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蕃薯浇米

蕃薯浇米,Koali & Rice

主演:归亚蕾,杨贵媚,班铁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闽南语年份:2018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 剧照 NO.1蕃薯浇米 剧照 NO.2蕃薯浇米 剧照 NO.3蕃薯浇米 剧照 NO.4蕃薯浇米 剧照 NO.5蕃薯浇米 剧照 NO.6蕃薯浇米 剧照 NO.13蕃薯浇米 剧照 NO.14蕃薯浇米 剧照 NO.15蕃薯浇米 剧照 NO.16蕃薯浇米 剧照 NO.17蕃薯浇米 剧照 NO.18蕃薯浇米 剧照 NO.19蕃薯浇米 剧照 NO.20

《蕃薯浇米》剧情介绍

蕃薯浇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母亲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见的出口美梦贩售栈警察学院铁甲钢拳完全猎魔攻略超级食人鱼失孤狼袭草原然后,她找到了我黑人学院绑架:黑人女孩失踪电影余烬布衣天子泪洒女人花英勇少年千日的约定双水村里枣花香启示录酒店谁在你身边机器侠扫毒2:天地对决迅雷之旅伞少女安魂恶魔游戏冒牌大状审死官谍海风云与你的九次相遇神战:权力之眼咕咚咕咚喜欢你

《蕃薯浇米》长篇影评

 1 ) 没有水,泉州就变成了白川。

看天线宝宝看红绿以赌博,额,这个可不好。

倒卖医保药品。

不可乱丢神像。

老人家咳嗽,希望儿子回家看望,两个儿子推说要忙。

带状疱疹为何不用阿昔洛韦而用鬼针草?

画符治病。

老了依然有人爱。

老姐妹。

异地夫妻辛苦多。

男人的不作为。

年轻人的不作为。

好像农村里都是老一辈在撑着家庭,年轻的不知道在干什么。

晒得像地瓜。

借口生病,长大在外的孩子才会回家。

人帅,腰直骨直。

在农村,老年人不能有爱情?

盲人歌手叫卖乞讨。

牛跟人。

师父专门来看她。

老老太劝她:眼前的事比身后的事更重要。

烧蜡烛练习打腰鼓,舞姿好美。

以为要结束的时候,没想到还有。

 2 ) 「不语068」温情是种鼓励——《番薯浇米》影评

开年第一部院线,也是华语、新导演、女性主题、地方文化的电影。

过多标签也是该片避不开的特征之一。

用学术语言来说,导演充分运用了职业优势,体现了个人话语风格,同时暴露出执行好剧本的能力短板。

先说演员。

归亚蕾和杨贵媚的诠释无话可说,细腻到位。

而大量采用素人演员的方式,除去商业考量也是合适的,只是台词的部分值得更好。

比如老太太的台词依旧不够生活化,导致演出痕迹明显,有些可惜。

轻说重词是演员的功力,而导演的功力要体现在让台词更贴合表达。

前文提到该片的剧本是非常优秀的,在处理上,却缺乏整体设计,显得破碎。

单看一些片断,很容易体会导演要传递的信息和情绪,但还有很多令人感觉多余或缺失(可能就是剪掉了)的镜头。

这不仅是节奏、片断取舍、镜头语言等方面的问题,还可能涉及音乐、画面效果的配合。

比如踩水车的音乐,或许更轻柔一些,然后画面不加滤镜,会更显得自然动人。

再比如结尾的晕眩效果,改为定格特写,可以减少突兀的魔幻感而增加凝视的思索深度。

当然,可以看到导演通过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在人物服饰的色彩选择上几乎完美,但整体的韵味需要更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曲很贴片又易传唱,甚好。

但其它一些配乐混杂的风格,需要修改。

整体的节奏在一半的地方转折,这种近乎等分的做法是危险的。

由于归亚蕾饰演角色的重心在于转变,这需要女主人物形象丰满的同时,补充前半段未完成的女配人物的建构,后半段的压力会过大。

该片机械式重复并不能达到效果,使得女配的建构不完善,女主的转变就显得内容不足,需依靠更多现实叙事来弥补,而非思索深度来强化。

该片的呼应很巧妙,但稍有疑惑。

梳头的桥段出现多次,最后剪短了想念,便了无牵挂的淡出是感人的。

同时,影片也试图传递一些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在开头梳头后和结尾剪发前都加了一段江水的画面,浓烟无声的喧嚣和起初柔和晨光的安宁是强大的对比。

但双重呼应之间的衔接需要更巧妙的“材质”,这是对导演之后习作的期待。

最后是加分项的考量,该片不张扬的手法让地方传统与人物故事柔和并行,并哀而不伤。

许多桥段的设计是“高级”的。

比如老太太深夜窥见的孤独,雨中道出生活感悟的悲凉与温暖。

这都为之前的标签加了不少分。

最后的最后,严格按照分数来说是6.5分,但值得鼓励。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电影)「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写在后面】:由于本场是参加了风尚成都的专场观影会(再次谢谢Ben帅),在映前有叶导的自述视频。

导演欲表达对母亲身份、老年群体、家庭关系、社会演变等多重话题的看法,选择落脚在“资深少女”面对生老病死的自我转变上。

作为新导演,仍有一些“想太多”的痕迹,试图将自我回忆统统装进来,每一个细节都想给到镜头,这个时候,作品在家庭纪录和荧幕故事之间就有了平衡的难度。

不过重新激活自己的记忆,是一件幸事,尝试总是好的。

在采访中,“不告而别”这个词出现了三次,就好像我们面对人生中的重要命题,往往没有思考好,便似乎错过了。

社会,家庭,自我,人生重要的三个问题,我们都终将面对。

有趣的是,面对自我,虽从来都不晚,却一般来得很晚。

女性背负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在当下被更多地看见,这是叶导不断呈现的(从设计到电影)。

突然有些期待男性视角的好片子,或许才能对当下迷茫的青年人树立更完整的榜样。

叶导,试试?

 3 ) 好的电影与我而言是面镜子

想写的太多了,不知从哪里落笔,决定用这种总结的方式来记录:

1.女人(母亲)往往是撑起一个家庭幸福的精神支柱,越是简单的人,活得越不简单。

2.亲情,偶有在友情面前也会失色。

友情,在独孤一掷的时候比爱情更权威。

3.爱自己是比天大的事,可咱们都在用一辈子去爱身边的所有,独落了自己。

莫做悔事,再来一世。

4.夜里接到家里人的电话,唠叨后面是隐忍浓烈的想念。

5.我爱我妈。

 4 ) 平淡中却更真情

我坚定的给五星满分。

即使阿娥走的突兀,即使有些场景表演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即使结尾让秀妹姑在理发店椅子上安然死去,看的做作和不高级。

但是,冲着一个年轻导演导的第一部处女长片能把眼光投向这样一个不讨喜,说方言,平淡无奇没有波澜的简单乡村故事里,对着一群村民或是年长的老人,娓娓述说着一个个平凡的事情,表达着自己的乡愁和思念,展开了一些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联和情感。

这是多么难得啊!!!

回归到那些普通却很温暖的生活中,不炫技,不批判,没有戾气充满了和气,清汤挂面可又丝丝缕缕,虽然全员都是闽南语,可是归亚蕾说出来好糯好暖,真的像是资深少女,不管年纪多大,永远都是柔柔的,让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水样的温情和动人。

杨贵媚像个粗线条的村妇,怒了就骂,悲了就哭,对秀妹姑实心实意完全当自家姐姐看。

两位华语界的常青藤,在这样一部乡村戏里穿着当地人的衣服,头发凌乱或者脸色黝黑,可是你分明能看到他们的克制和收敛,他们就是当地人,区别于巩俐的秋菊,大家表演不是一个路数,剧情也完全不同。

总之我一直沉浸在整个影片营造的气氛里,好像吹到了海风,好像晒到了骄阳,又好像被稀稀拉拉的小雨打湿我的心,我的眼……眼泪在最后三个主要演员的面对镜头温暖的笑脸中流了下来,虽然是哭了,可是我真的很暖。

太享受这样类型的片子,和自己投身家庭纪实摄影的身份有很大关系,随着自己步入中年,你的孩子一天天成长,都高过了你,你的父母早已在你眼前老去,忘东忘西啰里啰嗦,我喜欢举起相机来记录他们的变化,更是记录了我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些貌似平常的画面却是日后回味的珍品,无可附加,无以轮比!

希望叶谦导演能有更大的舞台,配乐又那么贴合和感动,心意很诚,此时的所谓电影技法和手段都不重要,被暖到,有感触,收到了导演传达的信息,就够了~才第一部嘛,未来一定会更好。

最后放我拍的两张爷爷的背影,他已经离开,可这些影像,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常常想起……爱我们的生活,爱我们的家人吧。

 5 ) 不要再把红色沙漠植入乡土中国了

确实片如其标签:女性、老年、农村、方言,因为除了女主角是一位说方言的生活在农村的老年女性之外,这几个元素之间没有任何别的关联。

闽南语的陌生化同民俗、神灵信仰一起,构成了极前现代的农村,与先进的台湾省蔬菜大棚和站在海边的海军昭示出一种有意味的对比。

(不过这不是完全的重点)老人望向海市蜃楼般的城市群之时,呈现的并非“被遗忘”的怅然,而是召唤出一种关于现代性的乡愁——显然这一角色完全不是一个中国农民,而像是从城市带着浓浓的女性主义气质的情感苦闷,被错乱安排进乡土里的编外人员,在这种表达下,能慰藉她的当然不可能是这一“落后”村庄中肉身真实存在的淳朴男人,而是死去的另一位同境况的女性友人的幽灵,即从圆满或破碎的镜子里看到的那些充满了所谓现代性感性的自己(所以她最后选择成为她)。

能治好她身体疾病的当然不是中医西医,而是神化了的民俗和被展现为巫医的宗教所代表的想象中的中国“史前”记忆。

历史很显然地断裂了,水土很显然地不服了,第五代的影响很显然地旷日持久了,我的观影时间很显然地被浪费了。

 6 ) 《番薯浇米》:太闽南了,太闽南了

觉得还行的话欢迎关注公众号:一周五六的后仓库这部电影今年年初上映,听友人提起过,最近听说视频网站上可看了,遂看。

观看后最大的感受——太闽南了。

全闽南语对白,故事发生地在沿海,公交车上印着泉州,遍布的石头房子。

实际上归亚蕾老师一出来的服装,我心一颤。

包着花巾的老人,完全就是我童年记忆的复刻。

这部作品勾起许多我年少时的回忆,太多太多。

完全就是闽南风俗大赏。

但凡在闽南生活过的人,一定都会有特别深的感触。

其中最为深刻的一个片段——秀妹的两个儿媳在看《天线宝宝》,在计算着某个动作的发生。

那会都说六合彩的开奖就是每天《天线宝宝》里的某个内容。

记得过去小学的时候,上学路上有间铺子,里面的爷爷每天早上都在看《天线宝宝》太**深刻了这里。

另外一个片段是阿水师给秀妹种了片三角梅,还弄了人力水车。

怪浪漫的。

从角色来说三个主要演员都是台湾演员,其中归亚蕾、杨贵媚都是名声在外。

当然口音上略有差别,我倒是听着其他演员的口音更亲切。

尤其是腰鼓队的负责人,那个声,的确就是咱厝人的声音。

故事本身属于细火慢炖。

角色呢,秀妹是一个柔和的老人,儿子在外。

儿媳不太孝顺,孙子也不亲近。

上了年岁还得跟着干活,是苦。

有人对她好,又碍于乡里人言语,儿媳们的阻碍,表不得情,也苦。

归亚蕾老师诠释这个角色难度并不大,她本身形象就蛮符合了,加上多年的功力,让人相信也不难。

算是需要用劲的地方就是那个特写,阿娥去世后的泪水。

其他感觉考验不大。

阿娥活泼得多,插科打诨相当自然。

杨贵媚老师演技到位。

但角色也苦,孩子出海讨生活,一年见一面。

老伴酗酒还爱动手。

比起归亚蕾稳、柔的风格,杨贵媚的角色更讨喜。

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戏剧人物,这就是身边的那种阿姨,爱开玩笑,有时候喜欢占便宜,人不坏。

秀妹和阿娥关系极好,互相帮衬、互相扶持。

我的理解里故事是希望传递两人的连结,秀妹一直为家庭,她很少为自己。

而阿娥去世后她去打腰鼓和接受阿水师都是改变的标志。

就是转折显得,怎么说呢?

就是转了。

因为故事性不强,我觉得叙事的意味,它是在讲故事的,而不是在演故事。

就跟前面我说到的细火慢炖,味道不浓。

抛开乡间的亲切感,我还蛮喜欢它的方式。

拍摄上很整齐,这是导演的毕业之作,也是转型之作,确实给我一种蛮板正的感觉。

看起来不复杂,很舒服。

调色上有几处特别喜欢,但感觉前后不是特别统一。

就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就到了那个位置了。

这是我觉得还不够好的地方,但剧本也是导演操刀的,很有特色。

就是感觉痕迹化和设定感重了些。

这个片子非闽南生活过的人看,感觉肯定大不一样。

我自己是带着滤镜看的,导演还原得挺好的,这是很真实的闽南生活。

因大多人实在已经远离了那种生活,看见了,实在颇多回忆。

导演歌词写得可以。

但实在没有太多拍闽南的片子,听到最地道的乡音还是熟悉和怀念。

生长于此,此乃幸事。

番薯浇米蛮好吃的,就是不能太稠了,稠了就没那个味道了。

还就得稀,比起影片里的鱼脯,我还是中意花生,鱼脯还是太咸了。

7.5吧,家乡滤镜稍微给点加成。

 7 ) 新与旧的碰撞

《蕃薯浇米》讲述的是一个闽南农村的老太太秀妹在与闺蜜阿娥的相处当中,逐渐找到自我价值的故事。

导演通过缓慢的节奏将朴素的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带到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独具闽南风味的乡土画卷。

使观众领略到特有的闽南文化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空巢老人的人文关怀。

•独具一格的闽南风情 《蕃薯浇米》蕴含着非常多的闽南元素,让观众很好地感受到闽南的风情,也令更多的人看到闽南、关注到闽南,十分有意义。

最为突出的就是该片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全闽南语的院线电影,当中闽南话的对白让人觉得尤为亲切,也更好地展示出闽南农村的真实风貌。

里面还展现了闽南的宗教文化,例如:掷筊、妈祖、大仙翁仔、托梦、灵堂里的哭丧女等等。

在电影的末尾,一间小庙同时摆着许多神像,更是体现出闽南宗教的包容性。

影片还有闽南传统文化的元素,像惠安女的服饰和《陈三五娘》的歌仔戏。

当中陈三和五娘敢于与命运抗衡,追求爱情的故事也预示着秀妹与阿水师的恋情曲折发展。

再有秀妹两个儿媳看《天线宝宝》买六合彩的情节也勾起了观众儿时的记忆。

更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将泉州农村的风景拍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这些闽南的点点滴滴,还原出最真实的生活,唤醒了大家脑海深处最真实的记忆,引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

同时导演也表达出一种担忧——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工业元素不断侵蚀着闽南这片土壤,与传统的闽南文化产生冲突。

像是戏中提到台湾先进的菜棚与当地人种地用的土方法,还有远处烟囱冒烟的工厂同传统的闽南乡村,无不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反思。

•对于空巢老人的关注 导演用一种慢节奏、聚焦小人物的方式带我们走进如同“蕃薯浇米”一样质朴的乡村生活当中,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空巢老人这一社会问题。

就像《推拿》当中的盲人群体一样,空巢老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情感需求,但却被这个社会所忽视。

电影当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阿娥在菜园里偷菜被抓,而秀妹用戒指把她赎出来以后,两个人相互打闹开玩笑。

这个场景当中两人是那样的活泼可爱,与现在年轻人闺蜜之间玩闹的情形毫无二致。

但他们却被遗忘、被忽略。

特别是闽南女性身上有着任劳任怨的品质,她们一直在为家庭付出,其实也承担着不少的压力。

戏中秀妹去帮儿媳在盐场晒盐,甚至摔伤了腿脚,平时也有在帮儿媳去卖海鲜。

可是家中的两个儿子忙于工作,极少回来探望秀妹,秀妹要以生病为借口才能见上几面。

当她得了腰缠蛇的时候,从两个儿媳的言行当中,也看出她们对秀妹的嫌弃。

甚至连自己孙子也甚少与她交流。

家庭里的漠视无不刺痛着秀妹的内心。

而且他们与时代相脱节,孙子喜欢玩平板,而秀妹却买了公仔给他玩。

后来秀妹去跟年轻人一起打腰鼓,反倒被别人嫌弃,自己也跟不上其他人的节奏。

同时他们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秀妹怕别人说闲话,迟迟不敢接受阿水师的爱情。

电影中的一幕幕场景,不正是当今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正是如此,空巢老人一直活不出自己,找寻不到自身的意义。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而他们却被留在了“岸边”。

•新颖的手法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得知阿娥走了以后,秀妹独自一个人在田地里行走。

这里的画面向左旋转了九十度,使秀妹行走的方向是朝荧幕的下方。

进行了这样的处理,仿佛是秀妹堕入了一个深渊,很好地描绘出秀妹内心的绝望。

这个镜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着实惊艳!

影片中还有几次用失焦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心境,也是恰到好处。

•结尾《蕃薯浇米》作为叶谦导演的处女作,表现确实出色。

无论是工业化与闽南文化的冲突,还是空巢老人与现今时代的冲突,归根究底都是新与旧的碰撞。

如何在新旧当中把握平衡,值得每位观众思考。

同时导演想把太多自己对于故乡的情结表达在电影当中,反而导致影片产生多余的元素,拖缓了情节的发展。

期待叶谦导演下部作品《神明都在看》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8 ) 说闽南语的老少女晚年的情谊

“番薯浇米”,地瓜稀饭,平凡得像是现代人再也不会随口提起的一种老去的记忆。

导演叶谦从时装设计跨界到电影导演,从最初的预告片作业到如今跨度四年终于公映,对于一个闽南男孩来说,创作的归途也许就是乡愁。

而对于闽南和潮汕地区长大的我,从电影里大量的闽南风物和民俗里获得记忆共感:妈祖神明、寺庙和祠堂、殡葬文化、在地迷信、花色头巾和斗笠在头的惠安女及其相关的农作和渔业,这些也无一不呈现出导演对于闽南这片土地记忆的深沉。

两个只说闽南语的老少女闺蜜晚年的情谊,一走一留,再剩下其中一位孤身应对这个人情忽冷忽热的小世界,幸而你能获得另一个他绵绵的爱,你也有另一个她能施于淡淡的爱,人情在这些质朴的邻里、友人、亲戚之间分散成琐碎又意味深长的日常。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

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

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9 ) 后半生我该怎么度过

开头梳头,结尾剪头,理发店门口写着“从头开始”,串联了起来。

节奏很慢,更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闽南地区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日常生活;信仰神明,神鬼托梦,算命先生;家庭以夫以子为核心。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面子最重要。

大家本不富足的生活里相互帮助,各自家庭不幸、相互安慰继续生活下去。

偶尔小打小闹的姐妹,细心照顾你爱着你的人,幽幽的阳光照进恬静的生活,虽然害怕闲言碎语,但还是希望和你一起。

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因为经历着身边亲密人的离开而愈发孤单,所谓每天自己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爱,只有知心的姐妹即使无言,也能够感同身受,替你接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才是我后面日子的寄托,可这一点失败之后,我也没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可以说放下了所有牵挂,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10 ) 番薯浇米就是简单过日子

“番薯浇米”在闽南语里的意思是:”番薯和米“。

不起眼的片名,一锅清淡的地瓜粥,简简单单。

这让我想到每天晚餐妈妈都会做的地瓜粥,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是大大世界的平凡,又是小小世界的不普通。

电影里离家在外打拼回家的儿子回家,最想念的味道就是番薯浇米,一下子吃了好几碗,我突然好想吃我妈妈做的地瓜粥了。

这碗番薯浇米大概是泉州人对母亲的”乡愁“吧。

番薯浇米讲的是在闽南农村老年妇女勇敢打破世俗偏见与自我设限,勇敢追求自己所想的这样的一个故事。

林秀妹和阿水师的爱情给人以朴实又浪漫的感觉,你给我做鼓锤,我给你补衣服,在三角梅旁边的一起脚踩水车,十分美又浪漫。

而和青娥两人之间的姐妹情谊也十分动人,娥因为偷菜而被抓走,秀妹去赎娥回来,娥像做错事的小孩听秀妹训斥,而后打闹的那一段,让我们不禁一笑,真是两个可爱老太啊。

林秀妹饰演者归亚蕾老师祖籍长沙,为了拍这部剧花费了半年时间学习闽南语,在此之间她从未拍过闽南语戏剧,她说觉得用闽南语对白拍电影比外语还难。

到了现场拍戏时,已经可以简单的和当地人进行交流,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十分用心。

在这部电影里归亚蕾老师首次全素颜出镜,归亚蕾老师觉得她在片中有些“丑“,但许多影迷觉得这是更加真实动人的归亚蕾,我也一样。

我看到片中的可爱老太秀妹就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小时候一直是外婆外公带大的,而我的外婆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其实现在我对外婆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片中秀妹让我觉得我外婆就该是这样的,和蔼可爱的闽南老太,事实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泉州人,影片里面的妈祖神明,民俗文化,舞龙舞狮,丧礼,鬼画符,生了蛇缠身用鬼针草,一些小物件,惠安女的头巾,看天线宝宝买六合彩……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导演意图想要通过某种魔幻现实主义来讲述生死人情,而豆瓣上很多人觉得这些很莫名其妙,但这就是现实闽南人文的真实再现,托梦,信仰,风俗,神明和灵魂,这些都是闽南人乡村的寻常存在。

有些东西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当神明,舞龙舞狮等一些民俗文化出现的片段,镜头都进行了镜像弯曲的处理,虽然我知道是想要表达某种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些片段的确很影响观看。

当很多人在惋惜优秀的女演员那么多,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只能演婆婆妈妈,羡慕大洋彼岸的演员,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十八也美,八十也美。

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年暮女性打破世俗和偏见的故事,而屏幕真的缺失这样的故事,所以更显的难得可贵。

所以有这样的一部片子真好。

《蕃薯浇米》短评

符号化呈现现实是偷懒减省的办法,在“反现实”语境(《米花之味》)中可以成立,但对于一部“新现实”电影,越多符号只会让影像离真实越远。有几处镜头设计不错。

7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我妈:泉州人哪里是这样的……👈朴实又一针见血

11分钟前
  • RENDEZvous
  • 还行

看朋友發的文章裏介紹,聽了歸奶奶的歌,立刻買了票;喜歡李少紅、歸亞蕾、賈樟柯,馬上要和一年多沒碰面的家人見面,兒時有過農村生活記憶,對於這樣的我,這影片像溫柔的親人撫慰,一直感動著我,片尾響起歸奶奶的歌,眼淚纔漫上來,想家人了。

15分钟前
  • 陆佳
  • 力荐

有点期待过高,好友啊娥离世后一切都变得怪怪的,感觉像要讲的东西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放进去但又没有煮在一起的感觉,节奏上前面跟后面也有点落差

20分钟前
  • yukicheung
  • 还行

取景、物品、场景、情节全部来自我的家乡,所以会很有亲切感,也很容易理解。但是估计不在那边长大的孩子不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加上为了展现家乡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堆积得太多,稍显生硬。这可能是分数不高的原因吧。

21分钟前
  • URnoTALone
  • 推荐

旁枝太多,哪个面向都显得不彻底,思绪延展不开,便感觉平和乱了。

23分钟前
  • syi_ga
  • 较差

之前就听说这部闽南题材的方言电影不错,女性视角的空巢老人,可能不太受男性影迷待见,但感觉挺喜欢。每个镜头都仿佛是工业设计,俯拍镜面中景特写,后半段超现实思索,为博亲人关注垂死挣扎。带着地方宗教民俗色彩,粗茶淡饭的生活细节想到了外婆。节奏平缓,了解陌生之地不同视野。偷窥打鼓的年长老太摄人心魄,褶皱投射荒芜。缺点是两位影后不够接地气,巴掌逗趣那里演绎刻意。(那位说管虎张一白提前退场的麻烦有点观影道德,现场造谣混淆视听,我就坐张一白身后,所有人都看完才退场,只不过陈冲坚持到导演出场映后)

24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除了杨贵媚,其他人都是工具式地呈现一个状态、机械地执行剧本,配合这太过俗套的视听语言,以致影片的主题太过简单明了,毫无亮点

29分钟前
  • 东风
  • 较差

多少有点概念先行了

32分钟前
  • 西西
  • 较差

同一天看了两部双女主的电影,感触很深。这里讲述的是两名乡村女性的中晚年生活,一个极少被当下语境关注的群体。为家庭辛苦操劳、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女性,上了年纪后面临时代变迁,丧偶或形同丧偶,孩子远去、自我孤独以及死亡宿命,不再被家庭甚至社会需要后如何自处,如何度过余生,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找回自我。

37分钟前
  • tinky
  • 推荐

可惜要去一个约定好的场,没能看完,泉州乡下民俗风貌,在两个台湾影后的对戏中被娓娓展出,惬意舒坦。据说在青娥过世之后,片子垮塌了?没能看到。

4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腾讯视频【6/10】罕见的大陆的闽南语电影,整体的感觉还满喜欢的,有闽南地区的风情画的意思。但故事实在有些单薄,甚至有些混乱,而且配乐也用得有些奇怪。

45分钟前
  • 小钻风
  • 还行

开始以为会是《东京物语》那种反应亲子疏离的家庭戏,然而杨贵媚死后的戏越来越莫名其妙,要素过多,不知道想干啥。后半段甚至看得人有些厌烦。对闽南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示还是有点意思,美术也挺突出。

48分钟前
  • 李来来
  • 较差

夕阳红老来俏,架不住本子糙,故事内容地域属性太强造成文化语境隔断,根本代入不到里面去,就觉着配乐整挺好,一股清流嘿。

52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有好些片段的对白和镜头都很有意思,比如那头老牛,比如雨天窄巷中换伞,比如夜晚托梦。

57分钟前
  • 柳风烟
  • 力荐

闽南渔村老人的晚年惨淡人生

1小时前
  • 李清厚
  • 推荐

太满了,丝毫不知道克制。白瞎了归亚蕾和杨贵媚这级别的卡司。

1小时前
  • 冰山的阴影
  • 还行

终于踩雷了

1小时前
  • 特罗萨德
  • 较差

#75#新导演的处女座,能拍成这样,着实厉害了。关注点放在泉州乡村里面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蕃薯浇米是切入点,闽南人常见的主食。象征着她们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是她们跟年轻一辈的情感联系点。她们上了年纪,孙子辈不离,儿子辈在外赚钱,相互陪伴的只剩下了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是影片的转折点。前半段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倒也没有觉着干涩。后半段节奏突然加快,显得有些慌乱,但这也像极了秀妹的生活,青娥离开后,让她更显得手足无措。归亚蕾老师和杨秀媚老师的表演很棒。

1小时前
  • 桃李春风换杯酒
  • 力荐

#3rdPYIFF# 期待无比,但是遗憾颇多。一个小时后看得我频频叹气,无数次产生了“这真的没必要”的观感。前半程完全去戏剧化,散,抓不住重心,生活流的影片不是简单的时间碎片的堆砌啊;后半程的转折又完全直给,没有充分的情绪铺垫,而且好几次切换KTV模式(甚至老年迪斯科风格)更是看不懂了。年轻导演对于文本的扩充真的很容易不加节制,这部同样的毛病。两位奶奶很可爱,但是戏都有点怪,不自然。映后交流的提问我也是听不懂……anyway,还是比较失望,导演这么年轻这么帅,继续做设计师吧,挺好的。对了,奶奶们的头巾都蛮好看的,求个淘宝链接。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