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2是个人在星际穿越之后看到过的电影当中场景最让人震撼的电影,没有之一。
成片,卡司阵容,特效,原著改编,配乐,可以说是欧美电影近些年来完成度最高的电影。
看得出来,资方拍这部电影票房的成分一定会有,但比重一定不是那么高。
尽管票房一定不差,但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挑观众,没有星际迷航、星球大战等等太空歌剧观影史的观众恐怕对这个片的理解还是稍微有点障碍的。
毕竟不止一位想看大片的观众跟我表示:“这个电影看不懂”,且表示是当惊悚怪物电影来看的,我也只能表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以及当怪物电影看也是没错的,毕竟沙虫和保罗本质上都是怪物。
其实《沙丘2》且不说原作文笔以及对应现在玄幻小说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仅就故事架构和当时写就的历史环境来看,本质上还是一个揉杂了《大都会》和《阿拉伯劳伦斯》的冷战转热战的中东石油资源的龙傲天故事,毕竟沙漠环境演员装束,香料的妙用,还有欧洲正黄旗的爵位系统、色调处理、姐妹会的技巧和天主教的宗教控制,妥妥的就是西方世界对抗毛子的老套剧本,里面还混着点儿拿破仑的戏份,就连意识形态也带着点儿昂撒殖民其他文明的味儿(当然这个也很难避免)。
再加上王子复仇或者基督山伯爵啥的,始终还是没有离开古希腊悲剧的范畴,剧情改编的也比较合理,看过上述电影和世界石油战争历史有点了解,绝对不会看不懂。
倒是审美这个点上让《沙丘2》脱离了原本龙傲天这个网文水平的即视感,不是说雷德利斯科特欣赏不了,而是维伦纽瓦更有性价比,而且就对原作(or原型)的理解和阐述上,维伦纽瓦这个新世界(加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视觉效果就远远比英伦这个小商户思维局限下雷德利斯科特要好的多,毕竟在加拿大也算是见过天地了,算是第二个境界已经达到了,而且在文化交融的地方长大的人,对多文化的眼界和理解还是稍微优于岛民的。
在个人心中的维伦纽瓦地位已经超越诺兰,其实从《降临》等作品当中也能感觉到这小子绝非池中之物。
最后的配乐部分,汉斯季默还是目前电影配乐的顶配,但是这老头近些年发挥不是那么稳定,个人感觉基本上是属于不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就给个行活的平均水准靠上,不差,能过得去就行。
好在他是书粉,这次就好好发挥一下,算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
观影的时候最好选有音效加成的影院,屏幕也选择好一点的,基本就能盖过所有其他能干扰你的影院小噪音。
无论是剧情饱满度,动作场景以及视觉震撼上,《沙丘2》的水准都要比《沙丘1》要好的多,可以说是2024年甜点级的电影作品了。
希望《沙丘3》保持这样的提升并带来一些惊喜。
最后的最后一定记得少喝水,成年人基本都撑不过正常饮水下的3小时,很容易错过滴滴打虫为代表的精彩场面。
本文有一个大改之后的版本发在“看理想”公号上,这里是我写的原始版本。
《沙丘2》的最后一段,是契妮离开了保罗和他的大银河系圣战,一个人走上了沙丘,召唤沙虫返回故乡。
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契妮那张复杂的脸上——颤抖的下嘴唇,湿润的眼睛,拧在一起的眉毛和倔强决绝的眼神。
如果我们回忆原著,会发现导演维伦纽瓦选择的这个结尾和原著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和更加惊人的冲突。
在这里可以引用一下原著的最后一段话:“你现在是这么说。
”契尼说。
她望着大厅对面的那个高挑的公主。
“你这么不了解我儿子吗?
”杰西卡轻声说,“瞧瞧站在那边的那位公主,多么傲慢,多么自信。
据说她有着非凡的文学造诣。
我们希望她以后可以在那些东西里找到慰藉;除此之外,她什么都不会有。
”杰西卡流露出一丝苦笑,“想想看,契尼,那个公主将空有名分,却会过着不如嫔妾的生活——虽然贵为皇后,却永远无法得到丈夫的片刻温柔。
而我们,契尼,背负着嫔妾名分的我们——历史将会把我们称作妻子。
”原著的结尾同样是以契妮的反应作为结尾;然而,原著里契妮争的不过是保罗身边的位置;而电影里,契妮的出走是出于对保罗的命运的心碎。
这种一致和冲突,隐藏着小说《沙丘》和电影《沙丘》60年纠缠的全部秘密。
一,民族神话以中国人的视角,很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对《沙丘》这个文本如此痴迷。
自从《沙丘》出版之后大获成功,西方就一直想要把它改编成电影;这期间有改编失败的,比如佐杜洛夫斯基的那个版本,虽然电影本身没有最终进入拍摄,但是H·R·吉格尔为本片做的美术设定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科幻影视;还有拍出来的,但是争议不断的大卫·林奇的那一版本;当然还有后来没什么影响的《沙丘》美剧,而作为中国观众,恐怕会对西木工作室(Westwood)出品的《沙丘》即时战略更熟悉一些,甚至可以说最早引进的沙丘小说和故事介绍都来自于翻译的游戏攻略。
当代的中国观众,如果对《沙丘》文本和围绕在这个文本之后的历史不了解,看完电影估计也会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好莱坞会用如此大的投资,如此大的制作,和几乎是全明星的演员阵容,去拍摄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老套故事?
《沙丘》为什么对好莱坞如此重要?
答案也很简单:《沙丘》,本质上是美国的“民族神话”。
指环王里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成为神话。
任何民族的神话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谁?
”而作为已经不存在原住民的移民国家,美国既没有历史,就自然没有神话;它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理念”建立起来的国家,这也决定了美国在它的国家意识中,就是没有基于历史的身份认同的,而只有对于观念的政治认同: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来到了美国,就是一个新的人,这是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美国的“神话”本质上就是进步主义,向前看的;这也是为什么,科幻这一文类能够在美国兴起,壮大并且成长成为主流文类。
因为,只有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向前,而非向后的:美国的民族神话告诉你,你以前是谁不重要,你以后是谁才重要。
《沙丘》就正好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作为文本,它正好出现于60年代。
除了冷战背景之外,它呼应了二战之后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而客观的说,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在拆解旧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中的确是扮演了正面作用;从一战结束之后伍德罗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开始,美国在外交上就呈现出一个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也互相矛盾的状态。
当时的美国,总体来说仍然认为自己是正义,光明和强大的力量,是“山巅之城”,有义务带领全世界进入新的纪元。
1957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也多亏了美国联合苏联帮助阿拉伯世界,施压英法最终放弃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
1962年《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上映,很难说没有受到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影响:真实历史上的T·E·劳伦斯要推动阿拉伯民族得解放,最终还是失败了。
而他的失败,正是一战结束之后英法打破自己推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让阿拉伯国家独立的诺言,用一纸《赛克斯-皮科协定》密谋瓜分阿拉伯世界导致的(联系到同一时期大英帝国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贝尔福宣言》,只能引用小约翰可汗的名言:带英但凡做点人,也不会一点人都不做);假如T·E·劳伦斯本人不是1935年在车祸中去世,而是活到1957年亲眼见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会不会最终感到扬眉吐气?
《沙丘》在1963年开始连载,其最基本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就基本上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翻版:外族主角带着任务融入当地族群,逐渐开始认同和接受当地族群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最终带领当地族群推翻外族的残暴统治。
而这个故事模式,正是美国讲述给自己的一个神话:虽然“我”是那个强大帝国的子嗣,最终我会带来进步主义,带领弱者翻身得解放。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新世界,与旧世界划清了界限。
这个母题,再加上弗兰克·赫伯特对于沙漠生态的深入钻研,对中东文化的痴迷,以及再清晰不过的用香料借代石油的隐喻,60年代对于精神迷幻药物的研究,形成了《沙丘》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文本,最终,变成了美国的“民族神话”。
这个“民族神话”的地位,只需要看后世美国流行文化对《沙丘》的借(抄)鉴(袭)就很清楚了:《星球大战》实际上就是一部把复杂元素砍掉,简化了正邪,融入了美国历史最大荣耀二战胜利的“新共和国vs旧帝国”二元对立的《沙丘》。
而“星战”的民族神话地位比《沙丘》要更明确,更牢固。
至于这个“阿拉伯的劳伦斯”式的故事结构,则成为了后世好莱坞电影里的一个基本范式。
《与狼共舞》《风中奇缘》《阿凡达》,都是这个类型。
那么,好莱坞为何如此重视沙丘,其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美国的民族神话必须要被严肃对待。
这个文本太过于重要,只能交给我们当代最杰出的科幻电影导演维伦纽瓦。
而维伦纽瓦也不孚众望,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有着2020年代当代精神的作品。
那么,60年过去,这一版《沙丘》和小说《沙丘》,有什么是不变的,什么又变了?
二,时代精神在《沙丘》之后的60年,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将这个“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事向自己讲述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我们终究要回归那句老话:“大人,时代变了”。
到了2024年,这一套“阿拉伯的劳伦斯”故事显得那么的老套而反动;而这种老套和反动的核心,就在于,在这个故事中,谁是主体?
神话中的主体,当然是“劳伦斯”,那个白人救世主。
《沙丘》原著里当然也是;所有的剧情都围绕着保罗如何踏上了这条命定的成为“魁萨茨·哈德拉克”的道路,而其他人要么是他的阻碍,要么是他的助力,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主体性的;保罗自己也痛苦万分:“他们之前是我的朋友,现在变成了我的信徒”,但是这种情况是无可避免的。
正如杰西卡和契妮在原著中也不过是帮助保罗,顺从保罗成为天命救世主的两个花瓶罢了。
而由于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本人太过于痴迷于他关于人类命运的那些形而上学的思考,在原著里保罗本人也不过是个“行走的名言警句制造机”,除了替作者说话之外,自己的性格十分模糊。
这就是电影文本和原著文本最核心的区别:电影文本加强了人物的主体性;原著中很多刻画十分稀薄的人物和关系,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大大的强化。
《沙丘》原著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世界构建,在于它详略得当,互相联系,精到,有无穷想象空间。
沙丘星球的生态是重点,为此还有一个专门的人物列特·凯恩斯作为引导来铺陈星球生态,以及详细的描述弗里曼人的文化传统。
至于其余部分,宇航公会,姐妹会,皇帝,整个帝国的政治结构,这些部分的描述都很少,但是都很关键,给读者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人设”,虽然限于篇幅没能展开,但是人设本身足够鲜明就行。
比方说哈克南家族的人设就是残暴,但是如何残暴,家族内部如何具体运作,其实没怎么解释,读者可以自行脑补。
原著中的菲德-罗萨·哈克南,基本上就是姐妹会的工具人——用来在最后给保罗下绊子。
而在电影中,这些角色的主体性被加强了太多,原著省略的部分得以展开,使用红外线拍摄的,纯黑白的哈克南杰第主星不仅在视觉上让人印象深刻,菲德-罗萨的那种纯粹的疯狂性格也凸现出来,让他最后挑战保罗并且失败这件事显得十分合理。
契妮从头到尾,都不相信保罗的那套“天命救世主”的理论,认为这一切不过是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阴谋;这个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存在什么救世主,充满主体精神的契妮,才是这一部《沙丘2》的核心角色。
杰西卡作为姐妹会的成员,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开始选择违反姐妹会的指令生下保罗,就说明了她并不是一个愿意乖乖被人操纵的角色。
与此同时她作为幕后的阴谋家,引导,或者说逼迫她的儿子保罗去走上那条路,在电影的结尾意识到了大银河系圣战的可怕前景,明白了自己做出了极为可怕之事。
保罗自己实际上也不相信这一套东西,但是环境逼迫着他,让他不得不去走上那个他本想避免的道路——如果他选择放弃,结果就是弗雷曼人的失败和厄崔迪家族的灭亡,也就是正义的失败和消亡;如果他走上了那条道路,他很清楚,结果就是贯穿整个银河系的圣战和600亿人的死亡。
他直到最后,内心深处仍然知道,自己的选择或许根本是错误的,而命运扼住了他的双手。
回过头来,正如60年前美国给自己讲述的这个昭昭天命的民族神话那样,这60年来,我们亲眼看到这个神话的破产——美国并不是什么“山巅之城”,它四处挑起战争,在中东推行“民主自由”,留下的不过是满目疮痍。
它宣称自己要解放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到头来最大的压迫者是它自己,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东世界甚至演化出了“抵抗型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形态,而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可没有什么来自先进国家的叛逃者带来先进技术和意识形态最终成为救世主这种神话故事。
美国的宣传和叙事的全面破产,是美国道德破产的结果。
《沙丘》的惊人之处也在于此:如果只看《沙丘》第一部,这确实就是一个昭昭天命的民族神话;但是故事继续下去,主角就走向了他的反面:他带领弗雷曼人进行泛银河系圣战,被压迫者反过来成为了压迫者,保罗身上救世主的一切光环褪去,他变成了暴君——那么,电影可能的第三集,会这么拍吗?
三,还会有续集吗?
比较《沙丘2》的结尾和原著,故事显然没有结束。
电影中保罗的妹妹还没有出生,由安雅·泰勒-乔伊扮演的厄莉娅只是在保罗的幻觉之中惊鸿一瞥。
那么,电影真的有第三集的话,会如何演绎这个故事呢?
弗兰克·赫伯特在第一部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世界构建,许多元素一再的出现在后世的科幻作品上,但是从文本层面上,1是将这个伟大的世界构建与一个老套的王子复仇记故事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美利坚的民族神话”这一效果。
然而必须承认一点,就是《沙丘》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从第二部开始,就开始一路崩坏——这种崩坏是文学意义上的。
从第二部开始,小说的叙事就基本上完全让位于作者无休无止的说教冲动。
就简单的一点可以看出:小说里所有角色的对白以及内心活动,以及每一个小节前面必然有的对书中世界里某本书的引用,全是类似“名言警句”的格式,如果纯论字数,搞不好名言警句占了这个系列篇幅的四分之一强。
无法想象有任何一本书(除了《世界名人名言警句大全》这种)能够做到整本书里都是作者对于人性、社会、世界、宇宙、进化、以及所有一切领域的意见看法,而这些意见看法能够自洽,有价值,不是胡咧咧。
这些所谓的“名言警句”你拆开来看还没准真有点洞见哲理,放到《世界名人名言警句大全》里也不会显得很突兀,但是一合起来就突出一个莫名其妙上下不挨着。
基本上越到后面,书中情节叙事也就越少,就只剩下书中人物不停的思想斗争和互相打机锋了。
能够理解作者对命运预言,英雄和反英雄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想要将这些思考全部推给读者的迫切冲动,但是毕竟小说的核心还是故事,而《沙丘》之所以成功,也主要是成功在它的这个伟大的世界构建上,而不是这套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上。
更别提从2开始,哈克南家族,皇帝,沙丘生态,这些原本吸引人的世界构建要素被彻底抛弃,小说的主线情节就是围绕着保罗和他后代的预言能力打转,彻底成为了玄学。
无怪乎无论是影视还是游戏改编,《沙丘》的改编都止步于第一部——大家还是对沙虫和哈克南人更感兴趣一些。
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测如果要拍第三集,那么《沙丘3》的故事将和原著分道扬镳。
它的主题应该会与原著相近:预言中的英雄如何走向自己的反面,最终成为恶魔。
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契妮会成为主角:她如何对抗已经成为反派角色的保罗。
当然,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根本就不拍第三部。
正如上文所说,在2024年的当下,美国再一次给自己讲述这个民族神话,已经基本失去了意义;就算是第三部的剧情是救世主如何黑化,走向自己的反面,也没有多少人再相信了——救世主黑化不是问题,救世主本身就是问题。
被压迫的弱小民族最终获得解放,并不是一个外来的强加的救世主能完成的,当代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另一点,则跟两部《沙丘》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有关。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幻电影导演,两部《沙丘》已经将他的个人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他是一个擅长于捕捉“不可言说之事”的导演。
所谓“不可言说之事”,就是无法使用文字描述,而只能使用视觉传达的那些,专属于电影特有的东西,在科幻领域,一般称之为“崇高感”;比方说第一部里宇航公会的巨大超光速飞船,还比方说保罗第一次遇见沙虫的那个镜头:黑暗中沙虫直立起来,露出圆形的大嘴和密密麻麻如同毛发一样的牙齿;还比如说第二部里杰第主星上那些黑白色的,如同水墨一样炸开的烟花。
正是这些“不可言说之事”,将战栗的,康德意义上的,对我们无法控制的巨大而可怖的事物的敬重而产生的崇高感注入我们的心灵之中。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没有《沙丘》第三部更好的原因:再让他去展现一个已经庸俗化了的英雄陨落故事,不如让他去拍那部传言中的《与罗摩相会》:巨大的无人知晓的沉默的外星飞船飞临太阳系,人类派出探险队登上这个巨型人造物体……这个故事能将他的美学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不管怎么说,《沙丘》两部都会是在科幻史和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的电影。
我们可以说它是好莱坞科幻电影最后的辉煌;或者是美国民族神话最后的余晖;或者庸俗地说,在这样一个AI绘图大行其道,AI视频制作已经初见端倪的时代,《沙丘》出现在这个时间点,大可以解读出18000字的特殊意义。
但是本文并无意做这种解读。
重要剧透:没有沙虫因为拍摄本片而受到真实伤害。
去年看的好莱坞电影不多,发现印象比较深的几部,《奥本海默》《碟中谍》《旺卡》,主演都在这部电影里重聚了。
为什么要看《沙丘》,就跟为什么要看《封神》一样,拍出来了,而且制作水平配得上原著的地位,当然是能在大银幕上看就在大银幕上看,越大的银幕越好。
故事方面,就是非常老套的天选之子如何走上人生巅峰,听起来就非常爽文,其实也的确是按照爽文的推进方式,只是导演继续维持这个系列的仪式感,让爽文主角开挂的过程不至于显得太过轻佻。
动作戏,跟故事一样,爽了但没完全爽,仪式感压倒一切。
比起展现行云流水的战斗,这一场场打戏更像是物理实验过程的展现。
你做出某个动作,会引发某个结果,这是这颗星球上的物理法则决定的,不管是开枪、放炮,或者短兵相接,都是在进行物理法则的演示。
这不是一部动作片,但是部分动作戏会让动作片影迷很有亲切感,比如保罗领导弗雷曼人从沙中突然跃出执行刺杀,再配合上保罗大部分时间头戴兜帽的造型,很有《刺客信条》的感觉。
弗雷曼人的原型是阿拉伯人,他们服食具有致幻效果的香料,在先知的指引下,向往所谓的天国,这些都跟历史上的阿萨辛派极为相似。
在如今哈以冲突的局势下,这么一部电影像是在声援属于阿拉伯世界的那一方。
然而从上一部延续到这一部的反派哈克南男爵的名字是弗拉基米尔,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同时进行中的另一场战争的发起者。
正面反面,主角的盟友和对手,都是我们的老朋友。
当然,影片后半段主角也通过饮用生命之水,看清了自己与母亲的血脉,果然老朋友们终究都是一边的。
主角的A故事就是一路打怪升级,从受到弗雷曼人怀疑的外来者,最终走上权力巅峰,实现预言,成为天选之子。
维伦纽瓦过往的作品都偏严肃,这次却难得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
哈维尔巴登饰演的斯第尔格是本片的搞笑担当,他与保罗的互动总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大王别慌张》里的土豆和吕严,无论保罗做出什么事情,斯第尔格都能往靠近预言的方向去解释,自圆其说。
维伦纽瓦因其极高的艺术水准和职业素养,常备称为“维神”,但是比起上一位被封神的导演诺兰,他的作品在面向我这种普通商业片观众时,显得不够友好,过于高冷了。
诺兰无疑是更擅长在商业和艺术上进行平衡的。
作为有着近十五年吹龄的老诺吹,我本人自然也是喜欢诺兰多一些。
而本片对爽感和喜感的提升,能看出一点维伦纽瓦“天神下凡”、试图靠近一般观众的尝试。
放下架子、主动示好,但又不是完全放弃自我风格进行一味讨好,这点在我这里还是很加分的。
大部分影片都是A故事和B故事同步发展,当A故事走向死路的时候,在B故事上寻求突破,最终两线交汇,产生爆炸爽感。
本片比较与众不同的是,AB故事线的走向是相反的,一条一路向上,一条一路向下。
保罗的升级开挂之路基本上一帆风顺,中间一度视角切换到本集新登场的反派菲德罗萨,通过塑造他的凶残来试图制造出给主角和观众的压迫感。
但我们都很清楚,他对拥有主角光环的保罗完全构不成威胁。
这就好比拍一部《西游记》题材的电影,中间来一段展现金钱豹欺男霸女的情节,只会让这个角色显得更可恨,但是观众可不会因此就认为这个金钱豹能给孙悟空带来足够的麻烦。
本片的B故事才是波折比较多的那一条。
保罗与契妮的感情线,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内心成长线。
契妮一直鼓励保罗记住自己是谁,保罗也确实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一直拒绝自己母亲的引导,坚持留守北边对抗哈克南人的第一线,尝试融入弗雷曼人,成为一名弗雷曼战士而不是以先知之名驾驭和利用这群单纯的原住民。
保罗做出这种选择是因为他预见的未来中,自己大权在握会导致成百上千亿头落地。
可是当他卷入这场权力斗争的漩涡以后,命运就不由他自己掌握了。
随着敌人的攻势不断加紧,他只有接受天命,团结起能够掌控的所有力量,向最高权力发起冲击。
所以本片主角的内心成长线,其实是一路妥协甚至一路溃败的,于是与之捆绑的感情线,最后注定以分道扬镳收尾。
除了主角和反派视角之外,本片加入了伊勒琅公主的视角作为过渡。
公主跟她的父皇讨论弗雷曼反叛军时,镜头就带到保罗的崛起。
公主跟母后及姐妹会讨论另一个预言之子候选人菲德罗萨时,又带出了菲德罗萨与哈克南一族的视角。
小寡妇这次也算是跟甜茶再续前缘了。
男主提出政治联姻之前,还要对契妮做一番真情告白,渣得明明白白、坦坦荡荡。
《冰与火之歌》受《沙丘》原著影响很大,而罗柏史塔克比起保罗,差就差在这种清醒和克制,差在不够渣。
做个好情人和做个好领袖是很难兼得的。
维维诺诺这对CP近年来一直相爱相杀、相互纠缠,基本上是诺兰上映一部电影,一年之内维伦纽瓦也会有一部作品上映。
去年好莱坞电影充斥着平庸之作,诺兰的《奥本海默》鹤立鸡群,帮电影人和观众找回了一些信心。
今年前两个月的好莱坞大片比去年还不如,希望《沙丘2》也能像《奥本海默》一样发挥提振市场的作用。
两部影片不但有一个相同的女主角,而且还都有原子弹。
奥本海默是研发原子弹的,而本片的保罗直接在哥尼的指引下捡了一仓库的原子弹,只不过这一堆原子弹最后就是爆破了听个响,没有展现出多大的破坏力,算是保罗对公主的求婚仪式上放的礼炮吧。
本片也跟《奥本海默》一样,音效存在感很强,时而响起的隆隆声,加强了上面提到的仪式感,而且汉斯季莫大气磅礴的配乐也几乎跟这种音效融为一体。
本片中弗雷曼人召唤沙虫的泵鼓还总让我想起《奥本海默》里面让人惊恐的跺脚声。
音效的震撼直接导致影院的座椅都跟着震动起来,看的是2D电影,却有4D电影的体验,这波绝对不亏。
之前看新闻说安雅泰勒乔伊也出演了本片,实际看了之后才发现她就露脸了几秒钟,基本上是打了个酱油。
不过她的角色却不是酱油角色。
安雅饰演的是保罗的妹妹阿丽亚,其实存在感还挺强的,只是一直在母亲的肚子里,借助母亲的嘴巴和眼睛与外界交流。
因为香料和生命之水,所以保罗他们娘儿俩能知过去未来,成年的阿丽亚就是出现在这种对未来的预见中。
这里我还挺想吐槽一下保罗预见未来的功能,从上一集开始,这玩意儿基本上就没准过。
当然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是保罗预见了未来以后,改变了行动方针,导致未来被改变了。
可是这样一来就显得这个预见未来功能有些滑稽了。
我个人可能还是更喜欢维伦纽瓦前作《降临》那种命运不可改变、已经预见到结局却还是义无反顾走向它的悲壮感觉。
《沙丘》这个系列基本上集齐了这几年好莱坞上升势头最猛的几个年轻演员,所以才会出现我开头提到的像是去年看的几部电影的主演团建的感觉。
我还挺期待安雅和甜茶、小寡妇这两位同龄人有更多对手戏的,可惜本片她戏份实在太有限了。
走出影厅,第一眼就看到《弗瑞奥萨前传》的海报,本片没看够的话,喜欢安雅的观众过两个月可以看个痛快了。
沙丘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是主角Paul从“志不在此”的公子哥,成长为“天外之音”领导者的人物故事,这种转变伴随着Paul内心世界的变化(从Sensing实感型变成iNtuition直觉型),也伴随着导演维伦纽瓦在电影语言刻画侧重点的转变(从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细节,转向倚重刻画宏大的空间感,氛围感和使命感)。
首先简述一下MBTI人格中S和N的区别。
S(Sensing实感型)指的是更关注细节、证据和事实,而N(iNtuition直觉型)更注重宏观方向、整体氛围和大致感受。
通常说,N人更善于做管理层,他们善于把控大政方针,懂得取舍,不羁小结;而S人是天然的执行者,善于监督细节,想象路径,却常常因为过分拘谨当下,优柔寡断。
从塑造主角成长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沙丘I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锚点,注重通过每一场人物关系的交互,刻画Paul的素养积累,那么沙丘II则是在涂鸦泼墨,为“命中注定”的复仇成功,标配它应有的空间感,氛围感和使命感,大幅削减人物关系的辐射,仅保留部分Paul内心的挣扎。
因为刚好在IMAX看了的两部联播的马拉松,重温了沙丘第一部,就简单拉个片子过一过甜茶的人物成长吧:✪ 保罗 X 厄崔迪公爵(父王)的海崖对谈这场戏,金句是“没有人天生就是王者,而在于责任降临时做出选择的那个人”(大意),这是对保罗天真底色和拥有潜力的描摹;✪ 保罗 X 哥尼(灭霸)教练的“咏春拳对打”这场戏,金句是“我现在没心情和你打”转变成“看来你现在有心情了”(大意),这段是在说保罗是可以认真起来的武者,不是只会一直情绪化任性的青少年;✪ 保罗 X 姐妹会嬷嬷右手试炼这场戏,虽然语言聊聊,但甜茶的微表情表演,配合母亲默念的箴言,也成功将“克服恐惧、藐视恐惧”(Fear is mind killer)这个重要的英雄素养据为己有。
✪ 保罗 X 母亲灭国后在帐篷中清点“遗产”这场戏,母亲抱着保罗,企图再用家族和母亲的姿态安抚儿子,保罗却用“低语”吼向母亲“离我远点,都是你们姐妹会把我变成了怪物”,这里的保罗开始明白无论是姐妹会政治,还是家族堡垒都不可能成为依赖,他显示出一种更决绝的独立倾向。
✪保罗 X 詹米(人菜瘾大的黑人哨兵)一对一决斗这场戏中,从未杀人的保罗终于痛下杀手,这是一场他和“善良与仁慈”,做最后告别的仪式。
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一场戏一场戏地刻画,天真善良而美好如《Call me by your name》中的甜茶,才成长为一个背负使命和责任,饱经自我割舍,拥有“天选之子”素养的保罗。
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对比最近的真人版《降世神通》,同样是遭遇被灭门的悲惨经历,肩负拯救世界的宏大责任,降世神通这个小孩的成长,全然是靠身旁伙伴的点拨和相助,稍微被情绪点燃便可觉醒——————相比之下,“甜茶”的觉醒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说回沙丘第二部,这次的母题无非是“命中注定的复仇成功和长大成人”,在这条悲壮的路上,保罗经历了:融入弗雷曼人共同战斗→驾御沙虫成为领袖→收复旧部获得武器→喝下圣水起死回生→南下神坛当选天外之音→反攻→决斗等几个大的历程。
你会很显著地发现,第二部电影中,保罗的人物关系几乎就徘徊在他和契妮(赞达亚)之间,事实上,契妮也可以看做是保罗诚恳善良的初心的自我形象外化,是那个与黑天使对立的白天使。
✪ 我喜欢片头雷曼人与哈克曼人的这场戏,月食下光线发生折射,如同火烧云般的天空把景深限缩,只留下迷雾沙尘和黑黢黢的岩石轮廓,竭尽渲染出一种孤勇的氛围;
✪ 我也喜欢保罗降服沙虫的这场戏,看他在沙丘的背脊上奔跑,纵身跳下沙虫穿行路径上的缺口,这种“义无反顾”就和这个经典的鸟瞰视角融为一体;✪ 保罗南下来到金字塔般的人群前,穿过层层叠叠半信半疑的信众,犹如一条在逆流中洄游的鲑鱼;保罗进入神坛后,站在高处向弗雷曼人主动挑起禁忌,又轻松雄辩达成统一战线,这个圆形居中的构图,在观看者的脑海中引发一波热血,这就是不言而喻的号召力的彰显;
我发现《沙丘II》对保罗心智的刻画变得“偷懒”了很多,只消一些宏大的画面,一些氛围感十足的渲染,一些功能性的情节推进,保罗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王者,拥有了战力和信众,他最大的敌人不再是纷繁的外在世界的细节,而变成了自己应该选择哪一个大的方向?
是成为战士还是圣人?
是坚守还是去南方?
保罗说自己在梦境中看到了很多种未来的可能,但是都只能看到一部分的未来;当他还是一个奋不顾身的复仇者的时候,他通常选择最具挑战的那条路;当他俨然成长为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他选择喝下圣水,让自己看清所有的选项后,只选择那个唯一正确的选项。
他放弃体验那些成长历程中的挫折和细节了,他终于变得像“大人”一样,更在意宏观的方向和整体的结果了。
这或许是所有最终走向王位,实现复仇的英雄都必然的心路历程,是人类本性中通往“成功”的宿命牢笼,所以看罢难免让人有些怅然若失;但是即便如此,我能感受到维伦纽瓦依然想要把保罗的意志抗争向“诚恳”的初衷上引。
所以保罗会在神坛上用预言而不是杀戮完成自证,他会坦然接受敌人的决斗而不是暴力镇压,所以他需要不停地向契妮做出承诺展示柔软,所以他会用卑微的跳鼠为自己取名……让自己从SF变成NF,保持Feeling(善于共情),保持诚恳,这大概就是维伦纽瓦的解法。
“沙丘”系列总能让人提起《阿拉伯的劳伦斯》。
后者摄影极美,沙漠不仅是一个空间环境,也是一种人地关系,劳伦斯是个outsider,是殖民叙事中的文明冲突的具体化。
提及沙漠,我们总会想到中东,文明刻在人类“基因”里,即使不读相关的书,我们也能充分理解那种人文地理的厚重感。
“沙丘”设定为科幻,却意在复刻历史,它希望自己具有相似的厚重感,并在颇有古典主义美学风格的光影、构图里,极力交待一种想象中的人地关系。
可是,像许鞍华《书剑恩仇录》那般以西北地理叙政治,或者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法老》那样用震撼的日蚀场面再现天赋神权,这种厚重根本就是《沙丘》无法做到的。
《沙丘》的匮乏感究竟从何而来?
我百思不得其解,开始觉得很复杂,后来一想,原因很简单。
它的创作和它的想法冲突了。
它是个幻想作品,它的创作逻辑是“想象中的写实”。
维伦纽瓦几乎在把科幻当史诗来做,人物立场均有对照,每个细节无比清晰,每一粒沙子都触手可摸,仿佛从撒哈拉移植来的。
文化在人地关系里的位置无须赘言。
为了让观众相信这些设定,他不得不通过写实的美术、剧本反复交代一些文化的基础逻辑,以在科幻世界里重建一种早被世人熟识的史观。
然而,写实是有缺陷的。
沙漠可以模仿,沙漠的人文风貌无法通过模仿获得,《马拉之死》可以模仿,油画的历史语境却无法完全再现,观众不可能仅凭一次模仿就把法国历史带入到电影里。
文化符号拼贴,只会让意思更加语焉不详。
而写实只是无限接近于“实”而不等同于“实”。
重建史观也颇危险。
哈克南是第三帝国的欧洲吗?
卡拉丹是中东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影片如此模仿历史,让观众如何面对当下中东的一切?
若科技替代“上天”赋予神权,科技和宗教在权力秩序里是一对什么关系?
它的创作构想明显不同于《指环王》。
《指环王》是“想象中的真实”,通过极致的幻想来触达精神层次的真实感。
影片明确告诉观众精灵是不存在的,霍比特人是不存在的,中土世界是不存在,却能做到让观众共情电影的一切。
观众愿意相信伊们的存在,因为大银幕上的伊们是如此有血有肉啊。
它亦不同于《阿拉伯的劳伦斯》那种“写实中的想象”,以人文地理的写实来触及一种历史的真实。
整个世纪以来,我们普通人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能体会到“文明”的含义,二十年前,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到涪陵,十几年前,一个黑人来到广州,又或者是当下,一个黑眼睛的汉人去到了中东,去到了希腊神庙的遗址。
劳伦斯和沙漠的关系,是真实的殖民关系,是身份政治的发现和界定,我者与他者的关系。
人类对历史的态度和对未来是不一样的,历史与活着的我们相关,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回答我们从何而来,即使它有很多谜题待解。
但未来一整个都是谜题,我们只能对它进行推测,未来的我们必然已成为历史。
未来与我们其实并不相关。
我们发自本能的迷恋历史,又如此理智的规划未来。
我们不想在一个幻想作品里看到一种匮乏的未来,它还在重复着过去的残酷。
继承了第一部的色彩、声效、巨物美学,维伦纽瓦保持了他一贯擅长的风格:用少表达多,用孤独的喧嚣表达宏伟的沉默。
影片接近尾声时,“觐见”皇帝的保罗•厄崔迪的耳边响起潮水声,来自故乡卡拉丹的回忆涌上心头,那里水从天空中落下,仿佛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这就是维伦纽瓦对声效的运用为什么是神。
不过没有了第一部的震撼,这已经不能作为打满分的理由了。
尽管有第一部的铺垫,第二部还是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来拍一些相对平淡的日常。
最后一小时的高潮迭起还算不让人失望,两小时的沉闷一扫而空。
但前面的等待毕竟还是太长了。
至于豆瓣上目前一些因为错误理解故事内核而打出的低分评价,看了只让人感到无奈:他们犯了和当年<沙丘>第一部小说的读者们同样的错误,搞错了沙丘这个故事的主题。
沙丘从不是一个简单的王子复仇记、白人救世主的故事。
保罗厄崔迪只是一个被精心栽培出来的弥赛亚,他追随预言和先见走向的道路并不通往拯救而是通往毁灭,接受了救世主身份之后的他陷于对预言和先见的恐惧一错再错,最后众叛亲离、孑然一身地死去:这样的故事,与其说是英雄传奇,不如说是警世寓言。
维导本篇的改编其实已经借助斯蒂格滑稽戏般的宗教狂热和契尼的远走埋下了批判的种子,只是可能还不够明显,让许多朋友惊诧了。
好在目前票房表现不错,第三部应该问题不大。
希望第三部好好作结。
按照这个劲头继续拍下去,维伦纽瓦有望成为这一代最好的科幻导演。
评《沙丘2》/ 伪造的写实,脆弱的造型相比前作《沙丘》,为什么《沙丘2》在退步?
作者:红酒与谋杀“拍电影就是走向相遇。
”豆瓣@红酒与谋杀目前,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沙丘2》正在国内外火热公映。
自《沙丘2》在豆瓣平台开分以来一直遥遥领先于前作《沙丘》,且评分在持续走高。
这可以反映出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续作的喜爱和满意程度是要更胜于前作的。
不过,从维伦纽瓦三年前的那部《沙丘》到如今的这部《沙丘2》,似乎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本质上的变化。
下面就先从《沙丘2》的剧作谈起,由此再谈及其他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创作理念的变动和视听的转型。
《沙丘2》剧照首先是《沙丘2》转入了以叙事动力为核心导向的那种“好莱坞叙事电影”的体系之中,其必须确保叙事的首要性不能被破坏。
在这部续作里,需要从杰西卡夫人和保罗母子的逃亡之路一直讲述到保罗称帝,时间跨度之大一想便知。
《沙丘2》的叙事一点也不慢,相反,它太快了。
对每个叙事单元进行提速,为了顾全叙事效率,同时又难以解决随之而来的剧作困境。
以至于影片出现了严重失调的叙事节奏,断裂脱节的叙事主体和时而散乱松垮的情节动作,这些无疑让影片落入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局面,那就是随着本片叙事体量的大幅增加而最终沦为了流水账叙事的结果。
《沙丘2》剧照当我们回想起赞达亚饰演的契妮在《沙丘》序幕部分的旁白时,我们可能会设想,如果让契妮这个能够真正代表弗雷曼人精神特质的角色作为第二部的主角能否成为更加合适的选择呢。
这有助于建构出真正的反英雄叙事,也能够发展出一则警示寓言(具备道德教益的叙述)。
维伦纽瓦不敢这么做,但又想赋予这一女性角色更为进步的银幕形象,人物取裁的矛盾之处恰恰在于此。
赞达亚饰演的契妮几乎才是《沙丘2》在叙事层面的定心丸,因为她是整部电影里唯一有着确切银幕性格的人物。
在电影通篇消费着大多数无用面孔的情况下,唯有契妮的面孔可以立住,她的内部动作是让人信服的,也只有她的目光是有价值的。
遗憾的是待到《黑客帝国》般爽文叙事的开端,契妮却只能和崔妮蒂一样被强行作为一个用来唤醒救世主的预设程序。
但契妮理应成为全片的叙事主心骨,作为核心人物,而这个故事也应该围绕她来展开(“幻灭情节”的内在冲突)。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仍以保罗的叙事视角为主宰,将他作为不容置疑的第一主角。
原本立体的故事轮廓被打碎,取而代之的是扁平的,早已被预定的内容物,由此一步步按照既定的写作路线去让观众深信并看见这个预言的应验,从这个错误的神话形象中见证一场宏大的胜利。
因为这早已演变为保罗一个人的战役,并且主角的行动范围被直接定型化处理了,那么只需等待迎接一个预先张扬的结局即可。
《沙丘2》剧照《沙丘2》在剧作上的理想化参照其实是《教父》,主角保罗应该像迈克那样去完成有迹可循的负向弧光,一条悲观的成长转变,这就需要来自AB故事中双重困境的共同推动来实现了。
但影片在情节走向上的顺拐和在人物塑造上的垮塌,让保罗走向统治者宝座的这一目标,这个在剧作上的最大逆转根本无法成立。
当保罗决定喝下生命之水,这本是“考验情节”的转折点,一个与自我欲望的深层冲突,是非常需要被细化的。
一个在本片占用了很长篇幅去反抗预言且不断否认着救世主身份的主角,一个一心只想成为原住民群体中一分子的主角,这个被动主人公在喝掉生命之水后选择顺从于预言的召唤,毅然决然地成为了那个先知,伪圣。
当保罗喝完生命之水,便启动了开挂征途,却没有真的开悟,他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过往和家族血统,这时本应产生一个巨大的身份认同危机,保罗需要去直面并予以解决这个精神危机,然而影片丝毫没有涉及到主角此时的心理状态,加上甜茶那缺乏深度的表演,这个本该作为叙事拐点的关键情节居然只用了两三句台词就一笔带过了。
影片前三次给到哈克南人的戏份(不包括序曲的受封仪式)也都是为了展现他们所遭遇挫败的情形(拉班的屡次败绩),众所周知这种在特定的叙事节点上由危机事件来牵引的类型写法就是为了在第四次回到哈克南阵营时引入菲德-罗萨·哈克南这个狠角色,此时电影的银幕时间正好过半。
问题在于本作的这个反派介入的时间太晚,这种矛盾在于如果想要确立出贯穿全片的双雄对决之势,制造出势均力敌的戏剧张力,就需要完善敌对关系之下明暗强度的对照,现在的成片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回想一下在以人物为主导,以人物关系为纽带的《盗火线》中,剧作上是如何为双雄对决的铺陈树立起一个标杆的。
诸如弗雷曼人的地下城建筑(沙漠巢穴)遭到菲德-罗萨率领的哈克南军队的摧毁,这么大的激励事件,在剧作上其情节意义当然是等同于《阿凡达》中家园树被毁的重场戏,但在情感力度上却远远不及后者。
面对这种极大的物理与精神创伤,创作者甚至不愿在此过多停留,更没有要去着墨什么。
《沙丘2》剧照《沙丘》是一部合格的古典史诗,而“史诗”从来不是一个糟糕的分类,它帮助形成一个集体的身份与意识,并记住你是谁,又在为谁而战。
《沙丘2》只是制造出史诗定位的错觉,并在主角喝下生命之水进入黑化阶段后彻底走向了掌权者叙事的模式之中,其悲剧性是残缺的,这里没有一种足够内省的批判精神,它也并不具备《麦克白》式的宿命论。
保罗亦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傀儡,在一种两不靠的境地下影片难以达到更为有效的政治讽刺。
创作者将趣味投注在政权角力的降智游戏当中,可仅作为一个在叙事元素的排兵布阵上必不可少的锚点,却并未真正有意图去批判政治权斗、黩武主义或个人英雄崇拜所带来的切实危害。
作为影片的主角,保罗没有强烈的内心斗争,甚至没有一条完整的心路历程(可以回顾一下《银翼杀手2049》中K探员的心路之旅是怎样呈现的)。
至此,《沙丘2》的B故事宣布破产,其内在的叙事价值也荡然无存。
影片只是粗糙地完成了A故事的剧作任务,即主角势必复仇的这条外部动作线。
《沙丘》剧照承接上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到《沙丘2》是一种创作观的改变,是因为维伦纽瓦为了优先保障剧情进度,而舍弃了那些前作《沙丘》所包含的全部优点。
在此,详略得当的重要性被完全忽视。
在《沙丘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最根本的变化,不再神秘的沙漠大地,不再可信的物质世界,好奇心正在消失。
随着剧作任务的推进和施压,摄影机仿佛主动放弃了继续探索物质空间的任何可能性。
《沙丘》的创作立足点被彻底颠覆。
《沙丘2》剧照在《沙丘2》里,我们会发现维伦纽瓦对于物质现实的淡漠,包括细节抓取能力的丧失和生态自然观的萎缩。
厄拉克斯南北沙地的地质地貌差异和颗粒纹理细节的实际展示连一组镜头都没有;驾驶沙虫虽是本片的一大宣发卖点,然而全片竟完全没有呈现驾驶员(还有其他乘客)是如何从沙虫身上脱离的镜头,包括怀有身孕的杰西卡是如何一同搭乘上沙虫快线又是怎样顺利离开的呢?
导演好像只关心如何骑乘,却不关心如何下车;保罗第一次跟随弗雷曼人走进地下掩体的内部空间,导演通过手持摄影只给了一个保罗匆匆浏览岩壁的视点镜头,再没有更多的建筑构造或雕刻细节的呈现;弗雷曼人从死去的人体抽取水资源的仪器,其包含装置细节的镜头寥寥无几;当我们以为哈克南人的香料开采机会呈现出如第一部那样丰富的物理细节时,却很失望的发现原来还是为了突出黑色开采机类爬行生物(蜘蛛)的造型设计以及那种巨物压迫感;当皇帝带上了他所有的人马前来应战,但也不过是阵仗之大,我们无法看到其舰队的真实科技水平与搭建基地坐标的技术实现原理,那些大全景、远景和大远景中的基建设施是如何运作的,人员构成和部门分工又是怎样的,我们一概不知。
更不用说最后一幕的作战场面看不到任何攻守细节,而是草率地滑向了只有最为庸常偷懒的好莱坞大片才会选择的处理方式,一切都还是要服务且从属于叙事目的。
《沙丘》剧照反观第一部《沙丘》更为生动、澄澈的生态网络与对物质现实的描摹,以及如何把“物”的特写当作画龙点睛的定语。
仿生感的扑翼飞行器或香料采集车(以及其运载器上方膨胀开来的热气球)的物理设定,哪怕是哈克南潜行舰降落时突然弹开的充气缓冲装置的物理实感细节;弗雷曼人蒸馏唾液并煮制咖啡的全流程,以及生态站里建筑与光照层次的关系;通过沙鼠来说明蒸馏帐篷的工作原理,介绍这种与蒸馏服相近的储水设计,而第二部再次出现的沙鼠只不过是驱动调度的一个小工具;厄崔迪家族第一次登陆厄拉克斯星球时地表热浪的基础质感;戈姆刺试炼前后强调着卡拉丹星球的雨水充沛以及雨后无处不在的水气和雾气,突出了当地气候的潮湿感;包括弗雷曼人浇灌枣椰树的详尽段落等等。
何况首次遭遇沙虫的整场重头戏,在观察距离、比例关系、载具细节和远近次序等方面应有尽有。
《沙丘》中保罗离开卡拉丹星球前最后一次触摸家乡的海水
《沙丘》剧照从《沙丘》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便力图达成与自然现实的高度渐近,摄影渴望浸润厄拉克斯星球的大地,去尊重每一颗扬起的沙粒和在空中飞舞的香料碎片。
《沙丘》中生态与情态的关系脉络传递着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力量,也是一种创作冲动,维伦纽瓦不只是去拍摄人如何使用器物,更是去描摹它们自身,哪怕是一次飞行器侧翼划过水面所溅起的浪花。
这保证了对环境与物件的逐一清点,环境与物件也定会从中获得自主的物质真实性,而这些则是《沙丘》中的常量。
那些对气候与风物的描写,甚至是一些看似“闲笔”的时刻,反而才是最大的亮点。
对事物隐秘的部分充满好奇,对尚未探索的地域版图抱以期待。
这也是为什么《沙丘》能够抵达文艺片层级,因为这种本能并不属于常规的类型电影。
《沙丘》剧照《沙丘2》绝非物质现实层面的一次扩展,相反,影片在对物质面貌与自然样态等方面没有任何详实的描写,上述类似前作的段落几近于无。
相比第一部,这是极其失准的。
在这里,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因为它已然携带了一种反自然倾向。
《沙丘》至少维持着物质现实意义上的体面,维护着写实主义的尊严。
《沙丘2》消耗着比前作更久的银幕时间,究竟又拍到了什么呢?
可以看出维伦纽瓦对于影像中物质世界的不再忠诚。
让人不禁怀念起《沙丘》中对物质现实复原的坚定姿态与稳固视听结构所一同承载的那个生态共振体。
《沙丘2》剧照现在可以聚焦到《沙丘2》的视听了。
许多观众都称赞《沙丘2》“是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是只属于大银幕的电影”,这么说显然是在褒奖影片的视听(尽管这样的形容真的很没有必要),但还是得说本片所暴露出的视听层面的问题也一点不少。
《沙丘2》剧照《沙丘2》出现了风格的变种,必然会造成一种截然对立的分化趋势。
影片中的这类镜头(见上图)充分反映了维伦纽瓦无比矛盾的视听政体。
即便是在保罗的梦境/闪前序列之外,来自镜头造型、场景造型与光影造型等过量的造型主义诉求一再背叛着维伦纽瓦从《沙丘》就奠定起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写实主义路径。
本片只是在努力伪造出一套仿像写实,而这种极度的不统一,这种视听维度的分裂,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美学问题。
续作有什么理由不去将第一部的理念继续贯彻执行下去呢?
《沙丘》竭力保持着对真实质地的摹写,对写实性的一再强调,从而完成对视听生成机制的确认。
《沙丘2》的真实性首先被叙事活动所剥夺,其次在选择重组视听元素的排列后用符号化的“视听真实”(一种似真主义)去替换物质真实的原貌,维伦纽瓦在续作中不仅毫不在意这个危机,反而是将造型语言摆放至影片的特权位置。
《沙丘2》剧照在《沙丘2》中,视听语言被彻底工具化。
维伦纽瓦原先对于沙漠地景的满腔热忱演化为一种绝对掌控,用视听暴政震慑人心,用视觉造型加以诱惑,视听链与故事线合谋,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臣服于这种具有诱导性的视听政治学,使其成为功能性视听系统的信众。
所以《沙丘2》绝不是人们口中那种可以从字面意义上获得“视听享受”的电影,这分明是一种视听霸权主义。
这里只有节节攀升的强势、霸道与控制的姿态。
导演用汹涌澎湃的“场面的威力”来撼动观众感官,殊不知这才是“场面已死”的标志,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场面调度的纯洁性可言。
《沙丘2》剧照音响与配乐是最糟糕的反面案例。
汉斯·季默的音乐被推至台前,过度使用是显而易见的。
曾经《沙丘》中那种启蒙式的、神秘莫测的、令人敬畏的音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故作深沉的、杂乱空泛的、令人不安的刺耳之声。
极其简单粗暴的,退行至最为初级的配乐观念,为了加强在电影叙事层上的预设效果。
在音响层面,黑色沙锤击打沙地的声音常常被拉至巨响,根本不管空间听点的合理性是否成立。
《沙丘2》践行的是用音响效果与震耳欲聋的音乐对影像近乎地毯式轰炸的做法。
《沙丘2》剧照从甜茶饰演的保罗头顶洒下虚假的、生硬无比的非逻辑光线,光芒照耀的接合镜头(全片至少出现过三次),宛如带来圣光的救世主。
这样易碎的造型装点,难道还是一种尊重光线的高尚品格吗?
《沙丘2》剧照无论是日出、日落还是日食,厄拉克斯沙漠在本片更像是一种静态写意的造型空间。
《沙丘2》剧照本片出现了更多保罗不含实际心理活动的视觉幻景,更加无节制的闪前镜头。
那些闪耀的光晕、光斑作为画面的装饰部件,只为达到造型意义上的“好看”与“美观”。
大量的虚焦和逆光不断修饰着影像造型,却无法揭示出任何秘密或分毫思想。
《沙丘2》剧照在这个构图层次分明的升格镜头里,视线所及分别是地平线、行走的保罗(视觉中心)以及在沙海里剧烈翻滚的沙虫。
人景关系被压缩成为一个没有纵深的平面,保罗与沙丘星球合为一体,再次明确着保罗的领导地位,沙漠之主也只是臣服于他的巨物玩具。
这种拿腔拿调的造型主义与第一部所奠定的写实主义美学是完全相悖的。
《沙丘2》剧照《沙丘2》中胎儿的CG拟真图像是一大败笔,更可怕的是全片有多达十个以上这样的镜头,还有生命之水在杰西卡体内涌动,无限远离物质现实逻辑的镜头。
《沙丘2》剧照《沙丘》涉及物质奇观的再现,可并不是“奇观先行”的产物。
《沙丘》意在隐去可被感知的CG效果,坚持从物质现实角度入手,这恰恰是在否定现代CG特效所搭建的虚拟视觉舞台。
《沙丘2》剧照《沙丘2》在摄影技术上无可指摘。
比如这场在哈克南母星的竞技场厮杀,通过红外摄影的单色成像技术来获取完全异质的光学图像,以此贴合黑日的情节设定。
红外技术作为思想摄影的一种方法是没有问题的,遗憾的是导演更倾向于把红外摄影当作一种视觉诱惑。
这种技术手段的选取首先不是为了通过其异质性来塑造人物或帮助表意,而是如注入视觉激素一般追求造型主义的视觉张力,其特性和功能只是去增强视觉新鲜度和提升视觉活力。
这场戏的形式是脆弱的,色彩在这里化作功用主义的先决因素,竞技场的场景空间也不过是一种图解式造型,即把纳粹主义的强力意志加入到场景造型之中。
这场戏可能恰恰构成了全片的一个缩影。
顺便一说,竞技场的沙地这一视觉元素在厄拉克斯之外被重复使用了。
《沙丘》剧照与之相对的,不如让我们回看前作《沙丘》在摄影上最为特殊的一场戏,来自与红外照明大相径庭的美学方向。
保罗与杰西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迎面遇上了沙虫,同样是弗莱瑟掌镜,他则给出了一个较为大胆的拍法。
在低照度的情况下,用物理光线的渐变(渐强)去还原尽可能真实的人眼视场。
在影院看过的观众一定还记得这场戏,即使是通常理解下如此欠曝的场景,在后期制作中也并没有去特意抬高亮度。
可以说《沙丘2》的红外摄影虽技术过硬,却远没有《沙丘》这场复原自然光线的拍摄更担风险,也更具美学挑战。
《沙丘》剧照维伦纽瓦在《沙丘2》中显然不甘于朴素的视听语言运转,才进而迈向了另一个端极。
当我们回忆起《沙丘》中保罗与父亲莱托公爵在先人的墓碑前对话,那种朴实无华又准确无误的镜头分切又何不令人动容呢?
包括保罗与母亲杰西卡站在水雾朦胧的室外空间,当他们谈到天选之子的话题时,剪辑高效的切分出母子俩的越肩镜头(视角关系),银幕内外从而立刻被神秘感与疏离感所包裹。
这里并没有酷炫张扬的视听手法,没有被精巧工艺强拧出来的现实,只有机位、角度、景别与情感的联结。
单纯的技巧本是附加值,但人们日渐相信衡量电影整体水准的标尺是具有误导性的复杂技术本身。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电影制作者与技术的关系永远比技术本身要更为重要。
《银翼杀手2049》剧照维伦纽瓦的作品在风格上的弹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摄影,准确地说是取决于摄影指导。
他在风格上的顺应或调整,与摄影指导的决断密不可分。
比如在同为维伦纽瓦导演的作品,也同为科幻巨制的《银翼杀手2049》中,有着长期在摄影上的合作伙伴罗杰·迪金斯的大力协助,他们的《银翼杀手2049》就是在现实主义倾向(发现一种真正的人性)中去把握表现主义的平凡性。
一种罕见的影像表达。
在摄影风格上显然还是罗杰迪金斯所决定的,但也得益于维伦纽瓦令人敬佩的创作信念,最终才在这种制作规模的“好莱坞电影”中取得了如此出类拔萃的美学成就。
《沙丘2》剧照这部《沙丘2》也许才是正式宣告着维伦纽瓦的泯然众人。
观众认可《沙丘2》的内在逻辑其实还是在承认“好莱坞叙事电影”的魅力以及对单义奇观的偏爱,就如整个崩坏的最后一幕(不包括尾声),彻底失去了创造力和能动性,与一部在好莱坞的资本现状内所生产的“大厂电影”(最坏的工业主义)也没有什么实质区别。
这一次维伦纽瓦确实无需再面对脱离主流观众的风险或是丧失票房回收能力的危险。
但我们始终应该肯定的是《银翼杀手2049》在同样1.5亿+的制作成本下作为当代好莱坞工业电影的闪光。
这也是为什么《银翼杀手2049》是这个时代无法被取代的工业奇迹,是一个鲜活的艺术品。
可《沙丘2》终究只是一件热卖商品。
维伦纽瓦是将偶有灵韵的“好莱坞电影”重新拖入了坟墓。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维伦纽瓦在《沙丘2》之后不要继续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吧。
- FIN -
作为维导粉,实话实说电影院开灯时我的直接观感其实不如第一部。
第一感觉是第一部9/10分的话这部8/10。
视听无疑是行业最顶级的水准,叙事节奏和高潮段落更加向类型片靠拢,确实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更友好了。
但也因此,第二部(尤其高潮段落)丧失了第一部第三幕二人小刀决斗反高潮的微妙与粗粝感:保罗在决斗中杀死了自己预言梦中的未来“好友”詹米,但也因此,他勇敢地直面了了无法确定的未来。
不过,细想一下又觉得这可能并不是第二部缺点和倒退。
因为电影第二部故事中的保罗确实是从拥抱开放未来的勇猛姿态坍缩为目的明确的“救世主”(而电影对此显然表达了怀疑和批判态度),臣服于“预(语)言”。
因此无论维导是受制于商业收益压力被迫改变,还是有意识主动做出让视听和叙事形式更加类型化、爽片化(更直接地服务于操纵观众的观影感受)的选择,都使得第二部在视听和叙事形式上恰恰与故事内容及那些为观众构建“史诗感”与“宏大叙事”的壮阔视听场景相适应。
第二部(无论国内外)相较第一部在大众口碑和票房上的进步不正与电影中保罗喝水、复仇后煽动弗雷曼人对银河发动holy war的效果形成了共振吗?
《沙丘2》是一部没有言明自己元电影身份的元电影。
电影中,保罗的“救世主”身份无疑是可疑的(原著中就如此)因此第三部沙丘电影即《沙丘:弥赛亚》(维导说他下一部作品不会是《沙丘》,显然要认真打磨几年)将是决定这个系列整体价值的关键。
在我们已经知道维导持有批判“救世主”这一创作目的,在已经有原著剧情作参考的前提下,《沙丘:弥赛亚》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回应第二部预留的问题,会是未来看第三部值得重点关注的地方。
希望维导不会把第三部《沙丘》拍成《寄生虫》那样以目的论式形式表达反目的论观点的作品。
“救世主”终归是虚妄,未来仍然开放。
看看日历其实还没回过神来已经2024年3月了,原来距离2021年10月的第一部《沙丘》已经过去了将近3年,对于这样一部前作获得诸多好评、票房也不错的大片来说,它的续篇没有很急着端上来,反倒似乎还延期了一次,足以见得不论是华纳还是导演维伦纽瓦都在这部续篇中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同时创作上也更加精益求精。
经过疫情的几年,电影行业受到的冲击不说动骨至少也伤筋了——第一部《沙丘》甚至是在影院和HBO MAX同时登陆的,可想而知大家的观影习惯在这几年有了多大的改变。
我自己本人也是一样,以前真的特别积极地想要了解每个周末电影院都上了哪些电影,办理各种会员每个月盘算看多少部才能最赚,能看影院就绝不看电视,甚至能看胶片就绝不看数字版,可以说是铁杆影院型影迷了;到现在,我已经变成所有的在线平台会员一个不落,看到有线上版本的就想着懒得出门。
于是在这个情势下,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坚持为大银幕打造视觉听觉双重享受的导演则更加难能可贵,去年有诺兰的《奥本海默》,今年最大的期待莫过于这部《沙丘2》了。
说到这两位导演,确实称得上是好莱坞中生代导演的中流砥柱。
“维维诺诺”也并非浪得虚名!
维伦纽瓦是从加拿大本土的独立影像开始慢慢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在一部部探索的情况中逐渐树立自己的美学风格。
如果说前几年的《降临》《银翼杀手2049》中把视觉、哲学的融合巧妙地传达给观众,并借此收获了关注与肯定的话,那么电影《沙丘》系列则是时候让他收获“大师”头衔了。
《沙丘2》中,维纶纽瓦的电影美学在足够的预算、充足的制作时间之下采用了大量的实景搭建与实景拍摄技术,灵活运用了诸如银幕画幅变化等技术,从而凸显这种“看不见的特效”,打造出一种更加震撼的逼真性。
如体现飞船本身的庞大和宇宙的浩瀚时巧妙的剪辑就胜过了无数印象中CG的镜头。
结尾沙虫骑兵与帝国军团的对战,也让人觉得这就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而且相比前作,《沙丘2》全程都是IMAX摄像机拍摄的。
我这次也特地挑了70MM的放映场次,视听方面真是相当震撼绝无夸张。
如果今年上半年你只决定去看一部大片的话,那《沙丘2》一定会是最值回票价的一场。
就像几年前看第一部时的心情一样,不论何时来回顾这部“公认最难拍的故事”,都会觉得维纶纽瓦能够接下这一系列的改编属实需要莫大的勇气。
影史曾经也有过不少对小说《沙丘》的影像化创作,结果不是“胎死腹中”,就是差强人意。
毕竟厄拉科斯星球上的一切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人际关系,到自然景观,再到围绕“香料”展开的一切矛盾和冲突等等,都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畴。
在第一部中,维伦纽瓦化繁为简地用观众便于理解的方式在引子中就把故事介绍清楚了,还很巧妙的抹去了时代印记,赋予了它更多的普适性。
赫伯特的原著小说写于美苏冷战时期,里面正反两派厄崔迪家族和哈克南家族互相制衡、抢夺资源,甚至不惜大开杀戒等种种设定就正是当时这两个超级大国的缩影。
而正反两派的关系并不是同在掠夺一份资源那么简单,比如他们的两位首领是同为表亲和宿敌的关系。
双方作为对珍贵资源“香料”都有迫切需要的“入侵者”,对厄拉科斯星球及弗雷曼人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战术——一个是融入、结合、潜移默化,另一个则是暴力、侵害、强取豪夺,可以说是好坏“显而易见”。
同时,他们又受到更高一级的宇宙帝国的控制,表面上的不合其实都是为了这个神秘的帝国做棋子罢了,所以两边在一场大战中灰飞烟灭之后最终宝贵的物质资源归谁所有则变得虚无缥缈起来。
不仅是弗雷曼人的命运,而是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命运都被压到极限,且急需一个释放点——于是到了第二部中,故事就集中在保罗这个救世主的心境变化上。
在不做过多剧透的情况下,其实抛开未来的设定、科幻的外衣,故事本身是一个非常古典的戏剧结构,一切都归于血缘的纠缠,本想成为普通原住民一员的保罗被迫拿起匕首成为了帝国的“哈姆雷特”。
影片中采用了非常多的片段来展现保罗是如何从一个外来的陌生普通人、成为神坛上的天降救世主的。
浩浩汤汤的人群拥护着一个人,把他奉为神明,这或许对于处于现代文明的观众来说并不“聪明”,但是这也是《沙丘》原著映射的文本之一。
冷战背景下,普通民众在超级大国的制衡之下出路又在哪儿?
历史上许多推动变革的运动并没有强大的理论来扶持,所谓的救世主如果不是保罗,或许也可以是别人——所以此刻保罗内心的纠结显得多么脆弱,他本就没有选择,他只能拿起那把锋利的匕首。
这便是宿命的推动,而在命运面前,个人的得失甚至情爱,又该何去何从?
《沙丘2》终将告诉你答案。
如果说一定要简化成一句话来表达《沙丘2》需要在影院观赏的迫切行,那么就是它的最后一场大战吧,期待两个多小时不会让希望落空,第一部壮观却野蛮神秘的沙虫,这一次经过驯化后成为了战斗的一部分,从沙中探出的瞬间实在过于震撼,这一段无论如何用文字形容都是失真的。
宏伟残酷的战争场面,配合故事悲壮的收尾,保罗已经从第一部懵懂的孩子,成为了复仇的王子,希望下一部还能继续拍下去,非常期待这一系列成为又一部传奇的经典。
Douban friends! I'm Denis Villeneuve, and my film DUNE: PART TWO is now in theater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ve been deeply grateful for your support since we released Dune in 2021, and seeing everyone's anticipation for DUNE: PART TWO brings me so much joy. I hope you enjoy it as well.DUNE: PART TWO is by far the most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film I've ever worked on, but the whole process was a lot of fun. DUNE: PART TWO is based on Frank Herbert's science fiction novel, and as you already know, I was fascinated when I first read it at the age of 14. Being able to bring Dune to life on the big screen has come true. I co-wrote the script of DUNE: PART TWO with Jon Spaihts. We spent much time on it, aiming to deliver a delightful, thrilling, cinematic experience. This follow-up film explores the mythic journey of Paul Atreides as he unites with Chani and the Fremen while on a path of revenge against the conspirators who destroyed his family. Facing a choice between the love of his life and the fate of the known universe, he endeavors to prevent a terrible future only he can foresee. Timothée Chalamet is a talented actor, and his performance in DUNE: PART TWO, depicting Paul's growth in the wake of adversity, is captivating. Meanwhile, the storyline of Lady Jessica in DUNE: PART TWO is remarkable, with her assuming a new identity and experiencing subtle changes in her relationship with Paul. In addition, DUNE: PART TWO also featured many new and charismatic characters, such as Princess Irulan, Feyd-Rautha, Lady Margot, and more, who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irection of the plo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lso created an exciting chemistry as a result, something worth looking forward to. In terms of visual effect scenes, we continued the approach of PART ONE, using natural environments to make this world as immersive as possible. Compared with PART ONE, PART TWO has more action scenes, delivering an even more thrilling and awe-inspiring experience. This film is designed to be a direct continuation of the first film while also working as a standalone film for those who did not see the first one.It's a movie with more action sequences and is much more challenging but fun! PART ONE was the appetizer, then DUNE: PART TWO is the main course. DUNE: PART TWO is now in theater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 look forward to your feedback, and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your views on DUNE: PART TWO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hanks again to the Chinese audience for your unremitting support and enthusiasm. Thank you all.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由我执导的电影《沙丘2》正在中国大陆热映。
2021年《沙丘1》的上映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今看到大家对《沙丘2》的热烈期待,我倍感欣喜,也希望你们继续喜欢《沙丘2》。
《沙丘2》是迄今为止我遇到的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电影,但整个拍摄过程非常有趣。
《沙丘2》基于弗兰克·赫伯特的科幻经典著作创作,就像你们已经知道的,当我14岁第一次阅读到它时就被深深吸引,如今把《沙丘》系列搬上大银幕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我和我的同事乔·斯派茨共同创作了《沙丘2》的剧本,我们在剧本上花了很长时间,希望给大家带来一次极致有趣、刺激、电影感的体验。
《沙丘2》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讲述了保罗·厄崔迪联合契妮和弗雷曼人,踏上英雄崛起之路,为父亲报仇,并对抗陷害他家族的阴谋者的故事。
保罗在挚爱与命运之间进行着艰难地抉择,并努力把握未来,主宰命运!
提莫西·查拉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对保罗的成长历程刻画地十分深刻。
同时,在《沙丘2》中杰西卡夫人的故事线也十分有趣,她有了新的身份,与保罗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此外,《沙丘2》还有很多全新的、魅力十足的角色出场,如伊勒琅公主、菲德-罗萨、玛戈夫人等等,他们深深影响了剧情走向,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值得期待。
在视觉场景上,我们延续了第一部的传统,尽可能采用实景拍摄,来创造逼真的、沉浸式的银幕体验。
并且相比第一部,《沙丘2》有更多的动作场面,更刺激,更震撼。
尽管《沙丘2》是第一部的延续,但对于没有看过前作的观众,你也可以将它看作一个独立的章节。
《沙丘2》是一部充满惊险刺激的动作场景、挑战性与趣味性并存的电影。
如果《沙丘1》是前菜,那么《沙丘2》就是主菜!
《沙丘2》正在中国内地热映,我十分期待听到你们的观影感受,也欢迎你们将自己对《沙丘2》的看法分享到社交平台。
再次感谢中国观众的不懈支持和热情,谢谢大家。
好老套的故事,好绝望的父权,好装逼的邪教。看到甜茶和信众振臂高呼,我真希望陈桂林进来把你们全突突了。我非常相信《沙丘》原著(但我也不会去看)讲了一个细腻生动史诗般的故事,但电影真是一团高科技废料。
前一个小时光是要不要喝个水都能拖这么久后面大决战就打了13分钟无语😅…
感叹于现在的好莱坞导演已经丧失了拍史诗片的技法,但是实话说,这部我反而感觉比上一部好了一丢丢,也就一丢丢而已。老旧的文本没能被改造成更现代性的表述,但史诗的味道总算出来了一点。
原本不愿意用宗教支配土著,然后突然主动拥抱预言发动圣战,这个转变猝不及防,比他跟女土著的爱还猝不及防。不爱沙漠,不爱丑人,不爱外星球的中世纪文明,不爱装腔作势的所有角色,不会再看第三部。
比1️⃣还差,吐了,封建科幻。甜茶的小鸡仔身材和他的演技根本撑不起这个角色。人还变丑了,发腮了。
又是男人与马的破事儿 无聊得很
不行从中国请个武术指导吧,一到细节战斗就拉胯,武器对刚两下就结束了可太潦草了。
额。。为什么我要选在妇女节这天来看这么久的男人与马(沙虫)。。。shame on myself
我爱你,我娶她,你自己叫一辆沙虫走吧,我要去当秦始皇啦。
镜头没得说,但是甜茶统领众人的样子真的很没用说服力
阿凡达:沙之道(更好版)
保罗:Red二代 从基层干起 农村包围城市
想象一下,01年你在电影院看了指环王的那种感觉。
有个短评特别好,“这电影就跟宗教本身一样,用视觉,音效,权威的塑造掩盖本身的愚蠢”,所以纯视听美学五星,过时的主线扣一星
爱情让人平等,你看都跪了只有赞达亚转身走了
不要再拍殖民者的故事了,不要再用电影技术掩盖陈腐的内核了
皇帝都御驾亲征了,被一群土著游击队(骑着大虫子)三下两下就生擒了。观感稍逊第一部
维伦纽瓦怎么来拍抖音男频爽剧了
當你們在落日下情動擁吻,被曬成小麥色的手撫摸著少年蒼白的臉,你很難想像不日後這張陰柔的面孔會對你的族人威嚴呵戾。在你悉心指導下與沙漠熟悉起來的落魄貴族,一一應驗其母編傳的宗教預言,成為萬人俯首的彌賽亞。你和他都知道這是假的,但你猜不透他的心念,變了還是如一。他抱著你說我會愛你到死,他氣宇軒昂走入膜拜的中央;他噩夢驚醒第一反應是探詢枕邊你的氣息,牴觸南方因為怕失去你,但也是他,對權力運作駕輕就熟,轉頭就對王女許下婚諾。你不會知道他是因為毫無選擇,以駙馬之合法彌補反叛之不合法,是他保護你遠離命定的危險,還是貪戀號令眾人的美味。你擔憂地看他通過測試,無奈地看著他稱王復仇,他昏迷和被刺時你心如刀絞,但你滿目憤懣絕不下跪。看不得只能離開,當你強忍淚水駕著沙蟲飛馳,你的上空,狂熱的軍隊正在找尋天堂綠洲。
三星半 可怜的哈克南男爵 临死都没整明白戴口罩的人为什么叫他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