而不得。
比如,我清醒的意识到,我现在阶段如何努力都比不过我情敌的那种自卑。
比如,我不仅不能提供比我情敌更好的物质条件给我女朋友,也不能证明我比我情敌更爱我女朋友的挫败。
这时候我女朋友告诉我,她依然很爱我。
我才意识到她爸爸说得对,她是瞎了眼才看上我。
我无地自容,我知道我没有脸面再留住她。
我爱而不得,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我。
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得。
如果电影是这样拍,我认为才是对了它的题目《我要我们在一起》。
这个时候“我要我们在一起”这句话才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
电影给个6分吧。
我觉得在国产爱情片里,这片算是能看的过去的那种了。
至少它有想往现实靠的想法,只是执行力差了点。
最后,年纪大了总是想劝学。
520也想劝学。
因为这片儿的本质就是劝学。
让大家好好读书,人家上双一流研究生,你也上。
不就完事了吗。
后面根本就不费这个劲了。
明明在图书馆就能解决的事,为啥要跑去工地解决呢?
好了,我也要继续学习了。
不然就得爱而不得了。
加油啊!
家人们!
这篇写了好久了,就俩事。
国产爱情片里恋情失败,往往因为误会、车祸、出国、性格不合。
分开的时候撕心裂肺,重逢的时候说句爱过。
自从《那些年》弘扬了“她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这个设定就被后来者频频使用,前段时间给观众暴击的爱情片干脆就叫《你的婚礼》。
但两个智力正常、彼此相爱的中国人,究竟为何不能结婚、不能在一起?
《我要我们在一起》直面回答,“首付30万”不让我们在一起。
1.我不能合法、迅速地实现阶层跃升故事的男主角叫吕钦扬,来自一个小镇或县城,中考时成绩不错,进了南京市的高中,对三好学生凌一尧一见钟情,写信+当众告白后俘获了女孩的芳心。
谢天谢地,他跟那些妖艳男主不一样,并没有因为和学霸恋爱就成为学霸。
他一没奋发图强,二没超常发挥,只是平平淡淡考了个大专,学了男生扎堆的土木工程。
女主角念了好大学,在吕钦扬开挖掘机时,她考上了研究生。
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学历证书产生裂痕,但“钱”的重要性很早就被提上日程。
狂风暴雨,吕钦扬还开着挖掘机在海边工作。
他高兴,恶劣天气加班,多给200,结婚钱又多了一点点。
但女孩妈妈瞧不上他,第一次见面吃饭,都不接他的奉承和话茬。
在厨房洗碗,门关着,音量一点也不减,埋怨女儿找的这个男友连套房都买不起。
他留在南京去做工程监理,兢兢业业,薪水却没多少。
女友看到卡里的8千多块,欢欣鼓舞,吕钦扬赶紧收起焦苦的神色,也跟着笑笑。
老板随口说给他留的江景房,首付要30万,这个数字印在一张华丽的宣传单上,电影数次给了大特写镜头,强化这份现实。
因为天天回和女友租的房子,被扣了很多工资,吕钦扬决定住在工地。
但他留在南京就是为了和女友在一起,钱总把他们分开。
“赚钱的路子都写在刑法里了”,这话不像是假的。
如果肯给不合格的工程签字,吕钦扬可以直接收到几万块的好处,但他把钱退了回去。
当坏人也需要“勇气”和“毅力”。
生活不止买房,岳母病了也要花钱。
凌一尧那位青梅竹马的富二代朋友于是有了登场机会,分分钟给安排了昂贵的高级病房。
而吕钦扬能做的,只是从三轮摊子上买几块钱的煎饼和豆浆。
凌妈妈努力撮合富二代跟凌一尧,把吕钦扬称为尧尧的“高中同学”。
吕的自尊被刺伤,他的“竞争对手”是另一个阶层的人,家境好、能出国留学、回国就能办公司、随时可以移民澳洲。
老老实实打工,用一辈子,吕钦扬也抵达不了这样的生活。
一次酒后打架,凌一尧坐着富二代的车来接他。
吕钦扬耍心机,坐着后座搂着女友撒酒疯,管开车的富二代叫“师傅”。
到了破破烂烂的家门口,他硬说要给司机付车费,脑袋怼到车窗边,突然一脸清醒,对富二代说:“我们到家了,谢谢你。
”这是在宣誓爱情的主权:你有钱也没用,你根本不知道她有多爱我!
这同时也是恐惧和自卑。
到了家里,凌一尧收到医院缴费提示,要离开,吕钦扬以为是富二代在楼底下催她。
他穷,他对这段缺乏物质基础的爱情不再那么自信。
电影中最美妙动人的镜头,是两个人站在那座拥有江景的毛坯房里,借着幻灯机的灯光,他们幻想这里是沙发,那里是玻璃吊灯。
在影片结尾,在吕钦扬弥留之际的幻想中,他和凌一尧正在装修那座毛坯房,灯光明亮,好像充满希望。
他们的爱情需要也值得一所美丽的房子去承载,可是那太贵了。
假如首付不用30万,他们的孩子可能都上幼儿园了。
2.她才是“我要我们在一起”,他不是故事的原贴是一个男性写的,电影也是由男性视角切入的,它展现了男权社会运作的规则,和其中长久的传统。
影片的叙事、各方的态度,都自然地将男主角安排为物质基础的提供者,女主角为享受者。
吕钦扬的家庭和父母被彻底隐去,他们被共同抽象成一个男性形象,一个将要娶妻并要支付较高成本的男性。
一个陈旧的思想是,男性实现阶层跃升要靠自己,女性要靠男性。
物质可以买断一个女性、一段感情。
凌妈妈也给自己的女儿定了一个心理价位。
那套首付30万的江景房,可以被视作交易的一部分,由男方独立承担。
吕钦扬的内心对此是服从的。
他在规则里,他有刻度线。
他的话语一直带有些许大男子主义色彩,“我要我们在一起”“我要给你最好的生活”,他永远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凌一尧是被动接受者,仿佛什么都不用做。
但那个并没有明码标价、但是暗暗出现的心理价位,是吕钦扬付不起的。
凌一尧用爱情弥补了。
她的母亲拉着买菜的小车,在破旧的出租房里向女儿暂时妥协。
那是一个传统母亲向女儿的独立人格妥协:好吧,你是一个有情感的个体,你能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没法强迫你。
电影分出了两批人,吕钦扬、凌妈妈、拜金女二号、舔狗男二号……他们都是服从规则的人,凌一尧是另一种。
但影片将她处理得模糊且暧昧。
妈妈住院时,凌一尧一直在用吕钦扬的钱。
编剧专门给她写了一句台词“我今天交住院费,卡里的钱怎么没了?
”豆瓣有人讽刺这电影是“普通自信直男的自我感动”,“女主角没有一点用”。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女性在思想上,数次表明不需要那个男性的房子和钱。
跟她对应的是女二号,这个“拜金女孩”在收到一颗巨大钻戒后,才决定嫁给自己的“舔狗”。
在即将拆除的出租房里,女主角提出“组团结婚”的建议,吕钦扬没当真随口答应,凌一尧立刻打电话问朋友时间,吕钦扬才慌乱起来。
她的天平两端是爱和爱,不是别的交易。
某天夜晚,她去工地找吕钦扬,说“你好久没回家了,我想和你在一起。
”办公室里连张床都没有,她半躺在沙发上说:“我就睡这,这多舒服呀!
”“我要我们在一起”,这句话里,男女主角的标准不一样,男生有附加条件,女孩要的就是“在一起”。
所以男二号羡慕吕钦扬,说他“爱对了人”。
可影片剥夺了凌一尧的社会能力,她被塑造成一个深情的“美丽废物”。
她是研究生,按照一般推测,她能给两个人的未来提供很好的物质帮助。
但在这个男性视角的电影里,她不被挖掘、不被充分展现。
爱情消逝后,她的生活一下没了光泽。
她为什么考研?
她有什么样的梦想?
这些都不被呈现。
在吕钦扬的口中,我们得知,她从前觉得银行柜员像橱窗里的工作,但过了几年她自己就坐在橱窗里,变成了服从长辈意愿和安排的人。
可到底,她比男主角更勇敢一点,她打了电话,想要挽回爱情。
那个一直要给她所谓“幸福”的男人,也终于放下那些规则和要求,在冰天雪地中奔赴爱情。
重新看片名《我要我们在一起》,其实你们本来就可以在一起,可惜男生的重点是“我要”,女生才是“在一起”。
爱情为什么失败了?
它初步毁于“首付30万”,背后隐藏的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社会规则和传统,是更深层的阻力。
越服从这个社会,阻力就越大。
《我要我们在一起》可以说是拍给每个年代年轻人的某种哀歌,这个电影没有逃避问题,是讲了讲我们真实面对生活所要解决的琐碎与艰难,里面的爱情既有理想的层面,也有现实的基础,而里面人物所面对的困境,其实每个想认真谈恋爱结婚的普通情侣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放弃过,或者还在坚持着。
看完倒不是说有多难过,就是觉得很熟悉,大概我自己过的就是这种生活,倒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哀痛,只是知道有人能感受到这种难受还是蛮好的,每个人还是值得继续为自己的理想拼搏一段。
故事开头还是校园恋爱的气息,校园熟悉的场景让人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美好。
而影片一开场就是隔着窗帘,一男一女互相捕捉到异性的气息,节奏很快,随即就写信了。
写完信就被逮住了,一个等天台,一个撞倒了老师。
然后就有了第一个燃点,男主角吕钦扬直接借校广播台跟凌一尧告白。
女孩一笑,事就成了。
这里主创没太花力气在校园戏的桥段上,而是快速进入男女主人公走出校园的困境。
总归校园里都是美好的,连老师都特像神助攻。
故事一跳很快就到了男女主人公毕业的阶段,女孩考上了研究生。
男生肄业去做工程,通过一段电话我们知道这种青涩的校园恋他们一直坚持了下来。
女孩是优等生这种喜欢坏男孩,而坏男孩除了会打架成绩不好以外,人生目标就是娶女孩为妻。
俩人流露的都是知足与满足,这大概就是我们老看校园小说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特想遇到或者特符合想象的恋爱的模样,大概青春小说能写个几十万字,影片在十五分钟交代完毕,叙事放在了后面爱情面对生活压力的部分。
张婧仪不得不让人多夸赞一下,天生初恋脸,演技又到位。
在之前《风犬少年的天空》跟彭昱畅搭的时候就有一种既是校花高贵但又不冷耐受痛苦和小女生真诚求助的气息,在她的表演里可自由切换。
当然从直男属性要看一个爱情片保护公主大概也就是她这个样子了,尤其她又爱得专一。
在很多镜头里,张婧仪那种人畜无害但又静下来都可以当桌面的颜的确容易说服大多数观众有这样的女孩,你的确该好好奋斗赚钱结婚。
爱情片选角如此重要也就可见一斑,又加上的确演技在线,现实爱情,在以现实为底色之下,表现出了残酷,也体现出了温情。
在据说有原著扎实的细节之下,这个电影的确在剧情上也让人放心。
那么影片的主要矛盾则是非常现实赤裸的贫富阶层分化的问题,要维持爱情,没有基础的男生得有资本买下一套江景房才能娶女孩。
不然女孩的家人反对,理由正常,一辈子还长,不能冒险。
纵然女孩没房也会嫁你,男生也有绝对的压力一定要实现不让女孩觉得委屈。
这种委屈我们嘴上说只要自己不介意就没事。
可在我们这种跟人与人的关系如此紧密的环境里面几乎是做不到完全不被打扰和非议,需要非常高的心智和定力。
大概去过新疆三年以后的吕钦扬可以做到,但目前的他还是一个刚步入社会由于学历一般正在应对自我在社会立足过程,他还想不通这些,所以他就陷入了具体的痛苦——他感觉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心爱的女孩,同时他又不愿意表达这些无助。
影片从吕钦扬一路坚持原则,所以不断被人坑包括被朋友坑开始,注定他如果不做一些调整,或者不阐明自己的绝境给凌一尧,其实他这条路注定是走入失败的。
而在过去的教育传统下,让这种骄傲的男生袒露绝望就像动了他最本质的灵魂属性,相当于让摇滚歌手去唱口水歌一般艰难。
纵然他心爱的女孩由于他的这种决绝,其实要承担的不会比他少,也更容易陷入绝境。
但女孩的爱一直是默默在支撑着他,也让他更加沮丧无助。
影片里有很多这种他们爱情相处,互相承担,互相误解,包括女孩逼他娶自己,他无法接受没成功之前结婚进而引发俩人相拥哭泣,互相悲恸地问:你还爱我吗?
相信很多情侣都经历过这种撕心裂肺的过程,也会在若干年后无比怀念这样珍贵的疼痛时间,因为有那么一刻,你至少可以证明你们的爱真挚而纯粹,而大多数痴男怨女还有另外一种让爱贬值的痛苦,那就是所托非人或者本就是虚假本身。
至少吕钦扬和凌一尧的爱情是绝对真挚的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也自然而然,他们要面对的也是艰难和辛苦的,当下这种环境让我们对于这样真诚的爱意可能更加不敢期待了。
在电影里我们又看到爱情了。
所以影片里才会如此打动人,让人沉醉在这样的一种渴望里面。
故事里吕钦扬并非手里全是烂牌,至少那个三叔一直是吕钦扬的贵人,无论吕钦扬多么让人失望,始终看重他的能力帮他解决问题,让他发挥才干。
而一直跟着吕钦扬的那个小兄弟也总是不离不弃见证他的发迹。
大体也就只是时间着急了下,他们俩人还是可以有美好的结果的。
也是基于此,影片塑造了一个生离死别的场景,当吕钦扬被冻僵之前,因为没有信号长篇累牍地发微信告诉凌一尧这些年的思念和绝望,电影通过这样一个集中迸发的场景,慢慢凿通了某种时光交错。
少年吕钦扬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觉醒,他知道了自己的骄傲不值一提,而是需要袒露,需要更加珍惜。
而通常这就是成长本身的永恒话题,当你明白的那刻,是否已没有机会,或者你是否无悔青春。
影片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从我的角度吕钦扬已经死了。
因为影片塑造的始终还是一个单纯的环境,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非只是没钱,而是人心在这个过程里多么不可信赖又多么可以预判。
当然这个不是这个电影所需要讲述的重点,这是个爱情片,一个少年因为爱得到救赎般的成长,而爱他的女孩始终值得,始终守候,这就是我们看爱情片能获得的内心永恒的悸动。
如果没有这个也别遗憾,说明你早已务实到无坚不摧了。
我对这个电影评价很高就在于可能我感觉自己少年未死,有人看见,觉得真好,要更珍惜生活,也要做到,别那么骄傲,要学会不卑不亢。
《窃心》第一集观后感:片尾曲不错,男主长的一般,演员本身也一堆瓜很难评,不过演得还行,这种演得不油(当然主要也有可能是是因为剧情本身女主能压他一下所以克制了)女主实在是美丽人设也不错。不过剧情就是个短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