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的教父,日式暴力美学的化身,就如同告白中那个一步一步实现自己复仇计划的老师,以及渴望中那个人见人爱,可私底下却坏事干尽的藤岛加奈子。
可这部片子中的莲实,比她们都更加可怕。
莲实在生活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外貌出众,学习优秀,工作能力强,可这么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魔鬼般的内心。
这样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这么一个大帅比怎么会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哪?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莲实在杀人过程中当中的那种高度计划性和战略性,他脸上没有显露出一丝的惊恐与不安,对他而言,杀人仿佛就只是一样工作,他通过杀人来获取快感以及成就感。
此外,本片还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展现了每位学生在临死时候的表现,每一个人在临死时候的表现,都代表了每个人的价值观,这其中有自私的,有舍己为人的,有从众的,有为了感情而赴汤蹈火的,可最后这一切都被毁灭了,这也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悲壮的阴影。
实在受不了了想吐槽一下,快被电影里的学生给蠢哭了,特别是那个射箭男和跳楼女,射箭男还要大喊大叫,真是爱情路上的猪队友啊……那个质问寥死没的女也是,各种叫……遇到就各种叫,趁机跑的人都没有,东大那个也是,美弥也够蠢,明明怀疑莲实杀人了,还能大胆去要照片,这已经不能用单纯来定义了,这么社会的妹子,你这叫蠢才合适……电影还是过得去的
这样的题目大概会挨骂,但是总觉得和我有一样看法的不会只有我一个。
看电影版之前,应该先看看电视剧版的。
因为电视剧版是电影版的铺垫——即莲实杀人之前是做过详细的调查,而且每次调查是有渠道的。
估计大家都只看了电影版,OK,我们来专心分析电影版。
1、遗传因素:在电影版的最开头,显示一个裸睡的小男孩,伴随着音乐声起床,拿着刀经过父母房间时,镜头是类似他父母的角色在争论是否是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在电影的后半段交代了其实是莲实杀了自己的父母,还冷静的报警,免除了自己的嫌疑。
同时,在后半段,也交代了莲实的父母的职业:父亲开有一个小有名气诊所(莲实诊所)。
莲实的父亲比较理智的分析了自己儿子作案的可能,但是莲实的母亲却一再帮莲实开脱。
这样的场景几乎和莲实老师在杀人后的反应极为类似:一个人格细致谨慎的消灭证据,伪造现场;另一个人格安慰他。
而由于父亲职业的特殊性,莲实对于小动物或者人类没有特别的感觉。
他对杀人和性没有拒绝——表明他一直遵从自己的本能,换句话说,对他而言杀人和性,是一样的东西,所以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坚信自己无责任,而且很轻松。
造成他双重人格的,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性格差异太大,特别是父亲很可能也是有双重性格——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精神类疾病也可以遗传。
这就提醒诸位,结婚前对方有没有钱不重要(杀人犯还有可能是投行的呢),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2、团队合作:莲实在准备大开杀戒之前,自言自语的说两句:和则立,分则垮。
这是他还没有教给学生的,那么那些学生是不是自己领悟到了呢?
首先,报警活动小组活动成功,有一人活着报警 了。
其二,最后两个生还者明显也团结合作了。
反观其他的人:单独躲藏的全部被杀。
3、怀疑态度:莲实一直装作好人样,但是还是引起一些人的怀疑,虽然最先怀疑他的两位都被杀害,但是回顾他们被杀前,还是发现,他们并没完全的怀疑,或者不愿意相信自己怀疑的正确性,所以表现迟疑 就被杀了。
至于后面的大屠杀,更是如此,楼顶一群被当活人靶的同学(发现女同学比较多,说明女性更加容易凭直觉办事),到死还有的说:对不起。
因为是自己做错事,让老师不高兴了,不愿意相信老师是杀人犯。
相反,那些在屠杀中怀疑老师的,先是避免了当活人靶,后有能保护自己的。
4、等待别人的救援和抱怨别人是没有用的:屠杀过程中,躲在防火墙后面的那群人,因为忘记解开绳子而互相埋怨,只是拖延了自救的时间。
而其他等待救援,还有很多相信会等到救援所以不采取任何行动,所以被杀的。
PS.本人一直在想,反正横竖都是死,为什么同学们不团结起来,一起抵抗莲实?
莲实的枪无法连续发射,而且常常需要换子弹,这些时间的间隙,为什么不把他枪夺下来,虽然他身体比较壮,但是难以相信他可以一个人抗衡20个学生,而那天学生明显不止20个。
除去报警的,剩下的人完全可以这么做。
可惜,大家都贪生怕死,所以成这样了。
5、要理智的爱情。
报警的同学因为和心上人约好要去活动室见面,结果为了见面,不仅这对恋人成了亡命鸳鸯,还连累了同学。
这件事情说明:言出必行必然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忍道,但是也要审时度势随机而变。
否则,就有些愚蠢了。
报警的同学如果不是单独一个人贸然进去,而是多叫一些人,哪怕是他同学们的家长,都不会枉死的。
以上是一些感想。
下面,我想分析下奥丁神和莲实的关系。
莲实是否真的相信有奥丁神呢?
依据:1、莲实住处的乌鸦,被莲实起名,认为是在为奥丁神搜集信息;2、莲实在最后说是脑子里有人命令他去杀2年4班,那个人是神。
3、莲实杀死了一只乌鸦;4、莲实在最后,看幸存女生的时候,发现幸存女生的一只眼睛,变成了乌鸦的眼睛,而且他叫拿女生:摩尼,要那女生像奥丁神问好,;5、莲实在杀人时,发现自己的抢会具现化出一只有血有肉的眼睛。
结合上面的论据,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子的:莲实脑子里的确相信有奥丁神的存在,因而,他看到两只乌鸦,是他自己脑子幻想出来的。
他本人也为杀人而有些苦恼——这一来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杀了自己的杀人同伴,并说自己杀人不是为了快乐,二来可以解释他会梦见自己被美国驱逐和杀害,三来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要杀乌鸦。
他杀的的确是一只真实的乌鸦。
但此时的他,已经决定放弃“思考”(两只乌鸦,一只代表思考,一只代表记忆),所以他脑子里的乌鸦,也只剩一只记忆了。
放弃“思考”的莲实,就成了杀人魔,完全听命于内心深处另一个声音了。
我们逐渐发现,莲实对于人体、血肉没有任何感觉,因此看到具现化出的“眼睛”时,觉得很正常,这更加证明,莲实儿时(初2前)一直对人体不陌生——这就符合了他父亲的 职业。
而且,莲实对于感情,也毫无感觉,这也符合他父亲的工作需要。
所以,我推断,莲实儿时生活的比较孤独,周围很多标本或者见过很多死者。
因为一般的信仰无法满足他,所以,只投身于记载不明的神话传说,周围没有朋友,唯一的爱好是解剖和神话故事。
由于儿时的情感缺失,所以他最终选择补偿自己,通过和孩子接触,来弥补缺失的青少年时期。
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当初中老师——否则他完全可以继续杀成年人(哈佛毕业又MBA 交个大学应该也不难)。
莲实的两个人格,原本彼此认同——因此,同意杀父母和伤自己,后来逐渐有矛盾 ——反复退学转学,杀死一只乌鸦,意味着个人格的妥协。
所以,之后的莲实,表现的犹如疯子,那其实是目前占有这个是身体的人格。
当莲实杀戮结束后说:恭喜同学们毕业,其实是恭喜他自己毕业——他不再需要弥补青少年这段时光了。
因为这多半年,他已经都体验过了。
所以那个青少年缺失的主人格毕业了。
结论: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同时,不要迷信权威。
非常好电影,在片中看到了不少《此房是我造》的雏形,也不乏对《美国精神病人》的致敬。
应该是三池崇史继《杀手阿一》和《切肤之爱》后的又一杰作虽然较前两者而言大量减少了血腥暴力镜头,但是在冰冷的屠杀下却融入了更多的思考(参考《此房是我造》)学生犹如畜牲一般被屠宰(想起了罗夏的那句名言“畜牲只配被屠宰”///我也好想把我学校那群贱b杀光啊,然后再帅气的丢下一句将会名垂千古的名言“很喜欢称自己为小狗?
你们只是群肮脏的猪罢了”)。
片中对北欧神话和歌德的引用恰实在大屠杀后沉静的思考,领悟了屠杀真正的意义所在,理解并欣赏sha人这种艺术之美并沉溺其中。
很喜欢三池崇史的一点就是他这一类创新型导演每一部影片风格都不同,却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下为个人排序:《美国精神病人》——>《恶之教典》——>《此房是我造》
对其他方面的问题不作探讨,只想就片中男主的杀人手法提出些个人质疑,大家商榷。
就我理解,男主应该是个智商超高,极度冷静,一切行动基于严密逻辑的人。
不过就这么个S级变态杀人魔,杀人手法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点,而成功率又不合情理地高,嫌疑也不合情理地能洗干净。
他能熟练地用塑料袋袭击人,然后制造迷惑性的现场。
但那一下足以致晕的重击难道不会留下痕迹么?
有些彻底消失的人倒也罢了,但是像钓井这种,警察就这么坦然地接受了自杀的结理论么?
杀人并不一定很困难,但处理尸体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为了掩饰意外的杀戮,他想到用大屠杀来掩盖一具尸体。
虽说最后自己也依然觉得大屠杀与不堪骚扰而自杀的女学生之间存在某种不自然的缝隙,但不得不说整个方案已经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划。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大屠杀这档子事情,原因就是他杀人后撤退时被看到了。
这件事就显示他的杀人手法中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个方面:他似乎基本不避讳作案场合,而在此之前也似乎不曾因此碰到过任何麻烦。
很多侦探小说里凶手费尽心思营造迷局,就是为了编造一个不在场证明。
但男主常年悍然在人口密集区域行凶,丝毫不考虑身份暴露的风险。
其一,序章中杀黑人同事和女教师时就是直接拎着塑料袋跑到人家家里开干。
这样不会被摄像头拍到吗?
楼道里有人看到了怎么办?
看完这片子后我出门时还专门看了看,这么破个筒子楼都在楼道口有摄像头。
其二,把人家家门口的水换成油,也不会被摄像头拍到吗?
现代都市不是应该是摄像头遍布全城的吗?
还有同样的问题,被街坊看到了怎么办?
其三,地铁里杀钓井,手法是干净利落。
可是万一熟睡大叔惊醒了呢?
万一下车时有人上车呢?
还有最重要的,地铁里的摄像头呢……其四,虐待圭介,直接就在教室里把人家给绑了。
他怎么避开众人耳目呢?
路过的女同学已经是非常惊险的了,男主是怎么应付散会后的老师学生的呢?
就算是趁开会期间把圭介藏起来了,整个学校空了吗?
就不会在楼道、办公室啥的被人撞到吗?
还有,学校里为什么没有摄像头……(你为毛总是纠结于摄像头!!!
)好吧美利坚为现代公民自由之圭皋,日本国为东亚民主法治之典范,皆不曾以摄像头干涉公众生活之自由。
其五,他就这么肯定他的小情人不会跟闺蜜讲起他们的私情?
他就这么肯定蓼不会跟别人说他俩出去喝酒了?
以一般人的经验,任何社交活动想要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是可行的,但是要隔绝两人之外的任何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钓井和圭介师徒俩讨论过这个问题后,只要他们跟此外的任何人谈起过这个话题,男主就会惹上麻烦。
(事实上校园屠杀中圭介的朋友从一开始就不信任男主,就是因为圭介曾和他们讨论过这件事)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没被别人看到嘛。
那不是这帮小骚年没跟别人讲嘛。
一个杀人惯犯,要长期保持自己处于嫌疑之外,就必须对杀人计划有充分的把握。
如此鲁莽的杀人,实际上承担着极高的风险。
杀美祢后被人碰到而不能安全撤退其实是个非常典型的风险事故,可能会在之前任何一次作案中发生。
其实这次的计划已经是相对比较靠谱的一次了,结果碰到意外(还只是撤退而不是行凶过程中被人看到),只能靠血屠校园来掩盖。
一旦风险暴露就依靠更多的杀戮来弥补,照这个思路,不断地涟漪效应扩散出去,不等他回日本制造校园惨案,纽约已经要被他平掉七八个街区了。
在我的概念里,杀人后脱罪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但是男主却做得很轻松,而且似乎不用考虑很复杂的手法,警察也不会怀疑到他。
难道他纵横杀场十几年,清清白白置身事外,凭的只是运气吗???
没看过原著,不知道文本里会不会有更合乎逻辑的解释。
在此请教大家,望各路高人不吝赐教,哪天谁跟我讲明白了我也好拎着塑料袋上我们部门经理家去坐坐(喂)
小时候你有没有被问过这样的问题: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男人,并对他一见倾心。
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
为什么?
答:妹妹把姐姐杀了是因为又能再举办一次葬礼,然后就又能见到那个喜欢的男人了。
传说这题是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之一。
好,接着再来回答一个问题:要藏起一片落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在下面这部电影里——《恶之教典》。
莲实老师是某高中的英语老师,他的履历非常优秀,或者可以说是绚烂:父亲是一名医生,经营着莲实医院。
他从小聪明,学习成绩好,考上了京都大学法律系。
考上后一个月就退学,第二年考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后取得MBA学位。
莲实老师非常关心学生,常常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学生们将他当成朋友。
他的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氛围和谐而融洽,学生上课看漫画,他也不生气。
他为学生尽心尽力,发现考试作弊的问题,努力寻找原因和方法。
面对趾高气扬的学生家长,他依然彬彬有礼地向其解释并劝解。
再补充一点,莲实老师长得很有型,最起码身材练得超好。
让这样的老师来当你的班主任的话,你会不会感到非常幸运呢?
好,我们再来审视一遍莲实老师:他父亲的莲实医院早就关掉了,因为在他1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被狂徒入屋刺死,而他的背部也被刺了一刀。
在此之前,他的班主任老师被发现意外身亡。
他所学的任何专业都与“英语老师”这门职业无关。
他回国后任职的前一所中学,发生过学生连环自杀案。
对于学生集体作弊事件,他查出作弊的根源是手机,于是提议用干扰电波来屏蔽信号。
但这么做会违反电讯法,学校不同意实施,可等到考试时,学生的手机信号依然被屏蔽了。
另外那个趾高气扬的学生家长被烧死在自己家里,而起火缘由是家门口数十个赶猫胶樽里的水被换成了灯油。
这个看起来和蔼可亲,优秀有型的莲实老师是不是很有问题呢?
这部电影里一直在反复播放一首歌,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Oh the shark has pretty teeth, dear哦,亲爱的,鲨鱼有尖利的牙齿And he shows them pearly white而且它也毫不遮掩Just a jack knife has MacHeath, dear亲爱的,可是杰克他身上只带了一把小刀And he keeps it out of sight而且他把它藏起来了。
When the shark bites with his teeth, dear亲爱的,当鲨鱼用牙齿撕咬的时候,Scarlet billows start to spread血腥的风暴开始掀起Fancy gloves though wears MacHeath, dear麦克带着一副讲究的手套,亲爱的So there's not a trace of red那上面可不会染上红色。
歌词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告诉我们藏起刀子的杀手比亮出牙齿的鲨鱼还要可怕。
莲实老师就是那个藏起刀子的杀手。
他是一个患有冷酷型精神疾病的变态,也就是他不能感知到任何情感,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只能通过经验来判断,自己眼下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每一次杀人后,他都能找到方法来脱身。
比如,他在顶楼杀了一个女学生,为她写好了遗书,将其装成自杀跳楼的样子。
可真当他要离开的时候,另一个女学生跟上了天台,没办法,他只好把这个女学生给杀了。
这下,问题来了:他用“自杀”来掩盖第一个女学生的死。
但是,他应该如何来掩盖第二个女学生的尸体呢?
他在凳子上坐了一会儿,进行了一些思考。
接着全校大屠杀开始了!
他从家里拿来了猎枪,然后将学校里的学生一个一个干掉。
每一个人在被杀前都是蒙逼的,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
要藏起一片落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那就是将其放在一堆落叶里。
那么若想藏起一具尸体,就只能堆起一座尸山。
这个理由是不是很变态很酷呢,简直是邪恶到极致。
最后再来听一遍这首杀人主题曲,然后想一想,你的周围是不是也有隐藏起刀的人。
一刷后看了原著回来二刷,原著的描写着实很精妙,很多细节从莲实的角度去描写让形象更生动,看着也非常酸爽。
但是电影有几个地方非常值得称赞。
一个是伊藤英明的演技,应该说对角色诠释得很到位,最出彩就是最后一幕吹着口哨打响指跳着舞,感觉是莲实形象的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要做比较的意思,但是的确这一幕给我的震撼多于原著,也深深为演员演技折服。
另一个是对楼顶学生的屠杀一段,无论是一刷还是二刷,我对这一段都印象深刻,穿着雨衣、拿着猎枪,在嘉年华彩灯的映衬下,伴随《尖刀麦基》有韵律的曲子和学生绝望的尖叫,强烈的对比带给人的震撼是无穷的,也能衬托莲实的形象,甚至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愉悦,即使这并不是他事先设定的情节,他也依然乐在其中。
电影限于时长的原因,剪辑上有点跳跃,对于看过原著的来说连贯性还是欠缺的,一些情节和配角人物性格的诠释仍然不够细致,然而,经典画面,音乐的衔接还是非常赞,建议原著配合电影一起食用。
#微影评#《恶之教典》由4集日剧和电影组成,估计有续集。
讲述男主由华尔街回到日本当普通教师的故事。
他表面上是完美的高帅富,深得女生欢迎,可光辉形象背后却是个变态的杀人狂。
属于重口味影片,为达暴力效果其中逻辑可忽略,重点是最后的杀戮。
片中伊藤英明人见人爱,但我更喜欢吹越满那份阴险,学生演员很一般。
三池崇史的《惡之教典》改編自貴志祐介從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連載於《別冊文藝春秋》的同名小說,其內容為一位高中老師殺害班上所有學生的故事。
聳動且駭人的校園殺人題材,令人不禁聯想到《大逃殺》(バトル.ロワイアル,2000)、《告白》(告白,2010)等片;高度的話題性,自然讓本片獲得了許多的關注,成為今年度日本最賣座的限制級電影。
如同片名所示,《惡之教典》意欲呈現的即為「惡」。
學者甘尚平曾言:「在現代的恐怖片中,似乎不再給予觀眾任何的期待,恐怖片越來越悲觀,似乎更加肯定我們本性中的幽暗面必然會勝過光明面,人類必須面對最恐怖的事實──存在我們內心的邪惡是無法被消滅或控制的。
」換句話說,人性不再是性善或性惡如此絕對的二分法,因為無論如何,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定部分的惡。
這份惡,經由主角蓮實聖司(伊藤英明飾)放大、體現出來;另一方面,他也徹底摧毀一切讓社會維持和諧、穩定運行的價值觀和制度,逼得人不得不直視藏於底下的鮮血淋淋。
蓮實首先下手的是家庭。
影片的開頭即展示了一個家庭破碎的過程:父親直指小孩的問題,而母親只是哭著不願接受事實,接著觀眾便看到一名裸身的小孩持刀走上樓。
短短的幾分鐘裡,導演便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親在面對小孩的行為偏差時常有的反應,尤其是母親,她的不願相信,甚至以為孩子才不過14歲,便將問題歸咎於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在在都顯示出她想挽回逐步走向傾頹的家庭,試圖維持完滿的全家福;可惜,這只是徒然。
14歲的蓮實的出現,完全粉碎了我們對一個完美家庭──即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和可愛的子女組成的幸福家庭──的想像,自此之後,片中再無任何家庭出現;即使有,那也稱不上是一個完美家庭(清田家只有父親和女兒,而且兩人也不曾同時出現),況且最後也是遭蓮實破壞殆盡。
蓮實弒親,摧毀家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亂倫,也就是挑戰人倫道德的規範;接著,他將目標轉向學校,因為這裡也代表著某種規矩,是一個傳授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地方。
因此,他選擇在學校進行大屠殺,讓鮮血恣意地噴出、染紅校內的建築,使其成為混亂、骯髒、可怕的煉獄。
由此看來,蓮實先前的作為著實充滿了嘲諷的意味,諸如:他採取愛的教育,以鼓勵和關懷取代嚴懲,並和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面對暴怒的家長時,他不會憑藉一面之詞來處理問題,更試圖維護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面的和平。
簡言之,他的所作所為根本是為了塑造出一個完美教師的範例,也滿足我們對學校教育的想像。
但是,他卻輕易地親手將之毀壞,彷彿這僅僅是一個不堪一擊的假象,而我們只能像那群因希望破滅而大為震驚的學生一樣,驚恐地放聲尖叫,全然無力反抗和逃亡。
至於蓮實一方面和女學生安原美彌(水野絵梨奈飾)交往,一方面又譴責久米剛毅(平岳大飾)和前島雅彥(林遣都飾)之間的師生戀,說穿了也是一種諷刺。
他既訂立規矩,又逾越規矩,證明了規矩其實不是堅不可摧的一道牆,而是浮動性的存在。
關於蓮實,你可以說他瘋了,也可以稱他是反社會性人格疾患,但是他是否真的如此悖理違情?
一如現在許多恐怖片裡的殺人魔形象,蓮實總是西裝筆挺、頭髮梳得整整齊齊,更不時以笑臉迎人,一副「好人」、「善人」的模樣。
除此之外,他在片中還有另一個鮮明的形象,那就是全身赤裸,只有腳上穿著一雙鞋子。
本為禦寒、保護之用的衣物,隨著時代的進展,已然成為文明的象徵,是以蓮實的赤裸便代表了野蠻(這當然是以「文明/野蠻」二元對立的立場來看),這讓我們能稍稍理解並接受他的殘暴行為。
因為殺人魔必須可怕的怪物,是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完全他者」。
然而事實是,蓮實雖然赤身裸體,仍不忘穿上鞋子(衣物);換言之,他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們是一樣的,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完全他者」。
於是,誠如蓮實的父親所認為的「性格封閉」,既然他的外表仍舊保有一絲「文明」氣息,那麼他的內心就必須是扭曲的、黑暗的。
在蓮實進行屠殺時,曾有學生在死前問他為什麼要殺人,但他不是沉默不語,就是嫁禍給久米,直到最後才坦言是「神的指示」,而他不過是照辦而已。
這樣的理由終於順利將蓮實推向「完全他者」,因為他根本是著了「魔」,不再是我們所認知的「文明人」、「正常人」。
因此當蓮實被警方逮捕時,我們理所當然可以將其視為「文明」戰勝「野蠻」、「正義」擊退「邪惡」、「光明」驅走「黑暗」,甚至看作一切規矩、價值觀和制度的成功回歸;但是別忘了,蓮實早已向我們說明這些都是具可挑戰性、浮動的存在。
(其實只消仔細回想,象徵法律的警察在片中幾乎沒起什麼作用。
)這就好比楊逵於短篇小說〈送報伕〉結尾所寫:「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見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
」我們一廂情願以為的和諧與秩序,充其量只是薄薄的一層表象。
耐人尋味的是,蓮實真的是因為他口中的「主神奧丁」而被魔化了嗎?
我不做如是想。
因為惡並非由外加諸,而是存在於人性之內,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警察──或者說一切形式的規矩──的出現當然不表示惡的終結,所以片桐怜花(二階堂ふみ飾)才會說:「他已經要準備開始下一個遊戲了。
」惡,將會繼續傳承下去。
正片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略看的,第二遍比较完整。
序章四集完整看了一遍。
我想,如果完整看完序章和正片,加一些逻辑推理,整个故事还是比较完满的(忽略部分情节逻辑上的严密性)。
莲实先森是个同理心障碍的人,简单来说,别的“人”想什么和蟑螂、老鼠、乌鸦、桌子、柜子、椅子想啥对他来说是一样的,他根本体会不了,感受不到。
所以杀人对他来说,和杀死蟑螂、老鼠、乌鸦,劈了桌子、柜子、椅子是一样的,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莲实先森杀人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因:1 碍着他的人。
比如梨奈的爸爸,美国杀人狂同伴;2 知道/可能知道他秘密的人。
这是比较主要的原因,例子太多不举了;3 “要掩盖一具尸体,必须堆起一座尸山”(这其中包括他要嫁祸的人)大多数熊孩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至于四班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根本就是附带的原因。
审问圭介时也说了,后面问有没有同伴知道莲实的秘密才是“最主要的事”。
还有很多想法,不知道从何说起,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这片子五颗星,有两颗给的是伊藤小明——演技大赞,形象帅爆,身材让人口水哗哗的。
他演的片子每次都让我有“这货是伊藤英明,这货又不是伊藤英明”的感觉,正派反派都信手拈来,从十年前的夜叉开始就这样了。
不知道他的性格是不是本身就是个两面人。
很血腥很爽很喜欢。
干掉熊孩子
人之初,性本恶。三池给力,期待续集。熊猫君居然是打酱油的……
看预告和原著作者,我还以为会拍得有点儿深度呢,结果只是个卖肉卖血的片子。还有我以后还是不要轻易挑战血腥片好了,果然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做恶梦。两颗星给卖肉的伊藤叔、闻内裤识人的山田熊猫和小受林遣都。
二階堂跟染谷合作不要太多喔,俺都看過3次了!!露那麽多肉是爲了説明這也是惡的一種麼0 0聞一下内褲就知道是美彌,三池太邪惡了哈哈哈哈哈後半殺戮加分3.5二階堂完全是在走宮崎葵的路啊!
三池越来越衰了...还要靠老男人卖肉色!
为了藏起一具尸体,只好堆起一座尸山。
虽然知道会崩坏,但最后没有一点商量余地的血腥屠斩还是有点意外...枪枪都是血液飞溅/看爽了...果然人之初性本恶。可是啊森瑟你好帅...恶魔的游戏,又开始了.1.谜之日式英语2.顶了一张这么美的脸╮(╯_╰)╭3.好多人好乱啊虽然不脸盲但是名字盲了啊到底谁是谁的谁啊喂!4.欧~大屠杀5.恶灵继续
【2020,2024】重温了一遍,可以说不明觉厉吧,应该是电影史上风格最鲜明的几个反社会人格变态杀人狂之一了,电影美化暴力拍的有点酷...
什么垃圾玩意,看着慎得慌。放完了结果片尾唱起了舞曲。乌合之众只能等着集体被杀死,拜托稍微有点智商!看了生气。奔着林嘟嘟,你好评!演个小受辛苦了。
5.5/10
动机不明 无说服力
烂片,装屌的影评者就别瞎78解密了。
会被人拽住把柄的事不能做···平白无故想到安个窃听器···刻意得想交代很多,又有很多没有交代,混乱···partner好突兀··欧丁神的两只乌鸦···原著应该会好看···
邪恶或暴力的设定,感觉不如《大逃杀》系列啊,“大屠杀”的B级快感,也很有限。
大晚上看这种片子真是瞎了我的狗眼。林遣都没有以前萌了。山田孝之居然FLOP到演这种配角了。。。
三池崇史真不爱干净
……
三星主要是看在伊藤英明的面子上,没有他,这部电影直接负分滚粗。
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