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附<长夜尽头的微光> 港影节映后谈(这里有具体情节剧透,慎读)*我是从现场粤语听译来的,水平有限,请多包涵Q:(主持人提问)导演有什么想与观众说?
Q:(三宅唱导演)大家电影看得开心吗?
A:(现场观众)掌声,欢呼Q:(主持人引导)我们时间不多,即刻邀请观众提问。
Q:(香港观众提问)欢迎三宅唱导演再次来到香港!
我看完《长夜尽头的微光》,感觉是部非常之温柔,还有点浪漫的电影。
这次的电影聚焦的,是心理方面有些缺陷状况的人。
请问你在拍这部电影,或筹备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特殊的情况需要去照顾呢?
多谢。
A:(三宅唱导演回答)谢谢你的提问,其实我确实是有做过一些准备,例如会看专业书籍,或向医生请教医学意见。
另外我在拍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小心的地方,例如在男主角拍摄时,会担心伤害到他。
所以现场拍摄期间,也有心理专业的医生候场,他们排练了很多次才正式去开拍,所以这方面是有做到一些照顾的。
Q:(香港观众提问)开头时就直接是快进5年后,想问导演为什么想以这个方式来讲故事,而不是慢慢讲女主角怎样进到这家公司,怎样认识其他人,这整个过程?
A:(三宅唱导演回答)首先多谢你这个问题,因为我做这么多场映后谈,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笑),所以也需要考虑下怎么回答。
确实一开始处理得很突然,因为我希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之内,令大家认识到什么是PMS经前期综合征(可能有很多人是不了解PMS的)——发病是怎样的表现啊,得病是一种什么感受啊,等等,之后再让大家慢慢认识到为什么女主角换工作,之前的工作为什么不好。
这5年时间,其实不是很重要,所以我很快跳过了这5年。
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PMS,以及PMS如何影响她,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另外,这5年期间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有发生疫情的。
而这部电影,故事开头在5年前,那时没有戴口罩。
5年后的故事当下,也没有戴口罩(所以整个故事与疫情无关)。
但这5年期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的上一部电影<惠子,凝视>,是发生在疫情期间的,有戴口罩,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全场哄堂鼓掌👏🏻)。
Q:(香港观众提问)导演你好,我是看了原著才来看电影的。
在原著中,主角公司是做金属(?)行业生意的。
想问下为什么电影里改编成了天文相关的工作呢?
A:(三宅唱导演回答)多谢你的问题。
其实我想回到这部电影的名字,<长夜尽头的微光>,在原著直译是<黎明前的一切>。
我很想表达的主题是,黎明前的夜晚。
那么应该怎样改编,才能表达这个主题呢?
我就想到,让故事发生在天文上。
因为我觉得男女主角发生的心理状况,其实发生在自己的内在,在内心深处。
人的内在呢,就好像一个封闭的宇宙。
渐渐随着故事发展,他们从自己内在的宇宙解放,接触外面的世界。
其实无论是自己内在的世界,还是外部的世界,他们都是无法控制的。
他们怎样接触外部的世界,又怎样在外部的世界找到自己呢?
于是就将天文学,和原著的工厂设定组合,加强原作名称传达的内涵。
Q:(香港观众)看到男女主角对手戏时,二人是很有火花的,但这种火花并不是很浪漫的那种。
在对话之中,会觉得这两个人很直接很坦诚,对对方敞开心扉。
想问导演,在导这段戏的时候,怎样可以令到演员间的感觉不是浪漫向的,同时双方又可以坦诚对话呢?
A:(三宅唱导演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借两个场景来说。
有一场是,夜晚在房间里,两个人一起看书。
其实很容易就形成了一种,两人间很浪漫的氛围。
那怎么办呢?
——给他们一包薯片吃(笑)那薯片的吃法也要思考的,是一个人递给一个人吃,还是偷偷吃?
现场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如果处理合适,就不会变成一种男女间浪漫的场景了。
另一个场景是,二人在公司加班,男主角给女主角递了一条毛巾。
但不想表达出,我想追你啊,而是我纯粹觉得,我给你这条毛巾,是因为我觉得你需要用。
但处理得不好,又会显得是男孩子顺手丢给你。
这个男生要表现出,我想做这件事,不过心态很纯粹,才会显得不是追女生啊浪漫这一挂的。
Q:(观众普通话提问)片中的公司(氛围)令人很感动。
想问灵感来源是哪里,有真实存在这样的公司吗?
还有产品是真实存在的吗?
谢谢A:(翻译普通话回答)我没有实际上参考什么公司,而是基本跟小说描绘的一样。
除此之外,也看演员,主角和配角,共同配合的努力,才做到这个效果。
Q:这部戏是关于2种很罕见的病。
但我们会发现电影中关于病,或发病的片段,并没有很大篇幅。
甚至有些时候会忘记他们有病症,而是聚焦在大家互相帮助这件事。
真的很想知道创作过程中,是怎样平衡的?
A:(三宅唱导演回答)感谢你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虽然电影是关于心理病症的,但并不想表现出,这病好恐怖,得了这病很惨,尖叫......我不想做这件事。
因为我觉得很多其他电影也有做到这件事,不需要特别的探讨。
我想探讨的是,即便你得了病,怎样可以克服,并尝到自己人生的快乐呢?
所以在剧情里面,两人聊天,或在公司做事的时候,或者日常生活里面,他们都面对了自己的病,每天都试着忘记自己的病,去做得更好,令自己更开心,这是我反而想探讨的。
因为我觉得患病的瞬间不重要,但患病后怎样去面对病情,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事。
(本文原发表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
【上海影城SHO杜比剧场首映礼】
有被治愈到,最近正好开始沪飘,新行业几乎让我作为新人无所适从(其实前辈挺好的,但依然有种“工作能力和前辈比很烂还没别人拼命”的无力感),甚至会睡不着觉。
【之前考试时压力大,所以服用过主角类似的平缓情绪药品,也嗜睡】这部电影给我的抚慰像是我睡前会去服用的褪黑素(?
)的作用。
让我感到抚慰的是,黑夜会到来,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在白天感觉到的痛苦,地球上总有另一群人在黑夜彻夜难眠……但一切都会过去的,不管是好还是坏。
映后Q&A简记:1.期望观众更集中于病症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比如职场中可能有的问题,这一部电影里没有突出现实中更残酷写实的冲突,是期待观众能关注两位主角病症、情绪本身)2.打破刻板的男女主角的爱情式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支持。
包括女主角和男主角女友之间那种日常的平淡感也是两位演员的自然的处理和呈现3.黑夜星空的意象(包含真实的以及类似于高楼大厦的灯光就像是星空等)虽然有电影大纲但是很多是到达现场后感受的展现4.关于女主角的人物弧光设计:女主演上白石萌音和导演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让导演能够更多的理解这一女性专有病症。
这次呈现的部分实际上是PMS很少的一部分。
女主的病并没有完全被治愈,不过在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在她自己以及男主角的帮助下,她已经进入了step 25.导演的导演模式(风格):是比较平等的,比较喜欢和演员的交流而不是确切要求怎么走戏6.新作剧透:居住在日本的一位韩国女性搬往郊区的旅途中发生的故事
本片讲述了患有PMS的女主和患有恐慌症的男主,相互治愈的故事。
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没有让男女主谈恋爱,甚至连牵手、拥抱的场景都没有。
性别似乎不重要,但也因为性别,多了一份耐心与好奇。
三宅唱以缺陷人士为主角时,不刻意卖惨,然后借此让主角飙戏,这有别于西方很多冲奖电影的套路。
不卖惨当然是另一个亮点,且是加分项,但飙戏部分,上白石萌音虽然演技提升明显高于同期东宝女演员(如滨边美波),但真要到飙戏部分,未必能很好地完成。
不过由于电影内敛的整体气质,也不需要爆发性质的飙戏。
影片中间男女主病友交流、互相关心,尴尬的幽默氛围是全片最有趣的部分,只可惜这种关键性的场景和台词太少,这显然是编剧工作不到位。
以至于后面无论推向星空的遐想、还是各自的独白,都无法将电影的整体气质继续提升。
如果说原小说和电影存在处理的方式不同,电影这部分显然是男女主的有效互动太少了,中间男主向自己的医生借了几本关于PMS的书,主动帮助女主,引导女主去擦车缓解。
类似的场景需要多一点。
我想,还是改编的时候太仓促了,小说和电影区别还是很大的。
另外,女主的外套真不错。
三宅唱决定执导此片的理由是因为两位主角不必谈恋爱,电影上映后他得到的最热烈反馈竟然是:感谢导演!
没让他们两个谈恋爱真是太好了!
日系性冷已经跃升入这样的维度:不指望爱情来转命,人生照样过得很真实。
如此稀松,如此普通,如此细碎,如此孤单,如此漫不经心,又如此轻盈,一部平常心的范本,无论是经前综合症女,还是惊恐症男,还是他们四周熙来攘往的一勺一勺修补内心空洞的丧亲族,碌碌无为于饮食起居、互相投喂零食的同事甲乙丙丁、渐行渐远的前女友、悄悄失能的老母、缺少同理心的心理科医生,还热衷于访问“你幸福吗”的工厂二代……任何人的命运都没有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发生变故,更遑论神奇,没有人获得康复、治愈和拯救,每个人都安于自然的动线、比例与尺度,人们依时间节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同头顶的星宿霄汉。
以三宅唱的天文观看来同,人在永动的宇宙中保持着平衡活着,就已经是一项奇迹了,还要去找么子心跳。
人生在世,不过是生于寻常,死于激烈。
【7.5】相较对于原名《夜明けのすべて》的直译,港译《长夜尽头的微光》似乎更加适合三宅唱独特语境下的诠释。
藤沢美纱与山添孝俊分别为PMS和恐慌症患者,二人的相遇从最初的矛盾逐渐转化为互相的扶持与依靠,最终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奇妙临界关系。
深夜中的互相搀扶与情绪的疏解作为“容器”存在,在结尾的“星空下”倾倒,填充夜空比喻间的空隙。
相较濑尾麻衣子的原著,三宅唱在情节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最具有影响性的是结尾的变动。
原著中,二人选择继续留在公司这一暂时的“避风港”,为公司的经营交换着想法。
而在电影中,美纱则决定去老家的报社工作,在一段疗愈性的经历后和母亲的原因选择离开。
在三宅唱直白的主题延伸内,此举似乎是更为偷懒,却也有效的处理方式。
全片的目标是明确的:一种日本社会下乌托邦式的设想与构建。
个体与群体间的互相帮扶在日本的社会环境下极度缺乏,就如影片中三宅所展现出的关系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可能性。
而电影中的这般呈现正是为社会提供一种设想,一种(或者说)”责任感“的体现。
但过于理想化的叙述也构筑出(也许)不切实际的虚像,与现实对撞后带来的是曼妙愿景的破灭。
光线。
人物的位置总处于明亮布景的阴影,随着剧情的推进,便又逐渐转向光明的一侧。
诸如此类的巧思仍然能从三宅的影片中寻至多处。
光亮带来能量,带来三宅唱想展现出的人物间的热诚,互相留有边界的理解。
看完《黎明的一切》后的深夜,独自在北京的街头行走,耳畔除了车流依然呼啸而过,并无其他声响。
夜很黑,唯有接连的路灯散落下微弱的光芒。
回到酒店,坐到窗旁,手机的时间已指向凌晨三点。
窗外,来自路灯的微光透过窗帘仍能依稀辨认,回想起影片中天文馆的一幕,眼眶渐渐泛出泪水。
理解,似乎对于自己也是难以奢求的事物,或许三宅唱的目的更为简单纯粹,或许只要能为孤独的旅人带来一丝慰藉,足矣。
我也不再选择沉睡,静静地等待真正的黎明。
这部电影还有点忘了为什么会放在清单里。
但是从真的从开始就感觉在看纪录片。
我知道我遇到了麻烦,但我的脑子开始闭上了。
我会清楚的,知道我现在情绪不对了,但是这个东西就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呀,我爸也说我师傅也说你作为一个成年人了,这么点压力都扛不住,巴拉巴拉的。
但是生病的人是我呀。
我爸甚至就觉得这也能算个病。
我反正是不喜欢有人高高在上的,我明明生病了,还要指责我这件事情,非常不喜欢。
我是否在那里并不重要,没有我,他们可能会过得更好。
突然发现人家是经前综合症,不是抑郁症。
但是我感觉她这个症状比我抑郁症发作的时候还严重一些。
非常非常细微的事情就会让她完全控制不住情绪。
好可怜。
因为突然对别人大发脾气,自己又控制不了会非常愧疚。
我感觉有一点躁郁症的感觉。
喜欢这段话,黎明前是最黑暗的,这是一句英国谚语,但我却认为,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在黎明前感到希望,如果没有早晨许多生命形式,将永远不会诞生,但没有夜晚。
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注意到地球以外的世界。
感谢夜晚,我们能够想象黑暗之外的无限广阔,有时候我希望夜晚永远延续。
如此,我可以一直凝视夜空黑暗和沉默,让我与这个世界相连。
也许另一个城镇的人无法入睡,等待着早晨的到来,但不管人类的想法和感受如何,这个世界还在继续前进。
只要地球还保持现在的速度,夜晚和黎明来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只有他维持现在的公转速度,永远不会有同一个夜晚或同一个早晨,只存在于这一刻的黑暗与光明,一切都变动,不居一个科学真理,一天充满欢乐,一天淹没悲伤,只要地球继续运动,它就会结束,然后新的黎明将会到来。
前面用了那么多的细节,来渲染他的病症以及他的感受,这样的细致入微就让人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感同身受,但是也让人感觉已经非常贴近他的痛苦了。
然后到后面出现男主,再到中间两个人治愈的过程,我都觉得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这种病,还是其他原因没有能够借鉴的东西。
或者有也感觉微乎其微。
整个治愈的过程,我觉得看不到改变的进度条,好像就一下子就好了。
然后两个人都在改变,最后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
还好,最后的那一大段台词,我觉得写的非常好,不然我真的会觉得在我心中有点虎头蛇尾。
最后我又特别指出非常喜欢上白石萌音在里面的演绎,就当自己身处于那个状态的时候,别人说的话,自己下意识的回怼,或者是说出去的话,有点伤害人,真的是下意识的。
但是说完自己又有意识的知道这样是伤害别人的又道歉,但是别人说下一句的时候又忍不住反驳,这样的状态真的很真实,她演的太自然了!
本文首发公众号:墨一的电影漫聊再次被三宅唱那近乎电影本身 生活本身的拍法所感动 克制 舒缓 动人 会让人想起自己当初为何会爱上电影 摒除一切刻意和有意为之 让电影自然发生 只是记录下来 就足够让人感动看完就无比喜欢 关于那些黎明 以及黑暗前的独自等待这是一部关于生活本身的电影 也是一部关于如何度过黎明前的黑暗的电影生来孤独的我们 如何度过每一个黎明前的黑夜可一切 又都源自生活本身两个身患恐慌挣和经前综合征的男女 就这么在一场电影中相知相遇又道别了三宅唱在所有会煽情的部分都点到即止 目之所及皆是克制的 藤泽因为山添的冷漠第一次发怒也因为山添的第一次病情发作知晓他的病情此后二人关系开始走进 会偶尔一起上下班 会去对方的家里做客 会一起看向黑夜 以及天上的星空当我以为他会设计一些两人暧昧 甚至在一起的戏份时 他没有电影只是淡淡的 平静的讲述着两人一起工作的瞬间 一起讨论各自症状的瞬间 以及那些没有剧情推动作用的互助会 这些其实都是电影的松弛感 辅助了电影的前进 以及会让我们关注到那些主角之外的世界没有煽情 没有狗血 甚至没有波折 只是两个人偶尔会做一些蛮冷幽默的互动 比如擦车 说实话这个小设计真的很好笑 既展现了藤泽的病情特点 也让山添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仿佛一个直男突然想到的鬼点子两个人后来会慢慢去对方的家里讨论事情 会一起在街上行走散步 但两个人之间似乎从来没有产生类似爱情的情绪只是安静 平稳的诉说着自身这种克制 让人能安静下来 感受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忽略掉的东西 刷视频的多巴胺分泌 看短剧时的高潮点 看剧情段子的一波三折这些都没有 电影为我们呈现的 是溪流河海般的清澈 不加一丝糖分 不加色素 这个东西该是什么样 就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随着观影逐渐增多 以及自己的阅历增加 那些真实的东西 会更引起我的共鸣 那些生活中里微小的某个瞬间 会比刷视频带来的焦虑和悲伤更能让我动容电影中的另一设计在于两人所在的企业 栗田科学在三宅唱的电影里 这个企业似乎代表着一种生活本身的稳固 平易近人的同事 好好先生的领导 会一起在院子里互相聊天玩游戏的瞬间 每天一起工作 甚至举办星空展览我没有看到任何在这个企业里 格格不入的地方人 物 时空 仿佛在这里都被时间抚平了 只有生活本身 那些细腻 微小 平实真切的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是如此平静 如此温暖最喜欢的段落 是栗田科学举办星空展览 人们被邀请来到一个半球形的空间内 随着倒数10个数 人们睁开双眼 看到一个星空 那时我们平常没时间抬头 或者看见了也没办法看的更投入的星空伴随着藤泽打开的那本30年前的星象仪日记让我看到了某些时刻的自己“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人类这种生物 似乎自古就会在黎明中感受到希望确实如此 早晨若是不存在 所有的生命应该都不会诞生但夜晚若是不存在我们应该也无法留意到地球之外的世界吧因为夜晚的到来我们才能对黑暗另一头那不合理的广阔产生想象我时常希望夜晚就这样持续下去我想要这样永远瞭望星空黑暗与寂静让我与这世界产生联系生活在某个城镇的某个人或许正处于无法入眠的夜晚而期盼早晨的到来不过 这世界虽然持续在运转却与那些人的情感毫无相关只要地球继续以1千7百公里的时速自转夜晚与早晨就都会平等的到来此外 只要地球继续以11万公里的时速公转相同的夜晚与早晨就都不可能存在此刻 就只存在与此的黑暗与光芒一切都在持续变迁无论是喜悦的一天 还是充满悲伤的一天只要地球持续转动 就必定会结束接着 新的黎明就会到来”电影里的人在仰望星空 我也借着电影的视角在仰望星空 仿佛我们也像那些星星 在各自的时空下慢慢闪烁 你偶尔会看到我 我也会看到你 那一刻 仿佛自己也不再孤单 有了某种活下去的力气电影拍摄了大量夜景 映照了人物的孤独感 这些症状者的独自承受 默默流泪 发脾气之后的愧疚 都需要我们在黑夜里独自承受而白天戏也拍的格外温暖 胶片摄影最大程度放大了颗粒感和人物质感 古典柔光的运用更是优美 人物与观众之间似乎是有距离的 但我又能通过画面感受到那些情绪 那些悲伤 开心 快乐 愤怒的瞬间这也是我一直觉得 画面不能太精致的原因电影一定是有一部分要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和想象的 这样一部电影才会产生讨论空间 只展示现象 不诉说道理 其他的 留给观众去体会 三宅唱也深知这个道理 所以他是克制的 对故事如此 对人物也是喜欢这部电影 也或许是因为目前自己正处在很多人生转折点 关于工作生活 关于个人理想和追求 焦虑在这个时代随处可见 不少人甚至会贩卖焦虑 从而刺激更多焦虑 社会逐渐变得畸形 不容许其他意见产生 算法控制了时代 我们都会被自己困在盒子里所以在看完这部电影后 会觉得如此温暖 让我可以重新感受生活正如山添给藤泽送手机和手稿那段 我本以为山添会进屋里和藤泽说说话 但没有 他只是把东西挂在门把手上就走了 藤泽打开门后站在楼上望着 然后她抬头呼吸了一口空气 那一刻 我觉得她无比自由 风吹在她因为难受的身上 似乎也带走了一些痛苦全片背景乐都在轻柔敲击 节奏是温和的 但又似乎无处不在 似乎也在告诉我们 注意观察生活 留意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瞬间黑夜也好 黎明也好 无论怎样 都会结束 并进入下一个循环 而我们的人生 正是在这无数个瞬间里度过的正如结尾在小院子里的那些同事 一起都自然发生 我们都在经历这些瞬间
《黎明的一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小说,台湾译名是《黎明前的全部》。
大陆的标题少了一个“前”字,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是哪位大权在握的人认为原名太悲观?
这不得而知。
但去掉了这个字,对于作品的原意几乎是颠覆性的破坏。
“黎明前的全部”这个标题的妙处就是同时包含三个时态。
第一个时态,作者写出这个标题的时候,显然是黎明到来之后,回看黎明前的黑暗而发出的感慨。
第二时态,观众看到标题马上就会明白电影的内容,是关于黎明前的走出黑暗的过程。
第三时态,这么一个看似悲伤的名字,同时又会给观众希望。
因为这标题显示了黑暗之后,就是黎明到来的那一刻。
这就和我非常喜欢的一首中岛美嘉的歌《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白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是一个人从低谷走出,得到救赎之后的回看。
去年我刚刚看过导演三宅唱的另一部作品《惠子,凝视》。
个人认为这部《黎明的一切》没有惠子拍的好。
影片以两个极为罕见的精神疾病的患者为主线,男主山添孝正是恐惧焦虑症,女纸藤泽美沙是经前综合症。
两个人都不能融入社会,因此来到东京大田区的一个小工厂打工度日。
渐渐产生了想要帮助对方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逐渐得到了治愈。
影片延续了导演的风格,坚持胶片结合自然光摄影。
胶片作为上个时代的产物和影片中远离大城市的小街小巷非常的契合,两个有缺陷的人被精密机器一样的大城市抛弃,流落到这里,仿佛眼前的画面质感也从锐利的数字影像变成了粘稠的化学胶片。
这一点《惠子,凝视》也是一样,《惠子》拍的荒川,也是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影片整体的观影感受很治愈,就像在看着一块冰慢慢融化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快要疯掉的世界里。
山添去给藤泽送手机的那场戏令人印象深刻,他骑着自行车渐渐从阴影里穿行到阳光下,他的身体在胶片的光晕里仿佛闪闪发光。
他也是那场戏第一次穿上了公司的工作服。
下一场戏接受采访,他的深蓝色毛衣换成了浅棕色,很明显导演在用外在的变化暗示他心里的坚冰的融化。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虽然选择了两个罕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作为主角,但关于疾病本身的探讨却显得有些不足,只是时不时的能看到两个人发病,看完之后观众并没有对这两种罕见的精神疾病有过多的了解。
似乎精神疾病沦为了讲故事的工具。
并且最后男女主人公的自我和解,又滑向了鸡汤似的自白。
仅仅是公司老板弟弟三十年前的一本日记,一篇关于黑暗的文章,就使得男女主走出黑暗,走向黎明。
我没有精神疾病的经验,但我相信有类似疾病的人一定不会被这样的情节说服,更不用说打动了。
而惠子,凝视》中,对于听障人士的困境就有极其精妙的视听呈现,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电影去感受听障人士的困境。
在惠子凝视》里惠子、荒川、拳馆三者的困境又是高度同构的,都是被遗忘和即将消逝的存在。
这次导演显然也有做这样的人物、地区、工厂的同构关系,但对于大田区的呈现就明显不够,对于小工厂的呈现偏温情,并没有和人物困境形成互文。
所以这部《黎明的一切》我个人觉得更偏小清新的感觉。
黎明的两位主角比惠子更加好看和偶像,也能佐证我的观点。
编者按:三宅唱导演的《黎明的一切》亮相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本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讲述拥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疾病和烦恼的同事二人互相帮助度过各自创伤的故事。
本片配乐依然由Hi'Spec担任,除了《黎明的一切》外,Hi'Spec迄今已经参与了三宅唱导演5部电影的音乐制作:《驾驶舱》(2015)、《密使与看守人》(2017)、《你的鸟儿会唱歌》(2018)、《野性之旅》(2019)。
一年前的六月,三宅唱从上海出发,历时半个月,完成“听见都市的节奏“三宅唱电影展的放映与交流。
在上影节期间,他去SYSTEM看了砂原良德演出。
当时和随行的影展策展人薛旭春说道: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的club看到Hi'Spec和OMSB演出。
OMSB同样是三宅唱多次合作的音乐人,《你的鸟儿会唱歌》中著名的Club片段,便是源自OMSB和Hi'Spec的演出现场。
OMSB和Hi'Spec的SYSTEM现场 摄影:小七6月20日晚,在《黎明的一切》上影节放映结束后,Hi'Spec和OMSB空降上海SYSTEM,复刻《你的鸟儿会唱歌》里的Club片段。
三宅唱导演亲临现场,来到舞池中和大家一起蹦迪,就像在他的电影里一样,此时电影与现实产生了真实连接。
深焦此前针对《黎明的一切》采访了三宅唱导演,以下是完整内容。
SYSTEM现场,你能找到三宅唱导演吗?
摄影:小七采访/翻译/整理:童桢清译者、撰稿人。
译有《旅情热带夜》、《咖啡之道》、《别认输,惠子》等。
夜明けのすべて在去年7月份的采访(三宅唱十年导演历程全自白:我把观众送回属于他们的日常)中,三宅导演是这样描述他对《黎明的一切》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两位主角能够如何不通过恋爱而获得幸福的故事。
在迄今为止的电影叙事中,很多电影都在讲述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以恋爱为契机获得人生幸福。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意识形态。
我们的人生除了恋爱之外,一定有别的维度。
男女究竟能够用超越恋爱的方法,建立起幸福的关系。
我认为这部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
上面的这一段话,在去年的我听来有些云里雾里。
尽管在做这一次采访之前,我查阅了关于《黎明的一切》在日本国内上映时的影评和采访。
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来自同行、影评人的赞誉与惊艳之声,可我依然很难通过第三者的描述,去想象这部电影的样子,哪怕是片段的剪影。
《黎明的一切》剧照这些困惑,都在电影院灯光重新亮起的那一刻消解了。
三宅唱再一次用他的电影魔法惊艳了他的观众。
电影用如此轻盈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两位主角如何面对自我意志无能为力的生命境况。
在采访中我试图去破解电影是如何构建出如此自然的时间流逝,以及导演团队如何能够精准地决定画面上呈现出的细节。
120分钟的时间变成了电影中的半年,里面的人们看起来和我们一样在上班,一样要处理职场关系,一样在经历身体的痛苦,他们在银幕里过着和银幕外的我们差不多的生活。
但在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夜交替中,男女主角的生命轨迹悄然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可结尾却出乎人的意料。
我唯有感慨,鬼斧神工藏在细节之中。
我想这是三宅电影的独特魅力。
他对日常的持续观察和创造性的重构,让观众得以获得另一双眼睛,站在远处回望日常的姿态。
三宅唱深焦:您的新作《黎明的一切》改编自作家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
首先想请问您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这个拍摄项目的?
三宅:最初是井上龙太制片人来询问我的意见。
当时《惠子,凝视》正好剪辑完毕。
后来,有一次我见到电影的总制片人西川朝子女士,她问我“三宅导演为什么决定执导这部电影呢”,我的回答是“因为两位主角不是恋爱关系”。
我才知道原来西川女士和我是同样的想法。
我并非在否定恋爱电影,我个人很喜欢看这个类型的电影。
但成为我电影创作出发点的是原著中“男女主角超越性别差异,不经由恋爱而去探索彼此尊重,获得幸福的生活”这一点。
我认为当下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故事,对我而言它也是创作上的一个新挑战。
《惠子,凝视》剧照深焦:原著中有什么地方是非常打动您的呢?
您很快就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吗?
三宅:两个主角非常吸引我。
我很快就答应了。
两位主角有两点共通的魅力。
他们都是“不受固定观念束缚,不断对自己提问,不断去找寻答案”的人,以及“为了对方去行动”的人。
深焦:您这次的影片也是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
和《惠子》相比,这次的拍摄现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三宅:这一次我和团队希望能在拍摄现场营造出栗田金属公司的氛围,我们力求根据剧情的内容,实现随机应变的,灵活的拍摄环境。
这部电影的拍摄天数比《惠子》延长了大概一倍。
在16毫米的画面构成上,我们在对画框的思考、对光影的捕捉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
电影主角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画面的呈现方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就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黎明的一切》虽然没有戏剧化的剧情展开,但这部电影能够让我忘记现实时间的流逝。
直到最后银幕暗下来,我才意识到原来2个小时过去了,换句话说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完全融入了电影里的时间。
我认为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是电影最原初的观影体验。
不论是剧情的发展,还是镜头运动、演员的演技、台词的速度,构成电影的所有要素都有着非常舒适的节奏。
请问您对电影的时间构成上,有特别的构思吗?
三宅:剧本的构建,演员的身体,以及剪辑,经过这几个阶段后,电影的时间流逝就会产生。
如果没有和田清人先生的共同编剧,以及大川景子的剪辑,我想电影不会有如此自然的时间流逝。
当然,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身体。
演员的运动=时间,是任何都无法替代的,不能有一点马虎。
深焦:实际呈现在画面的内容里有多少是开拍前就已经确定好的呢?
三宅:很难说具体有多少。
既可以说剧本中早已蕴含着画面的一切,也可以说,在片场演员说出台词那一瞬间之前,所有都是一片空白。
比如电影里女主角藤泽在新年的时候偶然碰见山添女友的那个场面。
两位女性突然碰面,会是怎样的一种气氛?
实际现场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电影内容方面的讨论。
影片一开始在警察局的场景,藤泽的母亲去警察局接她回家。
剧本的设定是母亲当时在东京工作吗?
看她的穿着像是下班后赶来的。
三宅:设定是母亲当时来东京出差。
她的工作是生命保险公司的销售,负责的区域基本上是家所在的地区,不过一个月会去东京的总公司出差一次。
母亲的家在静冈县的伊豆,这个地方距离东京不远,单边车程2~3个小时。
深焦:小说中的栗田金属公司在电影里变成了制造显微镜和天文馆模型的栗田科学公司。
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呢?
三宅:我一直在思考“黎明的一切”这个表达有着怎样的含义。
某一刻,我想到了天文馆的设定。
我实地去了天文馆。
那里的空间和投影仪让我深受震撼,仿佛它们就是电影院和放映机。
然后,我想到了“从微观的世界到宏观的世界”这个表达,所以我决定将栗田公司的设定改为制作发现极小世界和极大世界的镜头的公司。
两位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内部世界,然而,他们在工作中发现了由微小到浩大的外部世界。
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观众也和他们两人一样,能够在电影院感受到心灵的颤动和世界的运动,如果能实现这个目的,这部电影应该会很有意思。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我观察到栗田公司办公室里挂着的日历从11月份一直翻到了到4月份。
电影里藤泽的生理期次数也和日历翻过的月份是一致的。
我甚至感觉藤泽的身体每个月必定会经历的生理期轮回好比她和山添两人关系变化的标尺。
日记的时间轴和藤泽身体的时间轴,电影里非常清晰地嵌入了这两个时间轴。
在剧本阶段,您非常明确地规划了故事的时间轴吗?
三宅:对。
我们开始创作剧情的时候,我与和田先生首先做了日历。
在考虑故事发展的逻辑之前,我们首先认识到,藤泽身体的特殊情况。
尽管也可以把藤泽的身体情况用在剧情的发展中,但我不赞同这个做法。
深焦:山添和藤泽在朗读栗田社长的弟弟写下的天文解说词的那一段,镜头的画面从人物日常生活的片段转移到公司的办公室,大家下班回家后,办公室室内昼夜光影交替,这一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昼夜交替的每天到每月、季节流转,再到宇宙的光年,大大小小的“时间”成为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存在。
小说里有对“时间”的关注吗?
还是这是您和团队赋予电影的主题呢?
三宅:不论是PMS(经前综合症)还是惊恐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疗愈,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的读者一定会想象“时间”的存在。
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季节的变化,以及天文学上的时间概念等等,这些是电影剧本的要素。
我的想法是,如果不局限于自己的人生,而是加入对遥远过去和超前未来的想象,这部电影也许会变得更加辽阔。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栗田社长会和植物打招呼,公司的院子里养着鸡,同事们会一起做体操,年末做大扫除,宛宛若一个共同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5年前藤泽工作的公司和涩川清彦所扮演的辻本先生的公司环境。
大玻璃窗的高层建筑,给人以冰冷、冷漠的视觉呈现。
请问您是特意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去呈现两种工作氛围吗?
三宅:就拍摄场所而言,我们特意选择了两个有对比的场所进行拍摄。
不过,不如说绝大多数情况,大城市里大公司所在的场所,总归是在感觉冷冰冰的建筑物里面。
但是,我们并没有特意去改变在两种环境里工作的人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可以像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那样,营造一个典型的“令人讨厌的公司”环境,但我不想那样做。
两位主角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并非来自于人际关系和职场,而是源于身体毫无逻辑的荷尔蒙失衡。
他们的问题找不出犯人,社会、医学也无法解决他们的困境。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这一次的主角在采取行动时不再有迟疑和犹豫。
尤其是女主角藤泽。
这一点和您之前电影里的主角很不一样。
藤泽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
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上白石萌音来出演这个角色呢?
三宅:上白石原本就很喜欢读濑尾麻衣子的小说。
另外,濑尾老师在某一次和上白石的对谈里也说过“希望上白石来演”。
这部影片真正的出发点其实是两位的心愿。
我觉得上白石的出演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在共事的过程中,好几次我都感慨道她真是一位聪慧、优秀的演员。
她身上天然带有的那种能点亮周围的气质和女主角也很像。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藤泽待人温柔,她在和他人相处时,会考虑到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只不过碰巧,山添坐在了她旁边的工位,碰巧是男性,碰巧患有惊恐症。
这是我对两人关系出发点的理解。
我感觉藤泽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掌握两人关系驶向的方向盘。
正因如此,在探讨两人是否走向男女关系之前,另一层更为普遍和本质的维度从两人的关系中浮现出来: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我想听听您的理解。
三宅:和你说的一样,在剧本阶段,我想的就是刻画一个和性别无关,单纯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遇的故事。
在拍摄现场,我想排除任何以往固有的认知,好比装作自己是外星人(也就是说不理解人类心理、性别差异、思维习惯的存在),来捕捉两个“地球生物”之间的交流。
实际上,摄影机在等价地记录一切,和人类的价值判断毫无关系。
拍摄时,我认为必须相信摄影机的力量。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电影中用了许多道具,诸如碳酸饮料、递交的礼物、自行车、加湿器等,这些道具非常巧妙地将人物的心境,以及人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具像化地展现出来。
请问您是怎么去选定电影中使用哪些道具的呢?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点,电影中有好几次出现了递送问候礼的场景。
在日本社会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我感觉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这个场景其实并不常见。
影片中的呈现很有意思,也很真实。
三宅:关于道具的选用,首先我会和编剧和田清人一起讨论。
如果想到了适合的道具,就可以省略对话等场景。
我也会询问调度部门和美术部门工作人员的意见,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这么做也有益于在影片的筹备期间建立团队之间的信赖关系。
这次拍摄了好几次递交问候礼物的镜头。
在拍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递东西”其实是非常有电影感的动作。
迄今为止我拍过很多次“递东西”的行为,但我头一回有了这样的意识。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您在某一次对谈里讲到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探讨“安全的关系”。
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是,电影中的关系,并不仅仅指的是“身处社会里的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还包含了自己与自我意志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客观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可以说,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自己如何面对他者,以及如何面对自己身处的客观环境的方法。
三宅:你的观点很有意思。
如果我们将“恐惧”作为安全的对立面放在这里去考虑的话,呈现出来的不仅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和一切现实的关系都被映照出来。
人类是在未知事物的面前会感到恐惧的生物。
我想,也许“恐惧”是安全的出发点。
也许我们人类需要一点一点地减少恐惧,努力获得“安全”。
深焦:这次电影配乐也是由音乐人Hi’Spec制作。
贯穿整部电影的只有3首曲子。
通过这3首曲子的循环从而构成了整部电影的配乐。
这样的结构是您事先跟音乐人提出的要求吗?
三宅:我们合作的第一步都是Hi’Spec先作曲。
我听过之后,会把我的感想告诉他,有时候我会有新的想法,或者把可以作为参考的音乐分享给他。
这样来来回回地交流后,第二首音乐诞生,或者再做进一步的润色。
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一刻时刻,电影配乐的整体结构自然而然地就有了。
这部电影主要的配乐有3首。
其中有1首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但每一次实际上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我认为波浪般的音乐是符合这部电影的调性的。
Hi'Spec、三宅唱、OMSB深焦:接下来是本次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
在如何理解日常这个问题上,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有带给您新的启示和思索吗?
三宅:有非常多!
不过,如果全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那就太长了。
我简单地说一点。
那就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变得会把出现问题作为前提条件去考虑。
比方说,之前我出门都是踩点集合时间,这样做的前提是交通情况等所有条件都万无一失。
但现在我尽量提前30分钟出门,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如果给自己留出余裕,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好好应对。
如果没出现任何问题,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留给自己去思考。
但我还是很难早起……(笑)。
- FIN-
是香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也是亚洲首映。
真的有幸,能现场看到这部影片,和真诚交流的导演本人。
看完,心中的郁结,随着泪水汩汩流走了。
同时,又被一些很细微却有力量的东西,填得满满的。
想说,这部电影值得。
香港国际电影节更值得。
非常细小的切入点,生活里不被关注(甚至被嫌弃)的边缘小人物,他们的困境、羞赧,和继续正常生活的努力......听来,很正能量吧?
我原也以为是一碗小清新味的鸡汤,慢慢才发现:并非,绝非。
诚然,每个人的困境,都可以贴上一个标签,PMS(经期综合征)也好,panic disorder也罢。
像是判下原罪,令人敬而远之。
但原来,困境本身,也未必是铁板一块的,你知道么?
它会随着你的主观意愿,随着你与身边人的关系和互动,流动,生长,慢慢长成你生活中,可以与之共存的一个部分。
况且,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是边缘人物,不是吗?
会有需要围坐一圈倾诉内心深不可及黑洞的时刻。
随着电影深缓而坚定的讲述,观众们好像抬起了头,仰望夜空,同时也凝望自己心底的黑洞,与主角一同慢慢经历成长,也疗愈了自己。
哪怕,只是星星点点。
真的,真的很好。
影片放映结束,三宅唱导演的映后Q&A环节也非常之好看!
能看得出,他是非常开放,乐于交流的人。
对于每位观众的提问(问题也都提得很细腻),都补充了更多的幕后细节和创作想法(之后我会把映后Q&A单独整理成一篇)。
感谢这场放映。
昨晚看完,今天重新回味起来,心中还是会涌动起感动和勇气。
日本的电影观念本身就很降维打击了,对什么东西适合用电影拍的理解,对构图和机位细节的把握,都完全自成一体而且恰如其分,让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不能也无需用好莱坞或欧洲的方式去看待。三宅唱用这样的观念和手法在当代日本直接而细致地看到人和宇宙,是了不起的。他说原作讲的是人无法控制的身内之物,而他自己加入的天文元素是人无法控制的身外之物。果然当一个导演深知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心灵和眼光就是会让他的电影真切而明朗,与繁星的节奏交汇。
【横浜ブルク13】ぜひ三宅組の現場を見学してみたいです。
【14th BJIFF@英皇电影城·映后场】1、导演在映后说:「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回头」,联想到了他关于《你的鸟儿会唱歌》的访谈——「其实《你的鸟儿会唱歌》最想表达的就是‘人生只能活一次’的概念」。2、与前几部电影一样,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房屋、街景和列车的空境,但是这些空境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恰相反它们使得影片节奏更加生活流、更加平缓。3、导演关于“观看”理念的表述,可以与莲实重彦的“观看之道”理论进行结合、融通的理解与感悟。(参见:《“观看”即“创作”:当代日本电影创作主体性研究》)4、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伤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面,这不是缺陷,这会使我们更加完整。在后疫情时代(或许还可以加上后灾难时代),自愈与共情变得极为重要,他们会确认我们是否还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和意愿。
这次应该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看上白石萌音,看到她现在事业发展颇好,也算让当年作为粉丝的我满足了。说回电影,这么小的交际圈能凑出这么多需要疗愈的人,也许是现代化都市的象征吧。身体和精神,双重疗愈电影,几个主角各有创伤。也许与基调不符,但我觉得偶然几个幽默场景反而是最精彩的部分,本片走怪诞喜剧风会更吸引我。当然,这就容易让本片的人文关怀在观影的语境中流失了。P.S. 虽然知道日本人爱鞠躬,但本片的频率也远超其他日影了,感觉鞠了几百个了。65
多么舒服的一部电影啊。三宅唱延续了《惠子,凝视》对于缺陷人群的关注,只不过这次从身体的缺陷变成了心理的缺陷,但依然是娓娓道来的风格,塑造了一对独特的非浪漫关系的男女角色(这点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最终与天地宇宙相联,人文关怀尽显
三宅唱能打动到我的点总是一阵一阵而且很虚浮 虽然没有非常严重的经前综合征 但月经这种周期性的影响实在让人讨厌 比如这两天恰巧正在经历这种周期性的头疼小腹疼睡不好激素波动情绪暴躁//或许他很适合改编金爱烂的小说
非常会拍电影,节奏大师。换另一个人都会拍得更无聊。羡慕他有这么好的音乐制作人和团队。
经前症候群与恐慌症、黑夜与黎明、宇宙星宿与人的生活。
淡淡的文艺鸡汤,淡淡的人,淡淡的职场友谊,或许还有淡淡的爱情?什么都没有发生吗?未必,我们看到的一些星星很暗,只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很远,而不是不够亮。仰望星空,等待黎明,观赏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接受地球安排的命运。
静静地凝视着这个世界的温暖与孤独,欢乐与悲伤。天文馆那段解说特别动人。
从《惠子,凝视》里的生理缺陷到这部的心理疾病,三宅唱的路数是用生活日常来构建人物,伴着舒缓的配乐和演员自然的表演,呈现出的效果是差不到哪里去的,只不过本片后半段稍显沉闷了些,缺少让人心灵触动的时刻,黎明与黑暗的口述旁白也有些直白。
拍的很美仅此而已,其他都是肤浅,想到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这真的会在现实发生吗,我很怀疑。
2.5🌟,就是那种特别日本电影的日本电影,没啥大毛病也没什么亮点,人物关系矫情,全程没有很入戏,总之不咋喜欢。
3.5 三宅唱延續了惠子裡的「身體」主題——罹患心理或生理疾病的人物如何透過一步步認識並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自我的封閉狀態中解放,朝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宇宙,與不同的他人建立宛如天上星辰不斷變化的聯繫。今次則意在探索微觀生活當中表現出的宇宙觀—戲中公司職員之間的互幫互助,相聚與別離,城市白天與黑夜的交替輪轉,被凝縮成一種趨於和諧的行星運動。三宅唱不光只講關於男女主角的故事,澀川清彥、光石研等配角承受著至親逝去的悲傷回憶,而三宅唱正是從「病人」與「親屬」不乏流動的相處過程裡提取充沛的宇宙能量,再利用這股能量突破原有形式的界限,擴展人物的思維和行動範圍。雖然新作給我的感覺遠沒有前作那般強烈,但導演對待人物仍是一如既往的溫柔與尊重,對演員在不同階段的身體性表達依然精準,而且呈現出了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
“疾病也要分三六九等吗?”“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我不敢说,但有事我很确定:我们能互相帮助对方,不是吗?”“太阳是不会动的!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我再强调一遍,太阳是不会动的!明明是地球在转动,我们却说“太阳落下了”,太阳知道了会感觉很失礼吧”之前并没有很喜欢三宅唱,只感觉到镜头语言很优秀,但故事只是一般,也不觉得《鸟儿唱歌》有讨论的那么好不知道是现在心态变了还是近年影片都太差,如今却被这么娓娓道来的平淡故事轻松打动,人与社会的钝刺与不安就这么被撕裂开有时崩溃其实是无迹可循的,也是无法治愈的,只有轻掩修饰,自吞痛苦并努力支持。而这之中能相互搀扶片刻的人就尤显柔软
看了半小时,再也看不下去了,弃了。
+.5
2.5。北影節第一場 本身也沒有期待什麼 看兩位主演就知道是商業作 但看完還是有點失落。很無趣的故事 意圖也過於明顯 好在三宅用一貫的留白稀釋了。人物交際的尺度控制確實是他的優勢 但在這裡僅僅是通用公式似的單調 男女主驚恐症和pms的設定幾乎是多餘的 如此的蜻蜓點水並不足以支撐這個主題 而且主角在疾病中的心理也刻畫得很差勁。像個半成品 但就算有一個相對完美的完成型態也不會好看多少 故事差 主旨淺顯幼稚 以及部分台詞有讓我感到被冒犯
没有让男女主定义这段关系真的是这部片子最高明的地方,黎明总是让人充满希望。所以,离开也是前进,留下也是前进。
喜欢松村北斗的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听我的没错,多去看几遍。三宅唱用胶片电影艺术来讲日常,很有耐心地推进,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道理,就像下午一到了点,阳光就会通过办公室的窗户照射进来,过了一会儿又慢慢消去。镜头语言太好了,男女在天桥上看星星,女生告诉男生他认错了,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后就笑笑然后转身迈步先下了桥。青年推着自行车上坡,镜头右方对焦在他推车,左方一辆骑着电动自行车载着孩子的妈妈开过来直到从镜头离开。你我擦肩而过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电影里也出现了地震,用得非常漂亮!我去啊这才是日本电影啊我要把电影院里的perfect days的海报全都换成这部,全世界的电影院!教辅:Powers of 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