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谐幽默,点到为止,没有《全金属外壳》那么残酷和深刻,使用独特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不义。
很多战争真的有必要打吗,如果是你的父亲和儿子去了战场,你愿意这样的战争继续吗,作为一个卑微普通人,没有战争对你是最好的?
看看现在的俄乌战争,有赢家吗,乌克兰的男性被打死打残,家园都成了废墟。
俄罗斯人的孩子把命丢在战场上了。
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想想,你愿意打仗吗?
那些鼓吹战争的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是从没见过血肉横飞的场面,一个好的电影不应该鼓吹战争。
爱国也是一个很需要思考的辩证题目,别让有些人利用了你的爱国心。
并不像一部分观众评价的那样,它给我的观感是极小部分的诙谐和恰如其分的煽情。
是清醒,和狂热,是硝烟和战火,是谋杀,还是谁口中的真相不论谁是受益者,我看到了太多受难者,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
太多无能为力的,太多为之献身的。
太多战争本可以被遏制的理由,也看到了这部电影应该被拍摄的理由,和我们理应深深思索的和自我检讨的对这电影的第一印象就是另一本绿皮书,另一面镜子。
一面镜子,除了眼前看得见的,就只是身后,视线不可及的,光线下的,空间极有限处的。
依旧是狭隘,依旧穿不透尘世迷障。
更遑论深处,另一番景象自以为是,一目了然,道貌岸然,果不其然,深以为然,兴味索然,不期而然,戛然而止镜面倒映着光和影,动和静,身躯和肢体唱和,是行为的声和响。
纷乱地喧嚣,刺眼地聒噪,穿透瞳孔深处的声线,荧幕静待着双眼的光亮,于无声处,惊雷炸响心悸割裂了心迹。
这一刀掺了太多好似声讨的和嘲弄的,看似嘈杂的和混沌的,十分穿透地和十分锋利地起因看似狗血的真实事件,也可以叫荒诞,历程意料外,似是情理中,起承转折,每一次颠覆,在窒息中坠落,平静中挣扎。
内心深处寻求慰藉,在真相中救赎信仰。
不同国籍,不同样肤色,不同种职业,不同份工作,每一双别人的眼睛,是过往某些容不得不反复捉摸的深邃,源自道德感知与社会关系夹缝中难以捉摸的,沉甸甸的重量在重压下沉降,在难以呼吸中溺亡。
在余烬中往生,为未亡者指明方向这一幕道德感的敌人是本不该现身此处的爱和国家,象牙塔崩塌,信念倾轧。
多可笑的立场。
经历短暂且复杂,每一刻事件主角的接触中摩擦出的不同化学因子,正是它的难以捉摸。
正如生命之脆弱。
更可笑的是你给了观众和每位亲历者一次在记忆体验中重归故地的选项,却也只是一次看似答案开放的单选题。
最可笑之处,看起来呈现者就只是你而已“世事无常”绿皮书的愚昧来自与生俱来的盲目高傲,这片重在揭示对强迫我们分担道德谴责的祸首——政治及其安身立命的斑驳杠杆。
好在我为此买单的代价不过是被五次悲痛裹挟的无声泪目。
哎,好在?
这是我该庆幸的我生命在承受的轻吗,那我另一面的,其他生命本不该背负的重呢难过,如何做到避开那不自觉萌生又难压制住的冲动,对生而为人感到抱歉的强烈自责。
这一切的根源究竟从何而来?
是文明,阶层,还是人这个物种本身?
或者,是这一刻你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另一样东西?
海面上突如其来的风和浪山间初升的太阳一朝和一夕他和你余生——默先生
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蓝带”啤酒广告。
美国媒体人真是敢写敢说,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对政客和当局者的讽刺可谓一针见血,媒体在报道“积极的正面的”一面去诱导向奇基一样的“蠢汉”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像这趟啤酒🍺运送一样,这样的做法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会平白无故浪费生命,但大部分人选择自我麻痹,中国有句古话“来都来了”,空手而归是不可能的,那就选择坚持相信他们所坚信(酒吧回归的对话)。
少喝酒多思考,片中场景有一幕还蛮震撼我的,就是小女孩踢球遇到奇基本能呆傻,斗笠妇女不顾安危抱起逃走,看到这场景穆然想起那张经典的越战照片(没穿衣服的女孩在镜头前奔走哭泣),有的人在西贡歌舞升平,欢庆佳节,有的人在草莽山林东躲西藏,饱经蚊虫烈焰。
傻人有傻福,一路不言自明的假CIA行径让出行格外顺畅,也许不声张的坦然也是一种政治利器,抓住了一些人的心里,有些话不必明说,一切尽在安排。
“收悉,敬礼”
我承认,现在看到这种老美拍的记录战争真人真事的电影,总觉得他们在宣扬什么?
虽然这是一部反战的片子。
瑞奇到底为了什么去越南送啤酒,而且当时的西贡有这么太平吗?
真的越南民众欢迎美国人吗?
看到越南交警在跟瑞奇说有机会去纽约就觉得假。
而且当时,press证真的很好用吗?
我没经历过任何战争,但总觉得这部片子更深层的是在告诉美国人战争是无意义的,以前的越战如此,现在的俄乌战争也如此。
这部影片刚开始放映到中期的时候,我感觉这种方式怎么那么像绿皮书呢?
结果一看导演还真的是绿皮书的导演,他利用公路片的拍摄方式来拍摄出这一次对于战争的反思和侧面对于战争的了解, 总体上还算可以,还是用轻松挥谐的方式来舒说的,严肃的主题,绿皮书的感觉很浓,对于战争来说,还是美国人的反思方式,并不算彻底,就是给人一种轻公路喜剧的感觉,对于这个主题和他拍摄的方式以及整部电影中音乐的运用,我觉得都是这部影片比较突出的地方,用轻松的话题去诉说着严肃的故事,用公路喜剧的方式来讲述着自己对于事件的理解,这一点和绿皮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我觉得这部影片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首先来讲,我觉得他主人公的人物塑造还是不够丰满,在越战中,他并没有什么绝对支撑着的信念,就促使他一直坚持下去,他的心里也没有任何的变化和波动,让他的人物性格过于平缓,另外就是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并没有让人们感觉到有过多的震撼,除了那个叫笑的警察死了,能够带给我一些感触之外,其余的并没有深刻的去反思这场战争。
每一个头脑简单又时常热血沸腾的愤青一定要引以为戒,在几杯啤酒下肚以后,最好不要信口开河,许下自己很难实现的承诺。
要不然酒醒以后,你一定会追悔莫及,要是你心理素质不够好、脸皮还不够厚,还不能冒着冷嘲热讽的炮火宣布承诺无效,那好吧,恭喜你和本片这位可怜的主人公奇基一样,被迫踏上明知危险却又结局未知的征途……体会一:主流舆论总会与权力机关保持高度一致,向老百姓传递希望他们看到并相信的东西,这与国体政体无关;体会二:有时适当装装B,显得有些神秘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奇基,多次凭借被误认为CIA,从而狐假虎威处处受到军方的优待。
体会三:虽然这很可能是一部反讽意味的反战片,但不得不说,奇基这种信守诺言、说走就走的做法,很漂亮国。
同样的,奇基认为自己不远万里来鼓舞朋友士气,却险些送了朋友性命,这种近乎于盲目的自以为是,以及“我是在帮助你,你应该感谢我”的优越感,也很漂亮国。
当然,在经历了整晚的弹雨与冷雨洗礼,见识了正牌CIA的空中审讯,听到了那位在战争和故乡之间来回折腾两次却无奈发出“我无法融入那里”的喟叹,看到了一心想战后去美国的南越交警横尸街头,以及萍水相逢虽已深知“战争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但仍坚守岗位的战地记者亚瑟之后,奇基还会是那个热血青年吗?
PS:LBJ是时任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看这部电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它根本不是那种影评人期待的越战电影,它的内核是阿甘正传性质的自信表达,是“我们走过一段弯路”的自信。
如果你想看一部那种越战电影,那肯定要给他负分,但如果没有这种预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坦诚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报告文学原作在2020年出版,amazon下面有一些感谢这部“爱国大作”的评价,从这点看去,其实就早就该想到它的内核是调和而不在“反战”上。
《绿皮书》也是在呼吁和谐社会嘛。
到了这里,问题更进一步:美国人,你亲身站到了战场上,看到了那些不做好事的,你……好像还是接受现状,然后选择提升自己,服务乡亲,报效国家了。
越战给你带来的沉重创伤,你怎么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影评人表示,我不能接受,你这电影不真实,就像拿一堆啤酒跑路不可能这么轻松一样。
但是, 美国人亲眼看到了越战怎么样,最后还是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不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现状吗?
现状就是这么刺眼。
这部电影也这么可贵。
毕竟,真诚而辣眼睛是一种才能,才能需要得到褒奖豆瓣对绿色贝雷帽太不友善了
出资源首日评价
出资源次日评价顺便,这片最后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教男主“学做人”的记者的东家,《远望》(look)杂志在1971年突然暴毙,永远消失在时代的迷雾里了。
————————————我是分割线——————————————————————
最新数据
通过一个颓废小人物前线送酒的迷惑操作,引入个体命运的觉醒和对战争的反思,不仅保证了故事的趣味性,也避免了宏大叙事的凝重枯燥……当然,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并非以小见大、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正能量,而是心系天下苍生、不带偏见的直面兵戈问题,什么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英雄形象、救世旗号等等,全都在理性的光辉中消融,只剩下爱的殿堂……去标签化,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之处,也值得推荐给热爱和平的我们……
虽然场下爆料让人无法苟同彼得·法雷里的片场作风,但不可否认,经他之手的《绿皮书》的确有一套,否则也不会在当年的颁奖季出尽风头。
和苹果合作的新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是他另一部结合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它的故事乍听起来相当离谱:越战后期,纽约州一个名叫John的青年为了鼓励海外征战的士兵,决定亲自将家乡啤酒带过去慰问。
也许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故事梗概你会和我一样感到诧异,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个故事不但不是虚构,而且片中人物也确有其人。
John是纽约州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微薄的薪资并不足以支撑他远渡重洋去往太平洋的另一边。
但在海港的工作给他提供了便利,让他有机会周游世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越战泥沼不得抽身,随着电视上不断出现的负面报道,让美国民众逐渐开始怀疑这场跨度10余年的战争和其背后的意义。
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John并不为电视上的负面新闻所动,就和他身边那群相信政府的小伙伴一样,他坚信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初衷是正义的,更重要的是,战争背后所捍卫的价值观。
为此,他和家中有明显反战倾向的妹妹有过分歧,甚至还和国内支持和平的人士有过肢体冲突。
直到真正踏上开往越南的船只以前,他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故事讽刺的部分恰恰在于John进入越南的部分。
来到越南战场后,John想象中的激情和众志成城在这块土地上并不存在,他所见到的来自战场的每一幅面孔,无不充斥着疲惫和强烈的厌恶情绪。
大家感到厌恶的原因一方面来自John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来自双方所处的截然不同的立场。
正如John到访前线期间一个战士所言,大家拼命想要抽身的战场,有人却以送啤酒这样无厘头的名义赶着过来,这多少有些儿戏和莫名其妙。
在前线拼命的人会把John的行为视为冒犯,人们不理解John费劲千辛万苦跑这一趟的意义。
对John而言,他的目的虽然单纯,但结合这个行为源自酒吧里一场即兴的豪赌,送啤酒这件事本身也就有了一丝黑色幽默。
尔后John利用美国公民身份在战区浑水摸鱼的状况不但加剧了黑色幽默的部分,还将战场上的无序和混乱赤裸裸呈现于观众面前。
很遗憾,越战前线并不像有服役经历的酒吧老版所预料的那般,具备某种“可控意义上的混乱”。
事实上,亲历过越战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这场混乱。
以至于像John这样的平民,才会从中利用巧合混到一个中情局成员的身份,并肆无忌惮地利用这个伪造身份穿梭于战场各部,一睹前线的真实状况。
John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于《野战排》或《西线无战事》中的主角,他们和John一样,在正式踏入战场前,都对战争抱有某种理想化的天真想象。
但随着目睹战场上越来越多的阴暗面,他们原本的信仰开始产生动摇,而动摇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支撑他们信仰背后的合理性。
虽然法雷里的新片对战场的表现,无论从篇幅和深度而言都不及后面两部经典,但通过零星的描写,影片依然将越战的本质给表现了出来。
比如在深入前线的当晚,John通过和一名士兵的交谈,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已经有战后创伤经历士兵的内心世界。
通过他的叙述,观众了解到这是一个从战区回到城市却无法适应和平环境,尔后不得不重返战区的悲剧故事。
经历一系列战火洗礼,原本的家乡之于战士已然变得陌生,反倒是残酷的战场成为他的“家乡”。
如此颠倒而具讽刺意味的错乱,一方面揭露了美国发动越战的非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战争反人性的本质。
诚如和John有过一面之缘的西方记者所言,战争本质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既然是一个频繁发生犯罪行为的地方,你又怎么可能寄希望于身处其中的人和事变得正常呢?
而如果战争中的一切都是反常的,又何来正义一说?
如果说John起初的“快递”之旅来源于一种被宏大概念洗脑的狂热,那后期的逃离,则象征着理性的复苏和人性的回归。
美国大使馆遇袭当夜的前后遭遇令他意识到,政府传递给民众的信号未必准确,比起前方人员目睹到的真相,后方对真相的篡改或许只是服务于舆论公关的政治游戏。
一场原本宣称是拿来拯救愚昧世界的布道,最后变成掌握话语霸权一方的自说自话,所谓“正义”、“道德”、“自由”等西方世界强推给第三世界的概念,在炮火干预别国内政时就跑偏了方向。
那么,那些为此而战的士兵到底算什么?
这是影片最核心叩问的问题,也是主角John通过实地走访后最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随着前线战事的恶化,John发现情况正如后方反战派认为的那般,整个陷入一种巨大的虚无和失控。
不明就里的百姓在政客的忽悠下,一批又一批将孩子送入战火,那些他们以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观,在经历长达数年仍未明了的战局后,逐渐变得模糊和自欺欺人。
给大家带去啤酒的John只是当时美国的缩影。
全国上下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催眠,陷入一种麻木的乐观主义氛围。
但现实却是:前方的人在莫名其妙送命,后方的人却心安理得以胜者自居,丝毫看不到越南局势的悄然转变。
最终,被John赋予胜利和美国精神的啤酒并未给士兵带来真正的慰藉,反而在返回美国后完成了它最恰当的任务——一罐啤酒下肚,持不同政见的家人最终达成和解。
从大洋彼岸颠簸而来又铩羽而归的啤酒,在此刻终于不再具备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符号含义,回归到最基本的、建立人和人之间情感的社交工具。
John兜兜转转一圈才想明白如何正确使用它,作为见证过主人公思想转变的物证,影片亦通过一罐看似不重要的酒精饮料,完成了最高明,也最隐晦的反战声明。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有人为反战示威抗议,就有人为战争摇旗呐喊,可能是因为立场不同,也有可能是因为看到的不同。
越战期间,相信战争正义,相信美军是为了从越共手中拯救越南人民的男主,满腔热情的从安逸的家乡偷偷溜到战火纷飞的越南,就是为了给发小同乡送上一罐家乡产的蓝带啤酒,以此为前方的战士们打气,以此坚定他心中爱国的信念。
可是,经历了战争的种种,他终于意识到,“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
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战争不会带来美好,只会带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你心中野蛮人的救世主其实不过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这是一部颇具黑色幽默的反战影片,没有《西线无战事》那样沉重的压迫感,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也就是说,当年真的有这么一个愣头青单枪匹马的做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最后附上几张越战照片,珍爱和平吧。
有史以来最难以理解的啤酒运送,犹如一场意淫。跟《绿皮书》一样用的公路片的框架和冷幽默的内核,但这种表现形式放在一段惨痛的历史当中就显得格格不入,标榜反战的口号和电影中对战争极其浪漫化的处理具有显而易见的割裂感。如果光看一个片段,我可能以为男主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开始了一段自我疗愈之旅。不知道真人原型当时在越南是什么样的遭遇,至少电影里面的男主基本上就是全程运气值点满,走到哪里都有贵人相助,但这种剧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把每一个困境都给简单化也让整件事情毫无说服力。简简单单的几个战争场面加上一些尸体,男主的人物弧光的就产生如此大的变化,那他之前一以贯之的好战、战争光荣、战争正义的观念究竟从何而来,实在站不住脚。整部电影剪辑也是个大问题,几处闪回十分突兀,强行把观众间离出来,更像是电视剧的处理方式。
无聊
(第一次去 UCLA 邊上的 Regency 看電影)原來是《綠皮書》導演的新作。這個題材還挺有趣的,融合了喜劇的形式和戰爭的主題,前者旨在讓人感到輕鬆、發笑,後者總是免不了殘酷的內核,上一秒還為 Chickie 的傻攤手感到無奈,下一秒就為戰爭的慘烈而難過,但這種持續多次的變化轉換又不太過突兀,有點 remind me of Jojo Rabbit,確實是有趣的題材嘗試(戰爭喜劇?)。一開始覺得有點太 polished 了不夠真實但後來習慣了倒覺得這種影像風格還真挺適合用來呈現這個故事的。不過對這種片我就是很難產生很喜歡的情緒,可看,but that's all ⋯
一个无所事事的酒鬼老哥酒后突发奇想要给越战前线的老乡哥们儿送去啤酒以表祖国人民的慰问,这样属于吹牛吹大的荒唐故事居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主角从一开始沉浸在前线士兵肯定是为国争光的自我认知里,到亲身经历枪林弹雨的战场后彻底改变了看法,原来媒体胡编乱造,政客颠倒是非,被迫间接参与的士兵甚至不知为何而战,美军自个儿炸烂的使馆大洞只要做好公关就可以轻易栽赃,这哪里是正义的战争,分明就是一场屠杀。可怕的是对战争的无知仍旧蔓延在漂亮国的大街小巷~这故事也告诉我们酒后千万不要胡言乱语,否则真的要上战场。
扎克继续努力某天会拿到奥斯卡的
儿戏。既不真实也不讽刺,标准无厘头四不像
两星都给反战主题,以及改变前的主人公放在某些地区上很熟悉很有当代性,绿皮书的成功完全是天时地利,没了影帝级的表演,这个鸡贼的导演再拍这类披着XX皮的公路片,一点不真诚不说,还节奏差没新意半点不动人,再说了这么保守的观点输出难怪在美国不受待见
回到家乡却无法融入,重回战场却更像回家。一趟天真的理想主义之行,看清了战争背后残酷的创伤,这一罐罐啤酒是对士兵杯水车薪的慰藉,亦是对战争虚伪本质的讽刺。
【6.5】没有盲目的信仰,只有政客的操弄。
IMDb和烂番茄分数极惨,我却非常喜欢,更想给高分。战争不好我们现在都知道,但当年美帝小青年还不懂,这个撕开战争真面目的过程残忍又妙趣横生,缺心眼儿男主衬得战争更荒谬。扎克演技变好了,但叔味有点重,总的来说是值得推荐的。对了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嗯,真大无语。
一首唱给侵略者听的反战歌曲……
确实是《绿皮书》内味儿,那种“我们走过弯路,我们放下包袱,我们面向未来”的风格。作为故事来说,很棒很温馨,我希望现实也能如此。但从现实的角度说,还是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更胜一筹:“我们的未来,就是接着走弯路。”从西贡铁拳到喀布尔时刻,从越南泥潭到伊拉克反美统一战线,这不是一个棒棒的温馨故事能拯救的。
若不是因为真人真事,还不敢相信真有这么搞野的人。“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国家的东西”
用喜剧呈现这个题材还是太难了可能
说这是反战电影的怕不是在搞笑吧?全片只能看到自大的阿妹人民兴高采烈的千里走单骑,所谓的反战对白不过是轻轻的隔靴搔痒了一下,啧
本来应该是个很有深度的故事居然拍得这么肤浅粗暴
想反讽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却降智(譬如鸡仔顺水推舟假装CIA过五关斩六将,让美国军队开方便之门),跟反思讽刺战争的喜剧经典《陆军野战医院》差太远。想透过主角直接目击直面战争的士兵、前线战地记者、战场受入侵平民等不同身份的真实(人物又太脸谱化),去击破政客的“公关”谎言、揭开美丽国惯用的美化侵略本质的伎俩,又显得太过直白,恨不得把总结放大加粗敲黑板。所幸的是,经历过“然并卵”奥德赛之旅的鸡仔没有成为大英雄,这是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唯一亮点。
故事很好看,好笑又有反思,估计也就是真人真事,一般编剧不能这么胡编。一个粉红的战场之旅,通过慰问前线的儿时伙伴,看到了国家的虚伪、战争的残酷,以及同代人牺牲的无谓。最佳啤酒(或戒酒)广告
个人还是蛮喜欢这部片的,比绿皮书那样和稀泥的表达要更清晰一些。奇基这个形象对于战争片来说是新鲜的,因此也就很容易引发天然的叙事张力,整体的剧作厚度和流畅性完整性是有了。一个拥护越战的底层小镇青年,通过走上这么一遭,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恰似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那几个参军的伙伴,一个比一个帅。但可惜的是,片子也就停留在了反思和回望的层面,没能走到更深一步,越南部分有些沦为景观的嫌疑,虽然那些场景都挺让人动容,比如街道上死去的孩子,但本质上这些手法跟jump scare无异,而啤酒本身,谁都知道并不是重点,只是一个符号象征,但影片也没再此基础上挖掘出它更多的意象性。而回家之后的那些反思,就有点不拿观众智商当回事的感觉了。更让人气愤的是,罗素克劳帮了男主那么多,最后一罐啤酒也没给他!
千里送鹅毛,傻大胆好命!和平时牛马,战乱时炮灰,小人物们大多“楚门”,谁愿意去戳破真相让自己胆战心惊?这世界是个饲料场,你永远不知道活着的意义——除非,你是牧者!上帝保佑~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