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冰啊雪啊杀人啊犯罪啊没事儿引引圣经啊画风又好的片子我最爱看了 而且嗖嗖的三天就搞定 不过看到后面就有点像是看喜剧了 这么简单的剧情成立的条件有且只有除了女警官之外的所有人脑子都秀逗掉了加上这个小镇子只有三条主干道 而且最想不通的就是杀人恶魔到底是图个啥 人又没付你钱又没逼着你杀 死气白赖的瞎管闲事儿咋这么有瘾 潮爷的演技没话说 成功演出了一个进击的面瓜 就这样还号称艾美奖最佳迷你剧 我。。。。。
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就没有像越狱那么好看的美剧了呢 so sad
这里可以引用《冰血暴》中的一句关键台词,由角色Lorne Malvo(劳恩·马尔沃)提出:“你知道人类最能分辨的是绿色的不同层次吗?
”这句话出现在一个伪装成牧师的人物与警探的对话中。
“你知道人眼更能看清绿色的层次吗?
”——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也富有象征意义。
从科学角度来说: 人类眼睛中有三种主要感光细胞(称为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光敏感。
其中,对绿色波段的感应最为敏锐、层次分辨最细。
这是因为进化过程中,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需要辨别植物(食物、掩护等),所以对绿色特别敏感,能区分非常细微的绿的变化。
从剧情和象征角度来看: 牧师提到这句话,可能是在隐喻人对某些事物(比如善恶、美丑、生命意义)的感知也是非常微妙、复杂的。
就像眼睛能分辨无数种绿色,人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也能察觉到很多微妙的变化和细节——即便表面上看似单一。
此外,他将自己比作伪装在“绿色”中的掠食者,能够看穿他人的伪装,识别出他们的真实意图。
这也反映了他在剧中作为一个操纵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能够洞察他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马尔沃通过这一看似突兀的提问,展示了他博学多识且善于观察的特质,同时也暗示他像“观察绿色阴影”一样,能精准洞察人性的复杂层次。
绿色在剧中常与自然、平静的表象关联,但马尔沃的台词揭示了平静之下暗藏的危机。
正如绿色既是生命的象征,也可能成为隐藏危险的保护色(如军装、自然环境的掩护)。
通过这个问题,马尔沃实际上是在挑战格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他暗示,如果格斯能够理解人类为何对绿色如此敏感,那么他也许就能理解马尔沃的行为动机和他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伪装。
莱斯特从懦弱丈夫蜕变为冷血凶手,表面是“被欺负的老实人”,实则内心早有恶念;马尔沃本人以牧师、牙医等身份伪装,优雅外表与杀戮本质形成强烈反差。
影片中的人物身处于这种复杂而细密的“颜色层次”之中,却又无法清晰辨析。
他们生活在一个被极寒封闭的社区里,大雪封闭了空间,每个人孤独地困在自己的家庭内部,面对无法与他人交流的障碍。
这种孤立与隔绝,正像是失去了分辨绿色层次能力的人群,逐渐陷入一种集体性的迷失。
《冰血暴》的隐喻是,将整个社会环境转化为一个充满谜团的迷宫,观众与剧中人物需要共同去“解谜”。
这与传统好莱坞英雄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传统好莱坞叙事中,我们几乎可以预期:故事必然以核心家庭的重聚、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为结局。
而在《冰血暴》这样的叙事中,结局并不预设希望或圆满,相反,它揭示的是人类在社会裂变、伦理失序背景下的孤独与困境。
因此,《冰血暴》代表了好莱坞体系中另一种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叙事可能,挑战了标准化、单一化的英雄模式,也为我们理解当代全球电影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参照。
在传统好莱坞叙事中,结局通常是光明战胜黑暗,但《冰血暴》这样的作品却抛开了这种预设,它揭示的是一个社会整体不可见、不可感知的云山雾罩的状态。
故事在推进过程中,观众始终无法获得关于社会全貌的清晰认知,这种不确定性与迷失感成为了叙事的核心。
说到这种复杂叙事结构,李沧东的《燃烧》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它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个循环性的叙事结构,构建出复杂、暧昧的社会寓言。
影片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同时也融入了福克纳《烧马棚》的元素,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叫《燃烧》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一只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原本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这只猫并不那么重要,但李沧东却赋予了它深刻的隐喻功能。
当主人公试图寻找并喂养这只猫时,猫却消失不见;而当他意识到女主角失踪、事情变得不可挽回时,这只猫又突然出现了。
尤其是在地下停车场出现猫的那一幕,实际上已经在暗示——男主人公怀疑中的谋杀并非虚构,它确实在现实中发生了。
尽管如此,他却无法找到任何司法上的证据,因此陷入了一个无解的谜团。
左上角那张剧照,展示的是片中富家子弟收藏在橱柜中的一批首饰。
这一细节也暗示着:影片中的受害者绝不止一个人。
这些首饰象征着那些无声无息消失的受害者们,而故事中,这位富家公子对自己的行径轻描淡写,甚至以一种审美化的态度来看待暴力。
他提到要“烧掉大棚”,即朝鲜边界上的蔬菜大棚,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只是随意而模糊的表达,但实际上隐喻着一种对生命的冷酷态度——正如《你往何处去》中描绘尼禄焚毁罗马城时,展现出的美学狂热与冷酷无情。
他不在乎民众的生死,只在乎燃烧带来的快感和所谓“美学创造”。
影片并没有用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的方式讲述谋杀。
它通过细节隐喻——橱柜里的首饰、与其他女孩的约会、卧室里失而复得的真猫——来揭示我们所置身的这个社会的myth结构。
这种高度间接而又充满压抑感的叙事方式,使《燃烧》成为一部极具张力的现代寓言。
在《燃烧》中,影片设置了大量谜团,这些谜团是以第一人称视角难以感知和理解的。
钟秀等人物不仅无法掌握他人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人生走向也无能为力。
他们的个人命运被嵌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之中,成为集体命运的一部分。
影片仅用短短两个小时,便展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李沧东的《燃烧》已经超越了福克纳和村上春树的原作。
影片不仅在叙事结构上更加复杂,在主题深度上也更为厚重。
他精准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意义,另一方面,却又无法逃脱被谜团包围的无力感。
这种体验,实际上与当下大家的生活状态高度相关。
你可能突然听到俄乌战争爆发了,突然遭遇疫情封城,比如西安的封控;又比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困境,生育率急剧下降,人口锐减,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我们每个人在短暂的几十年生命中,仿佛置身于漫长时间的洪流与广袤空间之中,作为七十亿分之一的存在,感受到深切的渺小与无力。
同时,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通过新闻推送得知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件,而并非亲身感知。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电影导演或艺术家,如何沉淀和回应这些经验?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曾经有个伙计赶火车。
他戴着一副手套,结果掉了一只在站台上,他没注意到。
他上了火车,坐到窗边,意识到自己手上只剩一只手套,但火车已经开动了。
他怎么做?
他打开了窗户,将另一只手套也扔向站台。
这样,拿到第一只手套的人,就能有完整的一副了。
”寻找意义?
张大春曾在《小说稗类》中对寓言作过一通精妙的评论:当一则寓言所指涉的寓意是如此可移易或可反转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将之视为一种教训或真理的载体?
或者,寓言结尾处的寓意部分——也就是一再以“这个故事说的是……”形式所带出的那段话,只不过是寓言作者或编者为了让一个现实世界中无法存在的荒诞故事(如:狐狸请鹳鸟吃饭,青蛙想和牛比试身躯大小等)能够和现实世界容有较多的“意义上的联系”而设计的言说而已。
在此基础上,他更进一步,议论起小说来:人们无法想象小说像一个力士所干下的“无的放矢”的勾当。
一部小说容纳了多少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角色,他们却像现实世界中的活人一般说着人话,干着人事——这难道不比狐狸能请鹳鸟吃饭、青蛙比牛更肥大之类的故事更加荒怪吗?
正因其荒怪,小说也就犹如寓言一般也有了它符号学上的需要:它必须具备一个寓意,它必须有所指涉,它不能一箭射出,不知所终,它得落在一块可以供读它的人为它画上靶位的墙上、地上或者什么东西上。
如果说应试教育害人的地方有哪些,首当其冲的一条或许就是令读者、观众总是不由自主的在其所读、所看的作品中寻找意义;妄图在阅读、观看完毕后能想出一条“所以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的结语。
然而,倘若每个故事都能如此简单的归结成一句金玉良言,那作者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地去构建那些庞杂而精致的剧情?
在这寻找意义的旅途中,我们会不会错失了作者暗藏在“罔两”之处的其他趣味?
个人以为,文首的寓言是对《冰血暴》第一季最为精准的总结(让我们小心那种想要给万物赋予意义的本能):讯问完毕,莱斯特犹疑着向门口走去,他心中有一条辩解想要告诉莫莉:“我绝不是你想象的那种人,那种(邪恶的)野兽。
“于是莫莉给他讲了这个小故事,这个模棱两可、意味不明的关于手套的故事。
我曾对这个故事困惑不解。
在听完这个故事的一瞬间我有一个想法,我认为莫莉的故事是个反讽,那个扔掉手套的人虽然说着,“捡到手套的人,就能拿到整副手套了”,但这不过是自我安慰——因为仅剩的一只手套于他无用,还让他显得很蠢。
对我来说,这符合莱斯特转变——从开始的懦弱、胆怯到最终的精明算计、自我陶醉。
当然,我的看法显然非常小众,与网络上的各种解读都格格不入(常见的解读是莫莉将莱斯特比作一只手套,马尔沃则是另一只等),不过这应该恰是本剧的魅力所在——“作品摊展开来,其中不尽是可兹辨识的明确答案,不尽是借由种种知识工具所能垦掘出来的符旨或意义;铺展开来的还有‘罔两’(这个‘似是而非也’的名字)和‘景’(这个‘似是而非也’的本质)一般的奥秘。
”(小说稗类 P62)荒诞《冰血暴》有其荒诞的美感。
自第一季起,剧作者便不依不饶地在片头打出那个巨大的反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荒诞一词于存在主义中预示着生命无意义、矛盾、失序的状态。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第一个章节便讨论了“荒诞与自杀”:“自杀,在某种意义上,像在情节剧里那样,等于自供。
就是自供跟不上生活,抑或不理解人生。
……所有想过自杀的健全人,无需更多的解释便能承认,这种荒诞感和想望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
”哲学意味上的荒诞总是脱不开与死亡的纠缠。
在一个没有“至高意义”的世界里,寻找活下去的理由看起来应是重中之重。
然而,即使精神上认知了生命的无序,肉体却畏惧毁灭,这矛盾所诞生的罅隙,便是荒诞寄附的空间。
有人将马尔沃形容成恶魔,一个在人间引发堕落的魔鬼,冷血、无情。
不过,在我看来,他不是 “恶魔”、“魔鬼”,也不是加缪笔下指向普通人的“荒诞人”,他是“荒诞”本身。
他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游离感——虽然剧作者在其谨慎的逻辑框架下将其包装成一个合理的“无所不能之人”(至少在第二季和第一季前九集中是如此),但他的形象始终是不可信的——他宛如一个寓言,利刃般直直插入生活,刺破生活安全的表象,以冷酷、轻蔑的姿态向众人发起挑战,要求他们思考,打破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将他们导向死亡。
盖斯第一次拦下马尔沃的车,马尔沃说:“我们可以那样做。
你找我要文件,我告诉你,这不是我的车,是我借来的……看看事情会怎么发展。
我们可以那样做。
或者你可以回你的车,然后走开。
”“我为什么要那样做?
”“因为有些路你不该走。
因为地图上以前会标明‘那里有龙’,现在不标了,但那并不意味着那里没有龙。
我告诉你会发生什么事吧,格林利警官,我要摇上车窗,然后开走,你就回家去找你的女儿。
每隔几年,你会看着她的脸,知道你还活着,因为你在特定的夜晚,选择不走特定的道路,你选择走向光明而不是黑暗,你明白吗?
”盖斯是个知足的人。
冰天雪地中,他坐在警车里喝热咖啡,通过对讲机与女儿聊冰球和作业。
他是个好人,在与马尔沃发生接触前,他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死亡;在这场对话之后,盖斯第一次意识到了生活表象之下的失序,并由此开始抗争——在第五集中,盖斯的邻居向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想要拯救全世界苦难之人的寓言,邻居说:“只有蠢人才觉得自己能解决全世界的问题。
”盖斯则回答:“但你总得试试,是吧?
”。
在我看来,剧作者对于荒诞的看法是批判性的,第二季中,诺琳热爱阅读加缪的小说,把加缪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她对贝琪说:“加缪说知道我们会死这一点让生活变得无趣。
”贝琪则回答:“好吧,我不知道加缪是谁,但我猜他一定没有一个六岁的女儿。
”这与盖斯的剧情似乎进行了呼应。
盖斯与莫莉最终赢得了平静与希望,他们是这部剧集中为数不多获得幸福的人,他们并没有成为加缪的“荒诞人”,而是在生活中对抗,并寻找出路——这也是我理解之下,为何最终要由盖斯去杀死马尔沃的原因,即借由杀死荒诞的代表,而获得一种出路。
荒诞人本剧中,剧作者有意无意地设置了许多“荒诞人”。
最突出的或许是继任的警察局长比尔。
我相信大家在观看剧集的时候会对这个天真的老家伙感到抓狂。
成为局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布置办公室,并在此期间漫不经心的与莫莉交谈:“我要确保你知道应该专注的突破口,查查路过的车辆,找找头上有伤的人,问问隔壁镇有没有类似的案子。
别再烦可怜的莱斯特了。
”对于“荒诞人”而言,“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五集那短暂的清明时刻之后(意识到也许莫莉是对的,莱斯特与一切都脱不了干系),一旦得到了一个更显著、更简单、更符合自己理念的谜底,他便义无反顾的全盘接受,再也听不得任何其他解释,也看不见逻辑上的漏洞。
当马尔沃最终被众人揭示,比尔再也无法躲避这个超越他推理局限的存在时,他便垮掉了。
他说:“这案子结束后我就不干了。
我要辞职。
我没这个胆子。
戴着警徽,看着人们干得出来的事,那种残酷……我以前总是积极看世界,看人,总往最好的想。
如今我小心翼翼,心绪不宁。
这份工作如今让我一边喝酒,一边盯着壁炉。
我从未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思考一些很宏观的东西,譬如事情的本质……我所想要的只是一堆煎饼和一辆8缸发动机的汽车。
”比尔的话显示了他作为“荒诞人”的自知,他曾积极地看待世界,正如加缪所描述的:勇气教他义无反顾地生活,教他知足常乐,而推理教他认识自己的局限。
虽然确信他的自由已到尽头,他的反抗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可能消亡,但他在自己生命的时间内继续冒险。
这就是他的能力范围,就是他的行动,他审视自己的行动,而排除一切评判。
……至于其他的道德(我也指背德),荒诞人只要发现世人一味为其辩护,他就没什么好辩护的了。
但马尔沃的出现却是迎头痛击。
马尔沃有着一种更高层的生活,一种脱离普通人的生活,在某种层面上或许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但这种生活对于比尔来说是不诚实的,或者说是无法接受并被理解的。
除了比尔之外,此类“荒诞人”在剧中比比皆是。
莱斯特的第二任妻子、莱斯特的弟弟、凤凰超市老板的儿子、警局前台、两个FBI探员等等(第二季最为突出的人物应该是那一对倒霉的小夫妻)……几乎所有那些碌碌无为的非主要角色都沦为了剧作者笔下的“荒诞人”,他们全盘接受自己,活在当下,不相信未来和永恒(甚至不去思考这些),也不寄希望于上帝,而这积极与热情在马尔沃的轻蔑前显得可悲与可笑。
总结欣赏本剧的大忌之一,或许就是想要在所有这些零零总总之中找出那个“这意味着……”的结语。
“伟大的作品,其蕴涵的意义总比有意表达的要多。
”这亦是我对本剧的看法。
所以最后,我想总结一下第一季里一些好玩的意象,以此收尾:1、 莱斯特家的海报
2、 超市办公室的王冠背景,与之后家中的彩绘玻璃对应。
3、 比尔的办公室
内容有大量剧透,请观看完第一集之后再阅。
我喜欢看这种关于中年屌丝危机的片子,他们曾经选择了屈从,隐忍,放逐自己,随后终于了解到自己的命运,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不归之旅,当然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张单程票。
《绝命毒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同的是老白是因为癌症让他开始觉醒,这里Lester是因为遇见了一个特别的杀手。
而正好,两片的导演都是亚当·伯恩斯坦。
先来说说男主角,Lester工作于一家保险公司,跟妻子结婚18年,无子嗣,收入微薄,相对于自己发达走上人生大道的弟弟,活脱脱就是一个笑话,长期的卑微与周围人对他的打压,让他神经质并且开始失控。
当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Sam羞辱Lester的话语就知道,他不是一个善于反抗别人对他不公的人,他会找阿Q一般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伤口。
他是个懦夫,正是由于他日积月累的软弱、不反抗与默许,导致了他的现状,他没有为自己寻找一个出口,在死胡同里面游来荡去,逆来顺受。
而当杀手说,我帮你杀了他吧。
他依旧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的阴暗。
他唯唯诺诺地默许杀死了Sam,其中必然有恨。
当积压的愤怒与不安终于找到一个对自己来说合理的出口的时候,那种不可抵挡的冲动就要择人而噬了。
正如杀手所说:我们是猩猩,我们具备兽欲,我们也许觉得这个社会拥有规则,实际上大自然里面这些是没有的,唯一有的就是弱肉强食,物尽天择。
杀手就是电视剧版,而且冷血且神经质的Chigurh(《老无所依》中的杀手)。
片头用用盗来的车装载自己的暗杀目标,让其在冰天雪地冻死,随后去医院教化Lester,去见Sam和他的儿子,去旅店住宿捉弄那个被旅店女老板训斥的男孩,打电话去让Sam的大儿子杀死小儿子(他在播种仇恨的种子,或者说他在玩人性的游戏);最后接到了Lester的电话,来到他家杀死了警察局长,开车超速用言辞逼退了来巡查的交巡警。
这个角色富有神秘感而且充满魅力。
就在这样一个小镇里面,几乎所有的男人都被女人逼得压力山大:Lester被老婆辱骂,说他是个中年屌丝(loser),一事无成,连做爱的时候都得闭着眼睛,想象成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在操她。
被枪杀的警察局长(Chief)被自己怀孕数月的老婆,一直在折腾婴儿房的底色。
即使是被杀的Sam,他出去嫖娼也可以理解成是他那欲求不满,风骚妖娆的老婆逼的。
所以,Lester在修理洗衣机失败之后,做了一次“真正”的男人,用锤子多次锤击自己妻子的头部,杀死了她。
他一边忏悔,一边发泄自己的愤恨,委屈,不安。
修理洗衣机失败只是一个诱因,在杀手杀死了Sam,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他就像一头困在囚笼之中的凶兽一样,得到了自我解放。
多年来的积怨得到了释放。
长期压抑扭曲的内心迸发出嗜血的渴望。
而警察局长如果不是因为那几桶破油漆,也许今晚就不会去Lester家里,也许就不会有自己的惨剧,可是世间哪有那么多也许。
而嚣张无度,喜欢欺负老实人的Sam,也终于死在了女人(妓女)的身上。
What If You‘re Right,And They’re Wrong?
当你想做个属于自己的普通人,正常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办不到的时候,你会不会也恨这个世界,让其他人也了解你的痛苦。
反观中国,情况并不比美国这种情况好上太多,我们就像坐在一个慢慢接近临界点的高压锅之上,想想66-76的惨剧。
我们并不遥远,何况我们还是一个屌丝之国。
PS:我没看过电影版,对科恩兄弟也不甚了解,若有遗漏和错误还请补充和改正。
人类动物园1 动物园Desmond Moris在他的书<人类动物园>中曾写道:“人类是现代都市-这座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
”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而是各种type的动物组合成的混合体。
在这个eat or to be eaten的世界,有的人是predator,有的人是prey。
有人在食物链顶端作威作福,有人在底层苟且偷生。
有人为了觅食辛苦劳作,有人靠盗取他人的食物为生,还有人寄生。
如果这个说法还有些道理,你是哪一种动物?
2 狼Lorne Malvo是狼,他曾说: "You know what wolves do? They hunt. They kill."他长着冷峻的面孔。
穿灰色的衣服。
他有着敏锐的嗅觉,锋利的牙齿和武器。
他残忍而嗜血。
以杀戮为生并以此为乐。
一次偶然的遭遇,狼遇见了人类。
当人类走到他身边,狼凭着敏锐的嗅觉,立刻察觉到,这是动物园中,非常罕见的品种。
这个人身上没有动物的污浊之气。
他不像其他在欲望中打滚,只知道eat or to be eaten的兽类,他拥有智慧,懂得爱与慈悲。
人类由高级动物猿类进化而来,他们不仅有着高级的智商,并且具有其他动物不具备的情商---love and charity。
猿类不猎食其他动物,以植物为主食,以家庭为单位栖息。
猿类不猎食其他动物,但为了生存, 它们能够辨认出躲藏在绿色丛林中,各种伪装的predator,而躲避它们,因此猿类的眼睛,能够看到更多层次的绿色(more shades of green)。
猿类进化为人类,嗅觉退化,但保留了能识别猛兽的,智慧的眼神。
因此,当这个人类一眼看到Lorne Malvo,就知道他是狼。
即便是猛兽,也对人类充满敬畏。
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狼对人类除了敬畏,还有一些羡慕,羡慕他们清新纯洁的气息,和爱的能力。
而他自己,除了狩猎和杀戮,没有其他任何事情带给他快乐和喜悦。
当狼听到人类的车上对讲机里传来小女孩叫爸爸的声音---这个人类是个单亲爸爸。
狼收起他的隐藏的武器。
他对人类说,回家,回到你女儿的身边。
人类惊讶地看着狼,在他眼前走掉。
再一次和人类交锋,是在另一次狩猎中。
狼被另外两只猛兽追猎,暴风雪中被夹击。
狼故意割破自己的手,假装受伤,找到躲藏的地方。
狩猎除了需要力量和武装,也需要智商。
一只猛兽上了当,追着血迹找来,被狼伏击割喉。
狼走出来,寻找另一只猛兽。
暴风雪中,忽然他看见了另一个人类。
这是一个女人,她的出现让狼莫名的胆颤,凭着直觉,他知道她是职业猎人。
猎人的工作是追捕猛兽,保护自己的族群,并维持动物界的秩序。
真正的猎人,除了有辨认不同层次的绿色的眼神,还勇敢而坚定。
这个女人是一个真正的猎人。
猎人向他举起了枪,但倒下的,却是他背后准备向他袭击的另外一只猛兽。
趁着这个缝隙,狼逃跑了。
逃离了猎人,逃离了这个城镇。
3 狐狸狼遇见狐狸也纯属偶然。
狼在一次狩猎中受了轻伤,在医院的候诊室,坐在他旁边的是被其他猛兽欺负的狐狸。
狐狸个子很小,穿着耀眼的红色的衣服。
狼虽然凶残,但并不欺凌弱小。
他一般不玩弄猎物,而是直接把他们杀了。
听狐狸诉苦,狼忽然一时心血来潮,要替狐狸出头,杀了欺负狐狸的猛兽。
狩猎是他的爱好,尤其是猎猛兽。
狼的出现和励志,激起了狐狸的兽性。
狐狸知道了自己也是动物,也具有攻击性。
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杀了长期喋喋不休看不起自己的老婆。
然后撞墙装死。
并栽赃给光鲜耀眼,一直看不起自己的兄弟。
狐狸没有狼的力量、敏捷和速度,但狐狸生性狡猾,品格卑劣。
被激起野性的狐狸发现,大部分动物看似凶猛,其实都比他笨。
大部分动物,不仅智商低,且贪婪成性。
狐狸利用他们,和他们周旋,自己获利。
他开始在人类动物园如鱼得水,时而还狐假虎威,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胃口越来越大,最终向曾帮助过他的狼挑战。
4 结局狡猾的狐狸,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女猎人找到了狐狸和狼之间的联系。
她设下陷阱,以狐狸为诱饵,要将到处杀戮的狼捉拿归案。
狼将计就计,重新回到小镇,寻找向他挑战过的狐狸。
在小镇的咖啡馆,他看见曾经遇到过的两个人类的照片。
这两个人类因为寻找狼的踪迹而相识,走到一起,现在是一家人。
看到照片,狼的心里泛起一种奇怪的温馨。
他非常满意自己在人类的世界里所起的作用。
大雪天,森林,狩猎场。
Game On。
处处凶险,步步心惊,一不小心,狩猎者可能变成猎物。
狼攻破了人类的防线,但却低估了作为诱饵的狐狸,不小心步入了狐狸的陷阱。
狼倒下,狐狸举起枪来,但狼反应更快,飞刀过去,吓破了胆的狐狸转身逃掉。
狼艰难逃离陷阱,回到自己的巢穴。
受了重创的狼,拿出医疗器戒,开始为自己疗伤。
忽然他看见窗外雪地里,走过来一只和他一模一样的,孤独的狼。
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这时候,人类出现,站在他面前。
有人狩猎,而有人守猎。
这是狼曾经遇见的第一个人类,他放掉的那个。
有着清新的气息和纯净的眼神,能够识别多种不同层次的绿色的人类。
这个人类不是猎人,他不喜欢杀戮,但他必须杀掉狼。
因为他要保护他爱的女猎人。
有人狩猎为了食物,有人为了血腥和杀戮,有人为了爱。
狼死在人类的枪下。
他很满意这样的结局。
作为熬了几夜观看这场大狩猎的观众,我也很满意。
并向今年的神剧致敬!
The End
每集开始都号称基于真实的故事,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根据科恩兄弟的说法: “There are actually two little elements in the story that were based on actual incidents,” Joel Coen told HuffPost.“One of them is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a guy, I believe in the ‘60s or ‘70s, who was gumming up serial numbers for cars and defrauding the General Motors Finance Corporation. There was no kidnapping. There was no murder. It was a guy defrauding the GM Finance Corporation at some point.”He continued, “The other thing based on something real: There was a murder in Connecticut, where a man killed his wife and disposed of the body — put her into a wood chipper. But beyond that, the story is made up.” 注意到没有,只有两小点是真实的!
注释:摘录来自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coen-brothers-fargo-true-story_us_56de2c53e4b0ffe6f8ea78c4
每集开头都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经过任何改动,除了当事人的姓名。
所以我是带着这是个完全忠于现实的态度来看的。
结果看到最后漏洞百出,非常失望。
1. 杀手从头到尾装逼的表情令我十分不快!
2. 我想不明白那个杀手为什么会帮一个陌生人杀人,仅仅因为保险推销员向他抱怨了几句,他就义无反顾的助人为乐??
好吧,姑且理解为他喜欢打抱不平。。。
3.杀手绑架那个欠债的职员,手法简直是侮辱我的智商,大庭广众之下不蒙面,很装逼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就把人拖走,那个欠债的职员办公的位置楼层很高,也不知道他怎么拖着那么重的人下的楼,和躲过门口的警卫把人拖走。。。
太狗血。。
4.警察发现了那个欠债的职员冻死以后,回到他所在的公司调查,竟然只有一个监控拍到了疑犯。。。。
而当杀手被抓到后傻子也能看出来监控录像和杀手是同一个人,而警察愣说监控录像太模糊了。。。。
好吧,就算模糊,也应该请当时被杀手绑架员工的公司去问一下啊,在那集里,至少有5个人近距离看到了杀手的真面目而警察也询问过他们事发情况,都请到警局里认一下人啊。
5.更狗血的是,杀手一个人拿个冲锋枪堂而皇之的跑到写字大楼连杀23人。
那个黑帮老大随身至少带着4名保镖,而且我估计还有更多的保安在楼里,他竟然毫发无伤,用了总共不到5分钟的时间。。。
超人啊!!
而旁边的两个FBI在对面马路的车里对旁边楼里发生了5分钟的枪战而且时不时还有子弹从玻璃中射出浑然不知。。。
太狗血!
而且没有一个楼里的摄像头拍到杀手,只有楼外的一个ATM机的摄像头拍到杀手,同样很模糊。。。。
6.拉斯维加斯赌城的激情杀人,吐血啊!!!
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去过的都知道,摄像头到处都是,到处都是保安在盯着。
那个杀手竟然在电梯里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连杀三人,还能从容不迫的逃走,那个电梯难道没有摄像头,保安不应该第一时间封锁那个电梯吗?
结果杀手从容不迫的搬走三具尸体,并且清理了血迹。。。。
你当我弱智啊!!
还有很多很多的傻X警察。。。。。
忍不了了。。。。
真实个屁!!
《冰血暴》,一季十集,讲完一整个故事,不留坑。
在这个年代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
也许从这一点上就看出他对于艺术价值的追求高于商业价值-从一开始就打算完成一件艺术品,不为收视率改变。
从故事的角度讲,虽然很优质,但说不上充满巧思。
至少在我观看的过程中,不像侦探小说一样时不时的爆出一句“我操这段故事设计真巧妙”的感叹。
可看完之后,还是对他赞叹有加。
究其原因,在于这部电视剧充满一种调调,换句话说-高逼格。
以下是他高逼格的几点表现:1、“Based on a true story”我一直被这句话骗了,直到故事越来越荒诞,坏人连杀几十口子,我才开始怀疑:美帝真的这么不安全么?
警察这么弱智么?
后来在网友的帖子中证实了我的猜测,果然是骗人的。
可整部电视剧中充满了真实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最后一集小警察遇到了大杀手,一句废话没有直接崩了。
尽管之前已经被剧透了这个桥段,看的时候还是觉得爽。
每每看到好人坏人对质时非要废话一堆浪费优势战机我就无语。
或者反过来,每每看到坏人即将胜利可是非要进行自我剖析结果被反扑我更感到这真是不作不死。
这部剧终于完成了我对于一个正常人面对危机时的状态:坏人直接崩,好人直接崩,一句废话没有。
这才是真实世界嘛。
再说那些警察的愚蠢,关心自己的生活大于除暴安良,尤其是那个局长竟然见到杀人现场会吐,简直是现实中某些骗吃骗喝的公务人员。
并不是说这个故事真实可靠,而是我觉得他有一种莫名的真实感,即便故事荒诞,还是有真实感。
看到我如此词穷你就知道我也没办法说清楚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这确实是我很强烈的感受。
2、隐喻这一招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也经常用到。
莫名其妙的给你讲一个故事,乍听之下不明白,想了一下还是不明白。
直到故事继续发展到一定阶段提醒了你“这就是当时那个故事的用意!
”,你还是需要动一番头脑才能理解个中联系。
忽然想起看到的一条对大卫芬奇的评论:他可以找到观众的G点,得需要琢磨一下才能想明白。
这样你既不会觉得创作者白痴,又会收获智商上的优越感。
我想这是提升逼格的一条十分有效的方法。
印象深刻的隐喻有圣经中的篇章、兔子狐狸卷心菜的故事、手套的故事、狼的出现。
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观赏性,并让人回味。
3、音乐和画面冰血暴,看到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白茫茫的冰雪?
冷酷?
爆发?
是的,以上三点都大量充斥在这部电视剧中。
我举几个最明显的例子,第六集的暴风雪、最后一集的白色冰原、第八集的对着窗户的枪战、拉斯特锤死老婆、电梯中的“Is this what your want?
”这些经典桥段构成了整部电视剧的风格,冷峻而残忍。
音乐我也非常喜欢,可惜虾米上找不到原声。
尤其是主题曲那个低音铺垫紧接着连续有力的鼓点声,简直不能再赞。
以后凡事看到“爆发前的压抑”的剧情时估计我就要自动脑补这段音乐了。
如果说大家讲的故事都一样,那么讲故事的方法便成了创作者的风格,也决定了作品的水平。
而我的判断标准也很简单,能不能将一种感情强烈的传达给我,就体现了他的完成度。
从这点来看,冰血暴做得太好了。
4、黑色感经常看到大家评价科恩兄弟的作品有强烈的黑色感。
黑色感这是个很难定义的词汇。
但我想如果你把上面的几个元素加在一起,就有了黑色感。
如果这么容易说清楚就没意思了,想要体会,还是自己去看看吧。
哦对了,最好再有点冷幽默,逼格就更高了。
比起长篇作品,短篇最大的优势在于容易保持风格的统一。
可缺点就在于他和观众接触的时间太短,还没办法产生强烈的感情。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经典的作品往往都要是长篇-毕竟篇幅和世界观可以更大,观众更容易融进去。
希望冰血暴可以延续这种风格再拍几季。
最后演员方面,杀手和女警察演的最好,马丁虽然也很棒,但确实让人有些审美疲劳。
小汉克斯我也说不上哪里不好,但印象总是不深。
不知道换了他老爸,会能演出哪些更出彩的地方。
观众们就是这样,总能说出不好,却说不出更好的东西是什么,难伺候啊。
看完这个,考虑要不要开始开《绝命毒师》。
To live in an old shack by the sea(And breathe the sweet salt air) To live with the dawn and the dusk The new moon and the full moon The tides the wind and the rain... To surf and comb the beach And gather sea shells and drift-wood And know the thrill of loneliness And lose all sense of time And be freeTo hike over the island to the village And visit the marketplace And enjoy the music and the food and the people And do a little trading And see the great ships come and go And, man, have me a ballAnd in the evening (When the sky is on fire) Heaven and earth become my great open cathedral Where all men are brothers Where all things are bound by law And crowned with love Poor, alone and happy I walk by the surf and make a fire on the beach And as darkness covers the face of the deep Lie down in the wild grass And dream the dream that the dreamers dreamI am the wind, the sea, the evening star I am everyone, anyone, no one.
我们大多数人过着像莱斯特一样的生活,这世界到处是枷锁,煎熬无形却有切肤之痛。
从自小的一张白纸,有人在上面写下规则,这一生都不敢踏出一步。
人性本恶,自私虚伪,骨子里透出的嘴脸都是对他人的不屑,自我安慰,自我寻找平衡点,这样忙忙碌碌的过完一生。
当开篇洗衣机轰隆的嘈杂声出现,就透露出隐隐的绝望,妻子的冷嘲热讽,莱斯特虚伪的笑意,山姆赫斯建立在弱者怯懦上的炫耀,把现实撕碎给你看。
杀手的出现恍如惊雷,他就像行使人间的使者,带着除恶之刀,挑去毒瘤,释放人们心中的黑暗。
这一形象让我不置可否地想到了汉尼拔,他们深知蝼蚁一样的苍生如何挣扎,于是摒弃不值得的爱的负担,不去过平庸的一生,以上帝的姿态睥睨。
"Your problem is you spent your whole life thinking there are rules. There aren't.We used to be gorillas.All we had is what we could take and defend.The truth is,you are more a man today than you were yesterday.""It's a red time,Lester,the life of ours.The shit they make us eat,day after day,the boss,the wife,et cetera wearing us down.If you don't stand up to it,let'em know you are still an ape deep down where it counts,you are just get washed away."这真是招人喜欢的反派,一言一行便让你臣服。
莱斯特一步一步迈向深渊,面临的却不是死亡,而是蜕羽重生。
当他洗脱了罪名,第一步就是搞了山姆赫斯的老婆,被其找上门算账时,还不慌不忙揍了两个胖儿子。
简直完美的转型,他未来的新媳妇说,你真酷。
被诬陷的弟弟的媳妇说,你值得最好的东西。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可是男人坏起来,就谁都不爱了。
人天生就有奴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此已有描述,不过多赘言。
表面平和的小镇背后是血雨腥风,然而人多擅长粉饰太平,茉莉的每一次发现都被人否定,她最接近的真相无人愿意聆听。
最终,她才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渴望真相,他们要的只是一个结果。
于是,莱斯特得以愉快地度过这一年,他努力扔掉的肮脏过往,在再次看见马尔沃时一幕幕重现。
他站起身来,跟他打招呼,故作镇定向他展示他曾经播下的一粒种子已经长成一棵大树。
马尔沃看着他,“这就是你想要的吗”,莱斯特点头,一场屠杀。
表面的平静终于被打破,暴风雪席卷而来。
莱斯特想到过这样的后果吗,他不可能想不到,但他还是做了,这也是他最后的蜕变。
莱斯特送他新媳妇去死的那一刻,他和马尔沃简直重合了身影。
他颤粟着告诉众人,他崛起了。
平庸怯懦的中年男人背后生长了暗翼,他手中的镰刀刺向了带他偷吃禁果的恶狼。
结尾漭漭森林中铺天盖地的大雪掩盖了一切罪行,而罪恶与腐朽之花却遍地都是。
苍天他谁都没有饶过。
以为自己已经学成出师、拥有各种逃脱术的莱斯特,最终却逃不掉那个曾经要吞噬他的冰窟窿。
目测是神剧。只是Martin Freeman就像是。。。炒菜时放进了老干妈,不管是啥菜都变成了一个味道。一看他受委屈,就想卷福怎么还没来。可真急死我了。
原著电影很好看,剧集豆瓣分也巨高,可就是看不下去,弃了
1.life is full of coincidences.2.to be a hunter or hunted.3.it&#39;s really fucking awsome.
剧一般,感觉一直想憋个大招结果憋了好几集连个屁都没憋出来。被B站的神夏粉恶心透了,原本路人都想转黑,四集弃。
年度最佳剧集。
沥沥拉拉的看完了,于我个人来说没太多high点,有几场镜头处理挺有意思、很漂亮。Martin Freeman的演技,最大问题在于:演一个美国人,即便卷起舌头、改掉清晰方正的口音,但举手投足、表情神态、一耸眉、一撇嘴、一缩肩、一顿足…所有的身体语言,都还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有种生硬和别扭。
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死的是谁,直截了当,不加铺垫,前期较后期更为酷炫!少一颗星因为之后越发在意杀手以及Lester杀人后的痕迹处理不到位,而这竟然没有成为加速案发的确凿证据,大部分还是靠deputy Molly的推测,可能是职业的原因过于严苛了哈哈哈哈哈!Lester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掩饰,有时令我发笑,倒也显出他的变态,别欺负老实人,老实人可什么都做得出来。
有些情节蛮搞笑的…剩下感觉是垃圾,浪费我两晚上看这个傻逼电视剧…一星给寓言故事。那些说剧情丝丝入扣的、are u kidding me??
实在搞不懂在拉斯维加斯莱斯特为什么非要去调戏那个大叔
人物没有支撑起情节突变
2集弃 虽然是剧情所需 但实在受不了唯唯诺诺的男主
开始讨厌马丁了,结结巴巴的程式化表演太让人厌倦
警方都是白痴吗……
我觉得真一般啊 华生的演技就没变过 看烦了都 拖沓 生硬
3集弃,not my type
真的挺好看的 还好没有因为那谁弃掉... ps 结尾那个掉冰窟窿里的设定完全不对 才不会是那么好的下场...
ah..ah..ah..uh..uh..uh..舌头给捋直了再说话。。。
四星太多三星太少,唯一喜欢的角色就是Molly了。看短评才知道这么多人是看脸判断喜不喜欢一个角色的LOL,多么幼稚的评价。
开场的节奏紧锣密鼓,剧情层层推进,各路人物的汇拢渐成密网,风雪肃杀氛围;一年后的几集如脱缰野马,就这么收场了,杀手的动机心理仅以寓言和圣经无法很好诠释;Lester的转变欠自然,尤其讨厌Martin Freeman上蹿下跳、语无伦次的夸张表演!超市那条线不会是留给第二季的吧。
还不错,挺有科恩的调调的,明尼苏达风情好评!martin freeman演得太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