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相册的时候发现了四张截图,内容是以下文字,时间是2017年5月23日22:42,我不记得自己写过这些东西,但看着又像我写的,翻了翻备忘录果然是我写的,这一年酒精毁掉了我的脑子也毁掉了我的情绪,发上来给自己马克一下,记录下2017年5月23号半夜的我自己,然后准备把T1和T2都翻出来看一遍,把iggypop的唱片找出来躺在床的好好听一听。
T2出资源了,准备看第三遍却又舍不得看,年初跑去香港看了两遍T2,也算亲自为自己的脑残粉情怀做了个了结,最后的最后iggy pop的lust for life响起的时候,真的没办法不泪流满面。
二十年过去了那个丧心病狂的笑还依稀可见,那群王八蛋都还没变,二十年一个讲诉边缘的青春期迷茫的故事终于也过度成为了一个讲诉中年危机的故事。
爱丁堡这辈子一定要去的,三十岁去吧,如果那时候我能混的人摸狗样买得起机票的话。
无论怎么样猜火车都影响了我太多太多了,这是我对青春期最后的承诺与交代了。
其实看T1无非也就大一,八年是那么漫长又短暂,我已经无法回忆起我在变成现在这样子之前是什么样子的,但我相信如果没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一定会更认命一点。
还记得那句台词吗?
还记得那个穿着adidas狂奔的马克吗?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
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
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
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
选择固定利率房贷。
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
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
……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
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
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
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
但我干嘛要做?
我选择不选择。
理由呢?
没有理由。
” 是啊,为什么我要去做那种选择过那种和复印机一样的日子,我选择其他选择酷选择酒精选择音乐选择醉生梦死,选择绝对不和同事搞好关系选择不和那些满口利益谎言的人打交道选择绝对不和那些无聊透顶的家伙谈像公式一样按部就班的恋爱,见父母选戒指结婚办像走秀一样的婚礼然后在所有的的重压之下生一个自私的崽逼死自己。
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八年前我发誓绝对不要,八年后那些发过的誓我已经不记得多少了,无可厚非的我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我们那么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不会改变我们。
”看来我还是不够努力,八年后我开始社交,和不喜欢的人喝酒,餐会聊工作,装作对别人的生活有兴趣,谈了无数段失败的恋爱,还没踏入婚姻的坟墓但每个月都被自己的卡债逼死一次。
起码在我自己眼里我毫无疑问是个大loser。
T2在说一个什么故事呢?
离香港之行过去将近三个月了,我还不能精准的概括出T2到底在说什么,关于过去关于故友关于中年危机,还是关于遗憾与不甘心,但我知道人生大抵也就是这些组成的了,所以T2说的是半个人生。
我们终会老去,对宇宙来说无论我们成为怎么样的人都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人的弱点永远存在,我们都不想在失败和孤独中老去,所以最后会回到那个最温存的开始。
如果当时马克和黛安在一起了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妈妈死的时候可以回来看她会怎么样?
如果当年没有卷走那些钱远走高飞会怎么样?
出走多年回来一无所有,原来最爱的还是有你们的老时代,david bowie还活着,我们一起去看iggy pop的演唱会。
最后的最后马克一个人在房间里放了那张唱片,怎么能叫人不落泪。
酷不酷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已经谈不上是什么命题了,能让人生的遗憾少一点就是人生赢家了。
“选择生活”是我在八年前对人生产生的最大的一个误会,大部分时候都是生活选择我啊。
我们能做对的选择并不多,只希望走到最后身边还有可以陪伴的东西。
混蛋都已经老了,但是生活还是那样的无情,挥霍了青春,不怕,还有过不去的中年危机。
当马克的脸模糊了又清晰;当酒吧里的戴安变成华丽写字楼里的律师,还拿着你付不起的账单;当喧闹的酒吧变得冷清;当卖掉的电视变成大屏液晶;当妈妈的位置只留下影子;当年轻有力的心脏加上了支架……something changed, but something did not. 混蛋还是混蛋,生活还是操蛋,只不过用一种更花哨的方式。
当看一的时候,多少次希望马克可以浪子回头,仿佛也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是马克却用终极之恶——背叛——结束了自己青春的故事。
当2开始,一度以为马克真的走上了正规,但是发现,流氓依旧还在。
当看到20年后,兄弟聚首还是做着当年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是吸着醉生梦死但是更高级的毒品,还是泡着同一个马子……所以是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这样的你。
谁的青春没有点颓废,谁的中年会没有危机呢,生活一如既往的无情和冷漠,而我们,是要一如既往的堕落吗,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找到这种极端的影子。
抱歉在电影中看不到太多与自己相似的场景,但是茫然和偶尔一晃而过的想要放弃却是比较熟悉。
但也许,life fucked you, you should fuck it back 也是一种态度呢。
虽然明知是套路,有些镜头和情节也确实带着“老黄瓜刷绿漆”的尴尬,但土豆挨完拳出来,正走到那条街上,二十年前的马克从远处跑来,那一刻不被戳中是不可能的。
毕竟当年守着这张碟,抽了那么多烟,喝了那么多酒,看了那么多遍伊万的道友脸。
那时所有的电影杂志,现在早已404的那些BBS,像传道一样到处贴着“选择生活”的那段台词,仿佛很多人都在打算任性一把:即使选了不去选择,又能怎么样?
实际根本没有选择。
且不说父母、学校、单位、老板这些永远不会由着你随便挑的东西,不到10年,一个智能手机和一个房价就把所有人都选择了。
多少曾经踌躇满志想办杂志的人,现在都得去写公号。
在有些城市,想缩短一公里的通勤距离,就得多花几十万。
这才是很多抑郁症的真正来源:除了接着活还是赶紧死,能完全自己说了算的事情从来就不多。
对马克来说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骨子里的爱丁堡老炮,Iggy Pop和Lou Reed生的娃,投奔中产生活是会遭报应的——果然,离婚、失业、净身出户、心脏病。
再往下,不出意外就是躺在养老院的床上等着Game Over。
他离开时曾说“只往前看,直到死的那天”,然而20年后还是回了这次头。
因为前面除了据说能用30年的支架,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会儿方知道他原先瞧不上的那些东西,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
混到这一步,人也没啥底气再去鄙视故乡和老友了,反而觉得那才是唯一靠得住的大后方:起码还有个哥们儿能跟你成天窝在沙发上看片,聊那些没人感兴趣的陈年往事;被你卷了一万六,打一架也就拉倒了;身边的马子也可以让你不花钱撬一撬;甚至还可以用自身更惨的处境给你补点血。
说到创业,他们才不在乎是开手游公司还是开洗头房,在“正常社会”里完全不敢提的歪门邪道,统统照单全收,还真的付诸实施了。
有什么办法呢?
连模仿银行签名都成了被时代淘汰的技能,这还怎么玩?
开头土豆总是“迟到一小时”的段子,暗示着他们已经“跟不上趟”的现状和结局。
特别是在这个诞生了著名“阶层固化样本”《人生七年》的国家里,有些事早已注定。
例如20年前的黛安,晚上跟这些坏小子夜店打炮,白天照样穿着校服做乖乖女。
那才是另一个阶层安全的挥霍青春的方式。
现在她果然做了律师,想再跟她说句话,就得掏钱了。
当年就是她让马克去伦敦当了房产中介,第一次尝试穿西装的生活。
那一次其实是被他们搞砸的——一票通缉犯皮条客鱼贯而入,在他的公寓里连吃带造,还企图卖掉他的护照。
因此后来他卷掉他们的钱,并不觉得怎么愧疚。
一个机会引起的背叛,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谁也不比谁清白多少。
而他只是个必然会冒那种险的人。
把敢于体验自毁的勇气,用在了虎口拔牙上。
事隔20年,仍然会在被追杀的间隙神经质地大笑,仿佛趴在车顶上挨刀比嗑药更爽。
这样的人无论走了多远,穿上西服过了多少年,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那个小房间里跟着《Lust for life》自嗨。
这才是他自己——没有毒品,没有选择,依然改变不了的模样。
接下来呢?
继续烂在尼特族的坑里当然也不光彩,所以导演让土豆动笔开写,走典型的文青套路:即使我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个故事,尽管这改变不了任何Loser的事实。
反正旧也怀完了,好多事也想明白了,别的要求就不提了吧。
“我知道你会那么做,为什么不呢?
”对呀!
为什么不!
反正谁都没法活着离开这个俗气的世界。
当猖狂、愚蠢的青春过去,生活都埋葬在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牙医保险还有该死的三件式西服里。
但那是最狗屁的傻逼结局,不掩饰堕落的人永远无法在漫长的岁月里忍住本性不犯混。
从胚子里坏出来的人,除非回炉重塑,否则再多次从头再来也没用。
有生之年居然还能看到这部被誉为“20年里最好的青春片”——《猜火车》的续集。
毕竟这部电影在很多影迷心里长期占据着青春电影一把手的重要地位。
只是20年后,混蛋们都变老了,老得都不再跳舞、不再狂笑不止甚至硬不起来了。
岁月的折磨让最无所谓的混蛋也变得斤斤计较,于是导演让他们计较了一整部电影。
马克在做完“最后一件坏事”之后,并没有过上被社会认可的生活,除了看上去更平凡以外。
20年之后身体里的金属支架和妻子的抛弃把他再次打入过去的生活里。
但这20年的岁月可没有把他变得更善良,20十年前他还会为自己的背叛找该死而无用的借口,20年后从撩朋友的女人到滚床单一气呵成,毫无心理压力。
时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土豆永远是个瘾君子,虽然在本片里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但结局不是死亡。
本性是生活最无奈的东西,就像赌徒,没钱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也不赌了,但你给他点钱试试,本性的欲望从来都是直接而炽烈。
20年前在故事里遭遇背叛的人,20年后依旧没有得到原谅,只是不再有意义。
该贱的人还是贱,该怂的人还是怂,每个人都还残留的一点惰性是我唯一的欣慰的地方,因为导演总在给我一种要把基佬掰直的感觉,就好像这些人接下来就剩下等死一样。
比起第一部里的彻底叛逆,第二部显得很弱、很劣势,这群人不再说“我们就是垃圾,垃圾不需要新鲜空气”而是意识到垃圾也要想办法活着。
如果说第一部是年轻的狂欢,那第二部就是中年的挣扎,也许男人最有故事的两个阶段就是年少轻狂、和中年危机吧!
电影让每个人都再闹腾了一次,然后给出了一个祥和的结尾,最终都回归到了家庭、社会里。
这是那帮聚众吸毒、娱乐至死的年轻人眼里最Low的老法。
最后马克进入自己的房间,终于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他脱掉外套开始跳舞,这是唯一一个除了回忆之外,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猜火车》的镜头,最后马克也消失在无限的隧道里伴随着歌声和人生。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浪子回头总有人在身后的结局,这不够真实和残酷,《猜火车》不应该和治愈搭边,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的、坦诚张狂、肆意叛逆、没有道德枷锁的青春片,是这个道义肆行的社会给年轻人们留出来释放自我的狭小地带。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一己之私。
我并不想看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猜火车2》说到底就是一个后续,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人物性格没有完全继承,也没什么发展,所以人设稍微有点尴尬导致剧情发展也有点僵,整个影片看上去也没什么张力,虽然他们还是满口脏话。
对于看过第一部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凭借公寓里吸毒那场戏,能看到这几个人再次聚在一起就值得狂欢。
不过要是想保留对《猜火车1》结尾玄妙感的人,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
年轻的时候吸毒其实是在和这个社会抗争,像英雄一样扛着大旗对天叫嚣“我不管你是怎么样,我只管我自己开心”。
中年时吸毒才是为了逃避,逃避失败而无能的自己,因为开始在意这个世界。
"Choose life was a well-meaning slogan from a 1980s anti-drug campaign. And we used to add things to it. So I might say, for example, choose... designer lingerie in the vain hope of kicking some life back into a dead relationship. Choose handbags. Choose high-heeled shoes. Cashmere and silk to make yourself feel what passes for happy. Choose an iPhone made in China by a woman who jumped out of a window, and stick it in the pocket of your jacket fresh from a South Asian firetrap.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 and a thousand other ways to spew your bile across people you've never met. Choose updating your profile. Tell the world what you had for breakfast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 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desperate to believe that you don't look as bad as they do. Choose live-blogging from your first wank to your last breath. Human interaction reduced to nothing more than data. Choose ten things you never knew about celebrities who'd had surgery. Choose screaming about abortion. Choose rape jokes, slut shaming, revenge porn, and an endless tide of depressing misogyny. Choose 9/11 never happened, and if it did, it was the Jews. Choose a zero-hour contract and a two-hour journey to work, and choose the same for your kids, only worse. And maybe tell yourself it's better that they never happened. And then sit back and smother the pain with an unknown dose of an unknown drug made in somebody's fucking kitchen. Choose unfulfilled promise and wishing you'd done it all differently. Choose never learning from your own mistakes. Choose watching history repeat itself. Choose the slow reconciliation towards what you can get rather than what you always hoped for. Settle for less and keep a brave face on it. Choose disappointment. And choose losing the ones you loved. And as they fall from view, a piece of you dies with them. Until you can see that one day in the future, piece by piece, they will all be gone. And there'll be nothing left of you to call alive or dead.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上午看1,下午接着2。
由于年代的原因,电影技术更先进,电影语言更丰富,色彩更有层次,只是二十年过去,四个人都老了。
皱纹多了,头发少了。
而不变的,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犯的错。
我个人喜欢《猜火车2》更多一些。
以为他们年纪大了会聪明些,至少会多从自己以往的错误中学些什么。
然而不,Mark可能过上了他在上一集结尾“选择”的生活,工作,爱人,按部就班,可后来还是离了婚,回到爱丁堡;Sick boy的抬头纹,还有他长篇大论讲话时的神情,恍惚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米勒版福尔摩斯,可是他还在干着一些坑蒙拐骗的生意,敲诈勒索;Spud仍在吸毒,脆弱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Begbie在监狱又越狱,还是那个头脑一热便不管不顾的神经,儿子本来在大学,学酒店管理,他却偏要带着儿子做鸡鸣狗盗之事。
看到这里不禁摇头。
像上集一样,Mark对于“选择”也有一番见解。
这回仍旧是贴近时代,极尽讽刺。
Veronika: What is "choose life"?Mark: "Choose life" was a well-meaning slogan from a 1980s antidrug campaign. 【一句话道出了代沟,Veronika显然太年轻。
】And we used to add things to it.So I might say, for example, choose....Designer lingerie, in the vain hope of kicking some life back into a dead relationship. 【当爱不在,再漂亮的内衣也无法使激情重燃。
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
】Choose handbags. Choose high-heeled shoes. Cashmere and silk to make yourself feel what passes for happy. 【物质崇拜的女人们啊】Choose an iPhone made in China by a woman who jumped out of a window and stick it in the pocket of your jacket fresh from a South Asian firetrap. 【顺便讽刺了高度物质化背后的血汗工厂】Choose 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 and a thousand other ways to spew your bile across people you've never met. 【朋友圈从没玩过,自从微博开始删贴,也退出了。
忽觉——了无益】Choose updating your profile. Tell the world what you had for breakfast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 【其实没人在意的,看破吧看破吧】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desperate to believe that you don't look as bad as they do. 【期待重燃旧情,并坚信自己比对方过得好】Choose live-blogging from your first wank to your last breath. 【网络直播】Human interaction reduced to nothing more than data.Choose ten things you never know about celebrities who'd had surgery. 【宁愿关心明星的鸡毛蒜皮】Choose screaming about abortion.Choose rape jokes, slut shaming, revenge porn, and an endless tide of depressing misogyny. 【网络乱象】Choose 9/11 never happened, and if it did, it was the Jews. 【现在连犹太人的玩笑都不能随便开了吧】Choose a zero-hour contract and a two-hour journey to work 【以前的同事曾经早上坐班车,到单位直接拉去了食堂,午饭时间到。
不过没关系,他们的时间不存在浪费,反正也没有更好的事情去做】And choose the same for your kids, only worse. 【最怕就是孩子重复了自己的一生,而自己无法成为他的后盾。
现在好了,他肯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了。
每天都很好奇他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海外学习是我曾经的向往,如果能重来一次,一定要留学,至少要尽早移民。
我为我的孩子选择了不同的生活,也许不会更好,至少不会worse】And maybe tell yourself it's better that they never happened. 【孩子生活得不好的话,一定会后悔】And then sit back and smother the pain with an unknown dose of an unknown drug in somebody's fucking kitchen. 【何以解忧,惟有吸毒】Choose unfulfilled promise and wishing you'd done it all differently. 【承诺的永远做不到,事后又后悔不已】Choose never learning from your own mistakes.Choose watching history repeat itself.Choose the slow reconciliation towards what you can get rather than what you always hoped for.【一生碌碌无为,却还感叹平凡可贵】Settle for less and keep a brave face on it.Choose disappointment. And choosing losing the ones you loved.And as they fall from view, a piece of you dies with them.Until you can see that one day in the future, piece by piece, they will all be gone.And they'll be nothing left of you to call alive or dead.Choose your future, Veronika.Choose life.我们的生活固然不像电影那样戏剧化,充满了毒品与枪。
然而上面这一大段念白却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写照。
一个男人,在他二十多岁时买不起心爱姑娘喜欢的那一条连衣裙。
等到他熬到了一定岁数,攒够了裙子钱,却发现这次心仪的女人,见解见识都远超于他,她看的书,看的剧,看的电影,他根本无话可谈。
谈了无数次的恋爱,经历了两位数的女人,经验教训一后备箱,却还是一再失去。
每次失恋后都总结,下次一定不这么做,可不知怎么地,还是留不住那个人。
谈了无数次的恋爱,其实只谈了一次。
所有的都是重复,重复历史,重复自己。
最后临终那刻,还是没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猜火车》把摇滚、毒品、颓废和青春绑在一起,成了当之无愧的青春片邪典神作。
如今由原班人马重新集结打造的《猜火车2》在21年后终于来了。
在续集里,经典四人组瑞顿、变态男、屎霸和卑比再次重逢。
故事延续着《猜火车1》的结局,瑞顿在拿走其他三人的钱之后一走了之,销声匿迹二十年之后回到了爱丁堡,寻找昔日的伙伴。
曾经梳着“胭脂鱼”发型的卑比蹲了20年监狱,越狱后甚至要挟儿子和他一起入室抢劫;曾经傻乎乎当瑞顿小跟班的屎霸变成了一个眼神闪烁、抑郁的中年大叔,远离妻儿,沉溺毒瘾;曾经是个金发瘦削邪魅美少年的变态男开着一个门庭冷落的小酒吧,联合自己的小女友一起开展变态色情敲诈业务,讽刺的是还经常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而瑞顿一出场,哗,厉害了:体面,健康,看起来仿佛美国大片的英雄男主,他敦促屎霸戒毒,拉着他跑步;他跟变态男和解,还给他钱……差点就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叛逆少年浪子回头,功成名就后提携失足旧友”的故事了。
其实才不是呢。
瑞顿迅速拉着变态男和屎霸重操旧业,在一个老年人club里偷光了所有顾客的信用卡,恶意提现;他们还找到了用色情行业做生意的方式……偷钱,狂欢,抽海洛因,一切仿佛和21年前没有什么差别。
然而一切都不一样了。
越狱之后的卑比愈发阴戾暴躁,提着刀追着瑞顿十几条街,还想所有人同归于尽;屎霸在自杀濒死的时候被瑞顿救起,大喊“你毁了我的人生还要毁掉我的死亡”;而变态男则对着小女友失态大喊:“他还给我的钱,难道能让我买一个时光机回到过去吗?
”年轻时候原以为是和其他“恶作剧”一样的一次胡闹,结结实实地改变了四个人的人生,在中年的时候,回首曾经肆意妄为的少年时期,每个人都要为曾经的行为付出代价。
于是瑞顿发出了新一篇“choose life宣言”,里面与时俱进的提到了当下年轻人的流行:“我们每天选择唇膏,选择高跟鞋,选择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还是Snapchat上向全世界广而告之我们的人生……”选择你的生活,同样的主题,21年前是少年在街头骄傲放纵的青春宣言,21年后是中年人在高级餐厅里,面对小姑娘色厉内荏的自我安慰:要选择你的生活,那就意味着要接受你的选择。
到最后,小姑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骗走了瑞顿和变态男的创业投资资金,而四人组也各安其所:卑比回到了监狱,变态男守着小酒馆,瑞顿和父母达成了迟到的和解,在家里伴随着一开始不敢听的Iggy Pop,跳起了过时的舞蹈。
最后屎霸在妻子的安慰下,把大家的故事写成书,至此,《猜火车》和《猜火车2》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在《猜火车2》里,其实四人组每个人都能引起后青春期的观众的共鸣:卑比是留恋过去,恐惧成人世界的现实的那个自己,瑞顿是最理想化的那个少年,胡作非为,然后被所有人宽容原谅;变态男是我们心里最后一点孩子气,不按套路出牌,总是干坏事,但是爱恨永远都直接纯粹;屎霸则是最贴近现实中我们的那个人,天生不是瑞顿那样的团体核心,傻乎乎地犯过错,后来被生活压得畏缩,然而依旧可以接受过去,努力去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电影没有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改过自新”,而是依旧“丧”且“颓“着。
然而谁有能说,这不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呢?
时别阔十年,猜火车迎来了Transpoting 2. 第一次看Transpoting的时候是大一,想想也过去了很久。
第一部是彻头彻尾的叛逆自由摇滚主义,这一部则是抨击了怀旧主义,每十年都在回响当下的主题。
这一部更具艺术色彩地用闪回蒙太奇,大量透过玻璃的光感镜头,监控镜头和第一部片段的穿插,讲述了几个老Burden对往事的情怀。
基于一千种哈姆雷特,我想说,这一部与爱乐之城的怀旧主义不同。
激烈地抨击了白左中近来盛行的怀旧主义,片子也在大萧条时期的苏格兰高楼廉租房崩塌中结束。
不由地想起South Park这一季中的Member Berries, ' U member that?' ' Yes, I member.'
Transpoting 2 是近来不可多得的技术与内容又一次超前的完美电影。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我觉得可以诠释这部电影的歌,后鲨的《Hello!
Passengers!
》。
[皱眉]
新年第一部电影…终于把猜火车2给看了。
一直没看第二部,是因为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帮人会有中年危机。
决定今天看,起因是一通微信电话,我高中三年的兄弟谢导打来的。
之所以叫他谢导,是因为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他说他的梦想就是下海当av导演。
高三毕业后,我选择复读,而谢导去了部队,之后一年半的时间里都没有再见过。
再次见面虽然是在视频里,但是开头的第一句话,我们不约而同地说:“cnm你现在怎么变成这副屌样了!
”。
接下来寒暄了几句,有趣的是原本在我印象中原来很黑的谢导,进到部队以后竟然他妈的变得白净了一点。
因为分到了广东军区,说话还带上了一股广东味。
几分钟之后我们都沉默了一会。
沉默的时候,谢导一直看着我,用他独有的真诚的眼神。
高中的时候每当我跟他开玩笑过火的时候,他就会这样看着我。
我最害怕他这种真挚的目光,一遇到,所有的嬉皮笑脸就会收敛起来。
为了缓解尴尬我说,等你下半年退伍了,我们一起去旅游。
谢狗说好,没问题。
他还跟我说要我今年好好整,一定要考上。
挂电话的时候,谢狗还是用他那种眼神看着镜头,看着我。
不知道你们看完电影,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是几个无可救药的人渣,但是我羡慕他们。
羡慕他们能够记得过去喜欢的的音乐,足球,气味甚至平时开的玩笑,干的荒唐事 (虽然里面充斥着毒品甚至死亡这样难忘的痕迹)。
羡慕他们有值得被写下来的故事,一个20年前的结局,一个新的结局(虽然大多数情节我们不想经历)。
羡慕他们时隔20年后还是朋友,还能一起聊天,追忆,一起做点什么(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都混的不咋的)。
但是最羡慕的,是他们可以把自己不满的生活,责怪到一个人身上。
他,那个人,我们最好的朋友,背叛了我们,带走了所有钱。
如果不是他,我不会有今天。
钱可以还给我,但是20年的时光呢,我的希望呢?
而我们呢?
我们大部分人,面对现状,只能责怪自己过去的选择。
选择不好好读书,选择差劲的朋友,选择沉迷网络游戏,选择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选择离开自己喜欢的人,但是又选择和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结婚。。
也许你也有自己的对象去责怪,你的家庭,遇到的坏人,社会,但是我们都清楚,电影里面的那三个人,即使没有mark的背叛,他们还是会走到今天。
就像spud说的,mark害了他,他能拿他留下来的钱做什么?
还不就是买毒品。
这样羡慕的想法让我难过,但是也让我试着去正视自己。
虽然做选择不太酷,但是要知道,每一步都是你自己选的,即使你的选择是“不选”。
首先我不认为逊于1太多,承接点/回忆点虽很拙劣,不过2也增加了新趣味,choose life的台词起码绞尽脑汁换了波新的。比1可怕的地方在于中年危机感铺面,活再长也依旧会搞砸和犯错,人要活到“正轨”上始终很难
看吧。就说IGGYPOP永远不会过时。
二十年前,眼见起高楼;二十年后,眼见楼塌了。渴望自由的少年,被困锁进生活的密室,寻不到一丝归属感。若不是被书写和记录,不会意识到,自己被时代注射了一剂安定。早熟少女已成为身价不菲的律师、好奇少男永远沉睡在西格兰登的土地。浪荡的他们却从迷惘的怪圈跳入下一个人生困局,永远猜不透谜面。
感动!但有点儿 太精致 太娴熟了
半夜看完,又点开T1看了一遍。。。为什么我现在这个世界那么没意思。。。
摄影依旧很花哨,剪辑依旧很快,配乐依旧很摇滚,花花绿绿的色彩,大量不规则的构图,但一切就是躁动不起来。如今导演的影像风格没有当年的震撼,反而还让人觉得他江郎才尽了。这一部的意义就是回忆杀,20年可以让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怀旧一番,聊聊情怀和改变,俩小时的故事就是上一部的尾声。
有些人变老了却从未长大
朋克毁一生(真事儿)
你闻到那一股尼古丁参杂着酒精的腐烂味道了吗?不,你没有。
炒冷饭 调料都一样 味道馊了
《猜火车》不需要一个续集,情怀的贩卖无法改变其尴尬的存在。碎片式的闪回,极富侵略性的摄影之下是迅速蒸发的回忆。再华丽的技巧与再刻意营造的愤怒也无法挽回影片本身的空洞。
男孩变男人。逝去的人物、变换的连锁商铺,涌入的外来人口还有中年危机,周遭的一切连身体都在提醒着旧日时光已逝去。但你还是要选择啊,选择你自己相信的,选择往前看。不知道再一个20年,还会不会有T3,看四个爷爷继续这样。
坦率地讲, 顶多2星了。豆瓣评分高得太吓人, 韩国观众的笑点也低得吓人。2017JIFF 전주CGV与盼
情怀真是个好东西。
越发觉得第一部空前绝后~
情怀足够,诚意式微。
基本就是靠怀旧自high吧,整个片子故事已经是其次了,观众的热情都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梗。但其实仔细想想毒品元素比第一部少多了,四十岁的人很难再像二十年前那么疯狂了。非常幸运在柏林电影节看的,因为听不出来苏格兰口音的时候还能看德语字幕蒙一下。
(5.0)也没什么好说的。
都是大叔也别说啥了,生于马桶,死于马桶
全片充斥着四个字,江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