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不停在换的身份和名称、无所不在的商标和广告还有中产情调,当这些元素出现的时候好像这就是另一部《搏击俱乐部》,但是这回芬奇把那些模糊视线的夸张戏剧反转什么的都剃掉了,剩下的都是提纯的视听细节、具体的动作。
商标
签字 开头的一连串有关谋杀的特写:药罐,香水瓶子,然后正片刚开始电暖器发出的噼里啪啦声,甚至最开始的N标都可以算作是他风格的一部分,说是风格,倒不如说是某种一直被忽略的现实主义——物质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种物质感受。
只不过装在一个漫画故事的壳里更容易消化。
之前《分手的决心》里大量的手机UI,说实话让我感觉挺迷糊,不知道这些自以为是的极简UI审美到底和这片子的内容有啥关系,但到芬奇这里感觉更舒服了,因为片子一直在强调这些物质性的细节,也正是因为一个不断提醒自己要冷血的杀手提供了一个朴实的视角,我只关注动作和感官,其他有关共情的部分一概省略。
手机
刷卡哔的一声繁琐的生活细节在生活中就是很无聊平庸,但在《杀手》的语境下找回了一点快感。
必须要归功于电影媒介的魅力,这一点在现在其实很可贵,很多人想当然觉得电影就应该是剧本工整演员表演到位就差不多了,一般观众甚至导演他们自己都把视听感官忽略了,作为已经不年轻的电影人,芬奇还知道啥是电影。
比如在弗罗里达打大块头的一段,Trent Reznor用了一段非常抽象形而上且“Glitchy”IDM的打击乐,我认为挺大胆的,用不好有可能听不出来是配乐。
这种从声音语言上的突破很少见,通常觉得所谓电子乐尤其是实验性的就应该搭配科幻什么的,但是这种非常模糊的卡拉卡拉的噪声放在这里听着还可以,这也许意味着Electroacoustic Music和类型片存在着联系,两者都在发掘物质中的快感,那个卡拉卡拉的鼓点和那些商标香水瓶的特写和拳拳到肉的搏斗桥段有着共通的快感。
你要说从这些消费主义符号的角度聊(有一段还提到“比特币“、”卖空”),也可以,引出“杀手这行业也像区块链一样去中心化了,到最后人与人之间都他妈去中心化了。
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没有感情“这样的阅读理解。
芬奇的电影里充满着这些,比如说《龙纹身的女孩》最后大坏蛋凶手的家,整个就是个地产广告,非常精准的现代建筑和装潢设计,什么玩意儿都是白的,厨房灶台都不能突出来,必须一个平面儿。
按咱们的话说就应该是人上人白领精英住的地方,下到地下室发现还是个音响发烧友,喜欢听恩雅。
这也许都是讽刺,也可能不是,最终都变成影像风格的一部分,也是他从开始拍广告和MV一脉相承下来的DNA。
这片最后还是给我一种小品的感觉,一个习作,或者说是抽象版更新版的《搏击俱乐部》,为了表现2023的消费主义,不再需要展示一群人去苹果店打砸抢烧,只需要展示一个人一遍遍地刷电动车锁,一遍遍地填邮箱地址就够了。
终于等到了《杀手》上线流媒体。
虽然此片豆瓣评分惨不忍睹,但我还是怀着好奇心观赏完了这部一百一十八分钟的杀手故事。
很遗憾,它并没能打动我,在片尾曲奏响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地摘下耳机,耳边好似还回荡着迈克尔·法斯宾德梦呓般的冷言冷语。
人们都说杀手是夜行动物,他们在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里化身暗鸦,亦或惩恶扬善,亦或只是为了享杀戮带来的快感。
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他们都只会有负面评价。
我倾向于让容貌相对而言不那么出众、气质阴森独特、高挑纤瘦的演员来诠释这一角色,镜头之下的杀手理应如鹰敏锐,如豹敏捷,如猫敏感,最好不要像个万人迷。
本片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则是个公认的帅哥。
在此片中,他努力将自己塑造得不近人情,礼帽和墨镜下的那张脸冷峻无比(有没有甜心告诉我他是否为此片减重?
),他的种种举动都与影片的节奏齐头并进,但又像自成一派,格格不入。
老实说,他太不像个杀手了,一来二去,我已为他的“装腔作势”而疲劳,或许又是影片氛围过于紧张,或许又是摇滚金曲过于吸引我的注意,他的表演反而黯然失色了。
谈谈优点,那首 The Smith的 How Soon is now配合循序渐进的刺杀镜头着实给了我不少惊喜,镜头安排巧妙,剪辑紧凑,条理清楚易明,不会担心看不懂剧情,除此之外,迈克尔·法斯宾德的嗓音是最大的亮点,可还是完全无法使其免于无聊。
影片被整齐划分为六个章节,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杀手的复仇故事。
诚然,没看过太多大卫·芬奇的电影,他也不见得是那种个人色彩鲜明的导演,喜欢他的《搏去俱乐部》,很,这种酷劲要还能到《杀手》之中来,那么这部影片也许会因这一特质而免去庸俗,单调的剧情也不至于成为硬伤。
很不幸,《杀手》的“酷”太俗套了,这种纯纯用台词与肢体动作启图营造的“酷”,我不喜欢。
影片的对白少得可怜。
可以看出大卫·芬奇想要的效果正是通过大量的内心活动拉近观众与这位冷酷余手的距离,可他高估了观众的忍受能力。
相信观看此片过后,大多数人都会长出一口气——终于摆脱那无穷无尽的碎碎念了!
所以为何会形成这种交面影响呢?
原因有二:一是用力过猛了,让人感觉杀手这个人物形象失去了魅力,毕竟距离产生美嘛,太多的自白让杀手削藏了太多身上的神秘感。
所以当眼前的育色于观众而言已不再有吸引力时,那么他过火的行为反而会让人厌烦。
二是台词本身处理得就不大出彩,不够有深度,没能将杀手的痛苦与焦灼尽数体现(为了情妇而做出的牺牲可以看出他并非全无心肝)。
说到深度,我是能感受到在刺杀行动背后所流露出的人性本质的,但它太晦涩阴暗了,难引起共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大卫·芬奇原本可以抓住此点大书待书,更让我失望的是他也没留下一个合理的解释——蒂尔达·斯文顿死得太冤了!
他启图用一句简单的“ Trust no one”草草糊弄过去,无形中却让人对此片的印象大打折扣,杀手的滥杀自此彻底失去了合理性。
在被迫接受了大卫·芬奇这水准全无的小孩子打闹过后,影片的结局十分可笑,杀手再次回到多米尼加的家中,与傻得可爱的情妇浓情蜜意去了。
这个刻意打造的大团圆结局实在没必要,很多人眼里,杀手已经没有活在这世上的理由了,他最好的归宿是在亲手了结幕后黑手后自行了断。
说实话,这个很不是滋味的结局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此片沦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笑话。
说起杀手电影,古早的有闷到令人忍无可忍的《独行杀手》和童话般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老库的那版也很有意思。
但真正深入人心的杀手形象只有里昂一个。
大卫·芬奇这一失败的尝试想必也会给试图挑战同题材的导演们提了个醒,想要在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物身上寻找表达窗口与精神高潮是不容易的。
创作者的高姿态势必会让影片脱节于日常生活,从而模糊与观众联结的纽带,如此一遭受源于普罗大众的攻击就不足为奇了。
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点,为什么他们就是无法静下心来聆听观众的声音呢?
作为一部典型的商业片。
《杀手》没能做到让大众喜闻乐见,作为迈克尔·法斯宾德的回归之作也是失策的,那么在十二月的颁奖季呢?
《奥本海默》珠玉在前,《沙丘2》紧随其后,《杀手》可以说毫无竞争力。
于我而言,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一定非得拥有最完美的视听或最有型的演员,但非得激起我的思考欲与精神共鸣不可。
很酷的电影不能没有很酷的底子,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大概就会像《杀手》一样在过分追求格调的路上失去自我特质,得到一个惨淡的下场,那么比起这个,我更愿意接受《花月杀手》的云里雾里,我宁愿花三个半小时上一堂种族思政课,也不愿意忍耐一部装神弄鬼、无趣透顶的失意之作。
最后真诚地给所有犯罪片、动作片导演提个建议,收起那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深耕剧本,贴近观众,对了,最好再把《奥本海默》的摄影师请过来。
芬奇总是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主角都是话痨。
法鲨演得这个杀手一直在内心独白。
不停地说。
但是有趣的是,在这里,可以看到芬奇观点的改变。
经历多年,他从一种理念主义优先的主题,转变到了一种荒诞的现实主义上。
我相信,芬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体验或者观察到了某种不可抗力,钞能力。
虽然普通人难以抗拒,只有被碾压的份,但是芬奇不是一般人,他还是想跳脱出这个世界现实的运行规律的。
从法鲨复仇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逐步跳脱出现代资本社会的方式,可能这个方式是芬奇臆想的。
比如本身要严谨的克己修身。
尽量做到毫无漏洞。
事前事后准备充足,有多重预案等。
先能控制自己才是基本。
有趣的是,即便在这么严于律己的情况下,依然会产生意外。
这一层就很高级,明确表示出,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再怎么办也避免不了意外情况。
这个意外充斥着复仇之旅的全过程。
首先到律所,由于估计不足,三根钉子给老黑头老板钉死了。
假设女助理没有联系方式或备份,复仇就此中断,之后一切将不可想象。
这就开始有悖于他总念叨的“计划充分,不随机应变。
”整个过程里,所有的复仇对象中,法鲨的严谨度最高,所以他可以抓住所有人的漏洞。
而其他人则显得手脚尤为不干净。
也就是常说的,不专业。
两个人来了,连他女朋友都没有搞定。
律所之战所说的,应该是第一层胜利,即不相信组织,怀疑一切。
依靠组织,最后只剩绝望。
女助理在车上无法挣脱勒死狗的绝望,应该就是说明这个事。
第二场最激烈的打斗就是他和壮汉,芬奇非常调侃的没有让他杀死狗。
那个壮汉防御意识太差,明明占据优势,还有一次伏击机会,结果沉迷于肉搏优势,最终失败。
他代表了沉迷于某种技术优势,肯定是失败的结果。
第三场杀蒂尔达斯文顿,应该是表示沉迷于某种意识形态,想玩巧搞点小伎俩,最终也是失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整个组织没有能力摆平,还以不严谨的方式方法去行事,最终招致覆灭,是必然结果。
最后威胁资本家属于超神,在他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打通了关键节点,问题就解决了。
跨越到那一步,等于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
资本家一个保底付费服务,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说明大家都不严谨,都不知道我这边轻轻一动,那边会是什么结果。
反正我这干净了,就整吧。
这是一种整个社会体制运行的粗糙,粗糙到每一个环节,最终结果,那肯定是惊喜。
月初看了两部动作爽片,惊天营救1和2。
说实话可能我是有点天真的,总觉得自从出了John Wick以后,动作片的整体素质都会上一个台阶。
结果近两周看了Nic Cage的《退休计划》和这部《杀手》,才发现原来蛮不是这么回事。
惊天营救 (2020)7.22020 / 美国 / 动作 惊悚 犯罪 / 山姆·哈格雷夫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格什菲·法拉哈尼第一部最好看
惊天营救2 (2023)7.42023 / 美国 / 动作 惊悚 / 山姆·哈格雷夫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格什菲·法拉哈尼这部稍微差点但也挺爽
退休计划 (2023)4.62023 / 加拿大 / 喜剧 动作 惊悚 犯罪 / 蒂姆·布莱恩 / 尼古拉斯·凯奇 杰基·厄尔·哈利凯奇摆明了不会拿枪,而且武替切换非常明显这两部片子各有各的烂法。
《退休计划》是剧本弱智,演员表演缺乏说服力。
本来咱对动作片的剧情也没什么太大期望,孤胆英雄救女儿或者复仇这一类的都能接受。
但是《退休计划》连枪战片都拍得乱七八糟,就很让人失望。
凯奇一看就没受过枪械训练,而且哪些镜头是他哪些镜头是武替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部《杀手》就更夸张。
可能芬奇打定主意要拍一部与众不同的“文艺动作片”,所以影片更多的是充满小资情调的画面和独白,枪战为零,打斗只有一场。
不要说John Wick了,即使是和《退休计划》相比,动作戏的缺席也是很让人匪夷所思的。
据说这片是漫画改编,我真的很想知道是哪一部漫画,原作里的男主也是这么叨逼叨逼叨但是又没什么本事吗?
看他一开始碎碎念了那么长时间,以为有多牛,结果在没有clean shot的情况下居然出!
手!
了!
你不打偏佛祖都饶不了你。
接下去的情节就是主角一边周游世界一边杀手无寸铁的人。
最后查到幕后的“主使”,一顿交谈过后,居然什么事也没有就走了!
走了!
唉对了,真本事也不能说没有,那就是被一个像海王一样粗大的哥们儿一顿胖揍(脸挨了好几拳),居然还能保持住法鲨的清秀面容。
用光和配乐也挺莫名其妙的。
比如第一场戏在租来的公寓里,法鲨睡的床下面打了一盏很大的黄光灯,让床有种悬浮的感觉,我还以为是不是暗示最后他要挂了,或者有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升华。
结果搞了个大团圆结局,主角P事没有。
那你开头搞那么神秘兮兮的光干嘛。
我个人对九寸钉没有什么偏见,但是我真觉得他那种工业风跟芬奇的小清新文艺调子不搭,有时候男主就走几步路你也配个超重低音的失真合成器,实在没必要。
剧情也没有什么连贯性,法鲨自我吹嘘的那一大段独白,基本上被他自己的行为统统推翻了。
比如他说Anticipate, do not improvise,但是他后面基本上每一个杀的人都是靠自己improvise的方式。
还有他说只做what you get paid to do,其他的一律不管。
问题是他第一次回到多米尼哥之后的一系列杀戮都是没有钱拿的,纯纯的个人恩怨。
他的律师说他冒险抛头露面会有后果,我觉得如果片子的结局是他死了其实是最合理的,而且最好通过他的死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升华,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那种的——毕竟他全片杀了这么多手无寸铁的人,应该赎罪不是吗?
结果没有,来了个烂俗大团圆。
总之2023年就这样结束了。
今年学业繁忙,加上家里一些七七八八的糟心事,导致没看多少电影。
连最爱的纪录片都没看几部。
希望接下来的两天能找到好电影洗洗眼睛(电视剧现在在看《碧眼》,感觉还不错),不然23年就以这部烂片结尾,有点对不住自己。
蓝眼武士 第一季 (2023)8.72023 / 美国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动作 动画 冒险 / 厄尔·A·希伯特 简·吴 瑞安·奥洛林 迈克尔·格林 孙诺 阿兰·泰勒 艾伦·万 / 玛雅·厄斯金 田川洋行
大卫芬奇的电影总能让人以一种轻负荷的状态沉浸进去,随着他的影像和音乐推进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是剧情节奏,剪辑,表演,摄影音乐等一系列组合形成的个人风格造就的,这部里例如刺杀关键阶段和一些逃亡的紧张阶段,即使智能手表心跳到120,配乐里打击乐的节奏和音量都还抑制在不喧宾夺主过度带动生理反应的程度。
对比诺兰的电影即使是佳作,也会反复运用给人生理上带来很大的负荷感的手法,比如史诗风震撼配乐,大特写画面和快闪剪辑等,诺兰的后几部劣作仍然延续这种手法,剧力不足下,变成画蛇添足只能让人产生厌烦抗拒,这方面宁可受迈克尔贝的墙纸配乐加爆炸获得纯亢奋刺激,都不愿对着无趣剧情受生理折磨。
芬奇的电影是靠剧情张力和其他水到渠成型配合的风格,不太搞强化生理刺激型,这部杀手也是如此,即使是这样一个不合格的剧本、一部不合格的杀手电影,还是能让人不产生厌烦感地顺畅欣赏,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合格的,但整部影片对芬奇来说只能是合格水准。
这是一部主题不明的电影,悬疑、惊悚、动作、文艺全不靠,连混搭都不算,商业动作类吗?
布局,奔逃,躲避,追踪不能算动作戏,新奥尔良搏击段落也一般,而且也不能拍成这么清冷吧,比克鲁尼那部美国人杀手片也差不多了,芬奇也不是拍动作片的。
那就是想悬疑加文艺风,这个一根筋剧情,毫无悬疑空间,惊悚感少少堆积到首次出手后也就全没了。
文艺吗,你就是个低级复仇和最后现实求生,复杂社会意义性格特点什么的也说不上。
全片就靠不断重复的独白画外音支撑不住什么文艺风啊,这么个反复吟诵的从业自律座右铭,也没成为串起主角行事的主线,反倒是他带头违反,屡次胡做非为,将一个冷峻杀手人设搞得支离破碎。
简单一想这部杀手片不合格的点就有很多:业界顶尖杀手租个离目标这么近这么明显的破窗房,每晚打开射灯穿上浅色系做瑜伽,还自认德国人嫌弃不会被注意,跑门房眼皮底下吃午餐,这是想多露脸轻松被追查吧?
铺垫这么久的牛杀手,竟然在目标前未清空有这么近的干涉物时开枪,那个纱帘也不至于挡死视线啊急的啥。
还听着音乐狙击,身后也没布个诡雷保护啊?
其他几个hitman行业精英们集体呈现出的无法忍受的非专业性:公司BOSS办公场所毫无安保,推门就进,就带个大姐秘书完全引颈就戮,这还是你刚部署了对头号杀手的灭门行动失败之后。
新奥尔良糙打手,明知自己干风险活,住所却大敞四开,连个摄像头都不装,到处高调行事。
蒂尔达杀手好像是个智慧型,结果被人追着车尾跟踪都毫无察觉,也毫无防范隐藏,也毫无身手武器,就只会品赞助商的年份威士忌讲冷笑话,又一个引颈待戮。
这三人组合整体行为弱智到发指,安排个上门追杀,竟然不埋伏着等那个也不知藏身开个JEEP直奔大门的傻杀手,公司没安排专车起码租辆投软广的avis或者帝国啊,机场打个的就直接上门,还让的哥门口打表等着。
逼问个弱女友都没成还给反伤跑了,然后就放弃了,连附近医院都不去追杀,也不怕女友告知杀手,直接回自己家继续赌场河畔餐厅潇洒,该干啥干啥,律师BOSS也是开门迎客,都不带追查未灭门杀手下一步去哪了,也不安排消灭证据,雇员和客户信息明文纸卡打印,当图书馆目录一样保存,谁委托这家机构算是瞎眼了。
再看法斯宾德那个工作配备,生活档次,全球布局的能力,每次出手不可能低于1000万刀啊,结果追杀这么个人物,派出2人行动组,才花费15万清理费,这公司一直都是赔钱给杀手们发工资的吗?
违反信条1:谁也不能信,那你怎么能安心包养个长期女友,再买房置地成家,还让BOSS律师都知道呢?
违反信条2:反复问自己做每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不做无用功,那你追杀被雇佣的杀手有什么用呢?
直奔boss和客户不就完了?
违反信条3:不被情感弱点左右,那你执着复仇,灭无辜司机,纯属情感宣泄,热血复仇还不到底,情感理智摇摆不定,到客户那又冷静下来谈判求生了?
这就是电影的主题吗?
一个业务差、碎碎念、行为失控、精神飘忽的的杀手深情复仇的故事?
江湖又多了一个惹不起,法斯宾德的女友,还是让她去陪里维斯的狗吧。
杀手2023 35/100看完了这电影告诉我的就是这个说法按计划行事,不要有怜悯之心怜悯之心一定会害死了自己这个杀手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超级严格的自律,有耐心的等待,知道自己要什么结果还是因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多看了美女一眼就导致任务失败了然后就给报复了,女友伤的很严重,然后他就复仇去了在复仇的路上还杀了不少人,其中我觉得最无辜的是出租车司机后面就真的挺无聊的,不是一部爽片。
我曾经和一个康巴藏族的酒蒙子喝过酒,对方很健谈,聊了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基本都是他说我听。
聊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有一段让我记忆很深,他问我:“你打架中过刀么?
”我摇头,于是他继续说:“有一次被刺中之后流好多血,血流出来没有愤怒或者害怕,只觉得身上的力气很快就被抽光了,然后越来越冷,人整个就软下去了。
”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杀手》给我一种贴近杀手,似乎成为杀手的体验感,很像是听到那个藏族酒蒙子讲述的经验,流血的体感仿佛是我自己。
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居然完全没觉得无聊,或者困倦,完全跟着杀手的一举一动,同时思考着,我是否能做到像真正的行家,做一个称职的,甚至是顶尖的杀手呢。
计划周密,与寂寞为伴,像个苦行僧在修行,盯紧目标,直接睡在桌子上,不让自己深度沉睡,不留下线索,不临时起意,经常提醒自己“按计划行事,不要临时应变,绝不相信任何人”。
杀手的自言自语,杀手的不断自我提醒,都在引领我,带我进入这个角色,体会他感受到的紧张,时刻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和理智。
行家里手大多临危不变,杀手也一样。
可杀手也会心跳加速,也会慌神,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像刺杀林肯总统的那个约翰·威尔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那么蠢,逃脱的过程中被国旗绊倒。
刺杀任务失败了,杀手感到慌张,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啊。
但他仍然按照早已计划好的逃跑路线快速离开,同时心里还不忘打趣嘲讽一下,千万别被慌张抓住,否则就跟约翰·威尔克斯·布斯一样是个蠢蛋了。
大卫·芬奇在电影的前二十分钟让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有条不紊地准备,他冷静观察一切行动,他几乎毫无变化表情,做瑜伽和保持自律似乎都预示着一场完美暗杀即将上演,可谁知,杀手失手了。
杀手完全没有自责,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不要胡思乱想,用药水清洗过手脸之后抵达机场,很快他将逃离法国,远离危险。
如果他逃走时慌张了会发生什么?
只要一个小错误就能毁掉一切,比方说他排队即将检票上飞机前发现缉毒犬,如果自己手上开过枪的火药味被警犬发现,那就完蛋了。
他当机立断转身离开,钻进厕所又洗一遍,毁掉刚才使用的手机和SIM卡,重新用新手机购买最近的另一个航班,另一个目的地,安全登上飞机。
在飞机上他也不敢放松警惕,他像一只机警的鹰,作为杀手必须是猎手,而绝不能成为猎物。
他回到异国他乡的家,发现自己老婆重伤住院。
侥幸,对方派来的人不够专业,可能是打手而不是杀手。
如果是和自己相似的杀手绝不会失手,但是,足以激怒自己。
于是杀手安顿好老婆,再次出发,他要干掉威胁自己和家人的所有人。
接下来我们将见证,杀手究竟是个假把式,还是个货真价实的一流杀手。
杀手反复背诵自己的信条,开始复仇了。
“绝不相信任何人”“同情心是弱点”“弱点就是漏洞”……这几天看到不少人说大导演大卫·芬奇这次翻车了,新片《杀手》上映时电影院里一片鼾声,本片特别催眠,剧情也完全不符合期待,似乎大导演拍了个烂片。
我看过之后觉得《杀手》很棒,尤其近期连续看过多部平平无奇令人厌倦的奈飞大片和动画之后,终于有一部同样是奈飞出品大卫·芬奇导演,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佳片。
《杀手》是一部反大制作、反轰轰作响的爆炸、反一个打一千个的约翰·威克、反爽片、反套路的作品。
《杀手》只不过给一个见不得光的职业祛魅,做一个杀手很严密,很危险,更重要的是,很无聊!
大卫芬奇带观众真正进入一个杀手的内心,分享他的兴奋点和他的无聊,他内心的话痨。
他不断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要跨线,不要临时起意,可还是失误了。
对于失误很抱歉,突发偶然,我很遗憾,但是你们这群蠢蛋怀疑我不够专业就尝尝我的行家本色吧!
杀手复仇,他除了最后的客户,所有中间人一个不留。
这就是行家,这才是真正的杀手。
这才叫专业。
这,才叫真正的「一爽到底」的爽片。
按照好莱坞现有的模式拍一部水平线以上的动作爽片很简单,大卫·芬奇很明白放弃现有爽片制作模式很难,很需要胆量,压力会非常大,因为偏离成功经验就意味着可能会票房失败,或者让自己大导演的名誉受损。
我觉得《杀手》十分独特,法斯宾德的表演很棒,完全符合杀手的性格,蒂尔达·斯文顿喝酒想办法反击和逃走的那段戏也精彩,棒得很,我忍不住想鼓掌!
大卫·芬奇的《杀手》并未失败,只不过和我们已经熟悉的刺激爽片不一样,有个友邻评价恰好说中了“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讨厌的人会很讨厌”。
我就是喜欢的那个观众。
喜欢看动作片,一定熟悉下面的剧情路数:主角任务失利,被东家追杀灭口,死里逃生反守为攻,向幕后执行人复仇。
无论是诸多杀手、刺客、狙击手为主角的好莱坞名作,还是冷门一点的港产、日韩、东南亚电影,都用过这一招鲜。
不夸张,往影碟商店的动作片区扔一块砖,都能砸到四五张蓝光在致敬这一套路。
而这也正好是新片《杀手》的情节梗概。
这就让人好奇了,享誉世界的导演大卫·芬奇,怎么会选上这样一个看起来情节烂俗的原著来改编呢?
难道当年才华惊世的名导,也跌入了网飞魔咒,被流媒体蛊惑迷失了初心和审美,丢掉了品味调性和艺术追求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看完电影,好歹可以松一口气。
芬奇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逆流猛进,不是柿子挑软的捏,而是拿软柿子磕硬茬子,自己给自己上难度呢。
就像叶问要打十个,棋王要跟几十人对弈,芬导也试图用看起来俗的,整出不俗的趣味。
电影在法鲨饰演的杀手絮絮叨叨的旁白中拉开序幕。
沉默寡言的杀手,内心碎碎念那么多,每天都够填满一个专栏连载。
而且句句听起来含金量十足,一会儿阐发职业感受,一会儿揭晓行业内幕,一会儿解读同行风格,一会儿又传道解惑上了。
尤其是最后一条,篇幅最多,细节最密,从调整作息到控制心态,从刑侦罪案到哲学物理,句句又帅又酷,像在手把手教你怎么当杀手。
随着旁白,他也身体力行完成一系列潜伏和筹备工作,一个冷酷自律、心无旁骛、警觉敏锐的职业人跃然银幕。
他用超然的语调和有条不紊的行动,试图让你相信,循着这套修炼,你就算成不了那样无往不利的顶尖杀手,至少也会是个超厉害的角色。
但这种幻觉并不持久,从某个时候你会觉得:咦,这家伙讲的,好像不太对啊。
什么时候有这个感受,电影的滋味就从这一刻开始蔓延。
他夸夸其谈,自己出手向来胜算百分百。
结果开局第一个任务就手滑,把子弹送去了错误的身体,让目标留下一场血浆洗面的虚惊。
他口口声声,要万事有备无患。
结果潜伏处被个送信的上门差点撞破。
后来非要去公共场合面质女杀手还被识破心思。
他多次强调要一切按照计划。
结果预测肺穿孔应该能坚持六七分钟的律师,不到一分钟就断了气。
按体重分配毒药剂量,狗吞了以后照样跑得生龙活虎。
潜行男杀手家宅反被伏击,押送女杀手去行刑差点被抹刀子,哪有什么能真正按照计划来,都得靠他临场判断。
他说运气并不存在,但他要不是运气好跑得快,估计是要被猛犬撕掉一块肉。
小意外更是不计其数,扫车锁第一次不听使唤差点耽误逃脱,更衣室的门锁不靠划开让他凭空紧张半秒钟。
一切都让他反复强调的“不要随机应变”像个笑话。
大哥,你就是不断随机应变才能活命啊。
怎么上一场大难不死,下一场又开始念叨个没完,你这是给自己催眠,还是自欺欺人想给看客洗脑呢?
电影这样肆意嘲笑他,我们也没有心理负担。
如果说他一出场就坑死无辜,还算是失手错杀,那么后面一枪崩掉出租小哥就是纯粹的害命利己。
这家伙既然冷血,就算长得帅身材好又恰好是主角,也不够理由让人跟他共情的。
毕竟他自己都说过,同情就是弱点,弱点就是漏洞。
可好笑的又来了,即便这一点他也没做到心口如一,把律师秘书推下楼制造意外假象,分明有被她的求情所动的考量。
所以,说好的“不要让出优势,每一步都问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你听,啪啪啪,是有人在开枪吗?
不,是杀手在打脸的声音啊。
这个杀手电影裹着复仇爽片的外套,里头是一套花式打脸大集锦。
这家伙嘴上一套手里一套,前一场说的比唱的好听,后一场被揍得满脸乌青。
大卫·芬奇的创作性情也在这时候悄悄飘腾出来。
不是科恩兄弟、杜琪峰电影里那种宿命荒诞,没有一丝丝的黑色幽默,没有半点讥讽戏谑的口吻。
整个比偶尔还知道砸个包袱的《碟中谍》还严肃,一丝不苟地把杀手打脸的过程正面展览。
当然,杀手的专业素养还是过硬的,尽管差错丛生,总算是完成了复仇,只是被他挂在嘴上的原则,也被他违反了无数次。
所以,芬奇是在说,别信杀手,他们很可能是口是心非的家伙。
想当杀手,最不能听的就是杀手的话,哪怕听上去像极了他的心里话。
一般人的养成故事都包含如何在错误和磨砺中成长,但如果你是少数的专业人士,又在业内树立了威望,那就得有一套自己的保障完美的行事经验逻辑,以标准化作业的方式反复确认:Stick your plan,anticipate,don't improvise,trust no one,never yield an advantage,fight only the battle you're paid to fight,forbid empathy,empathy is weakness,weakness is vulnerability,each and every step of the way,ask youself,"what's in it for me?
"This is what it takes... 以此保证万无一失,否则一失万无。
另外真正的专业一方面在于技能素养,另一方面还在于经验,失手了还能给自己留有后路,不能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处于危险的窘境,能把事情再给找补回来。
This is what it takes... if you want to succeed.
本来是一个很专业的杀手,结果拍出来相当的业余。
最一开始的暗杀情节,你一个杀手在对面埋伏等着时机,就堂而皇之的在大窗户里面开着灯,不拉窗帘,要知道你看得到对面,对面对你也是一清二楚。
另外用枪瞄准射击的时候,为了突出杀手在目标和舞女之间切换,故意把枪左右摆动的幅度搞得很大,但实际上离着那么远,很小的一个幅度就够了,咋可能那么大的幅度?
然后逃跑的时候,丢偷头盔,居然一下子沉底了,要知道头盔里面都有泡沫用于缓冲冲击,咋可能像铁块一样咕嘟咕嘟就沉底了?
找那几个人复仇也一样,跟车跟的那么近,除非前面车是傻子才看不到你的车,包括去杀那个女的,车都靠近你旁边了你都看不到?
然后盯梢那个迈巴赫,就端着咖啡杯一动不动的直勾勾的看着?
导演或者对杀手这个行业不熟悉,或者就是经验太少,拍出来杀手漏洞百出。
一部让人觉得不(再)需要《疾速追杀》等数个续集,又觉得非常需要《疾速追杀》等数个续集的电影。穿插的念白时而有着冷幽默,时而让人焦躁。在这种相当矛盾的观感中,跟随角色视角走到了最后。是真正沉浸其中的互动式参与,还是一种流媒式点击骗局呢?
本来就觉得魔力吸唱歌不适合任何专业场合和专业人士,现在这个印象加剧了(笑死我了(看的时候我有一种“你听这个真的不会经常失手吗”的感想(。
一个杀手复仇的故事,很符合网飞的水准。
今年的热门电影中,《奥本海默》《花月杀手》与这部,我独爱《杀手》,视听语言太棒了,至于剧情什么的,甚至可以忽略。看强迫症导演导戏,强迫症演员演强迫症杀手,太沉浸式了。
疫情后真正崩塌的是电影业,三倍速还能渗出乏味,太可怕了
实际上讲的是资本主义已经把人训练成极度理性的机器了。但是,这中间总会有一些偶然性,比如无法预估的扭动路线。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最高层和最低层的人,已经完全脱离成毫无关系的人了。刺杀失败,老板只好多付了几十万来给这件事善后,但这个善后却是把杀手的女朋友给打个半死。老板的辩解是凭什么你做错了事我来善后却还要杀了我。这个客观事实消解了杀手复仇的全部意义,所以杀手只好放弃了复仇,通过威胁让老板后半生生活在恐惧中。复仇成为一场闹剧。杀手最后拿着钱跟女朋友过小日子去了,结局的反抗性不如搏击俱乐部。这部的角度主要是呈现世界的荒谬。漫长的打斗戏,导演很爱拳击。男主和女朋友是主客体关系,女朋友通过对男友的爱变得很主体。老板和女属下也是主客体关系,女属下为了自己的女儿毅然决然地出卖了老板,更客体
一名内心戏如此丰富的杀手一定是孤芳自赏和自我满足的人格,而在此过程中则落入自我宽宥的怪圈。那么,翻车便成为必然,将自己和他人都活成了黑色笑话
#venezia80 “Stick to the plan,” royal to the plan, 忠于原著精髓(行动focus在killing-漫长的前、干净利索的中、好景不长的后三个阶段,思想focus在对世界的思考和对自己的行为准则),忠于好好讲故事,忠于好好拍电影。表演、摄影、调度、配乐、剪辑、声音设计,甚至“普通”的服装设计(导致看完后对戴帽子的人有了心理阴影🤪),完美,充满细节又保持精简干练,精致的艺术品,极简和neo-noir大师。Plan总有意外,code总面临着break。行动是否会变?思想是否会变?悬念和张力贯穿始终。杀手通过一双具有职业素养的眼睛看世界,我们通过杀手看世界。这是一部可以inspire很多类型片导演并且历久弥新的电影。好导演,好演员,好团队。
彻底功能性的电影,并不针对其观众,它只计算自己。但功能性的“方便”必然导向“快捷”的虚无,当职业杀手熟练地透过物流系统的无意识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标时,电影也理所当然地通过高超的“便利”完成其叙事目标,从3D建模的场景到主角熟练运用的共享平台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关于芬奇的一切都已经抵达了他的终点。
菜鸡才喜欢装逼
言多必失,行多必过。命不由人,复仇在我。2.5
法鲨,一个务实的杀人工作者。杀手也不过是一份工作,有计划有安排,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对大卫·芬奇也说,大概也是如此。全片最出彩的是声音层次做得非常丰富。
社畜手记 要不是法斯宾德估计看不了
你敢信,叨叨整整20分钟,才开第一枪。要不开抢,我还以为这是2个小时的论文朗诵
大卫芬奇试图用其平实至冷峻的调度卸下“杀手”的奇特外衣,腾挪的任务空间/姓名、绵延不绝的独白使心率波动可被触及——现代人的疲劳感。疲劳和虚无积累愈多,“杀手”准则就越像失灵的咒语。当我以为芬奇会让语气延展深挖人物,结尾糟糕的说理毁了一切(正反两面来看都不可理喻),那些琐碎的对现代痼疾的嘲讽,一句也没打出效果。
菜鸟的退休准备工作,就是用自圆其说来掩饰败北。片名应该叫《杀手的滤镜》……
【8】宛如去年的《分手的决心》。视听调度和画面人物走位,都弥漫出Noir电影拥有的迷人的危险。朴赞郁化身希区柯克用最漂亮的画面讲述最简单的现代爱情故事。大卫·芬奇宛如马力克与NWR附体,哲学对白中透露着忧郁与过剩的ego,静中制动是NWR电影“凝固感”的魅力。一部强调“慢”的动作电影却看出了急迫的“快”,错觉感。选对了法鲨就犹如选对了汤唯,一个最简单的故事,往往需要高超的叙事手段。#这个杀手太优雅#
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复仇之旅。全片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角戏,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一个杀手的日常。孤独,沉默,冷静,克制,大量内心独白的短句,简约有力。确实是芬彻的冷峻风格,配乐和音效简直是堪称极致,连男主的眼神都是如此地冷酷无情,仿佛一个毫无感情的杀人机器。坦白说杀手的日常工作是相当枯燥无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等待和进行绵密周详的准备工作。而强大的心理素质、强计划性、严格的自律,以及精细准确的行事风格,说实话这么高端的外包工作也只有J人能干了。P人只会把一切都搞砸。分章节叙事非常符合这样一部J人电影,步步为营的刺杀方式也让人看得很舒服。只是最后的结局有些莫名其妙。7分。
电影,是一门视听语言艺术。Execution is everything,讲的绝不止于杀手。是(艺术品)制作,是(乐曲)演奏。电影语言在芬奇手里,才称得上精致两个字。还在纠结于故事的,只能看到芬佬的背影了。
蒂尔达斯文顿是根棉签笑死…其实那些基础的视听啊啥的都是不错的,但确实没有任何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