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电影边想了很久这篇影评该如何下笔,因为我喜欢从技术层面说电影,此片剪辑明快,镜头切换老道,剧情紧凑,韩片一贯以长镜头见长,此片却用极快的镜头切换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效果,而特技也非常有“苜蓿地”的风格,绝对不输任何好莱坞同类题材的影片,甚至可以说是密室题材电影的佼佼者。
看完电影以后觉得。。。
这他妈都是废话。。。。。
还是从被禁播开始说吧。
每个热爱电影的国人都会埋怨广电总局剪片禁片严重阻碍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可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实在是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被禁播都有充分的理由。
且不说好人获胜坏人失败这种广电审片的一贯思路被扯得粉碎,连作为被赶鸭子上架可能成为公平喉舌民众呼声的主播先生,最后也在绝望中代替恐怖分子按下了引爆按钮—————我一直以为cult电影或是拍摄手法独特,或是画面神经质,或是满篇的黑色幽默,却从没有想到一个处理恐怖活动的密室电影结局却是灵魂上的经典cult,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
如此电影,我宁愿相信广电总局禁播此片也带着无比的遗憾,作为一部电影实在是无可挑剔,但是作为大众媒体作品,它对社会矛盾、人性险恶毫无遮掩的揭露确实远远超过了审查部门的底线————赶紧实行分级吧,这部画面看来老少咸宜的电影我却认为应该分到适宜25岁以上神智健全的人群。
如此题材如果好莱坞来拍,一定是主播被恐怖分子压迫到极限,总统道歉但是恐怖分子不予接受,而后机敏的主播暗度陈仓配合神勇的反恐小组抓到罪犯拯救人质于水火,当然罪犯也获得了大家同情,甚至结局要来一正义之拳打在某某只顾自己利益的上司的脸上。。。
可是韩片不这么拍, 一个受贿被降职的主播一门心思要利用这个机会打个翻身仗;一个因为被踢开而报复的电台导播告向对手泄密;一个snc电视台的领导为了收视率可以牺牲人质和自己下属主播;一个刚愎自用的警察总署署长根本没把恐怖分子放在眼里结果被炸死;还有一个栽赃恐怖活动罪名的青瓦台办公室主任和一个拒不道歉、最后只闻其声的总统,演出了一台在各自立场上维护各自利益的好戏。
剧情纠纠结结无法预测,当我们用好莱坞的习惯思考剧情发展的时候发现总是失败,就像用力一拳打空搬的难受,甚至一度我要怀疑导演干嘛真么折腾人——————直到最后,电视台大楼被安装了炸药,主播先生被青瓦台告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当替罪羊承担一切后果;包括他前妻在内的人质死亡;有认罪倾向的恐怖分子在主播先生的救援下——竟被警察一枪打死;而警察,居然向主播先生开枪。
是的,看到这里我知道是个人都会那么做。
主播拿起了引爆器,看着前来抓捕自己的特警,按下了引爆大楼的按钮。
没有投降没有争辩,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经历了一次次被出卖被忽悠和生离死别之后,他按下了按钮。
没有好人,没有坏人,没有输赢,没有正义邪恶,有的只是一幕幕政府的高傲和丑恶,人性的卑劣和肮脏,有的只是从恐怖分子到主播这些小人物的抗争,用自己的生命。
写得很乱,每个人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以我的能力尚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笼统概括出来,只是一些胡思乱想而已。
很“cult”的影评,我觉得。
《恐怖直播》展示了蒸蒸日上的韩国电影业在严肃电影上的实力。
影片带有一些港片的气质,而剧情编排、行进节奏上又达到美国精品商业片的标准。
堪称博采众长,自成一派。
这部电影证明了:不需要充斥着性暗示,不需要一具具赤裸的女性肉体,不需要变态的杀人场景,不需要装逼,没有重口味,韩国也可以拍出紧紧抓住人心的轻口味力作。
当然,毫不留情的政治批判注定了这是一部不和谐的电影,天朝即使有电影分级也不可能采用《恐怖直播》这样的切入角度。
政治上的禁区是中国电影的困境,但是想想《一次别离》,水平到家总能带着镣铐起舞。
《恐怖直播》证明了不需要神特效大投资也能拍出跌宕起伏的大题材。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局限空间。
几乎九成九的场景都在广电大楼的那间直播室里进行,外景很少,外部画面(大桥断裂、桥上人质状态)常常通过直播室的窗户向外窥视,或在电视屏幕上呈现。
这样的操作有效地局限了视点,观众几乎全程跟随着男主播的视点,随着情节推进无限地接近他的内心,对他的精神体验感同身受。
当局限空间作为贯穿电影的舞台,空间发生的变化常常具有隐喻意义(例如《十二怒汉》里那间小小会议室经历的闷热与骤雨)。
《恐怖直播》的剧情很自然地给直播间场景带来了变化,直播室从最初的闲散到充满摄影设备和庞杂人员,到倾塌断电混乱崩坏,不排除过度阐释的嫌疑,这些变化似乎也具有一定隐喻意义,使局限空间张力十足。
起初,广播室里人员寥寥,冷清的空间一如事业低谷的男主播内心的颓丧。
接到恐怖电话后,新闻敏感让男主播满血复活。
精明如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脑中编写好了事件剧本,制定好小队作战方案,边走边和领导打电话谈交易,不过一通电话的时间,一条走廊的路程,他已经系好领带西装革履理好发型,坐到直播台前戴上眼镜,回归精英模样。
伴随着这身虚伪的装扮,他开始了虚伪的直播。
不可否认,这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为灾难而兴奋,为独家猛料没有报警,在摄像机前扮演着正义的形象,真正关心的不是人质的安危,而是自己的事业。
有趣的是,这样的他又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就是这个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不断剪进男主播的现场笔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些只言片语不仅作为职业技术环节完美地融入了影片,更无声地揭示了男主播的想法,有时还对事件的进展起到了评论的作用。
后来溅血的白纸黑字十分出彩。
电视直播启动后,直播室里充斥着摄像机等电视直播设备和庞杂的人员。
局长来了,反恐队长也来了。
形形色色的人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聚集在这个地方。
因为恐怖事件,这间直播室瞬间成为了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政治意义的重地。
因此它变热闹了。
男主角的春风得意很快消失了。
因为他发现这个空间、这个事件所牵扯的一切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
当他被告知左耳的耳机装有炸弹后,事件对他的性质改变了,从空手套白狼的美差变成了以生命为赌注的坑大爹冒险。
大放厥词的警察领导在自己身边爆头,那以后男主播更无法淡定,脸上沾着喷溅的血滴,油光齐整的头发也乱了,视线模糊短暂失聪,平衡感丧失。
他摘下了眼镜,这标志着这件事对他来说不再是“做给人看”,而是要“自己过关”。
当男主播发现人质中有一人是自己的前妻,当眼看就要获救的前妻及众人质一起随倾塌的断桥掉入江水。
悲痛、沉重、愤怒、紧张,这一切情绪几乎要将他吞噬。
收视率达到了78%,局长完成了他与上级的交易,功成身退,离开了直播现场,这一刻标志着热闹的直播室将再次陷入冷清,自私自利的人已经过河,可以拆桥,扔下男主播进行这场一个人的战争。
大楼爆炸倾塌。
天崩地裂。
断电崩坏。
当灯光、摄像等人为操作系统停止了运行,这间直播室,这间可以反应真实,但该虚假时必须虚假,可以为民服务,但底线是为政治服务的直播室,展示出了它的真实:灰暗、崩坏、残破、空虚。
男主播在倾斜的地面上几欲掉出画面的角落,他暴露出他的无助与惶恐,屈服于世界的一生,处于食物链不上不下的一环,身不由己,蚕食与被蚕食。
影片行将结束之际,主播试图救回将要坠楼的年轻犯人,本以为犯人必须抛弃左手的炸弹遥控开关才能拉住善意的援手,正欲为这处设计点赞,不料遥控器没有掉落,腕带挂在犯人手上,犯人被击落的那刻,遥控开关勾在主播手上,这一交接是命运的伏笔,注定了主播的结局。
正义远在天边,绝望近在眼前。
手中暴力的按钮是不可以放弃的武器。
是对抗虚伪文明暴力世界的最后法宝。
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足够强大的温暖手掌,可以穿透阴暗法则的枪林弹雨,递来生命的希望。
就这样,影片走向了震撼而自然的结束。
当男主播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无路可退因而无比坚决的决定。
他的面庞占据了整个画面。
周围倾斜崩塌的世界已不再可怕。
一个绝望的人,已经失去一切,既然决定离去,至少要扯下偌大世界的一个角落陪葬。
他这么做了。
渐暗的画面,飞落的石子,他牺牲了,同这个戏剧空间一同坠落无底深渊。
一起落幕。
PS:其实现在的体力不足以让我拖片,看第二遍,关于影片的陈述只依赖于看一遍的记忆,不排除少数细节失误的可能。
本来只想写短评,但是短评的篇幅远装不下我的思维碎片,于是先开了这篇长评。
更多内容有待日后补充。
在COSTA开着豆瓣界面码字,结果中间网络不稳定,浏览器意外关闭,前半篇愣是没了,我抱着坚强的信念,在WORD里把前半篇又默写出来并完成了后半篇。
总觉得开始了一半的事情不做完很可惜。
但是豆瓣啊!
你啥时候能有自动保存功能啊……不然俺这种文思如泉涌的孩子多伤不起……
《恐怖直播》是一部韩国犯罪悬疑片,其凭借河正宇的精湛演技、情节的大量反转以及深刻的社会寓意,收获了豆瓣8.8分的高口碑,位列豆瓣电影Top250的第130位。
然而,本片也由于男主最终的选择以及总统该不该道歉的问题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
下面雪夜就《恐怖直播》的几点关键内容进行解析。
一、河正宇的个人表演秀河正宇饰演的尹英华是《恐怖直播》的绝对主角,影片的精彩与河正宇精湛纯熟的演技密不可分。
在狭小的直播间内,河正宇把尹英华从最初的不屑,到爆炸发生后的震惊、算计和自负,听到自己耳机上有炸弹后的惊慌、惊恐,对自己前妻的紧张、关心和悲痛,以及大楼倾倒后从挣扎求生,决心抓贼,奋力救人,到最后的决绝赴死,都生动的表演了出来。
河正宇在本片中教科书式的表演被誉为“连头发都会演戏”,例如初听到林晨佑说要炸麻浦大桥时的不屑:
看到麻浦大桥发生爆炸后的震惊:
震惊过后的冷静下来的精明算计:
几分钟内就从电台主播切换到电视直播主持人的状态,可见其专业程度之深:
相信自己通过引导就能让嫌犯自首,可见其颇为自负:
听到嫌犯说自己耳机上有炸弹后,表现出的惊慌:
看到前妻在爆炸现场后表现出的紧张:
目睹警察厅长官在自己旁边被炸死后的惊恐:
不得不继续直播时的强装镇定:
二次爆炸发生后和前妻连线时,表现出的担心:
桥梁倒塌后强忍悲痛,呼吁立即展开营救:
隔壁大楼爆炸后,祈求恐怖分子放过自己,挣扎求生:
得知自己要背锅后,下定最后奋力一搏抓住恐怖分子的决心:
林晨佑面临生命危险,决心救他时表现出的仁爱:
最终发现政府掩盖真相、充满谎言、不解决问题、只会甩锅之后,决心引爆大楼时的决绝。
二、反套路的反转除了河正宇的精湛演技外,《恐怖直播》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有大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一反传统套路,让观众大呼过瘾。
一开始让观众以为这就是一个要钱的恐怖分子,结果人家真正想要的却是总统的道歉;
正当观众误以为总统要来了的时候,结果来的却是警察厅长官;
正当尹英华选择不听上司的指示刺激林晨佑,而是选择安抚他,为警方找到他争取时间的时候,却又突然被爆出了黑料(收礼金、抢前妻的新闻、这次恐怖袭击发生后为了抢独家新闻而没有报警);
以为至少妇女孩子可以得救了,结果桥却突然撑不住塌了;
以为桥塌了就是高潮了,后面没什么可演的了,结果后面直接把楼炸了;
以为男主最终从爆炸中活了下来,结果却成了背锅侠,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以为恐怖分子在爆炸中同归于尽了,结果却还活着;
以为尹英华终于能跑掉了,结果他却选择继续做直播抓犯人;
还有片尾最大的三个反转,一直安在尹英华耳机上的炸弹居然是假的:
一直以为恐怖分子是一个饱受社会不公所以要报复社会的大叔,结果却是一个21岁的稚嫩大学生:
按照套路最终应该能把林晨佑救上来,并感化了他,结果他却被直接打死了,而最终是尹英华按下了按钮。
《恐怖直播》不按套路出牌的反转,使观众被“耍”的很开心。
三、如何解决社会矛盾1、总统该不该道歉并非关键《恐怖直播》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观众在看这部电影之后的感受也会经历不断地反转。
比如大部分观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被带入到尹英华的角色当中,会一直期待着总统出面道歉,同时最后也会为总统未道歉感到失望,觉得尹英华最后引爆器那一按,按得痛快;可是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理性思考总统为何一直不肯出来道歉,又会认为总统确实不该向恐怖分子道歉,因为:(1)无法保证总统的安全;(2)无法确定恐怖分子信守承诺;(3)无法短时间内调查清楚两年前事故的责任和问题,更加无法判断道歉将会造成何种影响;(4)可能会引发其他人的效法,进行类似的恐怖活动威胁逼迫政府。
但当我们再看一遍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总统一定要来电视台道歉,而是影片中的韩国政府在遭遇恐怖袭击的时候首先想的并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是如何甩锅、掩盖真相。
2、片中韩国社会存在的问题(1)贫富差距:社会发展过快,贫富差距巨大。
小部分人通过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益,而很多底层民众三十年来生活水平都没有提高。
(2)社会不公:制度偏袒强势群体,不能保护弱势群体。
有权势的人可以诱导舆论、随意甩锅;而底层民众却连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无处发声,无人关心。
(3)草菅人命:为了转嫁矛盾、转移舆论焦点,不作为,坐视人质死亡。
这里我本来想写不重视人命的,后来觉得称片中的韩国政府不作为,坐视人质死亡的行为,为草菅人命并不过分。
影片中,韩国政府始终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缓和紧张局势,只有尹英华和其前妻一直在与恐怖分子博弈周旋。
片中韩国政府坐视人质死亡的行为与两年前坐视朴鲁圭三人死亡的行为,如出一辙。
(4)傀儡政府:重国际关系,轻国内民生。
片中韩国政府为了举办世界发展国家商谈会,而决定翻修麻浦大桥,工人朴鲁圭等三人落水后,警察和救援队却因为演习而不去救人。
片中韩国社会矛盾重重、政府不重视,而对于国际关系却格外重视,甚至为了演练都不管民众的生命,这是因为韩国政府只是华尔街财阀的傀儡,只是华尔街财阀赚钱的工具。
3、片中韩国政府应对危机时的问题(1)不作为:不想办法采取措施缓和紧张局势,降低民众伤亡。
(2)操控舆论:为了将民众的视线从林晨佑抛出的丑闻转移出去,不惜牺牲人质的性命,以让民众仇恨恐怖分子,这其实是在绑架民众的情绪,引导、操控舆论。
(3)掩盖真相:将林晨佑逼成杀人的恐怖分子,以掩盖两年前的丑闻;将这次爆炸的责任,甩锅给尹英华,掩盖背后的问题。
可以推测,一开始韩国官方之所以不知道朴鲁圭已经死亡了,也是因为两年前朴鲁圭等三人死亡的时候,消息被官方压了下来,掩盖了真相。
(4)不正视问题:掩盖真相,不正视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恐怖直播》让人感到震撼,它反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及一个虚伪、无能的政府,使得问题似乎陷入到了死循环之中:林晨佑和尹英华所遭遇的不公无处申诉,没有办法解决,被逼无奈之下只能按下引爆器;但恐怖袭击是反人类的,一旦走上这条路,他们的任何诉求都一定无法得到解决,因为政府是不可能向恐怖分子妥协的。
幸运的是,现实中韩国并未遭遇过电影中那样的恐怖袭击;不幸的是,电影所反映出的韩国的社会问题,很多都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韩国人在遭遇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的是到麻浦大桥上自杀;但如果这些社会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变得越发尖锐的时候,自杀就可能会变成恐怖袭击了,那《恐怖直播》里发生的事就可能会变为现实。
我有一位朋友,毕业去了银行,做了前台,于是朋友圈的消息里时不时就会出现对某个傻帽客户的愤懑之词,但她或许并不记得,自己曾抱怨过某银行对她的问题回答的太过简单,让她感到敷衍。
所以我们要反问,这部载誉甚多的电影,导演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是要讲述一个完整而紧凑的故事,还是要借喻社会现实,表达个人诉求?
如果是前者,那影片可以打3星,如果是后者,恐怕只能打两星了,但显而易见——导演的诉求是后者。
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影片中出现的大量技术性硬伤,包括一个学生如何入侵电视台系统,如何制造出如此小型但具有高杀伤力的耳机炸弹,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耳机装入那个脑满肠肥的官员耳朵……国安部门是如何的无能,居然连一个大学生的技术都攻破不能,又是如何的无知,连“我只是一个建筑工人”却能搞出如此精密的恐怖袭击这种天大的疑问都不去调查,又是如何的盲目,居然一步步随着恐怖分子的计划,几乎是言听计从的满足他的要求……看了一月有余,能回忆起的硬伤尚且如此之多,遑论其他。
所以,导演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搞一个严密的本格推理,而是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对社会现实进行一下抨击,对政治运作进行一下揭露——但可惜的是,这样的一厢情愿,只能是一种想象力的狂欢,一种盲人摸象式的臆测。
如果世界上有任何一国的总统,会按照恐怖分子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出现在规定地点道歉,那这个国家的安保部门一定都是猴子——恐怖分子既然有能力在这座演播室安装炸弹,又怎能相信他不会炸了总统本人——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他们的诉求是:“你所要做的只是简单的道歉,就能挽救无数人的生命,你为什么就不愿意出现?
”似乎恐怖分子是一批信守承诺,为了崇高或者说中二目标,“道歉”,而不懈努力的一群人。
然后我们就能看到一个脑满肠肥的警察高层,如同满足人们想象一般,发表了一通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操作上都让人啼笑皆非的强硬表态,为我们营造出了完美的“站在人民对立面的高位当权者“的形象——真是想象力的狂欢,一切都那么完美的满足了我们的臆想,当然,他也大快人心地被炸飞了,人们便更加心满意足。
有些时候,人们就是希望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严格来说,是他们头脑中社会丑陋的那一面,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满足自我道德感的好方式,但用这种”没有一个好人“的视角来描述现实,甚至是政治问题,那就是想当然的天真。
泯灭人性的,不只是人,更是环境,更是制度,这就是为什么《飞越疯人院》能成为经典而本片不能,因为将人与环境与体制割裂开,是最粗暴的叙事方法,而环境也好体制也罢,也绝不能停留在类似柯南那种”政治家的后代也是政治家,银行家的后代也是银行家“的简单描述上——因为这些种种的描述,都丝毫无助于我们警惕体制对人的改造作用,一如军人整齐的着装和内务,背后隐含的是纪律的绝对和个性的微不足道,一如银行要求你必须微笑待客但你心里已经骂遍人家祖宗十八代,到头来,你忽视的这些细节,却渐渐地改造了你,而这时你站出来大骂一句”体制就是错误“将会显得十分的矫情。
该片的评分,以及众多”中国拍不出这种片子“的评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后者的字面意思也毫无错误,但说话是不能没有语境的,如果你认为本片忠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那我只好说——这真的不是现实。
PS:我对导演刻意模糊和弱化恐怖分子的个人形象这一点很不满意,无论个人遭受了多大的屈辱,用这种伤害平民的方式,都只能印证鲁迅的那句话,怯者愤怒,抽刀更向弱者——任何对这个中二少年的行为而不是遭遇,有一丝同情的人,都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因为,你随时可能成为那座断桥上的人。
看到很多大V力荐这部片子,昨晚抽空看了,很久没有遇到这样情节紧凑,逻辑无力的片子了,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如何发展,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吧。
看完怀着激动的心情给男友复述一遍这个故事,本来想三言两语介绍一个故事梗概,但是我讲故事的主线的时候不得不生发出许多细节,每个人的背后以及他的利益诉求,结果才讲到开始直播,他已经呼呼大睡。
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翻看相关影评,都写不出什么有效信息,遗憾睡去。
本片要大赞的是编剧,小格局里面的大空间,只有精致巧妙的剧本才能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面施展拳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长在天朝,天朝的子民们特别爱这样的剧,也总是自觉的和国内体制对比,因而生发出的感慨就更胜一筹。
本来是个简单的炸桥恐怖分子,主播准备三下五除二搞定,以便于重回电视节目岗位,在他带上那个无线耳机,后来事情逐渐不受控制,公安部长暴毙,台长为收视率上升升职庆祝,反恐部门一再拖延,前妻也沦为人质,就像是看到地上的蚁穴,好奇,伸手去抠开,发现里面巨大的空洞,流沙慢慢散去,整个地面塌陷,你也陷入到地里,被流沙掩埋。
其实故事到这里,我开始担心,这样的故事如何收场,在一切既定的逻辑规则都失效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感到绝望,看到结局主播决绝的按下引爆按钮,和大厦一同陷落,我才知道,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想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对体制彻底绝望,但是故事的开篇还是那样的让人感到积极,希望总统最终出现,希望恐怖分子留下悔恨的泪水,我们是被这样的体制陷害了有多深才会有这样的既定思想。
这让我感到害怕。
新闻工作者是扫雪工,是无冕之王,是第四权力,也是舆论制造地,眼球经济产生地,主播为得奖抢了妻子的头条,收受黑钱,台长为升职增加收视率视人命如草芥,这样的乱象丛生,让人感到害怕。
公安部长毫无常识,用武力解决一切,那几句话说的让人气愤至极。
反恐部门似乎聪明以致狡猾,拖住主播,各种谎言,在找到嫌犯的时候反复说着发现嫌犯,立即击毙,终于露出了真是面目。
一直未露面的总统,在事情结束的时候大摇大摆的出来发表冠冕堂皇的演说,政治让人寒心。
我想同样是人,你为什么不能出来见我一面,为自己的错误道歉,难道总统和平民真是有阶级差异吗,那么就不要假惺惺的在宪法里面写上人人平等,就不要在各种理论里面写上由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阳光万里。
在天朝千千万万的事件,也许比这部电影悲伤一百倍,我们沉默的将他封存在脑中,多少年过去后,历史评价我们是一个沉默的集体,是一段可怖的真空和空白。
我是為台灣感到不甘心。
這部「總統與執政黨的死不認錯,逼使民眾發動恐怖攻擊來發聲」的題材實在太憤青太中二,但就是能讓觀眾爽歪歪,大洩對政客的厭惡,這不是100%適合現在的台灣嗎?
但台灣電影圈,要多久才能像南韓這樣,敢拍如此憤青反骨的題材呢?
台韓的電影文化差距啊…..這電影的「憤青指數」之高,高到得佩服韓國人。
為什麼?
因為這是個罵不手軟的電影。
罵執政黨不道歉的惡習罵到拍成電影,讓那種憤青上腦的念頭擺上幾百萬觀眾前耍花槍。
你可以說是很蠢。
但也可以知道,這國家的藝術氛圍足夠讓這種偏鋒題材浮出水面,而且得到一定的客群支持。
片長大約兩小時,片內的敘事時間也完全同步為兩小時,跟《反恐任務24小時》一樣的手法。
「仿live」式電影,這部真把「急」的感覺拍得肖極了:主角很急,配角很急,兇手後來也很急,所以觀眾也不知不覺跟著急起來了。
急甚麼?
都在跟時間賽跑。
時間如何急?
從電視台分秒必爭的轉播,以及三不五時冒出來的電話計時,來營建出全片高壓式的觀影體驗。。
正因為拍出了「急」,本片好看。
恐怖攻擊逼政府道歉的題材是聳動的,在現實在虛構都是如此。
所以在先天上,電影觀眾其實已如片中的電視觀眾,是陷入八卦的情緒來看這時間同步的電影故事。
至於電影技法本身,則是在全面同步的「仿live」中,讓鏡頭交錯於媒體房下蒸縟著的緊張氣氛,雙重實況。
南韓首次被恐怖攻擊襲擊,主謀選上單一電台發表聲明。
在與時間戰鬥的媒體業,這將是多大的話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據片中說明是價值21億韓幣以上)?
所以電視台的人瘋了,盡其可能的想卡著兇手繼續發言。
因為「急」,人性的冷靜徹底淡化,剩下的是媒體人本能的話術與赤裸的貪欲。
當故事後期人越死越多時,憐憫心跑出來,卻又因為「急」,而無從決定該冷靜談判還是棄而不撥。
人性本能不一定只有食色與壞事,亦有仁義善性。
然而在分分秒秒都在戰鬥的急躁狀態下,惡性成了誠實,善行止於憐憫。
喘不過氣,焦躁,卻又急於知道真相──「急」是懸疑電影的奪冠公式,本片則有金牌等級的演出。
有些人可能會看出來,《恐怖攻擊直播》有一大堆可以深究的道德命題,在片中彼此矛盾。
例如:電視台用鏡頭殺人啦,恐怖攻擊的正當性啦,政府有沒有道歉的立場啦,甚至主角的內心糾葛啦…..這些都可以拍,但都沒拍出。
全面同步的敘事時間,讓這些問題都直接化成一閃即逝,沒那個時間去深思。
這也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本該是我們理性上要探究的,卻沒時間探究時,我們「急」忙當下選擇的答案,是出於甚麼?
是本能,亦或真正所想呢?
例如,當主播知道人質之中有自己前妻時,他在轉播途中突然胡謅了一小段跟前面立場不同的發言,希望兄手先釋放人質。
主播一直在其他同事面前說著對前妻的不滿,卻這live中有了如此脫軌。
片中還有大大小小這樣的live脫軌,這值得去想。
除了掌鏡能力的高強,電影在故事背後的意識形態也是鮮明至極。
在live的過程中,只會推託的警察首長,遲遲不現身的總統…..代表政府的人通通都加速了恐怖攻擊兇手的攻擊慾望。
而急於收視率的主播反而成了當下南韓最高的道德底線發言人,代替全民跟兇手喉舌不要殺人。
這犀利的情節要表達政府的傲慢到多少,大概觀眾也都不言而喻了。
不過有個地方我覺得滿癟腳,就是主播耳機上的炸彈。
太牽強了吧…..?
完全是為了寫故事的人圖個「讓主角不考慮停止轉播去逃難」的說明方便,穿插進去的橋段啊。
電影觀眾是很聰明的,這般刻意的炸彈梗就像那種少年漫畫突然跑出來的轉學生角色一樣突兀,瞬間可以知道:編劇在這裏偷懶了。
如果可以鋪陳出合理的情緒發展讓主播繼續待在轉播台,顯然能讓本片更高明上一層啊。
當一個民族能同時允許歌功頌德與譏諷針砭的藝術同時共存,它是文明的。
西漢是中國文明的代名詞之一,它的文學環境就共存了頌德的大賦體與諷君的客難體;美國現今的好萊烏世界,亦共存了宣揚美帝與反省自家蠻橫的諸多鮮明的藝術家立場。
而南韓的文明,我不熟悉,但在《恐怖攻擊直播》電影的發行背後,我能聞出這種文明的寬度端倪。
而,台灣呢?
台灣的電影圈文化,在現在與未來,又能有多少文明的高度?
对抖音的劝诫虽然是2013年电影,但我是从抖音上看到短片后才来看的。
最近抖音上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影短片出来。
包括《极速追杀》、《飓风营救》、《玩命快递》…。
有人调侃好莱坞的“不能碰”有基努·里维斯的狗、连姆·尼森的女儿、杰森斯坦森的包裹…。
抖音前面10秒钟就能煽动起一份极其强烈的愤怒,后面十来秒在展现一下主角的报复,通过短短30秒,就能享受一次高潮似得爽感。
而事实是,爽完之后愤怒还在,内心充满戾气。
包括部分很正常的电影也能剪出一样的情绪。
这些短视频的博主,希望你们克制。
这种情绪有百害而无一益!
韩国电影的怪象为什么韩国总有这种抨击当局的影片?
包括但不限于《恐怖直播》、《老手》、《熔炉》、《素媛》、《隧道》、《流感》、《辩护人》……有真实事件,也有虚拟故事。
在我们感叹“开放的电影审查制度”、“敢说话”的同时,需要警惕:这样的背景设定会慢慢深入人心,直到人民真的把“政府”和“黑社会”划上等号。
就像美国电影有意无意都在把“美国”、“自由”、“人权”、“民主”等划上等号一样。
韩国政府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电影审查制度来黑自己?
原因只有资本、财阀、对立党派或外国政府,他们恰恰有钱拍电影。
再来看看以上提到的电影上映年份:《恐怖直播》2013——虚拟《辩护人》2013——1980s真实事件改编《素媛》2013——2012真实事件改编《熔炉》2011——虚拟小说改编《流感》2013——虚拟《老手》2015——虚拟《隧道》2016——虚拟小说改编……大部分电影在2013年井喷,是因为2013年,韩国局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能让让电影成为战场。
政府通过社会契约的公正性,对人民进行统治,以此来获得利益。
资本通过砸钱来引导控制媒体、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来对市场、资源进行统治获得利益。
那么,当政府与资本有冲突时,政府的正当性难免具有漏洞,而资本则会引导控制媒体来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用人权、自由、平等以及衍生的其它普世价值来对抗政府,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专生白左的原因,白左是资本最强大的武器。
而这种武器对强权政府无效,所以资本主义必须消灭强权政府,包括且不限于卡扎菲政府、卡斯特罗政府、萨达姆政府等,手段恰恰就是普世价值。
从这些电影在各大电影节上斩获大奖,深受白左评委的青睐来看,电影这种偷偷摸摸灌输价值观的手法已经算是高级的了。
韩国的财阀、政府、人民之间的利益完全不统一,造就了社会如此撕裂的局面。
只是,电影这种摆在桌面上的东西已经成为战场,瞠目结舌!
当然,政府做的恶是存在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他们该死。
本片的格局很小,人物很少,但却讲述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大故事,其情节紧张刺激,让观众屏息视、毫无片刻放松(或快进)的想法,且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令人深思。
影片讲述了一位自称有冤屈要申诉的“恐怖分子”朴鲁圭,炸掉了电视台附近的麻浦大桥,并以继续炸死大桥上的人质为要挟,要求总统亲自到电视台向他道歉,同时,电视台的主播尹英华开始与“恐怖分子”连线直播,试图以这场独家且高收视率的直播节目,来重返事业高峰。
本片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主题层面,都值得称道,或者说,它的技术和所想要表达的主题,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
电影是河正宇的个人演技秀,本身作为一个小成本电影来讲,场景的单调其实可以理解,但是韩国人一向擅长的社会性话题立意,这部电影也是非常失败的。
过去这些年,由于政府领头的对电影业的支持,韩国电影人开始肆无忌惮的黑一切可以黑的,以至于发展到了畸形的地步,我们常说的辩护人影响法律建设,其实就是电影业话语权过重的表现。
韩国电影市场体量是非常小的,远远不及中国,他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其实也是在近些年的揠苗助长下发展起来,但是其实和我们国家比还是有质的差距。
我们的电影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养着,在这个前提下就是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些都是自然的市场行为。
任何一个行业,只有有资本,体量大,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话语权,所以其实我们的电影业虽然烂片云集,但烂片也一样赚钱,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电影的整体质量是上升的,就说今年的《冈仁波齐》,《二十二》这样的电影也可以过亿票房,这就是市场的体量,未来这样的例子会越来越多。
韩国的影市是很小的,在这个背景下,他们的资本投入必定有一个上限。
去年,韩国电影市场总票房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多亿,不到两部《战狼2》的水平,而去年的票房纪录《釜山行》票房折合人民币也不到五亿,这是中国许多年前的水平了。
这样小的体量,这样大的话语权,韩国电影工业膨胀了。
在我看来,《恐怖直播》就是这样一个膨胀的作品。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恐怕就是直接黑到了韩国总统本人的头上,除此之外,警察,公安,领导也没有一个好人,甚至是片面的坏,单纯的坏。
警察厅长,不仅置人质的死活于不顾拒绝谈判,甚至他本身也是一个喜欢推卸责任,还有侵吞国家经费嫌疑的人。
他的领导不仅坑了他一次,还在完全为了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坑他第二次。
这样片面的角色在电影里实在是太多,单薄的可怕。
我要为韩国总统喊冤,总统从头到尾没有露面,他没有就恐怖分子父亲的事情表态,没有和恐怖分子本人交流,没有和公众表明立场,甚至在最后邀功的时候都没有露脸。
导演,你要黑人家,好歹给他一个机会为自己辩解?
给他几个镜头做做心理斗争?
让他权衡一下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再做决定也不迟啊,你这是堵上了总统的嘴批斗他,简直是红卫兵啊。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这些反派的恶毫无说服力,他们一点点逼河正宇走向的绝路,看起来也就像小孩搭积木一样幼稚,就好像全宇宙都和你河正宇有仇一样。
甚至最后导演为了解释这些巧合,还专门安排了恐怖分子说出“我爸爸只看你播的新闻”这种狗血的台词,拜托导演不要放弃治疗啊。
这部电影黑了权利,黑了人性,但是却对权利和人性毫无描写,尤其是在河正宇个人的人物弧光表现上,他在经历了这一切竟然是一个堕落的过程,从一个只顾自己利益的小人物,变成了只顾自己利益的对权力失去信心的小恐怖分子。
他目睹了那么多人死后,做出的决定竟然是拉上几个垫背的(当时冲进去的几个警察)一起死,要知道那些警察起码是无辜的吧!
他们也只是听命于大人物的小人物啊。
编剧为了让他炸大楼,不仅安排了女朋友死掉,刚刚产生一点同情的恐怖分子死掉,还安排警察毫无根据的射他几枪,为他扫除了一切心理障碍,影帝啊,编剧让你死,你不死也得死。
这部电影的最后,如果河正宇挣扎了一会,最后还是选择了束手就擒,那起码要合理得多。
在河正宇按下爆炸的按钮时,导演也放弃了最后一丝让这部电影升华的努力。
我只想问河正宇一句,活着不好么?
这么牛逼闪闪的片子现在才看,跑来吭哧吭哧写评论,对自诩为资深影迷的我,特别是一直对韩国电影保持关注并发自肺腑尊敬的我,实在是件很羞愧的事。
许多感慨其他人也已经说了,这里速记几笔刚看完的感受。
1 悬疑和反讽,最极致的商业性和最深刻的社会批判,谁说不能做到完美的结合?
用社会犯罪题材做社会批判,金秉祐不是第一个,但操作过程中难免偏向某一方:对商业性的考量多了,社会批判性就会减弱,太注重社会批判了,好看性上常常要打折扣。
这部片子可谓难得的在哪一方都不逊色。
站着把钱赚了。
2 决绝的、彻底的、甚至激进的社会态度。
主流渠道上映的商业片,因为要顾及最大范围的市场,即使对社会有所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是讨好观众),仍不能偏离主流价值观太远,所谓“扇一耳光再温柔地抚摸”,个别警察、法官是腐败的,但整个公检法系统还是好的,个别政客是坏的,整个国家还是会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以公道的……因此如《恐怖直播》这般决绝、彻底的反机构的片子还真是少见,别说天朝了,美国也是少。
官方审查倒还在其次,很好奇制片人、投资方是如何被说服的。
但不管怎样,最后呈现的东西是很牛逼地宣誓:电影人也是有屌的!
这里顺便说远一点,韩国电影里对“机构”的不信任似乎是一以贯之的,如《杀人回忆》、《老男孩》等很多好片都弥漫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
个人想到两个原因,一是东亚国家机构确实普遍操蛋,有权有势者把持一切,屁民备受压抑,即使是名义上已民主化了;二是民族性格,高丽人向来以刚烈、暴躁、爱走极端闻名。
3 全片到处都在提“总统”,但自始至终一个总统的镜头都没有,很有深意的布置;4 绝大部分镜头在一个小小的摄影棚内完成,但牵扯到的棚外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却波澜壮阔,足见导演功底;5 几乎所有戏码吃重在一个主角身上,可谓是逆天的赌注。
所幸主演没让人失望,人物的求胜心、自负、猥琐、怯懦、同情心,直至最后的悲愤、绝望,全在脸上了,这样一个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是如此典型,许多观众都可心有戚戚;更厉害的我觉得是编剧,在和“恐怖分子”纠缠的主线之外,还不忘加入主角和上司、和前妻、和政府反恐专家的各种较量,因此观众可以看到主角是在一个如此复杂、多层次的“力场“中做出每一个决定的。
我常说优秀影片和烂片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人物动机,烂片里的人物的行动常常都是缺乏合理解释的,只是编剧为了剧情发展想让他这样做他就这样做了。
真的别!
别!
别!
以为这点有那么容易做到,一般电影人物的行动,有80%放在现实世界中合理,我都觉得相当不错了,而这片子我还真没找到主角哪个地方的行动不合理。
6 这部片子在很多方面让我想到多年前的,可载入史册的《电视台风云》,现代性对人的蚕食、异化,最后以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方式呈现,大学里偏左翼的、搞社会文化批评的教授力荐——当然批判归批判,走出影院暗厅歌照舞,马照跳,影院的好处是给了现代人暂时脱离那一套,适当发泄的渠道罢了,但别忘了电影也正是这”现代性“的产物——扯远了。
anyway,每个电影人应该都会为此生拍出这样的影片而无憾,但这恰也印证了现实世界几乎不给这样的电影土壤的——韩国近年来这样的片子一茬茬出来说明了其整个电影工业(注意不是单个的影片)的成熟,已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我不怀疑从中国贫瘠的土壤中偶尔会冒出那么几例异苗,冲进国际电影节去拿个奖,但论整个工业、生态、文化,呵呵,韩国已然在天上飞了,我们还匍匐在庄稼地里刨食。
我要给这个鸡血片降降分。河正宇的演技值得给全五分,连他脸上的痘坑都满满的全是戏!该片导演会讲故事,估计下一步好莱坞还会买下版权。但电影内容不喜欢,完全负面的反社会,宣传了“弱者欺负更弱者”这个想法。还是那句话,威胁跟自己一样的平头百姓不算本事,有本事去刺杀总统,真的。
一个20来岁的人能混充50来岁的人的声音还尼玛主播听不出来... ...
一方直播室里演绎什么叫做惊心动魄,像铆钉密集的工业产品,有限时间内不浪费分秒,保证时刻有反转博弈,看得酣畅淋漓。从直播打进的恐怖电话开始,延展政府媒体舆论人性相互角力,挑战公序良俗的优秀之作。作为电视人来讲突发新闻下能做到如此出色应对难度极大,不苛求其中漏洞但结局落入窠臼略遗憾。
负能量痛快地爆炸到最后,看得我只希望继续炸、不要停、不要停、不要停.......影评中说:除了桥上的前妻女记者之外,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人。嗯,我觉得仔细八的话前妻也许也不算好人。当然,这世界上有好人吗?
崔英道他爸。。。。。
剧情真是鬼扯到不可思议吧(本来觉得开头已经够扯了没想到发展到后来...),但韩国人自黑的水平还是值得夸奖的!
韩国电影能做到这样不错了,节奏紧张,剧情张力强,令人反思
类似影片不少,套路也差不多,能否成功还是看紧张感和故事的核心驱动力。该片紧张感足够,而故事的核心驱动力是针砭时弊或者对权力的不信任甚至反政府,两个基本点给予了影片充分的看点。但,没有任何突破,而且故事也太普通。
题材很棒 搞的也蛮有新意 但是最后竟然会斯德哥尔摩了还是有点让人跌眼镜的 度的掌握上有欠考量
一般。韩国电影一直在这还总路子上走,被捧上天了
逻辑硬伤,情绪化严重,为爽而爽,为黑而黑。每个角色都让人讨厌。
确是近年可看性最强的韩片之一。韩国不仅抢遗产,还把当下天朝的好题材都抢走了。密闭空间独角戏,分秒必争的恐惧感,河正宇的演技,比《狙击电话亭》更开阔的格局。对体制、官僚、媒体、人性的讽刺洞隐烛微,用很小的成本,讲很大的野心。
倒数二十分钟总算高潮了,结尾佳…一开始就手持了累…好多不合理的地方…既然都那么大阵仗了能多拍点室外景吗!对比《黑镜》,前一个小时都想睡觉啊又杂又乱。
基本上很符合那些看惯了美剧英剧XX剧的网友们欣赏口味。狠狠下猛料,不顾逻辑,也看不出有何意义,而且从头到尾都有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狂躁气味。
하정우에 의한, 하정우를 위한, 하정우의 원맨쇼. 쇼는 성공했다.
一般,剧情比较有新意
封閉空間裏面看似很炫的手提攝影在調度上其實挺糟糕的,劇情要說緊湊走向也明顯,不過結尾倒是可以贊一個,“無法出面的,缺席的總統”意味深長
节奏很棒,该有的内容都有了。
看了三分之二,实在受不了日韩电影这浓浓的中二范儿,肤浅做作、煞有其事的伪深刻。果断放弃。
大失所望,就这水准也入豆瓣电影Top250,难怪豆瓣这些年都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