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烂俗狗血的故事包裹在抗疫外衣之下,虚浮,做作。
带给人的感动甚至还不如新华社的年终盘点。
明明有那么多关于抗疫好故事可讲,不知道为什么讲成这个样子,两个多小时让我如坐针毡。
莫名其妙的泪点,略带猥琐的笑点,剪辑的顺序也让人奇怪,费解。
有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
前面的情节过于平淡,台词也很奇怪,不像是日常生活中人会说出来的话。
这么多好演员,这么容易排出感动的故事,不应该只用剧情里人物的哭和笑来妄图打动观众吧,有点失望。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
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
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
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
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
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
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用平原火锅退票换来的寒冬点映
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是没有拔高,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大数人性:善与恶、自私与无私、利己与利人之间的较量。
而且很隐晦地讲了一些事儿,比如贪污抗疫物资。
其实何止蛋白粉,又何止志愿者,但点到即止,也算曲线了。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展示了疫情下普通人的生活,塑造了勇哥、武哥这样平凡的好人。
尤其武哥更加典型,一开始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无偿劳动,明明有货车驾照,却不出头。
看到叶老师晕倒后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离开现场、甩掉麻烦,可良心终究过不去。
大概就是孟子说的四端之心中占了三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当她通过朋友圈窥探了叶老师积极的状态后,晦暗的生活仿佛被一束光照亮。
为了能进小区看叶老师、也为了发朋友圈给叶老师看,她报名当了志愿者。
这个目的并不纯粹,可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她不断体验全新的人生,接触到了晓晓这样的人,也获得了称赞与关心,思想渐渐升华,最终随着善的洪流做出了无私奉献。
再比如李宏宇和刘亚兰直到最后捐赠物资都藏着小心思,直接捐给了他们最需要的医院,甚至具体到科室。
但是如果能在利己的同时利他,已经是好人了。
不是生来高尚,但能偶尔、甚至经常发光。
一两个超级英雄的光芒再大,能照亮的范围也很有限。
但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发一点光、一点点光,这些微弱的光汇聚到一起,堪比银河、太阳。
喜欢这部片子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
在同一时空下,通过每个人与他人连接的节点编织成社会这张大网,将单独的故事融入了社会群像。
而相同时间的一再提示,也让观影者回忆起当时自己的生活轨迹,从而产生共鸣。
缺点首先是没给猫做绝育,其次是阿勇和老婆以及谢老黄昏恋的故事有点俗套,类似情节看太多了。
但也可以说是太阳下没有新鲜事儿吧,人类的故事总是大同小异。
不过谢老黄昏恋的故事除非有原型,否则感觉太理想化了。
我身边接触过、听说过找老伴的真事儿都充满了算计。
很多老年女性丧偶后不想再找,觉得没必要再伺候大爷了。
而很多老年男性找老伴的愿望是比自己小、身体好、能做家务、做饭合自己口味、脾气好、不要太能花钱……类似于低薪保姆加床伴。
当然,片子里的设定沛爷职业是厨师,给老伴做饭也是有可能的。
现实往往丑陋不堪,但让还心存幻想的人的在电影里做做梦也未尝不可。
只是这样的梦感动不了我。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共鸣之处也不同。
我最有共鸣的是叶老师用爷爷的话和雪莱的诗安慰武哥那段,全片最爱,没有之一。
因为我有过非常类似的经历,也是靠写诗和朋友告诉我的方法挺过来的。
虽然由于一些原因,那个方法最终没有实施。
但那段时间那种可以再见到亲人的信念真的给了我非常大的安慰,而诗歌也替我抒发了无尽的悲痛,令情绪获得释放。
虽然从一开始我就不完全相信朋友说的方法,可我却又愿意相信。
就和武哥在电动车上哭着说:“我不相信”,可听了叶老师的安慰又答应了鹦鹉洲大桥的约定一样,不相信但愿意相信。
另外,我觉得手机的主人猫爷爷设定成去世更真实,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因为新冠留在了那个冬天,虽然获得救治康复的人更多,但直面死亡也是一种勇气。
长记萋萋鹦鹉洲 曾许诺 盼白头 佳期轻负 天人悲永隔 红尘往来如一梦 空念远 泪难收 夜来听雨三更后 宫商咽 动离忧 子扬何在 锦书终难托 别后重逢会有时 沐晨光 浴爱河
看的点映场,武汉话版,真的特别建议大家看武汉话版,真实又充满了烟火气,还透着一股武汉方言自带的幽默感。
中等大小的影院,除了最前面的几排,基本上都满了,青年人居多,还有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们,全程观影秩序出奇的好。
不剧透,只能说不是典型的抗疫电影,基本上除了一些封城消毒的转场画面,描写的很多的是疫情下武汉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变化。
更加真实的让我感受了当年那个冬天,那座城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全片最让我惊喜的就是没有所谓“坏人”,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故意设置的所谓反派。
而且即使有牺牲,有痛苦,但是整个电影看完我感受到的是温暖,是希望,是信心。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中间有段剧情非常感动。
全场各处响起了抽泣声,我和我旁边的座位也是。
结果电影完结后灯光亮起,旁边不是我以为的姑娘,是的大小伙子。
第一次在豆瓣长评电影,实在是这部电影表达的一些三观让我在电影院里忍不住骂出了声。
影片本身是一个人物塑造扁平,叙事结构简单,部分情节强行煽情,并无特色的传统主旋律电影,唯一感染到我的地方就是开头对武汉疫情时期万众抗疫的宏观描绘。
如果仅是这样我也就当无聊打发时间而已,但是里面那对夫妻的三观真的让我拳头硬了。
不讨论那段无语的讨债人是否有错的剧情了,两人的女儿都已经结婚怀孕了(假设大家都是25生小孩的话,女方也50了),还要整一出高龄意外怀孕?
意外怀孕就算了还要把小孩生下来??
医生还说没什么风险???
女性出去搞事业只是为了在儿女丈夫面前有面子,得到丈夫关心认可后就又可以回家生孩子了????
看之前不知道是女导演拍的,知道后我觉得我必须来豆瓣给他一个长评,他值得。
ps演员演技都没啥问题,如此标签化、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哪怕是所谓平凡的小人物,也很难让人有代入感。
影片目前能拿这么高预售,只能说自己我真的看不懂中国电影市场了
一部温暖治愈的电影,有笑有泪,真的没想到刚开头 片名还没出就哭抽抽了。
致敬疫情期间的平凡英雄们!
附一首电影中提到的诗——“人啊!
请鼓起心灵的勇气 耐过这世途的阴影和风暴, 等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 就会消融你头上的云涛; 地狱和天堂就化为乌有, 留给你的只是永恒的宇宙。
” 《咏死》雪莱
第一部记录2020年疫情下武汉人民生活的电影,采用几个故事穿插交织的手法,记录下了天灾下人与人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关爱的温馨场景。
虽然看了普通话版的电影,但看过预告片的都知道,拍摄时演员们用的都是湖北方言,如此显得更加真实,更贴近人民生活。
如今已是2023年,全面放开了,但我们仍不能忘记当年三年疫情防控带给人们的痛苦、恐慌和温暖、体贴。
几则小故事之间都有着各种比较微妙的联系,全片都很连贯,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刻画也相当细致。
刚刚刷完《穿过寒冬拥抱你》,无意间看到的电影,不知道讲解的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谁是主演。
2小时零5分钟的电影,没有快进过一次,但泪水不知道留了多少。
一个大老爷们,泪点太低了,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
不懂电影拍摄手法,也没有学过专业术语。
个人觉得导演的多视角拍摄,同时空交汇的拍摄手法很新颖,也第一次介绍了换位思考的真实场景,或者用你不知道别人经历的事情,就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来说更加确切。
黄渤主演的志愿者不被大家认可,导演告诉大家其实老李夫妇也是有难处的;贾玲在群里边看到别人点菜,就赶紧为心爱的人(或许是一个人的爱,或许是两个人的爱,导演最后把结果留给了观众)问了一句淮阳翠柳是不是杭帮菜,都说陷入爱情的人智商都会降低,但是看电影的我们好生羡慕,心里有希望,行动就更加光明,为了给心爱的人找到共同话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一次送菜的机会,认识了一个跟自己家女儿差不多大小的实习生晓晓,刚开始不明白导演的意图,慢慢的才发现,导演用一件小小(晓晓)的事情,让大家记住在2020年初为了疫情牺牲生命,不顾安危的医护工作者。
在此,向参加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电影中另一个特别感人结局也美好的片段大概就是德高望重的谢老了。
谢老在花甲之年,为了照顾女婿和外孙,没有选择返聘,但在疫情当前,主动投身于抗疫第一线,最后感染。
期间,特别会做菜的广东老爷爷每天给谢老送饭,每次吃饭谢老高兴的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儿,看着那一幕感觉好暖,好羡慕他们的爱情,在老爷爷的视频语音鼓励下,谢老用毅力抗过了疫情,并最后与外孙、女婿、新的女儿(自己的女儿离世,女婿再娶)开心的度过晚年。
老李夫妇从刚开始的几乎一言不合就动手吵架,到最后刘若兰成为高龄产妇,家庭诞生一个小生命,导演采用老李的一个老朋友借钱还钱,因为疫情感染没有挺过去,临死之前还上的这笔钱,促使老李夫妇在大雨中抱头痛哭,也解开夫妻两人多年的隔阂。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黄渤主要的志愿者了,几乎是整部电影的线索,由黄渤串联,架构清晰,真情流露。
一个从小学武、爱打抱不平的平常人,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
舍小爱为大爱,电影中分别用捡手机事件、接医务人员等小事,衬托出普通人在大灾面前,也能做“大事”,主动帮助大家。
就像影片中谢老外孙的哭唤醒了无数的灯火亮起,有多少灯火,就有多少家庭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不怕危险,坚决奔赴一线。
此时此刻写影评的我,都差点绷不住;电影最后贾玲带着女儿,看着叶老师在去世后仍然捐献器官,她知道自己爱上了一个伟大的人,那个伟大的人在鹦鹉洲大桥上面向他挥手告别,面带微笑,但眼角的泪水是真情流露,她知道自己没有爱错人,她也知道叶老师不是不回她信息。
整部电影,用一个个小的故事串联,平淡而真实,最为一名观众,郑重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尤其是情侣、爱人推荐,愿没有灾难,愿家人平安,抱抱你的亲人、爱人,珍惜彼此。
看到一半给的影评,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一个期待度这么高的电影表达出的东西,剧情七零八落,且这几段感情的结合实在让人想不到搞不懂,多条剧情线的穿插也很摸不着头脑,并且把疫情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主题明确但场景太假,真实的疫情防控最紧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传染病型病毒笼罩下的社会是这样的吗?
并且那段搞笑的剧纯属僵硬拼凑,真是笑不出来,当一般主旋律电影来看吧,坐不住了
虽然剧情漏洞很多,但老少皆宜
喜欢吴老师和许老师那条线 真挚而感人
怎么说呢,太煽情了
后面虽然很催泪,但有点强行煽情的感觉,里面的bug也不少
不知道朱一龙这个角色写死的意义是啥。感觉薛晓路导演也加入了主旋律片的阵营。贾玲真的不错。
从艺术创作层面探讨这部电影已无意义,只是希望不要再用这种廉价的正能量来消费武汉了,这种事不该是春晚做的吗?
原来是关于武汉新冠疫情的电影,导演居然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路。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但是主旋律和温馨过了头,自然就少了共鸣。电影的时间线,从2020年1月24日的大年三十武汉封城 一直到4月8号通车解封,电影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黄渤饰演有英雄大义的快递员、贾玲饰演古道热肠的快递志愿者、朱一龙饰演患有癫痫的钢琴老师、高亚麟和徐帆饰演一对中年危机的夫妇、老戏骨谢咏琴和许绍雄饰演了一对浪漫的黄昏恋老人,沿用了近几年比较常用的串联式的小单元剧形式,每个人物有自己独立的单元剧情、其实无意间产生了交集,让人物群像彼此丰满了起来。转眼间 新冠疫情爆发已经两年时间,还是有很多像周冬雨饰演的小护士那样的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她们可能也和周冬雨饰演的小护士一样,伶俐可爱又乐观、偶尔也会嘴馋,希望她们可以平安归来。
我们总会忽视那些小温暖 一旦在意走心起来 绝壁是大感动大收获
眼泪是因为自我感动。跟这片没啥关系
剧情散乱,强行煽情,为啥要元旦上这个片子
和我妈去看的 单位发的票 没法挑一般般吧 就不感人 还没当时的新闻感动不知道2022年能否停止
很难相信明天就2022了,新冠疫情已经爆发两年多了,口罩已经成为日常,面对偶尔某地突发的病例也基本可以平静面对了,但两年前疫情突然爆发时武汉人的惊慌失措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绝望,通过影片依然让我们共鸣。其实不怎么喜欢人,每天在微博上看到太多不开心的消息。但这样的天灾人祸面前,又有那么多温暖和无私的人,是这样的人,是这样的侠义之气支撑着更多人活下去。人呵!请鼓起心灵的勇气耐过这世途的阴影和风暴,等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就会消融你头上的云涛……
哭是哭了,笑也笑了,但是真的好无聊……剧情稀碎……
感动是真的感动,哭了好久,片子也是刻意煽情
剧情好无聊,几乎满座,大家一起玩手机…
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再现了武汉平凡市民在两年前,面对疫情的勇敢和温情。 商人夫妇在疫情中有失去有收获,重新认识了自己,快递员勇哥舍小家为大家,堪称逆行英雄,武哥和叶老师的故事,冲破世俗偏见赚了最多的笑声与眼泪,老年组爱情最最动容,满是夕阳红。春暖花开后让人忍不住相互拥抱和鼓励,武汉人民真棒,中国人民真棒👍
为叶芝的诗和蜜汁叉烧加多一星。和妈妈一起看的,她精准到达泪点和笑点,说明这部电影算是成功了。
人生第一次看了二十分钟就想玩手机,如坐针毡,无聊又跑题的拼盘爱情故事,没看的快跑!
几个不同的视角,一场共同的磨难。这些平凡的、不凡的人生在疫情里短暂的交互,去探索那年春节,武汉人共同的命运。比预想要好,比现实要轻。既然不能反映现实,关照一下现实,也算有一点价值。
2021最后看的一部院线电影。喜欢武哥叶老师还有老年组那对的故事。片尾曲好好听『说好了不散』。再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