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进一步,要学会软硬兼施。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抹掉。
当警察,政府与黑恶势力并无两样,并协助搞犯罪搞破坏,那么这个社会对于底层的人民是绝望的,是痛苦的。
社会的竞争是公平的,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放弃了努力,想着偏门邪道搞胜出,结果必然是不好的,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要努力走正道,真实努力,世界不同情那些不努力而生活艰难的人们。
通过了各种审核围追堵截,解决了被某实力恶意干预导致资金断链问题,解决没有明星阵容加入问题,李杨导演硬是凭借自己的演技撑起整部剧,盲山盲井盲道,不怕你遇上坏人不怕你是瞎子啥子弱女子,不怕你深入绝境,只怕你心盲,心若盲了,看见装不见犹如私人一般。
你们知道为了这部剧上映减掉多长时间的精彩片段吗?
删减的又是为什么呢?
你们知道是谁干预制片资金的问题吗?
你们知道多少演员被喝令不许加入拍这部片子吗?
你们知道能在中国国内上映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吗?
如果不知道,别再喷了。
小女孩的演技很棒啊,只是整部片子色调灰暗不讨喜,虐心程度不够,如果是美国人拍的会不会觉得高级,是我水平太差了吗?
及格以上怎么都有吧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小女孩难道不是小萝莉和猴神大叔吗?
李杨的演技的确只能是中规中矩,他本来就不是阿米尔汗,你们批判的是什么?
故事逻辑不够,还是演员不够漂亮
关于这部烂片和李杨导演,看到以骂杨幂、杨天宝、刘镇伟(2010年后)的 恶毒言语来抹黑这部电影和导演,真心替导演感到憋屈和不公。
虽然烂片, 但是这部片是我唯一想打5星的烂片。
这里转发几篇文章,大家也许会更加了解这个拍了一部烂片的导演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拍一部烂片。
中国新闻周刊:《盲井》导演李杨,我希望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哪怕声音支离破碎毒舌电影:又一个中国良心导演坠落了,我骂不出口===================================================上面两篇文章都比较长,建议大家至少看一下第一篇新闻周刊的文章,写出了李杨导演拍这部片的不易。
如果觉得新闻周刊的文章太长,也可先跳过,先看一下我以下的结论,再去看上面的两篇文章。
虽是烂片,但是这部烂片能拍出来实属不易,不颂赞歌来写现实题材就是戴镣铐跳舞,不拍灯红酒绿只拍底层就不是主流商业片和资本过不去,没钱又想拍电影就是和那些被商业大片搞臭品味(讲特效、讲道具、讲服装、讲台词)的文艺青年过不去。
这种电影拍得太现实不妥协,龙标都拿不到,而资本追逐利润的不会投资这种有风险的现实题材多,太多妥协观众不满意啊,多边不讨好,导演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在新中国,对近现代文学大家有一个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鲁迅的文学才能应该不及郭沫若、老舍等,为什么鲁迅是排第一位呢?
而且国人对鲁迅的评价是远远高于后面几位文学大师的。
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洞察力和批判是 最深刻的,是最具有启蒙意义和开启民智的。
鲁迅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现在的中国电影,烂片横行,除了古装片就是家庭伦理剧,或者就是所谓的唱赞歌的主旋律电影,关注现实题材的的电影是极少极少的,官方不待见,资本不欢迎,观众还不买单,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叫李杨,第一部国内电影(盲井)是底层现实题材,不能上映;第二部(盲山)也是底层现实题材妥协改了结局票房惨淡;本片是他的第三部电影,又是底层的现实题材电影,确实妥协了,确实不像前两部的风格了,确实也拍烂了,但是为什么吃了前两部电影的亏后,不找投资拍主流的商业片呢?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自媒体、大V随手就能带起热点,流行轰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代,导演能保持一种不屈的怀疑精神和关心底层人民的善良,这意味着对这个极度喧嚣的世界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这个时代,假的太多,假情假意,婀娜奉承,高唱赞歌的很多很多。
而敢说真话,敢说不足,敢背对主流说不的人是很少很少。
导演只想透过电影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更加真实的记录和思考,说到底,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导演啊。
虽然本片是烂片,但是我还是想打5星,值得支持。
有人说,本片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统统不合格,是的,我也认同,所以说是烂片。
但是, 一部电影除了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这些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我想导演想表达的是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切,希望通过电影来唤醒、呼吁大众对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所以从这个层面就有别于其他圈钱的烂片,有些烂片是烂到底子里了。
我们总是在赞颂韩国电影怎么了不起,《熔炉》《素媛》《辩护人》等被观众津津乐道,说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
现实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应该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拐卖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欺霸、幼儿园虐童(红黄蓝事件)、拆迁、城管、医闹、无理的判刑(气枪摆摊大妈被判刑)、政商权益不清(共青城赛龙事件)、蒲系医院、台海关系、香港占中、中国企业出海等等,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变。
随便一条中国的社会现实能被如实的拍出来(而不是被各种阉割),就是一部部伟大的电影啊。
在目前创作环境下,敢于拍这种现实电影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点赞,每部这样的电影出来都及其不容易。
《嘉年华》《二十二》虽然豆瓣很高分,老实说从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都算一般的,但对于这种题材电影能上映,我对于投资人和相关电影工作者都表示极大的敬佩!
要知道,在目前政策环境下,这种电影有可能意味着投资打水漂(龙标拿不到),有可能观众不买单,在风险极高的情况下,没有极强都责任心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心理,是拍不出这种电影的。
中国电影最可悲的是,不是没有现成丰富的题材,而是在这个风云聚会的大时代却拍出了大量小时代的电影。
监管者喜欢的是赞歌而不是批判,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而不会去思考人性和道德,观众喜欢开怀大笑不愿意看到冰冷的现实。
大量圈钱电影在哄骗观众,而观众好像也乐于被哄骗,这就是作为观众的悲哀。
电影更高的层次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反思人性,批评黑暗或者歌颂光明,讲故事仅仅是一个基本的功能而已。
而现在烂片横行,都想通过讲一个故事来圈钱,丧失了电影应有的高尚灵魂。
所以中国再要想诞生伟大的电影,很难,很难(个人表示悲观,但及其希望被打脸),因为缺少伟大电影诞生的那种土壤,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看到像李杨等不被困难所吓到,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的电影创作者,他们都是值得十分敬佩的。
最后,送上一句鲁迅先生的话: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加油!
李杨们!
我看之前不知道主演是李杨,纯粹当李杨的作品来看,前50分钟都还觉得有东西可看,但是到后面就很少有东西可看了。
明明后边是揭开故事情节的,但是我却快进着看。
50分钟以后大概就没有可以细看的点了。
当然这是和李杨自己的作品比。
相较于中国其他的导演,那些所谓的商业片之王……(他们的电影我根本不会用这种细心去看)李杨起点太高,这部作品之能说不算成功。
题材是个好题材,卖惨就来的彻底一点。
被强奸的小女孩,落寞的歌手,都是很好的题材,我却看不到闪光点。
可能是李杨做了主演,没心思琢磨剧本了吧。
为了凑字数,我这是抄来的,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挺挺有良心的导演!
起码让老百姓看点身边的事,能记住的事,能认识上去的事!
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不能跟你比!
起码你不是为了娱乐我们!
在老百姓心理你才是给劳苦大众拍片的英雄!
其他知名导演我真不知道了《盲·道》讲述了一个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2月2日李杨自演自导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盲·道》上映后不仅排片上遭到了电影院刁难,口碑上更是遭到了广大观众的口诛笔伐,猛烈抨击,影评大V们更是毫不吝啬各种挖苦之语全面批判,《盲·道》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4.6分。
《盲·道》烂吗?
不可否认,《盲·道》有各许多缺点:作为演员的李杨和杜函梦的表演略显青涩,台词念得有点生硬;且小演员杜函梦对于盲人角色的生活动作拿捏欠佳,不算灵性表演;电影部分剧本剧情有些欠打磨,不太通畅。
除此以外,《盲·道》还是带给了我很多惊喜。
作为落魄歌手的赵亮一会儿喊着“佛祖保佑”卖佛珠,一会儿喊着“上帝保佑”卖十字架,说明他心中毫无信仰,宗教的真善美对他来说只是个赚钱的口号罢了。
而他白天冒充盲人卖首饰兼职要饭,晚上用人们献爱心的钱嫖娼招妓,种种劣行之下,他实在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游走于道德边缘的人,我们从他冒充盲人的生活中,却看出了社会上许多对盲人不公平的对待:赵亮冒充盲人卖佛珠和十字架,被两个小伙子以为他是盲人抢了钱,赵亮痛骂他们欺负盲人缺德;赵亮去买盒饭,颠勺的伙计看他是盲人故意抖两下把肉抖出去一些,赵亮直接明说再加点肉;赵亮走在大街盲道上,盲道放满了自行车,阻碍盲人走路,赵亮满不在乎地全部一脚踹开。。。。。。
盲人在社会上遭受的这些不公正的对待和欺侮,这些仇全让赵亮这个假盲人报了:如果是盲人就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被偷窃,就无法发现自己的盒饭少了肉,就无法准确一脚踹开盲道的阻行物。
但如果不是盲人,又不会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盲·道》通过赵亮这个伪盲人的身份警醒我们对盲人的关爱,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不利。
这三个镜头让赵亮成为了影片中替盲人发声的代言人,起到了一种荒诞讽刺的幽默效果。
赵亮喜欢招嫖、喂鱼、放鸽子。
他的床头挂着一张艺术画,床头柜上放着女儿的照片。
电影通过极简的几个镜头将赵亮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饱满,丝毫不拖泥带水。
白天赵亮带着假发一身脏兮兮的出去要饭,晚上赵亮回到家中洗漱干净、穿着整洁、开始招嫖,连小姐进门都要叫一声“赵哥”。
这些细节镜头说明他从不认可自身“盲人”的身份,他只是借“盲人”这个身份获利罢了。
早上醒来的赵亮换回盲人的打扮,对着镜子喷一口水,在镜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X”,说明他内心厌恶自己“盲人”的形象,内心深处鄙视自己冒充盲人的行为。
这里是为角色良知的觉醒做的铺垫。
而在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良心发现、焕然一新的赵亮把他的假发扔进了垃圾箱,决心不再冒充盲人了,这就是角色完成了良知的觉醒。
《盲·道》剧情荒诞讽刺,人物塑造饱满有情感。
除此以外电影有一场戏特别惊艳。
第一次人贩子在大街上找到晶晶的时候,晶晶选择了相信警察,对警察说“他(人贩子)不是我爸爸”。
回到派出所一调查,原来人贩子是晶晶的合法监护人,警察也没办法,只有让人贩子带走晶晶。
等到赵亮再次找到地上被虐待的晶晶时,晶晶被迫无奈,对赵亮哭着说“他(人贩子)是我爸爸,她是我妈妈,我不认识你!
”绝望的晶晶意识到,无论是良心觉醒的赵亮、还是被视作救命稻草的法律在此时都不能将她解救于人贩子的魔爪。
所以晶晶只好选择撒谎妥协。
这是一种何其悲哀、何其无奈、何其痛苦的自我保护!
而赵亮越过了法律的约束,选择晚上偷偷“拐”走晶晶,却反而在魔窟中救出了晶晶。
晶晶选择在此时相信了赵亮,向赵亮道歉,希望他不要怨恨自己。
从这个剧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晶晶眼里,法律手段不一定能及时保护她,而保护她的赵亮也不一定必须通过法律手段。
经过了这个剧情铺垫,所以就有了后面晶晶直接拿刀刺人贩子的剧情。
电影隐晦地表现了一种超越法律的人生观:有些时候即使违法,也一定不要放弃希望保护自己。
《盲·道》为了上映,在剧情上做出了大量的删改,李杨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做出了无奈的回应。
看完电影的我认为虽然《盲·道》妥协了,但电影还是像以往一样展现出《盲》系列对中国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关爱和关注。
其对社会矛盾、法律与人性的反思仍然锐利不落俗套,延续了《盲》系列电影的核心精神。
即使是这样,大量的观众仍然狠心痛批李杨失准,电影太垃圾。
我认为这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原因。
《盲井》和《盲山》太过优秀,太过尖锐,导致真正爱电影的观众对《盲·道》的期待太大了,所以当它在观众心中出现较大的期望落差之后,观众便觉得自己的期望受到了欺骗和辜负,于是便在豆瓣上报复性评分,让《盲·道》跌到了惊人的4.6分。
这个分数实在有失公允,这些天人们仿佛良心发现,《盲·道》的评分缓慢上升到了4.9分。
我觉得这个电影6-7分是绝对不为过的。
一部从心底关心底层人民的人文电影我从不期待它在商业上能有多大的回报。
但如果真心热爱电影的观众,在评分上矫枉过正地报复了这部电影,那真是善良的人们犯了最狠心的错误。
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回想一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空无一人的山路上,赵亮在为了给晶晶赎身,需要搞到6万块钱。
他坐在驾驶位,打电话给以前的朋友借钱,然而朋友拒绝了他。
赵亮愤怒地说:“东子,我靠,我以前演出给你赚了多少钱,你忘了?
”然而东子平静地回答道:“我忘了。
”作为以前大红大紫的歌星,赵亮过气了,没人记得他帮狐朋狗友赚了多少钱。
作为以前一致好评的导演,李杨失误了,没人记得他帮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挽回了多少尊严。
《盲.道》是李扬导演盲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部,讲述的是一位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虽然显得不那么饱满,丰富,演员表演也略显稚嫩;但是内容很深刻,逻辑也很连贯,把视线交给观众,让观众去看,去深思,而不是靠煽情;这样朴实的内在,足以吸引我看完整片。
豆瓣评分5.0,我觉得对它来说,有点不公平,或许这就是当代影视作品的诟病,导演为了迎合市场,拍出的作品基本都是直击观众五感,从而迅速达到感官刺激的快感,但是却缺少了灵魂。
回到该片中,晶晶和赵亮的老少搭配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一个是缘起一个是缘灭。
赵亮:一个中年男人,经历过人生的辉煌,妻子的背叛,女儿的痛失,尝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出狱后过着乞讨的生活,他就是缘灭。
晶晶:一个出生于偏远农村的小女孩,父亲的早逝,母亲改嫁,受到了继父侵犯时母亲选择沉默,因自身带有残疾,她被父母卖给了人贩子,开始了乞讨的生活,她就是缘起。
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共性——背叛,信任和安全感似乎是两人之间唯一的纽带,两颗孤独的受伤的心,在无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自然的被吸引到了一起。
赵亮对晶晶的积极拯救源于他内心对女儿的愧疚,他希望看见晶晶脱离苦海,从而让自己内心得到救赎。
晶晶对赵亮的依赖,更像是黑暗中出现了一缕阳光,她那么渴望温暖,那么想要牢牢抓住这份关爱,以至于在全片中出现了两次“不要离开我”这样的恳求。
当晶晶被一次次劫走,一次次因为父母的贪婪而深陷贼窝,以及赵亮的被刺,那种压抑的气氛以及无法言说的无奈,直击我心。
特别是法律的无能为力,虽然表现得比较克制和隐晦,但那些控制和打击“人性之恶”的“法理”工具依然在缺失,这才是最恐怖的现实一种。
为什么我们眼中的SUPER MAN,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变成了袖手旁观的看客,那么这些需要被救赎的人,到底该由谁来守护?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剧——《嗜血判官》,主角摩根白天以法医的身份作为掩护,黑夜降临时就去追捕妄图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虽然这也是一种犯罪,但起码它弥补了无奈的遗憾。
影片结尾:晶晶被好心人收养,从此走上了生活的正轨;我流下了眼泪,我感受到了导演的仁慈,他给观众传输了阳光积极,这是他对无奈的一种弥补方式。
确实,我这一代人,生于温室,沐于爱海,无法体会社会底层之艰,对于人性黑洞的理解也只存于表像,对惨无人道的利益生态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当现实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时,会让人心碎,骨痛。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愿世间所有的生灵都能被得到善待。
2017年2月2日,北方的沿海四线小城,包括区县的十几个电影院,只有一家影院的下午放映一场《盲·道》。
诺大的影厅空荡荡的,加上我一共才两个人,也体验了一下包场的感觉。
李杨盲系列三部曲之三《盲·道》确实算不上一部佳作,比起李杨的前两部作品《盲井》《盲山》,《盲·道》更像是一部不太成熟的处女作。
《盲·道》这部电影有点像国产电影《血蝉》,两部电影都是现实题材,类型也几乎一样。
两部影片的导演也确实想拍一部佳作,可惜最终拍出来的作品质量一般,作品有很多瑕疵。
电影《盲道》的不足:一、导演李杨在影片中饰演的主人公赵亮,是最大的败笔。
也许是李扬没有过拍戏的经验,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失望,而且口音特别差。
二、电影开始的时候,主人公赵亮在街上坑蒙拐骗,脏话连篇,驱逐并且拿过女主角晶晶的钱。
试问这种品行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晶晶。
三、主人公赵亮和一个不明女子激情的部分,应该删除。
电影没有说女子的身份,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对剧情的推进没有任何意义。
四、赵亮被叫去派出所问话,趾高气昂。
试问一个流浪汉,现实中谁敢这么跟警察说话?
五、赵亮在街上偷开别人的车,正常逻辑下车主当时肯定找车追,并且报警,影片对丢车的车主没有下文。
六、主人公赵亮开车出车祸,把自己女儿害死的部分,拍的太假。
七、晶晶开始的时候认赵亮当爸爸,后来又说长大了,做赵亮的老婆,这就不切实际了,应该删除这几句对话。
虽然《盲道》并非佳作,但是在国产电影里面也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豆瓣这个评分不近乎人情。
对于经常拍烂片的导演,偶尔拍了一部及格的影片,不应该赞扬。
对于一个拍过优秀电影的导演,因为各种原因,拍了一部及格的影片,应该给予宽容。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拐卖儿童的案例,我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虽然自己挣得不多,但是从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个穷人,因为我的内心是有大的欲望了,只是暂时的不富裕罢了。
看到街上乞讨的人,看着真的可怜,可是又感觉对他们不够信任,觉得他们是利益集团,骗子。
所以一直徘徊在给与不给之间。
做着挣扎。
看了李杨导演的作品,感觉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这部剧自导自演,拍摄成本真的很低,北京场景背景非常真实。
最后能剪辑出来成为一部电影上映,真实厉害。
刚刚提到自己在北京,不承认自己是一个穷人,估计每个在北京打拼的人都是像我这样想的。
表面很平静,内心很狂野。
但是时间长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现实,北京每年来的新人无数,同样因为梦想无法实现,离开的也是无数。
就像是一条河。
总是在流动的。
但是这些人真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吗?
是不是只是想想,只是告诉大家我有梦想,不要看不起我。
但是你的实际行动呢?
拿出来看看啊?
是不是每天对着手机蹭着无线,无所事事。
没有努力过的人生,是活该被淘汰的。
人们都在问,成就的捷径是什么呢?
这里有一条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不忘初心的努力。
丢人比没有尊严更可悲。
最终赵亮被一帮人打了,真丢人,但是他赢得了尊严。
遇事见义勇为,施展才能。
健身、减肥、学习英语这件事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得到。
但是健身、减肥、学习英语这条路,你的所作所为有可能是丢人的,但是最终你会赢得尊严的。
努力吧。
看完了《盲井》《盲山》,也不想错过李杨导演盲系列第三部《盲·道》。
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就受到很多不同的评价,负面评价居多,平心而论这部影片观影体验的确不够惊艳,又或是前两部电影的铺垫,观众难以接受达不到期望值的《盲·道》。
《盲·道》
除去这部影片所遭遇到的挫折以及网传的一些刷差评的行为,影片讲述故事的画面无法满足我的视觉体验,但是敢做强迫儿童乞讨这样一个主题,导演也是很值得尊敬的。
在吐槽过后,还是可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社会现象,去关注一下那些受到压迫的青少年儿童。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落魄的音乐人和一个盲人儿童的故事。
如果要开始写故事情节,我也会想要开始吐槽,那就少写一些。
落魄的音乐家赵亮装作盲人售卖小物品为生,在地铁站遇到一个乞讨的盲人女孩。
、赵亮将盲人小孩晶晶送达派出所,后来女孩的养父母把女孩带回。
女孩的养父母其实是一个强迫儿童乞讨的组织,致残小孩,虐待他们。
目睹了晶晶的遭遇,赵亮再一次将她救出,并把她送回了家中,没想到他刚一走,家里又把她卖了。
赵亮终于把女孩带走了,在决定送她去盲人寄宿学校后,在马路上和歹徒搏斗,赵亮死了。
结局。
或许是心灵的救赎,赵亮把对逝去女儿的爱全部寄托到晶晶身上,所以才会如此无私。
我想记下今年夏天在云南昆明发生的还记得的一些事情。
南屏步行街有太多乞讨的人,我显得过于无情,只是想绕远一点走开,那些人会追上来拉着我的手不放:“行行好吧!
”我没有现金,迟迟不能脱身,体验很不好,在省会城市的商圈我实在不想遇到这样的事情。
后来在附近闲逛的时候,我尽量躲避这些人,说实话,我内心是有一点怕的,我也不敢相信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周围的人会有什么反应。
事情的起因还是前几天晚上九点多,在地铁东风广场站,我准备买票去机场接一个朋友,在排队的时候有一个中年男人,目测没有明显残疾的迹象,他走过每一个队列拉着排队的人帮他买票,那天晚上人很多,他专门找一些看起来年轻一些的人帮他买票,或者是给他现金自己买票,被拉的那个人一再地拒绝可是没有用,周围的人没有人采取什么措施,我也没有。
我买票的时候他拉着我的胳膊不放,根本走不掉,我经历了前面的人经历过的恐惧,,周围也没有安保人员对此做出反应。
去机场的路上我就在想这件事情,或许他真的动手打了人,我也不敢还手,而且也打不过一个成年男性,而且我还要连续待一个月,在繁华的区域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害怕。
我也不想相信这些乞讨的身体健全的成年人,小时候在昆明的时候,总是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个残疾的乞讨者转进一个小巷子里,过一会儿他就会换上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出去消费。
或者是走在街上时,看到一个乞讨的小孩,给他一点零钱以后,四面八方就会涌出十个以上的小孩。
因为种种原因我都不喜欢这些人,并不是不尊重,如果是一个健全的人,与其在市井小巷中乞讨,不如认认真真找一份工作。
真正生活有困难的那些人,希望会有可以落实得下来的措施和补助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家的那个小县城里很久之前就没有看到乞讨的人了,所以2018年还在省城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吃惊,更多的是不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愉快。
最后还是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事情。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欢迎交流!
)
你要公映就要学会妥协。
男主人公的人设非常符合落魄艺术家的状态,包括列车从阳台外驶过都属于落魄艺术家标准设定。
盲山盲井拍的太好,导致这部盲道一对比显得过分平庸。但至少导演初心还在
小女孩,董子健演的?
不够极端 凶残 暴力 色情 有内涵 导致很多观众不满意
题材很好 但是有点生硬了 尤其是台词 出戏
和稀泥的和买卖儿童犯罪团伙同样可恶,可杀。
不为别的,就不该这么低
因为预期相当低,倒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不过确实太无聊了。问题还是拍了个太套路的温情故事,失去了以往的锋芒。以及,自导自演的李杨,表演实在是不行
题材大胆,可是这故事和演技我真不能给5星,跑了很远的地方才看到的,一天一场,一共4人观看。题材里很多可以深挖深讲的,但是如果都演出来,恐怕就不能上映了吧
我只看了20多分钟,真的拉胯,演技捉急,就差笑场了
相比李扬其他作品,无疑这个是最通俗演义的现实题材,矫情的影评人又集体高潮了
残酷暗夜一尾萤火,也只好用童话来表现。触软。起码有人在固执地做,值得肃穆地尊敬。
这可能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最烂的电影。
故事平缓,没有力度,不及前两部
题材真的很不错,李杨很会选。三部曲从拐卖妇女、黑心矿井矿产事故、到乞讨残疾儿童。各个揪心。但片子叙事节奏有问题,角色行为也让人不解。都已经报警了,为什么又要报警人送小女孩去福利院?为了衔接剧情发展,多此一举。回到晶晶家,聪明人聊几句就知道这家不行,还强把晶晶留下自己去做冤大头借钱?老赵不用死的啊,为了一个煽情结局牺牲了就很离谱。
这世上怎么有这么不要脸的导演。我很怀疑当初的盲系列,是在什么样的关系下创作出来的
我觉得很好啊,很久没有这么完完整整看下去一部电影了,折射了很多现实。
#BJIFF#可怕。。。本来还期望是不是只有前面这么温吞,没想到后面更糟糕,在最后尴尬的高潮结尾。真心希望像导演说的是资金问题造成的,建议先赚好钱,再安心做电影,这样钱也没了,牌子也坏了就很麻烦,很心疼李杨。
对导演的粉丝滤镜加一星。失望到崩溃,难看到失语。钱不够想拿龙标也不要这么心急好吗,能多打磨一下剧本吗。剧本演员节奏都有问题。何况这是三部曲收官之作力度如此之低,真是太意外了。作为一个映后把调查问卷写满的粉丝,真是一言难尽。从映前9.1掉到现在5.0,可以说很心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