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一向的风格,中国普通民众的心态和心酸把握的很好。
赚了我许多的眼泪。
他更演绎了一个新好男人的全部责任。
对个工作认真较真,对朋友实在真实,对老婆孩子忠心专心,对曾经的初恋情人也处理的恰到好处。
小人物的无可奈何与无法抗争,只求能赶上好运的大潮。
只希望好人有好运,好人能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吧。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泥鳅也是鱼”,“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小人物系列的作品,拼的就是一个真实,玩的就是一个平民化。
冯巩和牛群终于又合作了一次,不过不是相声。
冯巩这几年算是被春晚给害了,每年非得在大年三十在荧幕上矫情一把,还好,他还有电影。
本片可以称之为“车间工长的幸福生活”,跟上一部作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相比,本片更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类的片子,没有固定的线索,通过小人物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来突出主人公美好的心灵和坚韧的精神。
不过,也正因为没有固定线索,所以没什么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也不突出,年轻人是不会喜欢看的,说教的痕迹太明显。
而且,影片的整体基调是80年代的风格,但是又穿插了一些时下流行的元素,有些时空的错觉。
不过,在如今这个道德沦丧的时代,有这么一部充满真善美的电影出来,总比枯燥的学习领导人的讲话强多了。
我说那个演月华的咋那么眼熟呢,看了演员表才想起来,佟掌柜啊!
说实话,电影看到一半有点看不下去了,总是感觉电影里面的幽默有些做作。
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所以难以引起共鸣。
也许,这部电影需要用心去看,也许,这部电影不是很适合年轻人。
怎么说这部片呢?
虽然加入了天津方言,虽然也有包袱,也有笑料,但怎么看都仿佛是八十年代的影片,其中的所有情节设置,所有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内心所表现出的那种并非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所有的一切都好象替观众回忆了一下过去的那段日子,但影片中却有了齐达内撞头的细节,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了。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许多人称这部影片不错,大概看了一下相关评论,均是谈到了源于生活的问题,也许身处在北京这个大城市,世界变化快,笔者多少有些忽略了生活的真谛,于是便产生了恍如二十年前的错觉。
但很不客气的说,影片是很闭塞的,正是这种闭塞才造就了笔者的错觉。
首先,影片中几乎没有任何有关时代的问题,唯有一处齐拉内的笑谑多少让人看得有些不伦不类。
当然还有王喜家的那台电脑,看上去很有样子,除此之外,我感到影片与现实严重脱节。
说实话,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拍一个有关八十年代影片的回忆呢,把齐祖和电脑统统砍去,这样反而纯粹点。
但下面的问题更有意思,大凡要拍摄过去题材的影片都需要两种东西的彰显,第一是有关人本性的东西,也许受着时代的影响得到了不公正的代遇,于是导演便极力地让主人公突破这些时代的禁锢,或者以胜利者的姿态完成全局,或者以失败者的形式演绎一场悲剧与无奈。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时代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但突出的还是人本性的东西。
第二种彰显方法是关于传奇的,大凡涉及到过去的影片,如果在人性上不能做足文章,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谱写一段传奇经历,让人也看得爽一些,当然这种传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时代影响的。
于是我们知道大凡拍摄过去题材的影片或者突出人性反思那个年代某些意识上的落后,或者就是为故事而故事的纯商业影片。
但很不幸,此片根本没有具备这些元素,说到传奇肯定是没有的,说到人性对时代的反思,笔者也仅仅看到了王喜的苦恼,与时代毫无关系。
这也难怪,笔者强行要将此片归于八十年代,而编导们的意图却是齐达内退役之后的事情。
主人公王喜是一个干部,小干部的身份注定了冯巩所善长的小人物角色,也注定了故事发生在小人物的世界中,于是天津方言,台词以及各种包袱都是很正常的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并没有任何错误,虽然其逗乐成份远不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得更有人性味。
关健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以及想法的确令笔者难以理解,首先便是王喜这个角色,当好干部的理想与时代并没有关系,也是值得称道的,但一家子对干部这个称谓的热衷的确令笔者不太明白,王喜与老婆也倒罢了,关健是那个孩子,虽然两道杠是孩子心中的某种荣誉,但几个孩子的对话中将这种干部行为当成身份的象征的确令人不禁喷饭,难道新时代的孩子口中没有游戏机,没有偶像,只有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吗?
尤其近结尾处王喜儿子的那番话,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了,恐怕我只能感叹我们失败的教育在继续轮回着!
说实话,那个孩子哭着说出那些本该大人说的话时,我心中颇有些恶心,编导借孩子煽情却骟掉了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于是,这个孩子毫无个性,在剧中只是为了王喜这个角色而设置出的一个砝码。
砝码命运的还有王喜的老婆,戏中很贤慧的,拒绝礼物,帮助王喜的女工,然后就失去了戏份,苍白无力。
老黑也好不了哪去,除了替王喜出气以外,偶尔地陪着王喜喝点酒还得自己掏包,我们看不出这个人物有什么真正的动力所在,完全就是王喜的撒气筒,好在刘金山的肚子可以为他挣点戏份,也仅仅如此。
至于闫妮这类女工,也大多只是道具作用,虽然有一点旧情人的笔触,但点到即止,人物苍白得只是在告诉观众有这些事情,仅此而已!
那些反面人物更有些脸谱化了,男的官僚还好色,女的浮躁夺权,但笔者就不明白,尤其是那两个美女,既然有资本,在这个纺织厂还吊着干什么,如果走出厂早已穿金戴银了,看来真是很闭塞的,至于剧情里面签字一说,恐怕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有胆,没有人会在乎王喜的签字,看来这些人的意识果然只存在于二十年前。
当然还有那个流氓,典型的仗势欺人而已,几乎是面对正面角色的绝好讽刺,只是这种角色过于惯见了。
最后当然说到王喜了,由于题目有关干部的,所以这个人物还是较为丰满的,于是便有了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客观的说,这个人物虽然脑子跟不上时代,但由于岁数等问题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只是他所遇到的那些事真的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这个人物虽然能够立起来,但也是颇为脸谱的,没有什么个性而言。
说到影片中的情节,人事关系,女工怀孕还有送礼罢职等都没有时代的特征,只是为了这个情节而情节,看起来十分地无聊。
更甚者是加了一段下乡情节,都不知道编导们是怎么想的,加得几乎与剧情无关,虽然这是王喜被罢官的原因之一,但不客气地说,有没有这情节王喜丢官是肯定的了。
而且从王喜的态度而言,下乡冒充领导真是自作自受!
这让人对王喜并没有产生同情之心。
总得来说,影片拍得相当闭塞,人物苍白脸谱,情节设置古旧无新意,让人恍惚回到了八十年代,真称得上是冯巩的滑铁炉作品!
韩兮2007-3-14于通州
原载于:墨神的凡龛 http://www.thinkjam.org/mercury/archives/2007/04/bbzjbdgb-20070404.html冯巩电影《别把自己不当干部》早有耳闻,稀稀落落下载了数周终于得见,不负所望。
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王喜作为纺织厂工长的平平凡凡的生活,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冲突,没有绚丽的色彩和大片制作,而是通过白描写实的镜头,把发生在王喜身上的几个波澜不惊的故事串连起来,展现出来,故事慢慢推进、娓娓道来,朴实真挚、韵味醇厚。
用冯巩的话说是“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人性光芒,有小人物的大丈夫情怀”,用专家的话说是“比《没事偷着乐》更平民化,更草根的电影”,用我的话说是“真实的平凡人的纯朴生活,微笑中总带着泪花”。
影片中一不小心就发现一堆熟悉的面孔,却没有疏远感反而更亲切了;天津对白深藏天机,幽默朴实,经典台词闪烁其中,歇后语了,群众的积极性了,真让人对天津的向往更强烈了。
另外,片中还有不少相声手法的运用,可见冯巩对相声的热爱和对影片的别具匠心。
坐在大巴上看完,一路都在呵呵傻笑。
还是一部挺有趣的电影。
幽默而又现实。
小人物的故事,总是比较能深入百姓。
瞅着扮演韩月华的女工非常眼熟,轮廓分明唇角上扬的嘴分明就是在哪见过。
想了半天,回忆了半天,总算想起是《武林外传》的佟掌柜。
感觉冯巩如今演电影比说相声好多了,看上去比较真实自然,不造作了。
很多“抖包袱”的笑料真是很有趣,不光我在笑,一车人都在呵呵傻笑。
但说的故事也在现实中略带辛酸。
尤其是他儿子在老爸这个芝麻官被抹掉后嘶哑着嗓子说的一段话,让人觉得很酸涩。
好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就是感觉背景好像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
别看咱今天是个小鸡蛋,明儿孵出个公鸡它就叫亮了天……乍一看到DVD封面上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的是,要孵出个母鸡咋整?
电剪局的标志飞龙一般闪过,平淡如80年代电影一般无奇的字幕渐现。
原来本片导演和主要演员同名同姓,也叫冯巩。
原来本片改编自小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相似的标题近几年我们见过很多了,当年“谁动了我的……”句式流行的时候,就从“谁动了我的奶酪”相继演化成“谁动了我的肉包子”“谁动了我的老婆”。
而今“别拿……不当……”又流行起来,先后计有“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直到现在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走的是跟风路线,请的又是一班相声演员,大脑随即按习惯势力将这部片子定位为一笑了之的非黑色系轻喜剧,五一劳动节或十一国庆节里电视台一定会转播的那种。
本来么,既然五一将近,我满可以等等中央六的,就不必花精神下载啦。
不过呢,看在主演的份上,还是问妞妞同学借了盘,谁让俺最喜欢的嘴儿,不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而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呢!
hiahiahia一开声,还真就嘹亮了。
淳朴的摄影镜头掩盖不住城市的美丽如画,那是天津?
那就是俺阔别了。。
十几年的天津?
然后就开宗明义了,冯工长,他媳妇,他儿,他手底下的资深员工,他手底下资深员工手底下的年轻纺织女工……各种人物,不断以语言或行动来提醒观众——冯工长,他是一干部——这提醒随处可见得几乎到了三令五申的地步。
无论是儿子在学校跟人打架,还是媳妇跑去算命,员工家庭问题,女工转业问题,都与这“干部”二字攀上了关系。
切题得紧。
本来我以为,“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那意思,就跟“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差不多。
豆包也能填肚子来,这干部总有点职权。
甭管官小官大,当一天干部就得掌一天的权,不能因为达不到处级局级就气短,是吧?
不过再看看人冯工长,好象又有点反了那意思,在人家心里,“干部”的意义乃在于严于律己,跟“责”的关系大过“权”。
所以干部的儿子不打架,干部的老婆不收礼,干部的下属都要争当劳模,干部的职工不能营私舞弊,干部的旧情人不能藕断丝连。
唔,这么说着似乎有点高大全了。
其实人家表现的并不是纯粹的高大全,确切点儿说,是“矮子里头拔长子”,这么拔出来的高大全。
那位从整体社会阶层地位而言都尚属贫下中农的冯工长,私底下却“自视甚高”,总以高大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自视甚高从来是个贬义词,但看着冯工长如此满怀热情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倒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好感,和一点感动。
电影上映十分钟的时候我就寻思着冯工长最后肯定是要被调离岗位的了。
小崔同志曾说,这年头有点良心的人都没法不郁闷。
我也从片子开头隐约看到了这个征兆。
一来是官不够大,所坚持的原则有时未免迂腐可笑。
比如底下人求他帮个忙,如是大官,必送好烟名酒,那他可以用“我从不收礼”的原则来拒绝。
但因为只是个工长,面对农村孩子拎来的自家种的南瓜自家鸡养的蛋,他没法拒绝,“从不收礼”这样斩钉截铁的原则在农作物面前显得比较可笑。
二来好歹是个官,底下有更小的群众在虎视耽耽,重话说不得,女工都不好惹;轻话又显得失威信没原则。
替群众出头吧,欺负群众的群众背后有比他更大的靠山;打压不良群众吧,不良群众背后也有比他更大的支持者。
不看不说不做(三不?
)也就罢了,碰上冯工长这样一口气憋不下去的,还真是,没法不郁闷。
幸好,影片一点都不郁闷。
冯工长和他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一样,操着口天津话。
据俺所知冯同志他本不是个天津人?
他说的天津话又是否根红苗正?
“老板娘”闫妮在《武林外传》里说的是四川话,在本片内改说天津话,是她天赋禀异特擅各地方言,还是临时琴不离手曲不离口,其逼真程度又如何?
敬请本博驻天津顾问梅花同学再次解答。
方言就是比较可喜,连流氓都不说“他妈的”,改说“你妈”,组词尤其风生水起——你妈的你是什么东西,我你妈今儿就揍你你信不信,你你妈敢惹你大爷(第一个“你”念第四声,第二个“你”念第二声,“妈”念第三声)——冯工长沉默良久,末了冒出一句:先把你妈送回去再说话成不?
别把老太太累着了。
笑倒。
看预告片的时候,播的正好是下乡吃面那一段,胖大吃得呼溜溜的。
冯大数落他:你别,,酱儿吃行不行?
胖大深感委屈:我几时,,酱儿吃了?!
冯大:我就是看见你,,酱儿吃了!
胖大:我就是没,,酱儿吃!!!
冯大:大伙都看见你,,酱儿吃了!
胖大:你少污蔑人啊我告你,谁吃东西,,酱儿吃!!!!
冯大:好好好,我不跟你说。
胖大心犹忿忿,转头继续,,酱儿吃他的面……众人(包括胖大自己)= =|||——想不到相声里头常用的技巧在电影里也一样效果出众啊哈哈哈哈然而笑得最厉害的一段反而跟方言没什么关系。
那段让俺在半夜里独自一个人大声笑了有十几秒之久,要是在三月初看的这片子,当时俺就要狠狠掐一下身边某叉同学的大腿。
于是Pancakes又要跳出来唱:故事含道理,得意又笑死,无话沉闷打喊露呀打下大脾,出戏仲有诗意仲有……那就是冯工长在开大队会议的时候,突然被告知,他不再是工长了,他的职务将由原来的副工长,姚丽小姐担任。
这位妖里妖气眼高于顶的姚丽小姐,素来不受班组职工欢迎,所以听众都拉长了脸,只听到几声稀稀拉拉的鼓掌。
于是一贯捧姚丽的胡主任开腔了:同志们,这姚丽同志当工长,这是个好事啊,是不是?
利国,利民,利家,利人,利己,利他……与会的胖大此时忽然捏尖了喉咙憋出一句:**!
胡主任恼愤之极,环顾四周:是谁?!
刚才是谁说的!
哎哟妈呀,笑的我!
大伙自己去领教一下吧,俺就不干这暴露笑点的坏事了。
话说这片哈,还真是三步一笑五步一癫的,别的不说,单看冯工长那二点五公分长的眉毛,就够可笑的了。
不过别误会,完全不是挤眉弄眼或臭烘烘的低级笑话,里头既有相声式的牙尖嘴利,也有生活式的无奈自嘲,这相声入戏,果然要比小品入戏更合适、更自然,也更显出一些民间智慧中亘古流传的谐谑情操。
影片到了最后,冯工长被调去工厂澡堂子当看门的了,“干部”进来洗澡不交牌儿,冯大冷言:干部也一样得交牌,这是规定。
干部微愠:我这脸就是招牌!
胖大出来解围:是是,规定是啥呀!
规定就是王八的屁股,“龟腚”。
您洗澡还要什么牌儿啊!
您的脸就是规定!
嘿嘿嘿。
正愁着冯大一家凄风惨雨的呢(您也知道他把“干部”二字看得多重,失了权利倒没啥,抹了他的“工长”就等于否定他的人格,这罪名多严重!
)忽然澡堂一声指令传来,冯大在工厂改革后的民主选举制度中荣升副主任了!
轻巧简便的,就把故事收尾了,还谁都没得罪——副主任,也就是说令色便佞的胡主任没有被撤职,新擢升的姚工长也还在岗,这觎空冒出来的“副主任”一职,只为了还冯大一个“干部”的。。
logo,像他儿子胳膊上的两条杠,是品学兼优的认可。
在这个一谈民主就几乎被视为落伍的时代里,其实也真是有很多城市的很多角落,仅仅需要一点点最基础最浮面的民主,就可以轻易解决一些有良心人的郁闷。
而在这个电影充满解构的时代里,也实在需要一些解构以外的建构。
许多因解构(或戏仿)而显得有趣的电影里,笑过以后还觉得没有白笑的,也必然是那些在解构之外又有少少建构的那些。
这也是为什么周星星的一部分电影胜过另一部分,大家都在谈屎尿屁可是彭浩翔高出王晶很多个级数,谢立文越草根越让人闻到他身上的异国风味……不敢说冯导演的这部片子建构了多少,但是《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和《落叶归根》的相继问世,还是让人对国产电影充满希望。
临上字幕的时候又有嘹亮的歌声响起,留意看一下演唱者的名字,喔,竟是孟广禄呢,这就难怪了。
孤狗大师曰:孟广禄,天津青年京剧团花脸演员,生于1963年,1981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工铜锤花脸。
先后拜裘派传人钳韵宏、方荣翔和王正屏为师,同时得到名家李荣威、夏韵龙和李长春等指点。
嗓音高亢,气力充沛,行腔委婉,韵味醇厚。
别看咱今天是个小鸡蛋,明儿孵出个公鸡它就叫亮了天……
冯氏电影给人感觉,朴实无华,平凡而又带着无奈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声出身的他,虽言语配合语气兜包袱,但不让人反感,总体感觉自然纯朴。
是幽默可爱的男人。
不象赵本山的电影,是情节上设计得幽默滑稽,赵的幽默很多都是通过动作配合语言表达的,给人故意捏造很假的感觉。
这部电影可以用来消磨时间,让自己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看看小人物的生活。
老拿自己是干部说事,如同喜剧之王里周星星说自己是个喜剧演员。
电影是个好电影,但是电影里故事人物和情节,完全不象是2000年以后的事,而象是1990年左右的事!
冯巩一如既往地演着他的平民化小人物形象,非常接地气,只是这样的生活对于小人物来说,就如同四十岁的大姐,无论怎么涂脂抹粉,纹眉描眼,都一脸的难看,真的很难再去美化,拥有的永远只有痛苦、琐碎和庸俗,让人看了只有心酸。
《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的官方主页上称,这是一部“相声式电影”。
按我的理解,一般说一部电影象“小品”或者“相声”,都不是好话。
而是说这电影在技术上太差,不能调动合适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所以这电影的官方主页上这句话到底是夸她呢还是贬她呢,这话的人懂不懂什么是“相声式电影”呢,我还真不知道。
但是想起冯巩以前拍的《没事偷着乐》也是天津方言讲天津故事,那电影拍得真不错,冯巩演戏还算有点本事。
而国际上演而优则导的大牌还真有几个很不错的,也许冯巩导演电影也行呢。
所以我去看了这电影。
看完以后,我觉得那句“相声式电影”说得还真对,随便找个小电视台拉个班子,捡个相声段子,配上画面,也不会比这电影差多少。
这部电影毫无电影语言可眼。
故事是东一段西一段,直接凑在一起。
几个演员是憋足了劲,一站稳了就开始讲段子(荤段子还不少),也不管跟情节人物有多大关系。
镜头机位一律摆在两个演员前方,对着两个说相声的,动也不懂,纯粹是相声节目转播。
但是这也就罢了,如果有个好故事,加上几段能把人逗乐的笑话,那么也值了。
可问题是,这电影的相声活脱脱是个二十年前的相声。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纺织厂里。
电影中所有的事情,选段长啦,换工作啦,发奖状了,全是纺织厂里那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所有的人还全都乐此不疲。
所有的人物,不是厂里的员工就是员工的家属。
这个厂如果真的是存在于现在,那就一定是建在荒岛上,完全和社会没有一点关系。
这帮子人成天想的就是酱豆腐避孕套,什么下岗啦、房价啦、商品经济啦、和谐社会啦,和他们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群人集体装傻。
对比一下冯巩之前主演的《没事偷着乐》对地层人民的关注,《别拿自己不当干部》完全是在回避现实,粉饰太平。
冯巩拍的这部电影缺乏基本的社会良知。
好吧,再降低要求,连社会良知也不提了,单看情节和人物设置。
这部电影可以当作人物脸谱化的教科书。
不仅是好人全好坏人全坏。
而且好干部爸爸的儿子在学校也是干部,坏干部爸爸的侄儿乱搞男女关系,坏干部爸爸的儿子是学校的小霸王。
整个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那套东西。
再看电影里的那点事,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一方面是责任,而另一方面,他还真不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了,他还真以为这世上有群众和干部两种人,干部中又有好干部和坏干部的细分。
真没有见过这么愚蠢的自以为是。
电影批判的那点事情,谈恋爱后和人分手,女孩子要自杀,干部就要去告男孩子的状。
我就搞不明白了,这算是什么罪过?
二十年前这个也不算是作风问题吧?
有纺织女工要调去别的部门做行政工作,女工的干部说人家能力差,不放人。
用人单位自己要用什么人跟原单位有什么关系?
利用手中权力限制人员流动这又算是什么道理?
算了,不说了,总之是一部愚蠢到不可思议的电影。
其实关于这个纺织厂内部的权力责任利益问题,还有一些额外可以讨论的话题。
不过和这个电影其实并没有关系。
我以后另写一个帖子来谈这事吧。
IMDB上没有得分,我打2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宋宁扮演的姚丽在哪,没看见。题材不喜欢,没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看。这次看细致了,不错,两只蝴蝶和沙发的抱枕真是暴露年代,里面人常说OK,嗯哼,这是学港台吧,赵晓玲,月华,女性角色都不错,飞飞一看就是红颜祸水;姚丽的肚脐眼;月华和老肖;赵晓玲什么都给了人渣;
~~~
那么小的小孩说话都成精了,都被权力腐蚀了哦,我觉得这样好悲哀,一辈子活着就为了那几张奖状……
居然是07年拍的?怎么看都像八十年代的电影。。。忍着耐心又看了点儿,基本上剧作延续小品思维方式,一直说厂长给女工发避孕套的事儿,又臭又长。冯巩演得厂长时不时冒出句洁身自好,过度自恋,有点恶心。
还记得初一时在教室里集体观看这部片子,是这部片子告诉我避孕套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又是冯巩。依稀记得他给纺织厂女工发避孕套的一幕,看多了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
不知啥年代的厂子了。。
以前看过的 有些意思
2012Jan2,吴中路117号,IPAD网络观看。(豆瓣想看)天津话真逗,白话都像相声。
冯巩的幽默太市井了
不想说内涵,只想说我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天津话上——可逗死我了。
生活的表面
@2022-07-23 20:03:51
这电影太贫了
无聊本身
矫情
有时候这群众的积极性 也不是太稳定
哈哈
冯巩的喜剧
看这个纯粹浪费时间。无聊的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