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岁尾,好多片子都赶场。
基本都是预告片忽忽悠悠,看完后骂声一片。
提起武侠片,特别中国的武侠片,真是一言难尽。
仿佛自从港片颓废后,武侠这个中国特产的元素就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甄子丹的武侠是不错,可主演人设崩了。
前几年也有大大小小的导演试图重振,但都雷声大雨点小,比如箭士柳白猿之类。
要么过于装b,要么过于写实,反正看完多少都尴尬。
直到今天看完千里不留行,我终于觉得中国的武侠片还有希望!
最近几年的电影无论什么类型,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特效,浮夸,编剧没脑子,演员不走心,导演啥也不是。
反正就是赶片子的爆米花电影,无论网大还是院线,都是如此,连好莱坞都被黑人潮流齐刷刷的埋没了!
其实作为一个观众没太高要求,一部电影就踏踏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就行了,就算情节老套,我们也认了。
千里不留行初看致敬了许多经典,比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但是又脱离了对方的全程装b,把生活和细节融入其中。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江湖,影片武指不说了,谁看了都得说好。
亮点是男二,虽然出卖了兄弟,最后也死在了义气上。
很真实,很高端。
现实里人就是这样矛盾,哪有完完全全的恶与善呢?
感谢孙虎毅导演和此片的所以演职人员,让我在2022年初看到了电影人的坚守和诚意。
最后,想看的兄弟千万不要错过。
全片无尿点,片尾曲尤其在线好听。
这部武侠片的名字取得太赞了——《千里不留行》。
当我看到电影海报时,我就被这部电影的名字所吸引,我立刻想起李白的《侠客行》里的诗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何等的豪气冲天。
在腾讯视频上上映第一天,我就看完这部电影,和我一起看的朋友都说,第一赞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第二就是苏振华饰演的男一号大卫,很久没有这么眼前一亮的男主人公。
一部电影有个好名字,又有一位好主人公,那么这部电影就算编剧故事情节再弱,制作多不够好,这一定也是一部足以让观众记住的电影。
很多观众说,苏振华特别像张鲁一。
作为演员,张鲁一一直以来并没有大红大紫,成为顶流,但看过陈凯歌《妖猫传》的很多观众都被张鲁一饰演的唐玄宗击鼓的那段给震撼到了,有影评人觉得张鲁一饰演的唐玄宗击鼓时有赤子之心。
我要说的是,在看《千里不留行》时,我身边一些朋友也是觉得整个作品,别的不说,男一号大卫的演员真是找对了,不止是长得像张鲁一,那种赤子之心的个性,干净的眼神,纯静如水的表情都足以证明他是演男一号的好料子。
并且,浓眉星目,身上那种纯静的感觉,确实像练家子,颇有侠客风范。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孙虎毅,这也是他的大片处女作,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调动男主大卫的情绪,让他气场全开,但苏振华在镜头下的形像足以深入观众的心里。
有些镜头,摄影师调度不够,比如大卫流放回来洗澡那一幕,要拍男主的背,那就要一定做充分的准备,光影下男人的背要么不露,要在镜头下裸露就要拍出艺术的美感。
其实我也非常喜欢饰演大卫的妻子婉玉的刘楚玄,但我想说的是,整部在大卫的家里,一家三口坐在烛光之下喝粥。
大卫说,“粥熬的有点稀啊。
”大卫的妻子婉玉说,“这是家里最后一点米了。
”大卫露出惊讶的神色,那个惊讶神色的特写实在拍的毫无美感。
特写镜头一定要有美感才叫特写镜头,如果一个镜头拍的不够美,也没有意义,那会把电影的整体美感往下拉,可以说,这部武侠电影的镜头最大的优点就是镜头朴实无华,没有炫的一面,很大程度让人想起香港早期的武侠片导演胡金铨的电影。
2000年,布莱恩·海尔格兰德执导《圣战骑士》,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社会等级森严的欧洲中世纪的故事,布莱恩·海尔格兰德找来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希斯·莱杰担当主演骑士威廉·撒切尔,这部电影当时票房一般,但很多观众对希斯·莱杰的骑士扮相眼前一亮,面孔清新,演技也说得过去,很快便被好莱坞挖掘,于是便有了日后堪称影史精典的《蝙蝠侠》里的小丑。
苏振华在《千里不留行》里的侠客形像,让我想起希斯·莱杰出道时的这段际遇。
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向华语电影市场贡献了一位形像气质、演技都在线的男一号。
当然,但愿苏振华将来在华语电影上有着那位伟大的影星希斯·莱杰一样的天才演技。
至少,在今日今日,我们华语电影日渐呼唤像苏振华这样肯在演技上下功夫、具有男一号气质、戏路更宽广的男影星。
好的演员确实能拯救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其实聚集了很多好演员,不止是男一号苏振华。
我也喜欢刘楚玄,很遗憾的是,我其实一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对刘楚玄饰演的婉玉看着着急,说实在话,并不出色,但后来,当我在网上搜索一下刘楚玄的资料,我被震惊到,她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美女,但她在这部电影里的古装扮相实在乏善可陈。
但作为男配角的王城,无论是装扮造型,还是台词,都非常抢戏。
相比之下,我认为男主苏振华的造型、服装都太一般,从流放回来,男主应该换衣服的,衣服的基调也不应该和从前的一样,一个等了丈夫十年的妻子,她应该为丈夫归来做一点准备,即便不知道他归来,但只要还会等着他归来,或者念想着,她就会用针线给丈夫缝套衣服。
那应该是套十年用心准备的衣服,为男主后面打戏出场的造型做准备。
1、这是部典型的西部武侠片,不管如何分数先献给这个题材,毕竟这类片子有点太少了。
看到欢喜。
2、整部片子看完后剧情是差不多看明白了,可是总觉得少些什么,觉得武侠应该更好的,应该有个精气神儿没给带出来。
姑且表达下自己做为非专业选手不成熟的观点 ,虽然这部戏文戏武戏都有,但文戏有些镜头节奏有点快气氛没酝酿出来就跳走赶剧情去了,一快观众就不容易get到那个feel。
武戏呢小树林那场和开头沙漠那场都算酣畅淋漓,而后的武戏虽然有了剧情的铺垫但总觉得蓄势还没完全起来,所以没那种高潮的感觉。
一方面是剧情,另一方面只能说后期的制作中规中矩,比如剪辑的手法有些单一。
配音和音效就那样吧,应该成本限制。
这类片子是很容易让观众共鸣甚至思考的。
3、配乐初次听没有太抓耳朵,但还是很有层次的,是比较耐听那种。
摄影视觉上看后跟东邪西毒的感觉有点像,有些风格化,还比较赞的。
4、演员演技可圈可点,男一男二男三都还不错,有自己的个性。
5、这个剧情架构不知是因为素材量限制还是其他原因,感觉时长可以再长些,表达些剧情以外的东西,给这种西部武侠。
希望后边能看到更好的类似作品吧!
大漠、刀客、杀人,这一幕幕,不由得让人想起《双旗镇刀客》,想起《东邪西毒》!
此部电影描写的小人物闯江湖,太真实了!
那一招一式简直是街上流氓混混的对打!
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江湖!
那种高来高去、移形换影、气功封神、一剑西来的都是幻象,只有这长刀才是真实的世界!
主人公大卫的刀,不像双旗镇刀客那么神奇,也不像盲武士那样风沙四起。
但是,简单的你来我往,劈砍刺扫,更显得惊心动批!
因为,这才是普通人的江湖,你拿起刀,拼出命,换回黄金,也有换回棺材!
就算如此挣扎的小人物,也被同样是小人物的暗算。
你想退出江湖,想远走高飞,干了一票就跑,你的同伙肯定不答应,你的仇家也不答应!
所以, 任我行说“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结果,退出江湖变成被人出卖发配千里,差点死了!
十年后,大赦天下,大卫回家却收到女儿的白眼和埋怨,还有老婆的冷落和嘲讽。
他一个人揣着恨,却为了放下而既往不咎,但是,这个世界不会忘了他们曾经做的一切。
于是,孤胆英雄再次上路,埋下的刀再次挖出,而老婆依旧惴惴守在家里。
从他拿起刀那一刻,悲剧就埋下了种子!
随着献血的浇灌,仇恨、出卖、误解的花开遍大漠!
进而成为藤蔓,死死捆着大卫和陆谦,走向深渊!
最后,千人斩和大卫的对决能看出导演致敬好多情节,千人斩的装备、大卫的招数、最后的一刀,死在老婆怀里,这么些意象构成了熟悉的结尾。
不过,最后陆谦的死,有些悲壮。
感觉在洗白,为了娃,爹就这么被坑的!
最后,此类题材前段真的非常吸引人,但是后来的文戏往往陷入拖沓的境地,想描写好人、坏人的纠结挣扎与构陷,却忘了节奏的重要!
其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把事情说明白,而且一个他人的转述也能如此,非要事无巨细,变成了评书,又没有讲好,结果虎头蛇尾,倍感可惜!
尤其是结尾处大卫非要支撑着站起来,难道就不能像《喋血双雄》那样爬么?
就不能最后一眼留下眼泪那种的解脱混杂遗憾的矛盾么?
非要站起来倒在怀里?
另外,大卫女儿的命运没有交代好,完全可以暗示遇到新的“千人斩”或者“金满堂”,又或是朝廷鹰犬的螳螂捕蝉!
唉!
结果,太草率了!
打了半天,酝酿了无数,却收获一个拥抱!
俗套啊!
电影名为《千里不留行》本出自《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里不知道是不是讽刺还是白描?
大卫的行径只能算是谋生之道,说侠客是侮辱!
一个虚无的大主题,却配上这么个小混子,真是为这句诗悲鸣!
《千里不留行》是我导演编剧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宋小白担任联合导演&制片人。
选的类型方向是武侠剑戟片儿。
其实操作难度还是挺大的!
因为一上来就选了个动作元素比较多的创作。
动作或者武术来讲,在电影中算人肉特技,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华语片电影特效还没广泛使用的时期,它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奇观震撼。
2018年宋小白问我有啥剧本没?
我想起2017年写过一个故事——《生锈的长刀》,于是我开始重写剧本,紧跟着小白开始跑备案、立项、找投资事宜。
投资并不容易找,一个潜在资方看完剧本后反复强调,动作上必须得飞起来,不然观众不爱看!
可我们并不想做夸张的风格;另一资方看完剧本和导演动作设计阐述后,直言低成本不可能做到视频中描述的样子。
总之大家都不太看好这个项目!
中间也有朋友想要买这个剧本,我很需要钱,最终还是忍住没卖。
后来小白把剧本推到了腾讯视频,经过绿灯会的两轮投票,他们愿意投一半,才总算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电影不可逆转的带着创作者的成长烙印,武术元素大约会贯穿我的整个创作生涯。
总结起来,大约是青少年时期周遭恶劣环境、及港产动作片让我对武术产生了浓烈不衰的兴趣。
打架,在东北孩子看来是件极其平常的事,可能仅仅是看不顺眼、言语不对付,或为姑娘争风吃醋,亦或争学校扛把子。
耳闻目睹有人被砍断手筋,也有被剪刀捅死的。
我既不是好孩子也不是坏孩子,为求自保不被欺负,买了很多格斗杂志、武术光盘,就这样练了十几年野路子功夫。
彼时网络不发达、文化闭塞,最大的娱乐是看电影,香港动作片犹如平行时空的另一种可能,照进我贫瘠的现实,李小龙成了我偶像!
我想象着自己像他一样无敌。
写剧本期间,正式拜师史旭光师傅学习截拳道。
史旭光师傅跟李小龙亲传弟子黄锦铭和李恺、及再传弟子汤米·克鲁瑟斯都有充分的沟通交流学习,是国内截拳道教学名师。
剧本部分台词,有从史旭光师傅教学中获得灵感。
此举一是实现儿时学李小龙武术夙愿;二是觉得拍动作片、导演最好也懂武术,得尽可能参与动作设计,不能撒手不管。
只有在导演也懂武术的前提下,他才具有相关的审美。
完全不懂是很难说明白想要的东西,武术指导听不明白你要什么、就得揣测,而后给的东西也不是你想要的,那又要推到重来。
通常你心里有个想法,因为表达不准确,只传递出百分之五十,对方听后吸收了百分之三十,反馈给出来的只达到了你想象中的百分之二十。
给武术指导一些具象性的、明确的东西,才能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沟通成本、事半功倍。
为拍《千里不留行》,我差不多搜集了100多G的武术视频素材,也看了很多兵击比赛。
因为是新人导演,没行业地位没资源。
且低成本武侠,制作预算不可能请到袁和平、洪金宝这样的大师。
所以自己最好也建立起相关的审美,艺多不压身。
前期筹备时我在具体单招攻防、文字上的刀理,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
武术的发展最终一定会是殊途同归。
老话讲:“不管你是练内家还是外家,打起来都是一家。
”欧剑里也都是有“听劲”这个概念的。
故此我想从真实的武术中汲取营养,融合各门派刀法,将想法说给武术指导后,又提出一些必须出现的设计。
如千人斩的铁护臂、铁丝手套、大尺寸护手,这些设计均要参与到攻防转换中。
千人斩使的长刀,并不是凭空设计的,明朝时访华的弗朗机人(欧洲人),会有武术上的一些交流,从找到的资料来看,民间长刀造型不受官府束缚,也有类似欧剑的牛角格设计。
另一原因也是为区别千人斩与林大卫的刀,就奇观性来说是惊艳的!
只是实拍时、两把长刀打起来吃力又危险!
但好在整个拍摄期间,剧组没出什么安全事故。
截拳道的理念是“简单、直接、非传统”。
在电影的兵击呈现上,也没选择花哨的招式设计,威亚的使用次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用了很多擂台格斗的游走,会有试探和虚招。
一个需要平衡的点是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创造戏剧性,如果完全按着真实的搏杀来,战斗其实很快就结束了!
甚至看不清赢的那个是如何取胜的!
缺少层次和节奏上的变化、不好看!
和武术指导喜哥讨论了很久,即如何在写实和戏剧性之间取舍,现在成片的样貌就是我们权衡的结果。
武术指导喜哥是个懂戏的人,我们前期沟通的很顺畅,到后期基本上不用多说什么,他就知道导演想要的是啥!
为求写实,刻意减少了镜头切换,通常一个镜头内都会打数个动作,增加演员和摄影机的调度,同时还要展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场面上的强弱势转换。
我不确定这个设计方向大家是否接受,可我还是想试一下,即便做错了,也要亲手搞砸。
在选择男主的时候起先是想用动作明星,奈何制作预算有限,对方一看你们就没什么钱!
项目还行,可以用入干股的方式参与进来,带自己的团队进来,可这样会破坏掉已经码好的主创团队,创作上可能也会有一些不确定性干扰。
最终,我们选了一位没有任何功夫底子的男主——苏振华,对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武术训练。
在9天的前期训练里,武术指导负责对他进行长刀训练和套招,我教他一些截拳道的基本拳法和步法,培养他的武人气质,就是一动手得像那么回事儿!
加上他本身刻苦、人又聪明,在短时间内就打的有模有样了!
除男主外,其他演员动作戏经验都很丰富,饰演千人斩的王城传武功底深厚,女主刘楚玄常年以打女形象出现在银屏上。
我觉得演戏这事儿,要让演技弱的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标准其实是很难的!
但武戏可以通过镜头帮助、各种辅助训练达到想要的效果,实在不行,就多拍几遍呗!
回看当初选角,觉得还是赌对了!
演员对戏的态度会弥补他在其它技能上的短板,梁朝伟也可以是叶问,张震也拿到了八极拳的冠军,不是吗?
由于预算有限拍摄周期紧张,很多重场动作戏都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我们像打仗一样拍电影,把苏振华拍到体能透支!
可他仍坚持自己来!
武术指导也鼓励他,等电影上映的时候,自己做和替身做、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因为穿草鞋、他脚磨破了也不吭声!
被砍出血了,叫化妆不要擦,与角色融为了一体。
《千里不留行》18年9月份开始写的剧本,19年5月16号开机,6月4号杀青。
经历撤资、顶着压力艰难完成创作,加之疫情、过审不顺,这一历程长到足以消磨任何激情的部分。
时常想起宋小白站在茫茫沙漠望着远方发愁的样子!
这个项目从备案立项找投资,他扛了几乎全部压力!
拍摄期间经历了几次沙尘暴和暴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但当发现拍不完时,戏只能往后甩,再拍不完时就开始修改剧本——缩减或删掉。
为保重场。
其实是删了不少原本要拍摄的动作场面和文戏,制片主任说:“拍完比拍的好更重要!
别到时交不了片!
”早年不解吕克贝松、昆汀这类人物为何说一辈子只拍十部电影,现在大概明白些了!
想成事不容易!
电影有自己的命运!
很多阻力来自拍摄之外!
创作本身是掏空电影人肚里的存货,需要持续的有价值的输出,无论是主题价值,人生经验、还是输出某种情绪,亦或满足人类共有的幻想和痛点,均需言之有物长久打磨。
算下来,一部电影平均耗时三年,十部电影也是三十年之久,而大部分人的第一部电影都是三十岁之后拍的。
《千里不留行》的缘起,除了童年往事、港片影响及习武经历,另一原因大概是华语动作片近二十年来逐渐颓势,这个曾经席卷全世界的独有类型,正被其他国家赶超!
日韩欧美东南亚2000年后出了不少硬片,这里就不举例了。
魏君子做的《龙虎武师》,内里无不传达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感!
现下武术动作更多的变成了一个重要元素,而非主要内容。
华语动作片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作为新人导演,想要做点东西出来不容易!
失败概率极大!
且拍动作本身就需要时间资金上的极大投入!
后辈既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承经典,又需在动作设计上避免同质化。
武侠动作这条赛道,我们这个小团队尚在学习探索,不敢奢谈拓展边界。
每次创作,都是在试图突破自身局限性。
电影上映后收到了一些鼓励的评价!
也收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
我只能说彼时已使出浑身解数,没什么遗憾!
还做不到知行合一,处在执行力尚未完全跟上自身审美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创作当中会补齐短板、强化长板,扎扎实实的往前走!
希望在未来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捷径,从来是第一条就被放弃的路。
文By孙虎毅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大漠黄沙,武侠再起。
影片聚焦小人物,小人物的江湖也是江湖,整体风格明显,武戏出彩,写实风格很带感,刀刀致命。
很久没看到这么纯朴的武侠风电影,看得出剧组在动作设计方面下了功夫。
电影配乐也加分不少,听说是请了国外的技术团队,虽然是网大,但剧组也提舍得花钱啊,看上去比那些影院的大电影制作地还要用心,值得推荐观看!
最后,希望看到剧组更多的作品。
临末了来一句,妈的又捅这里,千人斩杀他有点奇怪,没有动机最后真的死没死,稀里糊涂这人就是个悲剧人物,说着最狠的话,一件狠事都没做成我想碰瓷,栽在你身上这辈子不爬起来你是一瓶二锅头,又二又坏又上头我们做彼此的天使吧,我做天,你做…毫无疑问,旅行就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急救药。
没有什么情感修复方式,比24小时不间断的陪伴效果更好了
今天上线的《千里不流行》主角开场介绍自己是义乌人。
因戚继光抗倭时,招了3千义乌兵,苦练刀法,后来在台州九战九捷。
经手过温州永嘉县桥下镇桥下村的学生证,且同村的甚至有两个,非常兴奋,因为这个村是戚家军的子孙。
主角玩的是戚家刀,但是其实没有发挥真正的威力。
真实的苗刀玩法闪展腾挪非常快捷,类似于于承惠老师的双手剑的身法。
且刀法主要是含枪于刀,因此刺法很多,但是片中刺法发挥的极少,很多都是日本武士刀式的劈砍。
另刀身三分之二没有开刃,可以手握,因此看着两个细长身的长刀互拼,老担心突然会断掉。
画面中刀口也是下边开刃,上面没有开刃。
且真正的苗刀以通背拳的20势为基础,不过考虑到主角亲自上阵,达到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隐隐看到一个动作男星的诞生。
不过片中多种刀型有,众喽啰多用柳叶刀、牛尾刀,片中胖子高手用的是朴刀,只是感觉各种刀做的类型不够清晰,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如在细节把握上再做会好一点,现在的感觉是宽厚很像木头道具的感觉,没有质感。
只感觉两个高手的苗刀是真的,非常有质感,且有很惊艳的血槽,非常细节,其余打手能过得去就行。
片中涉及到俞大猷的《剑经》,但是论述的其实是棍法,因俞大猷曾学棍于少林寺。
同期的戚继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单刀选法》也都是很早的武术文献,抗倭斗争推动了明末清初江南武术的发展,譬如松溪派出现。
看完全片已经一个多月,却仍然没有动笔写篇影评,其实在看完那一刻就有不少的想法在嘴边,但不知为何就是很难说出来,也许,是在等那些文字发酵成其他东西本片剧情非常简单,用导演的话来说,一个家里揭不开锅的大侠,在漫天黄沙的镇中讨生活的故事。
看过片子的朋友留下的影评里,有不少说着剧情和台词不合理、不顺畅的问题,和导演聊天时提到,导演无奈表示,剧情方面因为拍摄周期问题,其实有很多删减。
当然,这片影评并不是为片子强行洗白,电影行业里常讲一句话: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命运。
它命中注定无法展现剧本中,导演编剧所想的那样,现实拍摄中现场的那些灵光一现和失之交臂,天气的或晴或雨或大风大尘,充分的准备和事后诸葛,创作者们在赌,赌自己的才华、操作能力甚至运气是否能撑过创作制作过程中的风浪。
作为影视从业者,没忍住多说了两句,因为深知拍片的不易,就像是造物主创世一样,你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创造出一丢丢所谓的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之前另外一篇影评《刀已出鞘,无法回头》写的非常好:“电影说到底,还是在写自己,拍自己。
孙导演可能自己没有感觉,但主人公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在电影行业底层挣扎的刀客呢。
话语不是你的,钱不是你的,人也不是你的,你什么都没有。
只能在边缘江湖徘徊,等待扬名立万的机会。
这也是电影行业的弊病,大部分的资源和市场都已经被大鳄牢牢控制,刀客想出头,难比登天。
”话语不是你的,钱不是你的,人也不是你的,那主角有什么?
他只有那把长刀,是实实在在的握在自己手里的,像是每一个影视从业者,能掌握的只有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微单/单反/手机,挥出自己的刀光剑影
被人拿刀比着脖子,笑着说出这句话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为什么混口饭吃的刀客的故事,会取名叫做 《千里不留行》?
会取一个如此侠气的名字?
我想,你可以再去看看片中的动作场景,他们拔刀是单纯因为仇恨么?
或是因为钱?
想要名声?
还是说,想要证明些什么?
还是都有?
江湖恩怨,尔虞我诈,主角林大为的长刀,锈了又磨,埋了又挖,千人斩对他说:“只要你拿着刀,我就能找到你。
” 其实对于林大为来说,他又何尝不是拿起了刀才能找到他自己呢?
千人斩:杀林大为,我有个要求,他不拿刀,我不杀那些刀光剑影中的人们,眼神中流露出了什么?
他们将去向何方?
我们将去向何方?
思考这些问题,我想是武侠电影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忽略掉那些你觉得不顺畅的台词,那些你觉得缺失了的场景和叙事部分,也许这块片子确实一定程度上没有交代好人物的动机,人物决策没有过程,不合情理,但这并不影响前半部分优秀的氛围塑造出来的整体气质,并不影响观看这部片子的人问问自己上面那些问题,语言文字有时是无与伦比的辅助,有时是不易察觉的累赘,当你意识到一部片子有超越语言逻辑的精彩部分时,我们可以暂且放下语言和逻辑,去体会,看看这部分能引领我们去向何处《千里不留行》的英文名叫做《生锈的长刀》,也是片子最初的名字,这两个片名,无比正确合适,一个是指向天空的刀刃,一个是深插黄沙之中的刀鞘,合二为一,缺一不可
从情怀角度来看,这部网剧真的是诚意满满,但是我更愿意抛开背景来谈它的质量……先说缺点,人物台词功底差了点,能够明显感受到某些方面气势欠缺。
打个比方,一句违和的话,你能表现出自己的味道还不让人尴尬,就可以说相当厉害了。
至于情节,个人倒是不太喜欢男主的佛系,那样容易显的懦弱,你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也会随着身份的影响而做出改变。
想想看,一个被陷害、夺妻的人,就算你放下了,人家愿意吗?
接着弄死你才是真的吧……再来说下优点,围绕几个人物的小圈子,尽管没有放大到整个武林,却也江湖味浓郁。
动作设计上还算可以,衔接及特写方面处理的比较好,整体营造的氛围还是蛮艺术的。
十年的跨度一晃而过,这点倒是出乎意料,看来大家都觉得报仇不晚,熬下来连带着子女都能出来做点主线。
角色主要是林大卫、陆谦及千人斩,这三个人可谓是各有特点,就不细细赘述了。
真要说的话男主吃胖点就好了,太瘦容易少味。
还有金满堂,到底是来搞笑的,牺牲后背两次陪跑哈哈。
总之为了武侠的世界,要鼓励这样的作品,我宁愿钝化理性拥抱情怀,也要奉上这颗星星。
磕着瓜子居然也看完了,因为不知道如何归类定位,所以悬念不断。王家卫的色调场景配乐,徐皓峰的实战型杀阵。主角长得像张震,于是许多角色让人想起锈春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更像大西部上演的某一场村落械斗。掺杂了一些中原绿林江湖情仇,好玩的是混搭,产生混沌陌生感。陆谦明显摘抄自水浒,林大卫的个体遭遇也类似林冲。大卫两个字,不中不洋。与主演中西合璧的脸型倒也贴合。后十年的编排明显比不上前十年。尤其陆谦对弟妹突施强暴,十分勉强。(十年中就没有下手?)应是为了暴露陆的丑恶而斧凿的情节。前半截陆是个大奸贼,后半截又往良善上鼓捣,矛盾。大决战情绪铺垫不错,气氛起来了。
两星给千人斩,模仿周一围辛苦了。电影整体质量不如大学生短片大赛的武侠片,编剧这么烂的故事也有导演拿出来拍?
动作戏还可以,剧情一般,台词尴尬,尤其是千人斩说台词时很做作而且表情好像很拽的样子。话说这部电影套用了很多林冲的桥段啊!
苦命年代的苦命人,故事还算完整,但不知道是什么问题,电影节奏太慢了,以至于有时候看起来很沉闷。本来以为会是快爽的复仇剧,结果像是看了一个文艺片。动作部分不错,有招有式,但有时候看起来打的软绵绵的没力气。
演了个啥?
影片的重点放在了西部环境的质感和偏写实的动作上,所以剧情来说真的就如白水一般无味,而且演员和配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质感,撑不起想要达到的效果。
2022-04-17
前半段还行,后面什么鬼剧情?
可怜的金满堂,可怜的陆强。
勉强能看,把拍电视剧的温慢放到电影里,太拖沓。还好不脑残...
命定论
结尾还是没崩住。
还可以的,6分低了点。很古典的一个故事,动作设计虽然简单,但呈现的很干净。大漠小镇,乱世荒野,才滋生了一切的江湖恩怨。刀口舔血,这碗饭直到死才能结束。刀客是没法放下刀的。
7分
值得一看,中规中矩的讲故事,武打细节有质感,也在努力营造肃杀感,只是剧情稍弱,有点《绣春刀》基层版的意思-生存环境更恶劣,人物关系的设置不错,兄弟矛盾、江湖仇杀、权力压榨、刀法对决,一应俱全,只是矛盾张力不够大,没有推到极致,但该有点都有了,总体来说比较用心了,武侠不易,加一星支持。
早年练刀的时候,总问前辈,下一招出什么;前辈说,不用去想下一招,一切都是时机的选择。有一点倭寇踪迹的徐皓峰,又有一点东邪西毒的王家卫。
小人物的悲喜抉择,完成度不错,价值观有问题
这个导演长的好像丽丽
比想象中的网大要好。看得出来导演很想跟绣春刀类型上靠,但是编导水平还有待提高。起承转合过快。演技比较稚嫩。武打动作还算过得去,刀刀溅血、打戏无慢动作这些特点值得重点表扬,但是毕竟成本也看得出来有限,故事整体格局也较小。期望导演的下一步作品能更上一层楼!
非常值得看!在我看来,很多知名导演和演员都不一定能演出这种水准来。剧情应该是改编自豹子头林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