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绿皮书

Green Book,绿簿旅友(港),幸福绿皮书(台),绿书

主演:维果·莫腾森,马赫沙拉·阿里,琳达·卡德里尼,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迪米特·D·马里诺夫,迈克·哈顿,P·J·伯恩,乔·柯蒂斯,玛姬·尼克松,冯·刘易斯,乔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意大利语,俄语,德语年份:2018

《绿皮书》剧照

绿皮书 剧照 NO.1绿皮书 剧照 NO.2绿皮书 剧照 NO.3绿皮书 剧照 NO.4绿皮书 剧照 NO.5绿皮书 剧照 NO.6绿皮书 剧照 NO.13绿皮书 剧照 NO.14绿皮书 剧照 NO.15绿皮书 剧照 NO.16绿皮书 剧照 NO.17绿皮书 剧照 NO.18绿皮书 剧照 NO.19绿皮书 剧照 NO.20

《绿皮书》剧情介绍

绿皮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浴火危城送我上青云七日地狱青春之歌如果我是有钱人天堂2行尸之惧第四季命运航班第三季我们若只如初见宽恕命运之河五个女生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迷妹罗曼史一个母亲百万新娘之爱无悔行尸走肉第八季德黑兰:爱之城完美风暴长城五月五之战别云间聊斋奇女子陨石恶梦京美的世界夺命异教徒兄弟车行正义的重量杀戮房间

《绿皮书》长篇影评

 1 ) 自《撞车》以来最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

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

我看更像是‘白皮’书。

”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

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

《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为什么奥斯卡持续沉迷于种族和谐的幻想之作?

》。

倒是《洛杉矶时报》准备充分,率先刊出了一篇事先写好的长评,用的就是本文的标题。

它的作者是曾任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委的知名影评人Justin Chang。

不过我还是更同意Ira的看法,《绿皮书》不是自《撞车》以来最逊,而是比《撞车》更逊。

注意,我们说的不是这两部影片本身质量的好歹,而是它们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名不副实。

我自己都毫无保留地承认这两部电影是好看的,但是它们拿到最佳影片是缺乏说服力的。

拿一些数据来说话。

第一,《绿皮书》的Metascore分数(代表权威影评人的评价)是自《撞车》以来历年最佳影片里最低的,两片同为69分,其他13部的平均分为90分;第二,《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两部)第三部连最佳导演提名都没拿到的最佳影片,另外两部分别是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与本片主题相似)和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被普遍认为是遗珠);第三,《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几部)获得提名奖项数量最少的最佳影片,与1977年的《安妮·霍尔》和2006年的《无间行者》一起垫底。

此外,虽然两片同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但《撞车》有包括BAFTA和编剧公会在内的12项大小最佳剧本奖的加持,可谓实至名归;而《绿皮书》只有包括由几十名好莱坞外籍记者评选的金球奖在内的4项最佳剧本奖,跟《宠儿》还有《第一归正会》的战绩比差远了。

我无意搜集更多的数据,光是把上述几项数据合在一起,《绿皮书》作为一部影评人评价相对很差、拿到奥斯卡提名奖项数量很少且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而其获得的最佳原创剧本也根本不能打、如果跟那些获奖大片比票房也无法望其项背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我只能说它是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退一万步说,其实这些数据都不重要。

《绿皮书》的获奖真正让人感到不快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主题本身。

《撞车》当年再怎么被吐槽,它探讨道德冲突的主题是无可指摘的,只是跟反映禁忌的牛仔同性之爱的《断背山》比起来,太“安全”了。

而《绿皮书》不仅是“安全”的,借《后种族的黑人绿皮书》作者Jan Miles前两天在《华盛顿邮报》上所发表评论的用词——它更是“危险”的。

他认为,这种通过一个好心白人的视角来讲述种族主义历史的影片,比伤害造成的危害还大。

即便到了2019年的今天,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也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更何况是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保守南部?

那时候的氛围比现在要恶劣许多,事实上南部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及做派也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残酷和黑暗。

但编剧却有意弱化了黑暗面,用喜剧的形式化危险于无形,让整个故事有惊无险,最后来个白黑一家亲的美好结局。

说好听点,这是一种艺术创作,说难听点,这就是在粉饰太平。

如果创作者要追求和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可以全然地虚构一个故事,可偏偏本片最大的宣传点就是——它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对此,Donald Shirley的后人站了出来,说这个故事有太多不真实的地方,现实中的Don压根就没有把Tony当朋友。

本片的第一编剧是Tony的儿子,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他自己的采访,而所有的解释也都只有他的一面之辞,两位当事人都已经去世,谁知道呢?

大概正是因为制片和编导的主创团队都是白人的缘故,本片非常自然地讲述了一个“白人救世主”(White Savior)内核的故事。

历史地来看,“白人救世主”是好莱坞常用的一种故事设定,作为配角的黑人(或者任何非白人的族群,参考张艺谋的《长城》)受到作为主角的白人的拯救。

奥斯卡一贯青睐这种题材,远的不胜枚举,近的也有2009年的《弱点》和2011年的《相助》分别获得一座小金人。

还有很多电影会在剧情中部分地涉及“白人救世主”,比如2016年的《隐藏人物》,这种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而《绿皮书》则是彻底以“白人救世主”作为内核,这非常令人皱眉。

即便没看过电影,从海报上的人头大小和位置关系,已经明确了这是一部白人主角加黑人配角的对手戏。

整个故事正是以白人主角的视角展开的。

明明是一个黑人音乐家雇佣一个白人司机的“主仆”关系,在电影里反客为主地讲成了一个白人司机带领一个黑人音乐家“闯关”的故事。

观众明明对这个一反往常影视形象的优雅黑人音乐家更感兴趣,结果故事卖力地在塑造一个逐渐让观众爱得不得了的好心白人司机。

当然,两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纵观全片,正是在白人司机Tony的引导下,黑人音乐家Don开始放飞自我,走下云端,接纳肯德基,接纳爵士乐,接纳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最后在圣诞节,孤身一人的他走进了白人司机Tony的大家庭感受节日的温暖。

必须承认,Tony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变,他从一个彻骨的种族歧视者变成了一个友好的种族共融者,可是这种改变主要并非来自Don(准确地说是编剧)的有意引导,更多是他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嗯,白人才不需要黑人来拯救,哪怕设定是低俗的白人与高雅的黑人。

在我看过的无数篇美国媒体、影评人和匿名奥斯卡会员对《绿皮书》的评论中,出现过如下高频词:old-fashioned(老派的)、out-dated(过时的)、crowd-pleaser(取悦观众)、cliche(陈词滥调)、stereotype(刻板印象)。

我同意这里的每一个词,它们都指向了本片在叙事上的要害。

说它老派过时,既是指它“白人救世主”的内核,也是指它讲故事的手法和方式。

本片导演Peter Farrelly一直以来拍的都是些爆米花类型的喜剧片和爱情片,无论是IMDb的观众评分还是影评人的Metascore,大部分都在及格线以下。

当本片故事进行到一半,架子完全搭好之后,后面的剧情基本上可预测了,缺乏张力或冲突,比如我就直接猜中了Don会请R. Kennedy出马。

本片从头到尾的视听语言,没有一处让人感受到高级,反而很多地方让我觉得笨拙或不适,比如开头对Tony嫌弃杯子的处理,比如硬塞进来的底层黑人在种植园干活那段画风,比如中途解救全裸的Don那场戏的调度,比如结尾家庭群戏的繁冗。

说它取悦观众,其实也跟导演拍惯了爆米花类型片一脉相承。

最典型的就是预告片里出现过,正片里大概让每位观众都会心一笑的学习吃鸡块、倒车捡垃圾那场戏。

这是每一秒都精确算计好来咯吱观众笑的桥段,实则非常刻意。

本片大量通过背景乐还有各种道具来营造怀旧氛围,很多套路化的处理,过犹不及。

大团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需,让我们逃避复杂的现实,在电影里好好梦一场哟。

那你又为什么要宣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说它刻板印象,既指Tony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意大利裔大老粗的初始形象本身就非常刻板,更指片中出现的各种白人及其种族歧视言论或行为都像是模子里刻出来的,典型场景里典型人物的典型反应,一个两个人是这样还行,多了就令人乏味,也是编剧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另外,一个接受过良好教养的黑人何以对本族群的流行文化(蓝调)和本国的俗文化(炸鸡)一无所知,这里实际上在反刻板印象的同时,又制造出了另一种刻板印象。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中美的普通观众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在意料之中也无可非议。

但是代表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最高水平的奥斯卡竟然把它选为最佳影片,是不得不予以批判的。

特别是在今年这样少有的奥斯卡“大年”——八部最佳影片提名里有三部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大奖得主、还有三部是本土票房均超过两亿的大片,八部提名片占据了一多半的提名奖项(占比是史上第三高)且最终每部都至少获得一项——最终竟然选出了它,可以说是一夜回到三十年前。

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由占全体会员大多数的一群又老又白的男性会员主导的奥斯卡,仍然钟情于主旋律和正能量,而回避创新、激进与开放性,其中根本就不存在中国观众热衷谈论的子虚乌有的“政治正确”,那些真正反映少数族裔的生活与困境、现实与彷徨的佳作,想要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仍然是阻力重重。

最后,如果可以的话,请带着审慎的、批判的眼光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

而不是被它的叙述给迷惑了、遮蔽了,在感动中一笑而过。

 2 ) 要融,就融那一山积雪

《绿皮书》最基本的能耐,就是把两个人的一段旅程展现得妙趣横生,而且意味深长。

托尼(维果·莫腾森饰)是有街头智慧的。

这些年来在底层摸爬滚打,他就像一个日暮下的牛仔,精于把小恩小惠小聪明织成破旧却耐用的绳索,套出去,总能拢些利益回来。

在他这里,绝路是没有的,哪怕没了工作,凭那26只热狗一顿的肚量,至少够他敛上50美元的赌资。

相反,唐(马赫沙拉·阿里饰)身为一个功成名就的音乐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剧场上头一个布设华丽的住所,外加一个高高在上的宝座,够他浮夸地彰显身份与荣耀了。

这样的人,克己,优雅,要进食的话,腿上少不了铺一张材质优良的餐巾。

这样两个在生活中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次彼此需要的雇佣关系,被捆绑在一起长达两个月之久。

大家是相互看不上的。

唐有多瞧不起托尼的随便,托尼就有多瞧不起唐的扭捏。

但唐的涵养不会让他表露出过火的情绪,托尼的专业则让他做好了本分。

《绿皮书》很俏皮地让司机与雇主频频发生摩擦。

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对峙,而是杂糅着挑衅、无奈、好奇与容忍,把彼此的“进犯”,转变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了解与接纳。

天性大大咧咧的托尼,觉得不能在车上抽烟、要被规范用语很不可思议,但他头一晚看到唐的表演,欣赏甚至骄傲的神情就不自觉地浮现出来。

唐对炸鸡敬而远之,但托尼不由分说地从肯德基全家桶里抽出一只鸡腿给他,让他百般无奈,却也借此享用了一回“不卫生”的快乐。

无数能叫人会心一笑的片段掠过,《绿皮书》愈发像那暖春,化的是雪,而且是积雪。

不久之前,托尼才把黑人在家中用过的水杯直接扔进垃圾桶,而唐对于粗鄙和野蛮怀有长久的芥蒂。

如今唐会饶有兴致地为托尼修饰妻子渴慕的家书,而托尼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摆平巡演路上的种种麻烦。

每一个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自我隔离,下意识地划分出鄙夷的、敌对的人群。

往深一层看,等到二人关系走向缓和,他们身上承担的符号,更有指涉意义。

托尼是意大利的移民后代,典型的工薪阶级,在他身上印着粗俗、鲁莽、油滑等标签,上流社会、知识分子以及本土居民似乎都能轻易找到俯视他的角度。

而唐是一位黑人,而且是同性恋者,像是托尼这种白种直男,能够轻松占据所谓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他有心理学、音乐学、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能在过去14个月里到白宫演出两次,却依然百般不受待见,尤其是在南方。

专门的演唱会化妆室是不会有的,即便是狭窄的杂物间,也像是被皮笑肉不笑地施舍的。

厕所更不用说,哪怕与一群礼貌周全的白人言笑晏晏完,也不能使用他们的卫生间,这就导致了不愿在户外茅厕将就的唐,只能大费周章地赶回酒店再折返,毕竟,这不仅仅牵涉到一时的脸面问题,因为南下旅程的破功,很有可能萌生在一次屈从上。

那时还是1962年,很多带有歧视性的隔离标语,就尖锐地挂在店面,黑人出行需要带着所谓的“绿皮书”。

这本从1936年出版便不断推广开来的册子,标明了黑人在哪些餐厅、旅店等公共场所是不受排挤的。

这种“有用”,可悲、羞耻,却又无奈。

唐南下这一路,哪怕有托尼这样经验老道的白人当司机,依然会遇到许多叫人愤懑的遭遇。

这类电影往往会有一些“经典”的障碍,比如趾高气昂的警察、飞扬跋扈的地痞等等。

《绿皮书》同样少不了,但在更大更深的背景里,是黑人一边发起种种民权运动,一边面对甚嚣尘上的白人仇视,其中3K党的横行就非常突出,这在一并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黑色党徒》中会有更直截的表现与讽刺。

不过,《绿皮书》选择的是相对温柔的路数,就跟唐那样,即便遭遇不公对待,也要先以尊严去换取尊严。

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托尼发自内心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倾向于治本的准则。

托尼两肋插刀的勇,使得他的江湖气往往带有一种本能的可敬与可爱。

但唐的勇,是更广更大的,不落在单次的拳脚械斗上,凶险却是无边无际的。

他放弃高薪演出,执意前往保守的南方巡演,就是希望能够用自身的端正、高雅与才情,去扭转那些稠密的偏见甚至敌视。

哪怕他不过是一尊不知明日晴雨的泥菩萨。

有人嘲讽《绿皮书》“政治正确”,认为它得到青睐,不过是因为凑齐了黑人、底层、同性等等所谓的正确元素。

在平权运动取得重大发展的西方,面对《绿皮书》的工整与公正,也许可以在艺术层面有所质疑。

但对我们来说,还远远没到能够坦然指手画脚的地步,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距离包容与文明太远,大家习惯性地一面对别人横加指斥,一面因被看轻而暴跳如雷。

我们没有唐与托尼的幸运,可以在一段旅程中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对自己的狭隘和自傲进行修正。

可这正是《绿皮书》这类电影应当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到头来,不仅是唐与托尼发生了变化,就连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都出现了转变。

比如拦车的警察,只是好心地提醒他们车胎漏气,而托尼那些曾经看不起黑人的亲戚,会在圣诞夜欢迎唐的光临。

这样的走向很像童话故事的桥段,但至少,在半世纪后的今天,西方早就让这种幻梦变成现实。

那么,当我们再次面对某种意义上1962年的美国南部时,确实应该放下那种刻板印象的偏执了。

至少,该有接纳的胸襟以及被接纳的勇气。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其实我还想谈谈两个大男人之间相当微妙的情绪,哈哈)

 3 ) 《绿皮书》和真实的事件相比,有哪些差异?

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

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

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真实的Don Shirley,并没有跟家人疏远。

电影里面说他只有一个不联络的兄弟。

事实上,当时的他有三个来往密切的兄弟,在其中一个兄弟的妻子死后,他几乎是抚养了两个没有母亲的侄儿。

据Don Shirley的家人所说,Don Shirley和Tony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

Tony也没有为Don Shirley工作很久便被解雇了。

事实是,Tony的儿子Nick Vallelonga是这部电影的写作人之一,电影只选择了一个人的叙述,而没有参考(或尊重)另一个的人的叙述。

不过,这只是一部电影,并非纪录片,没有还原事实也许并不很重要。

Don Shirley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过采访,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

想要了解更详细,更准确的内容,请参考以下的链接(内有采访的详情)https://shadowandact.com/the-real-donald-shirley-green-book-hollywood-swallowed-whole不过后续也有Green Book导演回应Don Shirley家人指责的事情,到底真相如何,因为两位当世人的去世,可能根本无法确认了。

是非对错,只能由各自决定了。

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9/01/green-book-director-peter-farrelly-defends-movie-against-criticism

 4 ) 成人童话的《绿皮书》很好看,现实中两人的事实却是千疮百孔

《绿皮书》故事很直接,讲述一位黑人音乐家,前往种族歧视的南方区域演出,出于安全考虑他请了一位白人司机一起同行,路途中一黑一白两人组合成奇葩搭档。

影片刻意把那个时代的种族问题,以及那个时代赋予的复杂话题放在了主镜头之外,而影片的主线,则是让轻松愉悦的两男主带着喜感的矛盾,让观众以最舒服的观感接受了这部电影。

我们通常说一部好的电影,会有各方的矛盾在作用,《绿皮书》在表面上,看似是司机和音乐家在为人处世上的矛盾和磨合,但影片更深层次的延伸了人与时代,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矛盾。

很多人说这届奥斯卡了然无趣,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不管是《罗马》或者《绿皮书》拿到最佳,都没什么可以争议的,这两部作品不管放在什么时间段,都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特别是《绿皮书》,影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闷片,而是一部能让你的观影过程非常愉快的电影,看完之后会让你觉得非常温馨和幸福。

同样结构人设的电影,往年还有《遗愿清单》和《触不可及》,这两部电影同样是一黑一白组合,同样存在着两方的矛盾和磨合,最终建立了一辈子的友情。

《绿皮书》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加入了种族议题,时代的思考,还有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音乐元素,而且影片还是公路题材类型,这几个元素的构成,让《绿皮书》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都无懈可击。

所以影片拿到奥斯卡最佳剧本,也是实至名归。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原型参照。

其实《绿皮书》上映时,在戏外就已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伪平权”是本片最大的一个题外标签,就算《绿皮书》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在美国很多黑人也喜欢不起来《绿皮书》,因为影片定位于一位白人为黑人保驾护航,并从中白人感化了黑人的孤独的心灵。

从这样的角度去解读,现实中雪利的家人意见最大,他们不止一次对外公布,指出《绿皮书》托尼和雪利只是普通雇佣关系,而且他们认为编剧是尼克.瓦莱隆加,现实中托尼的儿子,也多少以白人姿态撰写了托尼和雪利之间发生的故事。

介于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在现实中已经去世 ,这也让《绿皮书》在现实对比中,多了几分罗生门的味道。

大聪整理了一些现实中和影片有趣的对比,让大家更了解《绿皮书》之外的托尼和雪利。

在现实中,当时托尼在纽约市的夜总会做着保镖工作,之后接受了非裔美籍音乐家唐.雪利的司机工作。

唐.雪利作为黑人,在当时要不是自己的音乐天赋,也不会在那个时代有那么高的成就。

雪利2岁就开始弹钢琴,18岁就能和波士顿流行乐队一起演奏,而且还是柴可夫斯基的B级钢琴协奏曲,就像影片中雪利说的,不是每个钢琴家都能弹奏肖邦(都是音乐家)。

也就是在那场戏中,托尼用他自己大众和雪利从没考虑过的角度,建议雪利不要再去钻研古典音乐,而是往流行乐和爵士乐方向发展。

在现实中,雪利接受了托尼的建议,他将古典音乐和其他类型的流行音乐混合,创作了属于他自己的流派。

影片后面雪利和托尼到了一家黑人酒吧餐馆,雪利玩起了爵士乐,也侧面说明雪利接受了托尼建议,改变自己音乐风格的尝试。

不过在现实中,雪利很不喜欢爵士乐和酒吧演奏的环境,他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尊重音乐,特别是爵士乐的钢琴师,有时候会抽着烟表演,在钢琴旁边还摆放着一杯威士忌,这些习惯对于雪利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影片其实也突出了这点,当雪利在黑人酒吧餐厅准备弹奏时,把钢琴旁边的威士忌放到了地上。

在这场特殊的雇佣关系中,托尼此前确实是一位真.轻种族歧视者,毕竟托尼是在美国的意大利集中地区长大,有着一定的族裔封闭观念再正常不过,但通过和雪利的南下,托尼亲身目睹了种族歧视的暴行,托尼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影片用《绿皮书》来命名,本书如影片中解释的一样,是关于黑人在隔离时代的指南手册,书中介绍黑人在美国尤其是在南方,哪家餐厅可以去吃,哪家旅馆可以去住,还会介绍哪些城市是“日落之城”,这些城镇禁止黑人在太阳下山后出家门。

影片中托尼和雪利就因为经过某个“日落之城”,从而被警察找麻烦。

随后托尼和雪利被关进局里,在现实中确实也是因为托尼的冲突打了警察,而且雪利也真的是和罗伯肯尼迪是朋友,所以当时雪利打了电话给罗伯肯尼迪求助。

在现实中他们巡演的几天后,罗伯肯尼迪的兄弟,也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暗杀,雪利还专门抽时间去参加了肯尼迪的葬礼,但是这一段没有放在影片中,毕竟和影片主线故事不相符。

影片中还有特别有趣写情书部分,在现实中也确实是雪利在帮托尼写信,但影片做了更浪漫的处理,让雪利暗中帮托尼代笔写情书,但在现实中,托尼写回家的信,都有解释清楚这些信件,是由雪利帮忙写的。

影片中还有一段是雪利去洗澡时被抓的情节,这一段不知道国内上映版本会不会做删减,在现实中雪利确实发生了这样尴尬的事情,虽然现实中雪利从来没有公布自己是同性恋的取向,而且托尼当时跑到那救场时,雪利并没有赤裸着身体,而且具体的细节,其实他们并没有对外界透露太多。

雪利的家人对影片这样带着倾向性的描绘,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现实中除了艺术家雪利成就斐然,其实托尼在电影圈也有一番自己的事业,托尼在夜总会做过保镖,也做过雪利的司机,在他的人生中,还参演过科波拉《教父》的电影,他当时只是在影片开头小女婚礼中跑了个龙套,估计很难有人能发现他。

托尼最出名的影视作品,应该就是《黑道家族》出演的Carmine Lupertazzi。

第一本《绿皮书》发行于1936年,在接下来的30年间,每年销量多达15000本,到现在大家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就是一本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书本,但讽刺的是,这本《绿皮书》却在那个时代,给黑人带来了很多便利。

而且神奇的是,现在在亚马逊,依然能买到《绿皮书》,还有精装版和平装版。

我好奇去看了留言区,大家并没有反对这本书的存在,而是打了五星好评,为的是不要忘记那段黑人隔离时代的黑历史。

虽然从苛刻的角度去审视,《绿皮书》在主题挖掘深度上,还欠缺火候,影片也缺少强烈的导演风格,影片更偏向于起承转合的剧本工整化,什么时候抖包袱,什么时候起摩擦,什么时候来高潮,影片都精确计算到位。

也正因为如此,《绿皮书》观众缘面向做得非常好,可看性很高,闭环的happy ending结局,也让影片没什么值得探讨的余地,所以坦白讲如果要我再看一遍,我是犹豫的。

大部分人对影片的评价是简单快乐,这四个字对于《绿皮书》来说,是非常贴切了。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5 ) 狭隘和偏见是多么锋利的刺刀啊

我很喜欢《绿皮书》的格局。

它不仅讲了老生常谈的种族歧视问题,还进一步深入,揭示了边缘身份困境,探讨了边缘身份的出路。

作为一个经常在旅行的人,我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因无法改变的出生而遭到不公待遇的情况,我自己也有不少有着“边缘身份”的朋友。

所以,我深知狭隘和偏见是多么锋利的刺刀。

在《绿皮书》里,哪怕是非常成功的黑人音乐家,也要遭受荒谬的歧视,更何况生活中那些没什么成就的普通人。

他们有的是同性恋、有的是某些因偏见而不受好评的民族、有的是出身在极端男权社会却有独立自我意识的女性……对于他们来说,需要花费比常人多很多倍的努力,才能过上普通的生活。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熟人社会里,圈子和视野都极其有限,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这使得“抱团取暖”去歧视另一个群体,有时候都作为“传统”而变得理所当然了。

比如白种人歧视有色人种、黄种人歧视黑人,比如异性恋歧视同性恋。

这种歧视最直接的“收益”是,哪怕是再无能、再懒惰、再混账的蠢货,都可以背靠一个群体而产生对另一个群体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而那些被歧视的群体,大部分人时候根本没有任何错,只因一个无法改变的出生,人生就比别人艰难了一百倍,实在是令人感到心塞。

(如果还没看电影,就不要往下看了,大量剧透)电影的两位主角,性格、出身、处事方式截然不同。

Tony是个受教育程度低、粗俗、对黑人有偏见的白人普通人。

他把黑人维修工用过的杯子扔进了垃圾桶;他对于Dr. Don Shirley提供的工作犹豫不决,只因皮肤颜色。

Tony代表的是一种无知的狭隘。

Dr. Don Shirley是个体面、明辨是非、隐忍、高雅的黑人音乐家。

他让Tony捡起扔出窗外的无法降解的饮料杯子;他让Tony把“随手捡起”的石头物归原主。

Dr. Shirley代表的是一种明理的智慧。

这样的两个人物,并不符合白人“高人一等”的自我设定。

通过电影一开始两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轻易地辨识出谁更值得受到尊重。

可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个有原则、明辨是非、待人友善的人,只因肤色问题,遭受到了近乎荒唐的待遇。

尽管在白宫演奏过两次,尽管与总统是朋友,但Dr. Shirley却在南下之行中被百般侮辱:不被允许试衣服、不被允许使用室内厕所、不被允许在餐厅用餐……那些因他皮肤颜色而区别对待的人们,有的理直气壮直接了当、有的看似礼貌却道貌岸然。

Dr. Shirley一再隐忍。

他离开不让他试衣服的服装店、回自己的宾馆上厕所,并没有什么怨言,甚至笑脸相迎。

这让“粗鄙”的Tony看了很不爽。

当停车等红灯的男女惊讶地看着黑人时,Tony对着窗外竖起了中指。

Tony的这些本能反应,展现了对于被歧视的一种解决方案。

无知、狭隘的人们,并不会因为你的隐忍和退缩而变得友好哪怕一点点。

对于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只是占着出身的优越感而歧视他人的人们,尊重变得毫无意义。

你尊重他们、报以微笑,他们反而得寸进尺、更加觉得天经地义。

反而是一个中指、一次强硬的争吵,才能让对方适可而止。

影片的最后,即将在大厅演奏的Dr. Shirley不被允许进入大厅与白人们共同用餐,服务生的说辞是“这不是在侮辱你,这只是传统,请你入乡随俗”。

“这只是传统,请你入乡随俗”这种看似撇除了歧视的话,经常被用来掩盖糟粕,仿佛一个东西只要过去如此,便天然地可以逃离价值判断而变得合理。

反倒是试图挑战传统、试图搞清楚所谓“传统”到底是对是错的人,显得刻薄和不近人情。

是非经常就是这么被颠倒的。

Tony在与Dr. Shirley的相处过程中,被他的钢琴演奏所折服,慢慢变得尊重和赏识他,于是,在故事的最后,他拒绝了餐厅让他劝说Dr. Shirley的100美金。

他粗暴的拳头,打碎了那群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人们虚伪的脸庞。

这些仰仗传统公然无理由地歧视他人的混账们,根本不配得到尊重。

不过,电影并不止步于种族歧视问题。

随着故事的发展,Dr. Shirley的身份困扰逐渐浮出水面。

那个每天都需要一瓶威士忌的黑人,面对的不仅是白人的排斥,甚至还有黑人的疏远。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是孤独的,他有一个无法改变的肤色,与生俱来背负了许多额外的歧视。

但即使他努力在白人社会证明自己,通过音乐赢得了北方白人的尊重,但他也因此失去了黑人的青睐。

这是任何一个出生于弱势群体、努力突破原生集体束缚的人都会面临的身份困境。

玛赞·莎碧塔在《我在伊朗长大》里也提到过,作为伊朗人留学欧洲时,她发现自己既不属于传统的波斯,也不属于欧洲,她夹杂在两个群体之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变得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在两个身份之间被撕扯,再加上电影里并没有展开的同性恋问题,让Dr. Shirley这个人物变得复杂、孤独甚至绝望。

他已经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承受了更多的非议、用尽了更多的勇气,却没办法像一个粗鄙的普通人那样,过一个阖家团员的圣诞节。

电影还给出了边缘身份的出路。

Dr. Shirley一路都在隐忍。

如他的朋友所说的那样,他本可以呆在北方,演出费是现在的三倍,还受人尊重,但他却自己选择来南方巡演,因为“天才是不够的,要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

他主动承担那些歧视,因为他深知,他的出生,使他不得不付出更多,才能赢得尊重。

而群体的被尊重,需要许多个人去努力。

Dr. Shirley揭示了一个很残酷却很现实的问题,也给出了残酷的解决方案。

边缘身份无法改变、肤色无法改变、现实如此,拳头、抱怨、谩骂都不能解决问题。

他所能做的,就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去赢得尊重,去一点点改变人们的看法。

哪怕改变一两个人,也算是杯水车薪的功绩。

作为弱势群体,反抗不应该仅限于姿态,更应该是行动上的。

这是Dr. Shirley最让我感动的一点。

意识到问题不难、提出问题不难、抱怨也不难,难的是背负着一切去身体力行。

因先天因素而产生的鄙视链,包含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承认这种鄙视链的逻辑,那么你也就会陷入这个体系里,成为鄙视链里的一环,你同样可能因为家庭、人种、国家、民族等问题而遭到他人没来由的鄙视。

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就能理解,我们评判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把他置于某个无法改变的出身里,用狭隘的偏见去武断她/他。

我们应当以“人”的标准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学识、有智慧、有思想,是否值得交往、是否配得上尊重,而不是以某些生而无法改变的因素去把人划为三六九等。

就像电影里Tony说的,“每个人都可以演奏肖邦和贝多芬”。

或许种族歧视距离我们的生活有点遥远,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等倒是屡见不鲜。

歧视他人的人,嘴脸其实和《绿皮书》里那些道貌岸然的白人差不多。

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让自己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趾高气扬地对某些群体恶语相向。

但实际上,这个“高人一等”并不是文化、智识、技术等各种后天努力所造就的,而仅仅是出身。

这不仅是无知、狭隘,更是一种邪恶的“集体犯罪”。

不能因为过去人们都这么想、这样做,就合理化这些行为。

糟糕的传统根本不值得被传承,更不可以作为获取利益和优越感的挡箭牌。

那些边缘身份的人们,可能终其一生都走不出出身带来的痛苦困境。

我自己就有一些朋友被这些外在的东西牵制着、挣扎着。

所以我真心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少一点因出生而催生的歧视,希望更多人可以用理智战胜毫无门槛的优越感,让人们不用受制于“出厂设置”,可以公平地去竞争,大展拳脚做自己。

 6 ) 今年的黑马,就是它了。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

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

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18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绿皮书》在多伦多电影节的首映场上,《绿皮书》这部电影,基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引来全场观众的笑声。

电影结束后,更是令全场观众起立为其鼓掌,久久不息,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在最终的多伦多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的角逐中,这部名不见经传的故事片,一举夺得最高票数,成为今年多伦多的最大赢家。

多伦多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之前几年一直被称作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起跳板,之前的《逃离德黑兰》和《为奴十二年》都是从这个奖项开始,一路冲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能够得到这样的礼待,自然是有它的理由。

在我个人观看之后,我愿意把《绿皮书》算作我在2018年看过的最好的喜剧,甚至剧情片之一。

众主创亮相多伦多电影节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

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

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

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

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

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制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

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一黑一白的人物设置,必将导致火花四溅在这部公路片的外衣之下,其实所讲述的是一次人性的碰撞,也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发现与自我认知。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要归功于这部电影颇为有趣的人物设定。

两位主人公之中,白人是提供服务的人,他粗俗、受教育程度低;相反的,黑人却是那个享受服务的人,他高雅、事事讲求文明。

就是基于这样有趣的设定,才会出现影片中一个从来不吃炸鸡(这种被称作“黑人食物”的美味)的黑人在白人的“推荐”下吃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才会出现黑人帮白人润色家书,让白人妻子看得梨花带雨等等这样的桥段。

整部电影,就是用这种方式,打破人种上的刻板印象,屡屡让两位主人公碰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最终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看法,改变对不同种族的认知。

而观众也在潜移默化间跟随主人公的变化,感受到一次次的温暖和幽默。

炸鸡的戏份是全片最好笑的地方之一电影的细节十分出彩,编剧不但设计了诸如买绿色幸运石、丢炸鸡鸡骨头这样的情节来增加主人公间的矛盾,进而促进剧情发展;还设计了很多细节来丰满人物。

就拿电影开头为例,导演通过Tony把黑人维修工人用过的杯子扔掉和他看到象牙艺术品之后的不懈,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了Tony这个人的粗俗和排斥黑人的特点。

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不单是剧情的设定和细节的充实,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同样功不可没。

饰演Tony 的维果·莫滕森,为了出演这个糙汉,不惜增肥二十公斤。

正是有了这样的身段,再配合上维果从语气、动作到表情的每一处细节的表演,才让这个人物的转变更为真实,从一开始的糙,到后来的讲义气,都充满说服力。

成功的人物塑造,是这部电影的成功关键另一位主人公Dr. Shirley,是由当年凭借《月光男孩》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出演。

Dr. Shirley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因为他在白人眼里是异类,虽然是钢琴家,但因为肤色不同,他从来没有被白人真正当作大师来对待。

而在黑人的眼里,他同样是异类,因为他生活高雅考究,从来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做法,与当时的黑人大众截然相反。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人物,马赫沙拉在诠释的时候,从看到Tony的“不良”行为气愤的表情,到走路做事的各种姿态,再到雨中那次情绪的崩溃,都表演得甚为考究。

这个人物那种“骄傲的活着”的姿态,成了这部电影一个最大的亮点。

最后我想说,马赫沙拉在电影中,身着规整优雅的西装,被舞台上的灯光洒满全身,并优雅地弹奏钢琴时,真的太养眼、太养耳。

说他是2018年大银幕上最优雅最让人心动的男性角色之一,绝不为过。

奏琴时的马赫沙拉.阿里 看罢《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11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

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如果你对这种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会习惯性地带上有色眼睛,那你大可把他当作一部普通喜剧,去感受完全不相同的人之间迸发出的火花,也绝不失为一种乐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7 ) 《绿皮书》|黑白“对立”,白色“和解”

关于“绿皮书”在了解电影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60年代,正是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尤其是在南方,此前蒙哥马利公共汽车抵制事件、小石城事件、自由乘客运动等等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事件接连上演,南方3K党活跃、白人群体仇视黑人也愈演愈烈。

整个南方空气都弥漫着焦灼的火药味。

1965年之前,在美国,种族隔离是被写进法律中的,这一系列法律被称为Jim Crow Laws (吉姆·克劳法)(Jim Crow 出自19世纪戏剧中的黑人奴隶角色,渐渐成了黑人的代称),泛指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洲裔美国人,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族群)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

如果你是黑人,在60年代以前出现在美国南部,那么你的命运一定是悲惨的。

比如交通运输,白人和有色人种要分开车厢购票和候车;儿童教育,白人小孩与黑人小孩的学校应该分开经营;餐厅就餐,应该提供专一白人服务或专一有色人种服务,而且不该在同一房间同时为不同人种服务;租房,在一个全白人公寓租房间给黑人,或在一个全黑人公寓出租房间给白人,应处罚款或刑期,等等。

甚至有的直接禁止黑人在日落后进入特定的城镇,这种城镇又被称作“Sundown Town”,即“日落镇”(在影片中及视频中皆有提到)1962年,正是平权运动高潮的前夕,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南下巡演,[绿皮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趟旅途中。

片名中的“绿皮书”,本来就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直接见证。

绿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

1936年,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绿皮书》。

他们在书中汇编了当时愿意接待黑人旅客的餐馆、酒店、旅馆和度假目的地,36年的第一版后,这本并不厚的绿皮小册子很快销量飙升。

现在的人几乎很少听说过“绿皮书”的存在了,但在当时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本绿皮书算得上是每个黑人旅行者的圣经。

这本书一直出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平权运动的进展,终于在1966年完成使命,在发表了最后一期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种族隔离政策也随着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逐渐走到了终点。

关于《绿皮书》

《绿皮书》很容易让人想到几部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遗愿清单》(都是黑白双主人设的公路电影);甚至《雨人》(双主人设的公路电影,双方存在客观性的优劣势,《绿皮书》是种族,《雨人》是智力缺陷)。

所以,电影几个成功的标签——种族歧视,阶级意识,公路电影,黑白双主,治愈温情。

并不算稀奇(至少从题材来讲)。

剧本也简单依照人物时间线性发展,摄影剪辑声效也没有太多技巧。

可依赖于影片不错的内核主旨和高完成度,它依然可成为与以上经典并列的佳片。

《绿皮书》“好”在于高质量输出了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内核往往比情节重要)。

《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遗愿清单》,《雨人》的成功,大抵也如此。

人物建立(对立),矛盾,冲突,化局,再设局,破局,最后达成和解。

情节层层推进,人物关系也逐渐递进。

再配些幽默逗趣的佐料,不时而出的治愈金句。

虽然故事只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可观众丝毫不觉得单调乏闷。

甚而因为这样的直线叙事,降低了观众代入的门槛,增强了观赏愉悦感,使观众更容易看懂故事。

看懂了故事,才有利于去理解其内核——种族,阶级,友谊;电影所要传达的消除歧视,隔阂的现实意义才得以实现。

这种质朴叙事,也让它收获了更多的观众缘。

关于唐·谢利

《绿皮书》最大看点无疑是双主的精彩。

可虽说电影双主设定,二角并重,相映相成,各有精彩;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也无懈可击,二人颁奖季一路领提领奖即是证明;可从角色复杂性和人物动机的“悬疑感”来看,唐谢利无疑更复杂深刻些。

托尼利普(角色特点而言)固然也是好。

他的下俗,大喇,不拘礼,粗鲁暴躁,社会混世,却又不流于痞赖,而之有原则,有情有义。

可谓形象丰满,特色鲜明,可确也是鲜明有余,复杂不足。

人物行为动机只是顺理成章做该做的事——该歧视歧视,该反感反感,该触动触动,该听话也听话,该履行职责就履行,最后自然而然被感化。

也固然精彩,只是清晰合理有余,神秘悬念不足,稍欠可挖掘的深度。

唐谢利的“孤独”和所激发出来的“同情”则是多方面折射而来。

黑人身份是一面(较明朗的一面),钢琴家是另一面(矛盾的一面),性向是第三面(较晦涩的一面),人格本身所持有的自尊是第四方面(底蕴)。

他是囚禁在金字塔顶的金丝雀(天赋的乐者),一个无形的牢笼——“黑不够黑,白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限制了其自由。

可是他的自尊不容许自己被任意践踏——因为“唯有尊严才能让你占据上风”。

他不够"白",所以他不被白人阶级所接受——“白人付钱让我为他们演奏,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文化,但当我一下舞台,在他们眼中,我立马就变成了一个黑人而已,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

”这是那个时期黑人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这里有另一个真实的例子可说明:1940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乱世佳人]剧组中的黑人女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凭借着奶妈一角获得最佳女配,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奥斯卡的非裔演员。

但在奥斯卡典礼的台下,她却不能和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等明星们坐在一起。

因为隔离政策,她只能独自一人坐在一个小角落里。

而在电影的首映礼上,她甚至都不能出现在舞台上。

[乱世佳人]里的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和费雯·丽甚至今天,这种种族地位差距仍在美国社会多少存在。

种族平权之路依旧漫长。

他也不够“黑”,他的学识,素养,工作,地位,使他与一般黑人格格不入。

电影里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车子半路抛锚,唐谢利站在车旁看到路边田里耕作的黑人农民,他们也停下来向他张望——一个白人在为一个衣着光鲜的黑人服务,难免令他们好奇。

他突然感到不自在,甚而有些窘迫。

他自然没做错什么,一切不过正常所得,没有愧疚的理由,甚而该为能替种族“翻身”感到骄傲才对。

可他无法在这些同胞面前骄傲。

他只有一种骄傲,他常常在白人面前维持着这种“骄傲”——他要向他们宣示“我亦平等,我亦尊重”。

这是一种抵抗性的自尊自重。

自然在同胞面前不适宜。

至于炫耀,他知道这个白人虽为他服务,可他的社会地位事实比他高。

也许在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我们”仍是一样的,都不过是黑人而已。

他们的苦难折射出他内心的脆弱。

这是整个途中,他轩然立挺的尊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松弛。

也许有人认为他应该融入到“自己人”的圈子,可这种因为“黑”而必须融入“黑人圈子”的观念,未尝不是另一种歧视。

电影的精彩是二人的矛盾,而唐谢利的精彩则是自身的矛盾体。

再加其性向,与亲人的疏离,更增剧了个人孤悲的色彩。

如果他仅是这么只可怜,脆弱的金丝雀,那也不过是另一个时代悲剧下惹人同情的黑人罢了。

可他没有坐以待毙,也许他永远是那只孤独的金丝雀,但不代表他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

他是个黑人音乐家,是个弹古典出身的音乐家,是个“不是任何人弹肖邦都能像我一样好”的音乐家。

虽然白人阶层不准他弹奏古典音乐——因为那是白人的音乐,他只能演奏流行音乐。

可这并不意味,他就要是白人认知的那种——嘴里叼根烟,将威士忌放在钢琴上的黑人音乐家。

他要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是个绅士,是自己的天赋,知识,教养,品味将自己带到这个绅士地位。

他不喜欢用手吃炸鸡,不喜欢言谈举止粗鲁,不乱扔垃圾,拒绝随地小便,拒绝和黑人玩自己不感兴趣的游戏——这些托尼看来“黑人应该做的事”。

他是黑人,但并不表示他就要和任何黑人一样。

他是钢琴家,是绅士,他有绅士的尊严和品格。

他要让白人阶级知道,黑人不只是下等人,他也可以是音乐家,绅士。

你们可以不尊重我,羞辱我,时代可以不容许我反抗,但我将以自尊自重来向你声明“我不轻贱”,我恰用正直面对你们的歧视,用不卑不亢对待你们的不平等。

“改变大众的想法光靠才华是不够的,要依靠勇气。

”“暴力永远无法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让你赢,自尊才会让你占尽优势。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想唐谢利大抵就是了。

孤独,矛盾体的唐谢利就是在这种“守护尊严”的荣光下实现了人格升华。

谈到唐谢利这个角色的精彩,我想说一下电影场外的轶事。

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该片的编剧之一正是男主之一托尼利普的儿子。

电影上映后,引来唐谢利家人的不满,认为里面把唐谢利描述成不吃炸鸡,和唯一的弟弟关系疏离(事实上他有仨兄弟,并保持着正常往来),同性恋(托尼儿子说“谢利从来没有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电影中描述的这段情节是我唯一听说过的关于谢利性取向的故事。

”),电影根本就是“谎言的交响曲”。

而托尼儿子则说整个剧本是和两位原型人物共同商定的,并经过唐谢利的同意等他死后再开拍。

这件事由于两位原型人物都已去世已无法对证。

而回到到电影,托尼利普这个角色被塑造的很正面——家庭和睦,有担当,有情有义;性格,生活习惯虽有粗糙,可对人物并无太大负面影响;而唐谢利则确实背负了不少消极的人设:过度严谨,拘泥,刻板,孤独,亲情淡薄,同性恋。

两相关联,难免不会有作者“徇私”的想法。

不管事实如何——即使有虚构,也能理解剧本角色创作的需要(为了拉大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形成更大的对比反差)。

唐谢利也正因这些“消极”人设而使得人物更加复杂出彩,也成就了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奖。

关于白色“和解”

与我国基本一致性的好评相比。

该片在美国上映以后,风波不断。

除了故事真实性的争端外,评论大有认为电影虽为“种族歧视”题材,可批判力度不够,而且根本就是宣扬“白人救世”。

电影中的和解不过是白人视角下的和解。

而在电影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后,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愤怒而激烈地指道:《绿皮书》和29年前的奥斯卡最佳《为黛西小姐开车》一样,是一个白人视角的种族“伪和谐”故事,近30年过去了,好莱坞好像从未改变。

我虽称赞电影完成度高,故事人物精彩。

可确也觉得电影在反思“种族阶级地位”问题上诚意不足。

你也许要讲这个未必是电影的重点,两人之间关系的转化,友谊,治愈,温情,才是电影要传达的意义。

可“种族阶级”是电影最鲜明的标签之一,确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如果不重要,难道只是噱头?

无疑更是对这个问题的鲁莽和轻薄。

纵观电影在这个问题上的脉络,我不难有想法:如同带你去美国历史博物馆走了一遭,见证了一些19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时期的基本资料(放心观赏,因为隔离政策已经结束)。

然后告诫大家谨记,歧视是不对的(烂大街的口号)。

黑人和白人要像两位主角一样,消除隔阂成为朋友(主动权在白人)。

这位黑人问题很多,又孤僻又是同性恋,虽然是钢琴家,可看上去多么的可怜,记住,我们要对黑人抱有同情,他们的自尊很容易受伤。

当然,这位白人也有问题。

他有些暴躁,可不是如此,他摆平不了路上的麻烦;他言行粗鲁,爱乱丢垃圾,可受教能改,偶尔捡个小便宜,你看他多懂生活,多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他有的是解决问题的本事,一路全靠他逢凶化吉;最关键他是多么的有原则,重情重义,还有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

再联想到电影完全有白人创造,未曾咨询过唐谢利的家人任何意见。

难免让人有多心过想的可能。

也许是种族情绪过于敏感。

可不是一个敏感题材,电影会不会拍也是个疑问——电影的力度会大大丧失。

你当然不能简单把它当成个记录片来看,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一目了然。

要知道,种族平权问题不是历史问题,而是在今天的美国依然激烈探讨的问题。

就算你只是想简单的歌颂友谊,你也不要忘记两家是世仇,对方曾经,到今天,一直被你欺负的鲜血淋漓。

结果你上门和解,说声我错了,然后拥抱对方,欢迎来我家,就完了?

未想过,整个“和解”过程将对方置于了何种境地。

也许确实想过,可只能想到如此——白人视角下,这次和解,或许真的已尽了他们最大努力。

黑白友谊的范本是《遗愿清单》,《触不可及》(二者并不涉及种族问题);至于反思种族问题,《绿皮书》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确都还差了些诚意。

 8 ) 《绿皮书》中有哪些戳中泪点的情节?

就是doctor在雨天里冲下车后说的那段I am not enough black,not enough white,not enough man.真的眼泪唰的就留下来,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说透了。

没有人群接受他,无论待在哪里他都像一个异类,想想doctor要忍受无端的偏见、歧视,很心疼,I am alone!

这句话真的戳到我,想想doctor第一次出现,偌大房间,豪华的布置,却只有一个人,在看似令人羡慕的繁华背后,其实是一颗很孤独的心😭

 9 ) 《绿皮书》中有哪些戳中泪点的情节?

在路途中,托尼跟自己妻子写信,唐看到了说他写的不好就让托尼照着自己说的写。

托尼内心显然是觉得唐的文化水平比自己高,就照着唐说的给自己妻子写了一封信。

不出所料,习惯了丈夫以前各种爆粗口的信的德洛瑞丝第一次接到这么文艺又浪漫的信表现的特别高兴,以后的信德洛瑞丝还跟妯娌们一起分享,让妯娌们羡慕不已,各种抱怨自己老公没有跟自己写信。

在后来托尼写信的时候,唐准备帮他,托尼说自己已经学会怎么写信了,唐尼看了一眼,愣了一下说,“yes tony,you got it”。

片子最后唐去托尼家过平安夜,德洛瑞丝第一次跟唐见面,拥抱的时候,悄悄在唐耳边说,谢谢你教托尼写信。

真的是觉得托尼跟德洛瑞丝的爱情是那么美好,唐帮助托尼写信,托尼并没有一直依赖唐,而是自己慢慢学会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慢慢变得更好,肯为自己的爱的人做出改变,这是真心爱自己的妻子呀。

德洛瑞丝在谢谢唐帮托尼写信的时候,并没有大声说出来,而是小声说,也是很顾忌丈夫的面子,很为丈夫着想,真是一个好妻子呀(其实最后德洛瑞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很惊讶的,原来妻子早就知道是唐帮托尼写信了,不过事后想想也是很合乎情理,写信风格突然大变,自己丈夫又跟一个音乐家在一块,肯定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呀)。

太羡慕这种感情了,两人一起为生活奋斗,甚至一个月没有收入就交不了房租的情况下,没有被生活的琐碎所牵绊,还会制造浪漫(托尼虽说刚开始写的信并不浪漫,但是他还是一直坚持写,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才是我向往的爱情啊。

 10 ) 喜剧叙事之外:被忽视的结构化苦难

如果我没有看过《触不可及》,我也许会对这部影片有更高的评价。

然而珠玉在前,《绿皮书》的缺点在对比之下就显得格外突出:这部片子除了演员的表演,其他的部分都太套路了,以至于该催泪的地方我的眼睛完全没法湿润。

黑人音乐家的孤独一带而过,最后圣诞大团圆的场面让我恍惚来到了中国的贺岁档。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反而是路途抛锚,西装革履的黑人音乐家下车和种植园里的黑人农民对视的时候,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终于突破了两个人的冲突与和解这个小藩篱,把视野投向了更大的结构化的苦难。

然而故事的视角很快又聚焦回了主角二人的相互关联上。

我好失望。

甚至两个人的和解的主要动力是,白人司机是一个被偏见蒙蔽了双眼的热心肠正直的人。

他的正直让他在目睹了黑人音乐家遭受的种种不公之后挺身而出,开始维护黑人音乐家的尊严。

注意,是特定某个人的尊严,而不是黑人作为一个族群的尊严。

确切的说,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一个黑人中的精英个体被歧视,从而开始为这个黑人个体抱不平的故事。

无怪乎美国那边的舆论,尤其是黑人群体不接受这样一部电影。

在种族议题被探讨多时的美国,一部描写种族歧视的电影居然对歧视与反抗的描绘停留在如此表层的地方,居然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水准,实在令人费解。

《触不可及》中的白人老艺术家,他是个艺术家,但他更是一个人,一位害怕死亡的老人。

电影里他因为怕死而一度解雇男主的行为让这个角色充满了人的生命力。

而本片中的黑人音乐家,作为不被白人接受又不被黑人理解这样一个夹心人的复杂人设,在全片中的刻画极其单薄,他如何看待被歧视这件事情,他的挣扎他的转变他的成长,在这里被隐形了。

这部电影的本质是在讲白人司机的成长,讲他如何消解对黑人个体的偏见。

而作为痛苦承受方的黑人,他的情感在这部电影里刻画得极为粗糙。

这样的一个剧本,折射出的依然是白人编剧们的傲慢。

他们自得于自己对黑人境况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却从未真正关注黑人个体以外的结构性的歧视的根源。

那些种植园里的黑人们,他们的痛苦呢?

整部影片的语境是“我”理解了“你”,可是更多的“他们”,被隐形了。

IMDB上的一个差评说,这种影片是那种典型的忽略歧视背后的政治权力压迫与经济剥削,而把歧视粉饰成为文化差异,把压迫与斗争轻飘飘地简化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断冲突中相互理解的过程。

这过于浅薄轻飘了。

甚至,在这部影片的语境里,一个极其优秀突破了自身种族界限成为全人类的前1%的人,最终得到了一个白人底层的理解。

无怪乎IMDB的那个评论会说,这是一部让白人中产们看完沾沾自喜地走出影院感叹“还好这样的歧视历史已经结束了”的浅薄娱乐片。

我一直有点奇怪,如果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么为什么白人司机的态度转变编起来细节这么丰富,但黑人音乐家的心路历程会显得如此单薄呢,两个人之间的相处,也没有擦出像样的火花,能让人感觉他们真正成了朋友呢?

《触不可及》里老艺术家把男主的随手瞎画的“现代艺术”卖给画廊还卖出了高价的情节,既黑了一把现代艺术让人会心一笑,又刻画了两人之间已经冲破年龄、阶层、种族、文化界限的友谊。

但《绿皮书》里,作者试图埋了各种类似炸鸡、信这样的梗,却没有一个有这种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友情的证据。

直到电影的结尾给了我答案,电影结尾说真实事件的原型两人后来成了朋友,可是两个人到在那次巡演以后一张合影都没有,都是单人照;而触不可及里一直有两人的合照。

我去查了新闻,才知道音乐家的后代抵制这部电影说两个人根本就不是朋友。

可能这种细节的缺失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绿皮书》短评

奥斯卡你是认真的?故事不错,演员可以,演技自然,人物立起来了,然而内核写满了俗套和美式欲盖弥彰的温情,又是一部除了自嗨谁也无法买账的电影。这几年的奥斯卡都太让人失望了,逃不过的美式价值观,一丁点新鲜的空气都没有,boring people boring world!

10分钟前
  • Kkcute
  • 较差

影厅观众都很喜欢一直笑声不断,诚然有些美式煽情和白人的自我救赎,但瑕不掩瑜无法忽视剧本本身的巧妙。总体完成度也不错,就是第二个警察和圣诞夜的桥段让我翻了几个大白眼。

1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好学生的优秀作文,就算爱不起来听着也十分悦耳

13分钟前
  • 千与
  • 还行

Seth Meyer's White Savior summed it up pretty nicely. The actors made it look like an Oscar-worthy film, really.

14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在第二次碰到警察那里感触很深,警察看到雪利博士是黑人可是却没像之前的警察一样,这就是差异,这就是格局

19分钟前
  • 残影ZJY
  • 力荐

预期的white savior电影看完并没有任何观点改变(最后场show演不演决定权在男主 看得我真是wtf),而且好神烦Ali角色一直命令维果的角色怎么behave做个“文明人”,anti-stereotype玩得这么充满歧视 偏见 没有包容实在太可怕了= = marketing一直打着“feel good”来宣传,我看更像how higher class white people make them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22分钟前
  • zy_
  • 很差

黑人角色太正经无趣,最终也没能擦出多少火花来。导演觉得黑人+左派还不够政治正确,还要给他加上一个gay人设,咱们不如再加上vegan和残疾人的人设?

25分钟前
  • 林十之
  • 还行

这就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回想起十年前,学生时代看的电影是真的好。不像现在,各种种族,各种人权,各种种族混着人权,blablabla...而且这个绿皮书有一种很诡异的逻辑,话痨两个小时明明是在讲黑人艺术家辛辛苦苦下南方维权,但最后隐约感觉不对劲,最感激最光辉的形象还是一个白人司机……这种反歧视电影很诡异

29分钟前
  • 大树
  • 还行

认识罗伯特肯尼迪是多么重要,哎

33分钟前
  • 红豆♥
  • 推荐

最后一场的拒绝就是巡演的真正目的

38分钟前
  • Travis Lee
  • 力荐

触不可及后的又一部黑白配,平庸老掉牙的公路欢喜冤家。

42分钟前
  • 自由意志
  • 较差

影片用Don的一句台词就可以概括了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 挺好的片子,比我想的轻松不少。不过令人唏嘘的是,现在全世界都不敢歧视黑人,于是亚洲人处在了歧视链的底端,哎。

44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政治正確好可怕

49分钟前
  • 菲氏葉猴
  • 较差

嘴炮看着很爽,最后看完很感动。难得的一部政治正确的好作品

51分钟前
  • 艮艮
  • 力荐

最喜欢维叔给妻子写信的那句话“you remind of a house a house with beautiful full lights on it where everyone happy inside”“有时候你让我想起一栋房子一个闪着美丽光芒每个人都欢声笑语的房子”糙汉的温柔情书莫过于此了

53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白主表演棒!剧本平庸。

55分钟前
  • 小心
  • 很差

非常非常的crowd-pleaser,但又没有《为黛西小姐开车》那样的精气神。Viggo的意大利口音很可以。

5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我讨厌这种为了升华而升华,为了团结而找个例子“看,我们好和谐”的虚伪媚俗片子

1小时前
  • havealook
  • 很差

太棒了。虽然路数是大体能想到的,从歧视到尊重到拥抱,但片子在这种简单框架里,讲了一出抓人的故事,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过程里满是酸楚、有爱与欢乐,结尾又满是温馨与善意。看完会感觉真是好,故事好,表演好,讲述得也好。

1小时前
  • 心生
  • 力荐

配方还是那个配方,一年来上一两部这样的好莱坞电影还行。最后的圣诞夜,意大利裔(少数族裔)、黑人(同性恋群体)、白人(老龄群体)齐聚一堂,典型的美国梦与主流价值观。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讲的实在是太平庸了,就像是电影里的幸运石,打磨的好看且挑不出毛病,但真是一抓一大把。

1小时前
  • Ec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