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细腻了,不能理解怎么这么会拍这么会写,每一个情节都和女主狠狠共情…因为觉得记忆永远会模糊,所以想要用文字最精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
在95页文字的processing后,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看自己的初恋,发现她和任何人一样原来只是平凡的Piece of shit。
于是故事变成一本书被出版,那些私密的情节突然不再只属于自己所有,于是所有回忆变得陌生,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终于意识到,心理医生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在倾诉后也仍然无法和自己共情,随后夏天来了,迎来蓝色的天空和晴朗的太阳。
成长就是这样吧,美好的少女心事与暗恋,先是在回忆里反复温习,又成为随身携带的小狐狸优盘,最终可以被丢弃和遗忘,也终于可以和曾经自己憎恨的想象中的情敌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咖啡。
喋喋不休的旁白像缱绻的心事,回忆和现实并行,中途看的好疲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流眼泪。
我也像女主的婆婆一样,在荧幕外感叹年轻真好,被爱真好。
“如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婆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
和妈妈,外婆有一所冬季的度假小屋多是一件美事,我们人人都该来一间。
在那小屋里,高中女孩窝在温暖的被子里,从一本类似法国版《小妇人》的书里寻觅到一点对爱情的渴望。
书中的老师会在送走女孩时“把围巾在她脖子上绕三圈”。
说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日常围着一条绿色格子围巾,她想象着这个画面,温暖情愫在身体里流淌。
她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名字和她很相似的女老师,那种在小屋里暂时搁置的暖流又涌现了出来。
老师是一个艺术家,谈吐落落大方,人生经历丰富且很酷,更重要衣品极佳。
她的话被别人打断,又被老师温柔接上。
她的视线捕捉老师,在学校每个角落都期待她的出现。
她看老师的毛衣,想柔软衣物搭在肌肤的感觉。
老师的存在让她在意,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她反复琢磨自己的 ootd,怎样的装扮会引起老师的喜爱。
她在上课与老师的互动中,近乎列文虎克地挖掘只属于自己才会有的重视和优待。
“老师问我问题时候的态度和对别人不一样。
” 有一个要参加家庭改造节目的妈妈和恋上某个人哪一件事态更严重。
对于三十多岁的我来说,我选前者,而对于女高中生来说,后者把她的世界都卷入了漩涡。
单恋带来的更多是想象和猜忌,在看到某人后的欢欣背后也伴随着不确定的酸涩。
她嫉妒那些人送给老师围巾投其所好,脑补老师带着全班所有人去编织独独孤立她。
心里一定是时刻暖暖地刺痛着的吧,她在梦里与老师赤诚依偎,又在醒来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好难受好难受好难受,一次有这种感觉吧,有什么在胸腔里,拿不出来,不能告诉别人也没有出口的感觉。
她终于走向了老师的家,之后去了九次。
是我最爱的一段。
她骗妈妈后偷偷前往,一路走天一路暗下来,玻璃幕墙办公楼随着天色变暗,logo 亮起来,随着走近老师的公寓她的心也亮起来,她走路的时候一直是带着笑意。
这段路程走的时候得多享受,很远很近。
“每去一次,就对路线更熟悉了一点,多占有了她一点。
”楼梯那么长,长到走的时候就可以铺垫好该如何告白,又在走到家门口时候,在和她的拥抱里把勇敢的念头融化。
在温馨单人公寓里接近她,已经很幸福了。
公寓很暖,不像家里那么冷,她们只是坐着聊天,编织——即使没有那么喜欢编织,就已经被填满了。
虽然只去了九次,但是也不多不少了。
她把故事写成九十多张文字,带了些自己的虚构,算是留念,用文字留住这段时间的自己,也与一段时间的自己道别。
她有那么有趣开明的外婆和妈妈一定是我们这些东亚人羡慕不已的。
虽然妈妈一开始出于母亲本能的担心她被侵犯,但是也会再次阅读试图走入女儿的文字,走入她的内心。
她们喜欢她的文字,并打算发表。
电影里一直穿插着女孩在一个户外坐着,手里摩挲老师送给她的礼物,一个狐狸u 盘。
她表情凝重,看似陷入沉思。
还是有一些想念老师吧,还是会在梦里梦到吧。
母亲约了老师出来喝咖啡。
老师读完文字后,有些不置可否。
她多少应该感觉出一点暧昧,但是也就停留在了表层的感觉。
这时候坐在电影院的我,心里突然也有点失落,原来被偷偷爱着而不自知的人是那么潇洒和强势啊!
也可以无辜的以连珠炮的“不知道”“没有啊”把自己变成故事外的陌生人。
这是一部细腻无比的电影,更像是一部有画面的文学作品。
听着电影里女孩的文字念白,她的情绪都像是一线溪水一样透过女孩的有些低沉的声音传递到心坎里。
透过她的诉说,好像也跟着她回到了年少时,偷着爱慕某个人,在学校里眼睛满世界找寻那人身影的时候。
我的步伐跟着她,走在傍晚的路上,想到了几条越走越熟悉的小路,也是在五六点亮起光。
这种感觉,是有点梦核的,一切都在心里某个地方没有消失,蒙着氤氲雾气,雾气后面是周五晚上 qq 上线头像发光,和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再回忆起来所谓的喜欢,好像都是自己的一场独角戏。
因为羡慕钦佩对方,而希望自己得到对方的认可,希望变成和 ta 一样的人而已。
在梦里,幻想里,都是那么单纯地喜欢着,好像用这种方式也可以把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电影里女孩对老师的情感也极为纯粹。
纯粹到在现在时代,你也丝毫不会在第一时间把它与 LGBTQ 之类的词联系起来。
也不会因为在事实层面,俩人之间固有的师生层级关系而不适。
她们之间不过是两个人,某一刻相遇,而其中一个碰巧被另一个吸引。
更可贵的是,在女生的家人眼里,也是如此。
通过女孩家人的聊天能感觉到她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是认真在思考,讨论。
而不是把它是中学生的单相思而定义为“幼稚”的,也许是因为妈妈和外婆自己本身也是很真诚的人,哪怕脸上爬上皱纹,也还相信着爱最本真的样子,(也还期待着北欧金发爷酥的大宝贝)。
即便是现在的她们也还敢去真感受,去扑上去,让自己放纵和后悔吧。
结尾处,女孩好像成熟了一些,可以泰然和大人辩驳,甚至可以忽略那枚 u 盘,仔细想想,本视若珍宝的礼物,本身可能毫无意义只是哪里随便得到的赠品。
最后我们都得承认曾经以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也不过是别人都有过的普世经历。
看到她走进阳光,真实地感到了一阵轻松。
像是长期蒙在被窝里看日记后,探头出来呼吸到了一口外面的空气。
我跟着为她高兴,这是成长了一些的感觉吧,即使那个人还是会在人生中想起,但一定不会在心悸,也不会再沉沦。
更了解自己一点,让自己更完整一点,以后再爱上别的人也更坦然一点,便是那人的意义的。
看这部电影是在艺海剧院,出来的时候下雨了。
走出来还回味着电影里的余韵。
大约二十年前,是中学生爱看郭敬明的时候。
我在家附近的书报亭买了一本《漫友 story100》,在艺海门口等公交的时候看。
其中落落写的一篇名为《是梦境与我为邻》的文字让我喜欢不已,一样是说的高中生暗恋的故事,一样的沉默注视,兀自心跳。
同样是梦,相似的情节,同一个地方,像是一种宿命一样汇聚在这个雨天。
落落的这篇文章我看了很多遍,至今还记得开头的第一句。
“昨天的梦里,有一辆出了故障的自行车。
”今天的电影里,有一座雾气中的桥,外婆的梦里,她在着火的桥上穿过人群,并惊醒。
女孩说“外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我读不懂外婆在渴望着什么。
也许是在忏悔什么?
只是猜想第二天醒来,她还会继续写下去。
女孩也一定会接着写下去,写之后造访她人生的人与事。
而我也拜她所赐,在这一个多小时里被她的文字拥抱,重温了我自己的白日旧梦,想起了我也曾丢弃的 u 盘。
而那,已经不再重要了。
她也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6.14 27th siff#2怎么会这么美这么会写台词呢,拍这部片子不仅是拍了个电影更是写了本小说。
好的让我在冻成冰窖的艺海+早起赶路的胸闷下依然幸福落泪了😢开头大段的独白并不让人感到厌倦,只是不知不觉就跟着进入暗恋心事,就这样陷入又敏感又悲伤又幸福的像毛线球一样杂乱的情绪中沉浮。
中段自然接入三代母女间的价值碰撞与情感交汇,细腻有趣的同时止不住艳羡北欧女性主义发展之超前...东亚小孩怎么都无法想象把自己暗恋同性老师的小说拿给妈妈外婆看这样的事,震撼又羡慕...*ps此处也贡献了超多精彩道真的想鼓掌的台词啊!!
”从性侵到女性主义标杆,你这跨度也太大了”。
”我爱上一个女的就是女同了吗?
””你这完全是queer awakening指引啊!
”结尾的处理更是无法言说的喜欢!
曾经深陷其中的暗恋对象不过平平,一切刻骨铭心的情感也终将归于平静。
而男心理医生无法理解,只一味试图提供解决方;男朋友无法理解,只一味搂着我自拍。
最终的最终,我其实根本不喜欢针织,U盘不重要,男朋友的等待也不重要,此时此刻我只想和眼前这个人去喝一杯咖啡。
1.标准爱欲入门//让我想起了k告诉我的儿童时的目光,无法用造作的美丽或宝贵来称赞/矫饰,而这本身亦远非恶事,就是很朴素又清晰的一种感觉2.像坐在一卷长长的卧铺火车里Johanne就这样说啊说啊我的身体和自己的心被抛下(也带上了一点用来感受颤动)观景又流下一点点眼泪 慰藉继而左右眨动眼睛来分辨,带着不那么郑重但与人讨论谜题就是会留下的微笑3.妈妈和姥姥的侧写 他精通于此且正大光明炫技。
我最喜欢的分两部分:Jo的叙述本身,那是一种包裹的力量;以及妈妈约Johanna谈话后段的那种另一个视角,初以为是补全或推翻,继而添加上另一种ambiguity,爱欲本身的迷人之处 互动的ambiguity,这是一整个故事或许能触及到一些而整个世界关于爱的作品都在恒久自搏的迷人之处。
而最后虽然真相未定,但更一无所有,更从一开始就对我们交心,更敏锐且对自己不留情面剖白的那个孩子气的声音响起,一种信服和堪称同仇敌忾的推力几不可查般诞生。
他的立场也呼之欲出(然后点到为止(。
)。
也是这一部分,暗处的纹路唤醒和《性》母题的呼应,像偷偷挠肺痒痒一般挠了一下我(先插播出去,性后半段夫妇二人的探讨和凝滞我看完以为得到了答案现在真的得到了答案(大概与 梦 没太大关系 或许有也说不定)4.爱欲的本质是自我感受吗?
我缺少一半不能完全答好,Jo此时的聪明和真切让我超出这个故事地刮目相看,她看得见人们的渴望,她明白缺失与赋予和爱欲本身的区别,虽然或许它们总是相交,难舍难分,但她不放弃分辨,她甚至可以冷静(哦当然不是冷静是充满惴惴魔力和天份)地引诱和当筹码(这段真的很棒,爱是交互的艺术Jo比所有听者都更早且身在其中地体悟,honestly feel it not only indulge delusion 她不止是初坠迷河——被人俯视着品味一个cheesy初恋故事顺带反刍个人感情并美化附会,再感叹这一切真好青春无限——的小孩)。
她看得见妈妈新自由的空虚和落寞,她看得见姥姥的爱(这部分也好有意思一种爱和对自己的教化,永恒之物、语言与神)驯顺和遗憾渴望,她看见Johanna的脆弱和灰色欲望并顺手保护了,她平静地看它们如(不)平静地写下看见自己的爱欲,知晓自己独自保存这段情绪的心绪不宁又如获至宝。
正视一切被书写后无形之物消失那难言明的一点带来的怅然和当自己忡执有形之物,无关情绪与体验又来自于情绪和体验的一种自我艺术能力萌生的非凡(她真的有能力,是水和明辨水的镜相辅相成的力量),并且不遮掩地、坦诚地因此而兴奋一点点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啦又及:这里也有蘑菇!
看着比法国的蘑菇好,喜欢这句话,这个幻想画面:勃朗特姐妹傍晚到天色将黑依然在林子里采鸡纵菌
短评写不下于是第二篇长评诞生了。
刚看还非常不喜欢,一下子就明白了是纯Fi片,虽然是女主比较客观冷静的Fi自我剖析但我仍不关注角色的敏感细腻情感因为我无法共情。
但确实越看越喜欢,太美丽舒适了,几乎是全女性角色,没有男人的生活,美丽舒适的环境。
喜爱自女主第一次找到老师家上楼梯开始,那里用了非常有趣的爵士,在妈姥姥第一次散步姥姥狂骂妈那里达到了顶峰,因为太认同姥姥的言论,后面还念着诗走出黑暗,虽然我厌恶诗,讨厌虚无缥缈的情感表达,但这里还是太诗意的令人喜欢了。
后面感觉女主对老师的感情虽然我无法共情但也真挚动人,特别是最后出门下楼的楼梯,非常美。
不过仍然不是我的故事,太白了。
除了老师是colored以及教师休息室的穆斯林,感觉其他人都纯白的。
且老师在其中也是作为客体的被凝视的。
且从结局的设计上莫名其妙的感受到了对老师的恶意,因为老师形象不够包容博爱。
对北欧最大的坏刻板印象是白,隐形歧视与排外,感觉这部无法开脱这一点,以及自身作为colored倒是也过了梦想在北欧美好生活的年龄。
又想起女主第一次穿过城市去找老师时,讲了穿过的区,老师住的cbd前的一个区似乎是穆斯林聚居区。
同类人愿意住在一起当然正常而自然,但记得女主有提,这不是我们,我们有区别。
虽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从北欧人嘴里说出来有点奇怪。
很难评,白人原罪了。
看的时候本想推荐给一个朋友,以为这种恰到好处的克制的Fi可能得到她的喜欢。
但在写这个影评的时候想起她是生活在欧洲的华人,那么她可能会比我更不喜欢(虽然我还挺喜欢?
),因为她大概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看厌了白人之梦。
这么看来这部的受众大概是北欧本地人(或许扩展到欧美人?
)以及对北欧心存幻想的white fever。
不过我样本不够,欢迎旅居/移民北欧(或海外)的豆友来反驳我。
我一直盼望着这样一部电影,以高度的坦诚述说禁忌之爱,不带任何服务于观赏性的猎奇。
我常常走神,从Johanne的梦转到我那些“不合时宜”的性梦、说不出口但又期待被理解的情愫,我的记忆与荧幕交相浮现在我眼前,I'm lost.真相重要吗?
我的梦、我的幻想、我因为你的举动而发生的遐想、我对记忆的反刍、我对真心写下的文字的咀嚼,不都是我的经验吗?
谁又有资格断言it's manipulation or queer literature? Seriously none.我们多么希望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的风暴,于是书写,既期望共鸣,又祈求汹涌的情感凝结于文字中to its end.可是我怨恨,你怎么会没有察觉到我的爱慕,把自己撇的如此干净、如此无辜;可是我害怕,它真的结束了,留下空虚的我。
好想念挪威啊,想念轻而易举地掏出真心的日子,想念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想念代际间平等的交流。
我也分不清,落下的眼泪是为着这思念,还是为着长久地未能传达的爱恋。
6.15 27届上影节故事的一开场就透露出了资产阶级的精致,芭蕾教室里上课的少女,优雅经典的室内设计,顿挫有度的挪威语发音。
女孩儿的独白让我脑海里浮现出“资产阶级青少年的烦恼”。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独白突然吐槽“要怎么能让姥姥明白,拥有度假的小木屋不是一件寻常事”。
Okay, Im listening.故事的开场是再经典不过的少女心事:高中生对老师的动心。
看见她的时候看见的也不是她,而是她嘴唇的褶皱,肩膀的皮肤,遐想羊毛毛衣摩擦在皮肤上的触感。
在少女的眼中,这个跟她名字几乎相同的年轻女老师,周身始终处于一种氤氲着逆光氛围的样子。
她公寓总在傍晚,里面始终温暖得让人神志怠惰,挂了满墙针织创作,吸收贮藏了属于夜晚的浪漫能量。
少女昏睡前半眯缝着的眼前,是她的双腿有力地、有节奏地踩在羊毛编织机的脚踏板上。
这起初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心事。
为了让它变成一个可以被细致地记住,能被触摸到的回忆,女孩把它付诸文字。
故事里她写下了梦里的景象,坦白的、原始的欲望,甚至细腻描绘出老师皮肤的触感。
一切显得悸动浪漫,又因为师生的身份隐约令人担心。
当然。
没被看见的少女心事,算不上爱情,女孩决定把故事分享给了姥姥和妈妈。
这是故事高潮的起点,接下来是一连串合理又超现实的发展。
祖母和母亲先后读完故事后,陷入了震惊和担忧,但都停留在了这对年长的母女间,没有以任何焦急的方式传达到女孩面前。
这是美好爱情的萌动?
或是少年懵懂不觉被侵犯?
是一厢情愿的单恋?
或是一场觉醒?
三代人的对话像水流一样,涌动摆荡着。
两两发生的对话,让这个故事像一条神秘的游鱼,逐渐从泛着波光的湖面下显出真身。
这场少女心事在真相的模棱两可中,被精心地呵护着,赞叹着,逐渐明朗爱意。
千帆过境后,甚至少女内心纠结的终极命题是: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重复今天的故事。
潜台词是,是否极致的爱的体验也就不过如此。
自始至终她和身边人都相信这是一段美好的暗恋,不是被责备,没有自我怀疑,甚至没有身份取向的挣扎。
帮影迷朋友北影节抢这部 🐎一个/day3了咱也是没想到这是第一部自己买票的电影@SHO 果然小语种是我的催眠剂(真的睡绩可查 当然了八部半无法被超越)而且十分密集的台词对话 独白确实是像读一本小说但还是挺喜欢的 母亲和祖母在山林之间的对话 “把flashdance看作是一种罪恶剥夺了我的快乐” 想到身边容易上纲上线上价值的人 不应该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可是现实中对亲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价值观输出并且行为约束(主要是长辈对小辈老师说她关注的只有自己的感受(她作为被幻想的对象被客体化)女主想把这份心情贴身携带 而不是放在云里 记录是一种物品 很诗意 很细腻 挪威的街景和室内设计怎么都这么美 好迷人 让我想起高中时也很喜欢的一个英文老师(戏外与观众的互文:女主妈妈说的 第二次读完她写的以后也有陷入爱河的感觉 从别人的情感照到个人经历)也曾有一个长不见底的备忘录记录关于他说的inspiring的话 各种点点滴滴 觉得青春期懵懂的感情 很强烈 什么都有点像爱情 带着依赖 依恋 却又不可明状 特别是师生 对于这种情窦初开荷尔蒙爆棚的青春期少年们而言象征着智慧 未知 也算是智性恋启蒙了探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也很有意思,妈妈觉得女主被assault了,被manipulated(想到房思琪 可是多少人被pua不自知 不然就没有那么多被骂恋爱脑的人了,当局者迷,但我一直觉得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是被pua)还有女主谈写作的目的,关于圣母玛利亚把她的秘密藏在心底,她却把它写下来。
他觉得记忆是易变的,但是当时感受如果被写下来,就变得很忠诚。
而一旦被写下,就一定有读者,不管读者是否是自己,在被读的过程中又会被曲解 误解,回忆被重塑,虚构和现实就变得模糊。
还是挺能relate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记日记以及每天发生的琐事(看了穆赫兰道后觉得这些琐事或者梦境 遐想从时间链条中打碎再重组就会成为像穆赫兰道一样的东西 很神奇~(等我补完睡过去的那一段再补充)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我挺大触动的:外孙女用旁白说:(奶奶是个诗人)奶奶没有社交,她一辈子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但文字从来没有真正拥抱过她……也许她从心底深处一直渴望着什么……那也是我的渴望……(👆🏻大意。
印象记不清了)(谁有片源,帮我截图这几帧,我想回顾一下台词细节……感谢🙏🏻)——就这么平平无奇的几句话,却让我大受震撼——因为奶奶渴望、女主的渴望、其实也是你的渴望……我的渴望……这甚至就是你我认识的原因,是我与过往人生中无数个“过客”产生过情感交集的原因……那种渴望……它就好像被编写进身体DNA里的程序——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渴望。
那种渴望是什么?
是拥抱,是肌肤之亲…是亲密关系、是性欲望……是一具赤裸的热烈的紧紧拥抱着你的身体……是一种本能。
奶奶和母亲散步时说,她年轻时也有过很多“床伴”但其实奶奶在和妈妈单独散步聊天时提到说,她年轻时有过很多“床伴”……所以,女主表示“奶奶没有社交”,也可能基于她对奶奶了解的不够全面做出的主观判断。
或者客观现实是,奶奶已经到了因年龄而社交受限的岁数…
意料之外特别喜爱。
比起电影,更像一本缓慢展开的文学作品,像某个少女偷偷写在笔记本角落、从未打算让人看到的那种。
一点点下意识的思绪涌动,轻盈、真诚带点羞怯地袒露情感她眼中的世界是各种瑰丽色的梦境装饰漂亮色彩的猪笼草。
和老师的镜头真的太欲了,心脏都随着空气的律动逐渐发酵、柔软...当她溺在那气味里时,她便真正拥有了她
即使客观世界女老师的视角中这一切不存在甚至莫名其妙。
可这种朦胧的依恋,浓烈到超乎常理的暗流在她的主观世界中是真正生根发芽、盛放过的、最终也悄然凋谢“爱上一个女老师,我就是女同了吗?
”即坦白又困惑的诚实,没有草率贴标签,只是把这个问题像糖块轻轻丢入水中,不去搅拌,只静静待它融化,像隐秘的小河悄悄流淌
然后继续困惑,继续爱,继续成长到最后于她而言也仅仅是个“故事”罢了我始终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让人毫无阻碍地“带上”作者的眼睛,看见她眼中世界的颜色、光线和情绪纹理,让你几乎能嗅到她梦境的味道,牵出潜藏心底未解的余温
小仙女一家三代女性都蛮可怜的,思春自嗨文字要送去出版,还没出版就在担心有差评怎么办,哈哈哈哈哈
喜欢故事的结尾,有些打不开的心结,可能看昂贵的心理医生也没用,倒是偶然遇见的一个人,相约去喝咖啡,心结可能自然就散了。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BJIFF2025|我爱我热爱我全情投入,只是因为我充满想象力,我纯粹我透过玫瑰色的滤镜看世界。而不是被我爱的对象就值得爱。回来的路上,一直在听《有心人》,“模糊地迷恋你一场/就当风雨下潮涨”。和现实里的宫琳事件形成微妙的互文。女主角长得很像于佩尔。“谁说我喜欢同性就是酷儿?”,早就在另一个流动的世界了。听到“我们为什么不信仰宗教?”“因为我相信爱民主和言论自由。”这样的对话时,我想起《马卡拉》里卖炭的男人,非常苦的生活,只有宗教能让他活下去。下午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一瘸一拐去看电影,看到了很喜欢的电影。拯救了我的bad day。
被社交网络深度绑定的现代男女该如何将暂时无处排泄的性欲(通过自然裸露而非由于社会性禁忌遮蔽隐藏的排泄器官)转化为永恒无限循环的爱欲呢?站在夫妻双方中间合影「传说」能给《婚姻生活》带来好运,如上帝那般实存着的烟囱清扫工开的药方是,首先(使用语言)击穿打乱性欲结构「对上位者祛魅」然后再通过性爱之间如真似幻的「梦」境(分三阶段:彼此输出长篇大论的爱是爱欲循环结构的初级阶段,彼此输出三言两语的爱是爱欲循环结构的中级阶段,彼此分享静默《无须多言》的爱是爱欲循环结构的高级阶段)逐渐「对下位者赋能」修复重建爱欲结构。不过,这个尚没有得到最高权力机关官方认证就出版的民间偏方也是允许被有「阅读障碍症」的读者打上问号的。毕竟有些「患者」还暂时「无能」做好真正《时时刻刻》欣赏、分享和共创人类智慧结晶性成果的准备。
27th SIFF@大光明。经历过青春期的女性对女主的经历是很能共情的,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完全get不到好在哪里,这剧本真不如做成实验话剧。上一届欧三《隔壁房间》碾了另外两部。
讨厌到都忘记打分。给金熊打一星的第二年。this is worse than a novel.
BJIFF 这个影像温吞贫瘠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你关掉画面只听对白也完全没有影响
乏味的暗恋和自以为是
无聊至极
有着很真切地的情感波动,但为了在结构上完成议论,可倚靠的视点变得很脆,并让情感本身成为了一种被观测的样本,于是最温柔的内核部分被遮蔽掉了。
4月22日卢米埃在场的所有人都恋爱了吧?
BJIFF.
#Berlinale首映# 全半程大段对话/独白成为推进叙事的单一方式,导演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但视听可以做得再丰富和灵动一些。喜欢用这种方式去拍早熟青春期少女的暗恋心事,也喜欢那些三代母女间彼此平等、思辨、偶有风趣的对谈,每次都会感叹:为什么欧洲人拍青春电影可以如此细腻而真实,充满了subtleness of life, 为什么欧洲男导演可以拍出真正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电影。
3.0现在都是话唠片探讨人生,没有镜头语言去表达了吗。那还拍电影干嘛,写文字不就行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 乔安妠泡的茶散开时,我的身体也酸酸麻麻地舒展开了。整部电影都太美妙了。下辈子换我当挪威人。
Shame on Todd Haynes. 只有女孩走路一段可看。严肃的话题全部被避过去了:真正的sexuality,天才儿童的模仿性,自恋者的冷酷。
#SIFF27# 天山剧院厅,天哪果然北欧人均哲学家!这样一部关于少女的暗恋的“小”故事,都能拍出如此的层次和深度,即使旁人眼里的茶壶风波——片中真有一个茶叶在茶壶里“盛开”的普通但拍得很有气质的镜头,是男人世界里的“宏大叙事”的反面,但在年轻的心中从来都是波澜壮阔的个人史诗,它是探索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探索社会、探索与他人关系的可贵的经历,姥姥不愧是作家,显然能深深认同如此女性而细腻的表达、深深理解这种精神世界的挖掘,三代女性的对于青春、爱情、性的观念表现日常化而又无比风趣有想法;心理医生(还很贵)好高级的讽刺结尾,果然在男人眼里你们女人这些小爱情就是这么不上台面居然还出书;片中居家环境太喜欢了好暖和温馨,冬日里在窗边小角落裹在织物里读书正是梦想画面
文本流畅,但真不该对北欧电影在主题上能有什么突破有期待。
看了豆瓣前排的短评,深深叹了一口气,可能是我观看本片时并不处于一种轻盈放松的心境,也或许是走过少女时期我从来就没有真正暗恋过一个人吧。我感受到的悬浮焦虑远超过少女暗恋的愉悦美好。这或许在另一片大陆只是一种浪漫化的细腻平凡,在我看来却不切实际得像童话故事,肥皂泡般绚烂却脆弱。三代女性窝在沙发上真诚平和地谈论属于各自时代的女性主义,这场景太过遥远甚至都不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在灯火灿烂之下夜游城市,奔向喜欢的人的温暖的家,这几个镜头确实梦幻美好。还有唯一能让我会心一笑的就是这个结尾了,年轻真好,随时可以抛下过去开始书写一段新的故事。
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