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硬伤很多 好多地方逻辑不通只是现在学会了宽容一点徐铮胖了 和他的角色一样 到了中年发福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变的 只有回忆不会 什么是最好的 未得到和已失去她的美定格在二十几岁的写真里 百般俊俏的姿势引你着迷然而回忆只是回忆 你的执念只是未得到 并不是因为爱情无论你爱过多少人 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 一定是让你习以为常的人 她是大地是空气 是你觉得理所当然踏实的存在 其实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那个甘愿为你停下的人。
如果没有这个囧途 你是不是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爱她真羡慕你 还来得及发现 真是幸运 还来得及发现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从人在囧途的笑中带泪、笑中带些思考和感触,到了泰囧已经趋于全是笑点,没有回味的状态,但起码全程都在笑。
抱着期望值,看了《港囧》,我发现我真的囧了。
开始的时候,如同漫画刷屏般的镜头,让我觉得它有点意思,对后面的剧情充满了一些期待。
但是,当那句“我不能干涉被拍摄物体的客观性。
”出现第三次的时候,我有点崩溃。
这是一部让我从头到尾,都没笑一下的剧,作为喜剧片,也算是破了一个记录。
里面各句笑点台词,我都觉得好土好老套,在网络上看过千百遍的段子,竟然在电影院里又虐了我一次,有些还不止虐一次,太残忍了。
演员的表演,我想说自己分分钟跳戏,跳戏之后,竟然还能看到“腕”,大碗们一闪而过,留下一脸囧样的我在想,徐铮到底想说什么?
还有那一大家子人,ms没有一个正常的,这么奇葩的一家人,以爱为名义,绑架着别人,到最后不了了之。
还有,香港警匪片、无间道乱入,是什么意思?
是搞笑的,还是煽情的?相比之下,还是前面校园的那一段的,更精彩一些。
完全get不到笑点,我囧了
半个多月前,参加完这片的全国第一场点映后发了篇文,以喜剧开始没想到却以悲剧收场,怕我这偏负面的观后感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纯良的心智和判断,呵呵,被片方强制要求删除当天偶发布的关于这片的所有评论,果真是名副其实的和谐国啊,活得真够憋屈和操蛋的,不想无辜的童鞋为难当时我只好硬着头皮忍了,根本就没有言论自由一说,稍微不如意,就弄死你,跟土匪没啥两样。
就连我这文都成了映前的禁忌言论和严厉打击的对象,真把观众当傻子看,玩着自欺欺人毁文灭迹的愚蠢把戏,最终只会迎来穷途末路的结果,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比起电影,现实要来得更加荒诞和好笑,说到还是要做到,上映后的第一秒内我会全部补回来!!
出于片方恶劣的人品,自动降级减星!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国产电影抱以超低要求的我写得还是太过手下留情了。
港囧:鸭梨大,一锅炖,诚意有,味不足一部《泰囧》以始料未及的巨大反响,让刚把小脚丫子踏进导演圈的徐峥迅速又迈进了票房奇迹的神坛,犹如疯涨的牛市,看着一路飙升的数据,当年可谓震惊了无数小伙伴的小心脏,从昔日在春光里美滋滋灿烂的猪八戒,靠小打小闹嘴里不饶人的喜剧角色混口饭吃的普通演员,突然一飞冲天晋升到亿元俱乐部,写下历史性一笔的一线导演,无疑又是个口口相传屌丝逆袭和麻雀变凤凰的现实样板,徐峥很善于洞察民心和观众那点特别容易满足的胃口,对俘获他们的欢心非常有一套,尽可能的接地气亲民,耍小聪明放低身段的卖力搞笑,不瞎胡闹讲点良心,弄些温情制造感动,即可在烂片如云杂草丛生的电影市场杀出重围脱引而出,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想不发、不红、不火都难。
继《泰囧》的全面完胜后,时隔三年徐导带着又一囧作回归银幕,这次从泰国搬到了亲切的香港,频繁表示鸭梨山大的徐导,这次更加想方设法的想要套牢观众日益膨胀和挑剔的胃口,炖煮了一大锅七荤八素的大杂烩,尽力将能讨得观众欢心的有利因素一股脑全给放了进去,看得到徐导不留余力的诚意,不过就像一锅看似丰富可口的海底捞,实际营养成分不高,吃多了也就没啥新鲜感了,甚至还会觉得倒胃口,不过放低标准来看,在当下粗制滥造的烂片遍地都是妖魔化的市场环境中,还算有些看点的《港囧》也不失为一部在茶余饭后做做无脑运动闲来无事之余选择入眼的娱乐片,到了熟悉的香港,徐导仿佛抓到了将暗藏在内心的昔日情怀全面释放的绝佳机会,充分利用了这里能大做文章资源雄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
影片一开始就有一种恍如隔世又分为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徐峥一身老派胖矬文艺青年的造型和打扮立马激起了观众讥讽的笑意,开启了致青春的怀旧模式和旅程,故事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从画画到入赘成为胸罩设计师的“清风徐来”始终难忘初恋,多年后在香港有了圆梦的机会,结果阴差阳错和小舅子两人闹出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囧事后,赫然醒悟最爱的还是老婆的温情故事,从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张国荣的《为你钟情》、《倩女幽魂》、张学友的《饿狼传说》、Beyond的《情人》、林子祥《真的汉子》等等一首接一首耳熟能详的香港金曲,到《英雄本色》、《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一听就全身起鸡皮疙瘩的配乐,从《天若有情》、《胭脂扣》、《玻璃之情》的经典片段,到《甜蜜蜜》抢镜的影碟和海报,徐峥似乎抓准了大伙始终有着对于曾经香港蓬勃影视产业和自身过往美好经历的怀念之情。
苑琼丹、林雪、李灿森、葛明辉、王晶、吴耀汉、林晓峰、八两金等,凡是只要熟知香港电影,并在那个黄金年代熏陶下长大的一代,应该都能一眼认出来这些熟面孔,徐峥和包贝尔两人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和狭窄紧密的楼道里上串下跳你追我赶,经历古惑仔VS铁头勇士的拍摄现场,无意惹祸上身被各路古惑仔追杀一路逃串,成了这片为数不多的乐趣和看点,想必到时候定会有资深无聊港迷来个全面详尽的致敬香港影视圈的专题总结和梳理,徐峥的这一佐料无疑是下得最猛最有心也是最小聪明的(可能也是出于我个人对香港的情结),至少让这快餐式的片子还留有点余味。
笑点比起以往要来得更加的百无禁忌,想要更亲民反倒更低俗更不堪,出口成“黄”,前半段在一贯的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穿插段子和调侃上玩得肆无忌惮,超牛的铁头盔积极的添油加醋,最后关于“鱼刺”和“艺术”的探讨过程还算逗乐,那种强劲的嘴上功夫火力全开唇枪舌战的戏份,至少还夹杂着能让人嘴角稍稍上扬的梗。
除了怀旧和搞笑,徐峥更侧重了动作戏份的展现,香港狭小楼房里激烈追赶的一段还算有点意思,说到重头戏,就是对于情感这块拼尽全力的大肆渲染,这系列一路走来,想要做大的改变是不大现实,整个大致套路和构思还是一贯的走向和格局,只能做到换汤不换药,包贝尔替代了王宝强,并无太大落差,延续之前憨傻2号正能量爆棚的形象特征,不过比起王宝强那实打实的傻劲,包贝尔明显有更多做作忒装的成分,还黑了把金像奖,拉来赵薇想演回女神不料却成了“犀利大傻妞”,这次徐峥更是搬出了青春的那些事这枚有利的筹码,众所周知青春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题材,坑爹的国片基本榨干了这两字的所有含义和价值,打着青春的幌子和旗号滥竽充数捞金的导演也不在少数,这次有点倾向于这种传统的徐峥主要还是想要更走心的引起观众的共鸣,努力的将冷冻速食烹饪成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结果还是有点不尽如人意,菜式实在太过俗烂幼稚,甚至有点狗血,不过好在还算自然合理,或许还能勾起一些涉世未深滴童鞋们对于青葱岁月和昔日梦想的追忆。
烂出一定境界的预告片想来也是“聪明绝顶”的徐导的别有用心,刻意降低观众的期待值,到影院起码还有寻乐的余地,获得点意外之喜,未映前还得靠神一般存在的电影主题曲专业户菲姐亮嗓拉高点逼格,不过也是徒劳,虽然能体会到徐导的用心,做到不昧良心的创作,尽量在朝钱看和观感质量之间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但实话说看完这片后基本没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犹如走马观花过眼云烟般,就像饿惨了顺道在路边买了个坑爹的硬馒头,只为满足那空虚只知饱腹感而食不知味的消化系统,还是难掩情节上扁平松散走过场的硬伤,不过可以想象压在徐峥脑袋瓜子上的沉重担子,背负着无数观众寄予的期望,或许我们不能以苛刻的眼光和超高标准来要求一个吃不完鸭梨兜着走的导演,以一种宽松的心态看这片或许还能在这海底捞里捞出点虚幻的白蛋白也说不定。
这片想要创造当年的票房奇迹几乎不可能,说句泼冷水的话,这系列也该终结了,再往下拍已经拍不出啥新意了,徐峥的招数也几乎用尽了,只会换来炒剩饭般冷不丁走向低迷鄙俗的结果,徐峥还是有点才气和睿智的,在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翻书还要快的时代下,还是得想着如何突破和创新才是重点,一再的囧下去不仅票房堪忧观众也会审美疲劳,不丢诚意的玩点有料的新花样,在未来国产名导的行列里或许还会有徐导的一席之地。
最后不能辜负了徐导对观众理解力的重视和期望,最后用一句徐式装逼话语来总结下这片的中心主旨:最值得珍惜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将对青春的执念和留恋存进回忆,学会放下过去接受现在,迷路的“小蝌蚪”最终会找到回家的路。
写于9月9日告诫下那些炒鸡无耻的抄袭汪们,不要以为我忍气吞声删了后到现在才发出来,就让你们占了便宜和先机,可以任由复制冒名顶替,之前发现的我都会追究到底,另外劳资还有个最有力的证据——挂在徐峥程亮脑袋瓜子上的两颗大眼珠子,请你们自重!
首先我很理解大多观众的观影心态,生活已经够艰辛无聊了,很多时候无非就是想跑到电影院里找快乐,但喜剧也有很多表达方式,过了这么多年,现在再看基顿、刘别谦和卓别林的电影,还是能看得乐不可支,同样能图个轻松一乐,能满足观众对喜剧的所有期望和标准,有营养有诚意不浮躁不卖弄睿智有娱乐性。
大伙(* ̄︶ ̄)y赞同也好(╬▔皿▔)凸批评也罢,我都虚心接受。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是那句老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执己见,充满争议, 见仁见智,相信这也是电影的一大魅力和有意思的地方,国内电影市场的确还有很漫长久远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脱变和潜移默化改变的过程,一个必经阶段,只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选择权和自由公平的环境。
不是你在那里哈哈哈,就叫喜剧。
而应当我心领神会,然后笑了。
从前那种卖无知、卖土气就能让人笑,总不能用到第三步还这样吧。
借用一句别人的:《港囧》里除了几位主演,还有潘虹、赵有亮、王迅、朱媛媛、葛民辉、李灿森、王晶、林雪、苑琼丹、八两金、车保罗、詹瑞文、郑丹瑞、陶虹。。。
然而,没用的但是徐争我喜欢,所以就三星了
说真的,坐在电影院里开头就被夫妻船戏搞得很尴尬,虽然开头的经典粤语歌插曲不错。
随着剧情的进展,笑料很多,可能我笑点低,大部分插曲的插入都恰到好处。
不得不说,在电影院回忆经典粤语歌感觉很爽。
但看到最后还是不喜欢整个故事立意,后面剧情也偶尔觉得尴尬,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部出轨未遂记,所以插曲出现一生所爱时配上那段剧情莫名觉得有点毁经典。
看到徐峥在公车上发表青春感言时总觉得是为出轨找借口,而徐峥和杜鹃在2046那段,更恨不得能快进。
不过徐峥演技还是很好的,其他黄金配角都很赞 ,赵薇演技不在线上,在玻璃上那段表演的略尴尬,但录DV那段演的不错。
角色最喜欢李灿森的警察,浩然正气,开头学儿化音那也很萌,哈哈。
虽然以前觉得李灿森长得不帅,但他演的警察都很拉好感,也觉得帅。
葛民辉的坏警察演的也不错,虽然我是等到回家才想起来是他演的。
(PS电影主演番位真的很讲究,赵薇虽然戏份不多,但排位不输徐峥,逼格决定番位)
生平第一次看零点场首映,生平第一次看到零点场爆满,生平第一次跟着电影插曲哼着歌,生平第一次看完起立鼓掌。
徐来(徐铮)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可如今他早已沦为理想炮灰,在一家广告公司当小老板。
广告公司是岳父开的,他是*河蟹*婿。
虽然被全家人尊为最有出息人,但他对俗气的一家人很看不上,并把理想的沦陷归咎于他们。
徐来对老婆(赵薇)也一肚子意见。
大学同学会上,徐来听到同学们谈论初恋杨伊(杜鹃),顿时心猿意马。
不日,他陪伴老婆及家人来到香港游玩,计划和多年未见的杨伊偷偷会面,不料却被小舅子蔡拉拉(包贝尔)缠住,拉拉一直梦想成为导演。
在拍摄一部以家人为主题的纪录片。
在约见初恋的过程中,二人不知不觉卷入了一起坠楼命案。
甜蜜的约会之旅,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与逃亡……从情感开始,以情感结束。
在爆笑中让观众引起思考,思考后得到的是带有温情的微笑。
这就是我的感想。
用装逼一点的话来说,这次徐铮导演,幽默的有点高级。
这部电影我想分为两点来向大家分享,先说情感部分。
我拼尽全力的来到了你身边,二十年了,我以为你还是原来那个你,我也以为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可见到你之后,你已不是你,我也已不是我。
我原本以为我找到你是为了和你旧情复燃,可到临头我才发现,那只是我潜意识想要解开的一个心结罢了。
结婚多年的不育,“我的小蝌蚪是不是还没找到家”;释然来自于亲不下去的旧日嘴唇,“我为什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男人的冲动和生命力永远来自于那股子肿胀,困惑和释然也是。
当徐铮和杜鹃相隔20年,互相拥抱对方,并对彼时的遗憾释然时,我也仿佛放下了一些东西,有些事情,过去了就没办法再挽回了。
电影最后20分钟,赵薇,杜鹃,徐铮三人站在玻璃天平上,面对先救谁的问题,徐铮先救了初恋杜鹃,然后对赵薇说到:如果要死,我和你一起死。
中年男人,遇到中年危机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港湾,也给自己的小蝌蚪,找到了一个家。
再说说喜剧部分。
两个字:致敬。
我去过香港,我也无数次在电影中看到过香港,而徐铮导演镜头下的香港,是我看过拍的最好的香港。
徐铮延续了以往的风格,至少比《泰囧》要好笑些。
里面出现的香港演员包括:苑琼丹,王晶,李灿森,葛民辉,林雪,吴耀汉,车保罗,田启文,冯勉恒,林晓峰,八两金等等等等,每一个人的出现都仿佛再看了一部香港电影:五福星系列、古惑仔系列、杜琪峰的黑帮片、无厘头御用、金庸剧、赌片。。。
这些人拍过的电影加在一起可能早已超过了一百部。
这部片子的受众一下子就出来了:70、80、90后。
徐铮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强行把你拉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刘青云的《新不了情》,张国荣的《阿飞正传》,黎明的《甜蜜蜜》,这同样是怀旧,这用样是我们的青春,但这样的做法,显得即直接,又高级,至少我很吃这一套。
徐铮和包贝尔同时被“本地古惑仔”和“墨西哥古惑仔”砍,回字形楼道里的追逐,马上镜头一转又变成了热气腾腾的女澡堂或者后厨房。
最后说说缺点:有点太满了。
徐铮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在这不足120分钟的电影里,有点太满了,和姜文的《一步之遥》一个毛病,但比《一步》好的是,这些东西我们看得懂。
元素过多,枪战,动作,港乐,家族矛盾,荤段子,中年危机,初恋,青春和包贝尔生硬的演技和令人尴尬的故意搞笑。
我不要包贝尔,还我王宝强。
影片在Beyond的这首《情人》中结束,我生平第一次站起来鼓了掌。
看完,我很快乐,嗯,我很快乐。
既然叫港囧 当然要充满港风啦 影片里的香港金曲也是让我们过了把歌瘾 让我们想起从前的日子 不过这大概是电影唯一的亮点了吧 优秀的歌曲能为电影加分 但并不能撑起一部电影 更何况这些歌曲并非影片原创 只是强行怀旧而已剧情上实在是没有什么亮点 有强行搞笑的嫌疑 和夏洛特烦恼同期播出被吊打我也觉得不奇怪 希望导演能再加油 拍出真正的喜剧吧
观影结束 徐峥来问了两个问题:1.一共爆了几个铁头人?
2.纪录片之母是谁?
杜鹃问了一个问题:用了几首张国荣的歌?
——————————————————————————————都有人说出了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一点都不难,问题是每个人关注的问题肯定不一样,我匆匆而过的,一定是你弯腰捡起的,这就是电影,无法预料会在每个观众眼里变成什么。
电影导演们最爱说一句话:“我觉得观众没看懂我的故事。
”其实想让观众看懂,一点都不难,比如《港囧》,它讲的还是朱砂痣和白月光的故事,只不过加入了枪战、警匪、港片和粤语歌。
就像配合宣传的月饼,别管是什么颜色,别管是什么皮子包着,掰开里面一定有馅儿,而馅儿一定无外乎甜咸两种。
如果不是因为刚拍完徐峥的封面,我可能不会这么早去看这部片子,我对徐峥的好奇源于他本人身上的矛盾性。
银幕上,他总能让你相信他就是实现当下成功学的典范,那腔调那举手,不身在国贸就身在徐家汇,不是出没于中环就是穿梭于置地广场。
而银幕下,他的谈吐像个文人,偶尔诗人,不修边幅也不怕展现不修边幅,笑容总在脸上一闪即逝,大多数时候严肃而谨慎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不易取悦,透露着高智商的傲娇。
说到高智商的傲娇,悬在璀璨灯火中的那面玻璃就极好地诠释了这点,力学、社会学、心理学杂糅在一起,就连观众可能的吐槽也被料中,借包贝尔之口说出。
《港囧》之于《泰囧》最棒的地方是,徐峥终于如愿让观众看到除了搞笑之外,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泰囧》像夏夜串摊的冰镇啤酒,一口气喝下,打出无比舒爽的嗝。
《港囧》则是烦闷工作后端上的一杯雪树威士忌,喝一口,爽,顺下去,有回味。
总算没辜负这三年时光磨出来的剧本,和挨个儿计算笑点的精准。
爆笑与思考,徐峥完成了对观众情绪的实时切换。
经典粤语老歌就是留白处晕开的水墨。
说回故事。
香港有趣的地方在于,穿越一道门就是另一个世界,那么高那么薄的楼,挤进了世间百态。
这厢是墨西哥黑帮的烟花地,那里就成了本地古惑仔的追思堂,再一墙之隔可能是热气蒸腾的浴室,又或者是同样热气蒸腾的后厨。
回字型楼里的追逐戏,完成了我们对港片的绝佳复刻。
不知怎了,去年的电影统一致青春,今年的电影开始致港片,挨个儿向濒危的物种发起预先悼念。
《港囧》之所以不是《煎饼侠》,正是因为徐峥已经完成了对梦想的建筑,不再会被逐梦过程中的艰辛打动。
无论是否遵循了初心,那批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需要徐峥来和他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什么又都有了,却还是不快乐?
”困惑来自于结婚多年的不育,“我的小蝌蚪是不是还没找到家”;释然来自于亲不下去的旧日嘴唇,“我为什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男人的冲动和生命力永远来自于那股子肿胀,困惑和释然也是。
于是,责任就归咎于“不甘心”,青春时迟迟未能抵达的那个吻,成了一切“平淡乏味”的罪魁祸首。
采访时,我不太明白《港囧》故事的灵感来源:“一个人到了香港,想见初恋。
”香港和初恋有什么关系?
看完之后明白了,不是因为初恋和老婆都曾同时有过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名额,也不是因为去了香港的初恋成了画家,而失去她的徐来成了资深倒插门。
香港,不就是这一代电影导演们的初恋么?
因为录像厅里的港片,因为画在墙上的海报,在那个全国都是小镇,人人都是小镇青年的时代,港片唤醒了他们心中的梵高。
《港囧》可能真的会流失一部分从《人在囧途》和《泰囧》就追随徐峥而来的粉丝,他们想要的爆笑,在这部片子里并不是主角,每一个笑点收拢之后都是嘴角的无奈:“我tm怎么就不能完成这么一件上嘴唇碰下嘴唇的事儿!
”如果没有搅局的蔡拉拉,如果没有一路无比折腾、无比囧的遭遇,徐来顺利地见到初恋,和她相携进入2046房间,会不会得到另一个答案?
《港囧》无意解答,因为它的设定就是:哪怕我们坐在青春的面前,中间也已经衡隔了无法翻越的生活。
就像一共响了三次的“药不能停”(如果我记错,欢迎纠正)我们总以为,我们的不快乐,是因为没有在该拥有一个吻的时候,完成那个吻。
我们总以为,我们的不快乐,是来源于时刻甩不掉的,不能停的药,因为它斩断了所有可能,让生活只属于一条跑道。
直到我们有机会随心所欲地刺破一回,奔向通往其他可能的跑道,才明白,正是不能停的药为我们规避了所有可能的危险和深坑。
恰恰是药,续着我们的命。
这一次,朱砂痣和白月光不打架。
一个甘愿只做当时的月亮,而一个在即将消失前又被男人小心呵护在了胸口。
可这,肯定无法作为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
每个人的青春都无法复制,每个人的此刻都有他人无法理解的痛与惑。
生活是幻境,电影只是给你喘息的机会,舔舔手指,戳开隔壁的纸窗户,终于明白原来每个选择的参考价值都只能适用于当事人。
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徐来和初恋杨伊第二次相拥。
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我们的过去和解,放下我们的不甘心,不论是被时间逐渐抹淡,还是刺破裹在外面的茧肆意折腾追逐之后。
而这样的和解和放下,才是又一次的新生。
因为各种原因,迟到了二十分钟才进影院,进去的时候旁边座位的妹子笑成哈(傻)儿一样,闺蜜一边坐下一边对我嘀咕,这个人是不是有病,怎么笑的楞个傻……然而坐下没到十分钟,我和闺蜜也笑成了狗……一路而来因为迟到郁结的情绪也一扫而光。
所以,对于一向把看电影当做打发时光调剂心情的我来说,这部电影已经足够,何况还有家驹和哥哥的歌。
青春,梦想,这两个被表演过太多次的词语,之前那些各种各样充斥着堕胎逃学打架恋爱床戏的青春片从未让我想起这两个词,但是,在这部明明该是痛快笑一场的喜剧片里我却想到了青春,青春的执念。
因为我也曾有过那样的执念,所以更能体会到执念是什么。
想起年少时我爱过的那个男孩,写下过无数次握手的我们却从未牵过一次手。
如同徐来执着于那个吻一样,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我要牵一下他的手,哪怕碰一下也好啊。
然而虽然曾经见过很多次,也曾单独的两个人出去逛街吃饭,莫名的不敢也不愿,因为我和徐来的爱情一样,已经悄悄的换了对象。
于我,这份执念永远只是青春的回忆了。
如同哥哥的monica中所唱那样,"thanks,thanks,monica,谁能代替你地位" “此美梦永远藏于心底”。
but片中两人在酒店互诉心怀解开执念那一幕,讲真,过于做作,太不和谐了,杨伊的表情比台词还要生硬,这个角色也因此失去了灵魂。
而菠菜这个角色出场虽少性格却更为分明,在最危险的时候的菠菜带着哭腔使着小性子的样子反而更为可爱。
不得不说小燕子演技越来越好了,闺蜜一句话点评,赵薇一看就大气!
然后虽然徐铮已经老了胖了长胡子了,但当他带着铁头套在街头狂奔的时候,那就是我记忆中的猪哥哥啊,还是那样可爱。
最后,原谅我的孤陋寡闻,看完后很想问王晶拍戏真的是这样?
古惑仔真是这样拍出来的?
徐峥太鸡贼了!
太鸡贼了!
太鸡贼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
港囧故事讲得无比啰嗦,前30分钟包贝尔的重复台词占了一半时间。
整部戏各种多余台词、多余镜头、多余煽情。
最多余的,就是里边各种与剧情完全不挂钩,或者情怀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的粤语经典歌曲!!!
但徐峥鸡贼的地方就在于他用了这些歌。
熟悉的旋律想起,总是让人心头一热。
想吐槽的意念,也随之减少了几分。
其实我还是忍不下杜鹃让人无语的演技,忍不了包贝尔毫无功力的台词和那些剧烈晃动又卖弄剪接的镜头。
以及赵薇在最后关头的假哭,囧!
这不是大婆斗小三的故事,而是男人心里对红白玫瑰的取舍挣扎。
他最终抱着意念里一直难以割舍的女孩,却下不去嘴。
他的爱情早已转移,他想的是他的菠菜。
我该感动吗?
不!
你们用不用这么作啊?!
这一路的呼号奔跑,折腾拼命,想去做什么?
打着初恋的幌子,就能越过道德的底线?
亲了之后呢?
完成一吻就甩,还是如果有感觉就重来?
那所有同学会真的都可以拆散一对是一对了。
徐峥鸡贼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让一连串的巧合来扰乱男主角的约炮之旅,令他最终发现自己的真爱。
如果一辈子不来香港呢?
小蝌蚪都为了没找到真爱而不想活啊?!
但跟小时代一类毫无内涵的泡沫电影相比,这部戏还算合格的商业片。
渣男痴女,加上伪文艺绿茶婊,再加一个前因不明的凶杀案。
还是有些吸引人要看完的料的。
影片结束时我差点哭了——我欠了那么多优秀港片的电影票,却买票看了《港囧》!
看在香港电影情结的份上,勉强给个2星。
港片如今大势已去,好在还有徐克、杜琪峰等人能坚守品质。
希望还有好的港片值回票价!
握拳!
ps这片男演员颜值低到让李灿森这种古惑仔里颜值都排不上号的,在这部戏里被衬托得十分有光彩。
囧!
徐峥的囧系列中港囧是最失败的,全程笑点很尴尬,包贝尔像是在模仿泰囧的王宝强。
直男癌的审美
全片都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即使后半段画风突变也哈哈哈哈哈哈哈,植入广告略多,像许多香港经典电影致敬,赵薇打了个大大的酱油
横冲直撞东方荷里活啦~
的确没有前两部好看了,这一系列中最没内容的一部,硬凹的梗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但我还是笑了的。
经典港乐一首接一首的,好评,经典港片的经典片段一帧接一帧地“致敬”就有点过头了,直接把经典片段照搬套在这套囧字喜剧上有点江郎才尽的意思了,二刷才发现全是经典港片里的金牌绿叶配角,配合熟悉的港乐BGM,真的很让人怀念那个年代啊。
我把所有的星星全都给那些密集但不算讨厌的植入吧,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我来讲完全是煎熬,是真的囧。周围的人笑得我毛骨悚然。都幼稚成这样了,就别老瞎念叨人家外国艺术家的名字了。
个人觉得拍的比泰囧好,故事情节算有那么点深意,而且老代港星和老金曲串烧也挺有怀旧的意思,动作戏也比以前有提高,还是值得一看的!
囧途的末路之作。
经典港式喜剧 装什么逼啊我的豆瓣友邻们
好搞笑,,值得去看。
一直觉得王宝强够恶心的,看到包贝尔彻底改变了我对王宝强的印象
中规中矩地表演,包贝尔真的太烦了。。。扮相就是要和之前的泰囧联系在一起一样,剧本写的很无趣,但是里头每段致敬的港片都让人回忆连连。
感觉没有前作那么好,笑点略尴尬,总体还行吧。
看此部电影的最大乐趣——细数那些出镜的香港演员的名字。如果这是一部港剧,能凑齐这么多明星配角,那肯定比这部戏精彩啊~~
小燕子出身的赵薇 在历经胡萝卜回春当导演当妈之后 回归到喜剧中来 展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凝练和成熟 然而喜感却没有打折
楼里好看。女神太文艺,歌....有点多,结尾节奏垮掉。但我有笑啊
什么乱七八糟的,就知道消费前作
香港演员被这么用 差评!
给一分两分我不大懂啥意思。我心里分数6分,10分冲一冲吧。港囧里面有时代性代表性,很浓的香港味道,包括一开始快速化的镜头和配乐很不错,但是呢港囧不算囧,鸡汤也没灌好,赵薇演得太过随意了。至于荤段子也只有那么几个片段,盯着不放的人只能说这是你们思想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