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记得男主角,所以无意间看到有电视剧就花了两天一口气看完,仔细品品,还是那味道。
其实这个主题当年作为电影版时,也挺小众的。
对于阅览群片的观影者,这部片属于一味调剂,图的就是一个欢乐,也的的确确让人心情愉悦,勾起自己青春的思绪。
再看电视剧,还是原来的人物对比的就是电影版里的回忆,人物剧情,感觉去啊。
都对上了,而且还完善了很多内容,那么他必胜于三星普通的电影,这是他的加分项。
前几年看过电影,一部中二搞笑又热血的电影,电视剧延续了这样的风格,以为会是和电影一样通篇都是这些元素的堆砌,但随着剧情发展,越看越上头一口气炫完了。
两位男主和两位父亲的和解是我的第一个泪点,郑老师的最后一堂课直接哭抽抽了,让我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
郑老师这个人物像个老顽童,执着地钻研文学,钻研教育,可爱又纯粹,演员的服装、气质把人物刻画的太贴切了,我认为郑老师是这部剧里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角色。
这部剧可能没有太大的流量,有时候不讲逻辑有些无厘头,但传递的价值观、大局观高质量又不刻意,很难得,期待第二季!
开篇7分。
中间分数有波动,但最后也是给7分。
多数剧情2x.对于Bromance为背景的题材,我的要求比较高。
除非能在其他方面让我觉得出彩...不然确实打不了高分。
剧情、人设瑕疵较多,虎的年纪有点大了吧,演高中生...不太合适,没那种青春的感觉,但形象不错,眼睛很好看。
比起峰,感觉跟跟泰国的小贱贱还有cp感一点,可惜戏份太少。
校园线太中二了,毕竟我不年轻了【悲伤】...get不到这种热雪....所以对于我来说,是真的没有什么爽点....前期战斗力来源于敌人的想象力,让我想起《冷面天使》,笑鼠。
梅梅的人设比较完美,招人喜欢,沈佳宜能碰上梅梅真的很幸运。
峰是真的唤醒了我对刚愎自用的认知【笑哭】后期勃艮第线还蛮加分的,可惜做得不是很出色,瑕疵还是很多,明显能看出编剧赶进度就把一些情节给简略过去了....我就说这皇宫怎么那么熟悉【笑哭】果然是Macao。
成熟的天才少年人设会更讨我喜欢,尽管很没有人情味,但很喜欢他们的思维风格,也是现在的大部分人所欠缺的。
大部分人只输出情绪,而不以结果为参考。
而我最讨厌就是这一点。
在说一个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先从公德、喜好、习惯上去评价这件事情,而不是经验与后果,这一点真的很sb。
就好像我朋友要做小三/出轨,我就绝对不会说你这样背德、自轻自贱...等等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些语言除了心理学上的刺激以外一点用都没有,更何况这些都是常识。
我只会帮她分析她以身入局的喜怒哀乐,社会批判,风险识别,物质利益,未来走势这些....然后由他自己决定该不该做。
我也会以朋友的立场做一个利弊分析,当利大于弊的时候,我就会支持他做。
现在太多人都是输出情绪,而不是条理。
情绪是最没有性价比的东西。
我很渴望人能在某些时刻里能不被情绪打扰。
做一个机器人。
放空,只做事,无想法。
作为一个重度的拖延症+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无自制力患者....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在做事的时候成为一个机器人,完全按照日程表进行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与厌倦无聊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或许这样就不会造成我当下失败的人生。
当然,我无法完全抛弃情绪,如果给我机器人与人二选一的话,我不会选择机器人。
但我永远拥护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王虎爸爸看着糙,实际上挺细心的,也是为了儿子实在没办法把儿子送到星华学校,这可能是他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王虎爸爸来莲花市住的时候,跟阿峰爸爸那个自来熟的仗义劲儿,可喜欢了!
印象最深的是为了阿峰爸爸卖东西时候那段吆喝!
就短短几分钟,好顺的口条儿啊,没历练个几十年都没这效果,他说以前做过各种事情,才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把屎一把尿给儿子养大,我真的好有感触!
爸爸辈儿真的不容易,他这种有能力又开明有活力的老爸更难得!
希望下一季还有他出场!
《东北插班生》以东北少年王虎转学至澳门星华中学为引,展开了一场南北文化碰撞的青春图景。
剧中,操着“大碴子味”东北话的王虎与台湾腔的张文峰、粤语港普的香港学生、泰式中文的华人同学相遇,语言壁垒与地域差异交织成密集的笑点,而角色群像的塑造则让这场青春叙事既鲜活灵动,又偶显单薄。
群像的魅力:方言为媒,情感为核剧集最亮眼的莫过于对多元角色的刻画。
东北“虎”王虎的直率莽撞与台湾“校霸”张文峰的外冷内热形成反差,两人从水火不容到并肩成长的友情线,既承载了东北式幽默的粗犷(如“给你一杵子”的狠话秒变“鸡同鸭讲”),也通过跑圈罚站、代父和解等情节,展现了少年人特有的纯粹与赤诚。
女性角色中,台湾甜妹沈嘉仪的软萌与东北大妞韩梅梅的飒爽形成互补,四人情感线的错位推拉虽略显套路,却因方言碰撞的“笑果”而生动(如王虎误将告白当“拜把子”)。
配角群像同样出彩:香港演员张国强饰演的国文老师,以粤语吟诵古诗,将文化传承的厚重感融入课堂;泰国华人李建刚的“泰普”与东北英语的互嘲,则暗喻了跨文化沟通的荒诞与包容。
这些角色虽戏份有限,却以鲜明的口音与性格,共同构建了一幅“多元一体”的校园浮世绘。
真诚叙事下的格局升华剧集并未止步于喜剧表层。
升国旗仪式的集体感动、郑老师“最后一课”中《七子之歌》的旋律,以及代际矛盾的和解,皆以轻巧笔触勾连起家国情怀与青春成长。
尤其是王虎从“逃离父亲管束”到“主动承担责任”的转变,让东北式“糙汉柔情”与台湾家庭的含蓄表达形成对照,凸显了亲情跨越地域的共鸣。
遗憾:刻板印象与叙事失衡然而,剧集对群像的塑造仍存瑕疵。
部分角色囿于地域标签,如张文峰的“奶凶”台湾腔、韩梅梅的“彪悍”东北女性形象,虽有喜剧效果,却难逃刻板印象之嫌。
此外,泰籍学生李建刚的戏份多集中于语言笑料,人物深度挖掘不足;香港学生的故事线亦浮于表面,未能充分展开。
叙事节奏上,前期笑点密集导致后期情感升华略显仓促,如王虎的离开与归来虽赚足眼泪,却因铺垫不足而稍显突兀。
结语:瑕不掩瑜的青春答卷总体而言,《东北插班生》以方言为切口,用真诚的情感与创新的群像叙事,在青春剧同质化的市场中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
它或许未能彻底摆脱类型剧的套路,但那些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怀,以及“南腔北调终归一脉”的文化隐喻,足以让观众在笑声中瞥见青春的炽热与文化的厚度。
正如剧中郑老师所言:“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是情感”,而这份情感,正是《东北插班生》打动观众的终极密码。
笑中带泪的好剧,欢笑中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
人物个个饱满且特色鲜明,导演用心了。
很多年没有追剧的冲动了,周末一口气看完24集,真的不过瘾。
推荐大家都去看一看,一定不会后悔!
这么好的剧也希望不会就这么被埋没了。
希望快快推出第二季(再不推出虎哥那大褶子磨皮都磨不下去喽)也希望原班人马全部保留!
没想到以前冷门的网络电影《东北插班生》被改编成电视剧再次上映。
尤记得这部电影的小惊喜,于是看新剧评价不错决定也跟着乐呵一把。
故事依旧讲述东北某高中的差等生王虎,是⼀个爱贫嘴调皮捣蛋的威猛少年,他给开洗浴中心的父亲惹了不少麻烦。
然后望子成龙的父亲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送儿子去远离家乡的澳门读书,试图让王虎彻底脱离舒适圈,并设下最后通牒:以后如果再惹麻烦,就停止财务支持、断绝父子关系。
王虎被逼⽆奈,只得独自来到这个与东北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澳门,同时他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小伙伴。
青春是最永恒经典的作品命题,但能让观众有感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来自中国大北方东北的学生与来自中国南方海岛澳门的一群学生,天生就有文化习惯的差异,从而能够自然形成各种啼笑皆非的包袱,吸引观众忍不住继续看下去。
而天不怕地不怕的差学生王虎与怼天怼地立志的社团老大大大增强了中二感,形成了更强烈的喜剧冲突。
尤其是懒散爱逞强的王虎与憋足气立志要做星华中学最强男人的张文峰的PK,将这种矛盾对垒产生的冲突推向了最高潮。
但是因为校园喜剧的情节故事,于是戏内是你敢挑战我我偏不服气的霸道蛮横,但戏外我看两个小伙子则是你敢跑我就追的小孩子过家家,特别生动有趣。
电视剧24集的体量并不只是简单的搞几个搞笑段子,后面的剧情延伸到父子、师生和同学情上面。
其中任何感情的改变加深都是由角色磕磕碰碰的相互了解直至理解而来,因为一开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随着不断的冲突发生又误会解除,他们才逐渐了解开始变得亲密。
这样循序渐进的演变刚刚好,才能让最后全班凝成一股绳一起努力的情节自然打动观众。
而爱情方面的描述比较克制,虽然有一见钟情直男着急在线等秘籍,但是没有结果的结尾才是最好的结局。
我们赞美青春回忆青春的美好,就在于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无法确定的诸多可能性。
在这部《东北插班生》中,我想这是对青春最恰当的表达了。
当懒散的王虎开始懂得学习的意义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当倔强的张文峰开始停下来理解周围人的感受;当文静的沈佳宜开始努力做自己……当他们开始去探索生命的蓬勃,开始去思索自己更多可能性的时候,也是他们正青春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这部剧是挺用心给出了有关青春剧的答案。
很欢乐。
很热血,有很尬的地方,也有很多瑕疵。
但是并不影响这部剧是一块璞玉。
男主两个电影我都看了。
说实话,并不及格,如果在男主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拍这个电视剧,可能会加分吧,岁月不饶人啊,(虽然电视剧版的张文峰也很不错,但是我还是更吃电影版里的颜值。。
)而且这个电视剧是67天拍出来的。
也很仓促,但是,有青春,有热血,有成长,最最珍贵的是,有真感情。
老戏骨的表演都很绝。
很值得一看。
推荐。
还是那句话。
瑕不掩瑜,希望这部剧爆火,从而能有经费打磨出更好的剧集,演员不要换了,王虎虽然老了,但是,演个大学生,我也看的过去!
自己和自己和解吧。
不要苦大仇深了。。
三天一气呵成。
第一天文化差异烂梗频出笑得打滚,第二天进行到父子和解和社会陷阱,第三天贫富差距、精神追求。
很少看到这么热血的青春剧了。
见理想,见现实,见差异,见众生:青春、友谊、热血、和挥之不去心灵的回响。
这是一部有笑也有灵魂的剧。
网剧没有明星,只有虎子脸熟,但谁说网剧不能拍得精彩纷呈呢?
最后,郑老师的退休,小贵奶奶的生病,小赛被拘…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但是又不完全拘泥于现实的无奈。
曳尾于涂,在青春片与理想的辉光下透出微光。
像一个热爱生活的东北人一样,笑着乐呵呵地面对生活的急风骤雨。
有血有泪的人。
这部剧刚开始第一集并不吸引我,习惯了青春剧只喜欢看年轻高颜值以及甜宠,刚开头我还是习惯性地以为这是一部跟普通国产青春剧一般无二 的剧情。
只看了前半集就弃剧了。
可是后来在室友的疯狂推荐下,以及那天实在是无聊,就又打开了这部剧,持续看了下去。
这部剧开始让我上头的是它搞笑的剧情,以及南北口音的巨大差异碰撞,让这部剧有极大的反差与萌感。
本来以为是男女主的剧情,后来疯狂被王虎和张文峰磕到了。
前者抱着爽快豪迈又傻乎乎的腔调,后者是软糯温和的台湾腔,在这样热血青春剧里面,制造了大大小小的笑点。
开始是校内矛盾为主线,到后来是学校乃至父辈的主线。
见证了双男主的成长,从一个男孩真正成长为一个男人。
这部剧前期是喜剧,让人笑不停,后面略带悲伤但是又让人觉得朴实而温馨。
到后面我觉得的是人物群像,每一个人物都有带给我感动。
虽然主角团到后面遇到了与精英阶层的人,他们满是挫败感和无力感,但是在危险时刻又刻画出主角们的善良热血真诚。
结尾的国旗升起,让这部剧有了更高的升华。
瑕不掩瑜,我觉得这部剧值得观看。
总之,入股不亏!
幽默来自于碰撞的自然矛盾而不是插科打诨,感动的地方在于真情流露不是强行煽情,难得。
为了黄曦彦加一颗星。刚开始还想为什么会有人磕虎峰,看到最后一集,原来真的没韩梅梅什么事儿啊!史元庭演技还不错,不过和黄曦彦组CP年纪有点偏大了。这剧是黄曦彦的颜值巅峰吧,发型和眉型对男演员真的非常重要。
拍的太烂了吧,照电影差远了,演技差、剧情差
太好笑了吧 我不允许有人吃饭的时候不看这个剧 证明演员选的不贴合角色完全可以凭演技和剧情来弥补 建议同行学习
轻松有趣,有的地方还真情流露了!问题是台剧怎么这么喜欢雨夜花!
看了两集东北插班生,被这种幽默方式尬飞了……东北人也不是没出过门的傻逼,剧本的刻板印象多的要起飞了这不是我能接受的幽默范围同样的校园我还是看终极三国吧,实在不行看黑糖群侠传也行
同很多以往的校园剧不同,这部着重强化了喜剧的效果,并加入了方言差异的元素,很有特色。很多角色都塑造的很立体,有鲜明的特点,可惜每集太短了,集数又还很少,这便是最大的缺点了第二遍:不得不说,男主演员年龄很大了,我上高中的时候,有同学的母亲36岁,而男主拍摄时已经34岁了,都快赶上学生家长的年龄了
看了两集,男主插班后与几个社团逐渐有交集的方式太老套了,既不是东北人也不是港澳台人的我不太能get到笑点。 重点是男主这个状态演高中生实在是牵强。
看不进去,那么老的人演高中生?看不进去
立即出第二部,不然男主就更老了
东北话用得粗而不俗。两岸三地要是一直这么友好相处就好了
最好的TYZX宣传片,导演和编剧的头脑非常清晰,这大概就是现在的影视应该走的方向吧。
。。。
五集弃。老天鹅啊,男主这满脸褶子,女主这只会瞪眼的演技。笑点虽然有些还行,但是大多数都不怎么笑得出来,而且我真的搞不懂为什么要找一些三十多岁的人来演高中生,不尴尬吗?东北和台湾就没有年轻的演员吗?
爽文喜剧,如果主演再年轻点儿,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东北话爱好者×校园题材爱好者)表示满意。
还不错的一部青春校园剧,最讨厌的人最后成了最好的兄弟,做兄弟在心中,患难见真情……剧情节奏感还可以,用了很多网络热梗,也有些较尬的地方,而且有些群演感觉不大自然,但当一部下饭剧看也确实不错了
张国强老了倒是帅不少,比慕容复帅多了
低成本,67天的拍摄周期,演员没有一个认识,肉眼可见的粗糙,但就是不自恋,很青春,出乎意料地好看。从口音梗开始,但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往下多想了一步。即便演员一眼“成年人”,但是故事的真诚会让你忘记这一点,去相信他们都是17岁。
不如之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