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洪伯豪
主演:小戽斗,喜翔,黄嘉千,曹晏豪,李友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简介:八旬老翁金茂独自住在平溪的透天厝里,老伴已先行离世,儿女皆已各自安身立命于台北。尽管健康走下坡,台北仍是一个金茂永远都亲近不了的地方,医院几乎是他对这城市的唯一印象。某日,金茂又因胃痛住院。病房里,步入壮年的儿女再度因他的照护问题争吵。然而,一场意外让金茂辗转住进了安养院,就算孙子凯凯捎来结婚喜讯,也丝毫没有消弭..详细 >
很真诚,也很感人,人生真的很无奈。
最后躺棺,稍微愣一下,还不错的小品,虽然关于老有所养的问题,看了再想想我爸家,还是没啥东东,虽然都有人轮流照顾就是 = =
父亲从老人院走失后,儿子又把父亲带回家,将父亲留在门口,自己去了房间,这个走位已经很失真了,为什么,接下来镜头在父亲这,儿媳抱着小孩打了个招呼,也走进了房间,房间自然是灯光最强的地方,因为那里要发生“戏”,什么戏,儿媳对儿子抱怨说,怎么把他领回家了,不知道我带孩子多忙多累吗。他俩就站在门口,那话装作不是给父亲听的,但是是给观众厅的,而儿媳也就那么一场戏。这个调度和对白的安排,我觉得就是国内六六的风格,我不喜欢。黄嘉千演一个好人,整个角色略微平板,但到了后段有几个特写镜头,反而显得很耐拍,她骨骼比较立体,没有妆容,远远的望着你,很有内容。
动容的情感伴着东方式的家庭抉择,那个倔强的疏离的“背后的人”一直用自己谨小慎微的习惯去呵护自己的世界。
议题不错,但剧本剧情应该更戏剧化一点,有点像电视剧的感觉,太家常了
2019台北電影節
现实主义,现实题材,主角一家选择得特别典型化。守旧、难以融入都市的爷爷辈,上下为难的父母辈,在大城市崭新生长而依然面对压力的年轻一代。有效仿《步履不停》的意思,但这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级了。
20190328 看到很生氣/照顧長輩讓人身心俱疲,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大多長輩也倔強地不讓人理解,沒有人知道他討厭天燈造成的環境汙染,所以孫子前前後後放了三次天燈的時候我真的大翻白眼/喜翔在養老院大吼離去的段落也看得我一把火/情緒勒索退散好嗎
一份动人的田野调查案例实录,具备典型性,但过于典型也是问题。社会议题电影不是仅仅作展示,而应进一步完成归因或预言,遗憾该片止步于前者。情节的推动如任务通关,未能化入情境,也未能传递出影像之力。
片中祖孙三代各自的人生交集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活不易 才有了今天的这种无奈 每个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也正经历着 虽然像我们喝的白开水 平淡无味 但是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去面对这段历程 去承担这些压力 去更好的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从而去接受和改变 确实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的
台湾问题以后可能都是大陆的问题,闽南语系的同样风俗习惯和思维定式使得更容易理解影片中的困境。
對台語的偏愛其實還挺好感這部電影的,講的是很現實面的問題,成長、老去、死亡,三代人的交流與無奈。看完很想去平溪放天燈。
It's your destiny to follow your parents.
题材是好的
故事还是太浅了,只是流于表面。看着好像什么都说了,但是其实什么都没说。表现的太粗糙了
我喜歡結局的方式,多加一星。
台湾的年轻人离大陆再远,我们仍然能看懂这部电影,家族繁衍生息,一代照顾一代人,欠的是父母,孝为先,尽孝难,原本是因为生活很难。想起我的父母,很惭愧,生我养我,但是我能为他们所做的实在有限,愧疚难受。
以子女视角下的「养老问题」是全球华语文化环境中共通的母题,本片一半部分以老人自己的感受与视角作某些「潜台词」显得苦涩而漫长(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经验不足却造成的「意外」),对于老人来说,子孙后代的繁衍与「旧时光回溯」究竟是一种安心的喜悦,还是更多的无意义添加?
人老了就是包袱
#台北#临终关怀,亲情纽带,在生命终将逝去之时,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懂你。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很真诚,也很感人,人生真的很无奈。
最后躺棺,稍微愣一下,还不错的小品,虽然关于老有所养的问题,看了再想想我爸家,还是没啥东东,虽然都有人轮流照顾就是 = =
父亲从老人院走失后,儿子又把父亲带回家,将父亲留在门口,自己去了房间,这个走位已经很失真了,为什么,接下来镜头在父亲这,儿媳抱着小孩打了个招呼,也走进了房间,房间自然是灯光最强的地方,因为那里要发生“戏”,什么戏,儿媳对儿子抱怨说,怎么把他领回家了,不知道我带孩子多忙多累吗。他俩就站在门口,那话装作不是给父亲听的,但是是给观众厅的,而儿媳也就那么一场戏。这个调度和对白的安排,我觉得就是国内六六的风格,我不喜欢。黄嘉千演一个好人,整个角色略微平板,但到了后段有几个特写镜头,反而显得很耐拍,她骨骼比较立体,没有妆容,远远的望着你,很有内容。
动容的情感伴着东方式的家庭抉择,那个倔强的疏离的“背后的人”一直用自己谨小慎微的习惯去呵护自己的世界。
议题不错,但剧本剧情应该更戏剧化一点,有点像电视剧的感觉,太家常了
2019台北電影節
现实主义,现实题材,主角一家选择得特别典型化。守旧、难以融入都市的爷爷辈,上下为难的父母辈,在大城市崭新生长而依然面对压力的年轻一代。有效仿《步履不停》的意思,但这确实不是一个水平级了。
20190328 看到很生氣/照顧長輩讓人身心俱疲,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大多長輩也倔強地不讓人理解,沒有人知道他討厭天燈造成的環境汙染,所以孫子前前後後放了三次天燈的時候我真的大翻白眼/喜翔在養老院大吼離去的段落也看得我一把火/情緒勒索退散好嗎
一份动人的田野调查案例实录,具备典型性,但过于典型也是问题。社会议题电影不是仅仅作展示,而应进一步完成归因或预言,遗憾该片止步于前者。情节的推动如任务通关,未能化入情境,也未能传递出影像之力。
片中祖孙三代各自的人生交集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活不易 才有了今天的这种无奈 每个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也正经历着 虽然像我们喝的白开水 平淡无味 但是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去面对这段历程 去承担这些压力 去更好的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从而去接受和改变 确实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的
台湾问题以后可能都是大陆的问题,闽南语系的同样风俗习惯和思维定式使得更容易理解影片中的困境。
對台語的偏愛其實還挺好感這部電影的,講的是很現實面的問題,成長、老去、死亡,三代人的交流與無奈。看完很想去平溪放天燈。
It's your destiny to follow your parents.
题材是好的
故事还是太浅了,只是流于表面。看着好像什么都说了,但是其实什么都没说。表现的太粗糙了
我喜歡結局的方式,多加一星。
台湾的年轻人离大陆再远,我们仍然能看懂这部电影,家族繁衍生息,一代照顾一代人,欠的是父母,孝为先,尽孝难,原本是因为生活很难。想起我的父母,很惭愧,生我养我,但是我能为他们所做的实在有限,愧疚难受。
以子女视角下的「养老问题」是全球华语文化环境中共通的母题,本片一半部分以老人自己的感受与视角作某些「潜台词」显得苦涩而漫长(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经验不足却造成的「意外」),对于老人来说,子孙后代的繁衍与「旧时光回溯」究竟是一种安心的喜悦,还是更多的无意义添加?
人老了就是包袱
#台北#临终关怀,亲情纽带,在生命终将逝去之时,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