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法兰西

France,芳名法兰西,此晨半晴阴,法兰西女主播(港),天后主播法兰西(台),On a Half Clear Morning,Par ce demi-clair matin

主演:蕾雅·赛杜,布朗什·加丁,班哲明·比欧雷,伊曼纽尔·阿里奥利,茱莉安·柯勒,Gaëtan Amiel,Jawad Zemmar,Marc Bettinelli,Lucile Roche,Noura Benbahlouli,Abdellah Chahouat,Alfred d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21

《法兰西》剧照

法兰西 剧照 NO.1法兰西 剧照 NO.2法兰西 剧照 NO.3法兰西 剧照 NO.4法兰西 剧照 NO.5法兰西 剧照 NO.6法兰西 剧照 NO.13法兰西 剧照 NO.14法兰西 剧照 NO.15法兰西 剧照 NO.16法兰西 剧照 NO.17法兰西 剧照 NO.18法兰西 剧照 NO.19法兰西 剧照 NO.20

《法兰西》剧情介绍

法兰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国第一女主播法兰西强悍娇艳,记者会上向总统犀利提问,转眼又眉来眼去频送秋波;坐镇主持政论节目,以完美妆容力战来宾;亲身前往远方战地“演绎”实况,还不忘忙碌奔波照顾家庭。她原是法国人心头上的一颗硃砂痣,一场肇事车祸却让她成了那抹蚊子血。法兰西发现主播的华美衣袍下其实爬满了蚤子,播报台下的美丽与哀愁谁人能解?当她决定洗尽铅华隐姓埋名,意外的邂逅突然降临,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怪咖名导布鲁诺杜蒙以“法兰西”为名,直讽国家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的种种现象。从新闻操弄、难民问题到失能家庭,刻意营造的通俗手法与脸部特写,捕捉主角在虚假之外,无处安放的敏感脆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休假日的坏人先生白兔糖沙海监视者冬日将至君心难逑森林孤影这个医师超麻烦闽赣风云药仙国土安全第二季永夜惊魂眼镜蛇第四季三贵情史高原激战明天我们好好过美人与美人假面骑士EX-AIDTrilogyAnotherEndingPartI假面骑士Brave&假面骑士Snipe荷兰杀手精武少年初恋限定OVA限定少女。嗜人之夜猎枪往事囚静龙棺古墓2亡灵之花隔壁的护士助理特别篇2025弑君者色彩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吸血鬼日记第一季

《法兰西》长篇影评

 1 ) 镜头之下无真相

《法兰西》这部片子很怪。

看过布鲁诺·杜蒙的人都知道他本身就是个怪才。

这个片名和女主同名,很多人觉得法兰西就象征着法兰西,外表靓丽光鲜,其实一塌糊涂。

非要这么说也不是不成。

但反正我不觉得这片只是在聊法国那点事儿。

海报信息量就很大:珠光宝气的赛杜坐在直播间,银屏上是她在现场的英勇形象,回眸间无尽的冷漠与无奈......

有谁知道这是真的法国总统还是找人扮演的?

蕾雅·赛杜在片中演技大展,最厉害的就最她的哭戏。

她的哭戏简直出神入画,说哭就哭。

以至我看好多豆瓣网友说女主得了抑郁症。

她在工作现场会哭,在采访现场会为难民们一洒同情泪,被采访的政客强白几句,马上公主哭。

被问了尴尬问题立即现场飙泪。

离职时的热泪盈框,被爱的人欺负也会大放悲声。

顺便说一句,这个境头是放在汽车脚踏板的位置,我在以前的电影里从没见到这样的机位。

她哭得好丑,蕾雅·赛杜能站到现在世界影坛一姐的位置真不是浪得虚名,人家真是拼。

说来就来的眼泪,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杜蒙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观众的共情。

赛杜永远知道镜头在哪儿,就算哭成这样,也能准确找到隐藏的摄像头。

片中有好几场是女主在采访现场的戏,杜蒙不厌其烦地让她表演采访的全部过程,包括提问镜头的补拍。

他想说明啥?

其实新闻采访和拍电影是很像的,镜头不可能是一镜到底,需要重拍、机位的调整,和后期的剪辑,以完成时空的缝合。

导演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新闻采访的制作过程,就是质疑一下事情的真实:你所见未必为真。

还有开车的场景,很多网友都发现了有明显的穿帮镜头。

那显然是杜蒙有意为之的。

赛杜拎包就走出了车,这种故意的穿帮,就是要消解影像空间的现实感。

告诉观众:这是电影!

再讲几个有意思的镜头吧。

女主到她撞伤的快递小哥(好像是移民家庭)慰问,她在一个看着不错的家里,小哥的妈却说家里没有收入,生活困窘。

这时,镜头推向赛杜,我们看到她在思考,然后镜头固定在她脸上,她掏出支票,给这家人开了张挺大额的支票。

明知被讹,但考虑到镜头后那些看不见的目光,女主爽快地掏出了支票本。

另一个镜头里,杜赛闷闷不乐地坐在公园长椅上,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四十五度角向斜上方直视镜头,露出奇怪的笑容。

你们能放过我吗?

同样的微笑和哭泣,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达到杜赛的表演峰值:她依偎在曾经骗过她的无良记者怀里,对着镜头,不,是对着观众露出了她标志性的笑容,而此时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划落!

流泪的笑容,诡异的凝视。

所有的穿帮,所有的直视观众,所有的动不动发生的梨花带雨,其实只想说一个事儿,有镜头的地方无真相。

一切不过是精心,有时甚至是粗心布置的骗局。

为了观者的窥伺欲的满足,当然也是为了钱,为了女主那不经意被展示出的上流社会体面生活。

因为有了摄影机的“凝视”你哪里分得清人们是真实地活着,还是表演给你看?!

如果你的忧伤也是镜头下的,我们怎么分得清它是表演还是真情呢?

女主只有在一个时候没有哭,就是她去给老公和儿子扫墓的这个镜头!

正如深焦大伽圆首的秘书在他的豆瓣影评里指出的那样:《法兰西》给了我们一个故事,却又有意将我们拉出普通影像为观众营造的舒适区,只因于杜蒙而言,一切尽是伪造,一切尽是荒诞。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对那个骗了她的小记者说了一番话,道出了导演对这个被影像遮蔽的时代的看法:你那样做其实还是很嫩的,你毕竟是圈外人。

对于我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我接受这个行业带给我的一切,名利也好,损害也罢。

别和我提什么理想公平、社会正义,那些都是虚的,我只关注当下,就是此时此刻的生活。

觉得没看懂的朋友,细品品她这段话。

 2 ) 颠扑的蓝白红,矛盾的法兰西

用新闻主播作为政治话语权力与民众关系和作用的镜像是常规操作,但同时也是对电影媒介的自反,法兰西在面对嘉宾冒犯崩溃之后参加晚宴的那场戏,对舞台上各方自我展示和心不在焉的互动做得很生动。

中间雪山下的一段其实没有必要下太大重笔,仿佛是因为男人的欺骗和伤害使法兰西重新穿上自己的媒介形象,其实就算没有这样的奇遇她也终将回到权力关系的链接里。

从雪山这一段开始,反而让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对自身思想境遇的自恋自怜覆盖了阶级自反和身份政治思考,在剧作上这部分之后才是法兰西直播对难民生命的调侃被听见,表达不再是递进的,变得有些断裂。

一部法国电影,总会让观众对三色敏感,蓝色在丈夫孩子车祸时大片出现,是解脱了桎梏却很难说到达了自由,可以和基斯洛夫斯基的《蓝》对照。

白色在雪山下出现,看似放下一切的病人们平等地接受治疗,遇上了不认识自己的陌生人,平等地交往,然而一切却并不平等,非一般的人可以来到这里,交往关系从一开始就蕴藏着利益欺骗。

红色出现在最末,被毁坏的红色自行车,以一个“关怀战乱地区、关怀政治、人民权利”姿态装点自己博爱的主持人,被用愤怒作警告。

被伤害被颠覆的蓝白红价值观,凝视这一切在内心寻找平衡而困于现状的法兰西。

 3 ) 一种真实的面相

本片可以看做是柔和版的《方形》,全篇穿插着同样的但更为隐形的反美学讽刺桥段,如怪异化bgm的自我感动,烂俗的三流情感剧场,各式的摆拍。

正面特写的功能从他者视角的怜悯转化为强烈的自我表演,法兰西对着无处不在的镜头哭泣,指向媒介永恒在场这一现代属性,虚实都由镜头和编辑生成。

不同于鲁本对美学表达的解构践虐,法兰西将一种身份的“高贵”贯彻到底,试以ego的梦幻独白应万变,以至于整个亮丽高饱和的色调都为她的美好想象服务。

比起美利坚媒体的无下限真人秀,法兰西(国别和主角的象征关系)的文化ego更显其高傲底色,也就比肉眼可见的摆烂装逼更具危险,它不止于制造虚幻的塑料感,而是更改细微处的意义连接(道德伦理在未经辨析下被误认和坚守,价值判断永远设立在单纯的想当然之后),从而证明高贵在血液里流动的天性,让自我表演得以可能。

不是法兰西假装高贵,是她真切信任如此。

 4 ) 法兰西|笑容如此美丽,为什么如此伤心

在老外的国度,成为明星记者是一种什么体验,大概是很难体会到的。

当领导的见了,也得打哆嗦,谁知道从这位明星记者嘴里,会冒出什么样的“刁钻”呢。

而且,越是这样的记者,好像就越是热衷于“刁难”。

不过,成为明星记者,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能做到深入险地,不管是出于博眼球,还是真的“为国为民”,都值得敬佩。

只是,当明星记者被人评价为“花瓶”时,这可有点让人受不了。

新闻工作者,凭的是实力,怎么就花瓶了。

明星记者决定搞一票大的,这一次,看起来确实是把脑袋别裤腰带上了。

看来老外的记者,为了荣誉,确实是敢拼的。

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位明星记者展开的,做新闻还是蛮有趣的,镜头下的世界,其实还是经过一番“处理”的,明星记者一路拍过来,管窥到镜头后面的故事,还是蛮有趣的。

当然,除了在镜头前,在幕后,媒体人也是正常人,偶尔下了镜头,开个不痛不痒的玩笑也很正常。

上身穿正装,下身穿短裤也未尝不可。

不过,这样的调侃,终究还是“常在河边走”,搞出了大事故。

不过,对于这事儿,好像老外还是蛮宽容的,出了事故之后,该干嘛还干嘛。

明星记者郁闷了一阵,生活还是继续。

关于生活,明星记者也是头大。

高频段的工作节奏,让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家里头的小孩好像也不太亲,而看看丈夫的表情,就知道婚姻也不咋滴。

这种定时炸弹早晚是要爆炸的,于是乎,当丈夫叨叨叨钱用哪儿去了的时候,大明星终于爆发了。

婚姻中的地位,总是和经济挂钩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

只是,这样的开端,结局也就能预料了。

话说,大明星的钱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其实还是可以掰一掰的。

老外接送孩子放学,看来也是一大难题。

大明星估计平时自己不怎么开车,女司机上路本身就很危险,还凑在送孩子上学的早高峰,这不,撞了么。

不过老外好像没有碰瓷这回事儿,被撞的一家子,因为大明星赔了点钱,感觉还是蛮开心的。

只是大明星自己有点过意不去,没事儿就想着补偿一点。

这老外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清晰。

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大明星选择了退出。

疗养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不过,大明星毕竟是大明星,心底里还是有一点骄傲的。

一旦遇到还有不认识自己的人,心底里总是会有些小小的挑战的。

这个时候,在床上征服一下这个不长眼的,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可惜啊,大明星没有看过《无间道》,还学不会保护自己。

故事的结局,还是有点意外。

编剧也是够狠的,把大明星的老公和孩子全写死了,大明星和卧底之间,好像扫除了一切障碍,至于后续的发展是个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虽然感觉没什么辗转起伏,但总是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在宣泄,在故事的结尾,这对“怨侣”看着一个路人甲摧毁了一辆共享单车,一脸的茫然,或许也很好的解释了当年被撞的小伙儿的疑惑。

为什么你的笑容如此美丽,但看起来却如此伤心。

最后,看一看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之南

政治与媒体,政党与人民,家庭与自我。

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之南:自我感动的媚俗与真实经历的痛苦。

开头出现的法国总统与荤段子的并置揭开了政治的落幕:秩序的重写(媒体的谎言)—强者法则。

几十年前的电影的常规里主角乃男人,如今的电影之主角换成了女人,性别变了,倒转过来了,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变—(依然是)强者法则。

人与世界之间始终间隔着一层媒体的边距,电影要做的应该是远离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强者的态度,但同时也最好远离一些“被强者了的”态度,因为电影应该和真理站在一起(真理不在任何的立场之中)。

世界末日就是“我爱你”的真实力量被利益所虚伪。

 6 ) 光的折射

《France》 2021“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认为,自由是有秩序的自由,平等是法律之下的平等,而博爱则是一种与自由社会不相容的价值。

”这也在我小学二年级时,看着插图上的博爱二字有了疑问。

广泛地关爱所有人是对自己的一种阉割吗?

拥有这样一项天赋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共情能力强会是一种博爱的方式吗?

有些问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拉扯得变形。

“不要为我们所看重的事情附上不着边际的价值。

”于是我再也不想去思考博爱这个词有多么伟大的含义需要我去修行。

人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裂缝便会不自主地陷入对裂缝的凝视,时间久了,裂缝被拉扯成巨大的沟壑。

华丽的衣服或者精致的粉饰都无法真实地填补这道裂缝,于是人便摔了下去。

France就是如此。

她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已经彻底被撕碎了。

她无法平衡生活,无法在真和假之间找到真实的边界,她一次又一次在伪善的情绪调动下内耗。

Sisyphus式的反复寻找平衡反复被打破平衡,反复调动情绪反复掩盖情绪。

她的报道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摄影机的介入使得整个采访有了表演的性质,一切按照她的安排拍摄素材,按照她的逻辑剪辑。

她的情绪流动是表演,是一种能够做出的最佳应对机制。

摄像头之外的戏谑、镜头下的轻浮举动被严肃的画面和配音替代。

剪辑完成,节目放送,她抛下又一个话题,人们欢呼她的针砭时弊,却忘了情绪被她煽动也忽视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我宁愿相信她的情绪是一种表演也不愿意去想她的情绪是一种共情能力的产物,或许真的是在共情能力的作用下,她不断加速了内耗,情绪的调动一次又一次贬值成了镜头前模式化的演出。

那这样太痛苦了,我始终信奉人如果有了无法控制的共情能力就会走向毁灭。

)慈善晚会上喋喋不休的男人强调“奉献”,洗手间的贵妇人询问France是右派还是左派,France淡漠地回答“这对你来说有什么差别?

”贵妇人转眼便又回到了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上。

伪善的不止是France,“博爱”也只是一种追求时髦的行为。

“我原本渴望名利,但现在我受不了了,我受不了旁人的目光受不了我先生,连和儿子相处我都觉得吃力。

这样很痛苦,我很不快乐,我明明该有的都有,应该要快乐,但我就是不快乐。

”说起来很恐这类有着保护色的人,情绪无法被直接断定就会造成隔阂。

为数不多的卸下防备的时刻却陷入了陷阱,France的愤怒、歇斯底里、去论证的过程都让这部电影的“喜剧”标签显得讽刺。

影片最后,简单粗暴的答案就这样被甩在面前。

眼泪是无声的抵抗,除了逆来顺受好像没有别的选择。

France是个符号,她指代了法国,你看到她如同看到了星光璀璨,可惜那只是她礼服上的廉价亮片;她指代了新闻界,你看到了真实的画面不过是多少次转码后的美丽拼贴。

她是破碎的拼贴、披着华丽外衣的碎屑。

光经过折射诞生了彩虹,很美,却模糊了本来的面目。

光的折射产生了光晕,你凝视它,陷入一种理性和感性撕扯的眩晕。

(看完后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后来写了一堆啰里八嗦的东西)

 7 ) 杜蒙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一部让蕾雅·赛杜大放异彩的作品。

在《法兰西特派》中,蕾老师只是星光熠熠卡司中的一份子。

尽管如此,其在开篇的“艺术与艺术家”故事中所饰演的疯狂画家的缪斯(同时也是女狱卒)依然令人惊艳。

但在杜蒙导演的《法兰西》中,蕾雅·赛杜是毫无疑问的女主。

在影片中,蕾老师饰演了一位与法国同名的著名女记者“法兰西”。

通过看似日常但却怪异的故事叙述以及各种杜蒙式的特写镜头,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通篇看来,法兰西给我留下了以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割裂:公众前的光鲜亮丽,家庭里的失败妻母;台前的亲赴前线、英勇无畏,幕后的拍摄愚民作秀、几无思考见地;人前的内心强大,背后的内心空虚……公众面前的法兰西脸上永远擦着白粉,配上红唇,强烈的疏离感和虚假感跃然纸上;但私下里,这幅妆容被卸去,她也有了多次的真情流露,出于同情、愤怒、爱意,乃至其它。

恐怖:一个人由虚伪状态开始,在意外后想要追求内心的自我与真实,但在被欺骗后立马退回至原有的虚伪状态乃至更甚。

整个过程让我细思极恐。

在我观看《法兰西》的前半个小时中,我以为这又是一部讽刺媒体的作品,如同去年年底的《不要抬头》。

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发现杜蒙的野心要大得多,他还想要探讨家庭、婚姻、自我救赎、真实与虚假、法国社会沉疴……这和其哲学背景不无关系。

杜蒙导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只拍具有复杂解读的电影。

我想说,杜蒙做到了。

 8 ) 法兰西

一个脆弱的有钱的名人,一次漫长的似真似假像是表演的中产危机,一段内在空虚典型的欧洲式情感疗愈。

和贫富阶级媒体政治战争都没关系,这些都是点缀这段精神疗养的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欧之外的任何地方,出自欧洲之外的任何导演都会让人觉得浮夸,但是发生在法国却显得真假难辨。

和女主装作真实的善于表演一样,整部电影在空旷的电子乐和寂静的阿尔卑斯山的装饰下让人觉得导演在做一个同样的大型真人秀,法国在媒体的塑造下似乎也是这么一个富有感性的甚至可以骗过自己的充满人道的表演明星。

可能这也是导演把女主和电影都命名为法兰西的原因,如果是这样,那确实挺高明,但这种富人的无病呻吟有相当长时间让人如坐针毡,最后半小时为了让这段呻吟和结尾的说教合理化,甚至莫名其妙安排了一段琼瑶剧情。

蕾雅赛杜的表演在导演想要表达的语境下非常优秀,但脱离语境后只让人觉得哭到疲惫,我如果想要关注抑郁症,我是不需要来看蕾雅赛杜和这部电影的。

 9 ) 电子媒介时代的精神分裂

抛开社会学视角,杜蒙所要追问的是在内爆的媒介时代,游走于谄笑的虚拟与空乏的真实,如何自适于此精神分裂与中产忧郁。

电影中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提示媒介的虚拟性质,譬如数码质感的冷白调色,演员直视摄像的宛如穿帮的面部特写,以及许多令人惊艳的片段:开头马克龙的同框(类deepfakes技术),多处粗粝如电子幕布车内视角(以某种超广角消融车顶与侧框),以及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车毁戏(如此格局的车毁人亡戏份,表现得却是一场无人目睹因而无关紧要的车祸,使夫儿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这些元电影的技巧直指片中新闻媒介的人造性与虚拟性,影像与镜头互揭其短。

面对日益模糊的虚实边界,身处其中的我们日渐分裂,可是要如何摆脱这种剥夺幸福的境地,以获得“疗救”?

杜蒙在狠狠嘲弄资本主义刽子手的精神分析法之后,依然寻不得答案,确实,在资本主义五彩斑斓、高糖高脂的幸福糖浆中浸泡了太久,躯肢已然软化,失去拾起武器的力量,唯记得一句古训,“carpe diem” ,carpe diem,索性活在当下吧,用遗忘对抗过去依稀的苦痛,用平躺对抗未来骤降的恐惧。

 10 ) 报复性一星

首先必须说,这部电影不应该给1星,不过它都拿到戛纳提名了,结果是这个水平,必须一星。

真不是我这个人矫情,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我也不会给1星,可这是法国电影,而且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的法国电影。

你至少不能让我看到美国电影的影子。

然而,这部电影到处可以看到美国电影的影子,很多时候很像高配版的韦斯安德森。

可韦斯安德森是众所周知的抄法国电影的人啊!

好家伙,法国电影这么多年脑萎缩,现在成了被美国电影反哺了,然后在法国电影里出现了英文对白!

我大清要亡啊!

我知道好多人要说美术好棒啊!

摄影好棒啊!

这是法国艺术电影,戛纳电影节坟地里躺着的那些电影有一部算一部谁能说摄影不好?

新浪潮为啥诞生,不就是因为一群街溜子没钱像好莱坞那样拍工业电影,请不起演员和编剧,靠摄影和剪辑搞作者电影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你跟我说,哇!

法国电影摄影好棒。

省省吧……说说片子。

首先是剪辑。

法国电影有剪辑问题,你敢信吗?

剪辑不就是人家发明的吗?

非常的不均匀。

女主的特写长镜头是一个判断的指标,前面很少,后来越来越多。

这可能是导演自以为是的设计,可是女主角在车里第一次莫名哭泣那里,可以说是演员表演最好的地方,却给生生的剪了一刀,非要切一个女助理的镜头再回来。

把女主非常精彩的一场戏给割裂了。

为啥啊?

如果是为了表达人和人的隔阂,摆脱你之后也多表现这个理念,让我知道你是这个意思好吗?

之后的类似长镜头是一刀没剪。

闹半天这是你的风格啊!

那你剪第一条为啥啊?

其次是很多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这点让我想起了赵婷的《无依之地》,尝试挺好。

可是演员好几次都看着摄影机说词(电影摄影机不是里面电视台的摄像机)是几个意思?

而且说台词的时候很明显的看提词板,那眼睛还左右左的读呢。

你这是什么意思?

就和“群体免疫”一样,就放弃了。

到时候找影评人来编个好词,什么“接近真实的语序表达”。

现在拍电影是向抖音靠拢吗?

所谓追求真实的“颗粒感”。

不找专业演员,不找人写剧本的初衷是啥?

省钱啊。

结果呢,您给我整了个大场面:翻车事故。

全新的阿尔法罗密欧撞烂。

不是大哥,你倒是有钱还是没钱啊。

这翻车事故有必要吗?

你是拍着拍着发现,“哎呦,还剩这么多钱呢,来吧,哥几个,玩把大的。

”不表现这个场面,就能多找几个专业演员,找个专业的编剧给你写个剧本,别弄了半天全是絮叨,还絮叨的没意思。

故事前面挺好的,大家都像在赛博朋克游戏里,极其的不真实,自我和身份极端割裂,主角就像是一个突破壳的小鸡,忽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结果自从她去疗养以后就急转直下,从谈社会嚯家伙跑去谈女人了。

合着您对法国社会就这么点感悟,前1个小时就挤得一滴不剩了。

干脆还是回去谈我们老巴黎正白旗的女性主题搭配爱情得了。

可您这片子叫《法国》啊!

你上来哗哗哗的马克龙出境加各种国际事务就是为了表达一个职业女性的形象吗?

这不等于《大闹天宫》前半部谈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战斗,后半部悟空爱上了唐僧,可哀怨了。

你这跟谁呢?

我都不想说那点政治隐喻差《方形》十万八千里。

这次我学乖了,没看豆瓣影评,知道看了能给气死。

又是一堆噶吹的,别问,问就是你没看懂。

反正是好电影没获奖没提名,他们看都不看。

一提名一获奖跟兔子似的,都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纷纷表示看哭了,大师就是大师。

豆瓣常态,就是一群虫豸。

《法兰西》短评

【4.5+】Re #2022法国电影展# 仍觉得杜蒙在延续“贞德”,冲突的语气(不止于解构)在反复的凝视中统一。撕裂的的拟像常包围着人物,法兰西的边缘总是虚假般泛光,黑暗的事件吞噬着周遭的一切,在当下的漩涡里,至少眼泪依然闪亮。w/🥨&🫘

6分钟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杜蒙能保证基本的「好看」,但太像一种“资阶反思”电影:拍资阶角色给资阶观众群看,达成给资阶瘙痒,最后资阶们一起反思资阶病症,结果实际上从头至尾都陷在“闭路”里的电影。杜蒙能在细节和收尾上处理稍微好一点,观众群身份也能再加些影迷,但本质差别不大。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虛假新聞和偽善政治背後的虛偽,充滿了自以為是的傲慢和委屈,還是法國人會諷刺(又自憐)法國人。但Lea曾經真的好漂亮,為什麼感覺突然枯萎了

14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还行

注视眼前数字荧幕上虚伪的脸庞,质疑沉沦在消费主义幻觉媒介中发生的真实,客体早已在伪善的救赎假象中濒临毁灭消亡,当下人们精神主体的存在究竟还依附于何方?每天都在轮番上演的荒芜,放下忧怜他者的悲怆,滑稽才是生活的底色。如果人们所痛苦的、所爱恋的情绪感知,只是一种泡沫的、荒谬的、不切实际的景观构成,那摄像机前后的体验与演绎又有何必要?杜蒙借“法兰西”之体为我们重新纪录书写着现代影像与现实连结的圣约启示,揭示并警醒其不道德的本质,并试图重新将这个堕入谷底的世界从光鲜亦扭曲、复杂亦单调、华丽亦枯萎的悖论基调中解脱出来,尽管终究会是徒劳的救赎,一个美丽的破碎。它不只关乎这个国家/的图腾形象,更关乎人类存在的幻象本质。无论在精神分析亦逻辑建构上都无懈可击的作品,以至于观看者对其的任何批判都像是莫大的赞赏。

19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力荐

只有我觉得不好笑吗,感觉是走不出国门的幽默,而且léa的特写太频繁有点疲劳了

23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很差

【B-】棚拍的车内场景,背面投影的移动世界,将真实拍摄的画面与表演的前景一起构成另一个“真实”的透视关系。而在杜蒙手中,前后景不协调的空间割裂才是他的着重点,以虚假映射,角色不过是走入了又一个新闻放映室中,我们看不见另一架摄影机的存在,却在视线的穿透中成功将其感知。

24分钟前
  • 思路乐
  • 还行

焦虑的网红,孤独的女人,悲伤的法兰西;法兰西的面孔与声音,法兰西的爱与良心,法兰西的凝视与当下。

26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22.4.24 法兰西是外表精明干练的记者/主播,内心却是脆弱抑郁的小孩。新闻风格是自导自演,即使深入前线却也不见枪击爆炸和难民,只见本人的特写镜头。她易变且易动容,但又不知她究竟变了什么,依旧追逐着她想要的名利与生产方式,依旧看过她不曾看过的东西但转而回到自己的世界。家人死亡和性侵报道意味着什么呢:被男人骗也只是小事一桩?配乐(尤其是驶往疗养院那段)太突兀了;镜头切换仿佛就听见片场:好,现在换个机位;fred和儿子车祸那段镜头语言无效,只是我们(的赞助商)真的砸了钱。p.s. 但是主播蕾雅·赛杜真的好看

28分钟前
  • raiNysoul
  • 还行

简洁有力地将虚假与真实、画面与声音之间的边界打破。France是”拟人”,是漂亮的空壳,是某种未知的void。

30分钟前
  • 牛奶的奶
  • 力荐

天真也罢,一厢情愿也罢,杜蒙生生再造一个贞德。仿电视无孔不入的视角正如高高低低的审判者,Madame France的抵抗是直视观众,以真实的虚假(或称对虚构的信念)换取真实:“是的,上帝告诉我……”。法兰西凝结在她脸上,蓝眼,白肤,红唇。

34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每年法国人都要量产几部的那种知识分子喜剧,笑点太高大上阳春白雪的,不品个半天估计还真难笑出来。其实就还是中产阶级那些事,我功成名就却总觉得郁郁寡欢怎么办,那我怎么知道你想怎么办嘛,也不是只带着个名字就能黑透法兰西吧。看点还是蕾老师高强度给粉丝发福利,把能演的全演了,还难得的没露。

37分钟前
  • tangerine
  • 还行

蕾老师的脸,法兰西的面。靓丽的外表下是彻底的迷茫。理想已经无法干涉现实,一切都只是为了生活。

40分钟前
  • Xieirse
  • 推荐

法兰西资本主义真谛:所有纪录皆为让镜头反打特写自身,新闻不过摆拍叙事,枪林弹雨里无惧生死只为戏谑他者惨剧,用真实落泪塑造真实消费,眼中不存在进步与未来永远只有当下,情感谎言和杀人恶魔并无太大区别……法式八点档狗血,杜蒙说我也会拍

4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這部片大概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笑的一部片了。好笑的同時又揪心。那些好笑的采訪畫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也是導演/編劇在該片所呈現一種對西方社會的憂慮。有些地方的人民大多只會接收第一層信息,有些地方的人民有兩層信息接收,這時候批判思考就顯得多麽的重要。影片敘述的那種人的内疚感(#方形)和現在整個網絡時代的想法都在這部電影裡面有探討。那一幕在宴會上洗手間的戲,有一個上年紀的女人問法蘭西你究竟是左派還是右派?那顆鏡頭拍得實在太棒了。但這部片更棒的是,導演不僅僅是對法蘭西的批判,他在影片裡面還是以一種關懷去寫法蘭西這個人物。

45分钟前
  • 一朵潛水云
  • 推荐

杜蒙拍人脸总有帕索里尼的味道——电影本身并不是宗教的,但人的精神状态却由基督教肖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一切拙劣的玩笑、穿帮背后,人脸爆发出强劲的磁场,把镜头倏忽间虹吸住。正是这一点,让他的人物即使有罪,即使遭遇危难,也存在着被救赎的片刻

50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6.5/10)《法兰西》是杜蒙针对法国政府和媒体的讽刺作品,毫无保留的隐喻早已不言而喻。杜蒙创作的主角集当下法国的内政外交于一身,忽视家庭内部矛盾,转而寻找外部认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记者扭曲真相,追求虚假,却不能接受同样的手段施加到自己的身上。杜蒙采用的剪辑方法刻意省去过渡镜头,符合主角无法区分现实与虚构的心理。全片最致命的弱点在于过分依赖同一个概念,导致整体显得重复和无趣。

54分钟前
  • K45P3R
  • 推荐

是什么原因都出现这种大女主戏了?导演们都一下子掌握了什么拿最佳女主角奖的密码吗?和《斯宾塞》如出一辙的切入点,甚至都采取了大特写对准女主面部来表现内心情感波动的拍摄手法,而女主的眼睛并不望向镜头,不看着观众,是看着超越观众以外的某个地方。和《斯宾塞》一样,人物塑造得像海市蜃楼。

56分钟前
  • Mallory
  • 还行

贞德两部曲展现了一个脑子被驴踢了的杜蒙,法兰西展现了一个水准断崖式下跌杜蒙。如果人啊人是五星,此片只能两星,不能再多了。

59分钟前
  • 希尼莫
  • 较差

! @ lincoln center 杜蒙“The film is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tacle news and cinematic spectacle. The film is a mystical experience in the “real” world of media that is itself an artificial story.”

1小时前
  • Leave no trace
  • 力荐

差点没认出来是杜蒙的片子 很像女主角老公写的“散文小说”..

1小时前
  • Lady Midnigh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