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着全片的音乐一直带着一种危险的气息,让人看着她们欢笑,看着她们跳舞,小心脏都跟着扑通扑通的片头的Miss G充满强烈的个性,在女同学们崇拜的目光下,高傲地昂着头,浓妆是那样适合她。
可是当她被费雅玛狠狠拒绝与揭穿的时候,越发狼狈起来,黑眼圈是那样适合她。
但不管什么时候,她抽烟的样子都美爆了看到Miss G深夜默默站在楼下狠命地吸着烟,赶跑了想要阻止那帮孩子进行午夜盛宴的女老师,我还是被感动了下。
以为她会因为女学生的“背叛”而愤怒而报复,没想到恰恰相反。
也许在她的心中,她是真的想保护她们的吧,翘课去跳水,月光下游泳,给她们声情并茂地讲自己的“历险”,都真正带给她快乐与享受。
在这所孤独冷漠的学校给了她慰藉与安全感的女学生们,还有她“爱”的那个她。
所以当费雅玛说出她们早晚会离开你的话时,她才会那样惊慌失措。
她是那样缺乏安全感,容易崩溃。
需要赞美。
需要崇拜。
需要爱。
外表有多么激情,内心就有多么脆弱。
不得不说Miss G的自卑是深入到骨髓里的。
一方面,她通过饱含激情的语言构造了一个强大的世界,但这个精神世界也是匮乏的,是一个只能通过书本,透过偷来的寄给学生的风土什物所虚构出的世界。
是她自己从未经历过的异常渴望的世界。
她应该是一个连学校都没有走出过多远的人。
片中只说了她有着难以启齿的过去,和费雅玛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让她认为费雅玛正是另一个自己,一个走在阳光里的,照的自己黑暗的内心暴露无遗。
一个走出了牢笼不再只能靠想象喂饱自己的野心。
一个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这也是她一直强调的)真正散发光芒的自己。
她对她的爱,就像爱着另一个自己,崇拜着另一个自己。
其实这不能称之为爱。
只不过是一个卑微的屈膝者对高高在上的光芒倾慕与结合的渴望。
随着自己在费雅玛的面前暴露的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卑微起来。
可是她越乞求讨好,得到的厌恶与拒绝就越强烈。
悲剧是注定的,我觉得这部戏里的人物都很可悲,没一个例外。
费雅玛绝对不是主角,她只是一个契机,一个打破老师与女学生之间看似快乐和谐的表面的石子。
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世界上最卑劣的事永远不会是作恶。
还有比这可恶上百倍的事儿。
那就是对邪恶的漠视。
但还好这帮孩子最后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可是又能挽回多少呢)但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为老师所左右。
我们小时候差不多都是从“老师永远是对的”这个大坑里爬出来的。
更何况,这曾经是一个表面那么迷人的老师。
不得不说,这帮女学生们演的挺不错的。
还有那个女版裘德洛。
还有那段绿袖子。
这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版本了。
当然了,最赞的要数朱诺了。
一张充满个性的脸。
片中多次对她的面部特写让人印象深刻。
矮小的个子掩盖了她的真实年龄,让她在这部片子里把一个早熟的女孩子的多面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Miss G面前,她是一个言听计从眼睛里总是闪着光甚至带着羞涩的小女孩。
在朋友们当中,她是强势并带有关怀的领导者。
在费雅玛面前,她既摆出鄙夷的态度又在内心羡慕着嫉妒着。
除了全片那几个阳光下跳水月光下游泳的镜头,在这座阴暗的教会学校里,午夜黛给费雅玛化妆的那段我觉得是最美的了。
哎,可惜太过短暂。
但是,这部片子我觉得还是有硬伤的,很多地方交代的不清不楚,有些地方又有些故意为之而为之。
有点做作。
为什么费雅玛被带回来后突然大家都对她友善起来(当然了也许阴晴不定正是还没长大的孩子们的状态)还有买面包那段想要表达什么呢,她的精神上的极度恐惧与异常吗?
不过倒是和最后呼应了下,学校规定,桌子上不能摆放超过5个装饰品。
她那么心惊胆战地数着。
不知过去的阴影到底是什么,让桀骜不驯的她除了在费雅玛面前,还能在女校长的面前那么怯懦地道歉着。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里伊娃都太美了,加颗星给她
太多人将《裂缝》的剧情简单化和庸俗化了,原以为那只是电影简介的用语,意外的是,居然也有看过电影的人把它当做一个讲述变态的迷恋、情欲、嫉妒的故事,这未免有些过于商业化和噱头化了,这部电影中表现的人性的复杂,并不是一个数学公式那么简单,甚至也不是一个化学方程式。
G小姐迷恋的不仅是fiamma本身,她迷恋和崇拜的,是fiamma的经历和生活——G小姐理想中的生活,也是她一直在伪装的生活——周游世界,去完成各种冒险,做一个勇敢飞翔的人。
这实际上,也是Di迷恋G小姐的原因,她在G小姐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这成了处在封闭的寄宿学校中的女学生们的精神寄托,倔强如Di,是绝不可能让这种梦想破碎的,她必然会誓死保卫它——并不是G小姐,而是她无望生活中的唯一出口。
所以在知道G小姐要离开时,Di绝望地喊道:“我们什么也没有了!
”但G小姐对Di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她最大的禁锢,她让Di满足于这一切她构筑出的幻象中,而放弃亲自去冒险的想法,从而将Di永远地留在身边。
所以说,Di对于G小姐是特别的,因为只有Di知道这地方是forever,她们可以相互依靠。
但这种平静,或是平衡,因为fiamma的出现而被打破了。
G小姐对fiamma的迷恋事实上是飞蛾扑火,如果说,选择Di,是她对现实的理性经营和妥协,那么对fiamma,则是她内心最炽热的理想,或者说是欲望的难以自拔的追逐。
G小姐本质是怯懦的,她的一生都在学校中度过,她只敢在梦里飞翔,她编织的谎言与其说是为那些女孩的,其实更是她在麻痹自己。
这样的G小姐,必然会被理想抛弃,正如fiamma对她的鄙夷。
fiamma在G小姐的心上撕开一个口子,G小姐又在Di的生活上裂了一条缝,其结果就是,可悲的G小姐被迫彻底暴露在现实中,一无所有、不知所措,被推向崩溃的边缘;而Di,从裂缝中看到了真实的希望,真实的未来,她注定不会成为G小姐,因为她有勇气,敢于飞翔。
而fiamma,她是一个太具象征性的存在,她的美好,也许不能改变一切,但当她破碎,美好消逝时,会有人惊醒,然后前进……
《裂缝》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英国电影,是女导演乔丹-斯科特的首部电影长片。
乔丹-斯科特本身并不出名,但却有个名头吓人的父亲雷德利-斯科特。
只要常看电影的人,一定看过雷德利的作品,也至少会被其中的一部给迷倒。
雷德利比较出名的作品包括1979年的《异形》、1982年的《银翼杀手》、1989年的《黑雨》、1991年的《末路狂花》.、2000年的《角斗士》、2007年的《美国黑帮》。
《裂缝》是根据女作家谢拉-科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中的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所中学女子寄宿学校。
故事内容围绕在女教师G小姐和她所带领的潜水队上头。
G小姐是一个外表美艳、性格奔放的女子,手上总夹着一根烟、不时在夜里摇醒女孩们到湖边游泳,常常向女孩们讲述自己独自到印度等神奇国度冒险的经历。
G小姐是全校女孩所崇拜的对象,她所带领的潜水队也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在光鲜的表面下,隐藏的是无比的丑陋。
G小姐也曾经是这所女子学校的学生,有偷窃偷窥的恶习,凡是她喜欢的东西都要占为己有。
G小姐一生不曾离开过学校,连到镇上买面包都要反复练习,才有勇气面对学校之外的陌生人。
G小姐向女孩们讲述的冒险故事,全都是从小说中引用而来,她是自己塑造出来的虚假人物。
但女孩们不知道成人的世界很虚假--G小姐是她们内心的向往,是她们精神的支柱。
菲亚娜是一名转学生,是她打破了G小姐的梦幻世界。
菲亚娜是一个西班牙贵族的女儿,外表出众、性格早熟、且见多识广,G小姐的外貌和举止在菲亚娜看来都不值一哂,毕竟相较于菲亚娜往来过的贵族女性,G小姐的一切再普通不过,更何况G小姐的那些偷窃行为和连篇谎言,很早就被菲亚娜给识破了。
然而G小姐对菲亚娜却是青眼有加,G小姐偷看了菲亚娜的家书,知道菲亚娜因为早恋而被父亲放逐到这所学校。
G小姐觉得菲亚娜跟自己是同一类人,是可以和自己牵手相伴的对象。
G小姐对菲亚娜的过度关注很快就引起潜水队女孩们的嫉妒,尤其是潜水队的队长迪,各种冷嘲热讽和排挤行为纷纷出现。
不过菲亚娜并不在意,她一心只想早些离开这所学校,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因此当潜水队员偷偷将菲亚娜赶出学校时,菲亚娜没有反抗,而是大踏步地离开校门。
可惜菲亚娜最后还是狼狈地被送回学校。
菲亚娜终于认清父亲不会让自己回家的事实,因此放下身段尝试与其他女孩们成为朋友,还一起偷偷办了场狂欢酒会。
菲亚娜在酒会中喝得烂醉,G小姐恰好在此时来到宿舍察看。
为了不被学校发现女孩们喝酒的实情,G小姐将菲亚娜带回自己房间,并对菲亚娜进行猥亵。
这一切都被站在门口的潜水队队长迪看到了。
隔天早上菲亚娜威胁要告发G小姐的行为,迪则是出于嫉妒,对其他队员说菲亚娜勾引G小姐。
结果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迪为了保护G小姐,因此带领着潜水队员追打菲亚娜,致使菲亚娜哮喘发作。
在所有人赶忙去寻求师长的救助时,G小姐到了菲亚娜身边,G小姐按住菲亚娜手,让她无法够着一旁的哮喘吸入剂,于是菲亚娜就这样死在G小姐怀里。
第一个赶回来的是迪,她亲眼目睹了G小姐害死菲亚娜的行径,惊吓地看着G小姐的眼睛久久无法动弹。
迪在哭泣良久后,鼓起勇气将事实告诉了其他女孩,当晚这些女孩就敲开G小姐的房门,一一解下象征团队情谊的红腰带,抛掷在G小姐的脚边。
迪还去到校长面前说出事实,然而校长却警告她不得造谣生事。
校长很了解G小姐的本性与为人,但为了保护学校的名誉,多年来包庇着G小姐,最终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即使到了这一刻,校长考虑的还是学校的名誉。
最后,G小姐被赶出了学校,迪则是留下一封信,独自去旅行,她的第一站就是菲亚娜的故乡。
由于《裂缝》的主题是未成年孩子的邪恶与罪行,因此有人将之与奥地利导演哈内克的《白丝带》相提并论。
但两片在格局和手法上有很大的差距,相比之下,《裂缝》就显得主题模糊、手法简略。
平心而论,《裂缝》的叙事节奏很平顺,但冲突性和批判性不是很明显。
三个主要人物:G小姐、菲亚娜和迪,一个是玩弄人心的成人、一个是无辜却高傲的女孩、一个是在善与恶之间拉锯的半大人。
在人性中,不光是恶能激发恶,高高在上的善也足以激发恶,但导演在处理迪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上,并没有着力刻画她在善与恶之间的摇摆过度,总是让迪站在一旁以怨毒的眼神看着G小姐与菲亚娜之间的牵扯,将之塑造成一个完全受嫉妒驱使、行为幼稚的角色,而迪的一切作为也被简化成一般女孩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挟怨报复。
结果,菲亚娜最终的死亡,变成是G小姐一人犯下的邪恶,对迪及其他少女来说,只是玩闹过头引发的意外事件。
说到未成年少女因为无知而犯下杀人罪案的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彼得-杰克逊33岁时所执导的新西兰电影《梦幻天堂》,凯特-温丝蕾出演该片时只有十七岁。
在《梦幻天堂》中,两个爱做梦幻想的高中女孩,由相知到相爱,最后因为双方父母强制将其分开,两人竟走上弑母的道路。
在片中,彼得-杰克逊采用了充满梦幻的手法来描绘两个女孩爱幻想、脱离现实的性格,因此到最后惨剧发生时,让人强烈感受到其中的恐怖和悲哀色彩,前后的冲突性表露无遗。
当然《梦幻天堂》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自然也增添了这部影片的冲击效应。
与此相比,《裂缝》过度依赖饰演G小姐的Eva Green的演技和魅力,反而弱化了影片所要凸显的未成年人主题。
将小说改编为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导演必须在忠于原著和个人观点之间做取舍。
如果改编的原著是一部文学小说,则难度就又更大些,因为大部分的文学小说都比较强调内心的挣扎与冲突,而这部分的发挥极端仰赖演员的演技,不完全在导演的掌控范围内。
精准地诠释原著但又不失个人角度、放手让演员发挥但又不让演员的个人特色影响电影的节奏与平衡,需要导演在电影开拍前就有很明确的想法,以及非常好的拿捏经验与技巧。
在拍摄《理性与感性》时,导演李安就曾为演员个人特色和主观意见太强而困扰,毕竟演员自身对知名小说也有自己的诠释。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经典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人。
在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电影中,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乱世佳人》、《沉默的羔羊》、以及《朗读者》,导演都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同时让演员的演技充分发挥。
无比想穿越到过去回到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没有飞机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人们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走遍地球上所有未知的地域见识到那些井底之蛙无从得知的奥秘学到一些稀奇的小戏法带回一些难得一见的小玩意就如同片中的Miss G一样在Fiamma到来之前Miss G在所有小姑娘心目中就是一不可逾越的丰碑她去过无数她们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她读过无数她们听都没有听过的书她迷人之处在于神秘但是当西班牙的贵族Fiamma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Fiamma读过更多的书去过更多的地方懂的更多的小把戏于是Miss G不可救药的爱上了Fiamma这种爱,无关风月只是当一个经历了太多的人太久无法找到一个有资格倾述的对象却恰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者理所应当产生的爱情当最后Fiamma奄奄一息的时候Miss G只是说,你不适合这个世界其实又何尝不是因为在Fiamma面前,Miss G的一切引以为傲的资本顷刻无存所以单反神马的真的不是不归路只有一个人不停的走下去,看下去才真真是不归路因为我始终相信“等到风景都看透,再陪你看细水长流”百分之一百是扯淡!!!
首先得承认我热爱这部片子有那么一些动机不良,因为里面的姑娘实在都太美丽了。
无论是那一群花样年华的藕段一样的少女,还是那个面庞上已有遮不住的憔悴的性感女人。
MissG从小生活在封闭的女校里,她循规蹈矩,怯懦又自卑,空有一副绝好的皮囊却怯于展示给女校外的男人。
可是她长得这样好看,难道不该配上一段浪漫而又传奇的人生么?
于是读书,汲取别人的故事按在自己头上,将无知干瘪的自己粉饰的风趣优雅又神秘动人。
骗得没有经验眼界短浅的女校小姑娘们一起簇拥在自己身边,像教徒看着主教那样崇敬又憧憬自己。
这有什么不对么?
这当然没有不对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希望自己的人生更传奇一些,希望自己的经历更丰富一些,希望自己能顾得到别人的敬仰,希望自己能被别人钦佩崇拜。
想必MissG年轻的时候也一定是一个热爱白日梦的幻想系少女。
而MissG更加成功,她将想化为实际,的的确确做到了这些。
一个胆怯又自卑的女孩成长成现在这个在女校里风靡万千少女的性感女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我们不得而知。
她做得这一切是否有伤害到别人呢?
并没有,事实上还鼓励了不少怀揣梦想的少女使她们将自己往憧憬的方向努力。
如今她不再少女,也不再幻想,她笃定的相信自己所说的就是自己所经历过的。
而新转学来的西班牙贵族Fiamma,就是MissG所有幻想的具象化了。
Fiamma是真正的公主,她轻而易举地可以获得自己向往已久却又无论如何得不到的东西。
传奇的旅途,天生的优雅,贵族的气质,这些东西都是MissG拼了不知多少努力才在自己身上营造出的只有Fiamma百分之一的东西。
Fiamma对于MissG是什么呢。
是日日夜夜的向往,是时时刻刻的期盼,是每分每秒努力追求的终极,是幻想走进现实里的具象。
Fiamma深深的吸引着MissG,MissG发疯似的沉醉于她。
她希望能够和Fiamma成为朋友,希望将她编进自己编造的那些冒险故事里,她甚至在Fiamma酒醉的夜晚迷奸了她只是想要与自己的幻想交融在一起。
但是Fiamma终究不是幻想,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优雅却倔强无比的贵族少女。
想来她怎么会任由MissG对自己实行那样卑劣的幻想与谄媚的交往,更不要说酒醉晚上的玷污。
于是她反抗了MissG,即将揭发MissG。
当具象化的幻想想要挣脱自己的掌控开始往并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时,我们能够怎么办?
那么让幻想停留做幻想就好了。
与其让她往失控的方向发展,倒不如停留在最好的地方,反正只要还拥有想象力,幻想就永远不会死亡。
正如MissG所说的,对于她来说,Fiamma太好了,根本不应该存活这个世界上,她只需要存活于自己心里,和自己融为一体就好了。
Fiamma是MissG一个真实又美好的幻想,而幻想并不需要真的实现。
我非常喜欢Di这个姑娘,金发,圆圆苹果一样饱满的脸蛋,倔强的蓝眼睛。
在门口偷窥MissG对Fiamma的猥亵时与在丛林中和癫狂的F对视时的眼神就像小动物,不可置信与惊慌失措几乎要从眼眶中漫出屏幕将人淹没。
最痴迷于MissG的是她,最早清醒的是她,最终走出这个封闭牢笼的也是她。
想她学到了MissG对自由放纵的渴望也见识到了Fiamma那样真正优雅与大度。
她必将过得很好。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望”
Miss G睁着魅惑的眼睛对学生们说,Eva Green 饰演这个疯狂、反叛、充满韵味的女教师。
对于Di,Miss G是枯燥学校生活的一切明亮,她口中关于外面世界的探险、极具蛊惑性的话语,编织了一个个白日梦,女孩们认真听着,相信自己真的可以看到这个闭塞学校之外的世界。
迷人的Miss G,她本身就是欲望之火,伴随疯狂的行为燃烧。
Di默默地崇拜Miss G,相信她的勇敢、奇妙探险经历、野心,她对老师有了欲望。
然后Fiamma出现了,这个西班牙贵族出生的女孩,像神秘国度的公主,举止透露着古典美的气质, 并且随父亲旅行过许多地方。
她是Miss G的欲望。
Miss G 带女孩们跳水,是激情的颂词,也是胡来的指导,Fiamma如此美,镇定展现优雅的身姿,Miss G 看她的眼里发光,夸赞Fiamma不像那些女孩一样“still waiting for their lives to begin”。
她一个人环游世界的故事变成了和Fiamma浪漫奇妙的探险。
这疯狂的白日梦。
Miss G说,“只要有欲望,一切都有可能”。
她偷走Fiamma的明信片、西班牙点心,藏在自己充满梦幻色彩的小房间,加入了Fiamma的物品,就像和她的故事都真实发生过。
面对欲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Miss G,沉浸于自己的幻想——去他的现实。
真实的Miss G,从小就被送来这所学校,从未离开过;学生床头柜只能摆5个物品,成年的她依然遵守这条规定;害怕学校之外的世界,去买面包的路上不断演练对话;男性捡起自己掉落的钱,不敢要回来,转身就跑。
Miss G 对Fiamma的偏爱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女孩们每人凑了点东西给Fiamma,让她滚回家。
Fiamma拿上Di给她的行李,往外面的世界跑了起来,这时宿舍的女孩唱起了英国民歌《绿袖子》(Greensleeves)。
这首歌传闻是由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作给安妮·博林王后。
亨利八世曾经痴痴苦恋安妮,她曾经拒绝过亨利八世的爱意。
歌名叫绿袖子,“套上著情人的袖子”意味着“向世人宣告自己有心仪的对象”。
亨利八世后来不满安妮·博林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为他生出儿子,以通奸罪诬陷将安妮处死。
他们的女儿是后来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安妮被诬陷的故事,也暗示了后面Miss G 会对 Fiamma 做同样的事。
Miss G 对Fiamma的爱是否和这首很美的曲一样?
极度的痴迷、疯狂,过后一定是恨吗?
只有渴求不到的恨吗?
爱是否可以和恨一起存在?
有一天女孩们得到她的许可违反校规半夜玩闹,宿管准备去制止,Miss G 冷静地吓走了宿管。
“Fiamma,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
”是欲望的驱使,是怎样的爱,她才表现出如此的勇气?
她把喝醉的Fiamma带到自己房间,有欲望就会有行动,Miss G放纵着自己的欲望为了触及Fiamma不断生长——“你不能总是让朋友来乞求你”。
那一晚之后,Fiamma彻底讨厌Miss G。
Fiamma说要告发她的时候,Miss G极其害怕,那意味着她将面对现实,没有旅行和公主,只有被赶出学校去外面可怕的世界。
Crack 出现了,现实和欲望之间的裂缝。
Miss G 在喜欢她的学生Di面前嫁祸Fiamma,Di和女孩们追赶到Fiamma后殴打,Fiamma哮喘发作,难以呼吸,然后Miss G 过来了,这就是我的爱,让你难以呼吸,你激发我的欲望、勇气、嫉妒、幻想,可我没法离开这该死的女校一步,Fiamma,你不应该这么完美,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
我对你的爱让我痛苦,那我也要让你和我一样,爱你到让你窒息,就像电影《雾港水手》里的一句歌词,在这里唱成“Each Woman Kills The Thing She Loves.”
最后那封信的署名是Di,这还算是个好结尾,一个希望的开始。
做一个曾离开的人而不是从未离开——在世事中间重拾起的信念和自我才是真实可靠的。
Miss G的终结是把自己送回到了恐惧中,封闭安全的一个屋子。
面对她活跃了一生的探险梦,她继续瑟瑟发抖。
Eva Green饰演的Miss G,出场的时候让我想起了
她反叛、充满韵味,沉浸于懂得生活趣味的自满中。
所以当时Di钦慕她,默默地崇拜她。
Miss G靠读来的华丽说辞支撑着形象,同时也迷惑着自己,说服自己是个有追求的人,有过奇妙历险的人。
Miss G需要这些孩子来证明自己是存在的,她实则根本无法用自己来取证。
所以当Fiamma冷静地告诉她,孩子们终将离去,她明白她的自信也将轻易地被掳走。
她带领孩子们去跳水游泳,一遍一遍地演练和陈述how to fly,像那些美妙的诗歌和颂词一样激情万丈。
Fiamma的出现让她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她想成为她。
Fiamma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G想占有这个梦,但是当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又想将之销毁。
两者的直面之间,在Fiamma不屑一顾的眼神中,G正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趣,这使得G根本无法忍受。
最终她选择扼杀了这个美丽的梦,只因Fiamma如此美,美得超出了她所自欺的真实。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欲望,然而却能在我们身边处处找见。
欲望是成就的要素也是毁灭的成因。
懦弱的人无情,现实里又有太多的把戏可以用来自欺欺人,又有多少人有胆量来面对自己。
Fiamma患有哮喘,实则是体质最为脆弱的一个,她也是幸运的,她的经历使她能对虚实一眼望穿,或者对她来说也是痛苦的。
以前看〈心灵捕手〉的时候,即使一个人饱读诗书,通晓天下事,但怯懦的秉性都不会引领一个可以体会到的人生,无论它是幸福的亦或也是悲哀的,意义的终点在于能饱尝所有的滋味。
所谓身未动心已远的说法是为那些不畏艰险的人准备的,否则准备了一时也只得准备了一世。
补充后来想到,为什么这样一部实则简单道理的片子能最后抓到我的心。
我对Eva Green的演出是有期待的,那双死盯着Di的疯狂眼神我没能轻易忘记,她可以那么迷人又转眼狰狞;Fiamma这个角色,脸上有西班牙式冷峻的轮廓,却美得不动声色。
场景渲染跟铺陈也是个至关因素,一个好的故事即使最终想表达一份最简单的情怀,它总要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细致入微的诠释。
这个故事另一个引人深思的地方就是关于勇气的传递。
Miss G没有勇气,但她有一个关于勇气的梦想。
Miss G的梦想鼓舞着Di,让她在面对清苦的寄宿生活时,能够先于别的女孩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没有可能回到家里,并且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在Di和 Fiamma充满冲突的接触中,Di又把面对生活的勇气传递给了Fiamma,让Fiamma不再逃避自己被家人抛弃的事实,并且有了先向Di示好的勇气。
《裂缝》。
8分。
乔丹·斯科特编剧、导演,伊娃·格林、朱诺·坦普尔、玛利亚·瓦沃德主演作品。
故事根据女作家谢拉·科勒(Sheila Kohler)的同名小说改编,品质自然不差,但这样的片子,要有耐心安静看完。
我没看过小说原著,想来应该很不错,但三位女主赋予了这个片子不一样的精彩,都演得很好,也都很美,青春靓丽,身材火辣。
尤其是伊娃,你懂的,那即是男人的梦,也是女人的梦。
片名已基本概括了本身大纲。
伊娃·格林饰演的女校游泳队G老师,年轻漂亮,特立独行,在学生面前大受欢迎,尤其跟朱诺饰演的宿舍队长黛相交甚好。
直到有一天,玛利亚饰演的西班牙贵族小姐菲奥拉的到来,它显眼的身份、独特的气质、渊博的见识以及相对孤僻的性格,既打破了女校的宁静,也打破了G老师和游泳队之间的平衡——似乎G老师也对菲奥拉另眼相待,甚至有点意乱情迷。
伊娃拿捏这类意乱情迷的角色驾轻就熟,不仅在同性边缘游走得十分娴熟,甚至还能透漏一点女校特有的神秘气质。
裂缝终于在三人之间产生,因为黛亲眼目睹了G小姐亲吻菲奥拉。
既然G害怕社会生活,连买点日常的食物都畏畏缩缩的,她身上一套又一套时髦的衣衫从何而来,片头的tomboy造型,进礼拜堂那一身修身的包臀裙,细节到发饰,头巾,带东方原素的睡袍,再到烟熏妆容,这一样一样难道是淘宝上邮来的?
原著没看过,也不知道对人物的造型描写如何,只是这片子的美指显然做错了功课。
那两个学生是芮妮齐薇格和绮拉奈特莉吗?
就猜到是个女导演,画面美得要死,Miss G真潮流,就是剧情没点明显的暗示,情节就只转而下变成蕾丝,不爽~
真正敢于面对自己,才能走出去.
Eva演的有点过,电影胜在美
不是我的菜。。这类型的都不是很喜欢
竟然是Ridley Scott女儿的作品……这是一部扭曲的作品,本来以为探讨的是儿童的残忍本性在封闭空间下的激发,但是不尽然,因为Eva Green扮演的老师的存在,使得片中女生们的各种表现的诱因都成为了老师的直接或间接引导。这抵消了对儿童性格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各种细节展现,可惜了
Eva Green真像女鬼啊。。。
Miss G 是个可悲的女子~~她狭隘的思想害死了一个纯真的少女~~唉!!怒死我了~~
G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明明就是一群女校的寂寞狂YY着一个女老师继而争风吃醋你死我活精神分裂
这长相的女人都神经质么?
2.5
最好的悲剧,就是把小萝莉扔进妒妇坑里,任人摧残
花了一个半小时就看了个空虚寂寞潮的变态女老师奸杀了个优秀的富家女学生,除了跳水那画面好看以外,你们说的大绝望 惊喜啊 灵魂的精彩描述啊 这些都在哪儿?
Fiamma长得像伊布。。
我是来补看Eva Green的咪咪的。。。那对凶器可以顶个一星,嗯。
夜晚游泳的那段挺美的,Miss G 猥亵醉酒的菲奥玛那段如果能拍完整就好了。。
看过此片以后突然想起第一回看到Eva Green时那种感觉,最适合演老妖婆,那双牛眼真是毫无美感可言,看她轻佻摇曳神经一出场就剧透了大半。除了一向亮眼的朱诺坦普尔,真正富有美感却被导演粗鲁掠过的、仙女神话般的夜游作乐场面之外,从技法到故事到演绎都乏味令人作呕。不明白高分理由。
查了下Fiamma的资料,竟然是87年的,我惊了!
小团体真可怕。。看的中途跳出这个环境想的话,会觉得。。何必喃。。
好难看的电影,还以为探讨阶级,探讨宗教……结果是一部拉拉版 love hurts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