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出生人的青春时光似乎都离我们不远,但是已经没有了20出头岁月的冲动与鲁莽。
留下的更多是对人生的许许领悟。
虽然以《我们生活的年代》命题,并不适合我这样的观众,但是,透过镜头的叙述,我可以回忆起一些儿时的光景,也许那个岁月,没有着科技的泛滥。
平淡朴实的生活是人们彼此交流的最佳环境。
然后,这个命题又吸引着走过这段岁月的年轻人,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
如何从年少轻狂变的唯唯诺诺,最后看清眼前,明白生命中重要的,舍弃次要的。
这部连续剧采取了少见的编年体拍摄,时间是整个剧贯穿的主题,我想也许时间点的变化可以更真实的突出人情冷暖的变化与残酷。
时间是从1996年夏开始的,地点北京,三个大学时期的要好朋友为了追逐梦想,回到曾经一起读书的城市。
我想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然后辞掉工作,不止是现今,我想在那个时候也是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也许仅仅工作2,3年的人社会经历依旧匮乏,又或者少年的冲动把现实看的太过简单。
三个人在幻想着挣到一百万,一千万,一个亿,构想着有钱的日子该是怎样的快乐。
虽然看似幼稚,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白日梦,因为我也有过,也许人最美的时候是在无边的幻想中,那我们为什么要打破这样美好的憧憬。
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然而,在温饱成为问题的时候,有人放弃是必然的,然后第一次的人性描出出现了,两个人一同从济南来北京,可是,积极性最高的人办了停薪留职,而被鼓动来的则是辞职而来。
原来,在这样的年纪,有人就会给自己留后路,而有人则不。
当然之后的点点故事与创业是剧中值得观赏的部分。
这里我就不做评价。
我很喜欢这样开头,在第一集中就放入和很多很多的素材,大量的剧情穿插,而不是简单的介绍背景。
这样上来就可以吸引眼球。
我想这部戏最主要的是突出三个部分,创业,友情,爱情。
可能有人会说,《奋斗》不也是吗?
说实话我很讨厌奋斗,我总觉得是编剧与导演天真的想象在我们80后生人应该有的思想,然而我们其实比他们想的现实,沉稳。
大部分的80后人似乎与《奋斗》中那几个角色相差甚远。
总体剧情与主题并不相符。
很失败。
而《我们生活的年代》虽然是上一代人的事情,然后,这三点突出的淋漓尽致。
看完总觉得有共鸣。
创业的主题可能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而在1996年的时候,我想敢于闯荡的年轻人没有60年代与80年代强。
可能60年后人多是生活所迫,而80后则是衣食无忧的实现梦想。
然而70后的人可能很多都安于一份工作。
平平淡淡为多数,也可能是我的不了解。
但是,在这部剧中,我很欣赏这样白手起家的创业方法,虽说借钱的渠道有关系的成分,然而借来的钱总是有压力。
虽然第一次的失败惨重,但是第二次的投资确实是成功的。
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甚是合理的剧情。
每个人的梦在最后都得到了实现。
可惜的是少了一人,这样的死亡有点离谱,但是毕竟是连续剧。
友情这个主题中加入了太多的附属感情,我看到了当食不果腹的时候,有人能够放下尊严去干社会底层的劳动,甘愿做着被很多人鄙夷的工作只为挣到房租和一份口粮。
我也看到了,同样是朋友,在这样落魄的条件下还是放不下架子,而只能拿家里东西出来变卖,虽然部分情节是为了朋友,但是义气并不能掩饰他的适才自傲。
或者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过分的放下尊严,有时并不只是放弃了梦想,跟多的会践踏自己的梦,那个时刻我想心里碎片的声音一定不好听。
但是为了生活,有时候却成了钱的奴隶,将钱看的过重,到最后的出卖朋友,就是不适度的体现。
所以,我们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追逐金钱的同时不能忘了有比这些都重要的情感。
在后来,朋友反目,妻子离散,死亡,都是因为一个人的钻钱眼,这样的友情变质,真是看得让人心痛,但是这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也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的。
所以,有时候应该想想怎么才能将现实照进梦想。
其实眼前有些事情就让我有很多的共鸣,我不愿说出来,不愿抱怨,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平静的接受。
因为这些都是你再也无法改变的,这个东西叫做现实。
爱情这个主题,在这里温温的,没有偶像剧里那些离奇胡闹般的假浪漫,也没有《奋斗》里无聊消遣似的三角恋。
这里介绍了每对人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的相离。
三种爱情都是现实中可以见到的,平平淡淡也不缺少火花。
也许这才是真正爱情主题能够正确体现的方式。
最后呢,我想推荐这部剧给大家,希望大家也会有所共鸣。
这样那样的连续剧好多都是在夸张的扭曲现实,而这部剧确实蛮现实,蛮真实。
发生的年代离我们不是很远。
结束的时间离我们很近。
也许在看过之后,你们都会想起那个戴着随身听,骑着自行车的年代。
那是是美好的。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熬夜看完剧集《我们生活的年代》,脑子里冒出的就是狄更斯的这句经典。
1996到2006,十年,足够可以改变一切。
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友谊,曾经以为地老天荒的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斗志,在欲望与人性的挣扎中悄然改变,直到有一天一切都不见了。
剧集的前半部,关乎友情与奋斗。
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三个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在毕业三年后,踌躇满志地聚在北京,打算开公司。
那是在1996年的冬天,三个人创业受挫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交房租,没有钱生火取暖,没有钱吃饭。
他们一起去扛大包,端盘子,饿了吃泡面,冷的时候跑步取暖。
那个时候的他们,以为人生的最低谷不过如此。
好在还有彼此,还有不离不弃的爱情,还有昂扬的斗志及奋斗的理想,年轻总是充满希望。
如果编剧一直这样编下去,让他们在历经奋斗之后,获得成功,无疑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
但现实不是童话,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有些东西开始改变了。
转折点发生在袁浩东因为抵挡不住钱的诱惑出卖了赵家乐的爸爸,剧集后半部的主题也变成了赎罪与解脱。
剧中,我最同情也最喜欢的是赵家乐,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好朋友会因为钱出卖友情。
他与父亲争吵,认为父亲冤枉了自己的兄弟,因为他真的不能相信那个为了朋友可以放弃20万的人,会因为钱出卖友情。
他的父亲说了一句话,是的,20万不会,那200万呢?
有时候,当钱多到能摧毁人的底线的时候,你以为不会发生的事就发生了,只要是人,都很难不被诱惑。
赵家乐仍然不肯相信,他苦苦地追寻这个答案,究竟袁浩东是不是告密者。
对这个在最困难的时候,偷家里的东西救济朋友,和朋友一起吃苦受累的人而言,友情是他生活的信仰,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但是他失望了,袁浩东根本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他被彻底地摧垮了,正如他所说,“以前大家都觉得我赵家乐是个二百五,是纨绔子弟,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至少我有朋友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同甘共苦,但现在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 和他一样无法接受的,还有袁浩东的妻子紫云。
这个为了爱情放弃工作,与父亲决裂的女人,把感情当作她生命的全部。
她在袁浩东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用爱撑起了一片天空。
此时,她只想要一个真相,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对她坦诚相待,说一句实话。
但是没有,婚姻的破裂在所难免。
只有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自己,她带着无奈与痛苦,回了老家。
赵的父亲死了,仇恨开始在那个单纯率直的男人心灵滋长。
而感觉罪孽深重的袁浩东,也开始了自己的赎罪之旅。
后半部远没有前半部那么轻松,现实开始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之后的赎罪与复仇,都让我有一点不想再看下去。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最终,他们的另外一个好朋友郭洋港因为他们之间的仇恨意外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人性终于开始复苏,但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却远去了。
编剧在最后还是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来安慰那些受伤的人们。
但我们知道,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
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我,因为它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他们的故事中有我们奋斗的足迹,有我们生活的影子。
友情,爱情,理想,现实,欲望,困惑、、、、、、 他们经历的也是我们所经历的,或者将经历的。
我不想扮演一个道德卫士的角色,去谴责袁浩东,因为贪婪只不过是生命的原罪,他的内心也经历了炼狱,并最终获得了解脱。
但我还是止不住地问自己,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我的底线是多少?
文学和电影之后筑思\文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袁浩东是个事业心和责任心的男人,但是却不让还生活在理想世界里的朋友和妻子理解——朋友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爱情亦然,但是生活却是交易、异宜和权衡,所以朋友难能成同志,兴趣难以为职业——这样他们矛盾了,最后为了不折磨双方,袁浩东和妻子林紫云离婚,然后娶了爱他的理解他的杨依蕾。
但是故事不能这样结束,不然还爱着他的林紫云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已经猜到杨依蕾——“必死无疑”,这是故事文本叙述的必然逻辑。
果然,杨依蕾得病,浩东竭尽所能,没有把她看好,依蕾也满意了他的这份心,但死去。
这个时候有了这样的对话:紫云:浩东,我知道你对依蕾已经尽心了。
浩东: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你们两个都离开我!
这个时候已经接近电视剧的落幕了,我们也能理所应当的猜测到浩东和紫云,二人和好。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和曹雪芹《红楼梦》对比:林紫云==林黛玉,杨依蕾=薛宝钗。
袁浩东即拥有了理想(林紫云),又得到了现实(杨依蕾),虽然有点遗憾!
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林紫云的变化,类比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倍蕾的变化,我们便知道,她们都从理想最后变成了现实,从少女变成了拖地的老妇女,无论是曹雪芹、歌德,还是贾宝玉、维特,他们都是悲剧的,依旧活在理想中和文学里。
可当作消遣的快餐即时性的电影或电视剧,就无法那样做,他们给观众无论中间何等的惊心动魄和百转千回,最后都要“大圆满”来安慰大家。
于是必然导致叙述的反常理性,使得逻辑成了矫揉造作,所以失之艺术性!
但又如何?
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这样的叙事?
文学理想了生活,电影篡改了生活,虽说“艺术高于生活”,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被欺骗或自己欺骗自己,我们需要活在当下,同时认识人生。
所以或许文学和电影,永远不能承载学术和思考的分量。
——让我们多思考吧!
思考在艺术的生活之后,也是艺术的真正目的和归宿。
但是《我们生活的时代》——这个很好的探讨关于爱情和事业、理想与现实的故事——还是特别值得推荐的,从浩东泄密标底,导致家乐父亲的死和林紫云的离开,到家乐纵容底标钢筋导致三哥们之一的郭洋港的妻子,叶玉芬之死。
如此,故事以浩东一个朋友的父亲死引出矛盾,从另一个朋友的妻子死化解矛盾,这就是悲剧的过程。
故事三十集,看的我哭过三四次,尤其是结尾。
所以我推荐!
但是“两个死”又是作品叙事的不完美,赵家乐的父亲不死,家乐就永远无出头之日,没有表现的机会;玉芬不死,郭洋港就无法平衡自己喜欢开杂志社,而妻子喜欢咖啡馆的矛盾——故事的最后,郭洋港也将咖啡馆的现实主义作为墓志铭的来祭奠,小店只供应咖啡就是这个意思,而他还是回到了杂志社,晚上看看咖啡馆。
三兄弟又都到了一起,共同做中文系毕业的他们的文学梦!
故事走了一圈,回到了原点。
原来是要说:生活啊!
平平淡淡才是真。
2009年5月15日星期五,暮色重庆,苦茶一杯。
人性拄着道德这根搅屎棍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拉扯,不得不说以前的老片是真的很有价值观的。
每个人都在改变,都在适应,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而所有关于生活的经验,就是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大家又回到了原点。
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大家心里好像装了很多东西,但是最珍贵的还是开始的那几样,每个人都在验证别人的经验。
历史一直在重复,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别人的故事
这是一部一个女人帮助三个男人成长,拯救整个世界的故事。
每次看到刘烨歇斯底里叫喊时,就越发觉得苍白无力,外表强者的面具下,是自私自卑自信心不足的本质。
这部电视剧描述的不是我们生活的年代,我们这个年代已经没有那样深厚的友情,没有能让自己执着的梦想,更无从去体验刻苦铭心的爱情和无法抗拒的欲望。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以及事正在一点点朝自己不期望的方向变化,如果你因此担心最熟悉的人有一天与你无话可说,那么看《我们生活的年代》,会让你的感触更深一层,或者是为你的预感做一道证明公式。
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三个大学时代的好朋友,毕业后打算一起开公司。
1996年冬,当三个人找不到工作,整日一起吃方便面的时候,单纯的他们认为美好的生活一定会来到,三个人的友谊会永远牢不可破。
但十年后,家乐从监狱的大门里走出来,门口看不到迎接他的伙伴。
郭洋港守在为死去的妻子开的咖啡馆里,胡子拉碴,眉头深锁在四年前的决裂之日;袁浩东回到了三个人曾经苦心经营的杂志社,当家乐推开办公室大门的时候,只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神情恍惚的中年男人。
1996-2006,10年的40个季节,浓缩了三对男女的人生故事。
每一年的春节,几个人总是聚在一张桌子上,举杯祝福,用录音机录下这一年的心情。
从袁浩东与林紫云决定相守北京,到赵家乐和郭洋港各自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几人间彼此用友谊和信任为朋友排忧解难。
在故事的前半段,差点就要以为这是个为大家讲述哥们道义与朋友之重的剧;但故事的后5年,却直截了当地告诉每个人,生活不是童话,更不是靠愿望支撑。
每个人都在开始一点点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猝不及防,让人一下清晰可辨魔鬼与天使,正因为改变的无奈和不自愿,让观者的心也跟着刺痛。
袁浩东终于没能抵住钱的压力,出卖了赵家乐的父亲,最终间接导致赵父发病身亡。
一直单纯爽直的家乐第一次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他无法接受那个曾拿全部家当换自己不蹲监狱的朋友,会因钱出卖友情。
从此,三个人的生活走上不归路。
夹在朋友与丈夫间左右为难的林紫云选择了离婚,却在离婚前发现自己怀了孕。
如果说赵家乐三人的友谊是在印证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林紫云与袁浩东的感情就更像说明偶像剧与生活剧的区别。
当两个人的感情一次次出现问题,紫云用女人的直觉在不安里预感着未来。
离别时的飞机场,只是简单的告别,没有一方忽然用大喊来宣告我还爱你,没有飞机启程后发现另一方还提着行李箱留在原地,只是镜头快速的一切,从北京到济南,分手的过程就完结,丝毫不给观众潸然泪下、惋惜、甚至期许的短暂片刻。
而两人在离婚后的一次次错过,也不是偶像剧那般天衣无缝地擦肩而过,只是两个相对固执和疏于表达情感的人不断折磨对方也折磨自己。
紫云选择将孩子的事永远隐瞒,浩东则是在支票被寄回电话被挂断后,理所当然地选择不再打扰对方的生活。
一年后,一边是抱着孩子慰藉难灭的思念,一边是在时间的趋势下选择再婚,两个曾经最熟悉的人渐渐成了向两个方向延伸的平行线。
直到再一次的巨变让所有人回到同一节点。
在仇恨中有些迷失自己的家乐最终做了不可挽回的事,本想借工程问题恶整一下浩东,却不想间接害死刚为郭洋港生下儿子的叶玉芬。
浩东再次牵连入狱,让家乐发现自己和那时出卖父亲的浩东站在了同一位置,意料之中,他还是那个愿为朋友两肋插刀、敢做敢当的赵家乐,选择自首,让浩东自由。
如果编剧更残酷一点,可以把江小荷的梦诠释成悲剧结尾:6个人乘坐的船忽然裂开了,叶玉芬沉了下去,郭洋港在一边急得直哭,江小荷被水冲到一边,离赵家乐越来越远……但故事用了个所有人都能想到的老套结局来温暖每个看过受伤的人。
又一个除夕夜,几个人在最初生活的那个四合院里包着饺子,林紫云带着5岁的女儿突然出现,雪地里,所有人好像回到十年前那般年轻……这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刘烨演的电视剧,印象里的刘烨就是《无极》的阴柔鬼魅的样子,这次看完他演的袁浩东算是很大的改观。
不过,整部剧里最喜欢的仍然是赵家乐,不知道演员名字。
从他一开始不停地从家里偷东西变卖来养活朋友,就开始喜欢。
一个为朋友可以不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毫无私心地只看到朋友幸福自己就开心的人,虽然有些痞气,但真遇到无赖却反能映衬出正直与坦诚,这样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担心最终吃亏和受伤的人是他。
整部剧虽然偶尔觉得冗长和拖沓,但始终有想坚持看完的念头。
而看完后,想得最多的是,现在和我每天一起吃饭的那些人,可以一起这样开心多久,如果有一天,有人离开,或者新加入其他人,感觉是否会变,是不是会不习惯到开始无言发呆。。。。
支离破碎的,真好。
这是我除了《奋斗》之外一部基本一气儿追完的国产剧,《奋斗》就不说了,太戏剧也太喜剧,而且太意淫。
敏儿推荐这部的时候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再叮嘱一定要看,他很少如此强烈,于是就看吧。
我说过,我们总是会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电视中寻找一切能够对号入座的机会,然后寄望能在那些浓缩的人生版本中寻找到今后道路的可能样子。
它们表现得越接近,你就会越期待能偷窥到命里注定的一丝丝玄机,得到一点点提示。
所以看过开头之后,我就被抓住了,记得那天我就一度想把签名改成:赵家乐,你他妈的就是一赵家乐!
因为很像,真的像。
接下来人物所面对的诱惑和选择,做出的决定和促成的错误和伤害,都会使我不停地问:我会这样么?
我有没有在不知不觉中给那些我最不愿失去最挚爱的人们带来不可挽回永生不能磨灭的伤害?
我有没有幸能碰到这样的人?
故事按照时间推移不断地发展着,慢慢地,我发现,原来我与之相像的不止赵家乐,还有袁浩东,甚至郭洋港。
我想,我一定也会被现实推移着忘却了原来最真实的样子,身边的人一定也是。
在心里底线被不停冲击的自我保护状态下会做出种种价值衡量上的数学错误,以致于倔强而显得懦弱,怀念而显得仇恨,深爱而显得远离。
这是一个饱含命运隐喻的描述,一段关于时间的记叙,我在外面亲眼目睹他们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抑或是突然地。
也时而牵扯自己进到里面,问自己是谁。
众人的故事,总会有无辜的牺牲者,好在,一切都支离破碎后,都回归了平静,回归了最初的样子。
也许,等我们人老了,心老了,也都会如此。
在家歇暑假,老妈挑了这部片,居然俺也一直看下来了。
总的来说就像片名,我们生活的年代,那个年代,很多的是是非非都会来得比较强烈吧,因为体制相对固定,因为资源相对匮乏,所以那个年代的情意也浓烈更多。
虽然情感纠葛,内心压抑的看完,然而在故事的最后还是都释放了。
嘉乐的乐观善良却也自卑脆弱,害怕孤独,直到最后他都不敢大胆的向小何求婚。
直到最后,大家才会想起他还是那个大男孩。
他的爱是透彻无私的,他的恨与其说是指向浩东,不如说是无法解释自我。
洋港的细腻稳重和理想主义,无论是在杂志社的工作还是一个人撑起咖啡馆,还是对于玉芬的追求上都是那么一点一滴,认认真真。
还记得他讨债的那个环节吗?
其实他也是一个内心纯净的人,与其说他是跟那个无赖欠的几万块钱较劲,还不如说他是在用生命捍卫人性的尊严。
在人生的路上,他有自己的追求,坚持和方向。
浩东,最后在编辑部里,吃着面看着稿,身体有些佝偻。
他的忏悔或许就像当初的犯错一样的,想要证明自己,来自而是家庭缺失的需要。
只是犯错的时候是急功近利,伤痕累累,忏悔的时候却已是熬成了白发。
而他四年之后,看到嘉乐,终于第一时间说出了的那个告密的人,他颤抖的哭了,长久的压力和恐惧,这个本质并不坏的人终于放下了沉重的包袱。
紫云,见证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也见证着他们的友情。
然而也是俺认为最为矛盾的一个个体。
温柔,坚韧,重情义,然而也任性,固执,依赖他人。
他与浩东的分分合合里总有着一些依赖的放不下的对话,而非独立的爱。
这也造成第一个孩子来临时被她轻易的剥夺了生命。
在袁浩东无法面对自我的时候,她的内心是纯净的,却不是能够容纳和包容的。
她无法再爱一个有着卑劣的心性和品质的人。
无法独立于自我,无法用理性和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袁浩东的错。
她在逼他,也就是在独立,纯净的灵魂中逼着他,让她还可以依靠他。
然而,袁浩东已是匮乏。
多年之后,她自己说在袁浩东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却离开了他。
或许此时的她才真的明白了。
如果说嘉乐用牢狱的方式去赎罪,洋港用照料咖啡店来怀念和释放悲伤,浩东选择煎熬来面对内心,那么紫云或许就是在逞强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学会独立吧。
如她自己所说,经历过自杀,孩子的哭声挽救了她,再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所以看到最后,所有的纠结终于释放了,释怀了…所有的苦都吃过了,还好大家也都沉淀了。
俺也深深的看哭了。
我们生活的年代再没人能听懂的对白那些过往的幸福与悲哀还有多少值得忘怀我们生活的年代也许多了些梦想的无奈我们学着怎样去快乐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年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e9uFr1xxm4
学院布置的作业😓~~~哈哈哈哈,就看了个开头结尾😅
不像是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可惜了一班好演员
好压抑
07年刘烨的演技真迷惑 全程像背书 除了男主所有角色都在用力。剧情特别故事会 纠结纠缠疼痛不堪 爱来爱去但是都忠贞 看得出编剧努力往真善美正义上靠又希望能博观众眼球。 最终剔除了各位后来者 世界还是最初成员组合的。一样又变得不一样。时代变迁特点被拍得润物细无声这点很好。
SEP 14
你们生活的年代比我们好多了
唉...
我不懂袁浩东想挣钱哪里错了?难道是我庸俗?洋港是哪根筋搭错了?赵子琪是盲人吗?双眼木讷无神还散光
年轻,有几个知心朋友,有一伙哥们,有个如此的女友,有一腔的热血,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有那么浓墨重彩的经历……这些是我向往的。现实和钱,这些庸俗的东西,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只能希望这些不会影响到我的友谊,不会将我的现状击碎,允许自己变得世俗,但要有个度。爱刘烨那种霸道的眼神
前面十集还行,后面真TMD无聊的片子。太扯淡了。
在这个残酷社会,有人很二,有人很面,有人心很大。20岁以前一直很二,并引以为傲,20岁以后心开始变很大,但屡屡受挫。而25岁以后居然就面了。这是生存教给我们的事,你不能总是你。你不能只是你。
看过最好看的国产电视剧 不比奋斗差
幸福的感觉也许只能一刹那,刹那过后,是一个人的精彩。
相比奋斗,真实却略显残酷,浩东将沉默是金演绎到了极致
紫云就是拖后腿的 电视剧告诉我们要干事业别先成家😂
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容易郁闷,主题曲很好听,很有悲伤的味道
我看到浩冬白了的头发,我整个人心都碎了,每个人都失去了那么多那么多,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其实很久以前就看了这部电视剧,现在再看了一遍,看到后来,难过了好久
额
都知道后面会是怎样的发展还是倒着给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