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游荡者,挺经典的母题,但游荡的质量不算高。华人女子的中文已经很生疏了,还要内心独白,太勉强。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BJIFF | 2023.4.23小西天 非常适合大银幕的一部电影,导演把逆光浅焦中近景镜头用得神乎其技,在影院空间里持续混响的精细声效为影片补全了画面所不具备的体积感,影片叙事几乎成了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效果无伤大雅的附属物(想起泰伦斯·马力克)。德沃斯在映后谈到影片松散地连接着的、关于身份、名称或语言的主题,男主说着相同语系的语言却有着东欧身份,女主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却使用着遥远异国的母语(当然导演对后者的呈现似乎总显出某种东方学的视角),而苔藓、泥土和雨水组成的微缩景观则是无名称的、前语言的、“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的小世界。喜欢导演映后说“电影没什么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坦然,喜欢影片在情节设计和配乐上自觉的克制。发现影片末尾缓慢打出的演职员表里单独列出了soup,好可爱!
与困意挣扎 感觉我这辈子拍不出来这种片 写不出来这种缺乏故事性的剧本 不过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特写的苔藓很美 不值得特地来趟资料馆 现在在映后 对哦 为什么这部片子都可以拉到投资 崩溃了 是国内环境没品还是主创太牛逼 我果然还是支持蒙太奇学派 你们这些热爱固定长镜头和空镜的我真的不懂!
看不下去
很寂静的电影,但不得不说,和香港的阴雨天配在一起,我睡了两次…对不起🧎她甚至很像冥想的旁白
和单车少年比最大的变化是德沃斯增进了对影像的信任感,降低镜头的陌生化,尽量用正常人眼能观察到的方式去呈现世界。这些景观普通到随处可见,却在时间流里褪去了语言意义上的定义。这种思路很勇敢,所见即所思,所思即所得。
#2023BIFF
和《完美的日子》有点像。同样是能注意到生活中小美好的普通人的故事。比起喜欢美食的苔藓专家,喜欢探索“小世界”的建筑工人更加少见。可以把冰箱里的食物全部利用,熬煮出一锅美味的汤,也可以在生活半径中慢慢寻觅那些细小的动人之处,不是女主带领男主进入苔藓世界,而是男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开了一扇门,让女主的领域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知不知道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己关注的美好能与其他人产生共鸣。
一株苔藓就是一座微观的小森林,就像一个人就是一整个宇宙。电影结束在故事即将要开始的时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趣。对饰演在布鲁塞尔生活的华裔科学家的女主好奇,镜头里她很美,表演也很自然。布鲁塞尔城市空镜好美,苔藓的显微镜镜头在大荧幕看好迷人。观感非常舒适轻柔的一部片,观影过程中时不时想到自己的生活,翻冰箱,做蔬菜汤,在办公室干活…导演和不懂法语也不懂中文的制片人映后交流。#BJIFF2023No. 2保利天安门
#HKIFF47# 蛮适合在“奇遇”单元的,因为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场奇遇呀!声音和影像很不错,除此之外,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时长短吧。虽说质感氛围都很美,但是散场后竟也回想不起一场印象深刻的戏,松散的日常,跟电影的观感一样,松散,平静,谈不上不好,但也没有很喜欢。
23.04.22 保利 D3-5 3.5很护眼的一部爱情片
节奏很慢 画面很美
画面都很美但是我对这个男人的内心世界完全无法融入,对于女生的世界想要更了解一下,哪怕只是单纯说着中文,如果把两位的戏份多少调换一下或许会更好,
tag #剧情? 剧情呢一塌糊涂 不知所谓 故弄玄虚
我大概看了一部ppt?苔藓很漂亮,白噪音很助眠。
2023柏林奇遇单元最佳影片+费比西奖。如素食主义者导演所言这是部“有机”(organic)的慢电影,连音乐的低音提琴都是有机的哈哈哈哈。核心构思是几组对比关系,包括建筑和自然(高楼与苔藓)的尺度对比,“说完全不同语言的比利时(华)人”和“说相近语言的东欧劳工”的对比,“名/能指”与“物/所指”的对比,当然还有男性女性的对比,通过精细的构图和声音设计来实现。真没想到比利时有那么多罗国劳工(但从法语区来看也正常)。这种题材其实更适合做散文电影。男女主角共看苔藓那段后面直接把人类都排除出电影了,确实想法非常有创意,无奈自然声混得好,就不可避免地极度催眠……
SRIFF//在阴郁中找寻光亮,视效声效很突出的一部文学性很高的作品。观感有点《记忆》但没它好。
这片儿我也能拍+这片儿我也能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迟到20分钟,但是后面一小时也真困……叙事单调像偷懒,无聊无聊无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游荡者,挺经典的母题,但游荡的质量不算高。华人女子的中文已经很生疏了,还要内心独白,太勉强。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BJIFF | 2023.4.23小西天 非常适合大银幕的一部电影,导演把逆光浅焦中近景镜头用得神乎其技,在影院空间里持续混响的精细声效为影片补全了画面所不具备的体积感,影片叙事几乎成了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效果无伤大雅的附属物(想起泰伦斯·马力克)。德沃斯在映后谈到影片松散地连接着的、关于身份、名称或语言的主题,男主说着相同语系的语言却有着东欧身份,女主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却使用着遥远异国的母语(当然导演对后者的呈现似乎总显出某种东方学的视角),而苔藓、泥土和雨水组成的微缩景观则是无名称的、前语言的、“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的小世界。喜欢导演映后说“电影没什么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坦然,喜欢影片在情节设计和配乐上自觉的克制。发现影片末尾缓慢打出的演职员表里单独列出了soup,好可爱!
与困意挣扎 感觉我这辈子拍不出来这种片 写不出来这种缺乏故事性的剧本 不过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特写的苔藓很美 不值得特地来趟资料馆 现在在映后 对哦 为什么这部片子都可以拉到投资 崩溃了 是国内环境没品还是主创太牛逼 我果然还是支持蒙太奇学派 你们这些热爱固定长镜头和空镜的我真的不懂!
看不下去
很寂静的电影,但不得不说,和香港的阴雨天配在一起,我睡了两次…对不起🧎她甚至很像冥想的旁白
和单车少年比最大的变化是德沃斯增进了对影像的信任感,降低镜头的陌生化,尽量用正常人眼能观察到的方式去呈现世界。这些景观普通到随处可见,却在时间流里褪去了语言意义上的定义。这种思路很勇敢,所见即所思,所思即所得。
#2023BIFF
和《完美的日子》有点像。同样是能注意到生活中小美好的普通人的故事。比起喜欢美食的苔藓专家,喜欢探索“小世界”的建筑工人更加少见。可以把冰箱里的食物全部利用,熬煮出一锅美味的汤,也可以在生活半径中慢慢寻觅那些细小的动人之处,不是女主带领男主进入苔藓世界,而是男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开了一扇门,让女主的领域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知不知道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己关注的美好能与其他人产生共鸣。
一株苔藓就是一座微观的小森林,就像一个人就是一整个宇宙。电影结束在故事即将要开始的时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很有趣。对饰演在布鲁塞尔生活的华裔科学家的女主好奇,镜头里她很美,表演也很自然。布鲁塞尔城市空镜好美,苔藓的显微镜镜头在大荧幕看好迷人。观感非常舒适轻柔的一部片,观影过程中时不时想到自己的生活,翻冰箱,做蔬菜汤,在办公室干活…导演和不懂法语也不懂中文的制片人映后交流。#BJIFF2023No. 2保利天安门
#HKIFF47# 蛮适合在“奇遇”单元的,因为整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场奇遇呀!声音和影像很不错,除此之外,最大的优点可能是时长短吧。虽说质感氛围都很美,但是散场后竟也回想不起一场印象深刻的戏,松散的日常,跟电影的观感一样,松散,平静,谈不上不好,但也没有很喜欢。
23.04.22 保利 D3-5 3.5很护眼的一部爱情片
节奏很慢 画面很美
画面都很美但是我对这个男人的内心世界完全无法融入,对于女生的世界想要更了解一下,哪怕只是单纯说着中文,如果把两位的戏份多少调换一下或许会更好,
tag #剧情? 剧情呢一塌糊涂 不知所谓 故弄玄虚
我大概看了一部ppt?苔藓很漂亮,白噪音很助眠。
2023柏林奇遇单元最佳影片+费比西奖。如素食主义者导演所言这是部“有机”(organic)的慢电影,连音乐的低音提琴都是有机的哈哈哈哈。核心构思是几组对比关系,包括建筑和自然(高楼与苔藓)的尺度对比,“说完全不同语言的比利时(华)人”和“说相近语言的东欧劳工”的对比,“名/能指”与“物/所指”的对比,当然还有男性女性的对比,通过精细的构图和声音设计来实现。真没想到比利时有那么多罗国劳工(但从法语区来看也正常)。这种题材其实更适合做散文电影。男女主角共看苔藓那段后面直接把人类都排除出电影了,确实想法非常有创意,无奈自然声混得好,就不可避免地极度催眠……
SRIFF//在阴郁中找寻光亮,视效声效很突出的一部文学性很高的作品。观感有点《记忆》但没它好。
这片儿我也能拍+这片儿我也能演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迟到20分钟,但是后面一小时也真困……叙事单调像偷懒,无聊无聊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