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3岁的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拍出《12怒汉》,那是他的处女作,一部奇迹般的电影。
全片一个半小时一共出现了4个场景,法院门口、法庭、洗手间、陪审团审议室,而前三者加起来不过5分钟的镜头,几乎所有的戏都在审议室上演。
没有武打、没有特技、没有笑料,甚至没有美女,有的只是12个男人在一间闷热难耐的小房间里的对话,但全片却演绎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从那时起,吕美特作为一个大师立于世界导演之林。
2006年,82岁的悉尼•吕美特为我们带来了《判我有罪》,还是法庭题材,大师仿佛是想以一种轮回来画一个句号。
《判我有罪》很时髦地改编自真实事件,美国历史上创记录的一次庭审——跨 1987、1988两个年度长达21个月、20名被告(来自新泽西的一个犯罪集团)、20名辩护律师、8个陪审团交替上阵及史无前例的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
被告之一Jackie是电影的中心,Jackie坚定地认为他所有的兄弟都爱着他,而他也毫无保留地报以自己的爱,宁可让法庭‘判我有罪’也不出卖兄弟。
于是这个自称“笑星”(gagster)而非“歹徒”(gangster)的意大利后裔不要律师而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在法庭上大讲黄色笑话、侮辱证人,嘲笑警察却成功博得陪审团好感,使最终判决出人意料。
影片中Jackie耐人寻味地讲出最后一句台词:“They Love Me!”, 一个义薄云天的反英雄的形象,跃然于荧屏。
在两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陪审团对于最后判决的决定性。
所以想要进一步理解这两部电影,对美国陪审团制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法治的正义在于通过程序的正义来保证实体的正义。
陪审团制是如何做到程序正义的呢?
先从陪审员的挑选开始说。
陪审员的候选名单是法官的助手从当地18岁以上的公民中随机生成的。
为了选出12人的陪审团,一般的候选名单会达到100多人甚至两三百人。
这些人要首先接受法官的初选。
初选时的问题一般是泛泛化的,比如“您是否能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客观? ”、“您是否曾是任何犯罪的受害者?”、“您或您的家人是否因为刑事犯罪而被捕过、指控过,或是定罪过?”,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从最低限度上保证待选者的个人素质。
经过初选之后再由双方律师轮流向待选者提问,以让双方律师进一步了解陪审员待选者。
最后才是筛选,双方律师提出待选者当中哪些人不适合作为陪审员及其理由(比如对涉及案情的问题看法偏激、与控告或被告一方身份相近等),法官依此裁定待选者的去留。
除了提出理由要求法官取舍外,双方律师还拥有一定的名额可以无理由剔除一些待选者。
这样最后产生的陪审团即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人民代表,又在制衡中代表着原被告双方的利益。
审判期间(很多案子的审判时间往往超过一天),陪审员会被要求回家后“不得与任何人讨论参加陪审的案件”、“不能阅读关于本案的报纸”等等,视案情法官还可以将陪审团送到酒店居住以确保审判期间陪审员与外界的隔离。
美国的法庭审理实行交叉询问制,即法官和陪审团都不能直接询问案件的证人,只能由双方当事人的律师询问。
陪审团是通过双方律师对证人的询问来了解案件事实的。
与此同时,法官会帮助陪审员正确地认定事实。
他会向陪审团指出哪些证据属于违法证据,不具有证据效力,指示陪审团在认定事实不能采用该证据,如果陪审团采纳了该证据,则该陪审团做出的裁决就是无效的。
《判我有罪》的重头戏就在于Jackie在交叉询问时闹剧般的表演,陪审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他的真挚和义气打动的。
双方的证人都出庭作证后,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审团对案件进行讨论并做出裁决。
所有陪审员会进入审议室讨论和投票。
《12怒汉》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期间陪审员之间的论辩之激烈不会亚于控辩双方。
一般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要求裁决的投票结果达到9票以上,而像《12怒汉》里指控谋杀成立的案件则要求全票通过。
陪审团是如何认定事实以及如何形成裁决的过程都是绝对保密的,即使在案件判决生效后,陪审员将案件的讨论过程透露出去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上所有严密的规定都是为了保证审判程序的公平正义,在这样的程序里,控辩双方得到了同等的权力。
审判过程变得更像一种规则完善的竞技体育,双方斗智斗勇,使用一切规则允许的手段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而全程欣赏竞技过程的陪审团则要成为最后的裁决者,也实际上成为了程序正义到达实体正义链条上的最后一环,12个普通人能否完成这样任务?
《12怒汉》的回答是能,《判我有罪》的回答是否。
49年后,大师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回答。
也许是因为年迈了,大师不再像在《12怒汉》里那么有力;也许是因为圆滑了,大师不再像在《12怒汉》里那么积极地去评价美国的司法制度;也许因为洞察了,大师没有再坚定地相信一种品质、维护一种制度,《判我有罪》里的道德矛盾反而成为了不言自明的焦点。
不管怎么样,在影片的内涵上,82岁的大师反思和留白要多于信仰和宣扬。
虽然思想境界上进了一步(个人认为),但两部影片单纯从电影表现艺术上讲,《判我有罪》远没有达到《12怒汉》的高度。
相较于《12怒汉》的跌宕起伏,《判我有罪》全片节奏平缓、缺乏高潮、没有转折(根据事实改变,难免),寻找刺激性娱乐的人决不会因为这个片子而兴奋。
难怪有影评者建议将本片改名为Find Me an Exit(原名Find Me Guilty)。
这也许正是黄昏的景致,不再光辉不再明朗,而深意尽在远方。
最新一期《看电影•午夜场》罗列了100部反传统影片,或从形式,或从内容,这些影片以跳出窠臼的方式宣扬着自己的个性。
直到今天凌晨,我发现其实还有一部影片应该被加入到这份长长的名单之中,那就是西德尼•鲁梅特老先生的新作——《判我有罪》。
后知后觉让我虽然在观影中似曾相识,但也直到影片结束才发现原来鲁梅特正是《12怒汉》的导演。
是的,那部影片也完全可以列入反传统的名单,不过也许他们超载了,暂时无法为它腾出空位。
我最早在大学的英语泛读课本上读过《12怒汉》的故事,简练有序的辩论足以令人身临其境,血脉贲张。
数年后看过电影,大学时候的激动仍在。
少年是否有罪观者们并不关心,反倒是8号陪审员的固执己见以寡敌众最终反败为胜,为影迷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它的反传统方式建立在跳脱传统庭辩的模式,将以往影片中并不占多大分量的陪审团提升至一个主要位置上来。
斗室之中的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便足以令观众感受各自咄咄逼人的气势。
12个人不同的性格恰到好处彰显出来,与其说为了讲一个辩论的故事,毋宁说是为了这场精彩的群戏而安排这样一场辩论。
不过相比较《12怒汉》,《判我有罪》似乎反骨更加凸显。
从形式上来看它远远逊于《12怒汉》,然而其主角杰基——意大利黑帮分子,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和机敏的睿智成功洗脱了他和家族成员的罪名。
我想《判我有罪》恰恰是部能够检查影迷道德标准的好影片,显然如我这样道德品质低劣的人会爱死这部为黑帮分子歌功颂德狗娘养的电影,同时势必也有很多人像政府公诉方的律师一样,对陪审团成员咆哮着,“你们喜欢这个人?
皮条客、强盗、洗钱者、杀人犯?
”对啊,凭什么喜欢他?
就因为他不出卖兄弟?
就因为他确确实实说的都是真话?
喜欢与不喜欢,这是个问题,导演选取题材角度之刁钻,让影迷着实难办。
他用一个边缘人的故事充实着本毫无特色的框架,辅以街头草根的幽默,轻轻松松为影史留下了又一个反传统英雄的形象。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起《天生杀人狂》,它们的气质或许相像,不过《判我有罪》则更显出几分儒雅和老人的稳重。
杰基的自我辩护让我想到一个词——“任侠”,这个词来自于日本黑帮影片,有感而发是因为他最初的处境。
因为不愿意出卖朋友和家族而拒绝充当污点证人,同时又不为家族成员所理解遭到孤立,与其说和朋友们同仇敌忾,倒不如说为了“义气”而孤军奋战。
这类角色在深作欣二和三池崇史的影片里多有出现,典型的就是石川陆夫(《新•仁义的墓场》)。
不过美国片就是美国片,何况还是遵循史实改编,杰基最终赢得朋友和家族的理解,并肩作战,得到一个Happy end,不像日本的同行,往往因背叛郁郁而终。
五年前,山本逃亡美国(《大佬》),和小弟奋力打拼。
加藤为了组织的昌盛舍生取义,却挡不住意大利黑手党洞穿山本的颗颗子弹。
五年后意大利黑手党成员杰基在法庭上巧舌如簧,翻云覆雨,妙语连珠,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情真意切,当他宣读(确切地说是表达)自己的总结陈词时,他再次强调对朋友的爱和永不背叛,那一刻我竟蓦地想起自决的加藤,两个一曾对立的黑帮成员,对于“义”的理解大无二致,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背叛兄弟。
当初跟楚楚他们谈论《大佬》时曾说,这部并不成功的影片,它最闪光之处在于重拾了人们业已丢失的“义”。
凭空捏造也好,最起码它让远古战国时代为了大义不吝死的豪迈气魄重现人间。
《大佬》中让我感动的东西,我同样也在《判我有罪》中找到,当杰基对着陪审团不断喊着“Find me guilty(判我有罪),但别找我朋友们的麻烦!
”时,他的举动足以偿还平日的恶行。
反传统英雄,又多了一个,幸好不是在中国,否则影片不定被枪毙多少次了。
习惯了看Vin Diesel酷酷的表情和黝黑的肌肉,桀骜不驯的眼神还有邪恶的笑容。
于是还抱着这样的希望打开了Find me guilty,看着他开始的时候被预警刁难、被辩护律师嘲笑、被朋友唾弃指责,看着他低下的头,有的时候狼狈,有的时候无奈。
每一次他嬉笑怒骂,展现自己幽默天赋的时候,我都在替他捏了一把汗,唯恐被控方律师抓住马脚,或者触痛法官的神经,因为我不知道底线是什么,也不知道结局,于是就这样战战兢兢的看着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看着屏幕左下角的Days不停的增加,到六百多天的时候,我开始替Jury上的陪审团员们感到郁闷,那样子的硬板凳要做到什么时候啊?
都已经一年多了,谁受得了啊?
不过,时时将“love”挂在嘴边的他其实对我来说,说服力并不是很大,我其实也觉得他只是在说,虽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跟中国古代某些忠君的臣子并没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同样都根深蒂固的遵循着某些在他们看来不可撼动的道德准则,尽管在某些人,或者大部分人看来是很让人嗤之以鼻的。
说实话,结果还是很让我惊讶的,全部无罪释放,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陪审团在14个小时之内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相对于某些极端的观众看了之后所做出的谩骂之言不同,看起来大家都知道,被告都是有罪的,都是做过不法行为的,他们被释放之后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说美国法律这个那个,说美国陪审团这个那个,如何种种。
但是,可但是,本身电影宣扬不了任何东西,他也没有强加任何东西给你,也没有肯定这种做法的正确与否,他只是给你展示这样一件事情,毕竟,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实情,从里面到底能看出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想取正义就取,你想取邪恶也随你,相由心生,其实,任何事情,都由心生。
爱他,随你;恨他,也随你。
况且,生活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至于谁对谁错,who can tell?You?
Really?
程序正义!那些反复说此片三观不正的人我真不知道他们三观究竟有多正,我觉得此片三观没有问题,有罪没罪看直接证据虽然可能放过一些罪犯,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公权力的滥用,避免了gov随意捏造证据捕风捉影的构陷,下次想证明被告有罪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靠听说和揣测,实实在在的把power关进了笼子。
对那些拿三观说事儿的我就想说一句“道德警察算哪门子的三观正?
”
首先加一句离题的话:我不喜欢豆瓣的改版,因为不来这里好久了,尤其是评论方式的改版让我很不舒服,明明原来简单明了几个按钮挺好的。
说不定有人喜欢这种新奇的方式,所以会在后面大骂我瞎说一气,没所谓了,就像那个胖子Jackie,他也有表达的自由不是?
毫无疑问jackie是个真正的毒贩子,不过我就是喜欢他,难得商业社会里还有人出自本能的讲情义两字,jackie里面最有趣的就是说大概结党营私谋取不法这种东西用在华盛顿的家伙身上要比用在他们这些家族身上要有用的多。
想想这个胖子还是不笨啊。
jackie从小就是被教导的绝不出卖家族中人,我们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指责他们的,这是他们的世界观,其他人没有权利去评论对错与否,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观不是么?
很多人问我出身于法学为什么还会崇信jackie那一套情义荣辱观,我现在想说我这么多年援助,看了不少夫妻反目兄弟结怨父子俩不相容等等,说实在话没有谁真能像乔峰一般临着荣华富贵说自己对大辽不忠对大宋不义对人民不仁对父母不孝...要都有这般气性也不至于将社会搞成这样一个世风日下我没有拿出自己所谓的法学知识,是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它实际上只能给人事物一个结果,而不是给出应有的结局。
何况jackie也是没有动用什么非法的手段去干扰陪审团的裁决,虽然据说当时真正的庭审时jackie居然可以在自己的牢房装私人电话。
这个胖毒贩子一直只是陈述由他所受的教育应该得出的结论,陪审团也许较于冗长的法律条文更能理解这样出自人类基本法则演化的内容,地球上有时就要讲的是“人”的道理不是么?
好多火星上的理论本来是不应该出现的。
我当时很多同学站在社会公益、自由心证、法律秩序等等角度来阐述或反对了jackie,很可惜,我一直都不怎么相信火星的法律,很多事情还是喜欢用古老的规矩来解决。
nike的家族确实是黑手党,jackie也确实是毒贩子,这些都是逃不掉的事情,至于結党不法的事情,陪审团说他们没有,可怜的检查官,非要利用人类之间互相的出卖来得出结果,这样以不义裁决不义的行为是否真正伸张的了正义?
下一个同样的案子中是否还有jackie这样货真价实的毒贩子?
所以《教父》是以一场不公的裁决来开启全篇。
法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大多数的人制定了一个更有利于生存的规则,然后用暴力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得不遵守它,jackie这样的胖子偏偏又自己的一套相悖的规矩,因为他觉得原来那一套不公平?
不舒服?
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似乎他遵循了一些从远古时代就未曾远离的法则:不背叛、敬情义。
就像宗教经历若干世纪的争论也不会远离我们的生活一样,这些古老的法则也会存在,每个人都有自由拥有独立的立场,jackie认为他是强者,只循着自己的想法,他如实的信仰并表达出来了。
陪审团是否认可,也要看各人的信仰了。
说实话,jackie也许根本就不在乎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Q:我们都知道法西斯、麦肯锡主义以及某些大家心照不宣的理论都会一度肆虐,吞噬掉所有古老的真理,排除异见,1984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是止于寓言。
同样谁都明白要是一个黑手党头目遇见一个初级警察要掴他的耳光,多数也是要忍着的...所以说,所谓的结党谋取不法之类的罪名,在设计之初就针对错了人群。
06年的片子,我才看。
因为讨巧啊讨巧啊实在太讨巧了。
真人真事改编是一回事,严肃的法庭题材是一回事,而它充满了讨巧的反英雄主义朦胧泡泡却是另外一回事。
Jackie是英雄么?
他实在太帅了太cute了太油菜了太狡猾了太可爱了。
他实在是英雄,背景不给点花都太说不过去了。
但是就好像那个倒霉的处心积虑的检察官说的,“你们居然觉得这种人可爱?!
你们居然喜欢一个毒枭、皮条客、强盗、杀人犯、骗子、黑手党?!
”20个嫌疑犯,70项罪名,发誓要将意大利黑社会团伙剿灭,但是那个决心为民除害的检察官看起来却像坏人,而半辈子都在坐牢的大坏蛋Jackie却成了忠贞友谊捍卫者的正义之士。
多讨巧!
无论怎么看这伙人绝绝对对都是恶棍与坏蛋,杀人贩毒走私抢劫无恶不作唯利是图,那些个证据证词绝对可以让他们把牢底坐穿。
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因为美国是法制社会,法庭的判决取决于陪审团,而看过《金牌律师》的都该知道陪审团判决下的案件往往其实黑白颠倒。
这是个心理战和手腕对决。
我们精明老练的侏儒辩护律师Ben和大智若愚装傻充愣的Jackie的战术就是:我们有可能坏了点,偶尔为了赚钱危害了点民众的某些利益,但是我们黑社会身份之外的生活和你们普通人无异,我们有友情,有爱情,有家庭,我们也会在太阳底下剔牙,也会带着狗散步。
所以黑社会是啥呀?
黑社会是电影里演的那样玩酷,凶残,等级森严,高高在上,充满了神秘感。
我们可不是哩,我们钱赚够的时候会去当良民,而且我们有多种身份掩护:我们可以是别人的丈夫、父亲、兄弟、朋友,我们不仅仅是黑社会。
所以你不能判我有罪!
事实上,陪审团一群傻子就真给这温情牌唬住了,在Jackie特仗义的一句“如果你们非要让一个人坐牢,请判我有罪,放过我的朋友们,我爱他们!
”所有的理性都被江湖气土崩瓦解。
讨巧啊实在是讨巧,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算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人,我只知道我这个人思考的回路与众不大相同而且还喜欢唱反调,反正要是我我就一脚把Jackie踹出去,丫的跟我这装江湖来了?!
但是Jackie实在是太可爱了,狡猾的装傻充愣,满口脏话但其实挺有点头脑,真的是“天堂肯定进不去但是地狱也不敢收”的主儿。
其他没什么,看点除了演技就是强烈的口才炫技就是深刻的心理攻防战。
这一点上有几个场景非常精彩伶俐万点。
这部电影应该很好的反应了美国法律中表达自由的核心涵义。
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因为政府官员作为公众人物比起普通民众拥有更大的权利,所以应当给民众更多的批评权,以达到权利对等的目的。
陪审团的看法源于原告方及被告方的证据和说服力,整个案件脱离了前面的犯罪背景,而是从一个事先没有任何态度偏好的角度上讨论庭审过程,以证据的说服力讲话。
最终输了结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赢了程序。
迪塞尔表现还不错,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都到位。
天塌下来怕不怕:电影《判我有罪》 王怡 也许你听过这句著名的拉丁谚语: “Fiat justitia,ruat coelum”(Let justice be done,though heaven fall)。
新泽西联邦法院的法官席上,镌刻着这句话。
一位替有组织犯罪集团辩护的律师,用它来做开场白,我的师兄郑戈的翻译,“实现正义,哪怕天塌下来”。
另一位被告、因其他罪名被判30年监禁的杰克,大大咧咧的辞退了律师,自己站起来说,“我到这个法庭许多次了,一直以为上面写的是禁止吸烟”。
这句话颇有后现代风格,足以使美国司法史上这场规模最大的滑铁卢战役,成为一个打不出来的喷嚏。
1970年,美国颁布了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反诈骗腐败组织集团犯罪法》,简称RICO。
1987年,新泽西州以76项“RICO”罪名起诉一个当地黑帮共20名被告,审判持续了21个月,为防意外,同时组建了8个陪审团。
好不容易到了结案,控辩双方共21张嘴,仍然犹如滔滔江水。
其中一位律师,结案陈词就宣读了5天。
82岁的老导演悉尼?卢特曼,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庭戏电影,几乎有一半是他拍的。
如每个法学院学生都知道的《12怒汉》,和也许都不知道的《大审判》。
2006年,卢特曼再度出山,根据当年的庭审记录,拍出了这部不紧不慢、却涂满了辛辣与荒诞感的法庭戏。
杰克这个贩毒犯,成了法庭上唯一的英雄。
他断然拒绝控方以污点证人换取减刑的诱惑,在一场龙虎斗中,当真是闲庭信步,以一种最直观的道德感为自己辩护。
他用粗话羞辱每一个认识他的证人,他叫他们用眼睛看自己,问他们是否相信自己还爱他们。
在漫长的审判中,他在道德上无情地藐视每一个出庭作证的污点证人和警方卧底。
他的幽默和流氓习气,也不断败坏着法庭的端庄。
人们的正义感开始无所适从。
陪审员们一会儿看看公诉方,一会儿看看辩护席。
他们眼光迷离,不太确定这些同样穿着西装的人,到底谁才是黑社会?
咄咄逼人的检控官,反成了法庭上最像黑社会的那一张脸。
因为对黑社会的反击太卖力了,司法机构横下心来与魔鬼交易,却不料杀出杰克这厮,宁愿蹲一辈子牢,也不出卖那些和他一起长大的家族成员。
他的结案陈词最短,也最有力量。
他盯着每个陪审员说,“let my friends home, and find me guilty, find me guilty”(让我的朋友们回家,判我有罪,判我有罪吧)。
陪审团只花几个小时就盖棺定论(他们也实在太想回家了),所有被告都无罪。
只有杰克继续回去坐牢,接受囚徒们英雄般的欢呼。
最近马丁·西科塞斯的新片《无间行者》(The Departed),根据香港电影《无间道》改编。
警方与黑帮相互卧底,片名按字面翻译就是“行尸走肉”。
这两部电影,显出一枚硬币的两面。
无论是控辩交易、卧底线人还是引诱性的侦查,政府一旦使用不道德的手法,它所代表的国家力量,就从此无力在自己与黑社会之间,作出一个清晰的区分。
国家无法凭借一套仪式在法庭上将自己“分别为圣”。
杰克的价值观很简易,他仅仅诉诸于一种单向度的忠信,就将权力的邪恶嘲弄得一波三折,罄竹难书。
为了“正义”,国家不惜将自己转为一个污点警方,和一个污点检控官。
对一名卧底来说,“我是警察”这句话显得实在伪善,人事档案在警察局就是警察吗?
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
一个刻舟求剑的名分并不能拯救谁,人的心意更新而变化,与魔鬼打交道的,就是魔鬼的奴隶,沦为行尸走肉。
犯罪固然是恶,但一个人间的法庭,要将它对罪恶的审判权建立在怎么样的磐石上呢?
天塌下来怕不怕?
有人说为了程序正义,就要承受实体正义的牺牲。
这是法治主义的一种过于粗疏的说法。
正义就是正义,不能被牺牲。
真正的问题是,当天塌下来的时候,正义还在不在?
其实“heaven fall”一语在基督教语境下,有很特别的含义,意味着天使的堕落。
《以赛亚书》第14章描写了天使如何堕落为撒旦的,“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为何从天上坠落(fall from heaven) ”。
原因是这位早晨之子(指堕落的天使)“要与至上者同等”。
对这句拉丁法谚,有一种更复杂的理解。
人不能凭自己实现正义,但人却渴望将自己看为正义的源头,因此他也随着魔鬼一道堕落。
上帝许可了这种堕落,因为正义和拯救,都只能以这种方式实现。
大卫的诗写道,“洪水泛滥时,耶和华坐着为王”。
相信上帝的人,并不是相信从此没有祸患,而是相信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洪水泛滥,永恒的真理都一样稳如泰山。
借此,我试着重新翻译这句谚语,“即使天塌下来,正义也坐着为王”。
换句话说,这需要人们对法律有一种更高的信仰。
一个被告被无罪释放了,但实体正义从来就没有被牺牲过。
若没有这种信心,就无法抵御一切以恶止恶的诱惑。
电影中检控官抱怨那些被杰克征服的陪审员,傻乎乎地忘记了正是那些被告让他们多缴了许多的税。
但这场官司输得一点也不冤枉,政府对法律的信心是如此的小,竟不如一个讲义气的黑社会哥们。
正义就是这样实现的,经过洪水泛滥和人的堕落,经过一切对信心的试炼,就算你的案子在世界末日那一天开庭,一个真正的律师仍然有信心,穿上西装,到法庭上说出这句话,“Let justice be done”。
这个电影是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背景就够有趣的,将1987-1988年间长达21个月,涉及美国重要的黑帮家族20多名主要成员的诉讼案搬上了银幕。
注意,最关键的是作为控放的政府失败了,黑帮分子无罪释放,而影片的主角是为自己辩护的一名黑帮成员!
这有点像是走钢丝。
这个胡搞的黑帮分子出尽了风头,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有人性和魅力。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吹捧黑帮的电影而遭受唾骂。
而另一方面,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败诉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按照历史来拍,又不能变成乏味的纪录片。
所幸的是尽管两个小时的影片90%的镜头都是同样的法庭,同样的律师和检控官,同样的被告,这个电影还是很吸引人的。
影片没有描写任何主角Jackie和其他黑帮分子的罪行,完全是在法庭上所公开的证据,因此也就避免了偏颇性:这就是当时的故事,这就是那个传奇的Jackie,这就是政府败诉的故事。
所以,影片没有说到底Jackie和其他黑帮是否有罪,也没有说美国司法系统是否有问题。
嘿嘿,够狡猾。
影片的表演是够精彩的,Vin Diesel几乎是出尽了风头。
英俊、讲义气、忠于家庭,如果没有黑帮的背景,一定会有人喜欢他。
影评过半的时候感觉有点窒息,这个审判持续了一年之久,想想就让我觉得很崩溃。
由此我想到了江歌的案子,那个案子拖了那么长时间,江歌妈妈绝对承受了很多心理压力,太难了。
片子还是很可以的,至少节奏不混乱,开庭前的节奏把握的不错,通过一些事件表现出主人公爱家庭的性格,这为后面主人公扛下所有罪责埋下了伏笔。
电影真的很可以,按我现在的水平可以打四星了,审判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是站在杰基一方的,我对控方的好感并不强,甚至还有点不爽。
但是看到后面他咆哮的一段又觉得这个律师并没有那么讨厌,感觉他真的是好心,黑帮的所作所为损害到了公民的利益这一点让他十分愤怒,但是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所以在审判过程当中他开始不择手段。
尽管如此,导演还是没有过多的引导观众的情绪,而是用一个比较客观的视角对待每一个角色。
结尾宣布最终审判的时候,我很紧张,既想让杰基一伙受到审判,又不想让他们永远和自己的家人分开。
但是理智告诉我,他们做过的犯罪的事情并不可以被煽情的表面所掩盖,因为犯罪就是犯罪,我理解罪犯也有自己的感情,正因为如此,罪犯才应该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责付出代价,因为他们既然懂得家人的珍贵,也懂得没有陪伴在家人面前的痛苦,那么就不应该只为自己而去损害别的家庭的利益,他们虽然有血有肉,但是所犯下的罪恶可能需要其他更多的家庭来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代价。
影片中间闪过黑帮他们在游艇上吃喝玩乐的场景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愤怒,在法庭上他们看似都是可怜的被误解的好人,但是一下庭,他们还是那个会杀人会贩毒的黑帮分子。
所以,他们应该受到惩罚而不是就这么轻易的逃脱罪责。
个人认为结局应该让他们获罪,这样才能证明法律的公正性。
不过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目的,这样的结局反而暴露了陪审团制度的不足之处,影片当中控方律师传了20多个证人,700多个证据,最终的审判还是掌握在陪审团手中。
看着律师们竭尽全力地博得陪审团的好感,我真的感到很心酸,那么多证据都比不上杰基对家人的深情的爱的表演。
仔细想来,也许这种电影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包括《控方证人》、《十二怒汉》,但是如果这种片子多了,也并不会让我对陪审团制度产生更多的思考,如果能从其他的角度来引导我的思考才会让我耳目一新。
被告虽然众多,可完全是范迪塞尔的独角戏~ 作为良民,真心惊叹于竟然可以拍这样一部以黑帮作视角,来歌颂司法的电影
他们当然全都有罪,但是正义未必是真相,正义是司法底下的产物。哪怕再多加美化,jackie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罪人,但是程序之下他确实逃出真相,检察官在办公室那场撕心裂肺的呼喊恰恰是对这宗荒唐案件的控诉
太扯了
爱死他了
我喜欢能言善辩的戏,没有绝对的坏人
律师辩护,美国人演讲,多动情,多肉麻,于丹style。美国主旋律,受不了美国梦。我的毕业论文就在讨论美国电影主旋律。
我爱他们 他们爱我...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在这个自私的社会里 他才显得这样弥足珍贵...
当流氓因为插科打诨而逃脱判罚时谁更有罪?两年时间的审判,陪审团只花了14个小时就做出所有判决,到底谁更有罪?正义是个狗屁,陪审团只想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自己不遭罪就行了。
失控的陪审团
导演不愧室内戏之王...太吃逻辑和节奏了...范迪塞尔还是没头发顺眼
把强盗拍成英雄真讽刺,全部法庭戏坚持看完不容易
严肃点,着开庭呢
英美法系的法庭其实真的就是如此无趣
这事儿要在中国,肯定被人骂死。
拍出过十二怒汉这种牛片的人果然是不一样啊。
西德尼深刻理解法律,公正并不是唯一的结果。一个甘心替帮会顶罪的黑帮老干部,竟也拍得如此可爱。
有头发的范迪塞尔看着还是不太习惯
法律不是唬滥,反式英雄太浮夸
黑帮电影也能拍成这样,不错,不错,值得推荐!!!
没想到范迪塞尔能演这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