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九条命》&《租赁猫》周末在朋友家撸猫,乐此不疲地玩了一天“你的手不能放在我的爪子上”的游戏。
虽然他前一秒还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感觉被摸得很happy,下一秒就用爪子推开我并伴随撕咬,但总体来说人猫氛围非常和谐。
除了翻脸比翻书还快,其实猫的各种行为都让人猜不透。
他们好奇心旺盛,不好好吃猫粮却喜欢溜进人类的厨房,要爬上人类的餐桌。
他们上天入地,会想方设法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莫名其妙地就跟某样东西过不去,非得闹个“你死我活”。
还会搅乱毛线团、用颜料作画、偷偷喝酒、在你准备睡觉的时候不停挠门并伴以惨叫,甚至随处大小便……有时候人也纳闷呢,这猫,是疯了傻了还是成精了?
电影《九条命》里,编剧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怪异行为强行安排了一种解释:猫的身体里住着人的灵魂。
故事讲述了狂妄自大、忽视家庭的的工作狂汤姆·布兰德,某天阴差阳错地被困在一只名叫绒毛裤的宠物猫的身体里,为了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体,他只能听从宠物店老板猫语者的要求,尝试在猫的身体里做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这是一部非常老套的奇幻喜剧,故事情节很弱智,bug也很多。
但是假“绒毛裤”在家里的所作所为,还是能引起许多猫奴们的感慨。
不听话的时候它们太可恶了,可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又是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软软地趴在你怀里,陪着你。
长期被父亲汤姆·布兰德忽视的女儿说,绒毛裤在的时候,觉得好像自己的爸爸就在那里,并且这种感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在电影里,这句台词是想表现女儿与父亲心有灵犀,她感知到了布兰德被困在猫的身体里。
不过我想,即便这是一只普通的猫,带来的慰藉其实也是一样的。
人是需要陪伴的,这是宠物存在的最大意义,当然,这种陪伴是相互的。
在日影《租赁猫》里,女主角小夜子因为太有“猫缘”,家里聚集了许多流浪猫,于是她便开展了“租赁猫”的生意。
之后,她遇上了独自生活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婆婆、被女儿嫌弃脚臭不能和家里人一起生活的中年大叔、把一切事物都分等级对待但内心空虚的租车店店员和曾经有过医务室之缘,如今变成小偷的同学。
这些人的生活简单乏味又无趣,今天虽然活着但明天就可以去死,是小猫们的出现,填补了他们内心的那个洞。
导演荻上直子行事的风格,是从来不会让电影中出现的人物被他人治愈的,人物都是通过自我纾解,努力自愈。
但唯独猫,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存在。
市川实日子推着车,拿着扩音器一路喊着“租赁猫啦”,小奶猫们软软的,挤作一团,这画面只看到就感觉要被融化了。
猫不像狗,互动性不强,脾气也更各色,它们的存在,是一种默默的陪伴,它们的出现往往很神奇。
有一年我独自出外旅行时,被领导突如其来安排的工作打乱了计划。
那一整天,我都没有出门,就窝在青旅的大客厅里加班,到晚上心情简直糟透了。
老板的两只猫,不知道从哪玩回来,一只娇羞的小可爱,一只霸气的山大王,全跑来我身边,趴在我的腿上,陪我工作。
这只是小可爱我跟它们絮叨了好多废话,山大王像听懂了似的,完成工作后,它还陪着我走回了房间,目送我进门,喵喵叫了两声,转身走了。
这只是山大王《流浪猫鲍勃》里,鲍勃也是神奇地出现在男主角的厨房里,赶也赶不走,还陪着他去卖唱,一人一猫的组合十分吸睛。
鲍勃的存在,不仅仅改善了男主的经济状况,还帮助他成功戒毒,重新做人。
日影《为什么猫都叫不来》里,梦想当拳击手的亲狗派光雄,在家门口遇到了被人遗弃的双胞胎小猫。
视网膜破裂的光雄无缘拳台之后,一度颓丧不已,小黑叼回了一只壁虎交给光雄,这意味着小黑是在“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不擅长捕猎的对象教授捕猎技巧”。
这个举动燃起了光雄的斗志,刺激他重新拿起画笔,走出了拳击梦的阴霾。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咕咕是一只猫》、《老师与流浪猫》、《山中的汤姆先生》、《猫咪后院之家》、《猫和凶相大叔》、《猫咪跟踪狂》……日影里关于猫的电影,真的太多了,风格都很相近,剧情寡淡,但温暖人心。
我不知道猫是不是有感知人类情感的力量,也有可能它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打动了这些四脚兽。
猫的存在是如此的神奇,它们厉害啊,和老虎是一家子!
可是它们又柔软得很,肉乎乎暖暖的。
我猜,猫可能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吧。
感谢特邀嘉宾炉石的出镜。
以上,首发于公众号(Ji-Danny)
本来以为自己会受不了看这种寡淡没剧情讲情怀的日本清新治愈电影,因为看小森林时的浮躁和不耐烦让我彻底对这类影片失去坚持看完的信心,没想到这一部效果还不错,给五星感觉没那么好,但片末讲到奶奶的去世却给我带来很大的共鸣:有很多非常寂寞的人,有很多无法拯救的悲伤,慢慢填补上心中洞穴的,是猫。
相同情节和对话的设计不会让人觉得生硬别扭,和寂寞的老奶奶,臭臭的大叔,日本租赁车小姐姐的对话日常感十足。
尽管市川有着接近170的身高但在这部里真的是可爱可爱可爱。
几处包袱能让人自然而然的笑出来。
最后遇见小偷男同学那段也不错,隔着屏幕恋爱的酸臭味都快溢出来,可是一起说着“果然说到夏天还是啤酒啊🍺”的点到为止更为恰当,看着女主一人在庭院里玩起溜溜球竟觉得这画面好温暖。
甘愿做个铲屎官,有猫的日子真好啊。
Ps.以下是个人觉得值得记录的点1.租猫的人似乎都姓吉?
所以片名也叫《吉猫出租》吗?
2.贴在墙上的心愿3.给奶奶供了一颗菠萝和卷心菜www4.女生营销技能点满了吧,推销套路计划通啊5.邻居的“老婆婆”太牙尖了哈6.叫卖声和手机铃声一样233 略洗脑7.插蚊香片的那个小猪好可爱啊,好想要7.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奶奶死后,心中有了洞。
奶奶死了,每天让人生气般的刺眼的早晨的到来,像傻瓜一样一天肚子饿三次,像是缠人的,天黑时月亮升起,像是让人呕吐的春天结束,疯狂的夏天过去,充满悲伤,无法填补的心中的寂寞的洞穴,逐渐填补的是猫。
导演: 荻上直子主演: 市川实日子 / 草村礼子 / 光石研可爱的喵星人在本片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主角,但并不抢眼作为故事的背景,在画面中慵懒的左顾右盼“肆意妄为”,整部电影呈现出的暖色调与电影悠缓的节奏相辅相成,是一部很适合在假日的午后静静的观赏的一部电影,《吉猫出租》是一部暖心式的日本电影,整部电影呈现出的极简风格直接令人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常态,段落式的小故事令整部电影小巧精炼了,或许导演也是考虑观众在缓慢节奏下耐心,这样的设置本身就很贴心。
尽管在导演的镜头中猫似乎没有刻意的成为主角,也没有费尽心机的摆弄可爱的小萌物,但正是这种最原始的记录令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效果,猫咪在画面中的不被限制的随意进出成了影片的一个特点,导演似乎用这种还原式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对喵星人的热爱,静态的镜头仿佛是在纪录着生活的细节,无需过度的修饰。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整部电影的四个故事还是以人为核心的角色,而猫咪在其中扮演的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无论是爱猫的老奶奶通过猫来怀念亲人,还是碌碌无为的中年男女,电影似乎是拍给寂寞的人,告诉他们治愈寂寞最大的良药就是通过可爱的小猫,的确死寂的生活中若能有这样的一只可爱的萌物能令生活重燃生机,电影多次重复了一句话“填上心中的洞”,现在社会的人心中总有着许多难以愈合的伤口,都在拼命的弥补却越努力越徒劳,从猫身上人或许能找回失去的爱,以此来填补自己心中的洞。
很喜欢这样安静的电影,尤其是镜头、画面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感觉,从一部电影中得到的一个小时的满足可以支撑平时生活的繁杂,或许就像影片讲述的那样,人们似乎的确需要点儿什么才能得到一份片刻的宁静,尽管电影中给出的答案是猫,但影迷的答案却是电影。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每天都处在忙碌之中,今天这件事赶不及了,明天那件事到deadline了,就这样日日处在繁琐的忙碌之中。
电影总在告诉我们一些不一样人的生活,教会我们换一种眼光,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
其实每个人都在忙碌,但区别在于,有的人沉浸与忙碌,在间歇中享受平淡;而有的人疲惫于忙碌,在平淡时却又百无聊赖。
电影中时常出现重复的镜头,那些在平常都是十分无聊又寂寞的。
不像我们的生活,没有网络、不刷豆瓣、不逛微博,生活几乎没了外界的影响,而电影中却以一种平静安逸的姿态去享受这一切。
相比之下反观自己,我们有了如此丰富的生活有能怎样,自己不懂得感受幸福,就算拥有全世界还是会很寂寞。
看电影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享受平静的心情,让自己感受到宁静的力量。
夏日里的闷热、蝉鸣、独自一人摆着扇子、或是在湖边吹着热风,那些都是十分惬意的时光!
有意思的是那些当时无比寂寞的时光,在现在看来却是十分的有趣。
本人也是爱猫之人,对于猫的喜爱无以言表,一直觉得猫身上有种特殊的气魄,养猫也不止是能陪伴自己,驱走寂寞,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崇敬,对于猫的气魄的崇敬。
也许吧,猫的身上总透出看透世事的淡然。
就这样吧,很喜欢这部电影,淡淡的生活里带着淡淡的寂寞
和中国人常把猫冠以好吃懒做的名号相比,日本人对猫似乎有种特殊的情感,这一点从风靡大街小巷的招财猫就可见一斑。
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有本小说叫《我是猫》,如果换做其他动物,想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说来日本的导演也很爱拍猫,像纪录片《猫咪物语》,动画片《甜猫私房照》等都颇受欢迎。
仔细想想猫咪慵懒随性的形象倒是很契合倡导慢生活的日本电影,所以当看到以创作日式小品见长的荻上直子选择以猫为主题拍摄出的这部《租赁猫》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电影《租赁猫》的情节十分简单,小夜子是一个很有“猫缘”的姑娘,为了不让络绎不绝的猫在家中堆积成山,她决定把租赁猫当成自己的职业,就这样小夜子过上了每天拉着小车沿着河滨为猫寻找值得托付的主人的日子,在这期间她接连碰上了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的老婆婆,家人长期不在身边且有着香港脚的中年大叔,喜欢把任何人和事分等级实际上内心很空虚的租车店女店员,以及现如今沦为小偷的中学同学,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过着无人慰藉的人生,正是小夜子和她的猫的出现为他们填补了内心的空白。
从大体的故事上来看,影片走的是典型的治愈路线,对于向来不缺乏此类风格的日本电影来说本片想要脱颖而出的确需要些过人之处,但这一点对于已经有着自己一套的荻上直子来说并不是个问题。
从刚出道的《吉野理发之家》,到风格确立的《海鸥食堂》,再到把简约发挥到极致的《眼镜》,一路走来荻上直子都很坚定地遵循着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因此攒下了一批固定的拥趸者,从她一系列的作品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并会潜移默化地被片中的人物所影响,虽然这些角色不会单举着拳头大叫干巴爹,但她们随遇而安的处世方式却为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丝宁静。
所以当观众看到《海鸥食堂》里认真制作料理的小林聪美,《眼镜》里大跳广播体操的罇真佐子,或是《租赁猫》里拉着小车手拿扩音器的市川实日子时,心中就会出现一个叫自己慢下来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心态也会随之变得平和起来。
虽然影片在剧情上力求从简,但细节上的巧妙插入使得片子看上去丰满了许多。
比如片中有多处对“洞”的隐喻就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无论是中年大叔袜子上的破洞,还是租车店店员吃的甜甜圈上的洞,亦或是小夜子自己衣服上的破洞,这些看似巧合的安排都是为了与心中寂寞的洞相呼应,而缝补这一动作则暗示了心中的洞已被慢慢填平。
在片中还有一处梦境照进现实的桥段,不管是梦中为猫分等级,还是现实里为车分等级,小夜子对这种分级的做法都表现出了深恶痛绝的态度。
在她看来人的价值是取决于被多少人爱,而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条件取胜,哪怕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C级女人,只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就会拥有A级的人生。
我想这个观点同时也是导演想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的,因为在社会上存在着太多的世俗偏见,像一个女人如果脸蛋好身材好就能被划分到A级,但这个标准在哪里却没人能说得清。
除了这种带有寓意的细节设置外,对仗工整的段落式结构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虽然在不同的段落中小夜子都会遇见不同的租猫客,但编剧刻意安排了犹如排比句式的相似桥段,让观众在不变中感受到变化的戏剧张力,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喜感。
说到喜剧效果,荻上直子的作品向来不属于能令人捧腹的类型,甚至它的笑料还透着些怪里怪气,但无疑这种另类的幽默也成为了其标签之一,所以当我们看到片中住在小夜子隔壁的大妈是男扮女装时,应该就没那么意外了。
说到底电影表面上是讲猫,最后却还是要回归到人的本身,而作为片中绝对的主角,小夜子的情感脉络一直是电影的主线,这个白天租赁猫,晚上替人占卜,偶尔还会炒炒股票,写写曲子的单身大龄女青年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儿“不务正业”,而她墙上贴着的“今年一定要结婚”的目标又暴露了其恨嫁的心,也难怪在奶奶死后小夜子日日与猫为伴,寂寞之情自是无以言表,记得张楚有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歌中这样唱道: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要是照歌中唱的那样,落单的小夜子无疑是个“可耻”的人,就连隔壁的大妈也说她上辈子一定是只蝉,所以这辈子才会讨猫的喜欢而不是男人。
如果本片走的是爱情励志的路线,结尾肯定会为小夜子安排一段完满的爱情,可荻上直子偏偏属于那种会让主角自我愈合的导演,这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编剧为你安排称心如意的桥段,自己心里的洞往往还是要自己去填,当然这个填并不是要你关上门来自我疗伤,相反它是一种心态上的彻底打开,是一种通过治愈他人来完成自救的途径,正如小夜子通过租赁猫来安抚每一个孤独的人的心一样,她们用互相取暖的方式证明了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我可真不敢说自己爱猫。
大概5、6岁的时候被挠过一回然后有点轻微过敏、后来又被爱伦坡的短篇《黑猫》吓坏了之后我就对任何小动物都抱有了某种警惕,到现在如果觉得一只猫很可爱的话,也不过是摸一摸它的地步。
这种对于小动物、尤其是对于超萌超文艺的猫科动物的没那么喜欢常常让我觉得匪夷所思,据说容易觉得孤独的人会倾向于养宠物,我觉得包括孤独在内的很多事情我都害怕,但是我一直都没有过养宠物的打算。
然而却又很多关于猫的零星记忆。
比如有一年的暑假被留在学校写论文,晚上去图书馆的路上被一只猫缠住脚踝吓得的不敢动,纠结半天脱身后去小卖部买了鱼罐头一块一块的丢给它吃;还有一回已经工作了,单位宿舍楼下有不少野猫,有一只不知怎么就待在我们房门口不肯走,我想了想就去买了炸鱼给它吃;再就是现在,学校的猫听说是搬校区时好多同学把它们装进口袋里带来新校区的,也还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被缠住一回后,我就成了一个包里随时都放鱼香肠的人(所以我同时也是个惯于用食物表达情感的没品位的人)。
租赁猫的姑娘拉着小推车拿着小喇叭拖着长长的声调喊“租赁猫”的样子让我想起从前读过的三毛的了不起的理想:大概是要当个收破烂的,看看有什么可以挑挑拣拣的,猜猜每个破烂背后的故事,或者当个回收酒瓶的,骑着车子晃晃朗朗的,欢欢喜喜的各家各户的蹿,总之,就是这种匪夷所思的、甘愿将时间用于无用性但又让人觉得现世平安喜乐的、类似于卖梦的职业。
如果一定要追寻某种规律的话,看上去轻描淡写的荻上直子也许是有一些更大一些的关注面在里面的吧:电影里出现的各色租赁猫人物依次有老人、中年人、职业女性、少年,以及不尴不尬如女主角相同年龄并有着共同青春记忆的年青人,而每一个人,或者每一类的人,都存在这各自的寂寞,存在着各自内心的空洞。
而我最喜欢就是荻上直子将抽象的寂寞的空洞表现为具象的洞的方式:独居的老奶奶为儿子做的布丁中心处被吃掉的那一点空洞、中年危机的不讨家人喜欢的大叔袜子上破洞、女职员甜甜圈上的空洞、以及少年时代朋友的蚂蚁洞。
这种具象的方式让寂寞和孤独成为了看得见的东西,我们这位租赁猫的姑娘于是也可以大大方方的指出他们的寂寞,大声的宣传到“寂寞的人都来租赁猫呀”,坦然的跟他们说“寂寞没什么好丢人的”。
《悠长假期》里长期和濑名保持联系然后认为濑名的琴声里总缺了那么一点什么的教授有一次跟濑名说:濑名君是个狡猾的人的,因为濑名君从来不说寂寞。
那种又寂寞又虚荣的不想说的心情给人的感觉如此糟糕,所以这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频频说出的“寂寞”就像大热天的冰镇啤酒打开时那一瞬间的泡沫,让人蓦的生出一种长须一口气的轻松。
而最迷人的是,这种寂寞一旦说出来,好多类似黑洞的东西也立刻拥有了夏天般的金黄色,不再让人觉得那么的沉重,不那么的颓废,寂寞的声音也不再是冬天暗夜里的风声,而成了夏日林梢的蝉声。
当然这并非表面看上去的如此轻松,或者说这轻松的金黄色的夏天有过漫长的成形的过程。
租赁猫的姑娘自己在回忆里淡淡的说出曾经的内心风暴,想想呀,若不是痛苦过的人,再恬淡性格的年轻姑娘大概也不会安于这样一种生活和职业吧,当少年时的朋友和她回忆起学生时代说“真羡慕那时的你呀,因为你虽然没朋友但却并未显露过寂寞的神情”时,她一定也是惆怅的吧,村上春树对此是说过实话的:“哪里是喜欢一个人呀,只不过是交不到朋友罢了”。
所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种老生常谈的话也不是没意义吧,能看穿别人寂寞的人不知道会不会宁肯自己没有这种禀赋,因为某些共鸣虽然让人心生安慰但归根究底还是沉重。
拥有了这种禀赋的女主角用来表达“懂得”的共鸣方式是租赁猫。
我常想猫这种坏脾气的爱发嗲的薄情的动物得到了我们那么多人喜爱是不是因为在它身上我们投射了自己的某种性格:就是那种特别奢望的、希望自己即使如它那样的坏脾气但还是会被宠溺着任性的贪图爱的想法。
想到这一点却又会对人的性格不那么悲观了,同样执着于“疗伤”的吉本芭娜娜早就在《厨房》里写过:实在觉得熬不住的时候可以养个宠物呀摆弄些植物呀甚至养个孩子呀,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看看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去养一只猫、去温柔的宠溺的如女王般对待它的话,我们可不可以把这当作某种观察自我:去弄明白爱是怎么给出去的,是怎么得到的,是怎么维持的,毕竟猫猫也不是只是卖萌,女主角不也碎碎念到要去弄猫的食物,要去打扫猫的厕所什么的吗?
所以,即使微小如养一只猫也是一种改变,是一种对寂寞状态的努力。
电影里第一位租赁猫的老奶奶(超萌的说,有一种上了年纪的老猫的神态)在租赁猫时说,因为已经到了连养猫都害怕会在猫之前死去的然后害怕死后猫会无人照顾的年纪,然而又实在孤独,所以只好租赁一只猫。
从前我一直以为变老的某种迹象大概是如我一样的表现:也许从前是不喜欢宠物的,但却也开始慢慢喜欢了,开始试着喜欢了,甚至想着也许有一天会养一只陪伴自己,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你可能会衰老孤独到养宠物都要斟酌的地步,于是这个理由让我如此的不停流眼泪。
所以我忽然非常的希望自己也能够逢到一个租赁猫的姑娘,落落大方的跟她说:好寂寞呀,租一只猫给我吧,我对猫有点过敏,也说不上特别喜欢,但是我想试试看PS:花草、树木、风铃、杯子、花衬衫、拖鞋、水果、啤酒著名豆列“看日剧,过生活”真不是坑爹的,每回看日式电影或日剧里所展现的静物之美都让我觉得生活之美,有种强烈的要“过日子”的感觉
看第一遍的时候是因为无聊,就把这部电影耐心看完了。
当时没有感觉,就是一个单身女生希望家里的猫咪能带给更多人慰藉。
过了几年又看了两遍才发现这部电影特殊的地方,就是女主的生活方式,每天一种职业,完全是一个人成为一个公司。
这其实是一种很棒的状态。
会不会这个才是电影的内核呢?
现代我们每一位都要为自己活才更有趣,而且这种生存、生活的方式才是未来。
喜欢日式的夏天,酷热,慵懒的蝉鸣,苍白的阳光,风铃的声音,清洁舒适的榻榻米。
日本人总是随口说"好寂寞呀“,却又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屋檐下,什么都不做。
似乎是很害怕寂寞,却又充分享受着寂寞带来的安宁和淡淡的忧伤。
想起安妮宝贝笔下的安,常常说”我只恋物,不恋人“。
漂泊不定的生活,恋人,朋友,不断失去,却会把喜爱的杯子一直带在身边。
惯用的物品里总有一种踏实的依靠和满满的亲切感。
日本人大约是最看重这一点的,不论多么普通的东西,都做得很精致,恰到好处。
猫婆婆的小屋子,看起来杂乱,但是各种柔软的垫子,藤条椅子,小圆桌,奶奶的贡台,拼在一起非常美好,穿着碎花衬衫和松垮的仔裤小夜子躺在地毯上,干净的没有任何化妆的面容,随便挽起来的发髻,有一句没一句的和猫咪对话,满屋子的小猫们,慵懒地走来走去,或者静卧不动。
这样静谧的场景,和悠长夏日真的是很搭。
把结婚作为一年生活目标的小夜子,大概也只是说说而已吧。
寂寞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聊也是一部分,可以一整天躺着不动,饿三次肚子,也可以在院子里特意搭了竹子轨道,只是想让单调的素面变得有趣起来。
也许可以一直这样生活到老吧。
写在三月的最后一天。
猫猫真的好可爱、温柔、独立又治愈,而在小河上的沿路边,有个婆婆在租赁猫,只是为了给寂寞的人填补空缺。
好治愈。
想起我这不喜欢养猫只喜欢看猫的独特星族,是的呀,猫猫真的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啊。
那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位租赁猫的婆婆,我一定会去尝试养一养试试的。
在这个浪漫的三月,用一部可爱的片子治愈。
要自洽,像猫猫一样,我管你喜不喜欢我,我只喜欢我自己。
而且哦,真的是,爱上自己。
猫猫好可爱的,我也好喜欢这部电影。
特别是女主的每一套服装,都是彩色的,房间的布局我也好喜欢。
是想拥有的理想状态了。
哈哈哈,好可爱。
女主的自洽,是我很羡慕的状态。
这一幕好美
养一只猫吧,在以后真的寂寞的时候。
这是一部“奇幻”片,虽然我也很喜欢猫,但年龄告诉我,猫与小孩一样,都是只能远观而不能过于亲近的。
试想想在家中养那么多猫,那气味简直会令人作呕的,而如同片中那样放养,则身上到处都是虱子,还让不让人活了。
显然我认为此片有些隐士的感觉,但这种隐士又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
其实想想很奇妙,日本受到中国这么多影响,可是道教却不知名,我感觉日本根本没有什么“大隐隐于朝”的例子。
隐于市和隐于野的倒是较多,也许这就是日本的岛国思维,如同老子的“圣人以万物为刍狗”根本无法出现。
或者说日本思想中根本不可能出现。
而本片则应该属于隐于野的范畴。
小夜子算起来可以算是隐士了,她用猫来隐喻着人生,并且通过出租猫来安慰治疗着世人。
至于受众有没有与片中人的相同的境遇,能否感受到治愈,就看自己了。
荻上直子也拍脱力系
小院子真不错~
要填补的不是甜甜圈的洞蚂蚁的穴,而是你心里的虚空。这样的台词在荻上直子 那里都觉得微微矫情。不过夏はやっぱりガリガリ君好有共鸣,美喵君们加一星~
有点儿无聊
缓慢的节奏人生那么多悲哀那么多孤独的洞真的用一直喵就可以解决吗,老奶奶的整个冰箱的布丁,上班族在家里被嫌弃臭的寂寞,成为小偷的老同学的一直棒冰,以及和租车店的女孩一起吃一盒美国来的排长队的甜甜圈,这些寂寞的时光啊。
荻上直子永远的治愈系。一个又一个片段,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人,猫是伙伴,填补心里孤独的洞。这片总有一种曝光过度的感觉,亮得发白,正好是炎夏的感觉,而且会让人觉得更温暖些
适合夏天看的治愈系小清新影片
电影还行,但是有很多猫,超超超好吸!
片段式小清新,有点平,夏天感强。寂寞的人养宠物来填补心里孤独的洞,不过相对猫,我应该更喜欢养只狗。
满点……喜欢
洗完澡回来看,发现还能连的上
愿我们在生活中都能有可以租赁的美好的存在吧,能一点一点填补心中的空洞。
除去猫的外衣 是一部非常空洞的电影阿
不知所谓。。非常无聊的剧情。。虽然调调各种小清新某些桥段还有点小温暖但是仍然不能给它加半点分。。。
有猫万事足,它们是家人,是神祇,是陪伴,是信仰,是拯救人类灵魂不堕入虚无之海的航灯。养一只猫吧,虽然它不能挣钱只会花钱,拉屎臭,瞧病贵,踩人疼,但,养一只猫吧,它会翻肚皮逗你,会拿头蹭你,会一直一直盘踞在你身边,陪你哭,惹你笑,伸着懒腰听你说心事,摇着尾巴迎你回家。
这些猫也太乖太可爱了吧
瞧瞧我每天都在看什么垃圾。
就像甜甜圈上面的洞
三个世代的人和猫。这次的猫挺可爱。
再也受不了荻上直子这些拍脑袋闭门造车的鸡汤故事了。瞎编硬拗的好玩也行啊,真闷坏人。越拍越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