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光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迷乱的、颠倒的镜头下女孩与驴共舞着,仿佛在拳击台上接受观众欢呼的拳击手。
女孩带着驴在圆形的场地中转着圈,红色光影打出一个个椭圆的影子,犹如钟表转动的指针一样,片名EO依次浮现,红色的。
驴被迫与女孩分离后辗转在几处地点、走过各式各样的地貌,见过喜怒哀乐、人生百态。
偶有令人发笑的时候,比如将驴卖给货车司机时,司机说“fxxxing horse”。
也偶有令人动容的时候,比如陪了驴一夜的女孩说“I have to go.”,下个镜头中悲怆的驴声里女孩的眼泪和红光打在她脸上的愤慨。
也有紧张的时候,比如山林里绿色的激光线,扫来荡去,在自然里突兀的人造物给人带来的不适促进了紧张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有很多很美妙的空镜,像是驴在雪天被运往别地,也像是它再次逃出后站在桥上构成的对称的美景。
导演好似想把那片土地上所有的风貌与时间、造物主对完美对称的偏爱用这美丽的空镜表达出来。
红色光影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在电影光影的结构上做到紧密精妙地排布。
红色也被用来做各场景的转接并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看似平凡的黑幕转接,竟意外地比任何复杂的技法更有冲击力。
驴往一个巨大的隧道口跑去,黑色推进,再慢慢渲染出一点点暗红,紧接着就是隧道的黄光,很绝妙地和平时坐着车入隧道的情形重合了。
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的背景音乐,简单且切题,与开篇宛若指针般的绕圈暗合。
传递了一种命运在倒数的感觉。
片尾额外强烈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在黑幕中,一声刀划过的声音,驴利落地结局,徒留怅然若失的观众。
贯穿全电影的对小动物的易逝也暗示了驴的结局。
红色背景下白色的大风车和永远闭上眼睛的小鸟,红色所带有的不祥、血腥、危险的信号和动物的脆弱一起,都暗示着驴的脆弱生命和注定终结的命运。
导演精妙的表达方式也很有心,例如相比以第三视角描述驴在丛林中顺着溪流逃逸的手法或者以第一视角描述驴眼中的坎坷崎岖的前路,导演竟然采用了黑暗中湍急的溪流、不明生物在水中挣扎着随波逐流再紧接着一个象征着危险的蜘蛛的镜头。
富有诚意的镜头语言、精妙的配乐加持,这个看似无趣的题材让导演导出了新意。
驴子会感到卑微吗,还是说,沿途打造的一切都在将其拟人化……作为生灵,我坚信它能感知到安全和危险,至于身份、经历以及命运什么的,统统都见鬼去吧,毕竟单纯的本能可以减少代入的痛苦,而这个世界,不值得动物想象,还是简单为妙……可惜,离开马戏团的浅层囚笼,也就走向了善恶的深度光景,那些互相伤害和单方面的恶意,才是真正的EO……
《EO》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屠宰场驴能懂什么?
收获自由前,它仅是只供人取乐的玩物;逃离束缚后,它不过是无家可归的野驴。
它不会像人一样说话,眼睛却格外的大,将人类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尽收眼底,在这猩红色的森林里,它不是唯一沉默的灵魂。
踏遍惊险刺激游历人间的每一步脚印、被冠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每一声哀鸣,我们都是这头什么都不懂的驴,见证了身边的死亡和剥削,或从捶打后的昏迷中苏醒,继续在迷茫中踱步,在惶恐中前行,时而被风推着走,不知道哪天再会有流血事件降临。
兜了一圈,最后死在了屠宰场,还活着的其他人也都在赶来。
但终究得偿所愿,一切都归于平静,EO~EO~
小驴的命也是命,Lv lives matter.为了防止以后忘掉这个片子……做个记录,eo属于马戏团,有一个美丽的女主人,但禁止动物表演后,小驴被某机构收走,在那里继续做驴打工。
小驴负责搬运马匹要吃的草料,但小驴并不太想干活,可见即使是驴,也是不想工作的。
小驴闯祸后被送到了农场,美丽的女主人最后来看了它一次。
当夜小驴出逃,穿过偷猎的树林,有蝙蝠的隧道,到了一座还没苏醒的城镇,紧接着被消防队带走。
但小驴比较幸运,路过的醉鬼把它解救出来,小驴继续奔跑,搅乱了一场球赛,被当做了吉祥物也被当做了报复对象,小驴挨了一顿闷棍后被送去动物医院治疗,治好了却也难逃打工命。
这次的工作是驮着被电击安乐死的小动物们,小驴不想打工,踢了工人(不知道踢死没有),最后被当做食用肉卖给了火腿厂。
路上小驴搭载的车的司机因骚扰女孩,被报复,一刀下去一击毙命,警察来了,小驴又自由了。
小驴被一个看起来流浪了很久的人带走,这人和他的继母有一腿,一些小妈文学,小驴再一次看到了半开的门。
小驴没怎么犹豫,再次出逃。
最后,小驴在一处肮脏的围栏里,等待它的是熟悉的电击声。
最后的最后,为勇敢小驴提一杯。
用驴子,加上公路电影,来看人情世故,见证生命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生命体验不用太多语言,矛盾冲突更多的放置在人之间的情感冲突,让一个看似动物电影,却多了更多的人味儿,红色的低调,让生命更加张扬,把故事和电影语言结合,我想做的恰到好处。
电影是有语言的,除了故事好看,更多的是你可以在每一幅画面里呼吸到不一样的电影空气。
我会高喊无政府主义万岁,解绑它,让它思考,再让它跑。
“没选择的先死,有邪念的再死,不坚定的后死。
”——————狠狠的跟一头流浪的驴共情了。
那些猩红色镜头下自由的指代:能奔跑的马,大型的发电机组,机器狗,喷涌而出的水坝,帮助女孩的司机和离家出走的公子哥。
它们看似简单且能轻松的摇曳,但实际上:被限制着方向和速度,依着风转动,由人遥控,被阀门阻止,被欲望操作,被现实绑架。
而它带来的也无一例外都是停止和死亡。
Eo被绑架,松绑,再绑架挣脱,它逃出去了那么那么多次,是为了信仰。
Eo挣扎了又妥协,最后还是缓缓走进了屠宰场,是妥协。
当然Eo最终也停止和死亡了,although he is not a fucking horse,好消息是他应该会变成一碟好吃的驴肉salami。
当然他也未曾流浪。
是要 做高高在上的政治家?
做伪教徒?
做帮派中伤害一头无辜的驴的施暴者?
还是做为信仰奔跑又对现实妥协的驴?
做一个向着信仰坚定的奔跑的自由人吧,即使看不到终点,至少还能活久一点。
心有所念,乘风破浪,机遇自会至。
信仰虽不是免死牌,但愿不枉此回人间游。
——————这个电影还有一点credit要给这头驴,演的太好了……
11.24.2023 我并不会因为斯导拙劣模仿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而责怪他,如果我老了,我也会拍一个我自己的《扒手》,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和布列松各走了两个极端。
布列松减少人情味,加重哲学思想。
斯导则相反,他非常可惜地在煽动观众的情绪,不管是配乐还是剪辑的,都搞得花里胡哨,而布列松却是越简单越好,也就是所谓的Less is more原则。
可是斯导在把技术上的东西复杂化的同时,简单化了表达出的东西,每个几个片段就要来一段不知所谓的蒙太奇。
爱森斯坦说电影就是蒙太奇这句话没有错,但是100年前一些不知所在的蒙太奇是吊炸天的存在,到现在,因为一看到蒙太奇就觉得吊炸天的观众们会代入爱森斯坦说的话然后把那段蒙太奇简简单单的化为”厉害”二字,又因为蒙太奇的发生如此之快,他们会过滤掉大部分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最后想起某个片段时,只会觉得某些蒙太奇十分炫酷。
感觉斯导在《早春》里的表现就体现他明白这个道理嘛,怎么老了又忘了。
EO,一头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工具驴。
开头迷幻灯光,搞得的好像人兽X情节,然后就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至少看上去是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姑娘,用一块胡萝卜杯子蛋糕,骗了一头驴的感情。
驴本来挺好的,从马戏团解放到一个小农场,马戏团里它瘦骨嶙峋,农场看起来规模也不大但是至少没虐待它,但是,一头驴决定不了一部电影的走向,它被导演安排去追一个人类,在一个月黑风高,路上出现了被水冲走的癞蛤蟆,死掉的狼?
活的乌鸦,人看起来会很怕,但是驴怕不怕另说的一段路,总之,导演觉得驴也是会怕这些的。
人类的世界怎么会有一头驴的思想空间呢,驴果不其然的被牵扯进人类的纠纷,被打进了动物医院QAQ ,好不容易休养过来,导演加了两个回溯镜头,驴又必须为了那个姑娘的胡萝卜杯子蛋糕上路了。
二次被人类一厢情愿的拐跑。
最后被一群牛羊挤着混进了一个农场。
可怜的驴,导演还是继续拍<<与安娜的四个夜晚>>这种纯人类的电影吧,别来霍霍动物了。
这是一次独特的旅程,跨过不同的种族,体验悲欢离合。
在电影《驴叫》中,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以一头驴的视角出发,带领我们见证了它那充满奇趣的一生,以及它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情感与命运的影片。
《驴叫》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将驴子的生命历程切割成多个片段,每个片段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非线性叙事使得电影更具有跳跃感和深度,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体验到驴子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虽然电影的主角是一头驴,但它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与命运却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再仅仅是一个动物,而是成为了一个承载着人类情感和命运的象征。
驴子在电影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身的荒唐与丑陋。
当驴子在颠沛流离期间遇到不同态度的人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种种反应。
这种角色的塑造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驴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情感与命运的影片。
电影通过驴子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的世界。
驴子在电影中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自身的喜怒哀乐。
同时,电影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和尊重。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也极具特色。
导演大量使用了红色滤镜等镜头语言,使得电影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将驴子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特写镜头让我们能够深入到驴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的恐惧、快乐和疑惑。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表演,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视听语言展现了驴子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的塑造和主题的探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价值观。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荒诞喜剧永远脱离不了讽刺的核心,如果你对于一部电影有着某种不认同或者是不理解的情绪,那么当你结合现实之后,就会有新的发现,因为讽刺的核心在于与现实相结合,参看现实之后,荒诞喜剧本身的闪光点就出来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一出荒诞喜剧,本片的主人公很特殊,是一头驴。
《驴叫》是一部契合现实的荒诞喜剧,荒诞到什么程度呢?
当你将本片与每一个现代人结合起来之后,都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或许我们就是片中的那条驴。
那么这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不就是将人比喻做驴子吗?
又能怎样如何呢?
不怎样如何,只要你看到最后的一场戏,看到了驴子的最终归宿,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疑问了。
《驴叫》中的驴子原本是在马戏团中生活的,因为驴子本身很聪明,所以本该成为一个优秀的动物演员,而且马戏团很多的动物聚集,对于驴子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然而好景不长。
当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的时候,马戏团的驴子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点即使是最喜欢驴子的女演员也是无能为力,驴子因此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在马戏团它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以及认同,在马戏团之外,驴子彻底的陷于“平庸”。
于是,驴子他逃了出来,逃了出来的驴子便开始了人生大冒险。
通过与无德路人,狂欢者,小镇运动员等一系列人们相遇之后,驴子依旧是没有感觉到很高兴,孤独总是伴随着驴子左右,而它最无法忽视的就是那种从内而外的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驴子觉得外界不论多么的快乐都跟自己没关系,因此,驴子本身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的呆下去,然而驴子所向往的环境就是最好的环境吗?
好像也不是,当驴子最终走向了自己熟悉的港湾的时候,他也走向了终结。
《驴叫》这部影片好就好在让观众的带入感十分的强烈,驴子是谁?
驴子或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出生在一个熟悉的地方,这个熟悉的地方本身并不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长大后总是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人生价值的。
而这个时候,熟悉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生的港湾,我们所期待的生活就会在这个地方上演为心头的宁静处。
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地方永远回不去了。
然而当我们步入到社会,就如同驴子脱离了出生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千世界之后,这个陌生的地方与我们每一个都没有太大的关联,看似被强行加上的关联,比如说在驴子的影响之下,一个小镇球队获得了胜利,比如说驴子在大街上被一个人以好友的名义带走等等。
这些是不是驴子想要的,并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些都是这些人觉得驴子想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所期待的一切与外界给予我们的总是存在这样的偏差,这种偏差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却能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种孤独的情绪在不断地滋生。
我们人生中的获得与拥有跟我们的期待是一样的吗?
我们想要的一切就真的是眼前的这样的吗?
没有人能给出来一个完整的回答,但是大家都能感觉到,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眼前的一切跟自己无关,然而真正当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那什么跟自己有关的时候,问题就又产生了。
答案依旧是未知。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就如同驴子在不断的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样,驴子想要找到的是一个可以跟更多的伙伴为伍的生活环境,这些伙伴们也是志同道合的,然而当真正的场景如愿的发生的时候,驴子也就走到了终点。
这一点跟人也是十分相似的,我们也愿意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然而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等待我们的会是灾难。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的奔跑着或者是漫无目的游走着,没有人能够知道生活的方向是什么,也没有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的所在,我们一天天,一年年的奔走着,看似获得了一些东西,看似向往着一种生活,但是其中的无奈只有自己才知晓。
生活并不会因为给予了一些而变得善良,外界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焕然一新。
新的旧的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奇观,或许我们想要的与我们拥有的并不矛盾,也或许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特立独行是每一个人都想要拥有的,但是再特立独行又有什么用呢?
微小的力量改变不了大的环境,驴子终将难逃屠宰场的命运。
……你好,再见
无妄之灾
好像完全没达到我以为的可以让我不做人的效果?反而很像公益广告片、纯音乐概念专辑 MV。不要以为给了很多驴眼睛大特写就能让电影的视角变成驴,距离太近了,而那种「看看驴多么纯洁可爱严肃活泼,再看看人类都干出了什么事」的潜台词我认为依旧没有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路。看似前卫,实则保守。
没看过《巴特萨》但这种我都会想到小时候读的《黑骏马》还有后来我非常讨厌的《战马》。影像上非常有可看性,由动物视角诞生的“抽离感”中诞生了drama诞生了血腥与暴力。缺点是太短了,没看够劲就结束了。目前看下来值得发个奖
有布列遜沒有思考到的地方,那就是呈現一隻驢子的感官世界,更進一步則是延伸至整個動物界/自然界的微妙且敏銳的感知域。不穩定的紅色頻閃鏡頭、逼仄朦朧的目光、旋轉無人機、無限接近地面的「小蟲」視角等等,導演設計各種奇詭的「動物視點」,又不完全以動物作為主導,而是反擬人化、反秩序、去中心化敘事。所以我們在觀看途中無法準確獲知驢子的心理或視點,皆因上述手法已經將影片內在的意義鏈拆解得四分五裂。導演不斷疊加放大細微感知與視點的創作方式,有別於布列遜的極簡主義。人們均能從驢子的「非人」眼神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也總能從有驢子現身的地方發現無休無止的人類暴力,亦步亦趨的死亡陰影。這是Skolimowaki和布列遜的相似點,只不過再也沒有上帝的恩典,再也沒有受難之後的超驗救贖,只有伴隨著落幕而至的刺耳屠宰聲。
感觉在说:该受的难我受过了,从此所有人类与我无关
伊欧成为载入影史的第二头驴,上一头叫巴特萨。
20230115巴黎观影之11|走出影院时我长叹一口气,身后一个银发大妈跟我对视一眼,我问她你觉得这片子怎么样?大妈:不是驴被虐待了,是我们观众…驴和人的视角切换混乱莫名,其中有很好看的镜头和惊艳片段,视听是很明显有探索性的,但主观视角近景远景包括正常人类世界切来切去感觉到的不是叙事的自由性而是一种混乱尝试,不知到底想拍驴还是人。和驴有关的部份又搞不清是一种投射还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想象?总之是我理解他想表达人类不行,但大可不必这么拍更不必拍长片,内核太少了,后半段明显看烦躁了。。从头到尾无法共情的观影体验太糟糕了,保留三星给尝试的努力吧@Épée de bois
(7.7/10)布列松看待世界的眼光冷酷中带有一丝悲悯,Skolimowski则更残忍也更愤怒:所有的动物都活在人类的剥削之下,而人类的世界里尽是混乱、无序、不公。Balthazar与EO都以死来摆脱世间疾苦,实现真正的自由。然而Balthazar的死是被动的、无奈的,也许他觉得自己时候未到;EO的死却是主动的,他对于这个世界早已失去了任何留恋,便心甘情愿踏入黑暗。
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样,致敬《驴子巴特萨》,编导又无意于叙事,看似好像把驴眼看世界的影片主旨做的更绝,更多的主观镜头,更恍惚的驴身代入,还有特别炫技的红光忽闪,但视角并没有统一,鸟瞰全景是咋来的?于阿姨的对话场景以及一些人物场景镜头也有很多并非驴的视角,拍波兰,拍人间怪相的意图还是让编导的这次致敬露怯了。不过影片更让人无奈的,还是这段毛驴奥德赛每段叙事都戛然而止,好像伊欧每次都等不及看到结局就匆匆上路了,这也令每段叙事的表达都如鲠在喉,电影看似讨论了很多,具体到移民问题、新纳粹与球迷关系、女性议题,形而上到主体性丧失、乌合之众,但其实没有一个问题讲明白讲好了,还要靠一些禁忌擦边球来博眼球就更令人无语了。全片最好的反而是伊欧独自在山林里漫游的部分,惬意又危机重重,但这段的实验意义更强,美则美矣。
不知所云
6.5/10。我对动物拟人化的电影实在无感,抛开子非鱼的讨论,《驴叫》像一篇当代的伊索寓言。观众随着驴的POV视角窥探社会的一角,政治、运动、动乱、阶层、情感等等等等,人何尝不是一种牲畜?马的旋转奔跑致敬了电影的诞生。摄影是不如《贡达》的,也不如《奶牛》自然,但本片有一股老年人的可爱劲。最不喜欢的一点是用美好女孩当成驴的精神寄托,于佩尔客串只起到了给电影增加“星光”的作用,弊大于利。(以前一直觉得驴蠢,现在仔细看发现好可爱,甚至产生了想养一只的冲动)
很可爱的毛驴。lorenzo出场后和毛驴的戏份都挺可爱的,“我这算是救了你,还是拐了你啊?”哎哟喂 去看了幕后采访男主角(驴)主人家的视频,笑死我了,Tako对他的替身驴演员之一Hola一见钟情,“All he thinks about is sex!!”哈哈哈哈
从他开始给驴子主观镜头时就不可能超过三星了,视听语言与意向使用极其混乱幼稚,这也能评审团???今年戛纳是真不行。
在干嘛?!
影院沉浸式做驴
小驴😭
百老汇bcspecial展映,好前卫好超过的艺术。人说到底还是没办法和驴共情,但这或许正是电影所要达到的效果。人类是生态的殖民者,艺术是我们强加给生灵的额外意义。观众望向屏幕上的EO,就如同他们无数次望向同一块银幕上的性少数群体、难民以及底层人群,永远带着无法摆脱的刻板凝视与浪漫主义。但这不代表本片并非一次伟大的尝试,导演已经在想象力可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靠近了EO的情绪和视角,森林的月夜之奔的戏非常精彩,视听语言美轮美奂。小驴跑起来一颠一颠好可爱,演技比大多数人类演员都优秀了太多。
流浪驢的波瀾奇遇記。
驢的旅行vlog?本質上我們根本很難代入驢的視角,也無法得知牠看到這些人類時又在想什麼,一切都只是人類自以為的代入與想像,所以我覺得這樣一部片很沒意義
驴的名字是《EO》不是《驴叫》。一部EO的公路片,兼用EO的主观视角、类驴的低机位视角、EO回忆驴生的红色频闪想象视角以及上帝视角(这种视角最出戏),(一种较新的)「观看」是关键词。从EO的角度看倒是完整的线性叙事,它碰见的各种欧洲人/各自的动机形塑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