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寒假

寒假,Winter Vacation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寒假》剧照

《寒假》剧情介绍

《寒假》长篇影评

 1 ) 55

人物成为发声的机器,是通过面无表情、朗读腔调和文学化语言。

唯一的正常是寒假结束之后,坐回课堂的他们恢复了灵动。

年龄差异、长幼之别已经消解:两个小屁孩可以说出超越他们经验的老道话语,而老人则会被电视上的爱情桥段感动落泪。

两个非常有趣的段落:①男女青年的恋爱质询,是通过一种严肃的、辩论式的方式展示出来的,滑稽在于它脱离了我们对学生爱情的惯常理解,一本正经僵化了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迸发出来的激情。

尤其是当男孩点出女孩每次都考倒数第一,还要因为恋爱影响学习而与他分手。

实在不能再好笑了。

②买菜这一场景,通过大妈一次次地得利和菜农一次次的让步(重复)而获得了滑稽的效果。

这个过程分为四步:刨叶—砍价—去零—取叶,结果是大妈让菜农一分不挣地买到了白菜。

通过重复获得滑稽的还有那两个勒索钱财的镜头:交钱—验钱—掴掌—交钱—验钱—掴掌来重复。

至于那萦绕在小区上空的人声(配乐),不断地让假期的幽灵浮现。

寒假已逝,但并无新事。

这是多么无聊,多么困顿的生活!

 2 ) 寒假

真实得荒诞,荒诞又真实。

总能找到九十年代那种特殊的压抑感,人们总是低着头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麻木颓废的走着。

黑暗中两个盲人迎面探路,像极了那对情侣的谈话,互相牵绊着,方向并不一样,却并不想改变或是无力改变。

我们好像是活的不耐烦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活着或者死去。

压抑灰霾的笼罩下,时钟滴答声不曾停止,对称分坐两边的爷孙,去死,去孤独,窗外的一束光打在爷的脸上,孙背起书包出发,坚定和麻木好像是他们唯一的区别。

孙和小女孩的对话好像让人看到了生活中唯一的亮光,有的人已老去,总有人正年轻,哪怕只剩那两个人,有点大象席地而坐里的感觉。

老师忘记吃药了,不合时宜的出现,当人们习惯的认为生活应该这样,真理应该这样的时候,可能生活真的就是这样,真理就真的是这样,其他的,谁关心呢,人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抑或不幸罢了,左小和顶楼的歌恰到好处。

 3 ) 李红旗电影《寒假》:学生们的内在自我

先转帖一段豆瓣里的故事梗概:  中国北方,冬天,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九个少年,两个儿童,一群隐隐约约的成年人。

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生活在那个沉闷的,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最后,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了电影之后 ,你会发现这是一段诚实的故事简介。

这真的不是一个讲故事的电影,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讲故事吗,是戏剧吗,拍电影是拍戏吗?

大部分时候电影是讲故事的,大多数时候拍电影就是拍戏。

用罗伯特•布列松的话来说,我们目前的电影,都是拍摄下来的戏剧。

这不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其实是讲生存和生活的状况的电影。

看了电影之后 ,你还会发现里面的演员好象全是非职业的,非职业演员也就罢了,本色表演不行吗,非也,李红旗导演的是呆若木鸡的表演,是没有表演的表演,人物表情生硬、语言书本化、说出来的台词口语严重书面语化,说话腔调犹如无感情的读课文,行动缓慢仿佛慢镜头。

我觉得,演员语言动作的迟缓,异于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其实他们演的是人物的内在自我。

将人物内在的那个 “我”放出来了,学生们因为一样的成长环境,接受一样的社会要求,接受一样的教育,他们的内在自我一样的口语书面语不分,一样的说话腔调,一样的行动迟缓。

直到寒假结束,导演想表现大人们和孩子们的社会自我,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才恢复了正常。

还有让人吃惊的,电影里孩子家里家徒四壁(不是因为贫穷),男孩的卧室除了没有床头的床,一个台灯,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再就什么也没有了。

家具的简约犹如在演话剧,导演布置一个舍去床头的床也可能是为了做减法,让画面更简约,以免观众眼光哪怕片刻停留在床头上,也是为了让观众更加走心,体会人物的内心状态。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冬季,北方的冬季真是个拍电影的好季节(朱文的《海鲜》也选择在冬季),如果选择夏季,观众会不小心关注人物以外的风景,下了雪一片白茫茫的冬天,你能看到啥呢?

就看演员把。

回到这部电影,电影里居然没有出现过一辆机动车,除了剧情不涉及,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没必要看到不相关的东西。

看这个电影的时,会有那麽几段,你会吃惊的听见拍摄电影时摄影师的呼吸声,导演特意没去掉,这可能和电影里特意加上的钟表的滴答声一样,只是为了使画面更安静,观众更沉静,宁静致远。

这个电影其实可以分为两段,寒假中(真实的自我)和开学后(社会的自我)。

寒假是这样的一段日子,学生们可以暂时脱离他们的社会身份--学生,一定程度的回归真实的自我。

李红旗安排演员语调单调枯燥的说话,步伐缓慢一致的走动,人和人之间站在一起坐在一起似乎永远都保持着拉不到手的距离,寒冷的冬天仿佛人物内心的荒凉,外化了内蒙古职业高中生的内心世界。

人们在寒假里的表现,就是他们的内心,就是他们的真我。

是的,青春和人生不都是春光明媚,繁花似锦,青春和人生也有这个样子,世界是寒冷的、无聊的,我们是自私的、孤独的、愚蠢的,我们迫不得已保持距离和别人相处,其实内心都想成为孤儿。

这就是很多人的青春,很多人的人生。

<图片5>开学后,孩子们回到学校又坐在一起了,又回归了学生做为社会人的身份,他们又有了正常人类社会说话和行动的方式。

李红旗在电影里安排了两位老师,开学后在课堂上提到了学生们的内在自我和社会自我。

一位生物老师,据其儿子说今天没吃药,课堂上推开书本,大发“谬论”,醍醐灌顶,他说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内在自我:你们的一生除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之外你们终将一无所知你们的一生除了你们的自私你们的自大你们的愚蠢和你们的贪婪你们终将一无所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妄谈着真理真知但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们从来都没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真正的知识全世界的图书馆和全世界的头脑中装满的只不过是人类日益丰满的愚蠢

另一位英语老师,上课前先写在黑板上一段英文,提出了人做为社会的人永远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的,这就是社会,社会关心你的永远是你如何对社会有用。

<图片4>片尾昂扬而起的是摇滚师左小祖咒的音乐,节奏动人的鼓声,凶猛咆哮的演唱,我很喜欢。

2016年1月15日

 4 ) 评《寒假》

《寒假》是一部高度风格化的幽默荒诞的剧情电影,全片均由定焦的固定机位镜头拍摄。

演员脸部几乎没有任何情绪的流露,甚至可以说是“面无表情”的,这点很容易让人想到布列松式的表演,同样也是无表情无情感,相当契合内蒙的寒冷气候。

声音的设计也同样有趣。

时刻穿插在影片中的时钟声自反性地提醒着观众时间的无端流逝,寒假也随之流逝。

有几个片段我们甚至可以听到摄影师的呼吸声吟唱声。

而常抛弃景深的舞台剧式布景,又类似芬兰名导阿基 考里斯马基的风格。

北欧特色确实与中国的北方相当相似,在极寒的气候下,时间仿佛都回凝结住,这也是导演李红旗在每个镜头下都选择停滞几秒,给观众留白的原因。

《东北虎》里也能找到类似的构图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对互相理解的必要性的质疑,从滑稽的对白与表演方式上就可见一斑。

学生们可以因为一句“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而绝交,然后又不惜补上一句“去你mlgb的。

”演员对白上的生硬做作更加强了这一层表现效果,观众们无法从语气上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

实际上,整部影片都是被“去生活化”处理的,无论台词还是表演形式。

我们可以再欣赏两个片段:1.女高中生的母亲正要和父亲去办离婚手续。

这位母亲正找一条绿色的羊绒裤,结果发现它的另一半不见了,呼应了前面女高中生送给自己男友一顶羊绒帽的桥段。

这里对女高中生的父亲采取中近景拍摄,体现出父亲所穿服装的正式,照应了画外音中的“要去政府机关。

”但是这时,并没有说明是去办理离婚。

紧接着,切到父亲的中全景,画外的母亲入画,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坐在沙发上的孤独的老人。

这里只有母亲一人在“动”——寻找自己的衣服裤子,而家中其余人均是静止着的。

母亲以运动宣示着自己权力的在场。

正反打镜头。

切到女学生的中景。

女学生也是站立着的,接受她母亲的审问。

进一步强化了母亲在家中的绝对权威。

正反打镜头。

切回第二机位。

母亲问自己女儿:“它另一半哪去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尽管并非母亲本意,但很快我们将看到这句话的另一含义。

切到了家中老人的中景。

不对称的构图提醒着观众老人的“另一半”的缺失。

这种失意苦涩恐怕只有老人自己咀嚼了。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相互的冷漠从这里即可体现。

再来看第二个片段:女高中生的人母亲和父亲来到了离婚手续办事处。

一对小津式的正反打镜头。

人物直视摄影机。

然而此时,导演仍然没有说清这里究竟是哪里,留给观众悬念。

切到人物全景;广角镜头。

景框四周被扭曲变形,暗示着二人所组成的家庭也是“变态”的,因而走到离婚这一步田地。

接着,有一对老夫妻推门入画,并询问办事人这里是否是办离婚的。

到此这个悬念才被揭穿。

之前的莫名的对话在这里完美承接起来。

又是一组小津式正反打镜头。

办事人询问夫妻是否还要再考虑下,妻子说不用了,而丈夫却回答“听她的。

”夫妻二人强弱关系已经发展到了戏剧性的地步了,疏离感被再一次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强调。

当然,影片也隐约地表达人物的抗争,从小孙子的举动便可窥探出来。

影片开头,爷孙俩坐在沙发上,他告诉爷爷自己不再想做他孙子了。

到后来,他不断地和自己的小情人说,自己想要要做孤儿,等不及要做孤儿了。

这些无一不反应着角色对世俗的抗争,尽管时常软弱无力,就像那个神经病老师一般,但它是有必要的,是我们与肮脏的社会最后的距离。

最后,希望寒假还能再长,再长一点。

 5 ) 高级动物

这个导演不是造梦,我的感受就像最后镜头里被说教的学生,全片我几乎没有看到运动镜头,所有演员台词的念白完美地表达了导演需要的感觉?

不是很喜欢这个导演拍的这个类型,需要磨练还 我看到了一个愤青在喷,离婚的地方那个鱼眼镜头我也是没懂 构图里柱子柱子都是斜的 如果我拍那个小男孩会看到自己的叔叔被欺负 把另外一个男孩儿打走 左小祖咒的音乐太突兀了要是用窦唯的高级动物呢?

我又看到电影学院院长挂名

 6 ) 对世界的失望,对自我的审检

骤然降温的夜晚,上军理课的时候临时决定翘掉这些毫无生机的东西,去看电影协会放的电影。

独立电影《寒假》。

非常慢的节奏,仿佛时间被内蒙古的冷空气冻住了,毫无生机的孩子们,毫无生机的生活,表情被冻住,心被冻住。

一切的发展都只是因为习惯。

无聊的生活没有尽头,每一个人都失去了怀疑的能力,理所当然地过着自己自以为是的生活。

阴翳的毫无生气的天空,阴翳的毫无生气的人。

占小便宜的中年妇女,看着窗外发呆的老爷爷,离婚的夫妇,被呼噜吹得转的风车,不断下雪的天气,吵架的朋友,想当孤儿的小男孩儿,说着疯话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无论发生什么都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

这些沉闷的,压抑的,无聊的气息,在大段的沉默和导演的定镜头里得到张扬,压抑,压抑,压抑的房子,压抑的小区,压抑的教室安静得只有学生的呼吸声。

直至最后左小祖咒的歌声突兀地响起,震耳欲聋地响起,与画面上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互相恶狠狠冲突着。

导演李红旗来到现场交流。

我是第一个问的,我问他,你说你从拍电影中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那么这部电影让你获得了对世界怎样的认识呢。

他说,我喜欢一个人呆着做自己的事儿,拍电影是我唯一的与外界交流认识世界的机会,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循序渐进的。

他说,人是最危险最无能的生物,毁灭性最大,自以为是从来不怀疑,害怕自己的怀疑让自己被社会遗弃。

他把这些想法放在最后一个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嘴巴里说出来,只可惜啊只可惜,台下的学生仍然是一脸的漠然麻木。

他说,他现在做的是尽量不商业化的东西,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因为他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左右商业,一旦妥协必然会立即被湮没,他说,等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左右商业化的时候,才是他接受商业邀请的时候。

我们问他,你的电影不好找,要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看到呢?

他说,去盗版碟店吧,肯定能找到,没关系,我支持盗版的。

然后就淡然地笑了。

结束后我去找他,有人问他,电影就像菜,你的电影这样枯燥乏味不放盐不放醋是不会好吃的吧。

李红旗听问题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红塔山,拔出一根点上,我这才发现他穿的原来是掉色的牛仔裤和起毛球的毛衣,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这个获得国际奖项的导演的落拓吸引了我。

他抽了几口,说,你把电影比作菜,那么好,我告诉你,我的电影不是菜,是药,不可口的。

说着走出了教室,我跟上去问他,你有没有过对自己现状的怀疑,有没有因为自己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对自己失望呢?

他说,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并对自己失望。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对自己满意,他还怎么进步。

要与对自己的怀疑与失望共存,在对自己的审检中获得提升。

我说,如果对自己的怀疑和失望到了难以对抗的时候呢?

他笑了,说,那就允许自己虚弱吧。

我说,谢谢,然后转身离开。

再一次在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与北京的冬天撞了个满怀。

 7 ) 1.20

右手边的男生从开场十分钟开始睡,中途还被她女朋友推醒了,real可怜片子其实很有意思。

如果一定要解释,我理解的这是一部用演员当道具的电影,所以呈现出来会更显行为艺术更具实验性质。

常规戏剧专挑生活中的冲突和结果,密集的矛盾、变故、转折,让人觉得精彩,这部剧的任何矛盾冲突都要贯穿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就是那种刻意流于形式的漫长过程,并且不追求结局。

再跳脱出来一点看,观影体验可能也要被算在创作预期中——漫长沉寂的观看过程中不可避免来临的睡意,偶尔被逗出的两声咳笑。

反应其实不是反馈与评判,而是被设计出的配合。

角色中有两个人有理想,Zhou Zhongxin和Lao Wu。

Zhou Zhongxin想当孤儿,先是觉得长大了可以当孤儿,然后等不及长大,觉得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可以成为孤儿。

出走几乎是我们的本能,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离开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当然包括我自己,我甚至能够平静理智地接受出走其实并不一定能带来积极结果的事实。

也许被认可的只是这一行为本身。

Lao Wu的理想首先不是当马屁精,其次关于爱情。

他回答:我的理想是在不久的将来和你一起过日子。

然后一起生个孩子。

把他养大,让他也找个中意的姑娘一起过日子。

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就可以无穷尽了。

一瞬间我联想到另一部片子里Tom的话:I just hoped that I’d meet some nice, friendly girl…like the look of her. Then pop the question…and settle down and be happy.是否所谓平凡幸福都是这个模样?

平凡是相似的,幸福也是相似的,is it boring?

另一个发现,叫红旗的人都挺有意思的,名字果然重要。

 8 ) Lines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孤儿。

——爷爷你为什么不上班?

——我退休了——那我是不是也退休了?

——我们能不分手吗?

——不能。

——为什么——我太小了,谈恋爱会影响我的学习。

——怎么可能呢,我们都同学8年了,你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在我印象里,还没有什么事情影响过你的成绩。

它几乎是颠簸不破的。

说实话,你相貌平平,脑子又笨,除了我不可能有人会真心喜欢你,还是死心塌地的跟我好吧。

——老吴,你就不会说点儿让人舒服的话吗?

——说好听的有什么用,我的理想又不是当马屁精。

——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在不久的将来和你一起过日子。

——然后呢?

——然后一起生个孩子。

把他养大,让他也找个中意的姑娘一起过日子。

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就可以无穷尽了。

——子子孙孙无穷尽,你难道不累吗?

——为什么会累?

——天为什么永远都是空的?

——你没事吧。

——这日子一天天过的,——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你说我活得不耐烦了?

——我没说你活得不耐烦了?

——你们刚才听到了,他是不是说我活得不耐烦了。

——我只听到你们说不耐烦,但不知道是你们谁不耐烦。

——老包,我们缘分已尽,就此绝交吧。

——就按你说的办吧。

——朋友一场,我最后再送你一句话:去你妈了个逼。

——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和我分手一次。

我都成了她的卫生巾了。

——血液没用。

啥也学不会。

再在学校待下去,我的人生就不复存在了。

——老包,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粗人,没想到你还有如此细腻的内心世界呢。

——连朱晓琳都能硬着头皮上学,你为什么你不能?

我跟你们家朱晓琳不一样,她是女的,即使学到最后连十个阿拉伯数字都认不全,你也会把她娶回家,养她。

可是,老五,你会娶我吗?

你愿意无论顺境或逆境, 富足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忧伤或喜乐,都深爱着我,对我忠实,直到天长地久吗?

——老包,你让我为难了。

——你不读书干什么?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别咯吱(?

)我了。

以你现在的精神面貌步入社会,恐怕只会成为我国的负担。

——你要进来吗?

——不了,我要去找个能当孤儿的地方。

——你有那儿的地址吗?

——没有,不过我想,只要能走的足够远,就一定能找到的。

——你说等你长大了你才想变成孤儿,你还没长大呢。

——我等不及了,我必须尽快变成孤儿。

——那要是我以后想找你玩儿,是不是永远也找不到了?

——我们可以一起去当孤儿。

——没事,我爸只是又忘了吃药了。

——别去管那些可怜的单性繁殖动物了。

还是谈谈我们自己吧。

孩子们,你们面前的课本在不断告诉你们,你们是这个世界的万物之灵。

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高级动物。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你们的一生除了不知道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到哪里去之外,你们终将一无所知。

课本上也在不断告诉你们,你们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事实确实:你们的一生,除了你们的自私,你们的自大,你们的愚蠢和你们的贪婪,你们终将一无所有。

孩子们,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我们一代又一代地妄谈着真理,真知,但是,关于我们自身,关于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界,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真正的知识。

全世界的图书馆和头脑中只不过是人类日益丰满的愚蠢!

——Class begins. The topic is: how to be a useful person for society?胖小孩是电影里唯一的英雄。

导演没吃药。

好喜欢。

 9 ) 零星的枪声

关注红旗的写作,慢慢变成关注这个人的生活轨迹,总是带着那么点遗世孤立的念头。

这种想法里,不乏仇恨的少年对于“英雄”这个模糊形象的迷恋,同时也是决绝地要与大部队分道扬镳。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标识出个人的存在。

这是极端的,也是纯情的。

记得有一次和红旗讨论到“心碎”这个词,他认同这是极美的一种景况,一切都已破碎、残缺,连秩序井然的事物都如同废墟的堆砌。

他说,在那之上,一个渺小的声音,才可以被理解为“心碎”。

他喜欢说天使,喜欢说毁灭,不喜欢说理解。

而他口中的天使,不是用来拯救的,是美丽而淡漠的一个旁观者,是身处滑稽和悲惨的境地时,人们可以从低处抬头望见的想象之物。

看这电影,是在周日的一个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来,坐了近一小时的地铁,再走了半小时,去到南大仙林校区的小剧场,接受一场陌生的洗礼。

而之后,是浑身战栗,寒冷将临,多好的名字呵,寒假。

如今,身处三九,我不禁回忆起电影中的那个场景:一个人被另一个手握钞票的人煽着耳光,不停地、麻木的,还继续把自己口袋里的钞票掏给对方...你不妨将其看作是人际关系和现实的一个真相,一个缩影。

没什么可多说的,若你心中没有那个渺小而尖锐的声音,这电影将只能是一部电影。

由一些意象组成的电影,荒诞中的抒情,凸显出思考的价值。

如果这世界上大多数人因寻求相互理解而聚集甚至拥挤到地球的一端去,气候变暖,万鸟鸹躁,冲突和灾难频起......大船将倾覆,而在另一极,一些零星的枪声是美妙的奇迹。

得补充说,结尾是我去年一年来看过的电影中,最令人惊异的,也是毫无疑问最棒的。

另一个让我好奇的问题是,红旗已经在这部电影里,把他近些年所有想说的,都说完了,接下来,他该干点什么呢?

 10 ) 五偿

我要去当一个孤儿只要走得够远仿佛一种自我与自我的不断对话凝视下的是正在凝视的自己又似乎能感受到人物的欲望逃离的欲望离开的欲望当我们正处寒假 我们都在干什么依旧是无常中的波点吧现在也正值寒假,碌碌日常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物似乎毫无表情,眼神看不到太多。

依旧还是凝视。

要说有什么感触依旧还是 继续在生活中摆烂吧

《寒假》短评

只要你前面没睡着,后面就会笑癫

4分钟前
  • 上官乱
  • 力荐

生活本身

6分钟前
  • 徐州老味菜
  • 力荐

可能很好看吧,逼全让他装了

10分钟前
  • 银河里的风
  • 很差

fuck!

12分钟前
  • roar
  • 很差

真的好无聊

13分钟前
  • 永远吃不饱
  • 很差

依旧优秀。

16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这么厉害的片子我怎么现在才看!

19分钟前
  • 薯本华
  • 力荐

牛逼

21分钟前
  • 99bu88
  • 力荐

第一个镜头太棒了,回味了好久。对白既假也真,尤其是俩小孩绝交一段,完美展现了世纪末的小孩流行语。

23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得坚持看完,朋友们。“你去干嘛”“约会”“和谁”“你妈”

26分钟前
  • S姐
  • 还行

反人物 反表演 反叙事 反对一切的反对 如果说元电影有反义词的话 那就是这一部……

31分钟前
  • 马来可
  • 还行

很中国特色(像是专门拍给老外看的)。机械冰冷的书面语对白(像是有意为之),配之固定长镜,业务演员,摆拍的行为造型艺术,(低配版)神经质表演,有种冷冷的黑色幽默,反而有点罗伊安德森的调调。但看起来却非常刻意的虚假,讨巧的小聪明令人不适,火候不到只及皮毛,最后的课堂说教更是画蛇添足

33分钟前
  • 几点奔马
  • 较差

消解意义,擦除边界,把棋子下到棋盘外面。在近乎停滞的时空里,将反戏剧包装成了戏剧,确实有点意思。那个已经等不及成为孤儿的孩子,请不要妨碍我感动。

35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大妈挑大白菜、隔窗对话、无处可去。印象非常深刻。

38分钟前
  • 露丝玛莉很悲伤
  • 力荐

喜欢罗伊.安德森,却喜欢不起来李红旗,前者的单一场景、固定长镜头,摄影、美术、道具都是到位的,充满细节和张力,满满的荒诞感,后者就有些僵硬和夹生,带着塑料质感的造作了。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3.5

42分钟前
  • Carpe
  • 还行

一部反电影的电影,真的喜欢不起来…一切都那么反常规,反叙事反表演反台词…一开始看的时候有些许新鲜感还能在解构中看下去,可是越往后面看越感到无趣了。许多大景别广角固定长镜头,配合表演,台词,拉伸疏离感,给了观众一种独立出电影的独特感觉。但是真的过于无趣了,不过依旧有一些有趣的地方:台词很有趣,我长大了想成为孤儿,真的很应景;两次被抢钱的场景,同样情节与拍摄手法带来的先入为主的期待落空;上课时走错课堂的老师发表的激情演讲……。不过最终还是欣赏不来这种片子。5分

46分钟前
  • Mini
  • 较差

一星半 道理我都懂,但这也太难看了

47分钟前
  • ...
  • 很差

7.6。出走常规,开拓边界。

49分钟前
  • 月夜
  • 推荐

还挺好看的,构图用光堪称当代中国三线城市版Edward Hopper。

50分钟前
  • Doze 豆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