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6届FIRST影展上,牛小雨的首部长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备受关注,一举获得主竞赛单元“一种立场”奖项,与“第一帧”年度影像荣誉。
颁奖礼上,她说:“对我来说,电影是一个相聚的盛会,我拍电影便是想和所有爱我的、我爱的人永远在一起,所以我希望将这部影片带到每一位观众面前——不要再见啊,我们永远在一起吧。
”那些用梦编织起来的影像,来自于牛小雨最真实、最私密的生命体验,如果你有机会进入到她的脑海,也许会发现,那里和她的电影一样,绚丽,斑斓。
电影于11月25日全国上映,此前还入围并提名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并在海内外电影节收获一众好评。
牛小雨在两三岁的时候就来到爷爷奶奶家生活,奶奶会给她讲形形色色的鬼怪故事,不只是以传说的口吻,而是把这些轶事安放在她生活的周围——离他们住处50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谁家闹了狐妖、黄大仙……时间、地点、人物都太具体,以至于她经常能碰见奶奶故事里说的那个人,却不好意思走上前去求证。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牛小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鬼扯大王”。
直到上大学,她还骗一帮朋友说自己是外星人,她所在的那颗星球的名字翻译过来叫“阿姨花”。
谎话编了一个学期,大家竟然都相信了。
围绕整个童年时代,牛小雨最爱和爷爷奶奶一起做的事,就是去逛鱼花塘。
她的学校就在鱼花塘边上,爷爷经常会骑车带她,绕着环城公园游览一番。
鱼花塘是合肥地区都市传说的重要发源地。
池塘水深超过十米,很浑,很多人在里面淹死,到了晚上没有路灯,极其昏暗。
市政建设曾在这里花费大价钱修葺植株,就是没有安装护栏,导致一些逃逸的犯罪分子栖身于此。
牛小雨上学的时候,见到过少年少女在树下你侬我侬的场景,也遭遇过暴露狂从草堆里蹦出来的险象……在她的记忆深处,鱼花塘承载了全部的幻想。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考上了心目中首选的电影学院动画系,却发现自己反而对动画失去热情。
她开始看侯孝贤的电影,侯导对于身边生活的捕捉和聚焦,给了她一双完整的观看世界的眼睛。
从此,她开始回过身来,注视着这片自己大部分生命体验所系的区域。
牛小雨很爱做梦,醒来之后还会记,虽然很难原封不动地把梦境叙述出来,但她尽力留住做梦时的感受,然后再去思考逻辑,翻译成视听的方式。
如果在午后睡觉,很容易做多重梦境的梦。
梦的层数越多,时间的流逝越会慢下来,叠加,扭曲。
她在尝试着寻找一种梦的语言,让观众也能够参与进来。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全是梦,没有真实世界”,牛小雨如是说。
从第一个人物镜头开始,奶奶在织毛衣,风吹起帘子,已经过世的爷爷的影子在上面行走,就已经不是现实的空间。
更早出现的漫画中,牛小雨和奶奶聊起熊孩的故事,这便是她设计的入口。
她留下了一些感知梦境结构的小线索,就包括入睡和醒来的画面。
尽管在前期筹划的时候,牛小雨对每场戏都有着清晰的设想,每层梦境中的光线、人物身份都有着独特的变化,但她还是不希望做得太过清楚与明显,最好能带给观众一种“陷入”的状态。
在她的构想中,《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的面貌既是拼图,又是迷宫。
“拼图”的用意更好理解,手绘、歌舞、戏中戏、结尾部分睡着的大哥……这些元素的组接正是她研习实验影像三年时间所结出的果实,其新锐的语法让影片在洛迦诺电影节和FIRST影展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而“迷宫”的探索初衷,则投射着她更多私人的情感体验。
牛小雨20岁的时候,小区里一位与她很亲近的老人去世,她突然意识到人真的会彻底消失掉。
在困惑与震荡的交织中,她被迫去思考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想要找到一个答案。
于是她拿起摄影机,拍摄了第一部短片《鱼花塘》;2017年,爷爷过世,给她带来更为直观的冲击,她便延续了之前的讨论,拍出《青少年抑制》;长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拍完至今,奶奶的身体也出现问题,每天需要住院透析。
伴随着成长,很多她深爱的人,像落叶一样飘向她触达不到的地方。
“我想让这个迷宫变得很复杂,让大家都很迷惑。
如果我们都在里面迷失,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面,大家就不用分开了。
”这部长片首作对牛小雨而言,意味着路过死亡的一个站点。
她将自己的电影比作一盏“小夜灯”,晚上起床去厕所的时候,有她这盏小灯在,就让人能够找到路,不至于摔倒,也不会害怕。
它的光可能很微弱,但会一直亮着,就像鱼花塘旁边的“眼泪灯”。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在国内首次放映的前夜,牛小雨整宿都没有睡着。
试片时,她发现影厅的银幕偏暗,使得电影里许多用心设计的色彩与细节不能做到最完美的呈现。
经过一番艰难的磋商后,她终于有了更换影厅放映的机会。
“没办法,我就是强迫症,如果做不到最好,我就会觉得很别扭。
”真正放映的时候,牛小雨忐忑不安地坐在观众席上,一直用余光看着全场的人,“如果有人离场,我会观察那人带没带包,如果没带包可能是上厕所,带包了可能就真的走了。
我真想拽着那些人的手,说,别走啊,后面还有歌舞可以看!
”牛小雨还原这一场景的时候,我们都笑出声来,牛小雨也笑了,但笑声当中能听出来,她对于《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这块自己用心雕琢出的碧玉是多么珍惜。
牛小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这一点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拍摄时长36天,令牛小雨最焦虑的就是资金问题。
牛小雨的妈妈是电影的出品人,也就是说是妈妈出资来赞助她的梦想,每多花一分钱,她对于妈妈的愧疚感就多一分。
剧本中所有的日戏,都是在正午时分太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拍到十几天的时候开始天天下雨,如何能抢到最好的阳光,是全剧组急需攻克的难题。
就在紧锣密鼓拍摄的同时,剧组内陆续有一些工作人员病倒了,两位主演叶子和奶奶先后感冒发烧,光是在片中饰演爷爷的演员就换了三个,因为每一个过来演一天,第二天就得去医院打吊针。
剧组的许多人连续熬了十几个大夜忙筹备工作,而白天正午的时候还要拍摄,时间一长身体难免吃不消。
牛小雨看着非常心疼,但她知道现在还不到共情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必须保持稳定的状态,把片子给拍好了。
如果这条不过,就要一直拍下去,就算是奶奶,我也要一直让她反复拍,只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
因为我知道只有这个片子弄成了,他们的辛苦才没有白费。
”
拍摄完成后,关于影片的剪辑方向,团队内部又产生了一些分歧。
牛小雨试了一版与原剧本差异比较大的剪辑模式,加入了很多之前生活中拍摄爷爷奶奶的纪录片素材,相对现在的版本来说,对观众会更加友好,也更容易进入故事。
但牛小雨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正如前文所述,她希望拍摄这部电影,就是制造一个幻想的世界,把亲人留在那里,但如果引入现实的段落,那这一切都将不再成立。
于是她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坚持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影片的剪辑。
关于未来,牛小雨想得很清楚,她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勇敢且能一以贯之的创作者,即使做的决定很冒险,甚至不被身边人所理解,她也要遵从内心,对创作出的影像负责。
“可能因为我姓牛吧,性格比较犟。
我要做一次新的电影语言上的尝试,可能刚开始这个语言还不是很成熟,甚至不是我们常用的语言,但如果我第一次说话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将来该怎么办?
我想用这个语言继续说下去,我会精进它,让它被更多人所理解,这样当你说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才会有人愿意听、听得懂。
我绝不会为了一次更好的亮相或结果,就背弃我的初衷,绝不会。
”
首发于VOGUEfilm:牛小雨:“鬼马少女”的幻想世界撰文:岛主/队长
有一个说法,从出生到十六岁,和十六岁到死,人感觉时间的长短是一样的昨天出去吃饭的时候,喝到一种大麦做的汤,自从小时候暑假在外婆家尝过,三十年没吃过了,入嘴的一刻恍如穿越夏天不爱睡午觉,表哥总把假寐的我拽起来,从外公开的小卖部里拿一根雪糕慢慢咬外婆说起来是重男轻女,但对我并不差,我骨折那年她照顾了三个月,哄我入睡的时候爱讲鬼怪故事,最后落点无非都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不孝顺的人最坏小学不知道几年级的时候,我感冒有点发烧,在奶奶家的床上睡得半梦半醒,朦胧中抱着个女孩,对我说:我叫乔安娜,别忘了我。
窗帘半开光线刺眼,醒来还似在梦里我坐月子的时候,奶奶弥留,临死前伸出四个手指,意思是有第四代了吧,我没见到最后一面,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乱梦纷纷年轻的导演害羞又温柔,她在见面会上说,时间如果是线性的,那未免太悲哀了,因此电影中的时间嵌套纷繁,这样相爱的人们就在其中,如进迷宫不得出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谢谢导演呀,你把我所有以为已经忘记的,都拍了出来
#TGC 全表达作品,感觉藏着一些可能会更好,映后嘉宾有说影片整体非常像阿彼察邦,只是性别议题上似乎略有不同,而影片给我的感觉不光是像阿彼察邦,更是像我去年看的一部罗伯特奥特曼的电影《三女性》,不过对比于《三》以弗洛伊德式的梦境对于社会,阶级,男性的嘲讽,本片整体的动因更加私密一些(其中梦境,宿命,女性,绘画等几个部分都有重合度),以两位女性的梦境交织出了一幅私密画卷,导演在QA中有人提及了影片与她的经历有关,但也并不完全相同。
视听上,感觉非常成熟。
镜头运动很棒,构图的压抑感结合那接近恐怖片的音效还是非常契合主题的。
整体的镜头运动倒是非常像映后提及的侯孝贤,环绕长镜头处理的非常棒,尤其是以光线变化展现出的时间变化。
梦境部分的呈现也挺不错的,尤其是多个梦交织出现,不过以两代人的梦境没有特别模糊,过于清晰,但与现实的处理倒是很不错。
阳光明媚有种导演所说“清醒梦”的质感,影片中不光导演的声音出现在了电影中,其实还有一幕在镜子反射中出现的制作团队,不过听了导演QA所做的预设也大概理解了这么做的用意。
不太喜欢的部分就是前面提到的不同人的梦境模糊感太弱了,略显刻意的台词有些尴尬和有些翻译似乎有很大的问题(不知道这个版本是谁翻译的,我很合理的怀疑是个广东人,因为开场没多久出现的方言所说的20xx我听不太懂,但发音非常像2013,但1在粤语中是贴近2这个发音,于是我就在字幕上看到2023这个年份,在之后似乎就没出现过,但让在开场本来信息就不多的情况下看不同时间线的我变得更加迷糊了)。
(导演说她拍之前没看过阿彼察邦,还挺想知道是哪部电影影响了她的创作的)
三星吧,很复杂,看的过程中就很复杂。
其实从这片里你能看出来一个目前国内文艺片创作者的现状,不肯放弃丝毫自我表达,从少数的自成一家的艺术片导演的成果经验中获得极强自信,创作主题局限在自己的经历、得失、原生家庭中,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记忆。
那么就会做出这样一个作品。
被阿彼察邦荼毒的一代吗?
一会儿路边野餐,一会儿布米叔叔?
有些害怕以后国产文艺片就都是这样了。
没会走呢先跑了,没有小姐的命偏得了公主病。
没有合理有序的逻辑叙事就开始自我表达,没有内容徒留形式。
100分钟,几乎看不到任何实在的内容,视听上也局限于环境和空间,不具什么视听美感,当然我也能感受到导演竭力把自己生活中寻找到的视线可及的美加入影片里,但还是不免淡薄且这些小设计在不断重复。
其实它的体量不适合做一个长片,我相信如果是个短片(当然它之前就做了几个短片)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短片,但是长片,不能光有意境,它需要内容。
看到导演介绍是学实验影像的,不知道和实验电影离的有多远,但看起来这其实是部非常私人的作品,所想带来共情共鸣很难达到,容易理解,但无法在情感上产生联结。
因为共情要有具体的类似的事件。
失去亲人的确是一件事,但是一件泛泛的事,太大了,失去亲人之后人悲伤的形式有很多种的,尤其在童年的失去和成年的失去,对死亡有所理解之后的失去,通通都是不一样的。
本片唯一让我有点儿共鸣的是一句唱歌女孩的台词,大致是什么我爸爸找我是因为我是他女儿而不是因为爱我,之类的,在我少不经事的叛逆的时期也曾把亲情浅薄的归结于此,这种细小的东西才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共情。
我们产生共情是因为我们有雷同的经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狗十三,它随便拎出来一段儿情节都能让女性思虑良久自己曾经的少年和青春,内容,足够具体的情节才能让人产生共情。
所以其实私人电影是不需要考虑观众的,甚至连观众能不能看懂都不在乎,但是她却在该在乎观众的时候不在乎了,不该在乎的时候又在乎了。
比如但凡她在乎观众都不应该把带有敲击声的戏持续那么就,严重引发观影不适。
如果你不在乎观众,就不应该过多去解释自己的影片意图,试图让观众理解你。
因为你是不会需要被理解的。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割裂感。
想讲私人的情感,又竭力想让外人明白自己的个体感受。
前面云里雾里的地方,尽管每个镜头都停滞很长,没有运动,我看的有些不耐,但我是带着想努力看懂的好奇的,可等到爷爷第一次出现坐在沙发上的时候,完了,崩了。
从亦真亦幻和不知所谓的梦幻中被拽了出来,梦境和现实逐渐有了明确的分界线,目的性也明确了,思念亲人,并幻想失去的亲人也不放心自己,好吧,没有悬念了,所有的光怪陆离都带有了目的性。
说实话她要真能故作高深的给我绕90分钟我还真会挺佩服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女孩和熊的出现直接挑明主旨,哑巴男孩说和爷爷来看她那场戏更是离谱,至此已经完全没有梦幻感了,而且那场室内戏拍的非常糟糕,像学生作品的小电影。
这里要说的是,尽管导演在翻来覆去的小空间里尽力营造镜头感,以及避免重复环境带来的疲惫,但是还是不免一种家里有啥拍啥,家外啥环境拍啥的廉价感。
所以其实生活中有些让人赞叹的美的场景放到电影里就未必显得那么美了,因为电影里有太多更美的东西。
观影结束后我也好奇她为什么要做打破第四堵墙的设定,万幸有人问了差不多的问题,原来导演还想搞更多的时空,更复杂的设计。
那么这里的逻辑是什么呢,什么时间出现哪个时空,这个时空后面为什么衔接那个时空,有没有文本的梳理呢,我实在看不出,只能看到非常的散碎杂乱,很可惜。
整体就是,追求形式讲不好故事,视听不具艺术性,内容找不到自洽的逻辑,影像镜头上也没有新的独创性。
所以这大概就是国内想做文艺片的年轻一代做出来的文艺片。
当然全片不是完全没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我喜欢里面充斥着年代感,陈设,场景,电视内容(超级变变变),以及奶奶说的口口相传的吓唬小孩的故事(大马猴子吃手指)等。
它让我产生更大的担忧是,做出非常私人电影的人,能否产出下一个故事,下一个作品?
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由她创造的,而是她从生活中和经历中,“被迫”得到的。
Raven
影片讲述主人公的爷爷去世了,奶奶独居在家。
屋子里充满了奶奶关于过去的记忆,这些记忆甚至固化成了物品、动物和人,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奶奶,则像是失忆了,在失忆的人面前,时间彻底失效。
电影在讨论我们如何面对死亡,面对告别。
曾经居住的房间成为记忆的容器,生命的化在空间中。
观影的前半段睡着了,这是源于拍摄贴近于生活化人眼的视角:闲言碎语、午睡、纱窗、门、公园的雕塑、池塘,和鱼……粼粼的光闪烁着,那是悠长而无聊的日子,手指不是捏着一缕头发绕指头,便是托着腮帮发呆。
慵懒散漫得眯一下,醒来脸上印好了凉席的印子。
从现场的互动环节了解到,影片投资来自导演的母亲,母亲帮助女儿实现讲述自己母亲(奶奶)的故事。
所以成片被导演处理得非常个人化、碎片化,毫不顾忌观众感受:使用大量带有炫光、明暗转换过快的画面、沉入个人主观的旁白。
影片片尾所有演员合唱的歌曲唱得毫无技巧,但专注用力的样子,搭配简单直给的歌词,我非常喜欢。
请不要离开请你请你留下来请为我留下来就在这深夜有太多欢笑为何不留下来请不要离开不要不要离开为我留下来——《请你留下来》/原唱:黄贝玲/专辑:青春恋曲 2022年看的电影恰好一头一尾是两位女性导演各自的首部长篇院线电影:《爱情神话》和《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前者给了一年荒诞喜剧式的开篇,后者将整理情绪。
当春节回老家看到曾经奶奶经常坐的那个房间,翻书柜时发现夹在书本间奶奶留下的红包,默默然的感受着、面对着,静悄悄的。
很多七八十年代的老歌听起来机具回忆感,会让我想起儿时的事情。
看电影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了。
后来长大后,看到很多大妈再社区跳舞时,也会放这些怀旧金曲。
和同学聊起这个话题,他们却不理解,觉得我不时尚而且老气横秋。
之后我便很少和同龄人聊这个话题了。
现在,能从这部电影中听到这些曾经我喜欢却得不到身边人认可的旋律,感觉我的青春似乎才刚刚开始。
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向布米叔叔学习,说实话这就是我在看前半段的时候感受到的东西。
但是不同于布米叔叔的是我完全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就布米叔叔尽管也是看的晕晕乎乎,你无法看懂故事是什么,但起码来说你能明白他试图传达的内容,而这个片子的前半段我完全不明白它想表达什么,而且中国也没有泰国的背景可以让他去用这种方式传递。
随着后半段去揭示主题,我会发现这片子确实不错,它的点非常不错,在我的理解里,乱入的拍摄场景可能是表达要工作的一面,而片子的大部分内容要表达的是她抗拒长大,希望永远停留在她构建的童话世界里。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成长的片子,把幻想实质化的点也非常棒,而且在这个点上要胜过悸动的心,在于它的幻想是由现实而来的。
但这么好的点,这么好的设定,真的有必要用前半段的偏悬疑的手法去折腾吗?
最后那个她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的那个凝视的镜头特别好,唱满江红总让我想到郊游。
那个像水一般摇晃摇晃摇晃,然后一下都烧纸的镜头特别有感觉,前半段阳光残影的移动还挺美的。
总的来说这是个很私人的片子,但是为了面向市场,为了让每个人看懂,在后半段又加上了解释,但我仍然觉得是不错的实验。
但是那些个漫画我完全无法理解。
2022-11-30看
其实没想到会被这部片子打动,因为我的想法更像那只小妖怪——“他爱的是他女儿,不是我。
”这句话几乎一字不改,我跟朋友抱怨我妈的时候说过几百次。
但为什么还是很喜欢呢?
观影的时候最直观的喜欢,是导演对虚实世界的处理:玻璃窗倒影和非线性叙事。
我想电影里大概包含了四个世界吧,叶子幻想中有爷爷的鱼花塘妖怪世界①、爷爷去世后叶子的世界②、影片中的导演孙女和演员奶奶的世界③、以及我们作为观众的现实世界④。
世界①与世界②并列交织,世界②内部有非线性叙事,世界②③因为有世界①②混淆的前车之鉴(即玻璃窗倒影)而混淆;世界③拍摄着世界①②,世界④拍摄了世界③,且世界②与世界④有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不知身处于哪个世界的叶子直勾勾地盯着镜头,盯着我们,冲我们摇头。
起初我以为是深陷世界①的叶子让我们不要劝阻不要跟随,放任她留在温暖的幻想中;后来又觉得,是世界②的叶子要放下过去往前走,在与世界①中作为妖怪的“我们”告别。
导演后来在分享里说,虽然影片视角跟随着叶子,但其实出发点是,这是奶奶的房子和记忆容器,奶奶与叶子共享了同样的回忆,所以呈现出同一个视角。
所有的时间线都是并行而非线性,现在的叶子与从前的奶奶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时空。
我才明白最后那个镜头让我流泪不止的原因——因为那四个世界,都是真的,都在共存。
“正常人”产生于对于“精神病”这个概念的建构,其二者的区分则在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认知方式的显著的极端的不同。
而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相处都不过是一场对于自我的指认,对方成为我们的“他者”。
而艺术(尤其是小说与电影)最重要的意义便是提供给我一条解决将他人“他者化”的理解、体察之路,在电影中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从而消解来自于“他者化”的偏见。
而对于所谓精神病的描述、拍摄、写作则是这一点最为突出的体现。
其中对于存在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误认则是最为“病态”同时也是最为诗意的形态。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以钟表为核心的线形时间时态不过是一种时间经验方式,片中将歌舞(当然镜头和剪辑亦然)以某种蔡明亮的方式进行使用,在趋于缓慢的同时,将时间凝结成块,同时记忆也随之凝结。
《洞》蔡明亮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稀碎而荒诞的,是关于导演的一场不愿醒来的梦的电影。
这种电影传达的记忆和感情很私人化,但是他对梦的表达我认为是很贴切的——我最近常常做梦,在梦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会有很多你不认识但你叫的出名字的人,会有一些荒诞的记忆和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梦里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而中间穿插的导演对话更像是睡得迷迷糊糊半梦半醒之间的某个瞬间。
我在想,能把导演自己抽象的梦——或者说是她设计出来的一个梦——以具象化的影像形式展现在大荧幕上,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至于很多人看得想睡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谁还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梦呢。
《漫游2》。
概念先行且形式元素堆砌的现代超现实影片,一方面挖掘了人物的心理现实,另一方面外显化了人物的梦境,而各种空镜头的堆砌、对阿彼察邦的致敬和元电影指涉的加入使电影文本显得更加混杂……
导演的表达通感到每个人。亲人离世的瞬间我们的内心确实没办法接受,甚至第一时间哭不出来那情绪就像台词里说着,我心里堵得难受真想找个人说说。在电影里我们回到不同的时空里感受着缅怀着亲人。他有时像沉默寡言的大灰狼,有时像无话不谈的小妖怪朋友,有时像一道未知的光总在黑暗里温暖着照亮着我们。导演从心出发带来一部童真童趣,且私人化的电影,这样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达到与观众共情一起释怀掉池塘里的秘密。
大型模仿秀,似我者死啊小妹妹
将亲人的怀念可以拍成冗长、惊悚片,电影不管能否看懂表达,至少有一点可以吸引人吧,就这---还可以获奖。FIRST是用这样告诉大家您的审美吗?选出未来的潜力导演,独立电影也有国足范了,拍都是些什么呀!
这几年视频网站总会出现中式梦核这种类型剪辑,其实还是某些怀念情节,反复无常的梦里总会出现几个熟悉的名字~
不提模仿痕迹的问题,感觉过分作者性的表达一旦与有关现实性生活化的场景或表达触碰就会显得很不和谐是必然的了。。。
一个特别私人化的片子,竟然也莫名喜欢,爷爷生前唱着满江红,走后送来人参果,大段梦境和歌舞片段呈现爷爷离开的那段日子,细腻、梦幻,细细阐述导演面对死亡的过程和情愫,现场观众发言很多提到过世的亲人,有相同的情感基调应该能更好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另外,能卖掉房子拍电影的导演很难不支持。
看了眼导演研究生实验影像方向[苦涩]我头疼。提问导演,出乎意料地她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让我感到很清晰!不空洞!艺联加油!!!
第一次在影院里听到安徽方言,其实我也不完全能听懂,只是迷迷糊糊地好像是外婆在和姨妈唠嗑。有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觉得好僵硬
波谲云诡,如梦如幻,神叨怪念,晦涩迷人,在这潮湿闷热梅雨天。
2022-12-2. 形式上的模仿痕迹太重,但是最基本的故事都没有讲好,自述旁白很出戏。很难不打瞌睡地看完,不过片尾曲不错。
8.0 你害怕的鬼,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亲人。开篇,声音设计、布光、布景都不俗,加持之下氛围感是充盈的,执着的思念和鬼怪的幽明嫁接在一起,是如此契合。人物身份的复用,是很“路边野餐”的做法。作品中后段,陷入了一种明显力有不逮的自我重复,情绪的传递也因此大打折扣。而每首歌都如此温柔,选得真好,在这个支离破碎的时刻,有被疗愈。
观影中途不断会有出神穿越到现实的瞬间,乱流与低谷,挣扎与和平。这几年发生太多事了,但童年永远不受干扰,爷爷奶奶永远对我们没有要求。全程视听一直很满,到《自言自语》那里才泪流成行。电影太多了,有些躺在网盘里感觉这辈子都排不上号,所以永远感谢电影院。
2.5。片子最大的亮点在于女主角的选择。虽然是素人但是自身内涵了一股木讷和感性,沉默与灵动,朴素与幻想互相交织的气场,它撑起了影片的半边天。不断看到各种模仿痕迹,尤其是对蔡明亮《洞》的形式学习,女主缓慢又跛脚的移动也让人想起《不散》(虽然她移动的方式和性格特征结合的挺好)。我不知是不是看到了最终版,因为听说到了十一月还在改动,但剪辑应该造成了影片最大的观看障碍。它缺乏基本的内在视觉节奏调动配合意识,片段之间时而冗长重复时而琐碎突兀,很多完全不必要的画外音(尤其是导演的音轨)陡增了冗余文青气息。能理解影片展现童真在木然现实中不忍幻灭的意图,但貌似它只停留在了创造者自己的脑海里。
#小西天# 美,美得做作,硬是把温情拍成了恐怖的味道。不喜欢。
今天本来就冷,看了之后更冷了
可惜了美术和摄影
是我的审美和欣赏不够,用熊人的故事开篇 各种封建迷信小故事 一锅大杂烩烧成了烂糊浆 没感受到分别的感情 反而是一种鬼片即视感 真的全程观影很尬 你可以用方言 但真不是人人能拍出来平原上的夏洛克 音乐背景音真的是很难受呀
破碎的 幼稚的 做作的 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