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1.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珀的野心之作2.新晋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逆天演绎跨性别艺术家3.出柜英伦男神本·威士肖,双性恋“德普嫂”艾梅柏·希尔德鼎力加盟4.世界首例变性人的传奇故事导言:一部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强强联手的“冲奥”力作;一部集结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演员的LGBT影片;一部讲述跨性别艺术家另类人生的传记电影……本期《麦田电影院》将带你走进上世界20年代的丹麦,观览北欧的自然风貌,感受油画般的唯美镜头,聆听扣人心弦的配乐,看《国王的演讲》导演如何沉稳驾驭变性人题材,看“小雀斑”如何男扮女装激吻本·威士肖,看《机械姬》女主如何掰弯直男老公。
2015年年底上映的《丹麦女孩》无疑是今年冲击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
凭借《国王的演讲》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汤姆·霍珀,继《悲惨世界》后再度携手新晋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演绎跨性别艺术家的另类传奇。
电影依据丹麦艺术家艾纳·韦格纳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采用线性叙事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的心路历程。
纵观中外电影,男扮女装的角色早已屡见不鲜,不管是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的经典喜剧《窈窕淑男》,还是精灵王李·佩斯的处女作《迷恋荷尔蒙》,亦或为杰瑞德·莱托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使张国荣享誉国际的《霸王别姬》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这类电影往往因其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刻画,对人性极致状态的展现,而备受奥斯卡、世界三大电影节的青睐。
由题材的选择可见导演的野心,而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的强强联手,则使《丹麦女孩》还未上映就备受瞩目。
电影延续了导演《国王演讲》、《悲惨世界》沉稳扎实的叙事,真实再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场景、服饰,以唯美如画的镜头,优美动听的音乐,配合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将一段颇具争议的故事讲述得如诗如画。
虽然外界褒贬不一,但这依旧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它为我们展现了生命可能呈现的形态,尽管惊世骇俗,但终究美丽动人。
一、觉醒·性别身份的转化 故事开始于1926年的哥本哈根,画家艾纳与妻子格尔达携手出席自己画展的庆功宴。
那时候的他们是一对恩爱的眷侣,有共同的追求,有默契的性格,以及对彼此的深深的爱意。
然而,那些隐匿在血液中的欲望,机缘巧合地被唤醒,继而蓬勃成长,最终开出了为世人所不容的花。
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说服艾纳穿上女装帮助自己完成画作,不想那些柔软精美的织物却激发出艾纳内心最隐秘的欲望。
电影采用服饰的浅景深镜头,配合人物的脸部特写,完成了艾纳内心觉醒的过程。
电影用众多轻描淡写的细节,暗示着服饰对于艾纳的诱惑。
他喜好抚摸舞团更衣室中的女式裙衫,时常窥视妻子褪下丝袜,尝试在男式衬衣里套上丝绸衬裙。
于是以游戏为名,艾纳走上了异装的道路。
鲜艳的红唇,精致的眼线,妩媚的假发,柔软的裙子,使他得以以莉莉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然而层层包裹之下的艾纳展现的却是最真实的自己。
舞会上,异装为女性的艾纳自然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男士的注视。
电影通过主人公画家的身份引出现代绘画所隐含的男权意识。
西方现代人体绘画自来就包含着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窥视,那些呈现于画作上的女性无一不是为男性视线所捕获的肉体。
电影中格尔达与男模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作是是女权主义的宣言,是身为女画家的格尔达对男权语境下艺术领域的调侃。
而这段对话的另一层作用,就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当艾纳由最初的羞涩难堪到最后的怡然自得时,电影也就通过男性的注视完成了艾纳的性别转化。
整部电影细致地展现了艾纳转化为女性的整个过程,演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而埃迪·雷德梅恩在剧中的表演则再度证实了他影帝称号的实至名归。
这位循着英国演员的传统戏路,以莎翁舞台剧起步的80后演员,从《悲惨世界》中英俊帅气的革命青年马吕斯,到以残损之躯探究“万物理论”的物理学家霍金,再到如今的雄雌莫辨“丹麦女孩”,一步步地完成着自己的蜕变。
可以说正是埃迪细致入微的演绎,才使得电影中艾纳如此灿然生辉,如此打动人心。
二、镜面·难以遏制的内心 曾经的艾纳不过是一个苍白柔弱的青年,而莉莉的出现则彻底点燃了他的生命。
这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摆在艾纳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绽放要么灭亡。
于是难以压制内心欲望的艾纳,再次跑到了舞团的更衣室,在这里他可以无所顾忌地袒露自我。
脱去的衣服是褪去的伪装,站在镜子前的艾纳是最真实的自我,他抚摸着自己的身体,试图隐藏起自己的男性象征。
由此,我们发现艾纳已经不满于异装装扮,而是想要彻底成为一个完全的女性,他的性别转化已经由心理转向生理层面。
湖面、玻璃、镜子,电影通过反复出现的镜面,照射出艾纳潜藏的内心。
他隔着一面玻璃模仿妓女的姿态,景深镜头在艾纳与妓女之间不断变换,当妓女娇娆的面容与艾纳的脸孔同时出现在镜头当中时,自然地就又构成了一组镜面,那一面玻璃之外的仿佛就是这个男人身体里的那个女人。
而画像则是镜面的变形,格尔达的画作里呈现的是连艾纳本人也不敢想象的自己,她纯真而妩媚,羞涩而优雅,美得不可方物。
正如格尔达与艾纳的对话,虽然莉莉一直存在于艾纳的内心,但却是格尔达让她活了过来。
当艾纳对镜自照时,镜头在艾纳的裸体与格尔达绘制图画间不断切换,使艾纳与格尔达笔下的丹麦女孩相互契合,直至融为一体。
格尔达·瓦格纳,从来不是作为丈夫的附庸出现的。
在两人的关系里,格尔达起着主导作用,她先与艾纳搭讪,主动亲吻艾纳,甚至在床笫之间也颇为强势。
她爱着这个男人,她为他画像,教他扮女装,然而后来艾纳的变化还是超出了格尔达的预料。
当她看见女装的艾纳与本·威士肖扮演的亨里克拥吻时,她才惊觉艾纳的转变会将他带离她的身边。
或许真正令有着坚韧神经的格尔达无法接受的不是艾纳的转变,而是他的终会离开。
她一次次带他去看病,哀求着丈夫回到自己的身边,然而失去他的痛苦终抵不上她对他的爱,所以她选择接受,选择成全,甚至支持丈夫变性,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
因出演《皇室风流史》《机械姬》而窜红的瑞典女星艾丽西卡·维坎德,很好地把握了格尔达的形象,在电影中奉献了自己从影以来的最佳演技。
正如格尔达不是艾纳的附属品一样,维坎德也不是雷德梅恩的陪衬,她自有属于她的光彩。
三、永生·对于美永恒的追求 艾纳内心中的泥沼,最终还是将他带离了格尔达的身边。
与亨里克的那次亲吻,甚至更亲密的举动都使得艾纳明确了自己的认知。
他并非异装癖,也不是同性恋,而是真正的跨性别者,他想要以一个女性身份去喜欢男性。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冲动,他才会以女装会见甚至勾引昔日的朋友。
而当一切无法实现时,他选择用手术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女性。
手术后的艾纳变得自信美丽,举手投足间都透着生气,然而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没有仅仅停留于变性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而是将整个故事上升为对于美的追求。
艾纳不仅仅是一名跨性别者,更是一名艺术家。
对于美的追求,是他毕生的愿望,所以在首次以女装出席舞会时,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异装被发现,而是自己是否美丽,除了女性心理的作用外,还有艾纳作为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
在莉莉尚未觉醒时,艾纳一次次地描摹着家乡的景物,通过绘画实践自己的追求。
而当他发现,这一切远远不及自己内心深埋的美丽时,他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进去,无论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是来自于世人的排斥,于他都再无所谓。
从此,他的精神世界不再是寡淡的五棵树,而是汇聚成的一束与众不同的花。
开阔的原野,沉寂的山脉,乡间的树林,影片开场时那几个展现艾纳家乡瓦德勒自然风貌的空镜头,正是影片对于艾纳追求的美的展现。
整部电影流露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倾向,剧中许多场景都参考了上世纪30年代的油画,无论是古典的构图还是偏白色的打光,亦或人物服饰的配色,都是显露出极高的审美,贴合了主人公艺术家的气质。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丹麦,或许只有这个一多世纪以来都以社会宽容而著名的国度,才会出现这样的传奇,才会孕育如此特立独行的灵魂。
影片的结尾,格尔达和汉斯来到了艾纳成长的家乡。
那条自由飞舞的丝巾仿佛艾纳终获自由的灵魂,他终于回归了家乡,回归了他画笔下的山川湖海,回归了母亲的怀抱,在那里他将获得永生。
小雀斑饰演的莉莉,眼神真的很美很动人。
演技爆表。
当时社会对于艾纳的转变没有过多地去体现,更多的注重当事人的内心挣扎。
非常奇妙的是,艾纳深爱自己的妻子,却在转换成莉莉时,这种爱也随之转换了。
最后,妻子回到艾纳的家乡,看到艾纳经常在他的画作中展现的瓦尔勒、那湖前的五棵树,像是一种纪念。
却又好像让观众看到了当时的艾纳面对莉莉时的矛盾,注视着眼前的景色,热爱而又矛盾地挣扎。
才会在他之后的画作中如此倔强地画着他的家乡,那不仅是他的也是莉莉的。
莉莉非常勇敢。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丹麦的夫妻,都是画家,在画坛上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丈夫从小埋藏在心中的性别认同错位被激发,他渐渐发现自己的内在是一个女人,他爱上了穿女装化妆戴假发,与男人约会……他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丈夫,一个变成他想象当中的美丽女人莉莉,甚至到最后,他鼓起最大的勇气去做变性手术,变成真正的女人。
妻子虽然陷入痛苦的万丈深渊中,但是她毅然决然地支持了丈夫的所有决定。
影片的结局,丈夫因手术失败,死在妻子的怀中。
影片的最后以字幕向丈夫的原型——已知最早接受变性手術的人埃纳·莫恩斯·韦格纳致敬,称他为开创先河的人物。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和背后的内涵,非常地深刻感人,绝大部分人所谓的爱情,与其说是爱对方,不如说是爱自己,爱对方眼中的自己,或是在对方身上看到另外一个自己,或者是希望跟对方在一起的自己能变得更美好。
但是,这世上最纯粹的、最无畏的爱情是彻彻底底地爱对方,支持对方的梦想,无论对方的梦想多么地惊世骇俗,甚至这个梦想的实现会导致对方的离开。
真正的大爱,是让对方成为他(她)自己。
茫茫人海,有几个人能做的到呢?
<图片1>1920年代的丹麦,距离我们现在将近100年的时间,哪怕现在我们对于金星之类的变换性别的人有了更多的包容,也对泰国人妖见怪不怪,并不代表就可以欣然接受身边的丈夫有朝一日宣称要变成女性,别提当年了。
社会大众自然是不理解的,绝大多数医生也把这种现象当成精神分裂来处理。
这是一种自身性别认知的错位和正名,也是自我的重新发现。
性别本身是一个自我定位的最低限度,从一出生就给你贴上了标签,理论上是伴随你一生不会更改的属性。
你是女性就拥有所有女性的特质,位于一个女性应该处于的环境展开思考;你是男性就会被赋予坚强勇敢的寄托,应该拥有男儿气概去承担更多责任,历来皆是如此分工。
但当一天你的最基本认知发生错位时,这简直是颠覆一切的洪荒之力。
《丹麦女孩》是一部传记电影,记录了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变性人之一莉莉•埃尔伯短暂一生的经历。
埃纳尔和戈尔达不仅是大学同学,也同是画家。
作为男性的埃纳尔苗条纤细又腼腆,有着儒雅微笑和宽容的胸怀;戈尔达曾在众人面前说一早认定他,当年主动亲吻他,直到现在也确定他就是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听来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像是童话故事里描绘的那样,彼时在人群中一眼见到你就感受到了冥冥之中的结合,过了七年之痒后仍然恩爱如初的夫妻,本该获得所有人的羡慕和称赞,原本也以为日子可以风平浪静地度过,也许他们会生个可爱的孩子,共同抚养然后就这么一路相伴到白头。
是她在人群中找到了他,也是她间接让他发现了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另一个自己。
戈尔达的女性画作并未得到画廊的肯定,她回家心情不好又因为模特迟到而让自己老公穿上丝袜,芭蕾鞋手拿舞裙,就在刹那间开启了沉睡在埃纳尔心中的真实性别之门,他抚摸着舞裙的边缘,像是在抚摸自己的肌肤。
其实这一切早有征兆,小时候的埃纳尔因为穿上母亲的围裙被他的好朋友汉斯亲吻,内在的女性特质抒发开,却及时被强势的父亲遏制。
他开始穿戈尔达的睡衣,而她以为这是他为增进夫妻之间的小情趣,甚至还邀请他扮演女装和她一起出席活动,并给予了他一个新的身份:莉莉•艾尔伯。
小雀斑埃纳尔的女性装扮一点也不违和粗糙,反而有他本身的娇媚。
当戈尔达无疑撞见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男子亲吻的时候,她震惊了,也仿佛意识到了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埃纳尔对她来说,具有多重而重要的身份:丈夫,爱人,知己,伙伴,同行,灵魂伴侣以及性爱对象。
她对他训斥愤怒,也对他泪眼婆娑哀求,乞求他找回自己。
这里的自己是男性身份的原本的他。
在戈尔达笔下女性装扮的埃纳尔画作出人意料之外受人欢迎和追捧,甚至被邀请到巴黎开个展。
原本以为换个环境后可以让老公重新振作重新来过,埃纳尔却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扮演女性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时间也越来越长,他付钱看脱衣舞女郎表演只是为了模仿她们的女性动作,直到最后女性身份上身到了肌肤本身,女装甚至超过了男装的时间。
他不是异装癖,他并没有沉迷于变装的快感;他也不是同性恋,这就可以解释当他发现心动之人喜欢男人的时候夺门而出的伤心。
他只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当他得知有一丝希望可以通过手术变性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坚定不移。
他不在乎自己的妻子戈尔达的苦苦哀求,他为了自己的身份呼唤,放弃画画,婚姻,生活,恋爱。
他彻底颠覆自己原本的生活,要求重塑自己。
他是自私的,而他又是极度渴望的。
戈尔达挣扎过,但最终选择妥协和陪伴。
初步手术成功后,他开始成为真正的莉莉。
她去做售货员,和香水店员们一起下班一起工作,极其享受女人的身份认同,还在短时间内获得升职担任主管。
她和戈尔达同睡一张床却用一层帘子隔开,她还是不死心,引导莉莉想到曾经,却遭到莉莉的强烈反抗夺门而出。
戈尔达是爱“她”的,只是她的爱是徒劳的,因为她的丈夫已经从此消失在人群中,希望光速成为一名和她一样的女人。
为了成为真正的女人,莉莉•艾尔伯,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敢地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将子宫移植到体内,但手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不久便因此逝世。
莉莉临死前对守候在一边的戈尔达说梦到了自己的母亲,希望能够变成一个真正的女性,生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母亲。
她只是一个单纯想成为女人的男子,因为上帝的一个玩笑,在成为人类医学教科书上的先驱者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图片2>
今天要说的影片是两个丹麦女孩的故事。
他们来自丹麦,起初他们是夫妻,两个人都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丈夫还算英俊,妻子貌美如花,两个人很幸福。
可是,后来的后来,她们就变成了姐妹。
婚姻的巨轮说翻就翻啊,让人感慨世事多变,无奇不有。
影片的导演汤姆.霍伯曾经导演《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为观众所熟知。
《国王的演讲》给他带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此次,新作《丹麦女孩》再次冲奥,摘得最佳女配,获奖者是饰演片中妻子一角的艾丽西亚·维坎德。
影片中中世纪的欧洲风建筑、服饰、风光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这些功劳当然这要归结为服装和摄影。
本片的服装设计被赞赏为“天赐而非凡”,霍伯的御用摄影丹妮.科恩把一个心旷神怡的丹麦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噱头也确实吸引观众,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莉莉.艾尔伯的变性经历,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男人的身体里藏了一颗女孩的心,然后他通过六次变性手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这期间他与妻子解除了婚姻关系,他在最后一次子宫移植手术中不幸去世,终年49岁。
莉莉.爱尔伯死后,他的妻子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片子上映后,有人高呼:“追逐自我直至粉身碎骨”、“感谢你让我成为了自己”、“勇敢做自己”但是我想说即便有这些也阻挡不了我对这部影片的吐槽。
故事发生在1926年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妻子格尔达.韦伯纳和丈夫爱纳.韦格纳都是画家,一对儿文艺青年凑在一起,两个人的生活浪漫又幸福。
他们的房间就是画室,有美女、有才子、有油画、有可爱的小狗。
妻子格尔达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认可,原因是:“你确实能成为一流的画家,如果能找对题材的话”。
房间中摆放了一副未完成的油画,画中的女孩是一位跳芭蕾舞的朋友,因为这位朋友要排练无法到场,丈夫爱纳便成为了临时的替补模特。
一开始,他是笨拙的、呆滞的。
然而批上纱裙的他很快便进入了佳境,此时紧张的音乐配合演员抽离的情绪完成了他向女孩转变的心里过程,外在表现就是他的兰花指出来了.....
我能听到他因为紧张心跳和呼吸都加快了,之所以被瞬间附体,用他的话来讲,他喜欢女孩的衣服,无比柔软。
然后,丈夫的女性意识就被激发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妻子新买了丝质睡衣,面对诱人的妻子,他的反应是真美,但是他所指的并不是妻子哦,而是睡衣!
再发展下去,这件睡衣就到了丈夫身上,他开始偷偷穿妻子的女士衣服了。
终于要开始在妻子面前毫无遮掩的露出真面目了!
妻子的反应却是让人大呼意外,她说了一句“美丽”,而后开始轻轻撩起他的衣裙。
历史上爱纳的妻子格尔达其实是双性恋的,只是片中没有明确的说出来。
很快,在一次聚会上,爱纳就以女装亮相了,自称是爱纳的表妹,并改名为莉莉。
不得不说这位满脸雀斑的影帝埃迪·雷德梅恩之前的担忧是对的。
在影片开拍前,埃迪.雷德梅恩惴惴不安的担心自己的女装扮相不够漂亮,而后莉莉的真实原型又被我翻了出来,对比之下,埃迪简直像个变态。
历史上真正的莉莉妩媚又迷人。
尤其是在镜子面前扒光衣服,把自己的男性性器官藏在两腿中间这样的特写镜头,多多少少还是让直男们不舒服的。
爱纳这个角色之前原定的扮演者是妮可.基德曼。
妻子面对丈夫的女性渴望,一方面焦虑,一方面又利用丈夫的这种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
她的其他画作一再被出版商拒绝,但她开始画女性装扮的丈夫后,作品却受到了青睐,甚至被邀请到了巴黎去发展。
在巴黎,格尔达的作品得到了认可,并且遇到了多年的老朋友汉斯,汉斯是爱纳儿时的伙伴。
这位汉斯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以格尔达的情人的身份存在,影片抹去了莉莉和汉斯之间的暧昧情感关系。
影片中的莉莉虽然认为上天搞错了自己的性别,以女孩的身份自居,但是在电影中他反复强调着他爱的是他的妻子,并且不与其他男人有过分行为。
这都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莉莉风流的一面,影片中的莉莉被塑造成了“纯洁”的代名词。
在巴黎,莉莉遇到一位医生,这位医生称可以让他变为真正的女人。
虽然有感染和失败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在莉莉想变成女人的欲望面前,已被导演完全淡化和忽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手术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一举动也没有那么伟大,随后他就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医院,接受变性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的他开始与男人手挽手出现在公众场合。
而妻子在看到这一幕时,只能转身装作不认识,留给世界一个最孤独、最忧伤的背影。
莉莉的整个变性过程确实引人关注,加上片中给予的各种美的赞赏,莉莉成为了观众心目中敢于打破常规,勇于追寻自我的励志人物。
但我并不认为他就是丹麦女孩,我心中真正的丹麦女孩是他的妻子,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突然选择在某天变为一个女人,以姐妹相称,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此时这个娇美的妻子不仅得不到关爱,更要像男人一样照顾身边已经变性的丈夫,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比拟的。
她虽痛苦,但她更在乎丈夫的感受,当丈夫向医生说起自己实际上是女人的时候,妻子为了不使他感到孤单无依,毫不犹豫的表示“我也相信”。
她可以为了他的快乐而放弃自己的爱人,改为以姐妹的身份时刻在丈夫身边关心着他,自始至终都以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宽容支持着丈夫,这种担当甚至比男人的责任感更加强烈、更加寂寞,坚强和崩溃只在一瞬间。
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叫做昨日我无名指上还带着你送我的结婚戒指,今日,你就抛弃了誓言,变成了女人;昨日我们亲吻嘴唇,今日只能亲吻脸颊;昨日我们同床入梦,今日需要用挡板做墙;昨日,她还被爱人抱在怀里,今日已面目全非。
她甚至梦到丈夫结婚了,和一个男人。
婚姻在慢慢的溜走,她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她无法用女人的方式挽留一个女人。
妻子没有像普通的女人一样大吵大叫,更没有对丈夫讽刺揶揄,看着熟睡的丈夫的她无法入睡,只能半夜起身看着她的脸把他的样子画下来,把强烈的痛苦释放鲜艳的画中。
这也许就是对一个画家快乐和痛苦最到位的表现了吧,痛也在创作,乐也在创作。
这与娄烨导演的一部片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妻子的反应大相径庭。
影片中妻子怀疑丈夫有外遇,找来侦探来跟踪,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丈夫竟然和一个男人在搞外遇,崩溃之下的她找到小三的单位大闹一场,丈夫与小三分手,但却选择了自杀。
《春风沉醉的晚上》虽然不及《丹麦女孩》好看,但是问题讲的很现实。
《丹麦女孩》的后30分钟,开始讲莉莉做变性手术的过程,这段的节奏时而压抑时而轻快,在医院所受的折磨是痛苦的,但是不管多么痛苦,他的妻子都陪伴在他的左右。
而做完手术后,他离真正女人又近一步的满足感给他带来自在和快乐,她甚至有了自己的工作,在百货做了香水销售,以女人的身份大方的和男人挽手在大街上穿行。
最后一次手术没能成功,莉莉死了。
我在想一个女人到底是要有多宽广的胸怀才能接受这样突如其来的大转变。
整个电影避掉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如莉莉被塑造成为了一个“纯洁”的代名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唯美化了的莉莉。
真正的历史中,莉莉手术的费用压力其实远比他做手术的痛苦更大。
1930年代的人们对待变性人和同性恋的态度都被和平化、平面化。
夫妻关系也一度濒临破灭。
导演一再以美丽、唯美化等外衣修饰整个影片,使影片复杂交错的分支被砍掉,完全只表现一条线,那就是莉莉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这部片子就是为了向她致敬!
但是,我并不喜欢它,避重就轻的创作态度显得那么谄媚和肤浅,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好看但没有深度。
真实的残酷和凌厉更能打动我,我已过了与童话为伴的年龄,幻想终究是一时的华丽和美好,真实才是一种最让人上瘾的美,它刺痛你,但是会永远难忘,铭记心底!
最后想了解莉莉真实故事的粉丝们可以去翻翻莉莉的自传《Man into woman》。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作者 | Louise Chambers翻译 | 兜兜(Emma)校对 | Jessica Enlightening原文链接:https://lgbthistoryproject.blogspot.com/2014/编者按:本文获得原文作者授权翻译,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文于2015年首发于LGBT历史项目(the LGBT History Project)博客,未来可能经修改收录出版。
作者路易斯·钱伯斯博士(Dr Louise Chambers)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讲师,在传媒和文化研究系任教25年,也是性别、媒体与文化硕士项目的联合召集人。
自2000年以来,她以跨性别拉拉(a trans*identified lesbian femme)的身份公开出柜。
献给莉莉·伊尔丝·埃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愿她最终得到安宁。
我们一般不在本刊物中评价电影,但是《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正好在我们写作本期内容的时候上映,又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虚构作品,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海报宣传语:“灵感来自这个非同寻常的真实故事”电影《丹麦女孩》改编自大卫·埃伯肖夫(David Ebershoff)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这本小说艺术加工了“莉莉·易北”(Lili Elbe, 也称莉莉·伊尔丝·埃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 又称艾纳·马格纳斯·安德里斯·韦格纳Einar Magnus Andreas Wegener)*的一生。
*原注:这给我们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莉莉“真正的”名字是什么?
我们非常确定,作为男人,莉莉被取名为“艾纳·韦格纳”(Einar Wegener),并于1904年与格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婚。
在1930年(性别)过渡(transition)之后,莉莉改名为莉莉·伊尔丝·埃尔文斯。
取决于你所相信的人,莉莉根据河流的名字“易北河”(Elbe)得名,可能是因为她去做手术的诊所的护士们,或者是因为一位丹麦记者。
这部电影从2005年就开始筹备了,当时计划由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出演莉莉。
最后,莉莉这个角色却给了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同时由艾丽西亚·维坎德(Alicia Vikander)出演格尔达(Gerda)。
当然,这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莉莉这个角色不能由跨儿(trans*)演员,或认同为间性(intersex)的演员出演?
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以跨儿为主角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激增,然而几乎没有任何角色给了跨儿演员*。
而且我必须承认,我不喜欢雷德梅恩。
我觉得他矫揉造作,也并未被他的表演打动。
雷德梅恩塑造了一个软弱无力的莉莉形象,他那永远低垂的眼睛和装模做样的步态,让我们完全看不到莉莉的日记里那鲜活、动人而勇敢的形象。
日记摘录在莉莉晚年写的自传体作品《男人变女人》(Man Into Woman)一书中。
这本书由莉莉生前的好朋友尼尔斯·霍耶(Niels Hoyer)编辑,于1931年莉莉去世后不久出版,并于1933年被翻译为英语。
*原注:在亚马逊的节目《透明家庭》(Transparent),以及《穿越美国》(Transamerica,2005)、《吾栖之肤》(La piel que habito,2011)、《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2013)、《关于雷》(About Ray,2015)等电影中,都由非跨儿演员扮演跨性别女性。
两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男孩遇见女孩》(Boy Meets Girl,2014)和《橘色》(Tangerine,2015)。
*译注:本文将sex译为“性”,gender译为“性别”,sexuality译为“性相”;trans在单独使用时译为“跨儿”,在与如trans woman/man连用时译为“跨性别女性/男性”,transgender译为“跨性别”,transsexual译为“跨性”,intersex译为“间性”,lesbian译为“拉拉”;在英文中,trans如今作为更具包容性的伞状术语包括transgender和transsexual等各种跨性别和性别非常规状态。
电影《男孩遇见女孩》(Boy Meets Girl)海报(左)
电影《橘色》(Tangerine)海报(右)但是,雷德梅恩那几近厌女的表演只是电影《丹麦女孩》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20世纪30年代中一个人转换性别的虚构故事,那么我会对它宽容一些。
但从海报上可以看出,这部电影自称“灵感来自真实故事”。
奇怪的是,这很明显指向《男人变女人》。
我说的奇怪之处在于,如果《丹麦女孩》真的基于《男人变女人》的话,那这部电影应当与现在截然不同。
我这么说有如下两个特定原因。
第一,书中很明确指出莉莉曾处于间性的状态:她的日记中说到莉莉作为女性的第一次亮相“伴随着无人能解释的、奇怪的出血现象”(经常为鼻血)。
而在电影中,出血现象正好在莉莉初次亲吻一个男人之后出现。
在我看来,这是对“看啊,她失去了童贞”最为粗暴、拙劣和异性恋规范(heteronormative)的象征,其庸俗程度甚至超过了好莱坞的一贯标准。
在她的日记中,莉莉描述了这些“奇怪的出血现象”是如何促使她第一次就诊的。
“医生认为他能够发现我内里的奇怪之处。
”莉莉这样写道。
在寻找了有关性问题和异常的科学书籍后,莉莉又写到:“于是我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观点,大意是:在这一个身体里,我既是男人又是女人,而这个身体里的女人正逐渐占上风。
基于这个假设,我解释了我遭受的、越来越强烈的身心不适。
”(尼尔斯·霍耶主编:《男人变女人》,1933,2004:第100页)在1933年出版的《男人变女人》英文版的序言中,哈利街(Harley Street)的一位医生诺曼·海尔(Norman Haire)写道:“大约在1912年,我还是悉尼的一名医学生时,一个男人曾经因反复出血而被送进了我的医院。
当时我们以为这是由于肾疾病。
但调查显示,虽然他已婚且男性外生殖器正常,能够作为男性进行性行为,但他的身体里包含卵巢。
”(同上,第16页;强调为作者所加)莉莉从她的医生“沃纳·克鲁兹”(Werner Kreutz,实际上是柯尔特·沃内克罗斯Kurt Warnekros,德累斯顿市妇女诊所的妇科医生,莉莉的大部分手术都在此地进行)那里得知,在打开莉莉的身体时,他发现里面“有发育不良和萎缩了的卵巢”,可能是由于她年轻时接受的X光治疗而受损的。
(同上,第12、171页)
Niels Hoyer (ed., 2004) Man Into Woman. London Blue Boat Books.为什么我要这样细致地讨论这个问题?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显然莉莉并非‘跨性者’(transsexual)(虽然很多作者都声称她是)。
另一半原因是,这部电影本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来探讨间性者是如何被忽略的,不仅是在关于性别差异的虚构故事中,也在垃圾大众文化(尤其是互联网)中关于“第一次变性(sex change)”流行的解释里。
另外,那位良医在与莉莉初次见面后不久测量了莉莉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现莉莉体内的雌性激素比雄性激素高,并因此怀疑莉莉至少有一个卵巢。
事实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沃内克罗斯不相信莉莉有卵巢并在出生时被错指了性(wrongly sexed),他根本不会给她动手术。
当时的大多数医生并不提供“变性”或“性重置手术”(sex reassignment surgery),只同意“治疗”间性状态的“矫正手术”。
当时ta们使用的借口是,此类选择性手术受“故意伤害罪”(Mayhem)相关法律的管辖,而该法禁止切除健康的肢体和器官,以免患者因此不具备参军条件。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能可以认为跨性(transsexualism)曾被认为是一种间性的状况,然而反之则不具有历史准确性。
*原注:我曾在此前的《从过去到现在》(Past to Present/Past2Present,译注:LGBT历史项目的年度杂志,发布在博客中)中谈论过这个议题。
苏珊·斯特赖克(Susan Stryker)和尼基·沙利文(Nikki Sullivan)优秀的论文《国王的躯体,女王的身体》中也探讨了该议题,这篇论文被收录于尼基·沙利文和萨曼莎·穆雷(Samantha Murray)主编的《躯体技术学》(Somatechnics)一书中。
我也谈论了罗伯塔·考威尔(Roberta Cowell,译注:赛车手和二战战斗机飞行员,也是已知的第一位接受性重置手术的英国跨性别女性)为了接受重置手术不顾一切,要求一位医学生、她的朋友麦克·迪伦(Michael Dillon)阉割她,从而说服医生哈罗德·吉利斯(Harold Gillies)自己有间性的状况。
Nikki Sullivan & Samantha Murray (ed., 2009) Somatechnics. Ashgate Books.第二个问题关于莉莉的性取向(在艾纳有时以莉莉的身份生活之后),以及莉莉/艾纳与格尔达之间的关系。
电影似乎暗示着,在进入社会后,莉莉为自己的同性恋欲望感到不知所措。
电影还创造了两个完全虚构的男人(“Henrik”和“Hans”),他们成为了证明此同性恋倾向的一部分。
这不仅完全不符合事实,还是恐双(biphobic)和冒犯性的。
它忽略了格尔达和莉莉/艾纳的性相可能是流动的,而这足以让ta们继续享受一段幸福而长久的婚姻。
电影还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大多数经历性/性别(sex/gender)变化的人不会突然地改变ta们的性相——这是另一个电影本可以挑战的文化迷思。
然而,电影将莉莉(和格尔达)描述为一对极不幸福的情侣,仅仅因为格尔达“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而不是获得了一个拉拉伴侣),而莉莉变得只受男人吸引。
在莉莉的日记里,她明确地表达了格尔达爱莉莉与爱丈夫一样深,并且在莉莉的手术之前,格尔达与莉莉在巴黎作为情侣生活了许多年。
这就是电影抹除ta们性的流动性(sexual fluidity)的另一种方式——虚假的时间改动。
电影给我们的错觉是这对情侣只在巴黎生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实际上,ta们在那里生活了将近18年,从1912年一直到1930年初,当时莉莉开始在德国接受四个手术中的第一个。
尽管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但有些作家还认为,格尔达与莉莉/艾纳公开地作为拉拉情侣在巴黎幸福地生活,而且她关于莉莉而非艾纳的画像都很美,(有时)还具有情色意味。
**原注:一些格尔达的画作附在了这篇影评的最后。
请欣赏。
1920年格尔达画的莉莉在莉莉的日记中,她描述了自己与格尔达在巴黎的一段谈话:“‘我感到是莉莉,只有莉莉,缔造了我们之间留存了这么多年的连接。
我不敢相信我竟能让她活着。
’[格尔达]打断了我并说她经常这样认为,因为莉莉是我们人生中共同的青春和欢愉的体现。
她抽泣了一下:‘有时我会想,没有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在任何时候,我都无法想象,’[格尔达]继续说,‘如果没有莉莉我们会怎样。
我们永远不能失去她。
如果她突然消失,那将会是谋杀。
’”(《男人变女人》,第93页。
)并且,在这段对话的几天之后,莉莉又写到:“因此,[莉莉]现在尽可能频繁地出现。
同时,她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熟人们,也有她自己的记忆与习惯……她经常会连续留在这里好几天,然后心满意足地坐在[格尔达]旁边,又或者自己单独坐着,一边缝纫或刺绣,一边自顾自地微笑,幸福地用女性意识占有这副身体。
”(同上,第94-95页)此外,巴黎的人们一般都将莉莉/艾纳看作女性,哪怕在她打扮得像艾纳时:“虽然我装扮得与男人别无二致,并用男性化的大步子走路,但人们还是把我看作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孩。
”在电影中,莉莉/艾纳被两名恐同的巴黎年轻男子袭击并殴打,因为他们认为她是同性恋。
这起事故是完全虚构的(莉莉的日记中没有提及)且与现实相悖。
事实上,在纳粹破坏这一切之前,巴黎(像柏林一样)曾经拥有过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区,庆祝性/的(sex/ual)流动性、发明和实验。
好莱坞似乎再一次以自己异性恋规范、恐同的形象臆想了欧洲。
直到手术后莉莉可以合法地改名,丹麦政府结束了ta们的婚姻,这对情侣才分开。
莉莉想要一个孩子(和子宫,这种欲望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所以她开始与克劳德·勒琼(Claude Lejeune)约会——这个外交官想与莉莉结婚,直到莉莉去世都陪伴着她。
1930年左右的莉莉我的最后一个观点关于电影中克鲁兹教授的一句话。
在莉莉的手术前,他解释道:“没有人尝试过这个手术,从来没有。
”这不是事实。
根据爱丽丝·多穆拉特·德雷格(Alice Domurat Dreger)*和伊丽莎白·雷斯(Elizabeth Reis)**等学者的说法,作为一名妇科医生,“克鲁兹”,或者用真名称呼他,柯尔特·沃内克罗斯,应该对被诊断为“雌雄同体”(hermaphroditic)或间性的婴儿身上进行的“矫正”手术的历史了如指掌。
这些手术从1837年,也就是莉莉·易北接受手术的将近一百年前,就开始使用于患者身上了。
*原注:Alice Domurat Dreger (2000) Hermaphrodites and the Medical Invention of Sex.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原注:Elizabeth Reis (2009) Bodies in Doubt: an American History of Intersex.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好吧,也许这是第一个性重置手术?
恐怕不是。
我可以举出原名玛莎·贝尔(Martha Baer)的卡尔·贝尔(Karl Baer,1885-1956)作为反例。
在著名的德国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的照顾下,贝尔于1906年接受了变性手术,并在1907年获得了德国当局的新出生证明。
*作为路希尔·哈特(Lucille Hart)出生的艾伦·L.哈特博士(Dr Alan L Hart,1890-1962)是另一个反例。
他于1918年在美国接受了子宫切除术和性腺切除术,作为一名成功且受欢迎的(男性)医生度过了余生。
*原注:N.O.Body (1907, 2006) Memoirs of a Man’s Maiden Year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所以,莉莉的手术或许是第一例合法变性?
答案还是否定的。
(除了其它地方之外,)证据在原名赫库里恩(Herculine)的亚伯·巴尔班(Abel Barbin)这一如今臭名昭著的案例中。
这一案例记录于福柯(Foucault)1988年出版的《赫库里恩·巴尔班:最近发现的十九世纪雌雄同体者的回忆录》(Herculine Barbin: being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emoirs of a nineteenth century hermaphrodite)一书中。
巴尔班出生于1838年,最终因被迫以男性身份生活而于1868年自杀。
总而言之,电影《丹麦女孩》只是对莉莉一小段人生的虚构,且与莉莉眼中的自己和旁人眼中的莉莉都毫无相像之处。
这部电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消除关于莉莉的一些迷思,以及探究关于跨儿和间性身份认同的一些议题。
取而代之的是,这部电影以异性恋规范的视角展现了一段注定失败的恋情,以及一个注定失败的人。
莉莉和格尔达显然在巴黎享受了一段快乐的岁月,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别费心了,看点别的东西吧。
我想《橘色》还在其中一些影院上映。
1920-1927年间格尔达的一些画作
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莉莉,可以查阅“莉莉·易北的电子档案”(Lili Elbe Digital Archive)。
【阅读原文链接:http://www.lilielbe.org/】
当地时间9月5日上午,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的《丹麦女孩》在水城威尼斯举行了世界首映。
该片不仅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关注度最高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提前锁定了下届奥斯卡的入围名额。
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导演+201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的黄金组合,再加上表现变性人从懵懂、迷茫到大胆作出改变的话题性题材,都让人把最高心理预期押宝在这部电影上面。
从观影结束后全场的热烈掌声可以看到,《丹麦女孩》不负期待。
剧本、摄影、布景、服装、配乐,各方面都精致典雅得如同男主角那些价值不菲的油画作品。
当然,最重要的是,小雀斑再次演技爆发!
难道这个年仅33岁的伦敦小伙子,难道连奥斯卡影帝都要卫冕嘛?
集男神女神于一身,还让不让别人活啦!
小雀斑是怎么“变性”的?
觉醒、变装、变性三步走,妻子一直陪伴在身边先轻剧透一下这个史上真实存在的、世界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在《丹麦女孩》里,男女主角小雀斑和维坎德饰演一对十分恩爱的画家夫妻,小雀斑画风景,维坎德画人像。
无奈小雀斑都办了个展,维坎德却连画都卖不出去,但是两人感情一直亲密无间,每天都要XXOO。
有一天,维坎德跳芭蕾舞的闺蜜放了她鸽子,没能按时来做模特,维坎德画了一大半的肖像又急着交,灵机一动就拉来天生丽质的丈夫套上丝袜和芭蕾舞鞋,抱着芭蕾舞裙做了一回替身。
小雀斑心里某个尘封已久的大门砰一声就打开了,他开始沉浸在变装的美妙感觉中无法自拔。
天真的维坎德干脆带着男扮女装的老公去参加舞会,结果遇到了能把腐女掰直、把直男变弯的本·卫肖。
这下,小雀斑身体里女版自己“莉莉”觉醒过来,并且越来越强大。
维坎德以“莉莉”为主角的画作意外走红,她便不断让丈夫继续扮女模特。
小雀斑开始陷入懵懂、兴奋、迷茫、无助交织的复杂情感状态中,他被迫向很多医生求助,都被看作不正常。
维坎德得知丈夫执意想做女人后也经受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一直对他不离不弃。
他们听说有医生能做变性手术,但是风险很大。
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下,小雀斑勇敢地迈向真实的自己,他说,手术麻醉那天,他做了一生最美的梦。
结局就不说了,比较催泪,但也比较欣慰。
微妙细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 小雀斑、维坎德双双露点,推动剧情不低俗《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短短五年时间就产出三部如此细腻精致、情感动人的作品,不得不说43岁的英国导演汤姆·霍珀也是年轻有为。
除了叙事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摄影和美术依旧精美绝伦之外,《丹麦女孩》对于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都堪称传神,很多轻描淡写的细节都耐人寻味。
比如,男主角在发现自己内在是女性之前,其实已经有一系列细节展示了他比一般男人阴柔的一面:他身形纤瘦,手指细长,不自觉喜欢轻纱绸缎衣物的质感,偶然会瞥见妻子脱掉长筒靴、舞女们穿上黑丝袜;看见妻子乱扔在地上的内衣会小心地叠起来,结婚六年却生不出孩子,只能养一只小狗作伴。
当他第一次意外被要求穿上不合脚的芭蕾舞鞋和破了洞的旧丝袜时,他偷偷摩挲着舞裙柔软的边沿,嘴角微微抽动,如少女启蒙般羞耻又兴奋。
他冲进空无一人的舞团更衣室,疯狂地撕扯掉所有的衣服,在镜子里第一次认真欣赏自己美丽的S曲线胴体,就像自己跟自己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交合。
难得的是,片中不仅小雀斑的内心层次丰富,维坎德的角色也很丰满,展现了一个美丽、聪慧、忠贞、开明大义的女人形象。
雷德梅恩和维坎德在片中双双大尺度露点,但这些镜头不是噱头,存在合理而美丽。
赤身裸体的妻子从后面抱住偷偷穿着女性丝绸睡衣的丈夫,以及小雀斑在镜中试探性地藏起男性生殖器,都是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细节。
那么问题来了: 小雀斑会在奥斯卡两连胜吗?
变装角色存在于整个电影史中,比同志角色更普遍,也更容易被赋予低廉的喜剧意味;变性角色也越来越多出现在酷儿电影中,与整个时代对LGBT的认知进步有关,很多变性角色的演员本身就是变性人。
很多著名男演员都挑战过变装/变性角色,达斯汀·霍夫曼、罗宾·威廉姆斯、李·佩斯、杰瑞德·莱托、希里安·墨菲,这类角色确实得奖率很高。
但是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电影,以真人真事为例,如此完整、细致、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从变装到变性,从心理到生理,从懵懂到迷茫到挣扎到觉醒的全过程,并且是由直男奥斯卡影帝主演。
选择这样的题材,先期已经在颁奖季成功了一半。
《丹麦女孩》剥离了变装的戏谑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敢为天下先”所面临的迷茫与惶恐,无论是当时是医疗条件还是世俗认知,都是横亘在他未来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验。
这样一来,《丹麦女孩》就有了点同志电影或经常获得奥斯卡奖的“罕见病”题材的优势,当然,变性人既不是狭义的同志,也当然不是罕见病。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小雀斑会在奥斯卡连庄,连续两年拿下影帝吗?
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要看对手实力如何。
史上倒真有人连续两年拿影帝,一个是斯宾塞·屈塞,一个是汤姆·汉克斯。
达斯汀·霍夫曼因主演《窈窕淑男》获奥斯卡提名时,也真有人认真讨论过应该把他划分进影帝还是影后。
无论结果如何,小雀斑的天赋和努力已经不需要再多一座小金人来证明,对于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丹麦女孩》只会是他未来无数精彩作品之一。
被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是一部真人改编同志片,看了一半以为是类似《美丽心灵》,《万物理论》那样伟大而坚忍的妻子通过不懈努力拯救才华横溢的丈夫于精神疾病/身体疾病的传记爱情片,看完之后感觉这是一场颇具美学感的性别探讨。
首先这不是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如若这样,男主就不是lily(百合之意)而应该叫“Sissy”及“Nancy”(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
当艾纳第一次被发现穿着妻子的内衣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异装出行约会男性,他渴望被他们注视,亲吻,抚摸,但却不是同性那种所以当知道他其实是艾纳之后,他是失望离去的。
他需要的是被异性当作妩媚妖娆的女性欣赏,
(在走出henrik家中时,他驻足三次,透过窗户看着无法辨别的自己内心os:天哪,我到底谁??
导演在内心变化上的细节处理)其次,这也不是一个关于生活压力大婚姻不幸等而导致精神分裂的故事,在影片开头频频出现的瓦埃勒的峡湾以及他和汉斯的故事都证明了莉莉的原生存在性,当然不要忽略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艾伯的父亲。
(影片中多次出现该画,瓦埃勒:莉莉孕育的地方啊!
)
父亲的形象对于一个尚处在性别认知过程中的孩子是有重要影响力的。
通过影片艾伯讲述父亲追打汉斯的行为时的眼神就可以看出艾伯对父亲或许有些怨恨,形成了一种假性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艾伯这个形象。
他开始小心翼翼的伪装自己身体上的性别,试图不被父亲或者说是伦理纲常所阉割。
弗洛依德阐述的阉割情结(或是俄狄浦斯情结),主体是说男性惧怕阉割,女性嫉妒拥有阳具的人,想要成为对立性别的自我,而艾纳可以具有一种反男性阉割情结,他并没有按照一般心理学路径那样发展,随着个体成长,精神和人格得到重建,阉割情结逐渐消失。
他始终无法丢弃自己人格上的性别,也迷恋于女性特质与女性本身,就已经能从他的举手投足间隐约感受到。
(风情万种,笑得花枝乱颤的他,作为女性也自愧不如!!
)此处再附上几张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有着异装癖艾德伍德,突然觉得这个伍德是纯爷们!
<图片23>一个身体上的两种性别的始终徘徊纠葛与无法融合的焦虑,然而本我终会逐渐觉醒,性压抑将被自我解放。
当莉莉真正意义上出现之后,便有种冲破世俗的快感。
道理和封建社会围屋里的裹脚女子为了反抗旧势力,追求真我,毅然扯掉那层囚禁了女性千百年的裹脚布的意义是一样的。
<图片24>(这一段私以为是影片一个小高潮,还有更精彩的画面,详见影片~艾纳突然来到乌拉的舞房,脱光衣服,窥视着自己男性的身体,无奈,愤怒,自厌自弃,然后对各种舞裙开始yy,莉莉呼之欲出,艾纳即将不复存在。
)<图片25>(这是个人觉得表现非常巧妙的一段,艾纳在巴黎找了一个舞女,模仿她女性姿态,真实的艾纳和透过镜子反射的舞女在一个画面上出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的是莉莉的。
舞女即是他自己的映射。
)最后,对立性别主体长期遭遇压抑,只能以一种殉道式的结局找回被压抑的自我。
他选择进行生殖器阉割并建设一条女性阴道。
在艾纳最终完成涅槃重生成为莉莉之后,阉割究竟是成就了她还是毁灭了他,这个答案只有亲身经历的艾伯或者是莉莉才能解答吧。
但我想她是不后悔的,因为他本来就是莉莉,在有限的人生中,怎么能不做回自己!
<图片26>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
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
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上帝在他身上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也反抗了上帝。
无论手术成功与否,他生与死都还给了上帝一个微笑,在他想象中完全女性的欲语还羞的微笑。
此生他唯一庆幸的,应该是在生命里有一个女子,陪他好奇,陪他欢笑,陪他疯狂。
抱着12分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收获的却是7分的心情.我想可能是因为受了Carol的影响吧,特别渴望看到一部精致的电影,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我承认小雀斑的演技自是没话说,女主同样表现出色.但是!故事太半吊子了!有种不着力的感觉,想要宣泄的情绪没有宣泄出来,硬生生地给憋了回去.于是去查了下原型,顿时大开眼界!导演和编剧居然放弃了一个本身那么具有挖掘性探讨性可以深深进入那个倒错的混乱的扭曲的世界的契机.而去另外塑造一个温馨感人甚至是模范的故事,简直令我气结.个人认为,按原型来看,女主比男主更有意思更值得刻画.这个女人近似变态的心理,将丈夫与lily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设定,如魔鬼又如天使,她为何会如此,单纯的性倒错?百合?双性恋?或只是想要利用他来获得绘画灵感以赚取更多名声与利益,这么想一想简直各种有趣.制片方没有去深度挖掘女主,着实可惜.本来这部电影很有希望成为一部经典,疯狂,扭曲,热烈,混乱,震撼人心与人性.然而现在却仅仅归为平淡有些可惜.
又是一个先写预告片脚本再写剧本的典范。拍得太保守。为小雀斑演技加一颗星。
霍珀导演的老问题, 一味地调制人物心灵曲折挣扎最终得到救赎的鸡汤, 主要人物之间却缺乏有效地联系和互动,人物被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外部影响弱化成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信号。就像是肖像画出类拔萃,而组合成人物风景图就显得呆板机械了。
这不还是全世界都围着他转吗,所以什么奖都没拿到
看完imdb评论再回来看这边简直笑喷。这剧绝不是毁在没有让transgender actor来演上,老实说两位主演演到这份上也是尽力了,噱头倒是给足脱也是都脱了,但是剧本实在太差,对这个题材完全浮于表面,很多情绪和反应根本就不合理,居然还能剪到2小时52分钟我特么也是醉了。
还挺好看的,但小雀斑也真是浮夸,摸到女装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激动,感觉都高潮了……
演员美,艾纳是画家的时候好优雅帅气,女装虽然也好看但只能看脸,骨架违和,汉斯看着老觉得是普京客串来着。还有里面的小狗,丹麦风光和画作。只当艺术传记片来看,了解一些东西,内涵确实一般。
各种不喜欢,故事不耐看,小雀斑演得。。。好娘,相比之下更喜欢女主。
【C+】kitsch而已,史上第一位变性人拍成了个自私又恶心的变态(和雀斑的表演也有一定关系) 这个题材无论是从边缘人的自我认同怀疑,社会地位权利争取,或者妻子的奉献和心路改变来切入都很有看点,偏偏写成爱情琼瑶剧
小雀斑的影后征服之路!
硬是把lgbt励志剧拍成了‘男人变成女人还是要压迫女人’的蛋逼剧。要是当女人只是化化妆穿上漂亮的衣服有事没事去撩汉子谁不想当女人啊,还like a real woman,real你大爷……(冷静冷静)演技极度浮夸,这还能提名我也是醉了狗了。
开始以为是异装癖,后来知道是同性恋,最后发展成变性人。
好感动。每个勇于做自己的人都值得敬佩。风景和配乐都沉稳优美。
“我怎么配得上这样的爱…”
就是个要把自个儿老公掰弯,一不小心掰断了的故事……小雀斑演技真好,影帝连庄也不是不能有;但是选角不够好,跟欧容的[新女友]一比,还是差点意思(也差点脑洞程度)。从艺术家传记角度看,开放是够的,剧作却各种走狗血,无疑是拉低了人物。女主好美艳!Tom Hooper的长焦用法在这部片里恰到好处。
人妖 活该 去死
我觉得这片的三观有问题,通篇都在歌颂女配(其实我觉得这个女配才是猪脚,男猪才是配角)的伟大隐忍,并没有很好的展现男猪的心路历程,有点能理解国外某些群体激烈抗议的心情了。片拍的不好,但几个演员演的很好,尤其Eddie细节很多。片尾的丝巾飞扬简直恶俗。不过发现一枚演技派大帅哥,不错。
拍得好无聊,平面浅薄到爆,在穿丝袜时给一个他“湿了”的面部特写就算完成了性别认同的微妙转变了?这么不走心的处理方式实在是太直男想象了。
给题材。推荐!看到评论里又有人扯女同男同的问题。笑了——这是跨性别!
还以为颁奖季热门怎么也有及格水准,可本片连平庸都算不上。不可信的剧情发展,不自然的人物变化。空有浮华的摄影、服化,却全然没有丁点意义。(我怎么觉得自己在评论【小时代】…)唯一精彩的段落是脱衣舞馆的隔窗模仿,美到让人一时失神。
根据世界首位变性人的电影改编,《丹麦女孩》令人如此清晰的感受到了男主人物性格和心理转变变性历程,每个人都有追寻自已梦想的权利,跨越性别的爱恋成为了最为有力的深度,与此之中电影在摄影风格上的造诣,不仅赋予了电影近乎完美的时代感,更使电影本身增添了唯美的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