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
燈火闌珊,A Light Never Goes Out,消えゆく燈火
导演:曾宪宁
主演:张艾嘉,任达华,蔡思韵,周汉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2
简介:中年丧偶的美香(张艾嘉 饰)自丈夫镳(任达华 饰)去世后一直无眠。一天她在亡夫遗物中拾到一条锁匙,这让她发掘出丈夫的秘密霓虹工场,更在工场碰上丈夫的少年徒弟Leo(周汉宁 饰)。 从Leo口中,她得知镳的未圆遗愿是重建一个已被拆卸的经典霓虹招牌。在Leo帮助下,美香尝试找出招牌背后的故事并学习亲手制作霓虹灯。更在..详细 >
以港区璀璨灯火的逐步消失表达人去楼空不复的伤痛文艺?可在呈现出来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很喜欢这个故事,平实的镜头,动人的回忆与真情。流星转瞬即逝,霓虹灯也总有拆除的一天,但是爱永远存在。看整部电影都没有哭,却在结尾出现真实香港的场景时流泪了,灯火阑珊是送给香港曾经璀璨繁华的最动人情书,灯光永不暗,香港永不落幕。
跟《七人乐队》是一样的光景,缩成半小时内的短片足矣。缅怀没用啦,向前看吧。
之前没有意识到香港的繁华和特色中这些霓虹灯的文化,真希望香港的繁华永不落幕,可惜,真的就像电影里一块块被拆掉再也不再允许的灯一样,好像一切都成了过去,这过去不再了,真的令人怀念啊!希望香港抵御时间洗礼,继续保持特色。
人類對於光總是充滿憧憬,甚至在《聖經》中,上帝創造世界的第一件事都是創造光,霓虹燈作為一種光,讓黑夜變得絢爛,是對於已逝丈夫的寄情,也是對於香港黃金時代的留戀。前兩幕雖然過於頻繁的回憶插敘,暴露了導演能力的短板,但是至少故事還算是動人,人物情緒是連貫的,然而第三幕真的倉促,尤其是女兒的轉變,中間少了不只一兩場戲。張艾嘉的表演之精彩無需贅言,周漢寧第一次演電影有些驚喜,而郭爾君則相當拉胯,刻意模仿張姐的口音反而更顯彆扭。
小切口反映时代大变迁,灯火阑珊的角度也很不错,但故事不太成型,可惜了张艾嘉和任达华演技。
写给香港霓虹灯师傅的一首挽歌,张艾嘉的表演还是让人看着挺舒服的。
【5】香港人的自恋并不比大陆人高贵。非常差劲的观影体验和强行挂钩的致敬精神,很笨,很拙,很老套,很煽情的致敬形式。最笨的当属影像的成型需要动用对比(过去-现在的DV)和情怀(霓虹-LED)强行等同。只觉得浪费情怀拍出了一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比《流水落花》还断裂。也很少在华语(港台)电影中出现如此刻板印象的女儿。也丝毫理解不了张艾嘉凭此封后的表演。最尴尬的是电影还没她领奖台说的那番话感人,比电影传达的还感人,更尴尬了。
演员、题材确实不错,不过电影没有叙事性、情感性怎么讲得好故事呢?
霓虹灯与LED,胶卷与数码成像,挥不去和留不住的是那种质感与情怀。全世界香港的霓虹灯最美,没有之一。
粗制滥造是香港电影的标签了!1倍速、1.5倍速,最后2.5倍速看完 太差了!
温情家庭片,港式遗愿清单。想表达的也蛮多,家庭,时代。故事铺垫太多了,而真正的高潮部分反而平平淡淡了。
平淡如温水,忆往昔岁月如梭,故事却没有任何起伏,如此平庸的隐喻,所以情感的表达寄托在霓虹,影射在老香港,只是浮于表面的大起大落。张艾嘉的表演稳定发挥,没有惊喜没有突破,更没有高光时刻。时隔36年的影后,只是个时间价值。强煽情,但丝毫没泪点,悼念亡夫,感叹人生,消失,转变。最后只剩下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地步。
#6th MIF# 政治隐喻直接从台词说出口:“以前有灯牌,后来有法律,法律说灯牌是违建,我看法律才是违建”。旧香港走了,有人想重建,有人想逃离,最后亮灯的一瞬间也知道终归是要被拆掉的。庞大的体制根本毫无方法击倒,望着维港想念死去的姥姥,稀碎的剧本和表演根本撑不起被困在灯管中的nostalgia,不如真情实感的说一句,再见Hong Kong。
格局深度都欠缺,可惜了影帝影后。
@HKBC.完全超出预期,哭的一塌糊涂,没想到讲的是香港霓虹制灯师的故事,霓虹曾是香港鼎盛时期的写照,但如今却是人死灯灭物是人非,《灯火阑珊》是给香港霓虹制灯手艺与文化留一个传承,也是用霓虹给黄金时代的香港写一封情书,真的很浪漫~最后一张珍宝舫的霓虹照片让人感慨万千~
拍得太像港台节目了 香港霓虹灯确实几靓!
朴实有华的感动
香港记忆暖心之举强灌太多太硬,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当然好过单一又冰冷的LED了,电影没啥好讲了,越来越能共情到港人倒是真的。
为妙丽的灯牌多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