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菲力因为跳伞运动事故导致下肢瘫痪。
鉴于本片主要讲述友情,我就拿出现的护理方法举个例子。
菲力的高级轮椅
德瑞斯帮助菲力完成床-轮椅间的转换但如果患者要自己转移的话需要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
如果轮椅的侧板能够移动,对患者的转移有很大帮助。
注意一定要系好安全带系好安全带系好安全带!
不系安全带导致身体滑出轮椅
压力袜 恢复下肢静脉手术后的功能,防治静脉曲张的再次复发。
消除各种手术后的水肿、促进伤口愈合预防长期卧床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止瘢痕的产生。
另外菲力还有幽灵痛症 也就是我们说的幻肢痛。
治疗方法可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还要进行残肢的局部护理以及患者心理护理。
显然德瑞斯在心理治疗方面满分。
最后来说下瘫痪病人该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1.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利用拐杖等,先练习站立,等站稳后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
当病人能够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的锻炼,迈步一开始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者患脚,协助抬脚起步,但要特别注意防止行走时跌倒。
2.按摩翻身:先按摩健康一侧,再按摩患侧,对肩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定期做旋转运动。
同时经常帮病人翻身,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形成。
床上运动:利用躺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如练习抬头、挺腰、收腹、伸屈、抬腿、坐起,练习臂力等,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再做好下床的准备。
3.站立训练:开始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利用拐杖等,先练习站立,等站稳后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
当病人能够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的锻炼,迈步一开始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者患脚,协助抬脚起步,但要特别注意防止行走时跌倒。
4.精细动作训练:上肢功能锻炼先从大关节逐渐到小关节的被动活动,而细微动作的锻炼,主要是练习抬臂,抓、拿、拾物等。
豆瓣9.1,我怀着很大的期待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了开头和警察飙车那段,觉得有戏,可是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五十分,从一边看一边期待剧情的转折或者高潮,到最后一边放弃了期待一边瞄进度条等着结束,并且真的就这样屁也没个响地结束了。。。。
首先,影片描述了,有钱人和底层的人本无可能产生的友谊,关怀,相互理解,结果因为有钱人小白自己瘫了,于是让底层的小黑进入他的生活,产生了一些不该产生的以上。
可问题在于,那些不该产生的情愫或者火花,是怎么产生的,我看的一头雾水。
小黑很自嗨,觉得小白瘫了那都不算事。
小白晕了就推他到河边走两步,这很好,喜欢笔友了就帮他打电话约女生出来搞一搞,啊不是聊一聊,这也不错,但陪小白看话剧看不懂了就大声哔哔,小白女儿小小白因为小黑告状结果被小白劈头盖脸骂,这就不合适了吧。
仿佛失礼就是不拘小节,粗俗就是轻视权贵,无知就是勇敢不羁,暴力就是侠义热血,底层是王牌,是通行证,哪怕这个人并无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德或者善行,也要圈点一番。
这就是平等吗,我觉得实际是更大的不平等,打动真心,难道就是自以为是的去操控对方,代替对方去选择吗?
小白说小黑尊重他,那也只能说缺少让观众感受的细节。
大部分剧情中,小白是一个花钱请人指手画脚的抖M。
真的很难理解,小白总是像欣赏自己青春期的儿子一样欣赏着小黑的横冲直撞,动力何在。
小白也并非宽容博爱,因为小黑走了以后他对继任者的那样挑剔,简直像失恋的更年期妇女,这只能说明,小白对小黑情有独钟。
可独钟在哪里呢?
你说是父子情深,起码弄个长得像一点的吧?
你说是跨越性别的情谊,起码弄个长得帅一点的吧?
你说是独爱奥巴马款的,起码找个小黑中的美男子吧?
你说是主仆跨越身份的相知,请找个机灵点有爱点的吧?
不要老是想勾搭小白的漂亮优雅拉拉女秘书吧?
当小黑要离开时候,像地方领导一样和小白的管家们握手告别,看着每个人脸上抖M的笑容,真想摔屏了:特么收了多少钱笑成这样的!
尼玛终于要走了?
快给老子滚!!
一位姓奥的观众来信说,对于安排剧中夸赞小黑长得像自己的那一段情节,法国人民可以不喜欢他但可不可以不要这样黑他,然后还画了一个泪目T_T。
而每当我看到小白眼巴巴地望着小黑,特别激动特别感激的那个笑容,看着看着就会有点同情那个演员,把矜持优雅的密斯特白硬是憋成新闻联播里的拆迁刚搬进新房的白大爷,憋的费劲啊。。。
还有啊拜托,这个白大爷也太菜了!
开头他被提醒不要陌生人进入他家,我还以为他是个隐藏很深的黑道大佬,以为小黑会在小白身旁发挥重要的作用,去解开惊天的秘密,就像大雄的哆啦,哈利波特的邓不利多,那塔利波特曼的让雷诺,可是呢,就这样屁都没有的结束了,你说这是温情么,简直就是温吞水。
原声音乐不止一次闯入生活,终于来看一看原本的故事长什么样子。
成天被快餐式的情感描述占满视野,两个男人之间除了舌吻就是后入的,不得不说这些东西真是太狭隘了,油腻,空洞,就好像垃圾食品给人的感受一样。
你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能那么宽广和浩瀚,还能那么让人愉悦整个故事大气且平实,这一次,友情比“爱情”美味得多。
命运如此残酷,也一样公平.富可敌国也换不来为自己接个电话写封信.用不着对我太好,用不着如此小心翼翼,即使我是你老板给你生活.我要的只是你的真实,把我还当个正常人一样对待的真诚.我要的不是看护,只是个朋友!然后,你就来了.....浪漫的法国文化搭配法语的浪漫,西方大片不只有好莱坞式的节奏,这片子堪称多种概念的和谐融合,没有种族、贫富的隔阂,高雅的古典和嘻哈的街头,一切只为见证一段友情,一段平等的友谊
当我渐渐发现,菲利普对德里斯如此宽容只是因为他“没有同情心”。
德里斯不刻意在乎菲利普的残疾,不去臆想残疾人内心所需,“你是残疾人”在德里斯眼中就好像你脸上有颗痣一样无所谓,而这正是菲利普想要的“真正”的尊重。
德里斯给了菲利普自己用言语无法表达,别人也不易做到的照顾方式。
你不在乎我的过去,我也并不在意你的残疾,刚好遇到能够无视自己在意的缺点的知己戳中了泪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迷恋跳伞的富翁因事故造成脖子以下瘫痪,于是高薪聘请一位全职陪护,在诸多应聘者当中,他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一位毫无经验并且刚从监狱释放的混混。
身边人都不理解,他给出的回答是: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这样两个背景迥异的人,主仆之分,却出人意料的相处融洽。
午夜他病发,他推他出门,在街头同享根烟。
一起打赌,演戏骗警察为超速的他们带路。
躲着所有人去山里跳伞,领略从高空俯视大地美景的征服感。
他帮他打破瘫痪的自卑,成功抱得美人归。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搬上荧幕,成为当年法国票房冠军。
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被拍的有趣、真实、自然、动人。
我想,假使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本国,情况或许就是这样:衣不解带的服侍、牺牲自我、容忍病人的一切坏毛病和坏脾气。
我们字典里的感动,常常就是这样被定义的,变成一种超越人性、超脱世俗的大无畏。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生与死都不再是拿来当噱头的泪点。
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宁愿心随我动的放肆,也不愿随时像一个垂死者一样向旁人乞求帮助,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意与尊重。
与感动无关,虽然无时无刻令观看的人感受到温情。
在电影后半段,富翁不想再让他陪着一个病人度过余生,于是他换了另一名看护。
那位始终小心翼翼,稍有问题就以“他有病”来与旁人解释的专业看护,令他的心一日日苍老,越发怀念那个陪他玩、陪他疯、甚至拿瘫子这件事开玩笑的朋友。
在这个故事里,人性的光辉闪耀,并不在于他们之间,谁为谁做出了更大的牺牲,仅仅只是在于:你给我所想要的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愿的认可与提携。
他们的学识、身份、地位迥异,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让对方感激。
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无法被陌生人轻易触及的世界,不管是健康的人,亦或者身患重症的人。
他们只有在遇到同类的那一刻,才会释放出一种夹杂着欣喜的善意。
这种善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而是相信并且看重彼此的能量、真诚的表达自己,以及不把自认为的善强加给对方。
不要以善之名行凶,这或许是太多人都未能领悟的事。
你认为她需要安抚和劝慰,而她其实只想着能不能一个人独自穿过黑夜。
你以为他应该选择更好的那一个,于是百般劝阻,却不知道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选择或许是错的但却是心中所向。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毫无疑问都是真心关怀我们的人。
可为什么,真正到了艰难之处,却对他们难以言苦,甚至想逃离他们。
人与人之间,必须只能是因为在善恶观上达成一致,才可心心相通。
旁人认为的善,往往于自身更像负累。
旁人认为的恶,却是你认为的自由在高处。
他们为什么能超越阶层的成为心灵知己,并且即使后来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仍然常来常往。
因为,他们读懂了对方的善。
更因为,他们首先把对方视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其次才是朋友。
任何以情意为筹码,就想左右控制对方人格自由的,最终的结局都必然是毁了那情意。
十二新书《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豆瓣阅读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7906/卓越链接:http://t.cn/zTXxXfr京东链接:http://book.jd.com/11221162.html当当链接:http://t.cn/zTXx9GA
看完一直在思考打四星还是五星,冲动之下还是给了这部电影最高的评价。
因为它就像收到的一封私人的小诗,有些粗劣的文笔,却浸润着满满的深情,字里行间诉说着,我曾如此信任依赖的你。
它说的是友情,是刚开始或多或少的某种吸引,到后来的泪和笑,到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以及最后的无条件的爱。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电影,说的也很简单:单纯的友谊。
但电影的妙处却在于故事动人、感情真挚,毫不过分和做作。
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小笑点,都那么纯粹干净自然,却真真正正能让人笑得出来。
譬如黑人男主Driss对女秘书Magalie孜孜不倦地追求,却最后发现她是女同志那一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可即便这样,当看到Driss走出Phillip家的大门,礼貌地叫人把车开走,教育"弟弟"这是做人的原则,阔步走回自己命中注定的生活时,还是忍不住眼眶湿润。
这就是友情,Driss最开始或许是为了钱才和Phillip做朋友,可当他完成了使命,却仍旧谨记自己的作为朋友的原则的时候,这就已经不再是利益的驱动,而真正是友情让他产生的改变。
电影让人想起《遗愿清单》,却走的更远,说的是基于不同而产生的更为强烈的化学反应。
一个残疾富人,一个贫穷黑人,两个世界的千差万别,却因为友谊碰撞出各种玄妙的火花。
这得益于法国人天生的浪漫艺术特质,故事讲述起来哀而不伤,反而满溢着幸福的微笑,这点说起来又好像《抗癌的我》,可是无疑电影的各个元素都还要更上一层楼,做到了精致完美。
不得不说电影的配乐,大量的钢琴乐优雅却富有情调,一点点撩拨人的心弦,在最后Driss为Phillip安排的海边餐厅约会处达到高潮。
而摄影,也是一样美好,航拍的镜头配合音乐,将法兰西的美景呈于银幕之上,令人神往,再加上这一份坚如磐石的友谊,谁不会为之动容?
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ta会将心比心,为你的哀伤扼腕,为你的快慰击节,更会在ta的心里,为你留下那么一块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只叹今生,得缘遇见你。
最后感谢制作字幕的oceandeep同学,十分准确和用心,辛苦了!
前几天在豆瓣首页看到一枚“春娇与志明”的评论,大意说此片不适于月薪两万以下的屌丝观看。
电影我没看过,无从判断,但从他举的几个例子来看:什么送IPAD啊,住长城公社啦,北京市区两套房子啦,实在是,弱爆了。
而且,屌丝喜欢看这个,尤其是,考虑一下上映四周就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的Intouchables, 其中的桥段,有几个是天天罢工要求增长退休金的普通法国人民可以买得起的?
滑翔伞,私人飞机,艺术品收藏,没事儿就去花四万欧元买张“鼻血洒在画板上”的画。
当然,这不是说Intouchables不好看,它好看极了,笑料不断(后来我对非典型的法国女孩艾丽莎说:这片子这么空洞,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她说:对嘛,法国人就喜欢cheesy film)。
对于黑人移民群体的描述也没有那么的stereotypical —— 虽然有些矫情是必然的,特别是考虑到Driss的原型Abdel,是个阿尔及利亚人,不是黑人。
但笑完了你觉得,不过是好笑而已。
它首先绝对不励志,关于一个残疾的富人遇到了一个失业的问题青年然后两个人突然找到了生活的出路,那是运气。
它某些时候有些嘲讽“高雅艺术”,但这些嘲讽无非是一些欲扬先抑,Driss从一个对歌剧绘画诗歌只会用污言秽语来嘲笑的文盲,变得听古典音乐、欣赏达利、跟人讲话时还要分析韵脚。
让你觉得之前的笑料都白笑了。
最后,我要回到开头的主题,没错,富可敌国的Philippe的遭遇是为了说明,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快乐,他后来遇到了对的人,但电影最终展现给我们的这些“快乐”,却大多仍然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堆砌。
自古如此。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只属于有“闲暇”的男性公民——想象一下在古希腊公民是多么特权的阶层,妇女、奴隶以及其他没有财产的人都不配有闲暇,不配有闲暇的人当然不能从事艺术活动。
Driss可能真的有艺术天赋,但他不幸生在塞内加尔,然后被阿姨带到法国,做着banlieue的小混混,如果他没有遇到Philippe,这辈子都不会进画廊,更不会拿起画笔。
但他遇上了,他被“civilise”了,这是他一个人的运气。
问题是,从事艺术活动永远是件特权主义的事情,它跟平等不沾边。
所以在19世纪末,那些还对旧世界怀有乡愁的思想家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民主世界,无不惊恐地感到民主将会让这个世界远离一切尊贵、高雅、伟大的东西,堕入平庸。
资本主义民主和大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商业社会,让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可以实现的欲望,可以买,可以向上爬,可以远离家乡和家庭的羁绊,从零开始。
那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一个稀巴烂的城市, 人人都攥着个iphone, 男男女女却如野狗般抢出租车, 大街上的广告主要关注如何获得假乳房, 变成韩国美女, 提高性欲, 消灭痔疮, 无痛流产. 随地吐痰者的梦想是买一辆十万以上的车,然后和车一起变成一头横行霸道的畜生, 再把自家的伢送到有外教的幼儿园, 小学和中学。
”资本主义会把这叫做社会进步,想想看在身份社会里,可以做整形、无痛流产、买车、让子女享受教育的阶层占整个社会人口的百分比吧。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做。
即使不是每个人可以做,每个人都看到了可以做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买,everything’s buyable.后来另一个人E说到,“想胸大想變美想消除痔疮想买车不知道错在哪里。
不懂得尊重世俗的愿望的人也配不上什么超然的美好。
” 我回复道:“每个人都没有错,错的是结构。
就好像你批判奴隶制,贵族制,公司制,诸如此类,其实每个主人贵族资本家都善良地很,为人正直诚恳,经常捐钱济贫等等,不代表制度本身没有错。
每个乐享消费主义的个体都做了对自己最正确的选择,不代表不能批判消费主义。
”但现在我想再来领会一下第一条微博的意思。
如果ta是说:整形、买车、送子女去外教幼儿园是庸俗的愿望,而对照地,比如说,听音乐会、玩滑翔伞、收藏现代艺术品就是高雅的愿望,那我倒宁愿去同意E了。
在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之后的漫长时间里,有闲阶层和有钱阶层是同一拨人,他们制造艺术,确立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占上风。
后来,世道变了,资产阶级嘲讽作为有闲阶层的贵族,闲暇本身不再被夸赞,艺术是市场上的又一种商品。
最终,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于交换,无论是高雅的,庸俗的。
电影中Philippe的原型,Philippe Pozzo di Borgo是Pozzo di Borgo公爵的儿子,当然,单单贵族身份还不足以让他可以那么富——他还是香槟生产商Pommery的老板,直到因滑翔伞事故而全身瘫痪。
在妻子死后,他遇到了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私人护理Abdel,Abdel为他规划了许多出其不意的各种行程,据费加罗报说,比如“把他扔进飞机带他去了加勒比海的,以及加拿大北部。
这只是一连串冒险的开始。
” 他们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到摩洛哥,两人各自遇到了他们现在的妻子,就分开了。
所以,如果套用开头“春娇与志明”的句式,治愈系没那么容易的好吗?
没有私人飞机至少也要可以全世界随便飞选择适宜定居地嘛,没有祖上留下来的豪宅至少也可以提供住所给所有的护理嘛。
这当然不是这部电影想要讲的,至于他要讲什么,是关爱残疾人心理健康还是腐朽的贵族阶层需要新鲜血液,我也看得模棱两可。
不过我看出了“加强对移民失业青年的艺术教育”的主题,以及“打着反civilisation幌子的角色如何被civilised”的主题,于是生出了以上的感慨。
Driss离开的那幕,我开始掉泪。
Driss重新回到phillipe身边,我就泪流满面了。
我开始想到人跟人之间的各种。
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各种。
每个人或许都在试图寻找,寻找跟自己心灵契合的那一个人。
有时候,这样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必然应该是一辈子的朋友。
有时候,很幸运,他刚好成为你的爱人。
可是我想说,这样跟你心灵契合的人,必然只有一个,而且,也只能是一个。
而且,很有可能你一辈子也找不到这个人。
有没有这样的状况,你跟一个人第一次简短的交流,之后你们的生命线开始相互触碰,紧紧缠绕。
又或者,你们是多年的好友,之后因为对方一句混蛋的话,或者一个让你心烦意乱的眼神,一个漠不关心的表情,又或者你搞不清状况的突然冷淡和无回应。
因为这些你们从此不再联系。
或许,你也会对火车上睡在你旁边那个铺位的男生一见钟情。
或许,因为一张明信片,你们成为彼此的树洞。
或许,一个人给了你一直想要的礼物,或者陪你去了一直想去的远方,因为这样,你把他记住一辈子。
或许,你们因为能彼此毫无顾忌的畅快交流,成了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又或许,你压根从来没经历过如此种种。
我只是想要表达,人跟人之间的感情,有些时候触不可及,而有些时候,一触即发。
你觉得你离一个人非常遥远的同时,或许对方是多么想要你的靠近。
你觉得你跟一个人关系亲密的同时,也许明天就变成不再联系的单独个体。
你觉得他是你一辈子的朋友,你觉得他会是你一辈子不变的爱人。
你觉得你的友情和爱情会与你一同到老。
或许,只是你觉得。
你不在乎一个人的同时,你不知道那个人对你抱有多大的期望。
你拼命在乎一个人的同时,你不知道你们的感情其实是无比脆弱。
因为你觉得触不可及,所以你会理所当然认为对方与你想法一致。
可触不可及的东西,一旦你去体味,你就出不来了吧。
电影的后部分,我是不停流泪看完的。
我想起了我生命中许多的人,许多的故事。
如果你只是觉得他触不可及,如果你永远不试图让自己内心真正的坦然自在和安宁,那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得到与失去。
最后很喜欢影片结尾的曲子,出自 Ludovico Einaudi的Una Mattina。
她充满温情,忧伤,像一条安静美丽的小河,缓缓的流啊流,然后你看见了希望和太阳。
纪念那些曾让我坚定的感情。
我想我现在仍然对感情抱有最初的期望。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会遇见什么,以及明天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本片,你有木有被电影中的音乐所触动?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本片,那你现在可以看了;如果你缺少时间,那影片的原声音乐,你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本片原生音乐在线畅听:http://www.xiami.com/album/494292下面的影评你完全可以不必看了,因为听完这音乐,已经足够了!
开怀大笑式的登场,最后却让人蓦然飙泪。
真实故事改编,少有的不刻意煽情,一个老套的故事竟能讲的如此有趣,还总能时不时惹人发笑,让人感动。
最后字幕拉起时,仍在回味并享受那种喋喋不休与法式优雅情怀。
有时,也许你给我的,是所有人都无法触及到的。
影片中当德瑞斯推着被药物折磨的菲利普外出透气时,午夜的巴黎静默无声,平缓的河水也似乎停止了流动,偶尔泛起的琳琳波光也只是像淘气的孩子般搅动了下这静谧的氛围,而后又回复平静。
泛黄的路灯光洒在在青石瓦的街道上,留下了一片片柔和的橘色,他们一高一矮的背影缓缓地移动着,我想没有比这再让人心安的了。
相处的过程充满了愉快点滴,菲利普对所谓的高雅无视让我数次忍俊不禁:那棵会唱歌的大绿树,那段猫和老鼠的交响乐,那段失业救助中心熟悉的旋律......菲利普也渐渐调皮,学会了“匡人"高价兜售“名作”,和菲一起改装轮椅,愚弄警察。
他不再是个残疾人,他也不再是个无所事事的混混。
当德瑞斯把彩蛋交给飞利浦并安排了飞利浦和女友见面的时候,眼泪不知不觉充满了眼眶。
两个世界,两种极端的人类,或许只因一颗平等真诚的心,擦出了奇妙的友情的火花。
原来友情也有:你是我的唯一,无可取代。
人生中总是在不可知的位置遇见那个影响自己一生的挚友。
相遇相知,从此你改变了我,我影响了你。
影片中一老一少,一黑一白,犹如忠犬八公中一人一犬,闻香识女人中一瞎一明一般,这才是真爱,也只有这样的友情才会触动人心。
即使拥有高雅的修养,敌国的财富,也抵不过触碰自由与激情的内心渴望。
听钢琴缓缓流淌的温馨,唱流行歌曲跳跃的欢快。
古典与通俗的和谐,竟是那般一见如故的默契。
自然的笑,真实的泪,酿就了两个男人的心灵鸡汤,就如同一篇私人日记,真实纯粹又不过度修饰。
2011年的法国票房冠军,实至名归!
不得不感叹,法国的文艺片的确厉害!
再多的称赞都是多余的。
人活一生,能看几部这样的影片,听几首这样的音乐,夫复何求?
===================================== PS:感谢众多豆友对此影评的支持,鄙人才疏学浅,还望各位豆友不吝指教。
若认为此影评有用,很感谢你的认可;若认为没用,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若能在影评下给予宝贵意见,鄙人荣幸之至。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看着豆瓣这么高的评分和那么大的观影人数,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不会让我失望。
可现实是残酷的。
我基本没写过影评,一般都是看完咂摸两分钟就得。
可这部片子的高评分和极不相称的影片质量然我难以抑制说两句的冲动。
这部片子只能说是让我勉强看完,没有任何深刻印象,比那些让人无法忍受,中途关掉的片子强点。
片中唯一让我有点感觉的就是富翁解释为什么要雇用这个黑人,就是说他对待自己像平常人一样,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和同情。
让人感觉每个人都是极其渴望尊重的,不管富有还是贫困,健康还是疾病。
不过除了这点呢?
这个黑人只不过做到了一个护理应该做的而已,也没有比别人出色,甚至拿热水烫他的腿的举动。
怎么就成就伟大的友谊了呢?
可能是为了突出主角吧,片中后来的护理,换了好几个,可没有一个人给他刮胡子,这怎么可能!
这些护理都是很专业的好不好,更何况他们不做,那两个女管家是干什么的呢?
尤其令我不喜欢的是后面他个富豪私自安排了约会那里,不就是给朋友帮了个忙吗,约了喜欢却不敢见面的妞,这个太多人都经历过啊,很普通,可片里面那音乐,那镜头,一个潇洒的慢慢远去的背影,简直像救世主一样,真受不了。
我觉得其实影片的关键不同生活理念的接触给双方带来了新鲜感,感觉到,哦,原来生活可以这样。
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玩笑,可以听那些上层社会不屑的流行音乐,可以表现的下流露骨;有自己实用的生活逻辑,听音乐就是为了跳舞,不爽了就该抽颗烟,喜欢了就直接表白,该上床上床;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贫穷,他们不得不做些触碰法律的事情。
而富人呢,他们的快乐自不必说了,物质的享受让人的确很爽。
而且他们的心理也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因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是上流社会的人。
可他们最大的苦恼也来源与此,正因为他们是不同于平民百姓的贵族,他们就要有不同于百姓的规则,否则怎样区别自己与那些白丁呢?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规则,可你是圈子里的人,你必须和大家一样。
你必须每天都光彩照人,你必须听高雅音乐、看戏剧,把你必须彬彬有礼等等等等。
而富人圈子里的虚伪和尔虞我诈更是难以想象,因为这些人都是人精,他们的心机可比一般人多多了,所以富人也活的很累。
那么,当两种人有机会接触时,他们就会感觉到新鲜和刺激。
富人感慨: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自由和潇洒,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特指他们圈子的规则)。
而穷人则会眼界大开,开名车、住豪宅、坐私人飞机、看艺术品和戏剧等等等等,而且富人的钱能解决他很多问题。
这样就是一个互利互惠的组合。
可这样的组合只是YY罢了,很难实现。
富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规则,因为他是被紧紧绑在他的圈子里的。
而穷人基本没什么机会接触高层次的富人,更没有机会和他们往来并成为朋友。
不过说到这类电影,除了这部,一部名叫遗愿清单的美国电影也是如此。
罹患绝症的一个富人和穷人住到了一个病房,成为朋友并结伴实现彼此的遗愿清单。
比这个有意思多了。
那副画卖了一万欧并不等于它的价值真的如此,只是因为它被富豪标榜过;Driss的故事看起来很美好也是同理。所以我不喜欢这个片子。
尊重是什么大概就是这样的把。感动
无限矫情滥情伪情畸情基情小烂片
类似《生命的舞动》,同是残障人士的励志故事,不同的是它从照顾者为切入,阶层,贫富;故事一般,生气仍不足,“同情心”其实是一种很怪的情感,可能会是爱心,也可能会是侮辱;“真正的残疾不是我坐在轮椅上,而是从失去她开始”;菲利普愿意找的是朋友,不是穿着白大褂天天喂药,为他担心受怕的看护
好看又感动。粗朴但善良的心灵,与细腻却退缩的灵魂的对话。人生行到某个阶段,影响你的,改变你的,往往不是那些长期陪伴在身边,以为已经了解你熟悉你的人,而是另外一种人,带着他的生活观,他的眼睛和心来给你一种全新的角度去了解生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幸运遇到他的黑先生,幸运的是我们有电影。
这尼玛也有9.0,这尼玛也能进九强?!
不值那么高分
毫不基情的友情片!
并不出彩的故事,格调不错,颇具风情
非虚构真实事件改编,其蕴含的情感纹路是虚构创作无法比拟的,不同阶级、种裔、文化背景的黑白配碰撞,擦出的火花打动人心。它能持久的留下来,非技法的纯熟,是源于细腻的情感范畴捕捉。
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基友才是人生的high
搞笑,但是高潮不够,被评分骗了。。。
意大利人Ludovico Einaudi的一曲<Divenire>如同一条清新的航线,略过整块好似电影一般的荒芜。用钢琴压住浓厚的俗气,就像为黑人选择舞蹈表达其原始野性,这些手法单调到让你只想快进,能有个脱俗的结尾是对片子的最后期待,没想到。。依然是重复的播放<Divenire>,试问换成<I Giorni>应该更贴切些吧?
见识了传说中的神作,并非传统的法国喜剧,而是那种笑中有泪的电影,平淡的故事中透露着质朴的真情,始终散发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欢笑场面很多,但最终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非常精彩的法国片,音乐动听,画面美丽,佳作一枚
6.1
以调和阶级矛盾为旨的片子必以强调阶级差异为乐。
就算是不可觸的幻覺,也得做得有說服力些,儘管它已經夠「聰明」了。
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ta会将心比心,为你的哀伤扼腕,为你的快慰击节,更会在ta的心里,为你留下那么一块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果然这很法国,让他伺候个人费死劲。超长的香烟广告,而且整个故事几乎对现实生活起不到半点指导和借鉴意义,很少会有残疾并善良的富豪,也很难会有粗鲁且刁蛮的护工。。。哎,一言难尽啊
反正我是没多大感触。跳伞这项极限运动很帅啊。配乐也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