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主义往往并不避讳角色的脸谱化书写,它用绝对的善与恶挑动观众的道德判断,并激发最原始的戏剧张力。
在我看来 女性的复仇者与那个深色皮肤的吉普赛女孩都是作者的现代化处理 他在古典叙事的核心之外融入了人权 平等 自由 女性主义等现代精神。
2. 影片奉上一出对欧洲残酷、腐朽、罪恶的封建制度的严肃审视,古典主义的史诗气质让人沉迷,它用崭新的新教精神宣告着人身依附关系的终结,一个崭新的“平等与自由”时代的来临。
“韦伯所定义的理想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不是通过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积累,而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
这种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与新教徒那种井井有条、系统安排的人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
新教人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理性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都只出现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在韦伯看来,几乎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也都是西方文明独有的。
上自古希腊时代延续至今的民主代议制度,下至体现理性化灵魂的股票、支票、债券等商业化手段,无不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特点。
西方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一般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整个西方文明传统。
不同的文明形式产生了各自独有的精神核心,宗教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发生在西欧的新教改革原本是出自宗教动机,但新教伦理所表现出的现世禁欲精神和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
而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
电影的名字《Bastarden》有双重含义,一重是对应申科的[恶棍],还有一重则是对应着卡伦的[私生子]。
不过我看到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上的标题是《The Promised Land》,翻译过来应该是《应许之地》才对。
卡伦电影中的卡伦是一位年事已高,却异常坚韧的老“青年”,为丹麦征战25年的他登至上尉军衔,但这上限不过是贵族子弟几个月就能拿到的头衔。
卡伦的母亲是一位在男爵宅邸里做饭的女佣,而卡伦,正是男爵和被强暴的母亲的私生子,得不到任何关爱、得不到任何地位,他就是一个“杂种”,所以他向往封侯进爵,他向往地位,想要得到崇高的身份变成了他的执念,为此他愿意与申科硬碰,无论何时都敢正面说出:“此为王土”哪怕他一生都没讲过国王,他也依然向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家庭,获得了过去生命中从未得到的爱,芭芭拉同时成为了他的母亲与妻子,安迈成为了他的孩子,一家三口的状态是卡伦在精神和情感上真正眷恋所在,那是他的存在之家。
但对于地位的执念让他无法忘记那个世界、那种教养、那丝理念,他的计划是要不惜代价获得在北方荒原上的殖民成就,于是他送走了女儿,拒绝了妻子,忽略了母亲。
但在最后真正把册封书拿在手上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追求是多么的可笑,在经历了风霜雪雨,看云起云消后,卡伦才想起自己簇拥幸福时候贪图盛名,偶尔对临时拼凑的家庭留有温情,更多的还是对爵位妥协,浅斟低唱时候浮名却来到面前,一切全是浮光掠影。
最后,他选择了成为自己,他看着女儿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他也去劫了囚车,带回了自己的挚爱。
电影电影的拍摄风格老练沉稳,而风景与视角的拍摄手法则与我去年看的《哈桑的义务》有些类似,美丽却又贫瘠的大地展露出苍茫的美感,土豆的绿芽和黑色的大地相呼应,勃勃生机仿佛真的在慢慢喷薄,大自然的纯净与丹麦荒原的野性所散发的迷人气息呼之欲出。
说回电影主题,我想电影的主题可能有两个。
第一个主题在于卡伦,卡伦追求名利与成功却忽视了身边人,在用尽一生之后才理解了自己奋斗的意义,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向观众诉说生命里真正重要的所在就在身边。
第二个主题则应该是封建对人的倾轧与毁灭,对非贵族出生的贫民企图跨越阶层的歧视和打压,人生即使有强悍的意志,也仍然会受限于自己的见识,但这样的阶级,直到现在也无法完全逾越,卡伦一个出身卑贱的外来者都拥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坚定的信念,同权贵与命运进行抗争,那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勇气与自信?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
这是部关于“勇气”和人类最朴素的情感“爱”的影片。
应了那个永恒的道理,“人,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而杀戮。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成为爱人的英雄,成为自己的英雄。
成为英雄的条件是极其单纯的,就是需要有勇气,需要有巨大的勇气。
“如果在我和爱人之间一定要死一个人的话,那么,那个人一定是我。
” ——为爱牺牲的勇气“就算世界崩塌了,面对废墟也毫不气馁。
”“宁可带着尊严死去,也不祈求上天苟活。
” ——面对人生的勇气 ——liehuo
丹麥電影,由當下丹麥最為人所知的演員麥斯·米科爾森主演,簡中將片名譯為惡棍、雜種(丹麥原片名有「私生子」之意),英語將片名譯為The Promise Land,似乎可以從中看出兩種文化差異。
故事取材於丹麥真實歷史事件,不知道其中改編的成分有多少,但不少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十七世紀歐洲人對吉普賽人的不友好態度,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方式以及通過棍棒儀式結成連理。
也許是中學歷史教科書仍然在起作用,看到“殖民者”三個字時我有無限聯想,在本國領土內,用“拓荒者”是不是會更恰當一些。
退伍上尉卡倫在沒有任何贊助的情況下試圖去墾荒,在此之前,五十年的探索都失敗了,複雜的宮鬥似乎是權力競技場的常態。
卡倫隻身前往荒原,在有限的預算下,嚴格執行自己的計畫。
其中遇到天災人禍,象徵王權的木屋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人,當地的佃農、吉普賽人、德國拓荒者,卡倫逐漸發生轉變,歷經千辛萬苦得到的名利,隨手又撇下全都不要了,去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
我很懷疑,女性角色在本片中發揮的作用,是迎合當下的某種需要,而非十七世紀的常態。
观影日记05拔叔种地…丹麦奥本海默(种土豆版)…火星救援(地球版)…第一次看没看进去,第二次才体会到本片的乐趣。
麦子的演技十分细腻,当愚民因为肤色的差异将不属于小女孩的罪名安在她的头上,他痛苦而决绝的看向安芭芭拉,“我没有选择”。
既然选择只身来到荒原,就注定要为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放弃一切。
野心像是永远种不满的土豆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对抗残酷的自然环境,纵有千钧之力,也无法开垦一整片荒原。
想出人头地的抱负,在一次次打击中却愈发坚定。
夜半霜冻、食物短缺、暴民袭击…扛过那么多劫难,却苦于低下的出身,无法得到商会成员的重视和认可。
其实商会里有个长发的年轻人是支持他的,不仅为他说话,最后也是他带着国王的口谕到荒原亲口告诉他封官加爵的好消息。
恶地主非常出色,演出了无所畏惧的残暴。
对不听话的佃农施以酷刑,表妹敢反抗自己就二话不说杀掉她的女佣。
最后的死法非常解恨。
神父的死早有预兆,可惜一个善良的人在专制的社会里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在利益和权力面前,信仰如同草芥,轻而易举地被遗忘被抹杀被残害。
安芭芭拉原来是异星觉醒里妈妈的演员,怪不得那么眼熟,削瘦的脸,单薄的身体,很适合被命运摧残身陷困境的母亲/妻子角色。
佃农丈夫被地主以私刑残忍杀害,女儿也被卡伦以个人理想的名义驱逐,悲痛欲绝的她留下一张字条“不再回来”便离开了这个不念“旧情”的男人。
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对她来说太遥远,万里之外夜夜笙歌的国王连冯卡伦的名字都不知道,他却愿意为了奉命而来的殖民者赶走朝夕相处的家人。
非常喜欢这个浪漫的结局。
都说商场如战场,看完《杂种》无限感慨,浓缩版《繁花》大戏。
虽然说背景是丹麦历史十八世纪中期开荒史,故事跌倒起伏,摄影美学在线,人物也各个饱满,完全是现代商业中个人创业历史再现。
麦斯·米科尔森这次演的卡伦是一个贵族私生子,退伍后一心想改变命运,一方面是军人想建功立业的本能,主要还是在军人退伍收容所过的窘迫,想获得贵族身份和地位,想做人上人。
他想到为皇帝在荒野种植,发展殖民地。
去面圣提案,却发现皇帝跟不部上朝,一众议事贵族跟本不把他当回事,只是作为一个邀功棋子。
就这样他来到日德兰岛荒原自费发展农业。
招兵买马,团队分别是想法理念一致的忠心耿耿牧师,也有跳槽过来的安·芭芭拉夫妻,后面芭芭拉的故事线非常曲折,成为忠臣,实际夫妻关系,总之变为利益共同体。
最难免的是卡伦的出现动了早在附近扎根,势力庞大骄奢淫逸的贵族大地主德申科大蛋糕。
他开始明劝退,暗阻碍,设法破坏卡伦的开发事业,两人的竞争斗争是整部戏最具张力的剧情。
德申科的表妹本来已经与他订婚,卡伦的到来打破这一切,和贵族表妹还发展出一条感情线。
还有外来者黑人小女孩,被卡伦几次抛弃几次收留,映射出卡伦的善良和对目标无限向往的冷酷。
最后死的死伤的伤,扳倒大贵族德申科后,卡伦获得贵族称号和地位时已近暮年,身边无人,有一种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的落寞。
他决意去找为杀德申科坐牢多年的芭芭拉,二人骑着高头大马奔驰着,《杂种》实景拍摄荒野广袤,种不种土豆都有一种寂寥感,商场如战场,如古人意境:醉卧沙场君某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哎,拔叔在虐心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从《狩猎》,到《酒精计划》,再到这部《恶棍》(貌似现在改名为《杂种》,一个比一个劝退的节奏,其实还是比较喜欢《应许之地》),拔叔在不断的自我找虐,连累观众也在不断的受虐。
故事的背景其实很简单,国王对不毛之地的开荒计划,已经迟滞太久了,拔叔作为退役军人,决定挑战这个高难度。
他的要求不高,自带工资上班,但有一个要求,万一开荒成功,得给自己一个贵族的头衔和相应的待遇。
请注意,这帮脑满肠肥的官僚们,注意力基本都在狗身上,完全没有对拔叔一点尊重的样子。
但是,拔叔提出的“自带工资上班”,还是成功吸引了这帮官僚的注意,别说当时了,当下的“阶级”,也恨不得手下人“自带工资上班”呢。
闲着也是闲着,你愿意折腾就去吧。
折腾不成也没什么损失,折腾成了,功劳可都是咱们的。
官僚虽然做事不行,但算盘打得肯定行。
于是,拔叔带着他的洛阳铲,就来到了这片不毛之地。
在此之前,当地的治安官可是“警告”过拔叔了,自己菊花不行,你有事儿别烦我。
这句话,其实相当有意思的。
如果仔细解读,拔叔也应该知道,“必然”会有事儿。
这片不毛之地一直开荒不成,真的是“上帝的旨意”吗?
大概也不全是。
有些人,就是希望此地无法开荒。
拔叔的挑战,虽然有一部分是来自自然的威力,但大部分时候,是需要面对“人”。
但当地的地主,可是个贵族。
贵族做事儿,向来“温文尔雅”。
一上来,就来了个釜底抽薪,拔叔压根就找不到人帮忙,花钱也不行,你花一块,人家砸两块,先来个资本压制。
砸钱这事儿,拔叔玩不起,万般无奈,只能雇佣了俩逃亡的农奴。
这可是“知法犯法”啊,拔叔也是破罐子破摔了,既然已经“知法犯法”,那也不差这一回了,自己也尝尝“万恶资本家”的滋味,这开出的条件,和要求演员“带资进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了。
拓荒的生活,是极其无聊和无望的。
大自然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太多,而“人”给他们的时间更加的可怜。
拔叔就在这近乎绝境的情况下,“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种“自虐”,不是拔叔,换其他任何一个,大概已经崩溃在开场五分钟。
拔叔的“主动求虐”,也不是“天性使然”,他的内心里头,是有一个信念的,那就是一旦成功,就可以成功跻身贵族。
他还是近乎苛责的要求自己保持仪态,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戴上那可笑的假发。
可是,真实世界里的情况又如何呢?
那些“含着金钥匙”的贵族,天生就可以唾手可得。
这大概才是最大的骗局。
给你希望,你就会相信努力就能成功。
当下的世人,不也是被这样一个“希望”束缚住了自己?
当拔叔快要成功时,地主感到了威胁。
一般情况下,是个人,都得识点时务,这样的“时务”,不妨可以这么说,稍微给你点甜头,但绝对不多,你必须要点头,甚至要通过某种形式让整个过程“合法”。
但拔叔属于二班的,他“朴素”的情怀里头,自己可是有“国王”的准许的,还怕你个地主?
一般我等不会犯这个错误,因为古人老早告诉我们——县官不如现管。
这个道理,底层的老百姓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当拔叔还在“得意洋洋”时,真正的“底层”早就看穿了一切。
智慧来自民间,这点全球都一样。
拔叔其实也知道地主不好惹,但每次都不可避免和地主正面死磕。
甚至,连地主的未婚妻也不想放过。
这未婚妻身上的故事,其实也相当有趣。
什么是贵族?
贵族可不是仅仅是一个头衔,否则也没“没落贵族”这一说,身为贵族,不仅得有排面,还得有经济基础。
地主虽然有点暴发户的意思,但口袋宽裕啊,比地主更“贵族”的贵族,支付不了自己奢华的生活时,自然而然就想着搞钱。
搞钱,最简单的方法,卖女儿啊。
这个未婚妻,打小是在温室里头长大的,当然不会有把自己当成商品的觉悟,必然会对杠精拔叔青眼有加。
眼看着,故事就要朝着拔叔逆袭的方向发展下去。
但是,拔叔主打就是一个“虐”,怎么可能像国内烂剧那么没脑子呢。
在拔叔成功之前,还有一个严冬要度过。
这场严冬,差点要了拔叔的老命。
但是故事一点希望不给,也太不符合人情。
所以,拔叔的绝地反转其实没有太多的惊喜。
只是这画面,实在是太治愈了,相当有游戏的感觉,墙裂推荐一款游戏——应许之地,值得一玩,可以体会一下拔叔开荒的焦灼。
土豆,终于种植成功。
拔叔和小女孩也因此结下深厚友谊。
一根树枝结下的契约,远比现在白字黑字的合同有效。
只是,虐心天王拔叔,是“不配”拥有幸福的,哪怕是“国王”认可。
拔叔通过“应许之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
说起来也奇怪,如果拔叔放到我等这里,这“泼天的富贵”大概是“泼”不到他的身上的,那帮官僚有的是办法把拔叔按在地上摩擦,然后,安排个“内部”人员“成为英雄”。
如果这样说,那些脑满肠肥的官僚还是有点可爱之处的(暂且这么说)。
可是,即便拔叔拥有了“公务员”身份,在地主眼里,还是土包子一个。
主子有话要说,底下的摇尾系统自然会乖乖做事。
拔叔也算是亲眼见识了一下“逼迁”的卑劣。
然而,这种事儿,即便拔叔拔了刀子,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唯一的解决途径,貌似只剩下,拔叔至少也算是个“突击提拔的干部”,干部和干部之间,总不能像干部和群众之间这么刀剑相向吧。
拔叔大概还是太异想天开了。
他还没完全搞清楚“贵族”的运作手法。
为什么人们都希望成为贵族?
那是因为贵族有种神奇的魔法,可以把“不合理”的“合法化”。
至于贵族之间的“游戏”,拔叔是更加搞不懂其中的规则了。
拔叔不是秋菊,他也找不到说法,明明是这“泼天的富贵”,却瞬间成为“怀璧的大罪”。
但凡是“罪”,都是需要鲜血来清洗的。
这时候,事先还有点可爱(至少兑现承诺)的官僚,再次露出了獠牙。
一个拔叔,实在不是什么玩意儿,只要抛出个胡萝卜,有的是驴子,至于你是不是还藏着肉,驴子是不会考虑的。
故事里头“相信上帝”的神父,有着崇高的理想,既然如此,地主们只能送他去见了上帝,在那里,他可以好好听上帝给他上上课。
而拔叔,也差点被涮了。
还好,他有个农奴的知己,还有个贵族的知己,两个女人联手,这能量还是巨大的。
拔叔被俩女人救了,这本应该是“沉冤得雪”的酣畅,但虐心天王拔叔怎么肯就此罢休。
这“富贵”你可以拥有,但农奴必须无期。
于是,拔叔开始了漫长的申诉。
这个时段,漫长到收养的女儿已经嫁人,拔叔还是没等到“农奴解放”。
“菊花”有恙的治安官可是苦口婆心的劝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现在可是“凤凰男”,何必单恋一枝花,况且,这花还是一支狗尾巴花。
可是,拔叔本来就是二班的人,怎么会走一般的路?
等了好久没等到今天。
心灰意冷的拔叔,选择了离开。
这曾经是他穷极一生、不惜一切追求的“富贵”,他毅然决然的放下了所有,他看透了这华丽包装下的丑恶,不如“孤身闯天涯”。
拔叔,还是幸运的,他最终至少收获了爱情。
他还有机会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放在当下,大概只能是“俩犯人一家亲”的结局吧。
上尉试图在荒原上建立殖民地,并以此获得贵族的身份。
而本地的贵族不屑他的行为,讽刺了他的行为,并对他的是个私生子的身份进行了羞辱,然后抢走了他所有的雇员,试图阻止他建立殖民地。
这也迫使着上尉去寻求强盗的合作。
上尉看似和仆人们在一起但从心里还是一个贵族的思想,直到众叛亲离后,仅留下管家芭芭拉,牧师和小女孩才真正的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一切仿佛向好的方向进行。
然而现实的闷棍又一次将他打下地狱,和地主的斗争过程中失去了陪伴他的同伴,先是小女孩因为吉普赛身份被平民排斥,被迫送走,再者芭芭拉也离他而去,最后是牧师在斗争中失去了性命。
而他也沦为阶下囚,但在芭芭拉的牺牲下保全了性命,但也变成一无所有。
心怀愧疚的他找回了小女孩,并在荒原上从新开始,时间飞逝,他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国王的赏赐,成为了贵族,而小女孩也迎来了爱情,唯独芭芭拉还在监狱受苦。
最后想清楚一切的男主放弃了贵族身份,劫了芭芭拉的囚车,和芭芭拉向海边走去。
电影中一直在将贵族的生活和荒原的环境形成一种反差,也预示着上层人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差异巨大,上尉夜晚在在荒原中除草的画面也暗示着荒地上升起生的火苗。
若只是获得贵族的身份作为成功的定义,这部电影无疑是平庸的,但其较为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利用这一点反衬出贵族和上层的愚昧和昏庸,并最终能和普通人打成身份认同。
总体来说是一部质量中等偏上的作品,有趣,但也不失一些刻板,给人的惊喜不够。
【7.8】1、很平常的故事,虽然有反抗和报复,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2、我还以为这个男主是杂种,结果是他的对手是杂种3、男主,逃跑的女仆,逃跑的奴隶,外加一个被卖到犯罪分子之地的女孩,就组成了男主的家。
男主为了爵位非要去荒原种土豆🥔,最后终于等到了册封,又跑了去捡丢失的爱情4、那个贵族女最后还是没有嫁给男主,而逃跑的女仆在丈夫死了没多久就和男主上床了,她说:“你心里有人了,我也是”。
但是那个贵族女来了之后她又吃醋了5、画面挺精致的,故事也比较新颖——去贫瘠的土地种菜。
最后还是逃不掉男女、性、上下阶级的对抗。
当然,这个电影还涉及父女之间的爱,以及贵族和女仆生的人地位卑贱,与贵族之间的差距,被歧视,需要更多的努力才得到人家唾手可得的东西6、有点无聊,可能功在平常和回味
《恶棍》尼德兰荒原,本来是一片荒芜的,贫瘠的只有砂石和苔藓的地方,国王想去征服那里,带着国王的野心和殊死一搏的决心,老退伍上尉孤身拓荒,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卑微的命运…北欧那阴冷壮阔的天地像世界的尽头一样横亘在镜头里,让我想起了艾略特的《荒原》,当然这没有尼伯龙根的恩怨,只有你死我活的法则。
生存有生存的法则,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就得有应对任何恶劣情况的法则,像土豆一样顽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不管你多坚韧,不管你多善良,该有的暴虐一点也不少,霜雪,冰雪,以及弱肉强食的丛林挑战。
而“文明”的光顾也得等见到了作物生长和“殖民者”的安家落户。
权力的渗透和规训的建立,向来都是在血腥和尸体上建构的。
以此来说,冷酷,凉薄,唯利是图就是必须。
当然,为了戏剧,为了冲突,为了弧光,为了让在“文明”世界里的观众“爽”,冷酷的硬汉必须胜利,稀缺的爱情必须成全,可怜的恶棍必须献祭。
不是为英雄奏响挽歌,谁都知道,失去毕生所求换得生死与共的伴侣是众望所归,更不是为“恶棍”洗去污名,他不过是想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他的残暴,乖戾,坏事做绝也不过是虚张声势,因为他只能如此,他挡不住那在任何地方都得以生长的生命,更挡不住“文明”的巨轮碾过一切狂野和荒芜。
故事的意向特别鲜明—女仆爱情,吉普赛女孩(高度怀疑是萨米人)甲虫,土豆,都象征混乱中的生命。
最近在水培土豆,能够切身体会到拔叔趴在地上看见土豆长出幼苗时的欣喜。。
忙碌一生,却终无所获,救赎了一个人,却改变了更多人的命运,如同电车难题,到底是否正确,很难判断。
这个让年龄消失的神秘男人啊……
一般般
麦子叔也是风韵犹存,但是片子太流水账了
丹麦农民拓荒种土豆的传记故事,实则是私生子梦想过得爵位(出人头地)的经历,荣耀重要还是爱情重要,从开始拓荒初期的四个人,但后期孤身一人,主角想明白了,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当地地主很有邪神洛基的味道,为了阻挠主角,逼走吉普赛人和德意志难民,无所不用其极,最终机关算尽。当时的丹麦国王也是个酒蒙子,清醒的时候也想把治理一下国家,但上梁不正下梁歪。影片中多次出现点题的棍子,我不懂当地风俗,实在没能明白。要说是恶棍的意思,第一主角算不得是恶棍,第二恶棍与棍子是中文语境下的关联啊~总体表现,素质一般,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
大胆点别装,难看就是难看,士兵不逆袭你拍这狗屎玩意儿干嘛。
分数太虚高了,三个心吧,我打一颗心是为了拉下分数
如此脸谱化的反派,和国内主流电影类似的剧情走向…
米科爾森 的演技和荒原寂寥蒼茫的景色渾然一體。
台上女孩子们唱着圣歌,台下庄园主行使恶魔的行径开水烫死佃农,强烈的对比。
虽然我不认为一个雄心勃勃历经万难要开荒获得贵族头衔的人会这么轻易放下一执念,但是这结尾确实触动人心。
农场开荒记
7分|颇有古典气质,慢节奏,油画式镜头与打光,简单的结构,加上麦叔熟练的处决技巧,总的观影体验还是很愉悦的。但是细想人物处理和表达还是欠缺,真邪对立,努力就有回报的表达还过于简单,说是爽片也不违和。有气质没内涵,有点失望。
古今中外,蛮多平民百姓都是在艰难困苦中求生存。对于某些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而言,没权没势的穷人宛如蝼蚁、不受待见。看到末尾随意杀人、残忍虐人的弗雷德里克·德辛克尔被安·芭芭拉成功刺杀报仇的情节回想起2021年福建莆田(抱歉,你发表的电影短评已被移除)2死3伤杀人案。
TIFF23|老汉种田,越种越没,惨。北欧冻土仿佛火星土地,麦子和马达的技术交流会马上提上日程👍🏻
男主因为出生低贱被轻视 一直在努力爬上贵族的阶层 最后才发现那些都是浮云 是这样么…
拔叔出品,遗憾的是故事性太弱了
《征服者佩雷》之后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深沉宏大的北欧荒原片了,没撒狗血,没炫技,没刻意煽情,也没上价值,但就是觉得好看。这样蕴含力量的影片需要经得起镜头盯视的演员,这部有麦叔,那部是马克斯冯西多夫。
完成度超高的情节剧,少煽情,情绪靠表演力量,冒犯感疼痛感很足,所有人物弧光完整,凭这点就超越花月杀手。没有飞升拔高,实打实拼硬剧情的可太少有了。故事有些白开水,要不就是结尾过于儿女情长,要不就是前面温情铺垫不够,目前这样总有种想拍类型但又不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