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晚刚看完《换子疑云》就搜索影评,只读到一篇好像是旅居巴黎的人写的文章《永不言弃的母亲》。
作者貌似资深影评人,他把评论重点放在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女主角身上,写得不错,但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这部电影让我感慨万千的却不在此。
2、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阴霾的清晨,失去儿子的母亲克莉丝汀在牧师的陪伴下忐忑不安地走向法院——她将状告当地警察局和市政府:年方九岁的儿子失踪,五个月后警方把一个陌生的男孩硬塞给她,非说是她的儿子。
她拒不相认,百般央求警察局帮助寻找儿子,却落得被送进疯人院的下场。
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孤独而痛苦的——身怀六甲时丈夫便一去不归,唯一的儿子至今下落不明。
而在这个不寻常的早晨,她却又是幸运和倍感温暖的——在他们走向法院的路上,愤怒的人群挤满了街道,他们举着标语牌,呼着口号,给这位柔弱又坚韧的女子助威鼓劲。
在她的身边,还有那位充满正义感的牧师,那位四次打官司赢了当局的律师,这两位男士,一位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帮助和鼓励着她,一位用理性和智慧来捍卫法律的尊严和她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
克莉丝汀,在你遭遇着丧子之痛、被人陷害的同时,你又何其幸运!
3、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克莉丝汀决定将真相告诉记者,警察署署长勃然大怒,他故伎重施,以触犯“第十二条”的理由将这可怜的女人强行押送到精神病院。
而1928年的洛杉矶,正如牧师在一次讲演中宣称的那样,人们正处在一个“最黑暗、最腐败、最无能”的警察局的统治之下,破案不力已经是最轻的失职,这些意欲一手遮天的警员甚至利用职权知法犯法,为自己牟取暴利,对胆敢有异议、说一个“不”字的人,二话不说,将你送进精神病院就是——那里的医生(包括其他医院的医生)早已被他们收买或是胁迫,警方说你有病,你就是有病,警方说你得了什么病,你就是得了什么病!
哪容你置辩一辞,纵有百口你也无法为自己分辩!
4、克莉丝汀被关进精神病院了,在那里她遇到一个曾是妓女的女子——她多次被一个警察嫖客殴打,刚想举报,便被送了进来。
那女人指给克莉丝汀,告诉她这里还有不少女人都是精神完全正常的人,只是不幸得罪了警察,便统统犯了违反“第十二条”规定的罪。
在这所医院里,她被冷水淋身,被医生粗暴地检查下身,被强制服药,被威胁和恐吓。
她的美丽和优雅不复存在,如影随形的是深刻的恐惧和绝望。
当克莉丝汀再次拒绝在证明警察清白的材料上签字,医生决定对她施行电刑——自然,在他们这里,有好听的名字来形容这恐怖的刑罚。
5、我真的以为克莉丝汀就这样完了。
所谓的精神病院,在此时无异于一所监狱,而且是最恐怖最冷酷最无情的监狱。
不由立即联想到,当年的林昭是否也身处这样的境遇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与外界隔绝,与所有关爱自己的人失去联系,想要往外面送出一句话,一千个不可能,想要让外面的人进来看一看自己,也几乎要难于上青天!
年轻而美丽的林昭就这样在被关押六年之后残忍而秘密地被杀害,而克莉丝汀也许不至于一死,可是要想出去,就得承认警察无罪自己有罪,或者拒不接受这无耻的条件一直被关到垂垂老矣!
可是她没有(你得承认,这样千钧一发的奇迹往往发生在美国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国家)。
当电流即将通过她身体的那一刻,牧师如上帝的使者一样来了,解救了她。
而在林昭喑哑了喉咙的那个深夜,又有谁是她的上帝?
6、所以,当那个清晨,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走上街头为克莉丝汀呐喊向警察示威的那一刻,胜利已经注定。
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一文中指出,赫尔岑之所以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思想巨人,源于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有利于他精神成长的丰富的营养: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赫尔岑十四岁那年的老师,正直敢言的斯塔阿尔将军,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岛区长官,对革命家表示尊敬的马车夫……那这片土地上,英雄不是孤独无助的,不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上至将军、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敢于发出正义的声音,敢于向落难的英雄送上尊敬和关怀,并且勇于挺身而出给予英雄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扶持。
正像这部电影中一直竭尽所能帮助弱女子的牧师,还有那位“贵得请不起”的律师,因为太贵,干脆免费,他温和坚定的目光与笑容给予克莉丝汀多少勇气和慰藉。
7、法院的建筑自古以来高大巍峨,人站在高高的台阶下,渺小得自己都会鄙视自己。
而那个清晨,法院依旧是高大雄伟的,人的身躯依旧不够伟岸,但克莉丝汀走上台阶的步伐无比坚定——因为在她身后,是浪潮一般汹涌的人流,无数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便可以是山崩,是海啸,可以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8、个人状告警察局和市政府而获胜的案例,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被当局迫害或诬陷获罪又能重获自由并讨回公道的,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孤苦无依却又意外获得整个社会巨大帮助扭转乾坤的,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9、记住了片中一句出现两次的台词:“不随便挑事儿,但奉陪到底。
”简洁,干脆,坚决,勇敢。
心有疑虑的还是——在一个缺乏正义感的民族,奉陪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10、不管怎样,还是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希望它也能多多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成为真实。
片中,Walter的老师Fox夫人对主人公Christine Collins说:“Collins夫人,如果他真是你的儿子,我就把我的尺子给吃了!
我不仅可以给出书面证明,我还可以出庭作证——如果必要的话,我甚至还可以去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他那儿作证。
” 1928年美国的总统是柯立芝,一位奉行无为而治、据说在任上睡了很多觉的共和党总统。
他崇尚小政府,认为联邦政府只应提供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社会服务,同时鼓吹“地方自治”与“个人至上”。
可即使生活在总统口中的“小政府”之下,Collins还是免不了要面对时刻在伺机自我膨胀的公共权力,还是免不了要含着泪看警官跋扈的臭脸;整个社会还是免不了要同Collins一同面对公务员的渎职、腐败、犯罪,亲见公民权利在权势面前的脆弱。
我相信美国当时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领跑全世界,然而你看,现实还是会无情地提供无数似乎可以证明这种制度“虚伪”、“可笑”的例证——从八十年前的柯立芝时代,到今天的奥巴马时代。
时代在进步,可黑暗与腐败仍如影随形。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说,问题不在于政府是大是小,而在于政府是否有效——可这句话不能排除人们心中对于自由与权利被侵蚀、损害的担忧,因为政府可能在一时“有效”之后又给社会与每个公民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问题”。
不过,还好。
毕竟1928年的洛杉矶,报纸可以登出案件的最新进展,告知公众警察之前对这起儿童失踪案的判断错误,从而迫使精神病医院放出Collins——而不是只能噤声,或者只能集体发出同一种声音,沦为政府迫害公民的帮凶。
毕竟洛杉矶市民可以合法地、堂堂正正地在市议会门前集会、示威,给议会施加压力,让警察担心他的饭碗,让市长担心他连任竞选的选票——而不是只能做沉默的不明真相的看客。
毕竟洛杉矶市议会真的有权,可以召开调查警局渎职、犯罪行为的听证会,代表民意提出将队长J. J. Jones永久停职、将警局局长撤职的建议,并最终促使Jones停职、局长降级——而不是,只能每年春天,在会堂里用为行政官员鼓掌的方式来醒醒瞌睡。
毕竟还有教会这样自治的社会团体。
毕竟还有一个打赢过四场民告官官司的律师。
毕竟还有一个可以仰仗、信赖的相对独立的法院。
毕竟这么一个顽固不化、不断“骚扰”警局的女人,除了行政部门,她还有议会、法院、媒体、公民团体等多种渠道供她寻求利益的伸张——她最终得到的也不是“刁民”的恶名或一张“精神病人”的病历卡,而是多数人对一个公民与母亲的尊重。
所以,还好,洛杉矶的这个政府还不是那么招人恨。
所以,还好,1928年美国的社会公正还不算一个笑话。
因为有权力的分割与相互制衡,有基本公民权的保障,有相对独立、自治的民间社会与大众媒介,才(起码)让公权力不至于膨胀成怪兽,(起码)让一个母亲失去孩子、被扔进精神病院的痛苦经历不至于化为对政府甚至社会的刻骨仇恨,而只是成就了80年后这部Emotionally gripping,sometimes disturbing的电影。
艺术,总是比一把尖刀要好,不是吗?
1928年,是Christine Collins开始执着寻找自己的孩子的第一年,也恰是美国的大选年。
这一年总统大选,赫伯特·胡佛获得444张选举人票,大胜对手阿尔·史密斯,成功当选为美联邦第31任总统。
我只是想问,我们离1928年的美国,还有多远?
(02/14/2009)
“ 影片改编自1928年发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真实惨案,一个无差别肢解男童的变态杀手残害了包括本片的女主人公(安吉丽娜朱莉饰)的儿子在内的数十名小朋友。
焦急的妈妈绞尽脑汁找不到失踪的爱子,反倒是电影里一向无能的警察在数月后把‘活人’送回母亲身边——但看似完璧归赵的结局,却以女人死活不认孩子反而要向组织讨个说法→组织嫌女人没事找事将其关进疯人院→孩子忍不住招供其实自己是从伊利诺伊州离家出走到这边‘度假’的荒诞结局收场。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母爱的伟大!
他甚至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女性的影响力。
虽然开篇这位单身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是不惹事,万事以和为贵。
但后来在牧师的帮助鼓励下,面对警察局的暴行和腐败勇敢的主动发起了挑战。
在这里,安吉丽娜朱莉颠覆了以往的角色形象,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单身妈妈的爱子之心,失去儿子时的绝望,寻找儿子时的坚定,思念儿子时的呆滞。
整天的以泪洗面,看起来苍老憔悴,却永远的坚强。
看这部影片我的心一直是揪着的。
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女主人公总是不真正的面对儿子已经被杀害的事实。
几年中,不断有事实证明他的儿子已经死亡,她却依然不断的向有关部门打听有没有符合自己儿子形象的儿童,她一直怀揣着希望……在最后,在单亲妈妈见到同自己儿子一起被抓但是逃出来的大卫和家人团聚之后,她对警察说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But either way,it gives me something I didn't have befor tonight——HOPE!'
《换子疑云》让我相信,和艺术造诣比起来,正直和诚实更加重要。
如果说起电影的教育意义,我们还真是在通过电影学习怎么做人。
对一部电影来说,确立一个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不困难,但这个立场和价值观是不是来自作者内心的秉从,则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诚实与否。
这也是中国没办法拍出《换子疑云》这种坚硬而诚实的电影的原因。
我们所处的社会,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允许个人对体制的质疑和反抗,当然,每一种制度都不会真的喜欢反抗者。
区别只在于,有没有承认错误的可能,或者说是不是一定要将反抗者置于死地。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警察局指定的医生、医院、亲切的电击疗法。
还好,律师不是指定的,要不然1930年的加州和08年的上海还有什么区别?
我们今天的故事在70年后能拍成电影公映吗?
我只能悲观的这么想。
前几天和广州的朋友聊天,听说了一种因为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五千年历史,所以从概率论的角度看这个历史必将延续下去的论点。
客观的讲,从49年开始的这一小段历史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转折,很快中国就会回到那条源远流长的主河道上去。
这种论点的核心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已经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没有理由不继续解决下去。
这种民族性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能力上,也包含着普通大众的处世哲学。
诚如斯言,统治者和反抗者的制衡维持着历史的进步,但是在1930年美国的黑暗时代依然有那么多人站在警察局和法院的门外,如果没有这些人,或者这些人都消失了,那历史该怎么办?
所以我更关心的是个人的立场,而不是什么历史观。
做正确的事,同情他人的痛苦,对强加给自己和别人的错误说不,这有多么难?
毫无疑问,伊斯特伍德是这些反抗者中最大声的一个,迈克尔摩尔也是,即使他们得到了戛纳或者奥斯卡的奖赏,他们依然是。
如果不点燃火柴,人们怎么能看见黑暗。
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换子疑云》竟然如此出色。
之前看过电影梗概:一位母亲,怀疑被拐卖后再次回到身边的儿子,有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儿子,而专断的警方则认为是母亲产生了错觉,并且把她关进了精神病院……这样的电影梗概让我以为,不过就是一个关于母爱如何伟大的故事而已,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为个人向来觉着,母爱之伟大也许毋庸置疑,但大凡此类故事,不是失之煽情就是失之变态,鲜见真能准确命中什么的,伊斯特伍德这个老牛仔怕是也概莫能外。
但事实是我错了,狗眼看人低。
伊斯特伍德的这次出手,当真如同一个手持左轮手枪的牛仔,手中扳机不停扣动,枪枪击中观影者最柔软的要害。
情节之曲折、细节之揪心、风格之沉郁,皆为多少年之仅见,至少就个人的观影经验来说,“好看”的电影隔三岔五总能看到,但真正“震撼”的电影却是多少年了才碰见这么一部。
据说,这部电影在国中互联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我们离1928年的洛杉矶有多远的讨论:或曰,如今的国中恰似当年的洛杉矶,因为某些官方机构之腐败、无能、不知羞耻与片中的洛杉矶警局可谓如出一辙;或曰,我们离1928年的洛杉矶还差得远,因为当年那位洛杉矶母亲毕竟有“希望”的可能,若是在如今之国中,结果恐怕只会是“绝望”。
老实说,这并非一个适宜的话题。
因为,我们与1928年的洛杉矶,绝难说得上相似,甚至也不是一个差多远的问题,依照个人的悲观看法,永远有多远,差距就有多远。
问题之根本倒不在所谓体制,那个距离固然还天差地远,但罗马到底会有建成的一天,今时今日绝难看到建成那一天的是,人心。
歌里唱过,心若在梦就在,星爷说过,用心做菜人人皆可为食神。
1928年的洛杉矶,媒体、教会、舆论、法庭、听证会,构成的终究只是一个舞台,在舞台上表演的是,勇气、正义和良知。
舞台一直都在,但之前没戏,大家都不免排着队被扔进疯人院,“表演者”齐活之后就有了戏,大家也才得以排着队飞越疯人院。
而之所以能够齐活,是因为那些关乎人心的东西在他们那里从来都没有崩塌过。
我们也会有一个舞台,何时不得而知,但终究会有。
可是,在我们这里,所有可以叫做“底线”的那种东西都早已经崩塌得粉粉碎了,这个舞台上还能演些什么呢?
政界的贪污腐败、对女性的歧视、母爱的执着是这部电影的三个关键词一、女人都是疯子"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都觉得女人太感性没理性。
他们只不过偶尔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女人他妈的就能发疯“”你的工作能力证明了女主管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Christine的上司对Christine这样说在电影的开篇,对女性的质疑和天然的鄙视就稍稍显露。
直到影片中部,因为所谓的妨碍警察执法Christine被关进精神病院,在和另一位同样受到迫害的”病友“的交流中,有关女性的话题讨论才逐渐展开。
"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都觉得女人太感性没理性。
他们只不过偶尔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女人他妈的就能发疯。
”“病友”是夜总会的陪酒女,同样因为所谓的妨碍警察执法被关到精神疗养院。
她说话粗鲁,工作卑微,但她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Christine和主治医生再次发生激烈争吵,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暴力治疗时,陪酒女上前保护,反而被主治医生惩罚。
”18号房间“”不!
“七八个医护人员一拥而上,强制把陪酒女按在床上,推到18号房间。
幽暗的灯光、冰冷的空气、四指宽的皮带,伴着疯狂的、无望的尖叫和蛮力的捆绑和压制,特殊的机器夹在头顶,是电流治疗。
没有一丝怜惜和情感,一个眼神过去,护士面无表情的旋转电流开关,没有一点感情,面对眼前这个绝望的、可怜的女人,打开电流开关,就像打开自己电灯开关一般。
在面对多少次这的情景之下,这个动作才能做得这么干净利落和铁石心肠。
也是因为这件事,从精神病院接走之后,Christine选择与腐败的警官和不公平的女性地位奋斗到底。
心思细腻,出事敏感,遇事脆弱,情绪波折。
这些词汇和女性似乎是强关联与强指向的,那么,这些也就意为着,生活中的女性更加不讲逻辑,更爱无理取闹;工作中的女性更加效率底下,更爱低能无用。
天然低于男性。
从“女司机”到“田园女权”,有关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讨论无休无止,从不停息。
二、没有底线的政客金钱和权力,是政客绕不开的永恒追求。
一个丢失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却只是政客衡量工作标准的数据。
或许也只是记者笔下的一个素材和邻里饭后的一次闲谈。
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悲剧永远只是一个概率数字。
故事的开始,是不作为的警察。
他们始终坚持”不为24小时之内的儿童失踪案“出警,直到走失案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社会舆论强压之下,无能的警察选择用另一个谎言掩盖。
找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代替走失的沃特尔。
”他失踪了五个月,你一时之间认不出他很正常“母亲怎么会认不出自己亲生的孩子。
收集了牙医、教师的证据,Christine再次向警局发起挑战,无权无势的Christine被关进精神病院,只有在签订”无关协议“才能给予释放。
影片的最后,警长革职、局长降职,但是有多少冤假错案成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三、永不停止的母爱”是时候向前看了,你的孩子或许希望你活得开心““或许他希望我不要放弃寻找”这个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Christine一生寻找孩子,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弃。
我记得之前和朋友讨论,如果自己被贩子拐走会怎么样。
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之前问过我妈,我要是被人贩子抓走了,你会找我吗?
我妈说,没关系啊,找不到就不找了,反正还有妹妹。
大家都笑了,我又很认真的问,是真的吗?
妈妈也很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找啊,倾家荡产也要把你找回来。
”倾家荡产、穷尽一生,也找到你。
《换子疑云》依旧延续老东木的风格,压抑的调色,黑、蓝、棕是电影的主色调,影片结尾,一切走向光明,Christine嘴上鲜艳的口红,是与整个世界反抗的强硬与坚韧。
故事据说是真事儿。
不过这种故事放在中国有没有人去拍?
根本没有。
太不值一提了。
伊斯特伍德要在中国拍这个,那就是个事儿妈。
这个悲情的老牛仔要是拍中国的事,那得一边拍一边哭最后把自己活活气死。
太不行了。
随便在街上找个人问,都能说一堆在他身边发生的比这故事劲爆多了的惨事儿。
惨得比电影荒谬多了,后来看什么惨电影都搔不着痒。
我们是他们的过去,他们却不一定是我们的未来。
聆听本片的原声,仿佛是深秋的早晨,走在枫叶飘落的棂荫路上,迎面吹来冷风,身上的厚外套裹着身体才不觉得冷。
这时的街道没有多少人,冷清而肃穆。
天空半阴不晴的。
心里 也会莫名的惆怅。
这种感觉和聆听stan getz的focus基本类似。
不过后者更冷列。
没想到clint的配乐如此打动人心。
回到片子故事中,相信有了这种配乐的效果,影片的气氛又被提升 了一截。
在现实的生活文化里,“忍”似乎没有贬义的意思,也算不上不光彩。
相反,能“忍”的人常被认为是“看得开”、“心胸旷达”,并觉得“能忍的人有福”。
于是,能“忍”的人便也觉得自己生活态度高人一筹,因而感觉良好了。
试想想发生在克里斯汀•柯林斯身上的事,发生在中国一个“能忍”的人身上,会怎么样?
在得到了一个山寨版儿子后,也要懂得“忍”了吧。
再闹有什么意思呢?
山寨货也不是那么好找的,人应该懂得感恩,而不该要求太多。
如果警察们更有经验一点,就会找相关部门每个月给点补贴,找个人给做做思想工作。
对克里斯汀来讲呢?
在心理上把山寨版儿子当作真儿子,好好地过日子,总比进精神病院“有福”得多吧?
再会做一点,就做个锦旗给相关部门,让大家都知道警察们的辛苦和功绩。
如有这思想觉悟,那结果会是何等地美满与和谐啊!
可是克里斯汀偏不。
在一个“警察打击罪犯只是为了减少竞争”的社会里,她竟然因为一个儿子,而让警察难堪,甚至在得到了山寨版后居然还不知足。
这么不和谐的人,就该给关到精神病院去。
反话说完了,也该说说正话了,不然被人骂就冤了。
作为一个弱势者,克里斯汀的抗争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
即时的效果是打压了一下当时警界的腐败和暴虐,长远的效果是修改了当时的法律,比如“不得以主观认定的原因把公民送入精神病院”。
社会的进步,鲜少是通过强势者的自身改良,而更多是弱势者的不屈抗争。
然而得知道,弱势者抗争的结果,通常并不是“正必胜邪”,而是“牺牲”。
如果有一个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你头上,你会有足够的勇气、骨气、血性,来冒着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危险去抗争吗?
抑或是采取更高的生活态度“忍”,来换取那可怜又虚假的幸福?
最后还得说一下这电影里非常典型的三个人物。
人物1:古斯塔夫(身份:牧师)没有他对克里斯汀主动和热心的支持,克里斯汀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物2:不知名的律师(身份:律师)在古斯塔夫请不起最好的律师的情况下,是他自愿为克里斯汀打官司。
他叫什么名字,电影好像没说。
人物3:莱斯(身份:警官)正是他对怀恩威尔农场一案没有掉以轻心,也没有在上级的打压下放掉这案子,最终才找出了那杀小孩的凶手。
这三人的身份都有明显的含义,没有这三人各司本职,为弱势者尽一分力,克里斯汀抗争的结果就只能是牺牲。
当然,电影里也有其他典型的人物,比如精神病院里的主治医生和那些看护,以及那个请不起、没露过脸的律师。。。
所以,也许我们都没有血性和骨气站出来抗争。。。
但是,假如有人有,你会选择做上述的哪些“典型人物”?
或许我们什么都帮不上,但至少可以像电影里那些群众一样,举个牌子声援一下吧。
这一次躲猫猫的时间移至了八十年前,地点从中国云南某监狱移至了美国洛杉矶,主角也换成了全球最性感的女神安吉莉娜演绎了好莱坞版的躲猫猫,这则躲猫猫改编至美国1928年一宗真实儿童连环失踪案。
这回安吉莉娜卸下了一贯性感狂野的外型,换身为一位身型削瘦憔悴的单身母亲克莉斯汀。
单身母亲克莉斯汀的儿子在某一天失踪后,向洛杉矶警察报案后的三个月,警察给克莉斯汀领回了一名男童,并说这名男童就是克莉斯汀的儿子,克莉斯汀第一眼就知道这个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警察为克莉斯汀寻子,所找到的男童根本是在指鹿为马,只是迫于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应付社会舆论压力,才为克莉斯汀找一个替身儿子,完全在愚弄被害者,欺骗民众。
克莉斯汀一再向警察申明这名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希望警察能继续追查自己儿子的下落。
而警察认定克莉斯汀是无理取闹,不配合警察工作,扰乱社会治安,把克莉斯汀当成精神病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
克莉斯汀所要面对就是各种精神测试、药片、电击、治疗、管制,一个正常人对着精神病院的工作人说自己没有病,那只能证明是病得不轻了,更需要呆在精神病院治疗。
其实克莉斯汀的儿子在一宗儿童连环杀人案中遇害,而洛杉矶警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依然摆自己的乌龙阵。
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是《古墓丽影》身手敏捷强悍的劳拉仅凭她一个人的能力就能从杀人狂手中救下自己的儿子,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有《原罪》蛇蝎美人朱莉亚美色计谋打动警察那个装帅的警员为她孝劳。
此时的克莉斯汀只是一位弱女子,只能通过谋体与教会的帮助来找寻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一个普通公民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失衡。
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中安吉莉娜单薄而坚强。
安吉莉娜凭此片在2009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后输给了凯特温斯莱特,个人觉得安吉莉娜输的不是演技,只是一点运气,因为安吉莉娜早拥有一樽小金人了,而奥斯卡多年来一直无视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突破努力,2009年初已有两粒金球入袋的凯特温斯莱,才把小金人颁给凯特温斯莱特更像是奥斯卡多年失误的一种弥补,给凯特温斯莱及她的支持者一个安慰。
所以安吉莉娜输了也没什么不光彩的,在《换子疑云》中表现的赞。
线索多且乱。不过80年前的故事,正在我天朝隆重重映。
an 有点过
题材挺好也很吸引人,可以提供很多讲述的角度,而且涉及的面也很广,但是电影还是稍欠一些力度,太面面俱到反而有些流于表面。
太碎,人物也立不住,数次看不下去
为何朱莉的唇要画得那么红?她在片中的造型很失败
80-90年前的美国,如今他们可以揭露当时的黑暗了。但是中国的童鞋先别得意洋洋,好像美国一个世纪前也跟我们差不多。至少他们拥有言论自由的电台,有记着报道事情的真相,有教会在为社区民众撑腰。市长要担心民众的选票。同时他们还可以示威游行。这些90年后的中国有吗。当然没有,我们只有万众一心。
不喜欢这种女主特别蠢的,明明可以用计谋。而且妆画得太过妖艳了,没有表现出那种失去孩子的憔悴。20个孩子,另外19个孩子的家长干啥去了?剧情中都几乎没有表现,不合情理。
简直就是新版的《飞越疯人院》,绝望的让人窒息。女人的主观世界真的很可怕,不足以被亲情,信念完全掩盖。一直觉得剧情还欠缺控制力,但看到片尾发现是改编纪实,只能感慨人世沧桑了。
冲着奥斯卡提名女主看的,她演的不到位片子本身也没什么吸引力
非常美国的一部电影,虽然不是一部紧扣时代主题的作品,必竟这是老牛仔伊斯特伍德不裉色的英雄梦,他在用自我意识和顽强的道德感对抗着这个混乱堕落、几乎让他无法理解的世界。母亲代表着属于老伊的美国精神:永远不说“我错了”。导演不再关心失踪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也拒绝渲染怜悯和同情。这是一场意志和耐心的较量,付出一切后,将得到荣誉和安宁。
第一次发现朱莉开始丑了
断断续续地看的···所以感觉不深,不过倒是觉得各种不作为挺有某国风采的~~
可能真是文化差异吧,我想得是花真么多代价去找小孩骗小孩总得图点什么吧?如果纯粹是为了杀小孩,那不应该在外面解决了抛尸?还把这么多孩子圈养起来?还有孩子冒充女主儿子也不得有原因吗?如果说只是因为孩子的电影骑马梦,那在酒馆抛下他的又是谁?我想得是lapd们一条产业链,帮助人🐍偷偷送外国当然是拉美的孩子入境美国,然后呢当然需要合法的身份信息,所以就必然要消失一些孩子,被偷送过来的孩子就此获得消失孩子的身份和家庭。其实本来对逃出来的孩子不第一时间报警或者回家也有不理解,但这几年看过的新闻让我发现所有被拐卖的孩子即使逃出来,遇到真心对他们好的,哪怕就是救济站的工作人员,都很难让他们信任,他们还是会逃。
20090208
里面女神怎么那么丑...感觉好多地方太over了....ps这是个恐怖片 结局还那么让我憋屈...真难过
it's never the same.........
joli美姨的演技痕迹有点点重哦;我没认出JM大叔!!失敬失敬;小杀人犯演得又太过于包含经验了。总之,again,伊斯特伍德的导演,总是让我抓不着他套路
我的感想是,再等80年可能就是中国电影真正坚挺的契机了,那时候我们该有多少可以震惊寰球的题材将被发掘并且改编剧本啊.....竟然是Eastwood导的,刚看完百万宝贝,不应该啊.....
女主很崩溃、很惆怅,以泪洗面,别怕律师和牧师帮你补刀
过于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