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深夜食堂》给我的也是这种感觉。
宁静深夜让人暂时抽离压力,位于繁华街道后巷一角,劳碌一天的人们在这个简陋食堂落脚;菜单上只有五道菜,又允许客人随意点菜,只要老板能做的都可以料理。
影片对烹饪过程仅几十秒带过,成品也看不出飘香浓郁的鲜美,完全就是普普通通家常菜式;那么,在这里吃和别处吃有什么不一样?心情不一样!与温柔的食堂老板或者陌生邻座间悄悄聊起自己的心结…这才是滋味。
在电影院里看文艺片是可以的,人少又静像包场,偶尔遇到片子水平不错,简直刷新人生观影体验。
但《深夜食堂》这样的文艺片就绝对不要去电影院了,你得忍受旁边不管谁出场都能来声哟的粉丝,忍受一直讨论没完没了的鸡婆,忍受全场人笑点怎么都这么低。
和一群把松重丰当葛优看的观众同处一室这TM能看?!
听我的,如果你是抱着文艺片欣赏角度去看电影的,最好是挑入座率10-20%以下的电影。
像深夜食堂这种100%入座率,とんでもないよ!
深夜,孩子睡下来了之后,找电影来看。
深夜食堂成了其中一晚的选择。
虽然这个深夜食堂是在日本,但是却那么熟悉,很多大城市的繁华夜景背后,都能找到这样一家小餐馆,它蜷缩在后街的小巷里,不起眼,随着店老板的每一刀,每一铲,熨贴的是每个寂寞的灵魂。
单位附近也有这么一家夫妻店,在一个老社区门口,方寸之地。
老板娘爱干净,食材都收拾得漂亮,老板负责做菜,每一道菜炒好后,都将锅铲洗刷干净,从老板娘手中接过下一道菜的食材,过程默契流动。
·和深夜食堂一样,这里可供选择的式样不多,没有菜单,只用粉笔在一面破旧的门上写着菜名,但是每道菜都滋味极好。
我们一伙人大多是外地过来求学,留在这座城市的,幸运地找到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
我们也有人天南地北的出差,住过豪华酒店,偶然出入高档餐厅,也能故作优雅,不出错。
不过工作的日常,大家还是愿意来这家小小的夫妻店吃饭,冬日里,一个小小的牛肉锅仔,配上两三道爽口小菜,满满都是家的味道,工作和生活的喜怒哀乐,就随之倾泻而出,在饱了口腹之欲后,感觉又能满身正能量投入下一段旅程。
时过境迁,我们这些朋友们,结婚的结婚,跳槽的跳槽,甚至有人换了另一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去夫妻店的次数变得少了,但它仍在那儿,仍是夫妻两个人,风雨无阻。
我们再去的时候,老板娘会会心一笑,说着好久不见,最近好吗?
然后她开始一刀刀认真地切菜,他将手里的烟掐灭,起身点燃煤气灶,为我们准备一顿热闹的饭菜。
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日剧的电影版。
电影很温馨,讲了三段小故事,但其中有一些人串起来。
从这些顾客就能知道这家小店,这个老板,有十分的包容心,或许只有经历过人间冷暖,有过轰轰烈烈的人生感受,才愿意选择在这样一个僻静角落,在晚十二点到早七点,开这样一家“客人并不少”的店,才那么爱管闲事,不怕麻烦,才有那么个风韵犹存的老板娘喜欢他,嘻嘻∩﹏∩小林薰,这个演员挺有味道的。
日本东京,这样一个大城市,像任何一个大城市一样,既有包容也有冷漠。
这里的人们也喜欢过洋节,也有很多的苦恼,在几角旮旯也有这样一份小小温暖。
一部有着浓郁日本风味的电影,料理不是关键却又是关键。
首先,片头曲响起,画面是繁华的东京夜市,歌声为这个城市添了空洞,这是深夜食堂存在的理由。
中年男人声音低缓,琴声持续,简单悲伤却让人有走下去的勇气,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意义。
看这部电影,可以算作是逃避,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去品尝别人的故事。
但置身于事外,却与里面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京夜市电影不长,却讲了三个完整的故事。
一、玉子和阿初
第一次相见食客说,玉子不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只喜欢钱,还辜负了阿初。
就是这样的,玉子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能力,渴望爱情。
做情妇依靠别人,导致她不相信自己。
听惯了别人的评价导致自己也无所谓了。
(作为出轨率最高的国家,三观还挺正?
)所以她依靠阿初,是把整个心都给了他,而结果并不像她想的那样,阿初贪恋她的肉体,在她决定离开时,阿初没有悲伤,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欲望中,说一些男人的甜言蜜语,他不懂玉子要的是什么。
(大概男生都是这样的吧...)
分手时玉子想要什么?
钱?
她想要的是自我。
最后玉子拿到放贷赚的钱后,她是真的开心,因为证明了自己有这个能力。
而食客的眼中,她新赚的钱,不过是从另一个男人身上捞来的。
无人理解,情妇的第一定位决定了所有,无能为力。
阿初,死宅。
他不像表面上踏实害羞。
而是拥有极大的欲望。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
玉子最后问老板“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我们不合适吧?
”谁真谁假,老板选择沉默。
大家都在逃避。
二、美知留多好听的名字。
开始时看她大口喝水,大口吃东西真的好爽(想喝日本自来水),于是人们猜想,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喝水
吃饭食客说,她肯定是遇到难事了,这个吃霸王餐的家伙。
而她只不过是想填满自己,从农村来到城市,还以为自己会大展身手,然后梦想碰壁。
像现在无数的人一样,用酒,用游戏,仅仅是因为缺乏什么,靠此来填满自己,大家都是孑身一人。
乱入一张哈哈哈她的历程还算是温暖的。
机缘巧合遇上了大叔,也是生命的转折点。
从流浪到有依靠,认认真真学习,最后当上了大厨。
随大叔开始工作因为没有依靠,美知留一直懂的感受自己。
感受自己就是清楚自己的状况,保持独立,对未来虽然没有方向,但自己会想办法。
住在大叔提供的小天地因为小时候失去过朋友,也就对朋友特别珍惜。
得到朋友赞赏,产生了自己的梦想
给外卖小妹加油关于他和大叔的关系,电影朦朦胧胧。
绝大多数是感激,(最后给大家送拼盘)是朋友,是家人,告诉他小时候秀子的故事,毫无保留,美知留是真正信任这个人的,这个指路人。
能收到这样的卡片真的好温暖谁的人生都有失意的时候,甚至活下去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愿望。
但只要累了,去洗个澡,洗掉自己身上的味道,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PS.三、明美与谦三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
人存在着两个极端,最温暖的人也是最阴暗的,最无所畏惧的人也是最担惊受怕的。
明美是一个志愿者,帮助了在海啸中丧偶的谦三,大家都认为她是个天使,然而她却与上司有不正当关系,志愿者也是她逃避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有帮助别人才让自己不要显得这么无助。
谦三在最脆弱的时候遇见了明美,他选择了依靠明美,来到东京,求婚,死缠烂打。
拒绝求婚时食客说,你放弃吧,不要在死缠烂打困扰别人了。
然而大家却忘了他还沉浸在丧偶之痛中。
疯狂追求明美也只是为了逃避自己。
食客说,在灾难中,有的人变得更好,有的人变得更坏。
看谦三变坏,还真是痛心呢。
谦三变坏了吗?
深爱的妻子连骨灰都无法找到,又怎么能怪他呢。
明美喝了酒去找谦三,告诉他,就保持志愿者和受助者的姿态不行吗。
她也许是觉得亏欠了谦三吧。
由主动的一方变为被动,以自己不怕受伤的态度去帮助别人,就真的可以不受伤害。
(想起小王子和他的玫瑰,因为我是爱你的一方,你可以无条件的消耗我的爱,你可以任性,我会保护你,但是当我决定离开,你却无能为力。
)
离开最后,谦三对明美说,我们都期待你来给我们做咖喱饭,也算是男人对喝醉女人的谅解承诺了,明美很开心,她可以恢复她高高的姿态了,继续逃避。
不痛不痒的爱情,没有结果,无疾而终。
四、关于骨灰盒虽然整部电影作了很多铺垫,但我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店铺里竟然收到骨灰盒,骨灰盒了装着的竟然只是泥土,离奇中蕴含着不离奇。
泥土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前夫珍视的宝物,平淡中蕴含着不平淡。
原因
谦三的苦最后,希望看了电影的人,能感受到温暖,能有走下去的力量。
如果是我一个人午夜来看,大概是要流眼泪的。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食堂,大概会被我列为能找到安全感的地方。
这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却没有复杂的故事。
人生又能有多复杂,或顺利或坎坷,可无论怎样日子终究要过下去。
有时候很庆幸自己是个对食物充满热爱的人,这样即使在最难过的时候,也可以不用太费力气地帮自己找回一点力量。
很多个精疲力尽的周末,出去买三个大大的西红柿,一点儿绿色蔬菜,六个鸡蛋还有一盒卤牛肉,在周六的早晨给自己兴高采烈地煮一碗内容丰富的西红柿鸡蛋面,吃到肚子滚圆。
再后来发现了洋葱和杏鲍菇的绝妙组合,在减肥的日子里,每个晚上都会在睡前给自己炒一盘当作第二天的早饭。
不管回去再晚,看着洋葱丝和杏鲍菇丝在高温的作用下慢慢变软,再看着加入酱油之后他们呈现出好看的颜色,就觉得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
不想做饭的周末,家附近的湖南小菜馆就成了我的最爱。
最爱之一是小炒黄牛肉。
米饭混着蒜苔,牛肉还有非常够劲的红辣椒段,辣到想流眼泪。
还有金钟的酸辣炒蟹,铜锣湾的鱼蛋粉,中环的韩国菜。。
陪着我度过了很多个一个人的周末。
所以其实我觉得,即使是一个人吃饭,食物也可以让人少点孤单感。
有一段时间一度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知乎的高票答案之一,大意是说还有很多美景没有看过,很多美食没有吃过,还没有好好找一个人爱过。
这三件事情里面,最容易实现的,大概就是第二点了。
在吃东西的时候,脑子里经常反复回荡一句话:这一瞬间觉得可以原谅很多不愉快。
谁说简单直接的未必是好的。
我个人不怎么讲究吃,因为即使是美味佳肴,也分不出自己在吃什么,只要不难入口,填饱肚子的程度就满足了。
但如果跟朋友去吃大餐,我会很乐意加入,一围桌上聚首一堂无论口感风味都能让我印象深刻,或许我在乎的是“和什么人”,至于“吃什么”只是一个契机。
看《深夜食堂》给我的也是这种感觉。
宁静深夜让人暂时抽离压力,位于繁华街道后巷一角,劳碌一天的人们在这个简陋食堂落脚;菜单上只有五道菜,又允许客人随意点菜,只要老板能做的都可以料理。
影片对烹饪过程仅几十秒带过,成品也看不出飘香浓郁的鲜美,完全就是普普通通家常菜式;那么,在这里吃和别处吃有什么不一样?
心情不一样!
与温柔的食堂老板或者陌生邻座间悄悄聊起自己的心结…...这才是滋味。
很多关于美食的影视动漫,常用把厨师做菜的心意透过食物传递给食客,然而这系列仅用美食作为回忆记号,让食客自言自语般敞开心扉叙说故事,向观众慢慢展现人生中的各种得与失。
《深夜食堂 电影版》同样延续了深夜剧的模式,它是由三个独立故事组成,形式相当于连续放送了三集加长版,又以系列常规角色前来客串欢乐。
虽然三个故事是三种鸡汤,可作为电影搬上银幕而言,题材泛滥得接近俗套,而且制作上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也就是3星的水准吧。
又从故事内容来说,就第一个故事有一句话:“说是心头好,就不要想一得二”,触动了我。
成熟漂亮的玉子遇上平凡无奇的上班族西田,他们能情投意合在一起是缘分,但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
玉子的心境如何变化作为男性的我不好理解,但是西田觉得已经得到了稳定的爱情,便理所当然地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模型爱好中,人生可以贪婪地追求各种想要的,可是在抓到心头好之后,这种贪婪是否该收敛呢?
第二个故事,新泻女孩来到东京是人生挫折的启程,她以香芋饭回想家乡的味道,重拾起做料理的自信做出属于自己的美食:“如果觉得好,就应该做给大家看看”。
第三个故事,借用311背景,描述关于舍弃与重生的故事:“人人都有重新做人的权力”。
投入感一般,个人感触都不大。
看完这部电影,比起聊电影本身,个人感触会流露更多些,平常心静静观影得到心灵洗涤,这就是治愈系的魅力。
(2015.06.4 HK 百老匯-The ONE)
一“长街的尽头,有个小小的面摊子。
据说这面摊子十几年前就已经摆在这里,而且不论刮风下雨,不论过年过节,这面摊从未休息过一天。
所以城里的夜游神都放心得很,因为就算回家老婆不开门,至少还可以在老张的面摊子上吃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老张的确已很老了,须发都已斑白,此刻正坐在那里,低着头喝面汤,挂在摊头的纸灯笼已被油烟熏得又黑又黄,就像是他的脸。
”不厌其烦地抄下这段话,它出自古龙的大作《萧十一郎》。
看这部书的时候,我好像还在念大学,而现在,我大学毕业也已经许多年。
小说的情节完全不记得了,但是深夜长街尽头的面摊,在风里摇曳的纸灯笼,还有忽明忽暗中老张那苍老的脸,却偏偏留在了我的脑海中(人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件奇怪的东西)。
所以,隔了很多年之后,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安倍夜郎的漫画《深夜食堂》,心里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画漫画的日本人,会不会也看过古龙的小说?
二一个开在新宿闹市后巷里的无名饭馆,门帘上仅写着“饭屋”两字,每日只在深夜12点才开张,菜单上也仅有“豚汁套餐”(就是猪肉配味噌汤)一种食物,老板、伙计、厨师从头到尾就只是一个人。
任何早起早睡的正常人类是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的:清晨7点,市嚣渐起的时候,这里已经结束了一天的营业,关门歇业。
此地的老板和饭馆一样,无名,甚至不像老张那样有一个姓氏做代号,人们只叫他:“老板”——不过,左脸上一道深深的伤疤多少透露出曾经有过的往昔。
他当然不是只会做一道菜,而是“只要有的食材,客人都可以点”。
这样简陋的地方山珍海味肯定没有,但老板端出一碗最简单平常的牛油拌饭,滋味却可以胜过高档餐厅里的上等牛排。
只因其中混合了人世的酸甜苦辣。
这话听着有点矫情。
咀嚼人生况味这种事,换成国内的戏码往往就是呼天抢地的煽情,但日本人做起来却是云淡风清:一切的大喜大悲全都略过,老板洞察世事,却没有跳出三界之外,依然日日守着三尺店堂,静看时光流逝。
他终日操持的,就是这一室的人间烟火,叫这小小的饭堂成为承载俗世悲喜的所在。
三这套蔡康永向小S推荐过漫画书理所当然地被拍成了电视剧(而且是深夜剧,选择这样的形式,实在太契合这个故事),已经播了三季,还有了韩国版,去年又登上大银幕,成了电影。
听说,今年要出华语版了。
温情动人的市井故事佐以平凡美味的家常菜肴,通篇散发着料理的香气,又混合着质朴的人情味,此种平淡清新的治愈系电影近年在日本相当盛行。
在已经高度中产化的日本,社会矛盾早已不再尖锐突出,连痛苦也变得不再锥心刺骨,人生只余下淡淡的落寞与哀愁。
失去了壮怀激烈和波澜壮阔的日本电影转而将触角深入水波不兴的寻常人生,开掘日常生活的真味,倒是能够“从平淡中见深远”,比如以各种冷门职业为题材的《入敛师》、《编舟记》、《神去村》;讲乡间生活的《小森林》系列;讲家庭生活的《如父如子》、《海街日记》。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撕心裂肺,只有如涓涓细流般的岁月从指间缓缓滑过。
就算是失意到底的人生,也还有值得去努力维护的地方,就像《百元之恋》、《多田便利屋》。
可是反观同时期的韩国电影,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主题是“控诉”、“揭露”、“抗争”和“复仇”,矛头直指各种社会不公与人性的狰狞。
两厢比较,可谓各有千秋,但此间的差异叫人不难看出两国社会不同的风貌。
毕竟,这是真切现实在电影中的折射。
四什么样的人会在深夜的长街徘徊?
是古龙笔下行走江湖的天涯浪子。
什么样的人会光顾隐身闹市的深夜食堂?
是繁忙都市里形形色色的不归人。
如果你没有看过漫画书,也没有看过同名日剧或者韩剧,不打紧,这丝毫不会影响对电影的欣赏。
本来就是各自独立成篇的故事,导演松冈锭司的御用班底:小林薰、小田切让、简井道隆一个都不少,配上田中裕子、高冈早纪和多部未华子这老中青三代美人,颜值和故事都有了保证。
50后老戏骨小林薰因为《深夜食堂》一剧而人气急升,老道的演技几乎让人觉得:心目中谜一样的老板,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啊!
不动声色的微笑,含蓄内敛的眼神,用安静却透着沧桑的嗓音娓娓道出开场白:“一天又结束了,当人们赶路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正式开始。
”而小田切让难得地剃了胡子、剪短长发,从电视剧版里神秘的男子转型为清爽干练的派出所片儿警,总是在关键时刻杀到,救美女于危难。
小寿寿、玛丽莲、忠先生、茶泡饭三姐妹……所有的老主顾也都在片中亮相。
本来,他们就是这深夜聚会的背景,提供最温暖的底色。
某一天,不知是谁,竟将一坛骨灰遗忘在店堂的角落,故事就此拉开。
甘愿当人“小三”的玉子,在情夫死后变得一无所有;在海啸中失去爱妻的谦三疯狂爱上了来当义工的志愿者明美,并且不顾一切地追到东京;一文不名从老家逃出来的美知留因为一手好厨艺而被老板收留……都是有故事的人,因不同的际遇而踏进深夜的食堂,在这里品尝人间的百味,最后又各自风流云散。
从春到夏,四季流转,飘雪的冬日,骨灰坛的主人终于出现在饭店门口,她道出原委,又是另一个五味杂陈的故事。
不急不缓地节奏,从容不迫地叙事,配合深夜“当当”敲响的钟点,引出无穷悠长的回味。
移门推开,下一个进来的,又会谁?
上海电影节。
在能容纳一千多人的上海影城一号大厅里看《深夜食堂》是件诡异的事情。
黑暗中,以往用来看这部日剧的电脑屏幕仿佛被放大了一百倍,悬在半空中,偌大的大厅里鸦雀无声,就像一个人在空旷的卧室里独自面对电脑。
但当银幕亮起,你会发现黑暗中均匀分布着一千多颗人头呈45°角面向前方,大家的发型和头型各有不同,但大家的目光都和你一样,双眼闪闪发光。
于是你明白,那个放大的电脑屏幕是你的,也是一千多人的,在这个大厅里,坐着你和放大了一千倍的你们。
电影版的《深夜食堂》,死亡的气息贯穿始终,从片头便出现的骨灰盒到那个因福岛海啸而丧妻的男子,甚至一度我以为小林薰试验的老板也患上了绝症,但在这种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它依然让我感觉温暖,这种温暖主要来自于多部未华子饰演的美智子的那段独白:外婆处于弥留之际,她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是用心做了好吃的便当给外婆,外婆夸奖了美智子,美智子很高兴,虽然很快外婆逝去,但她难掩喜悦,被妈妈责骂。
时隔多年,现在想起那段往事,性格内向的美智子能想起的,还是因为做了好吃的食物而被外婆夸奖。
美智子的这段独白深深打动了我,我认为它也是对《深夜食堂》的终极解读:食物就代表和传递着人们之间的感情。
甚至我觉得,这种解读也适合于很多美食类的电影,比如《浓情巧克力》、《饮食男女》等。
《深夜食堂》在这种情感的表达上更高了一层境界:因为一个人的死而感到高兴,似乎很荒谬,但外婆死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吃到了美智子做的好吃的食物,我分外能体会到这个细节中所蕴藏的辛酸而又温暖的东方式情感。
我一个人在深夜用电脑看某部大片或日剧时,偶尔会想:会不会有人也和我一样, 在此刻干着同样的事情?
其实自己也知道,就算有很多人在这一刻和自己一样寂寞,一样独自面对电脑屏幕,一样为着同一句对白而感慨,也并不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然并卵”。
《深夜食堂》结束前,我一直以为是这样,放映厅里绝大部分时间是沉寂的,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还是坐在自己的电脑屏幕前。
我不知道是电影让我投入,还是大家真那样安静。
日本人对于情感的拿捏恰到好处,在泪点和笑点之间游走,让我不胜唏嘘又倍感温暖,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字幕出现,我下意识开始拼命鼓掌,然后影院中同时响起极热烈的掌声,在黑暗中经久不息。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们一起坐在黑暗中,是有意义的。
個人評分:★★★☆这部漫画改编的日本式的鸡汤电影,尝起来其实是比中国式的鸡汤要淡,但温度要来得更暖一点。
在之前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我就尝试看过一集,然而没有坚持下去,原因是我感觉自己坚持不了用电视剧这么长篇幅、且慢节奏的形式去喝鸡汤,哪怕这几碗鸡汤的汤底很醇厚值得回味。
然而现在浓缩成电影,我倒便不排斥了,周末晚上闲来无事便打开来耐心看完。
也正如许多网友所说,故事其实就是用若干个小故事拼凑完成,以小食堂为媒介,让忙碌的都市人互相“窥探”大家的生活,同时食客、老板们也互相勉励互相帮助,各阶层和社会百态都跟美食一样端放在桌面上,时而心酸时而又温暖人心。
其实应该找不到比日本电影更适合的风格去演绎这种小温情故事的了,这大概是源于日本人情感上的多元性的关系,社会对百姓的情感多元性的包容,造就出了这种社会的百态性,因此看惯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人们往往能地把这些故事说得更自然不做作。
特别喜欢电影里面东京闹市夜景与小店所在小巷的几个镜头切换对比,大概善良的城市人的生活大多就如这个小店吧——在繁忙的大都市中尚能且总能保存几分内心的热忱。
30分钟漫画改编深夜剧体量转战大银幕有点自不量力哟。
骨灰坛总要有些重量吧。《东京塔》的庶民冷暖即视感。田中裕子神叨叨地穿越而至。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为电影评分肯定会低些,毕竟没有看出来这玩意儿跟电影媒介有什么关系
治愈
没看过剧所以只能这么说,总感觉有些流水帐,如果是SP的话也感觉不对,毕竟应该不是新故事。再这么讲,连教人做菜都没有也就这样吧。
也是一种粉丝电影。普通观众会睡着。
人生之味到料理的过渡多少有点生拉硬拽。小女孩流汗吹风扇那段很好。
田中裕子大概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亮点吧。烦腻的演技,连续剧一般的剧本编排,本来是可以好好发挥的一部电影,却拍成这样。
老板做的咖喱看上去并没有我做的好吃
作为电影还是有些碎片化 从食物看人生。
人生呐,简单点。不是在干饭,就是在干饭的路上。
最爱的就是开头,东京的街景伴着“好像很久以前的事了”的歌声,master的声音说:你要问有没有客人来?还不少呢。
一个依然保有善良的民族,令人心生敬意!
好像看了电视剧的多集连放。还是很可爱很治愈,看到了好多熟脸。
又忍不住用性冷淡这个词了,连食欲都没了,可能我没怎么看那部日剧,但我觉得还是好好拍日剧吧
好甜好暖哦。深爱日式小清新。
这也太注水鸡汤了,还是踏实整深夜剧吧……
说实话,每当顾客坐在店里眼神忧伤的独白起自己的前尘往事抑或人生感悟时,我都有种他们一定是被老板做了法下了蛊的错觉。
电视剧的话可以打五星,整成电影如果是单一的剧场版,保持这个调性也可以得个好评,可是大半夜的摆三碗一样的饭,也就最多是个撑。
挺失望的 不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