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生一个孩子只是世界上多一个人,而我领养一个孩子世界就少一个不幸的人”。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好感动啊,人都是自私的,谁不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呢,那对夫妇都是很伟大的,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可是那个小孩何尝又不是很幸运的呢,领养的家庭很温暖条件甚至比原来家庭的条件要好很多。
后来到结尾的时候我有又叹于这个电影选材居然是真实故事,他的哥哥居然是那个晚上被车撞s了,可能最后弟弟能这么幸运,能过的这么幸福,是因为哥哥将自己的幸运幸福全给了弟弟吧
电影《雄狮》讲的是印度男孩萨罗25年后找到远隔1500公里以上,横跨3个国家的亲生母亲和自己原生的家的故事。
整个故事前半段真的压抑,难过……满眼的贫穷和饥寒。
对比电影里吃上顿没下顿,忍饥挨饿的状态和场景,我们真的应该感叹自己的幸运!
生活在幸福里!
影片中的小萨罗小时候家境贫寒,妈妈一个人养4个孩子,他和哥哥经常为2袋牛奶或一个西瓜🍉去扒火车偷煤或其他东西。
……看着他们扒火车🚄的惊险瞬间,我真捏着汗揪着心观看。
当他和哥哥失散,爬上一辆空车跑出千里之外,机灵的他能在陌生的地方识别坏人,逃出一个又一个险境,凭借他的机灵和敏锐观察!
最后凭借他的可爱遇到好心人送他去收容中心,并通过爱心组织找到远在澳洲的好心的领养家庭。
从此,他逃脱了贫穷的身份,通过自己努力,在养父母帮助下考上大学,遇到心爱的姑娘和印度同学。
印度同学的聚会让他尝到小时候心心念念的糖耳朵,这是链接他和原生家庭的渴望不可求的美味。
那一刻,沟起他对妈妈,哥哥,和那个贫穷的家的无限的思念。
无尽的思念让他无法静下心做事,他的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他的亲生妈妈亲生哥哥在喊他回家,于是他用谷歌地图去寻找……25年的记忆断断续续,他回家的路只在模糊的记忆深处。
他的养父母还收养另一个常常自虐的孩子……那个孩子给这个家带来很多困扰。
通过那个孩子折射出童年不幸的境遇给人后天带来无尽的痛苦!
同时影响一个家庭。
他寻找亲母亲的事情一直瞒着养父母,为此他冷落女友辞掉工作。
当他有一天对养母袒露心声,怕对方误会他不知感恩!
他养母一番话真让人感动,知道自己的渺小狭隘,他的养父母不是没能力生养自己孩子,他们是想拯救一下苦难中的孩子,让他们能🈶️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很多从事公益组织人员的爱心写照!
最后,他靠谷歌,靠记忆奇迹般的找到那个遥远的家!
并见到亲生母亲和妹妹,他的哥哥在和他走失的晚上就出事了……他后来知道自己记错名字发音和他家乡的拼读!
这一切的阴差阳错,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他名字的含义就是雄狮!
他小时候奔跑的样子真的好看!
像个小雄狮!
他是幸运的,他是了不起的,这一切是注定的!
祝福他!
心疼他!
不管这部电影是因为导演的处女作,有多少的硬伤,但在我看来是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
一个母亲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在自己可以生育的前提下,选择不生,却去领养流浪儿童,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并且其中一个小孩精神上有点问题。
他们没有退回孩子,反而视如己出,这是多么伟大的勇气。
就是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才会如此感人。
另外此片的配乐非常棒。
最近把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按照自己期待的顺序看了一下,当然这个顺序很大程度上受到话题热度的影响,也因此直到上周才选了一个安静的下午观看了《雄狮》。
因为自己是一个不太喜欢剧透的人,所以在观影前都会很谨慎地避开四处的剧情介绍和预告,期待每次被未知吸引的喜悦。
而《雄狮》绝对称得上最近看过的影片中让我最快速沉浸的一部。
这部电影改编自萨罗·布莱尔利的传记体小说《漫漫寻家路》,我很喜欢传记体电影,喜欢影片结尾时闪现的一张张真实主人公的照片,总是喜于看到照片中经历了奇幻人生的主人公最真实的笑容,这些瞬间是电影可以记录却无法复制的。
也总觉得照片出现的那一刻,影片才算完整表达了对生命的敬意。
雄狮在哪?
影片没有沿用小说原来《A Long Way Home》的标题,而是选择《Lion》这个名字的原因在结尾处做了揭示。
Lion(雄狮)是主人公萨罗印地语名字的含义。
使用人名直接做电影名称是传记体电影惯用的一种手法,但与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名人传记类电影不同,雄狮选择人物名称做标题,显然不是为了直接借助主人公的影响力,而这个隐喻性的名字一方面预示了男孩的形象,一方面也规避了观众对他的陌生。
萨罗到完成寻亲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念错自己的名字,退回到文化本身,我们不难理解到这个美好寓意的名字包含着家人对他的期许和祝愿。
在他的成长经历中,这个被祝福的名字冥冥中也赋予了萨罗雄狮般的力量。
狮子究竟隐喻着什么呢?
中国最早是没有狮子存在的,相应的也没有狮文化的起源。
据记载,狮子最早在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随着佛教的发展,我们才开始在自己的文化中衍生出千奇百怪的石狮子文化。
而当年来自西域的亚洲狮,如今作为濒危物种仅以百位的数量存活于印度。
因此可以感受到亚洲狮在印度国家文明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徽图案还是宗教文化,都能找到狮子的形象。
在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可以发现,狮子是力量与无畏的象征,如《略出经》中所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
”狮子所代表的勇敢与伟大,也正是孕育于佛教发源地的印度。
影片中男孩唯一一次与狮子形象接触,也是发生在寺庙中,萨罗在经历了惶恐一夜后,望着庙中的狮子,获得了短暂的平静。
雄狮般的力量集中的表现在影片的童年部分,小萨罗有韧劲、有信念,面对走失加尔各答后的种种困难,一个5岁的孩子顽强的在城市丛林中生存了下来。
一个人在开动两天的列车上从容应对自己的饥饿、在擦肩接踵的火车站爬上柱子熟悉形势、独立前往售票口寻问归家列车信息...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个5岁孩子的能力范围。
更不用说之后应对各种危机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灵敏的反应能力。
他被过早抛向了世界,也提前学会了适应了世界。
而且在影片的童年部分,男孩从未落过眼泪,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扎扎实实地存在于他对母亲的回忆中,“谁是妈妈的好孩子”,萨罗独自躺在小山洞里的时候一直回忆自己帮妈妈干重活时被夸赞“好孩子”的画面。
他丢不掉回家的念头,因为他放不下在乎的家人,也坚信家人不会放弃对他的寻找。
萨罗在接受澳洲夫妇收养前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真的有去找我的妈妈吗?
”他不愿主动放弃与家人的关联,这在成人后的剧情中也有所体现。
同时这也是一个5岁孩子能够勇敢面对陌生世界的原因,是渴望分担家庭压力的强烈诉求赋予了他寻家路上雄狮般的力量。
脱离现实的内心挣扎成人戏的部分叙事结构有些松散脱节,萨罗到达澳洲后习惯了新的生活,在板球运动中支持澳大利亚队,介绍自己的出生地为加尔各答,接受着自己澳洲人的身份,开始用当下生活遮蔽往过。
直到在一次印度裔聚会中看到童年与哥哥去集市时最想买又无法负担的糖耳朵,才再次受到回忆的冲击,想到自己的哥哥,想到了这个也许正在为自己的走失而承受了一生痛苦的人。
之后的剧情开始陷入了萨罗无限的内心戏中,大部分时刻是萨罗的涣散和幻觉,利用交叉剪辑,把哥哥与母亲投射到萨罗的现实生活当中。
成人戏中有两场剧情冲突强烈的戏让人印象深刻,一次是鲁妮让男友focus在现实时的争吵;一次在家庭聚餐中的兄弟争吵。
其他部分家人和伴侣角色几乎也一同淹没在了男主的内心戏当中,角色本身没有太多表现力。
而整个忧怆挣扎戏其实也是在表现萨罗的初心所在,依旧如同当年流浪街边的小萨罗一样,珍惜情感,在乎家中受难的亲人,又不愿伤害现在的家人。
后来萨罗向母亲说明自己网络寻亲的事实时表示了抱歉,说道:你不只领养了我们,还领养了我们的过去。
他没有偏离过自己的内心,大概才是导演极力想要在成人戏中表达的吧。
(一定不是所谓的白人圣母散发光芒、谷歌地图科技力量...对吧)不过也不要把成人戏和儿童戏做对比时比的那么糟糕,至少作为影片不太重要的爱情戏,鲁妮玛拉还是贡献了德芙广告般可爱丝滑的街头舞蹈片段啊,搭配片中欢快的印度音乐,绝对算得上五星级粉丝福利。
流浪儿童保护影片片尾回归主题简单介绍了印度走失儿童的情况,呼吁大家加入流浪儿童保护行动。
我想这才是影片值得被提名、被推荐的最重要原因。
印度每年有8万儿童走失,光是首都新德里平均每天就有5个儿童走失,一半以下为8岁儿童。
非法领养儿童在印度是一项非常繁荣的产业,而比非法买卖更恐怖的还有儿童性侵和器官买卖。
在走失加尔各答的部分,导演其实对走失儿童会遇到的恐怖遭遇都做出了描述,只是隐去了对这些行为的直白刻画,更多的从孩子看到的角度去诠释了每一个未知的可骇瞬间。
比如站在地下道中追逐流浪儿童的男人惊悚的面容、贩卖儿童的男人对萨罗肢体的打量、收容所里望着新来的孩子在二楼冷漠抽烟的管理者、被要求“天亮之前带回来”的男孩的挣扎...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带来的触动是不同的,让人更容易察觉到环境的阴森。
《雄狮》反映的印度流浪儿童的情况真实震撼,我想这部影片无论在电影专业角度有多不完美,都不能否认它在流浪儿童保护推广工作上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一部普世情怀的感人影片,这是一部值得被混乱社会注意的教育片啊。
《雄狮》★★★★8分。
漫漫回家路,最远的距离不是地图上A到B的千里之外,而是记忆与现实的高墙。
家,人类最基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始终是戳人泪点的“利器”。
《雄狮》是一部由谷歌地图赞助的大型公益类“节目”《等着我》——印度版本。
影片在剧情铺设上很是巧妙,看似不经意的对白与情节为人物在情感上的波动埋下了伏笔,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叠影,进一步加深了主角心理上的矛盾变化,从而使得人物更加的立体、丰满。
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大量刻意的特写镜头与配乐简直完美,对观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煽情煽的不留痕迹。
PS:鲁妮玛拉还是那么美。
😄😄
感人至深的电影,配乐也不错。
一开始还在担心电影的语种是否能听懂,观影时才发现多虑了!
影片虽然是印度语+英语,但观看起来毫无障碍!
扮演主人公的小演员、成年演员情感表现都很到位,电影配乐也恰如其分的渲染氛围。
电影改编自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小说《漫漫寻家路》,有遗憾、难过,也感到浓浓亲情和觅得生母的欣喜,最虐心的是主人公的哥哥在他5岁走失的当夜,被火车撞死了……感谢这部电影,让人懂得爱、感恩、珍惜每一个平凡而美好的日子。
电影中 萨罗(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 饰)和妹妹、哥哥以及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日子过得依然温暖而又充满了欢乐。
一次偶然中,萨罗同哥哥在火车站走散了,误打误撞之中,萨罗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在那里,萨罗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并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
幸运的萨罗被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大卫·文翰 David Wenham 饰)和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夫妇两收养了,在两人爱的教养下,萨罗成长为了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
在学校里,萨罗邂逅了名为露西(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女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某次派对中,来自家乡的食物勾起了萨罗对过去的回忆,他萌生出了回到家乡寻找家人的念头
回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为母亲在家中等着我们平安的归来,但最悲情的莫过于不知道家在哪里,母亲是否健在。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让我们体会到不知家在何处的悲伤,也让我们看到这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可喜的是,世界上也有好人,他们依然会无私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会帮助他们实现心底那个最古老的愿望,回家。
老實說,這部電影實在沒有打動我,雖然故事本身很動人、也夠曲折離奇而能創造出許多記憶點,然而劇本卻稍嫌平淡,可以說是食之無味,整體而言是一部滿可惜的電影。
於劇本方面,其實是沒有太多錯的,就是一部很平順的電影,沒有太過突兀或消沈的地方,但就是因為太過順暢而無法激起太多火花,我算是沒有太多情緒的看完本片的;簡單來說就是不好也不壞,既不會覺得浪費時間也不會有覺得撿到寶的感覺。
但說真的,我找不到任何出錯的地方,也找不到能用什麼方式讓這個故事更吸引人,但我覺得至少故事的前半段,小小Saroo 的演出讓我很驚艷也很喜歡,是本片最有魅力的演員。
故事先由印度的貧民窟說起,前半段著重在描述 Saroo 和哥哥 Guddu 的情感與牽絆,以及意外離家千里遠的整個過程。
這個部分我覺得非常的吸引人,情感的表達也很出色,讓觀者同時也感受得到兄弟間堅韌的情感及走失的驚慌,再加上因為故事發生在印度,無形中也添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讓我非常好奇接下來的故事。
不過到了中段開始,故事的時空切換到了 Saroo 位在澳洲的領養家庭,整體的步調變得慢且有些冗長,導演選擇不以大眾喜愛的狗血劇情講述尋鄉之旅,反而聚焦在角色的心理狀態及自我認同,不過某一部分的故事卻又突然著重在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上,讓故事的主軸變得模糊。
而後半段的尋鄉之旅,雖然明白主角的急迫,但卻感覺不到情緒的波動,大概就是我為什麼沒那麼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
這種故事對我來說其實應該用激動的情緒看完的,但整部片看下來,我卻只有在前半段的地方感覺到,中後段 Dev Patel 的演出反而讓我原先激動的情緒變得非常平靜,好似看著一個與我無關的故事發生,不過這應該就是導演的用意吧,他希望能更聚焦在角色的心理歷程,而不是形式上的萬里尋母之旅。
雖然這樣的方式比較不深得我心,但卻一定也有好奇這類孩童的成長過程的觀眾;然而我會特別提到Dev Patel 的演出是因為,在最後面導演有放上真人真事的影片,那是全片唯一一處賺到我眼淚的地方,於是我就覺得並不是這個故事不吸引我,而是演員並沒有很確實的將那樣激動的情緒傳達出來。
我完全明白這樣的表演是困難的,因為表面上必須顧及養父母的心情而表現的毫不在意,但心裡的波瀾起伏卻是很劇烈的;不過對照出 小小Saroo 的天真無邪以及面臨走失、領養命運時的表現,那種極真誠的眼神,我的確是輕易地就被收買了呢!
看影片第一次落泪在萨罗回忆他小跑到妈妈工作的石山,从腰后掏出一个黄色芒果,妈妈和孩子一人一口。
一下子让我想到小时候妈妈给我剥水果吃的画面,妈妈的手软软的美美的香香的,剥出来的水果都更甜一些,妈妈的手摸过脸上,腿上,都是温暖舒服的感觉。
第二次落泪是在澳洲养母跟萨罗谈心,聊为什么领养孩子,而不自己生。
“世界上人口已经够多了,我们多生一个,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我们领养一个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一下子震撼了我在刚养母接萨罗回家的时候,我的内心依然是,领养一个孩子真的会用心去爱嘛?
为什么一定要有孩子?
但是真实的了解到养母的想法,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拥有的不仅仅是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很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未必不会带来充实的人生。
电影后半段,用不断的回忆,大的景色小的人,远的山近处的人,让我好像真的感受到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
夹杂着想念,遗憾,愧疚,期待,未知的复杂情绪,难以用语言表达。
但是导演用镜头的穿插表现的深入人心。
一个简单的故事,能触动人心,一定是细腻的感情。
哭的稀里哗啦的一部电影,爱。
韦恩斯坦力推的冲奥之作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冲一把the founder。影片前后两部分感觉不像同一个导演拍的,后半段澳大利亚的部分很糟糕,谷歌或成最大赢家。妮可的演技算撑住了,小演员sunny pawar是最大的亮点
大型google earth广告片。印度的部分拍得蛮好,小演员特别出色。澳大利亚部分节奏就有点问题,演员也比较出戏……为什么要浪费鲁尼玛拉来演这个角色?!
「The world has enough people in it. Have a child, couldn't guarantee it will make anything better. But to take a child that's suffering like you boys were. Give you a chance in the world. That's something.」
片名实在太搞,居然引用了错误人名,完全是误导观众。故事倒也感人,画面也有大片风,穷苦与富裕的刻划,拉伸出人们的距离与痛苦,特别记得养母对养子的话“我不是自己不能生养,这个世界上人已够了,我只想给选中的人带来改变!”这种博爱,强烈点赞!最后在地球仪无意发现自己家的桥段,有点扯。
妮可演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不是因为自己不能生而收养萨努,是因为要帮助苦难的小孩融入世界
前二十分钟实话不错
差点把晚饭喝的鸡汤吐出来
改编得并不怎么样……以及,无论迷失与否,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后来再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归乡之路…
7分。谷歌地图带我回家……分数基本都是摄影拿的,低照度用高感真是大胆。劳模妮可基德曼演的这个圣母实在是……剧作其实也只能说平平,生不如养这个题目实在是被做小了。
长达两个小时的Google地球宣传片。
妮可夫妇明明可以生育却选择领养印度的一对失孤并且视为己出,简直打脸我国把生育当作任务,视为光宗耀祖的价值观。这种做人境界比故事本身还要让人感动......
Google Earth圆你归家梦,公益宣传片即视感。前段的挺好的叙事到后段变成零散的絮语,平白无味。
前半段不错,后半段实在太糟糕。女朋友和领养家庭的弟弟完全可以全部剪掉。男主角的心里斗争和成长在哪里?很多情绪的变化让人看的莫名其妙。
Dev越来越帅了!他幸亏没遇到小萨那么执着非送小盆友回家不可的,否则澳洲梦就表想了。。。。Dev也不炫炫舞技致敬下宝莱坞QAQ印度题材中间沒歌舞好不习惯[摊手]
一开始我以为男主被拐到非洲去了😂然后又以为lion是他一头卷毛长发的绰号,最后才揭晓谜底这部电影告诉家长一定要看牢孩子,至少要教对名字和住址。运气好,遇到活菩萨一样的养父母,运气不好,就像那个用头撞墙的男孩,鬼知道他半夜被拉出去经历了什么......愿每个孩子都被善待🙏
超级~超级无聊
无fuck说。
四个月后影院重看。前半部虽然是儿童片,但镜头的观众心理代入感特别好!可惜后面张力消失,变成了磨磨唧唧寻家记。如果男主是中国人,课堂上那段一定会有爱国问题的争议。不喜欢爱情的部分,但宝莱坞梗很有意思。帮Google做了个太好的广告。演员的奥斯卡提名不至于。亲证:印度的糖耳朵真的很好吃!
前半段节奏很好,后半段就呵呵
自以为是的正义和骨子里的白人骄傲,两个我最讨厌的点,这个电影全占了。又做作又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