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女子
Кроткая,铁幕温柔女子(港),残酷的温柔(台),温顺的女性,A Gentle Creature,Une femme douce,Krotkaya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利亚·阿赫贾科娃,瓦西利娜·马科夫采娃,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谢尔盖·罗斯林,罗扎·哈伊鲁林娜,维克托·奈梅茨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俄罗斯,立陶宛,荷兰,乌克兰,拉脱维亚语言:俄语年份:2017
简介:寄给狱中丈夫的包裹突然打回头,妻子别无选择只得远赴西伯利亚寻找答案。列宁巨像矗立,铁幕阴影无处不在,人人落魄失魂自我麻醉,对一切视若无睹。的士司机说「监狱助人生存」,妻子面对高墙却处处受尽屈辱, 丈夫依然下落不明,欲知真相代价沉重。启发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温柔女子》,撕破温柔尽现残酷,暴露极权压迫至今仍阴魂不散。..详细 >
2019-2-21 全程苦瓜脸的还有我
2.5 这个电影我是很不喜欢,我还奇怪为什么拍那么多跟探监没关系的对话唱歌party段落,到最后的讽刺大会才恍然大悟,结构上确实还算是亮点,但是前面那些对话实在是没什么意思,看不下去,然后温柔女子这个设定也十分的不讨喜,对所有社会的恶都逆来顺受,不舒服
oh~~呸!
每一场戏都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那种无可奈何地束缚感如同女主的经历一般,根本无法挣脱,一路经历下来便是集权国家各种行为大观。比如那场女主被狱警请上车的桥段,车窗外、车后座、后视镜所有镜头放在一个镜头里,那种无力惊悚感不寒而栗。从一开始最后的梦境究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高潮,还是当代现实主义的强暴。一座监狱缩在一座小镇里,监狱也早已成为小镇的给养土壤。导演想表达的更多地是那些平庸之恶,每一个小镇居民都是拥护体制的民众,这一方恶土是由独裁者开垦更是由刁民滋养。
如此熟悉,如此无力,如此绝望的一切
挺好的
3.0。1.前半段值五分,后半段直线下滑。2.温柔冷静而不自知的专制更能刺破人心,自以为是的盛典像极了批判大会,唯一的盛典女主却与此无关,噩梦代表的一切的终结。3.导演的角度一直很刁钻,能找到那个最微小的点却无法把力量控制到最后,挺遗憾的。4.关键是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别想,别想,别想!
内容太陈旧
意识形态的转型无法带动红歌时代的幽灵,《囧妈》的意味拔高一些也在于此但是拍得太烂。
导演把控力太差 影片后半段天马行空 关键是全片拍的还不便宜 前半段老式公路片让人昏昏欲睡 后半段的超现实又破坏了全面建立的现实感 为了装逼而拍摄的影片 失败中的失败
确实如波米所说真是单场戏为王,但总感觉总体串起来差点。但比后期的贾樟柯好。不堆砌符号。原来除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也与俄罗斯有这么多恩怨情仇。有点让人想起《狗镇》(但不玩妮寇的白莲花),《鬼子来了》。还是希望再看看导演的其他作品。
前后有点割裂
6.5。监狱为中心的城市体系的全景式展现,梦境的段落是败笔。
周边人物以及场景设计、台词,让我想起贾樟柯的乡土。苏维埃已经消失了,苏维埃却无处不在,而且导演还摆在你脸上看。但是熟悉的官僚风格与探视窗口,依稀浮现了以往的记忆的影子,只是不知道如今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影片后期的魔幻主义场景是一亮点,象征意义也太强了些。前后场景的对比,最后的悬念,让我困惑,她的丈夫到底是犯了什么样的罪?
D / 前3/4的长镜头非常扎实,调度功力了得。女主完全架空的处理方式反而使得她成为体制中不断穿梭的冷峻视点,克制地描绘出后苏联时代的转型迷局,“不是个例”却是无法联合的“个例”。后1/4梦境处理完美摧毁全片,导演一定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才遛出个美颜滤镜的宴会来作肤浅的讽刺。
虎頭蛇尾,有點失望.2.5吧,劇情挺熟悉,算是套路型劇情,前半部分手法很有質感,包括色調,道具以及場景的還原都很復古...然而...後半部分開始就...完全偏離軌道...結尾更是莫名其妙.其實這個故事如果劇本可以緊湊一些加上導演的剪輯能夠在精簡一些就更好了.高開低走,可惜.
极权国家行为大赏,庸众比皇帝更可怕/后半段超现实梦境太直白了
单场戏确实出色。
冗长无聊……
片子太長太悶,結尾出才體現文藝片應有的內涵。這電影醜化俄羅斯政權,到底在拍今天的俄羅斯還是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