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需要多看一些真正属于男人们的电影,即使这些电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即使这些东西所包含的直观震撼要比深刻意义来得多。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渔民,这个简单的职业里包含了单纯的梦想,单纯的追求,单纯的理想。
而岸上却有一群等待他们回家的女人,她们爱他们爱的直白和激烈,她们希望家庭稳定而平安。
他们却爱她们爱的深刻而内敛,他们希望用自身实践荣誉,即使荣誉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呵呵呵,有一些男人总是在最后的时刻说出他们的女人想听的话,但是那个时刻也许已经没必要再说这些了。
因为他们想说的话,总会一次一次的出现在他们女人的梦中,即使他们已经不在这个地方了。
2000年的时候,国内媒体将此片炒作为泰坦尼克后的又一次海难大潮,那时候贺岁片的牌子还没打通四海,全国在汪正正《超越梦想》的歌曲中忙着申奥。
米卢刚接下国足的帅印。
北京的房价还停留在千元一平。
而本片却火遍了全国地方有线台的盗版电影时段。
回想起来,在共和国国运上升的起点观看这部电影,不由得心生感慨。
那时候看不懂电影,疑惑为什么商业片里人都死光了?
今天重看才知觉,本片描述的不是英雄也不是灾难,而是海上男儿的弄潮精神。
男人要直面困难,勇于拼搏。
要赢得坦然,输得磊落。
格洛斯特人的作死传统完美诠释了这种精神。
坐落于马塞诸塞州的格洛斯特港,是美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甚至比波士顿和塞勒姆要早。
从1623年被英国人殖民开始。
这个地方的汉子们就为了发现生存之意义而各种花式作死。
从1623年多彻斯特人将船停在海边,建立起名为“stage”的晒鱼台开始。
位于安角的格洛斯特便开始发展壮大。
将近400年来,格洛斯特从没改变过自己的渔民属性。
"Where the Past is Present”,永远为了生存与大海拼搏。
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全都定格在这个美国东北的小渔港。
“舵轮人之像”旁边靠近大西洋的栏杆上,十来个石碑竖立着,每一个石碑上都刻满渔民之名。
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不屈的格洛斯特海魂。
透过石碑,能感受到格洛斯特人与海洋争食的凝重氛围,人们在获取生存权的同时付出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一个个家庭破碎的心,仅仅在1879年的一次暴风中,就有249个渔民和29艘船只失踪!
“渔妻望夫像”与“舵轮人之像”隔海相望,在穿过的时间与空间之间传递着永不屈服的韧性。
影片中的渔民们,为了生存和荣誉,敢于挑战恶海,败了后敢于直面失意。
一个个敦实的海中汉子,用最平凡的举动向观众展示了生命之意义____"向命运宣战,与生活讲和"。
为值得事去拼搏,那是勇气和智慧;放着一副好身板、精湛的航海技术却为了表现自己、心存侥幸、利令智昏,再坚苦卓绝,也是李逵式的迎着飞蝗般的箭雨往前冲。
勇敢吗?
勇气可嘉;有必要吗?
毫无必要。
——那么这勇气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不是为了船上的鱼,为了钱而去硬闯风暴,而是无意中撞上,或者在规避风暴回家的路上,来这么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抗争,那是智慧和勇气。
而因此搭上救援人员一条命,再适当闪出家里老婆孩子的面容,那是人性的光辉。
利令智昏之下,越是航海技术精湛、越是英勇顽强,越反衬出愚蠢和不值。
尤其是哪位勇敢的救援人员,为这样一群亡命之徒而牺牲,死得实在不值。
《完美风暴》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惊险灾难片,它有此类影片所具有的一切元素。
如固定的灾难场景;每个人物各自的背景;当然更少不了宏大壮观的特技效果。
尽管有点俗套,但它仍不失为同类影片中的经典,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影片对于人物所做的描画非常细致,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给予观众一定的交代,如刚与妻子离婚的博比,他需要向帮他打官司的律师支付律师费,同时,他也需要钱和新女友共同营造新生活;需要钱来抚养和他日益疏远的妻子和女儿的墨菲;想要挣钱取个老婆的巴戈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一些社会地位相对低微的普通人,承受着较重的家庭和经济的负担,也正因为如此,使他们在面对风暴时毅然选择了勇往直前,为影片的后半部分打下了伏笔,起到了很好的煽情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此外,影片重点讲述了他们和风暴斗争时团结和勇敢的协作精神,从风暴前墨菲和队友不愉快的口角到后来两人的冰释前嫌反映了整个团队的改变,影片最后我们没有听到任何人的抱怨,就如博比说的:“至少我们都努力过。
”就凭这一点,他们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至于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船长比利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这个以海为家的男人他的勇气、智慧和领导力时刻感染着同行的船员们,很喜欢他的那一首关于大海的诗歌,把海洋描述的那么美,那么温柔。
然而,这位天生的领导者注定将属于大海,套用《秋日传奇》的话来说:“他,死得其所。
”
前半段都是在铺垫,全方位展现海员们各自的生活并讲述了船员们如何经历失望后在风暴附近捞到了梦寐以求的鱼群,后半段分两条线,一条线是船长和船员们在大风暴中苦苦挣扎,另一条线是海岸警卫队们救人以及自救的感人故事。
片子颇有《老人与海》的韵味,在自然面前,生命唯有抗争到最后一刻,哪怕是面对死亡,其奋战的精神也永存,甚至是高于灾难的。
不过《老人与海》中,老人毕竟只对自己负责,而片中的船长要对自己的船员负责(captain,my captain,船长不是随便叫的,船员把命交给了captain,船长要有这种意识),他的不谨慎和冒险主义毁掉了一船人,最后一刻众人的姿态也凄惨多过悲壮,还是败笔。
反观海岸警卫队,不管故事如何,其精神让人折服感动。
关于这个全部阵亡的真实故事,如果我们硬要说点深刻的含义,也可以扯出一点来,但是它还是不能称之为经典。
刚开始看,友人就劝我别往下看了,因为结局是那么残忍。
朋友心善,不忍看到花了那么多力气的营救却换来无望的结局,我却是为此才翻到这部旧片来看的。
很多灾难片里,总有生还者,怀着对死者的感激或者带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生活下去。
而在这场风暴里,却没有人能回家,当鲍比,无助地漂浮在巨大的海洋中,是那么的渺小。
我无法不动容,自然,终是不可战胜的,人们团结、牺牲,这些美好的品质,在风暴里无济于事,而驱利、狂妄却导致了毁灭。
生性乐观的人,总会看到人们相互关爱的一面,可是仅凭这些,自然就该温顺吗?
这些,总是被人们夸张成无所不能的力量,岂知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则神话。
人的可贵因为有爱,爱可以无撼,却不能阻止一切发生,只能在灾难的往后,慰籍不曾远去的灵魂。
完美风暴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兄弟,男人的世界。
故事很简单,一帮兄弟跟着信任的船长,远征去捕捉鱼群,可是不幸遇到了风暴,最终全部遇难。
美国的大片,一般来说逃不掉通常的恶俗,个人英雄主义,美女,床戏,这部片很难得,很纯净,如同它描述的男人,朴实无华。
面对磅礴的大海,人是多么的渺小。
个人认为,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人,是没有资格评论这部影片的,至少是画面冲击力方面……自然现象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而精神又是如此的强大。
很久以前看过的影片了。
有一个情节,印象很深刻:一个气象学家激动地说,这真是无与伦比百年不遇的完美的风暴。
为什么减一星,因为听说是灾难片等着看特技,而前面的铺垫太长。
(其实减得无理)电影本身就是要将故事讲得完整。
交待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那么这一群人就出海了。
其中的钓鲨鱼是一个小起伏,继而后面的完美风暴,也就来了。
我总觉得,那条渔船被台风虐得快不行,但最后终究能战胜台风。
因为之前他们有一个宣誓,让我们相信他们能战胜台风。
但是故事的最后,他们失败了。
他们全都葬身海底。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尾很好,因为好莱坞电影都是千篇一律的“人定胜天”,但是这个没有。
所以这部电影是好的。
当然,这是一部真实事件的改编,所以结局也不能改动。
就因为是悲剧的结尾,所以我觉得那条渔船,被台风虐了那么久才翻船,自然也觉得是合情合理了。
有影评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我觉得这话说得不对!
那并不是“自作孽”,是当时的情况。
他们如果冰冻设备没坏的话,本可以躲过那场风暴,可是因为这个情况,他们想着多挣点钱,铤而走险,一般的侥幸心理,当然也是因为他们那艘渔船,之前的收获不好,一直想要捞多点大鱼。
种种原因造成对那场风暴的判断失误,导致全员丧生。
电影看完,还是有所感触。
其中一部分,船长顶着风暴爬上在桅杆用氧焊,割断抛锚。
哥们我以前在工厂里还真跟一位师傅干过氧焊的活。
看那段的时候,就没担心船长掉海底,倒是怕那火烧着船长。
其实整部电影很简单,就是出海打渔遇到风暴的故事。
可是打渔也是为了生活,挣钱过日子。
要是有别的能耐,谁用得着去冒这个险。
在船体即将被大海吞没的那一刹那,我听到的并不是彼此推究责任的责备声,也没有为这次冒险感到懊悔的悔恨声,有的只是彼此的安慰,有的只是对亲人的怀念与祝福。
船长对水手鲍比说:“这都是我的错。
”鲍比说:“不,你已经尽力了。
”接着,鲍比用尽最后的力气,游出海面,面对着远方的爱人含笑说再见,“没有再见,只有永恒的爱……”我很难想象出在生与死的一瞬间,一个人可以如此冷静和理性的面对死神,大概这就是莫里老人所说的“与生活讲和”这句话出自于《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曾被誉为美国版的《生命的留言》。
书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学生问老师:“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老师平静而又有力地回答道:“与生活讲和!
”与生活讲和!
简单的几个字道出了人生最高的智慧。
当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最不愿面对的最终还是出现在面前。
如果得到的注定意味着失去,如果竭力争取的注定要化作幻灭,那为何还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一次又一次的对极限的挑战,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天意弄人,越是想要得到,偏偏不能得到,满怀希望,却总是迎来失望;是愿赌服输,越是害怕失去的,却偏偏拿来当作赌注,以致于一败涂地,不可挽回。
太多的磨难,太多的忍受,总是期待着新的开始,没想到早早的迎来了结束……当不得不与死神面对面的时候,他们在想些什么,是懊?
是怨?
还是与生活讲和?
无论是生活有负于我,还是我负了生活……其实,死亡正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总是竭力做到要高于自然,然而,死亡毕竟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人最终也还是要归于自然。
既然,死亡是一种自然,那么,当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既然,人们面对死亡都可以显得如此平静,那么,人生中还有什么再困难的事情而不能去应付。
我想,这正是影片中比利船长和水手鲍比的这种能与生活讲和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不会再有对生活的屈服,也不会有失败者,只有生活的强者。
开场就是贮存鱼尸的修罗码头,死者纪念墙为全片做了预告,前半小时塑造人物,无非家庭观念的再灌输,加了船员间的矛盾(台词写得俏皮),女船长的角色不只调节更让后半部立体。海上戏份主要由工业光魔担纲,配合搜救其他船只和救援队自救,让过程不至于乏味。在真相不可考的情况下,编剧厉害。节奏很好
经典灾难片的前戏铺垫节奏,海洋灾难画面特效有所保证,全程输出主流灾难片的真善美勇价值观,没想到的是主角团全灭。you caught fish, but at what cost。要珍惜渔民历经风雨捕的海鲜啊。
渺小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秉承了死也要死他个有板有眼的精神,用人话说叫虽败犹荣
仔细想想挺有意思的一个电影,但是克鲁尼确实没打动我
真的汉子敢于直面滔天巨浪,坚信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只是不定能见得到了。可能是最后那个大浪到底没闯过去,所以这个高潮感觉一下就焉了,那几个小高潮倒是分布、点缀得恰好
人应当敬畏自然,并不是说你不敬畏它它就会怎么着你,不是,而是人类会天真的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征服自然。比如片子里这样,一船爷们儿真的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但是有勇气不代表有能力,真的到了面对巨浪的时候,勇气是不会给你一丝帮助的。
整個電影的前110分鐘和最後的十分鐘斷裂感極其嚴重,像是拼接上去的。如果導演想要拍一部悲情電影,那麼就別加那麼多誘導性的元素進入,看到結尾,會讓人覺得有被戲耍之嫌,在結尾之前,導演通過大量波瀾壯闊的BGM來點綴船員們與暴風雨搏鬥的場景,最後的結果告訴你他們都死了,然後還裝逼呼呼地說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導演和編劇是把觀眾當猴耍嗎?
出海钓鱼新搭档推荐的 喜欢海浪!
出海前都不做好准备,只是想当然。葬送了大家也葬送了自己
好大的风啊,好大的浪啊,大家都来洗桑拿啊……
沃尔夫冈比较好的片子,如果前面的铺成能再短一点就好了~
怎么感觉还没有小时候看的国产超强台风有意思…
太墨迹,太拖沓,不够爽。前一个小时都看困了。
几个男人的灾难片。。。看电脑特效去了。。。当时完全没有去挖掘任何深度,看完就走出电影院回味下爆米花的香味,该干啥干啥去了。。。以后会再看一遍来深究吗?maybe。。。
卷起了心灵的风暴,最终还是一个悲剧,但成就了六个完美男人!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即使像片中这样出色的船长Tyne,在巨大的风暴面前也无能为力。我们在太多的英雄故事中滋长了“人定胜天”的骄傲,实际上,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根本就是沧海一粟。
大失所望,只有单纯的风暴和海浪,并没表现出人的抗争,或许自然界才是主角?
剧情扯淡
记不清剧情了,就记得风暴来的时候小船很惨烈,看得难受
看到3/4时我以为剧情会是全船人不仅幸存而且满载而归,港口其他船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都没法打渔,只有主角们卖鱼赚的满钵金。后来恍然大悟,我把《完美风暴》跟《阿甘正传》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