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基本上是个法盲,举两个太明显的例子。
其一,去了解一下刑事诉讼法有关回避的规定。
焦俊艳作为嫌疑人的女儿,派去侦查亲爹?公安机关作为法律的执行机关,艺术创作中不是不能违法,前提是得有足够的理由铺垫,否则就是对警察专业性的蔑视。
现实中如果侦查人员与嫌疑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侦查人员应该主动申请回避,如果不申请,公安机关也应该做出回避的决定。
主动安排女儿去侦查亲爹?陷当事人于伦理困境。
试想一下,作为嫌疑人的女儿,公安机关如何能保证焦俊艳在侦查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即使她能客观公正,她所取得的证据在现在的法律体系下,也因为她的身份而丧失了证明效力。
如果顺着编剧的设定,范伟最后犯罪,一个很大原因是想弄点钱补偿女儿,这意味着女儿的突然介入与范伟铤而走险犯罪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最终导致警察牺牲、重要文物受损的严重后果。
违法安排女主卧底并酿成严重后果的领导,是官当久了,糊涂了,不知道其中的利害么?
现实中领导真要这么干,并诱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轻者被免职,重者可判渎职罪。
(本剧从反面说明了刑诉为啥要规定回避制度。
) 其二,盗窃帝后级大墓,得按照顶格刑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之前是死刑,之后是无期徒刑。
在我国帝后陵因为重大历史价值,受到特别保护,文物部门都不能主动发掘。
现实中,盗墓贼都不太敢碰帝后陵,因为影响太大,警方会不惜警力,全力追查。
多年以前有伙盗墓贼盗墓过程中发现了“黄肠题凑”(汉代帝后陵标志),直接主动投案自首,争取保一条命。
如果发生这么重大盗墓案件,公安部会挂牌督办,省市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文物现场会被清场,派重兵把守,严密把控人员出入,眼皮子底下盗走几十吨重的文物,不是不可以,你得有具体细节支撑。
陈数作为重大嫌疑人,还能拿着枪消失几天,然后大摇大摆的从街上出现?也不是不可以,得有点细节支持。
神剧与经典的区别就在于对细节的把控,首先要把故事的逻辑讲通。
两星是分别打给范伟和陈数演技的,男主让人分分钟出戏,尴尬的不行。
《长安道其实剧本是可以的,但是导演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自己的想法,基本功不好,没什么音乐去接不同时间线的转场,而且前面的逻辑性也不强,还是导演自身的水平问题。
说实话可惜。
范伟入骨,焦俊艳和陈数不错,其他的好像在戏外。
范伟已经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了,自成一体,有成熟的个人风格,又能融入角色,影帝
你永远可以相信CCTV电影频道🤓 电影拍得真挺好的,有三星半了,剧情紧凑悬疑迭起,为了破获盗墓与倒卖文物团伙案,警察赵红雨扮成不良少女到父亲身边卧底,不仅抓了目标嫌疑人,还揭开了父亲的谍中谍谋划。
人物心理的复杂表现得非常到位,惦念女儿想补偿女儿,但是对自己的形象重视程度又超过亲缘关系,一瞬天使一瞬魔鬼,隐忍克制的表象背后其实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暗自得意呀!
范伟令人先入为主的喜剧形象在这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了,非常棒,陈数也不用说了老演员了;惊喜的是年轻演员也很不错,没有跳戏没有卖弄演技,一个个平实而可爱。
主线突出,特别是在看过《四海》这样污七八糟什么热点都想蹭的电影之后,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PS:印象特别深的有一句台词,陈数批评范伟的时候,说范伟你怎么不说话你说话呀,范伟缓慢地抬头看定她,悠悠地说:“你知道吗?
这些年,每次你发火我都看不够,你连生气的样子都美得不可方物”,哈哈哈哈哈哈学到了!
算是一部比较烧脑的悬疑电影,探寻案件真相的过程实在是非常复杂和漫长,但几乎没有拖沓的剧情与细节。
影片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让故事更加具有悬疑感。
片中各演员们的表演都称得上是绝妙,尤其是范伟和焦俊艳。
这次范伟依然能在儒雅与凶狠的人物性格上来回切换,演技非常非常精湛。
他是个知识渊博的历史学教授,但在面对妻子的婚内背叛与女儿的检举告发,他都选择让对方自食恶果。
焦俊艳也在缉毒警和卧底不良少年两个角色上自如切换,表演得都相当真实。
另外陈数饰演的林白玉也是个颜值和身材都相当不错的风情女人。
我太喜欢焦俊艳了,演啥像啥,塑造力太强了,而且每部剧中的角色都相差都很大,《法医秦明》里聪明勇敢的法医大宝,《陆垚知马俐》里混迹情场的美女方灰灰,《长安道》里痞里痞气的卧底警察赵红雨。
都是短头发,但是绝不会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每一场都惊艳,每一场都是一个全新的饱满的形象,而且焦俊艳的身材也真的太绝了吧。
赵红雨是以一个小混混的形象出场的,带着耳钉,露着纹身,穿着短裤,用酒瓶子敲碎了另一个混混的脑袋被抓进了监狱,歪着脑袋岔着腿嚼着口香糖跟警察油腔滑调,赫然一个街头无赖。
镜头一转,她却是一个卧底,公安部派到她父亲身边的卧底。
她是恨她的父亲的,恨她父亲曾经抛弃了她,所以考虑了好久才接受了这个任务。
警方怀疑她的父亲万正刚可能参与文物倒卖,于是给她这个多年未见的亲生父亲打电话来派出所领走他的女儿。
赵红雨在父亲的家里更方便监视他与什么人接触,更方便找到他违法的证据。
然而面对父亲的愧疚和近乎讨好的关心,面对父亲回忆起与她小时候的日子,红雨渐渐的只想找到父亲没有违法的证据。
从最开始见到父亲时的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到后来为了父亲的尊严去找林白玉对质,到最后愿意为了救父亲而不顾生命危险的冲进去开枪。
可是红雨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那个她回忆中的父亲,她耗费生命所追回的,不过是一个为了名誉和尊严可以放弃自己女儿生命的伪君子。
在最后万正刚质问红雨:“你是警察?
是你要抓我?
” 的时候,焦俊艳的表情处理的真的很真实很揪心。
“你是警察?
” “是啊,我实现了我的梦想,达到了父亲的期待。
”那种骄傲; “是你要抓我?
” “是啊,我居然要抓我自己的父亲?
我居然是为了搜集证据才来到父亲身边?
” 的愧疚;“”从对父亲的失望和疑惑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到对结局的欣然接受,再到下定决心为逮捕父亲留下证据。
一系列眼神转换自然而动人。
万正刚在亲人面前选择了利益,红雨在亲人面前选择了正义,可是他们都忘了最重要的那个选项。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是当代社会的个人、家庭、事业、社会认可度的一部缩影。
1.万教授是一位历史系教授,一位深谙古代政治的学者。
读书人放弃原配妻子,娶了比自己小的有野心的女子。
很多年后,他这样对他的女儿说,是和妻子说不到一起去,而他谈起他热爱的历史文学时,他的妻子要么睡着了,要么让他小点声音,而当年年轻的电视台主持人林白玉,却听哭了。
情人仰慕的眼神,仰慕的微笑,仰慕的倾听,仰慕的眼泪,点点滴滴……如胭脂似薄雾,可以撩拨人的灵魂。
可是把知己变成枕边人,如同把朱砂痣变成蚊子血,把白月光变成白米粒。
无疑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无怪乎现在世俗观点是,在外面可以玩,但是要记得回家。
回家,对任何人多好。
2.林白玉之前是仰慕万教授的,后来她得知了万教授将计就计,利用警察盗取价值连城的棺椁,带着长枪的她说:“万教授,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又看到了当年的那个你,我又看到了你的智慧,魄力
。
”时过境迁,这句话多少也有着几分真心。
林白玉无疑是女子中的佼佼者,做丈夫的经纪人,打理着丈夫的事业……时刻保持体面,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论是最后对丈夫的威胁,还是一开始对林涛的勾引,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中。
我想让他哭他就哭,我想让他笑他就笑,他还以为是他自己想哭,他自己想笑。
林白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高知分子,她也非常努力。
后来婚内出轨,触及丈夫的底线,造成了鱼死网破的局面,不得不说是无限惋惜。
(电影源于现实。
我家再婚的亲戚也是如此。
想来万教授和林白玉在一起时候感情也非常好,但是万教授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的女儿,林白玉和他又没有孩子。
当万教授有了私心,这段感情变变得不稳定,互相的不信任,林白玉才会出轨吧。
)出轨——说到底,是一种选择,面对诱惑,面对人生,我们要如何选择?
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呢?
3.选择林白玉不要孩子,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孩子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基因。
万教授想要对亲身女儿忏悔,但是他始终更爱自己,并且对女儿见死不救。
焦俊艳呢?
她当上了一名正义的善良的警察,因为她时刻怀恋着,小时候,和自己嬉戏玩闹的父亲,陪自己玩警察抓小偷的父亲,那个热爱读书的父亲。
大约也最多是10年吧。
如果真的要结婚,要孩子,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尽心地,衷心地,诚信地,忠诚地,去努力10年,给她一个正确的,幸福的,童年。
看完这部电影,一头雾水,不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知道要叙述的到底是打击文物犯罪还是描述情感、人性更多一点,反而好像是表述的都不够,难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是大写的疑惑,评分不高。
特别是这个结局,实在是不能理解,甚至有些尴尬和矛盾,前大半剧都在说父亲对女儿如何如何的好,不惜犯罪,结局就为了名利和形象,连自己女儿的命都不救,落下一个冷冰冰的犯罪嫌疑人形象,等女儿死了之后,又在监狱里大概是疯了,一句一句重复着女儿吃糖,真是大写的问号???
但是结局抛了一个彩蛋,万教授唐史讲坛最后一课,借武惠妃之死,说所谓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
结尾万正纲自己说了一个真相,邵宽城经过赵红雨吃糖也推测了一个真相,这个真相剧里万正纲没有否认,于是就成了片子的结局。
但是我不认可这个真相。
于是我苦思冥想,觉得真相肯定藏在这个彩蛋里,不然就这么交代了,那真是枉我专门挑的集盗墓、打击文物犯罪、真实事迹改编、还有女一焦俊艳的高期待电影。
经过反复推敲,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个细节,影片一开始,就是万正纲抱着女儿狂奔到医院大喊救救我女儿,如果他是等赵红雨死了再这么做,没有必要吧,做给警察看也没必要,本身在那个时候没有证据表明他涉嫌犯罪,警察如果怀疑这一点,他倒是完全可以以赵红雨父亲的身份责怪警察,让自己的女儿去自己家做卧底,最后还牺牲了,也可以以此反问、怀疑说赵红雨真正的目的是报复和查案,没有父女感情,是欺骗,所以在赵红雨中枪的时候,受到欺骗,心生恨意,没有第一时间救人。
所以,这个细节应该是真的,万正纲是在拼命救她女儿。
接下来是情节。
林白玉和赵红雨互相开枪,都中枪倒地,结合前部分剧情,万正纲怎么想第一反应都应该是救女儿,她准备去抱起赵红雨狂奔去医院,但是赵红雨拉住他,她怕自己死了,这个时候有话要说,说说自己真实的情感,当卧底的隐情,然后喊了一声爸爸,说自己想吃糖。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赵红雨这个时候没有劝他父亲去自首呢,她目前是唯一知道石椁是被万正纲盗走的人,她又是女一,按人设应该要这么做,才符合影片价值观。
邵宽城说的真相里是有这么一幕,赵红雨要拿手机,万正纲认为她要报警,怒砸手机,试想,这种情况下,生离死别,父女情深,讲感情的时候,来这么一出,赵红雨打电话报警,我父亲万正纲把石椁偷走了,快来抓他?
网剧都不会这么做吧,所以这是邵宽城仅凭赵红雨吃了一颗糖作出的推测真相。
万正纲把手机砸了,可以理解为是导演砸的。
这只是邵宽城的推测,实际上赵红雨在这个时候没有打算揭发他的父亲万正纲,这也是结局的核心,她包括拉住她父亲,跟她说话,想吃糖,都是为了拖延时间,她的目的就是求死,来保全万正纲。
虽然在耽误这些时间之后,赵红雨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被救活,但是总加大了她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几率。
还有邵宽城的推测里,赵红雨中枪后没有说半句关于案件、卧底的事,就连万正纲说她是警察她也没有回答,只和万正纲在续父女情,也可以说是侧面的细节表述。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赵红雨知道自己伤势太重,如果她死了,就目前没有人知道万正纲偷了石椁,万正纲也保全了名声,而如果是赵红雨直接这么说出来,那就有违人设,影片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形象,所以,用这种方式是最好的保护万正纲,赵红雨心里很明白,万正纲犯罪的目的是为了她自己,铺路、打基础,来弥补自己,万正纲一开始并没有参与犯罪,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后面再作解释。
还有,就是一旦赵红雨被万正纲第一时间送到医院救活,此时赵红雨已经知道了石椁被万正纲所盗,她只能也必须要揭发,那么结局就太反人性了,赵红雨明明知道万正纲这么做都是为了自己,还要去揭发他,抓他,而实际上赵红雨内心是有感情的,她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一幕,所以求死才是不让自己为难的最好的方式。
在吃完糖后,赵红雨牺牲,这时万正纲才意识到救女儿,就是开头那一幕。
至于万正纲为什么不把真相说出来,为什么不自首,因为是赵红雨用死换来的,还有后面的剧情安排,警方破案追回石椁,还有他一旦说出真相,赵红雨是为了保全他而不让他去救女儿,这多少有损女一人设、人民警察形象、影片核心价值观,影响主线结局,导演也不会让他把真相说出来,所以他只能背负不救女儿的骂名。
至于前面说的,为什么说万正纲一开始并没有犯罪,解释一下。
首先万正纲没有必要,他对钱不感兴趣,剧里万正纲第一次把赵红雨带回家,林白玉说过,这里的一切都是她挣来的,还有结局里林白玉也斥问万正纲说这么多年都吃她的睡她的,银行的动态林白玉也掌握,到万正纲真正为了钱的时候,是杨锏来请他帮忙盗石椁,万正纲提的要求是要一笔五百万的信托基金,这个钱是为了她女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万正纲才开始参与犯罪。
另外一开始,万正纲是拒绝和林涛合作联系海外买家的,是他知道林涛和林白玉的奸情之后,决心设计他们坐牢,才答应林白玉,而他的银行账户被林白玉监控,如果此前万正纲就有犯罪,林白玉不可能不知道,她也不怕万正纲不答应,更没必要来万正纲答应林白玉这么一出。
还有杨锏送给万正纲的白玉手镯,被赵红雨偷走之后,他明知道这是犯罪证据,他还要给赵红雨,他不怕被赵红雨卖了警方查到自己?
如果万正纲是文物贩子,一开始就犯罪,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点常识。
万正纲犯罪是为了她女儿,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他应该在邵宽城去电视台找他,拿摄像机砸他的时候他可以说出来这一点,维护他自己,洗脱他自己,他在被抓后也可以交待这一点来博取同情,他都没有。
他是一个好父亲的人设,是一个做学问的历史学家人设,这里和结局万正纲自己说的没有真相形成反对应。
这个真相,其实万正纲自己说出来过。
他之所以那么坚持要讲完唐史讲坛最后一讲,是因为,里面武惠妃的第二种死的说法就是这部剧的真相,武惠妃为了不让唐玄宗为难杀了太子,得到风光大葬,片里赵红雨为了不让自己为难,让万正纲为难,选择自己拖延时间牺牲,掩盖万正纲为了自己而犯罪的真相,最后也风光大葬,和武惠妃相互印证了。
只可惜剧情设置万正纲必须要被抓,不然这个真相就更明显一点了,也枉费了赵红雨的一番苦心。
而武惠妃的第一种死的原因,是她杀了太子,被唐玄宗所杀,实际上应该是武惠妃替唐玄宗杀了太子,武惠妃知道真相,所以唐玄宗只能杀了她。
这里说的其实也就是剧里的真相,邵宽城推测的真相,万正纲选择了耽误时间,没有救自己的女儿,因为他的女儿知道是他盗了石椁,可以说是他为了隐瞒自己的犯罪事实而主动的放纵了自己女儿赵红雨的死亡。
大家可以想想,武惠妃这两个死的原因有什么联系吗,结局都是一样的,被唐玄宗所杀,只是里面有隐情而已,所以第一个死的原因是唐玄宗说的,第二个也许就是真正的死的原因,只不过需要被隐藏。
就如同这部剧一样,第一种剧里给的真相只是为了给出真相,第二种和武惠妃的第二个死的原因,都是不能说出来的真相。
这样的结局,又没有让女一形象受损,又没有太泯失人性,又回归主线讲父女情,这样的安排是最好不过了。
所谓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就是邵宽城认为的真相,给大家看到的真相,真正的真相,万正纲不能说,导演不敢说,还有武惠妃的死,唐玄宗不会说。
这也是我认为的真相。
最后再说一下,男一无论是演员还是剧情安排,都让人给低分,我不是专业的从事电影电视剧有关的工作,作为普通观众都有这么深的感慨,那专业人员岂不是评价给的更突出?
男一和女一可以写感情戏,但是男一一直拖着个女朋友还是老婆什么的是什么鬼?
还爱搭不理的,不是自损形象是什么?
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结局仅凭赵红雨中枪后吃了一颗糖就说万正纲是杀人凶手?
不救自己的女儿就是杀人凶手?
普通群众从道德感情上这么说没什么问题,大哥,你是警察诶,说话要负责任的,你的专业素养呢?
还有,邵宽城女朋友还是老婆说邵宽城当警察的时候想创业,创业的时候又想着当警察的事,这些话也敢这么说?
还是一部打击文物犯罪的警匪片,有点可笑了吧。
范伟陈数焦俊艳满分。
这部影片是根据海岩小说《长安盗》改编的。
在此,我发现一个问题,相对而言,电影没有小说“敢说“。
这并不是个例,例如凡一平《寻枪》改编成的电影,变动较大,原著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更深入,而电影相对来说淡化了;再如《盲井》改编自《神木》,电影也稍稍地弱化了。
这部影片也是如此,单从名字来说,小说用的”盗“,而影片用的“道”,虽是同音,意义却不同。
“盗”更野蛮,更突出地体现了盗的可恶和猖獗;而“道”则显然是褒义的,古有儒家之道、老子的“道法自然”等等“道”,这里的”长安道“显然倾向于正面,想说明的是正义终究会来临等正义之道。
范伟和焦俊艳的演技自不待言,尤其是焦俊艳的可塑性非常强,也就是所谓演什么像什么,不仅仅是着装的不同,警察和小混混的气质都拿捏地非常好,当然,看得出来,这个小混混其实是善良的小混混,她的行为体现了她想努力表现地很“混“的一面,这就让这个角色显得有些酷又有些可爱。
相较而言,宋洋的演技就略显浮夸了,接不太住范伟和焦俊艳的戏份。
宋洋在《爆裂无声》里面的演技是挺不错的,然而在这里,不太讨喜。
原著海岩做过警察,应该有这个基本的常识吧,刑诉法明文规定,侦查人员不得参与自己近亲属案件的侦办。
一堆公安局领导研究下来,就定下来年轻女警去卧底调查自己亲爹涉嫌的案件了?
本来想写短评,没找到从哪进去,结果还得凑字数。。。。。。。。。。。。。。。。。。。。。。。。。。。。。。。。。。。。。。。。。。。。。。。。。。。。。。。。。。。。。。。。。
在祖国的大地上林白玉可以合法持枪?
还在院里随便开枪玩??
特警出马,还让最重要的那个货跑了,还半天才知道??
脑残吧??
你他妈海盐滚出来给我讲讲持枪是他妈怎么回事??
你以为这是美国?
海盐从当初永不瞑目就那个德行,他笔下的警察永远没有一个专业的,全是不务正业的,所有警察看到能气死。
还有演员,那个演队长的,你知道你自己在演戏吗??
你是不是还认为自己解说呢??
永远一个样??
一改之前国产电影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 倒序插叙交替 剧情几度反转 并非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电影世界 核心人物的多元化性格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也让这部影片更加“贴近生活” 演员们共情式表演让人深有感触 范伟饰演的万正纲是影片中重要人物 也是剧情反转的纽带 在电影结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题材不错,演员不错,不过导演剧情拍的有点问题
没有真相
年度惊喜之作,内地终于拍出有自己独特味道的犯罪类型片,远离了港韩美的警匪、枪战叙事逻辑,《长安道》把父女情感摆在了主线,全片的叙事逻辑也依赖于此,影片的结局也因此而更加震撼有力。它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挣扎(电影表达的较为含蓄),也是中国式父女关系的对抗与消解,你说它是犯罪片,但是它却暗暗把独特的社会观察置于犯罪片舞台之前进行自我表达。电影中铺了不少影迷梗,我最喜欢宋洋拿摄影机怼范伟那一段,想起娄烨那句话:“我的摄影机不会说谎”。
从第一分钟就无法让人信服的悬疑题材是不能成功的。一桌子好材料给了一个不入流的厨子就会是这个样子。
女警察卧底幼年就因离婚而离开的历史教授父亲家中,发现他被现任老婆怂恿参与盗墓,结果教授和警察合作打掉盗墓团伙但还是被盗墓,原来教授暗自搞了第二个盗墓队。女警察保护父亲中枪而死,留暗号抓教授。剧情挺好但时间线非常混乱。
焦俊艳演的好,这部戏缺少情欲,不然会更精彩。范伟老师克制了,表演在放开一点,就完美了!
我还挺喜欢,范伟演的不错,加分项。剪辑好像被吐槽,但我觉得还可以吧。非线性叙事我对此的了解是,看似混乱却把故事讲清楚,好的非线性叙事就是不但讲清楚还讲的生动有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本片前半段我觉得可以引人入胜,但后面就有点失色了。
题材很不错,只是导演功力不够。
范伟老师演得好!
挺不错的片子,剪辑叙事都很有想法,在国内电影里算是很下功夫的了。范伟、陈数都是表演控制力一流的演员,给影片加分了;焦俊艳这个角色不差,有动人的一面,不过像她这么高调咋呼的卧底,也真是世间难找啊:)
余皑磊啥时侯能演把主角呢
改编自海岩《长安盗》,海岩的剧情节冲突都很明显,又被精通人性的海岩踩在点上,可看性都不会太差。范伟的主演是最大亮点,没有他我不会看这个片,部分场景被导演设置得像话剧场景,痕迹有点重,不够一气呵成。
挺好看的
怎么说呢,感觉应该很精彩,但是没拍出来的感觉。
不就是今日说法吗,,这电视语言和电影语言还是多多少少会有区别的啊,大佬。。
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好可惜,故事是一个特别好的故事,如果用悬疑片的形式来拍一定更完美,人物可以更加的饱满,目前的人物太单薄了,尤其是演员实力不行表现不出应该有的层次,缺少一个好导演吧,摄影更差劲,没记错的话有好多镜头看起来让人头晕眼花,好期待这个故事能以悬疑片的形式再度被拍摄!
文物盗墓题材在警匪类故事里作为一个大篇章的小说其实并不常见,但事实上生活中却屡见不鲜。没有人想杀人的情况下依然死伤无数,你永远不知道在人性的贪婪面前,一表人才文质彬彬的“君子们”会做出什么。
故事满完整的,没想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演员演技都在线,范伟太好了!让这个人物既可怜可敬又可气可恨!为老师加星!
没乱洒狗血,两个年轻演员表演扎实,德彪就不用说了,反而陈数给我的感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