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故事讲的是一个很有文学才华的医生、前军人,因患有PTSD,误杀他人,在狱中通过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国家编字典来摆脱精神方面的困扰。
同时,通过捐钱和教遗孀识字,来救赎自己犯下的错。
但是,因为自身太有魅力了,被遗孀爱上了,自己觉得无法面对这样的情感,愧疚和矛盾交织,导致病情恶化。
遇上刑事精神病院院长治疗方法激进,给自己整得不死不活的。
此时,编字典队友没有放弃他,多方奔走,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面对自己的情感,重获自由,生命又延续了几十年。
整体感觉挺有品质的,但很多地方没看懂!
比如那个刑事精神病院院长感觉他也挺关心疯子的,发现教授和遗孀的探视有用后,还放宽了他们的探视权限。
导致病情恶化的是来自遗孀的不可承受之爱。
疯子不知如何面对这个复杂问题,所以,更疯了!
教授奔走呼号的是让疯子摆脱这种治疗方式吗?
那跟院长好好交流下不行吗?
看起来他也是想要治好他呀!
教授是个神人,学历不高,会一堆语言,特别勤奋坚韧,属于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的人。
疯子也是个神人,语言天分高,还精通外科手术,应该还曾是个优秀军人。
他俩都属于天赋异禀精英人群,只不过人生际遇不同而已。
感觉看了个天方夜谭故事会,但并没有什么共鸣和打动我的地方。
我还是跟普通人的故事更能共情!
詹姆斯·默里博士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下进行《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光靠编撰组几人的努力没法完成数十万词汇的收集整理工作,而出身平民的默里博士开创性地采用了全民参与的模式,让所有英语使用者一起收集词条定义,再邮寄给编撰组。
虽然有全民相助,但是编撰依旧困难重重。
二十多年来,编撰组陆续收到一位叫迈纳的医生寄来的近一万多条引语——这样的工作量已经超过了专业的学者。
当词典的第一卷出版,默里博士上门致谢,才发现迈纳医生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军医,因为精神分裂误杀他人而被禁闭在精神病院词典以文化之名,将诉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少,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太过浮光掠影,我们才更需要那些厚重、踏实的地基,安放我们漂流的思想。
确认我们的传承。
《教授与疯子》
电影的解读是多元的,而且因为其多媒体特性,其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肯定比文学还要多。
电影展现的只要有两条线索。
其中一条,就是疯子威廉·切斯特·迈纳博士的故事,他作为一名军医,在战场上,曾经给战俘的脸上烫出印记,战俘当时的愤怒和仇恨,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
他是一名仁慈的人,所以他感到恐惧,这份恐惧甚至把他逼成了人格分裂。
他一直感觉那个战俘要找他寻仇,所以有一天,他感觉仇人临近,就拿出枪来,去追赶对方,结果误杀了一名无辜的贫民。
尽管法庭没有判处他,但是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他为了忏悔,一直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拿自己的退休金帮助受害者养育孩子,最终他受到了对方妻子的谅解,但是因为对受害者的妻子产生感情,又让他深感愧疚,甚至不惜自残,并且主动要求接受那些落后而又残忍的精神治疗。
另一条是语言学会主席詹姆斯·A. H. 默里,一个自学成才的语言学家,一个以研究语言为生命全部的人,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奋,在迈纳博士帮助下,为英国《牛津英语词典》的编写作出的巨大贡献。
两线的交错在于迈纳如何帮助默里编写词典,而后默里又如何帮助迈纳获得自由。
虽然电影中大量的笔墨是展示了迈纳的自我救赎,展示了极其高尚的品格,以及人性的矛盾冲突。
但这样的内容和品质并不新颖,尤其是对中国人而言。
所以,我更加关注影片中所呈现的语言力量。
编撰词典的困难与意义首先,我们可能觉得编撰一套词典没有什么,但是其实工作量很大,而且会遇到很多无法想象的问题。
而编撰词典的意义又极其深远。
对这两点,影片通过聘请默里担任语言学会主席,并主持词典编写的工作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代表的话,可以透彻地理解:我们这些牛津大学出版社代表们,在过去的20年一直在写这本字典,尽管整个学术界做了最大努力,当然也包括我,我们没有任何进展。
请原谅,这么说也不对,我们实际上是在退步,语言的发展比我们的进度快得多,这伟大的语言,它延伸到世界各地,它亮出了它的武器,磨尖了她的刺刀,向我们宣称它永不会被驯服,我们对词汇的范围、模式和意义,争论到厌恶,我们所有的成果都要败倒在它面前。
我们现在身陷囹圄,此时此刻,这些努力已经失败了。
很明显,原因有两个。
一是语言的迅速发展,至于具体如何发展,后面还有相关更为具体的表述,这里我再摘录出来(这种语言已经到达了巅峰,过分地精炼只会让它走下坡路,永久地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出了错还不能修改,谁又有权来决定你是否可以修改字典呢?
你,麦克斯,还是我,都不是。
所有单词在语言中都是有说服力的,古词或新兴词、过时词或常用词,外来词或本地词,这本书必须详细记录每个字的细微差别,每个词源的误解和每一个英文作家的可能用到的说明性引用,要么全写,要么不写,那将意味着要阅读所有的材料,需要引用有史以来所有被用来,引用的词汇,这工程太巨大了。
但意义非凡,并且不可能。
)也就是伴随着殖民地的拓展,伴随着强大的思想、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影响,英语成为了一门“世界语”,也成为了一门迅速发展的“动态语言”。
就好像我们今天通讯进入5G了,那么久得加“5G”这个词,以后进入量子互联网了,那么就得加“量子互联网”这个单词。
我们现在的汉语字典词典,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所以每年相应进行增订就可以了适应。
何况当时以落后的通讯方式,还有落后的搜集整理工具和文字处理方式,就没有这样方便了,而且万事起头难,光凭一个组织,十几个语言学家,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其二是英语的脉络与源头,理清其中脉络相当困难。
为什么要理清英语的脉络和源头,英语其实本来是欧洲一种“粗俗”“鄙陋”的语言,不够古老,不够典范,更不够优雅。
但是,英语已经成为了欧洲的主流,所以它急于利用历代的诸多英语作家,为英语正名。
而且要和英语的源头,优雅典范的拉丁语之类的“古英语”直接挂钩,就像我们通过“族谱”找到自己著名的祖先,来与其他名门望族挂钩,为自己的地位奠定历史文化基础一样(正如片中,为了测试默里,牛津方提出了一个测试,我想起一个词:clever。
你知道它的定义和它的来源吗?
默里回答:好,我试一试,聪明,形容词,意思是机敏、敏捷、灵巧,可能是从德国北部词语Klover,或来源于荷兰中部地区词语Klever,意思是活跃、聪明。
)。
之所以牛津出版社找到了默里,就是因为默里虽然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但是很有语言天赋,精通多国语言,而且热爱语言的研究(人类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特别容易产生热情),据默里所言(我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除此之外,我对那些浪漫的语言也很熟悉,意语、 法语、西语、加泰罗尼亚语,对于葡萄牙语、瓦杜瓦语、普罗旺斯语和其他方言也有些了解,在日耳曼分支地区,我熟悉德语、荷兰语、丹麦语和佛兰芒语,我专攻古代英语语和密西哥德语,我还准备了一些用这些语言出版的作品。
我对俄语也有很好的了解,我对希伯来语和叙利亚语有足够的了解,能够阅读《旧约》和古叙文《圣经》,我也懂一些阿拉姆语和阿拉伯语,还有那精美的腓尼基语),明显他就相当于一位中国人,不仅精通中国各地方言,而且精通古代汉语,甚至对于与中国交界的东方各国的古语言,比如梵语也有了解。
要编撰词语就需要这样的人。
当然,牛津出版社的人找到了默里,不仅因为他的语言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非凡的创造力。
他想到了集思广益,而且是采用了“人民战争”的策略(这件事如果一个人做可能要用一百辈子,一百个人做的话这一生一定能做完。
在任何说英语的地方,在每一家书店或学校、工作场所或家庭。
我们让他们阅读我们想找的词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在纸条上,把找到的词写下来,还要记下文献中用来描述这个词所引用的内容,然后把他们的笔记寄给我们。
简直是一个军团,覆盖了整个广袤的语言帝国,在整个英国文学界铺上一张大网,列出他们自己语言的全部内容,一本由平民编写的词典,它仍然由我们这些学者来编辑)。
所以,这就是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的思路。
问题是当时没有现代如此发达的网络和文字处理方式。
何况普通百姓的兴趣不够大。
所以现实,默里的工作进程还是缓慢。
后来幸好得到迈纳的帮助。
迈纳被关在精神病院,百无聊赖,好不容易找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的机会,就成为了默里的好帮手,而且他提出了一套方法:我发明了一个窍门,一种字典的字典,通过这个可以收集单词并添加引文。
电影没有具体展现这一方法,但据我的理解(片中迈纳和精神病院院长要求“大量的书”,还有他严严整整叠放在地面的小纸片),我认为迈纳的方法是“逆向”操作,从主要的典籍中(应该按照典籍的历史年代)找到关键词,然后按照关键词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列。
就好像要编撰《古汉语词典》那么我按照《论语》《孟子》《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等,把相应的“仁”找出来,分析其中意思的细致差别。
可以找到“仁”这个词词义的发展脉络。
这样自然比我要编写“仁”,然后再去找出典籍中的仁,再来分析更容易,不用重复翻阅《论语》等书。
一次翻阅就可以完成所有词语的整理工作。
当然,现实还是困难还是超乎想象的,还是那句“万事开头难”。
因为凭借几个人“皓首穷经”,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所以,片末所言,默里至死,也只编写到“T”字母开头的词典。
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共12卷,收集414825个单词,全书100万字。
完成于1928年1月1日,从第一次构思编写来已经70年。
放在今天这就是一部小词典。
但是艰难可想而知。
至于编撰词典的意义,很明显正是政治影响决定语言影响,反过来语言发展又支持政治影响。
假如英国能够将英语牢牢地钉入各国的语言中,挤占语言的空间,甚至成为各国的官方语言,那么英语,英国文化,英国思想,乃至英国的政治就会牢牢地统治世界。
所以《牛津英语词典》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对于这点,默里也很清楚(我做这件事的初衷是想创造历史,为单词界制定一个秩序,让他们更统一,更容易被接受,更有用!
我发誓为了这个目标,我不会做任何让步,特别是现在,我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所以默里的工作,不仅为丘吉尔所知,也于1908年6月26日被国王授予爵士爵位。
同样地如果全世界都说普通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语言,真正展示中国的影响力了。
语言的具体力量前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宏观的力量。
现在我们再借助电影来探讨微观的,具体的力量。
为了拯救迈纳,默里去找了丘吉尔,可是倒霉的是,不是时机:一帮武装的拉脱维亚人聚集在悉尼大街的一座大楼里,皇家护卫队包围了大楼,局势升级为围攻。
局势危急,因此他现在心情不太好。
在这儿等着,非常抱歉,他没空见,不合时宜。
本来应该悄然退却,无力放弃。
但是默里找到迈纳对自己的帮助,也知道迈纳的价值,所以硬着头皮回头转向丘吉尔,面对着焦头烂额的丘吉尔喊:先生,先生,丘吉尔先生,拜托,原谅我的莽撞。
我不认识您,先生,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你忙碌的办公室让我相信,你正是我希望的那个人。
您的决定影响这个国家的每个生命,而我为了其中一个站在你面前,一个复杂的饱受痛苦和悲伤的人,尽管如此,但也是一个生命,因此值得被尊敬。
如果您相信,希望您能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有一个机会,请给我这个机会,让解释我来这的目的。
拜托,先生。
很明显,默里的话,一方面是出于赤诚,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的语言能力。
他的话,暗合了“内置矛盾的方式”,一种让人无法反驳的方式。
简单说“你是一个为了人民的人,那么你不该放弃任何一个人民”的逻辑,让丘吉尔也只能抽空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都理解迈纳的问题,也都认为他应该被赦免。
问题是之前法官判处的是“你由于永久性精神失常将被安全地关押在布罗德摩尔医院,直到得到国王的宽恕为止”。
被“永久地关在精神病院”,那就是“终身监禁”,唯一破解就是“国王宽恕”。
国王宽恕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百姓接受宽恕的理由,因为百姓很难理解迈纳的贡献,更难理解迈纳曾经犯下的罪责(想想至今今天,我们还是对精神病人犯罪表示愤怒,很难表示谅解)。
所以妙就妙在,丘吉尔的回复和解决方式:我不会释放迈纳医生的,首相不会同意,公众也不会容忍。
幸运的是,你的词典为我们提供了掩盖一切不愉快的方法,我能做的是将迈纳医生驱逐出境,我想他在康涅狄格州有家人。
我会通知委员会,他会被释放,然后遣送回国,不受欢迎的外国人,让美国来管理她的子民,这件事就这么解决了,默里博士。
回去继续工作,这国家还需要你。
也就是说,“词典”给人一种思维,文字给人一种方法。
说白了就是玩文字游戏,找到一种措辞,让大家能够接受:这样一个混蛋美国人,把他赶出去,还给美国人自己去处理。
正如储殷在《舌头与牙齿的智慧》演讲中,谈到的一伙台湾人,以肯尼亚为基地组织电信诈骗。
这样一来可以逃避政府的追缉。
于是一名外交官对他们进行了追踪,然后找到了他们入境存在的非法问题(必须是违反当地法律的事情),就让肯尼亚方面将他们遣返回国,因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直接把他们送到北京接受审理了。
这表面是策略,实质上就是语言的智慧。
所以,我们才会说语言就是思维!
19.5.4
电影X学公众号
影片讲述了编纂第一版牛津词典背后的故事。
其中包含了友情、宽容、爱与救赎、政治、宽容、家庭等主题。
每个主题都很大,但影片仅仅通过几个片段去体现,使得每个主题体现的有些单薄和直接。
后半段有些时候不得不通过过于戏剧化的方式达到导演想要的结尾,给人感觉很生硬和不真实。
虽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影片表现出强烈的英语语系国家的优越感,而不是对英语丰富性的展现。
男主角表现出来的也不是疯子的含义,他只是间歇性精神分裂的病人。
节奏上,总体前半部还不错,转折过于迅速,结尾太仓促。
Many students wrote about Dr. Murray and Dr. Minor. But I want to write some supporting roles in the movie. I like Mrs. Murray. She has emotions to express, but also resolutely left behind the original life to support Murray's work. She is Murray's very strong backing, and she also educates the children very well.I was impressed by a few of the plots. She took the children on Christmas night to snowball against the Windows where Murray worked, and they had snowball fights together. Also, she tried to convince the gang during their meetings. She tells Dr. Murray that the answer to the widow's question is that if love, love, and she encourages professor Murray to help Dr. Minor.Of course, professor Murray was very kind. They were very loving, kind people. The life gets this companion mutually, also very does not regret.Mr.Muncieisalsoanimportantcharacterinthefilm.Themosttouchingpartisattheendofthefilm.ThedeanwantstostopDr.MurrayandElizafromtalkingtoDr.Minor.Mr.Munciestoppedangrily,saying,"withallduerespect,Sir,"andthenpinchedhimwithhislefthandagainstthewall,pointinghisrighthandathim,andsaidsternly,"leavethemalone!"Ordinarypeoplealsohavealotoflight.Wecanhavealotofcourageanddoalotofmeaningfulthingsbecauseoflove.Nothingistoosmallforlove.
语文是思想,语文是文化,语文就是永生的民族。
《牛津英语辞典》这部旷世经典的语言工具书,没想到创生于一个无学历教授和一个杀人犯疯子之手。
它不仅是几代中国中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教材,更像是两百年英美文明殖民世界的推手和见证。
不管我们乐不乐意服不服气,从历史视角所谓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盎格鲁萨克逊化,此中语文发挥的演变功效实在是隐秘而伟大。
以下对比本片台词的英语原文和中文译本,也颇有意思。
英文简练严谨,抽象空灵;中文华丽感性,充满音律美和画面感。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大幅欧化,但仍沉淀着我迥异于西方民族的思维和气质。
借由语言AI的飞跃,今日中国人或可期待下一个文明进退的拐点。
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For put them side by sideThe one the other will containwith ease and you besideThe brain is deeper than the seaFor hold them blue to blueThe one the other will absorbAs Sponges buckets doThe brain is just the weight of GodFor Heft them Pound for PoundAnd they will differ —— if they doAs Syllable from Sound
又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故事从1876年开始,自学成才、通晓多国语言的苏格兰人James Murray,在牛津大学的支持下,开始编撰历史上第一本英文词典。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里,这一举动近乎是无边无际、不可完成的。
Murray接下来的30多年人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尽管集结了众人的力量,但直到他去世前,词典也只写到了字母T。
而这部片子讲述的重点,则放在了Murray和给予他工作重要贡献和帮助的,患有精神分裂的迈纳医生之间的友情上。
抛开内容不说,看这部片子本身对我而言就像一场盛宴,有那么多熟悉的老面孔真开心啊!
许久没见的Sean Penn和Mel Gilbson,每人顶着一部大胡子,但依然难挡他们纯熟演技的光芒。
而片子本身,好像想讲的东西有点多,后面有一部分主旨稍稍跑偏,更多的放在迈纳医生的精神救赎上去了。
不管怎样,还是愿意给出四星的评分的。
一个是终于获得梦寐以求工作的博士,一个是因为战争患上精神病的军医。
一个自由人,一个杀人犯,原本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为《牛津英语词典》的编辑工作,不仅有了交集,还给了彼此最想要的帮助。
这就是这部《教授与疯子》里两位主人公的现状。
迈纳原本是一名美国军医,可是残酷的战争让他患上来精神分裂,强烈的幻觉令他误杀来一名无辜的人,他也因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即使身在医院,迈纳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好转,脑海里的幻觉还是在折磨着他。
再一次医院事故中,他出手救了一名受伤的看守人员。
因此获得了阅读和书写的特权。
詹姆斯是本是出身寒门,但却天资聪明,靠着自学,学完了整个欧洲的语言,也是靠着这份实力,受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成为了词典编辑的主编,而这其实也是他的梦想。
可是在那个年代,想要完成词典编辑的工作,是何其难。
原本希望集合全民的力量来编写词典,可是收到的回复却寥寥无几。
工作进展的速度缓慢,引来了上司的不满。
而由于詹姆斯整天埋头工作,对家庭不管不顾的态度,也让妻子对他充满的怨言。
他和他的团队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这时收到的一个包裹,就像及时雨一样的拯救了他们。
这个包裹里装的就是迈纳寄去的一千多张词卡。
也是着些词卡,让原本住了的詹姆斯团队迅速解决了难题。
完成了“Art”段的词汇编辑工作。
就这样,迈纳源源不断寄出了一万多张词卡,这些词卡帮助了詹姆斯和他的团队,顺利的完成了词典第一阶段的编辑。
在最顺的时候,对于别人给出的帮助,我们不一定有印象,但最困难的时候,一定印象深刻,是即使过了很多年也依然不会忘的那种。
在词典第一部印刷出来之后,詹姆斯想去见一见这位给了他最大帮助的人,当面对他表示感谢,也希望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完成词典接下来的编辑工作。
至此,詹姆斯也才知道给自己帮助最大的人,竟然是一位有精神病的杀人犯。
在短暂的震惊之后,他还是去见了迈纳,在明知迈纳背景的情况下,詹姆斯还是发出了自己的邀请。
迈纳也因为词典的工作,找到了生活的目标,而詹姆斯的邀请,让他重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当我们拥有了一份强于别人的技能时,就等于有了一种自救的能力,即使深陷谷底,也能靠着这份技能,逃离困住自己的深渊。
迈纳从来没有停止对于自我的救赎,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
也因为如此,他提供的价值,让他收获了友情,目标,认可,原谅甚至自由。
这部电影里面的每个人,都用他们的方式展示着“爱”。
詹姆斯和迈纳之间的“朋友爱”,两人的友情始于才华,后来则在互助中得到了升华。
锦上添花的朋友很多,雪中送炭,不离不弃的朋友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他们做到了,两人都在对方最难的时候,给予了对方雪中送炭般的帮助。
詹姆斯和妻子之间的“夫妻爱”,虽然因为詹姆斯沉迷于工作而不满,但看到詹姆斯的事业受阻时,妻子还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为遇到不公对待的两人出声。
之后更是一直站在詹姆斯的身边,在他最需要激励的时候,激励他前行。
迈纳和受害人妻子之间的“救赎爱”,这个词用的很怪,我知道,但我觉得这就是我感受到的爱。
一个因为心中有了不该有的爱,而回到了从前。
一个因为同情和善良,选择的原谅和接受心中的那份爱。
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编辑的人都不在了,但它依然在。
其实在的不光是词典本身,它背后的这些故事,也同样因为记录和它同在。
用人性维系文明的灯火: 无论是自以为是的正常人,还是千夫所指的神经病,都应该被一视同仁,身份没有高贵,能高贵的只有人性,比如后者,他一样该被尊重,享有荣誉,这不是人道的伸张,而是人类都本然就具备的人性。
电影《教授与疯子》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一个把陌生人错杀的人,被送到法庭,被认定存在精神问题,属于精神错乱的情况下杀了人,所以判决让他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其实也是终生监禁。
疯子是美国人,过去是一名军医,参加过内战,战争让他得了抑郁症,他来英国也是一种逃避。
他因为自己错杀了无辜而深深自责,愧疚,痛苦,把自己的退休金都让人送给了死者的妻子,现在已经变成了寡妇,对如何照顾儿女而一筹莫展。
开始寡妇对杀害丈夫的凶手恨之入骨,拒绝了他的钱,但是后来寡妇原谅了他,因为自己见证了真相,加上这个军医还为编辑字典所做的贡献,字典的编辑就是便利下一代的学习,也是这个英语文明的骄傲。
英国是一个很有绅士风度的民族,后来二战中,许多贵族儿女都义无反顾的参加战斗,抵抗德军,可在此刻,一场全民参与的编辑字典却波澜壮阔的拉开序幕,那个疯子军医一个人就编辑了一万多的词汇,这让负责编辑工作的默里教授喜出望外。
教授其实文化很低,很早就辍学在外干活谋生,不过他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自学很多语言,学术,一批经院大师们也叹为观止。
教授没有私心,他把灵魂交给了工作,而非生意人的工具,他的性格,血统也受到了嫉妒,排挤。
教授得知军医的贡献后,毅然的选择去拜访对方,一个和自己年龄相符的新朋友,也是知音人。
教授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的身上一样散发出人性,良知,最终还是鼓励丈夫去解救那个被人认定的疯子。
她说过“有时候当我们推开之时,正是需要我们被抵抗之时。
”人活着,一些尊严必须捍卫,一些真理必须维系,良知也必须保护,朋友必须摆脱痛苦,人活着不仅是在战斗,也是在救赎。
为了救出疯子朋友,教授和朋友一块去找丘吉尔,终于出现了契机,丘吉尔同意救出疯子,并亲自下笔签发文件,让教授回到原先的工作室,与其说是英国需要教授的工作能力,还不如说是整个英语世界的文明需要教授。
有了丘吉尔的文件,本来就打算对教授过河拆桥的伪君子们只能止步,被迫接受这一现实,并放逐虾兵蟹将,以作为自己的清白。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人若丧失理智就和禽兽画像没有区别。
”英国没有沦为希特勒的殖民,也没有成为苏联的实验室,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他们都丧失了理智,因为他们都在搞偶像崇拜。
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有许多下愚之人,自己不懂文艺却诽谤文艺,把别人的美术,歌剧,诗歌都当成了神经病。
可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总是满口脏话,低俗卑劣,比如乱丢垃圾,或随地大小便,甚至背后诽谤,却自以为是很正常,这些人都是丧失理智。
应该由谁来定义“正确”?“这是一个复杂的饱受痛苦和悲伤的人,他也是一个生命,所以值得尊敬。”这是一个有歧义和变迁的字,值得记录……
插进来的爱情线有点怪,本身作为历史事件的恢宏反而没出来。
还以为那个警卫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果却没有,精神病院长真是偏执,可惜没有横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引进。
1.if love ... then what?爱就爱了2.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3.编舟记。三星半
行为感天动地,电影感动自己。完全不如典籍里的中国好看!
都是大咖,电影却没有什么吸引力,甚至多次当众陈词都让人想起来流浪地球里那段呼吁全球勇士伸出援手的肉麻陈词。不懂得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人心你是写不出精彩对白的,你只会回避逻辑选择抒情,那就更加不可能写出如同法庭陈词般鼓动人心的陈词。许多对白听起来尴尬,那这作品定然没有感染力。在看过那么多精彩桥段之后,再这部乏善可陈的作品就让人昏昏欲睡了,6.5分给两个原型,而非电影本身。
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时代,编个词典工作量想想都可怕。
节奏要快,因为他们的十余年,这短短的两个小时怎能述尽——百余年后再看那或已斑驳的词典,昔日的教授与疯子,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天真,他们对复杂人性的参透,他们对生硬词汇的征服。词典是冷的,但他们的心,宽恕的热爱的心,永远跳动!
什么乱七八糟的,叙事不足就想用慷慨陈词来营造史诗感,两个小时的马克思和本拉登老年笔友情
比《编舟记》无感就不说了,西方文化确实'倾销,为何我没有《司马迁》看只能看自己不会的英语世界的事情
3.5 if love, then love.
站在书脊上,我能飞过围墙…还是看书吧
有触动的时刻,但是未免太过工整了一点。Sean Penn演这种角色真的是手到擒来。
看完想买本词典
品质和演技没的说,就是这剧本…尤其感情线,全程黑人问号脸。
编字典真的太苦了。
没有小说好看
按说这个片子立意不错,情节也有曲折,但怎么看起来就有点儿闷呢,可能是节奏出了问题,而且对白过多。没能成为好电影,可惜了。
「One brilliant, one mad. → Aye, but which is which?」「When I read, no one is after me. When I read, I am the one who is chasing, chasing after God.」「I miss my husband. I came here that first day to hate you. To take your money, watch you locked away, see you done. → You should still hate me. → Not any more.」「Sometimes when we push away, that is when we most need to be resisted.」「If love, then what? If love, then love.」
远高于预期。发现了吗:西恩潘是受难基督,看似编字典,隐喻层面是在谱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