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First志愿者是蠢吗?
跟我们说迟15分钟放映 等我们回来却已经开场了 错过不知几分钟的片头 心底一百万句的草泥马奔腾..感触不是没有..经过前面漫长的铺垫 当导演真正开始阐述自己想讲的东西之后 我承认确实受到冲击..那种感觉 可能涉及到每个人 多少都会反思自身吧..而且隧道等等许多镜头确实很令人触动..再加上林强的配乐真的恰到好处 才得以构成如此质量上乘的作品..但却又觉得是不是台湾片儿的未来就局限于此了..我鸦说还是有很多台湾新导演导出不一样儿风格儿的电影 也都很棒的.. 可惜我都没看过..其实 侯孝贤一监制 是不是任sei导也都是 台湾猴学院派(我自创的名字)风格儿了..可惜杨德昌真的死的太早..就像几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电影我都会想到的那样儿 如果是杨德昌活着 侯孝贤挂掉 一切都会不一样儿..相信如果是杨德昌带出来的台湾羊学院派(也是我自创的)肯定会有更丰富的视角和故事出现..说这些 其实是因为看的时候太难受..首先..本片中导演所展现的风格 千篇一律了..而且又特别的侯孝贤..换句话说 你没有什么新东西 非常失望..而且侯孝贤的剧情一直那么烂 你学的真好 学到了精髓..其次..你一个班底强大成这样儿的片儿也好意思投First 你要脸吗?
你们一群说好要支持和鼓励那些无路可走的导演的评委你们选这样儿的片儿入围 你们要脸吗?
再次..观众蠢..一入场我就被震撼到了.. 座满成这样儿凭什么啊..一个个看的时候打哈欠换姿势玩儿手机抖腿讲话踢凳子成那样儿..看完又开始夸真有《一一 《最好的时光 的风格儿了..你们有病吧?
贴个屁啊?
像你妹啊?
翔吃多撑坏了脑子吧?
问的都是什么鬼问题?
没技术含量你可以闭嘴啊..唯一一个有点儿技术含量的 也就是问“立交桥的戏怎么拍的 吧?
你们丢不丢人啊 还问柯宇纶什么的?
没人问张国柱高捷黄韵玲吗?
还有你们一脸痴汉相儿的跪舔侯孝贤的样子真让人发指..最后..侯孝贤除了《悲情城市 我真的都看不上.. 欢迎猴粉儿来骂..导演功力挺好 希望你拍出不一样儿的东西来..侯孝贤就一个 跟邓丽君火是差不多的道理 请做你自己的包美圣..
我喜欢这部电影 强尼凯克 是 我知道大家好像觉得一般 对于导演对叙事 对故事的节奏都有疑问 但就像我也很喜欢千禧曼波一样 我也很喜欢这部强尼凯克我并不觉得 没有很强或者一条故事线 这样会有问题 我觉得只要氛围营造起来了 那 观者就能够进入这个氛围 我很喜欢强尼凯克营造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 有没有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这个故事的梗概清不清晰就不太重要其实 确实电影没什么主线 但也可以说有 通过几个相对联系又没什么关系的故事 来共同描述城市中人的寂寞 每个人孤独背后的故事 所以氛围营造起来了 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故事去讲述 而是让观者进入这个氛围导演很会描述生活 平常人的生活 这是有得到侯导的真传吧 我会觉得一些生活中的状况对话 出现在电影里 像外婆吃香蕉 我就真真切切的有体会 我奶奶也爱吃香蕉 晚年也因为血糖的关系 很多东西都不能吃 然后 有时候偷偷吃也总是害怕被人说 看得我感觉看到了奶奶 以及便利店门口吃东西喝酒 感觉 那就是年轻的时候会做的事情 大家一起在简陋的地方在深夜话仙 几杯酒下肚 聊着人生 过往与感悟当然 那一段奔跑的戏我也很喜欢 大家说很像千禧曼波里舒淇那段 是吧 很喜欢这段戏的氛围 那种情绪 男与女 他们互有好感 但可能还是保守 导演放弃了床戏 用这样一段奔跑的戏来描述两人的情愫 以及林强的音乐也很好的烘托两人的内心 以及跑完后两人坐着大笑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比一场床戏好太多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段跑步的戏不是一个长镜头 感觉一个长镜头 情绪会不会更饱满些?
或者说导演还是想跟侯导做的不太一样 片中的一些场景也让我想起现实中的场景 像奔跑的天桥 让我想起那年去香港 深夜漫步香港街头 穿过很多很多的天桥 那种夜晚香港的感觉到现在都在脑海里 以及夜晚灯光中支撑高架桥的大柱子 看到的时候就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 厦门大桥下的支撑柱 那么整齐 巨大 看到的时候觉得好威武 突然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当然是对这个整齐与巨大
深夜的出租屋,电脑荧幕前的自己,仿佛变成了多年前那个夜晚餐座上和父亲对抗的少年。
暴雨的夏天,表弟留在我家避雨,在等雨停的时候,他骑着新买的单车一遍遍的围着堂屋的楼梯转圈。
以后每年我回家,在午后烦闷的时候都会骑车出门, 我开始理解表弟。
在午后的山间,摩托车成了我唯一的依靠,它知道我摔过的伤,保守着物品的秘密。
也帮我载过那个过早成为人母的年轻女孩!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父子冲突那场戏戏里,豪豪怼他爸说“你每天跟角叔腻在一起恶不恶心”刚才还在帮他的妈妈马上大声喝止了他。
如果角叔只是父亲的老朋友,儿子应该不会用“恶心”这样的字眼。
只是一句争吵话可能有过度解读的嫌疑。
记得还有一个镜头是角叔和爸爸一起岁月静好地把药装到小盒子里,暖黄色的灯光打在两人脸上,张国柱线条僵硬的老脸终于松弛下来,那种默契和舒适的气氛从来没在家庭戏中出现过。
然后下一场马上接的戏是徐小姐跟她男友的冲突,吸尘器发出巨大的让人极度烦躁的噪音,用“无法听到对方在说什么”表现有裂痕的恋人之间沟通的不能。
两场戏声音之间的对比似乎也是在暗示角叔和爸爸的恋人关系。
再对照前边豪豪跟柯宇纶的窗边聊天,说妈妈常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跟他爸大吵特吵,吵完他爸就去角叔家住几天…于是这样解释就很通顺了:知道自己丈夫是同志的母亲只能把几十年来心中无法言说的巨大怨念拆解为无数个小矛盾,发泄在日常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深柜的父亲长久以来在家庭责任和自己的同性爱人之间反复挣扎,知道儿子知道了自己性取向后,产生父权坍塌的无力感(生日这天故意让豪豪收碗就是这种无力感的挣扎;规定自己的书房孙子翔翔不能进去,可能就是因为儿子小时候曾经进去过,发现了父亲是基佬的秘密);作为儿子的豪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内心非常清楚所有的原因,所以才会非常心疼母亲憎恶父亲,即使离婚也没搬走选择留在家里照顾母亲。
导演的这种刻意留白,对主人公前史只言片语带过,在表意和理解上大大拓宽了影像文本的丰富性,也为像我这样的“过度解读”留了很大脑补的空间。
比如柯宇纶跟豪豪一家的关系、徐小姐女儿是跟生的、呆萌的失忆症少年他哥哥发生了什么……慢慢回味的话都能在有限的文本中延伸出很丰富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西宁 | 11th FIRST 青年电影展 | 《强尼·凯克》 | 导演:黄熙 | 监制:侯孝贤我太喜欢这部片子了,以至于看过十几个小时之后,还是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我对这部片子的喜欢。
我喜欢影片所营造的「台北感」,那些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之间除了琐碎,无话可说,可是对于那些我们觉得陌生的人,我们却愿意吐露内心。
以至于张以风说出那句「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就会不知道怎么去爱」的时候,我突然从电影里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位置。
故事里有太多疏离躲避,孤独无依的「台北人」,像极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内部,所隐藏着的普罗大众。
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一个人去河边淋雨,然后骑着车在路边的浅水区来回打转,水的倒影和人成了一副水墨画。
妈妈问他去干嘛了,他说哥哥虽然不在了,但是哥哥走过的那条路还在啊。
一句简单的台词,一下子戳中了泪点。
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单亲妈妈,她和住在香港的女儿疏远到无话可说,和前夫也除了「性」,没有别的可以沟通的话题。
她不认识强尼,却最近总是接到强尼周边的人打来的电话,聊天的内容听多了,竟也因此开始了解强尼。
他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爸爸妈妈让他在两个人之间做一个选择。
年幼的他很想和爸爸一起生活,可是却还是选择了生病的妈妈,因为他不能让妈妈一个人。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就会不知道怎么去爱」,从此之后就再也不向亲近的人说心里话。
他遇到了她,两个人奔跑在台北的街道,并且分享了各自的秘密,简短却又力透纸背地将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温暖的反差呈现在大银幕。
我很喜欢这一场戏,导演最大的魅力在于她的「取舍」,她很巧妙的将故事中人物最为有张力的部分,以一种「散点式」的方式呈现出来。
多了就矫情,少了就缺点意味。
这部片子的分寸拿捏得真好,有机会一定要仔细研究一下这部片子中人物的「交代与隐藏」,太棒了。
还很喜欢的一场戏是处理「父子关系」:他离婚后,一直跟着父母生活,可是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僵硬。
父亲生日那天,没来由地冲他发脾气,父子二人就那样呛在那里,谁也不服输。
没有太多台词,可是那种争执氛围的营造,让所有创作技巧在情绪面前,一无所用。
真实直观的表现,永远具有生命力,单单为了这一场戏,也值得看一看这部片子。
影片的结尾,张以风的车坏在了高架桥上,租断了整条交通,车流如水般堵在了高架桥上,很是壮观。
镜头通过远景,展现了整个台北的繁华与璀璨,然后故事就此结束。
我问一个朋友,这样的一个结尾,你是怎么理解的?
朋友说:车坏在了高架桥上,后面的陌生人为了尽快通过高架桥,不得不主动帮助张以风,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这种由陌生人带来的温暖与前一场「父子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最终车辆通行,生活依旧要继续,我是这么理解的。
另一个朋友听到之后,感慨道:看到影片结尾繁华的台北,心里莫名的失落,就是会有些事情,我们想得却不可得,一到看到类似的故事,就难过。
我问:那为什么还要看这样的片子?
朋友说:如果连难过都主动选择躲避,人活着还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此时木卫二走了过来,看了看我们觉得有些尴尬,然后又离开了。
你看,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难琢磨呢?
喜欢《强尼·凯克》,希望它在金马电影节获奖,祝福。
发表于公众号 多巴胺餐厅 这部片子曾经出现在4月内地院线片单当中,但无论是名字还是海报都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
后来,在经历了4月“院线片狂潮”之后,人们并没有能够如约在电影院看到此片。
事实上,《强尼·凯克》的阵容会让任何一个稍微熟悉台湾电影的影迷雀跃:制片人侯孝贤(三三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剪辑指导廖庆松,摄影指导姚宏易,配乐林强。
此外,男主角柯宇纶是台湾导演柯一正的儿子,当然还有段钧豪、高捷和张国柱等人的加入。
在开始正文之前再次提及上个月看的《川流之岛》。
同样是台湾电影,同样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两部片子都让我哭肿了眼睛并在看完之后马上开始写字。
如果说这两部电影是当今台湾电影的代表,我则更愿意将《川流之岛》看作对杨德昌的传承;而今天的这部《强尼·凯克》自然是侯孝贤的。
独自在台北生活的徐小姐经营着一家客栈,她还兼职作瑜伽老师。
电影开头,她抱着一个纸盒子独自坐地铁回家。
在车厢里,她遇到房东的儿子,后者再三纠缠着想看看盒子里的鸟。
由于知道地铁上不能携带动物,徐小姐一直敷衍着。
在天台上,房东的患有失忆症的儿子终于见到了凯克鹦鹉。
徐小姐的男朋友要从香港到台北,他希望当他在她家的时候,她能把鹦鹉关起来,因为他“实在受不了了”。
但徐小姐很爱她的鹦鹉,她跟它们分食苹果;当她离开的时候,鹦鹉直接吃起了她碗里的面。
在男朋友长期资助下,徐小姐开了客栈并可以悠闲的兼职作瑜伽老师。
徐小姐认识了房东找来修理房屋的张以风。
几次在楼道和天台的有意无意聊天让两个人熟络起来。
徐小姐和男朋友吵架后坐上了张以风的红色吉普车。
两个人在后者家里给他的张爸爸过生日,然后在便利店门口喝酒。
他告诉她他自己的秘密,她也告诉他她的。
他说,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就不知道怎么爱了。
而她说,她有个七岁的女儿在香港上学,她们通电话也只会聊些表面话题,她们的生活中不再有交集。
也许那个盒子就是徐小姐的秘密,或我们每个人的情感连结点。
它只能在适当的时候被打开。
她的男朋友不喜欢它。
当盒子被打开,凯克鹦鹉便飞到屋檐雕刻的凤凰头上,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捕捉了。
徐小姐的房东是一对母子。
儿子患有失忆症,需要借助即时贴来做事,否则他就会忘记做过的以及要做的事。
据他妈妈说,他有可能忘记回家。
他在地铁上看到抱着纸盒子的徐小姐,一眼就认出那个盒子里装的是鸟。
他跟徐小姐一起回家,后者始终没有让他看到盒子里的鸟。
在天台上,房东的儿子直接叫出徐小姐鹦鹉的种类名字,他知道,那是凯克鹦鹉。
后来,凯克鹦鹉飞走了,他主动帮忙去抓。
他患有短时失忆症,但他不想借助即时贴生活了。
嘈杂的录音里,他说他童年时候行走的那段8公里的路,他没有忘记,当然还有他失去的哥哥。
对于房东母子来说,他们的秘密或情感连结点正是她的大儿子他的哥哥。
失忆少年和张以风讨论一只飞行中的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将其定格在一个时间维度中,这一刻它是静止的,那下一刻呢?
在徐小姐楼下,她遇见了来修房子的张以风。
张以风很羞涩,他开着一辆曾经抛锚在路边的红色吉普车。
他第一次抱着一扇玻璃窗胳膊卡在窗口的样子让徐小姐哭笑不得,徐小姐叫自己的男朋友来帮忙。
徐小姐家住在顶层,张以风在房顶上检查是否漏雨。
徐小姐看到他穿着雨衣却不戴帽子,头发都湿了。
两个人在便利店门口喝酒,他说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他上了高中后就没回过自己的家。
他说,人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就不知道怎么爱了。
他的红色吉普车再次抛锚在繁忙的高架桥上。
旁边的徐小姐急躁的叫着怎么办怎么办。
后面排了很多很多的车,他们挡在路中间,进退两难。
张国柱与张爸爸张爸爸是张以风以前的老师,张以风说高中后他就没回过自己的家了,他一直在他的张爸爸家生活。
张志豪说他爸爸脾气越来越坏,跟他妈妈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吵架,吵过之后就跑去找角叔。
这天是张爸爸的生日,晚饭后他想让儿子张志豪来收拾桌子,他颐指气使的样子让小豪看不惯,父子吵了起来。
和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爸爸和儿子一样,爸爸在众人面前宣誓主权,儿子在强权之下指责其失职。
张爸爸由张国柱饰演,他是《酒徒》(黄国兆,香港,2011)里风流倜傥的作家。
段钧豪与张志豪张志豪离婚后带着儿子住在家里。
他厌倦常常吵架的父母,他又管教不好自己的儿子,每天工作很辛苦。
偶尔能跟自己聊聊天的也只有张以风。
这天张以风拿了包从工地捡来的烟给他抽。
他说,我操,真恶心。
张志豪由段钧豪饰演,他是侯孝贤《千禧曼波》(侯孝贤,台湾,2001)里的小豪。
高捷与角叔张爸爸的老年“基友”角叔由高捷饰演,他是侯孝贤众多电影里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捷哥“。
莫名电话(对比《好男好女》,侯孝贤,台湾,1995)片名中的“凯克”指的是徐小姐那只飞走了的鹦鹉,而“强尼”是徐小姐一直接到的莫名其妙的电话里所有人都在找的人。
强尼是谁?
他是个儿子,他是个父亲,他是个丈夫,他也许就是徐小姐生活里缺席的那个人。
而张以风说他也想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而他认为“强尼”不错,比什么“皮特”、“汤米”甚至“劳伦斯”都要好!
开车驰骋以及天桥奔跑(对比《千禧曼波》,侯孝贤,台湾,2001)徐小姐起身要走,张以风略带落寞的说:“你要走了?
”徐小姐带张以风来到一座过街天桥,他们在上面奔跑,跑到气喘吁吁,跑到房东说的那种“呼吸困难”(她曾经劝张以风不要抽烟,因为对气管危害很大)。
与徐小姐坐上张以风的红色吉普车的时候一样,两个陌生人彼此畅谈。
仿佛身陷情感纠葛的Vicky(《千禧曼波》,侯孝贤,台湾,2001)在北海道与日本兄弟及其家人相处甚欢。
而这段天桥奔跑还会牵扯出另一部影史经典,即法国新浪潮电影—《祖与占》(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1962)。
林强的配乐依旧内敛而适度。
与《千禧曼波》中的A Pure Person不同又那么相似。
我想起第一次听到Múm时候的感觉:夜晚城市森林中的诡谲和释放,而心里好像有什么就这样被剥落了。
观影过程中一直觉得闷,总想着高潮到底什么时候来,但在张以风和徐子淇乘坐的老爷车在高速公路上再度抛锚后,影片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观影结束后回想,这样没有戏剧冲突的恬淡调子,是从监制侯孝贤那里借来的技艺,是生活的本身。
父子冲突、两性困惑、母子陪伴,三组人物互相交织,这些平缓推进的日常就是困扰着芸芸众生的问题。
迷茫是当下永恒的主题,情绪的抒发也都需要出口。
张以风和徐子淇开车在隧道中疾驰,以及两人在路上狂奔时,林强的配乐随着情感的推进恰到好处,让观影的我很想在影院狂吼。
另外,本片展现的与建筑空间的亲密无间也令人动容,包括被检查的房顶、极具纵深感的奔跑之路(令人想起《千禧曼波》)、交错的捷运高架等,这些建筑重塑了新世纪的台北印象,它们不全是商业社会的物欲横流,也不全是“在地”时代的温暖动人,而被赋予了情绪,成为有温度的城市骨架。
真的蛮不错的。
输优秀的生活流电影(如《欢乐时光》/《一一》)很大一截,尤其老生常谈主题因台词表述而显山露水。
几位主演的表演、林强的音乐和对台北都市的环境捕捉很不错,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刻影像陷入一种“文艺漫生活”倾向的调调里。
另外可惜的是片长稍短,中段投入后迅速结束了。
感觉没说完没说透,故弄玄虚,让人一头雾水。
非影评。
昨天看《强尼凯克》,我遇到过电影里面几乎一模一样的事。
也许用惯了网络即时通讯APP的年轻人不清楚,在手机不是单向收费的年代,在昂贵的漫游+长途费用面前,短信沟通是一个非常强大而有必要的通讯手段。
那时由于技术变更或者测试,一些特殊的短信中心号码在某个时间段可以免费使用短信,在当时简直是大福音一样的存在。
现在的短信大概只剩验证码了吧,而在2001年之前,不同的手机营运商是不能互发短信的。
相对来说,用联通便宜,但移动的用户更广信号更好。
彼此不能互发短信,让双方用户左右为难。
当时山叔就是困惑者之一,最终还是忍不住去挑了一个移动的号码。
正好看到有一个尾数是AAAABB,很好记,可以过目不忘,又不算贵(选好费好像才几百),于是就开通了。
开通没几天,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收到短信和电话,找的都是这个电话的前任主人的,而且大多都是女生。
有些打来的时候很客气,小心翼翼的问,礼貌的挂断。
有些打来是第一句就是破口大骂,说你死去哪里了,怎么消失了那么久诸如此类。
由于我刚买这个号码,只有亲朋好友的知道,基本上不认识的我都不接。
偶尔在家的时候,确定了呼叫转移后才接(这样省钱)。
经过了长达近半年的被迫性了解,我大概对这个人的过去的痕迹有了多少认识。
大多数女生都叫他Y哥,有的叫小Y,接多了找Y哥的电话,我有时候也会捉弄一下他的朋友。
其中有一个,愤怒之下直接骂出了他的全名。
这个Y哥约莫三十岁的光景,射手座(有某短信祝他生日快乐),以前是做钢材推销员的(有其他供应商群发短信),活动范围大概在城郊(有大量固定座机号码从那边打来),离职应该有近一年了(我问了他的前同事),他好像有些烂账还没清,他外婆问他什么时候见他。
另外,他的女性朋友真不少。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号码,专门挑夜深人静的时分响起。
响半下就挂,让我自编的诺基亚铃声还没来得发出嘟嘟声就断了。
本来睡眠就浅的我迷糊得以为在做梦,早上才注意到这个未接来电。
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我短信过去也没回复,我说我不是他。
大概这么持续了一个星期,最后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回拨,那边接了,寂静一片,对方不说话,我也不说话。
这么僵持了十几二十秒,我不想浪费电话费,开口说,我真不是Y哥。
她说,我知道,不好意思了。
这种状况后来还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这个号码不再响了。
再后来,我把这个号码送给了当时的女朋友。
分手的时候她说,号码还给你。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她说,那我弃号了。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十八年后,我无聊,搜索了一下这个号。
微信上面是她和孩子的近照。
台北电影节对《强尼凯克》的评语是:“堪称是当代版的《千禧曼波》”。
这大概源自于两个层面,一是《强尼凯克》采用了侯孝贤的班底,比如摄影姚宏易、剪辑指导廖庆松,音乐林强,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经意或不经意之间会带着侯孝贤电影的滋味;另一方面,影片试图切入到当代台湾人的生活,这也是《千禧曼波》所要处理的议题。
侯孝贤的电影多是段落化的,他经常使用大段的长镜头,去捕捉景框内人与人自然而真实的反应或者景框外的世界,依靠“云块剪接法”将它们贯通起来,情节属于其次。
所以,观看侯孝贤电影,往往是必须先感受,至于潜在的主题,要等待观众慢慢挖掘。
黄熙导演自然没有那么极致,它将影像与剧作做了平衡,人物的情绪和主题在观影过程中逐渐显露。
《强尼凯克》设置了三个主要人物,为生活奔波屡遭挫折的张以风,陷入情感困境的独居者徐子淇,记不住时间的大男孩李立,他们所遭受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生活、情感与记忆。
这个故事始于三个人在捷运上的相遇,继而深入到他们各自的生活。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陌生人因为距离感与不熟悉,可以相安无事地交往,亲人们与恋人们总是面临相处的困境,争吵频发。
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李立在母亲的便签纸的提示下才能如期回家,李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做起了出租房租的生意。
就人物关系而言,徐子淇的那条线与《千禧曼波》较为接近,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个女人在与男友的感情进入瓶颈期之后,与另一个男人开启了一段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情感。
张以风带着徐子淇到亲戚家为叔(或伯)过生日,摄影机左右来回缓慢移动,捕捉人物在言语冲撞中的真实反应,像极了侯孝贤常常拍摄的吃饭戏的做法。
这种“采撷”式的方法能够抓取到生活的“真实感”。
非常有意思的是,导演也将镜头对准了徐子淇养的鹦鹉身上。
其中一只鹦鹉蹒跚着脚步,靠近和攻击另一只。
这个场景真是生动极了。
如果说演员可以指导,鹦鹉则是很难训练的。
这样的“不期而遇”的情景可谓妙笔。
不仅如此,鹦鹉之间因亲密而产生的碰撞亦是对人类的一种映射。
影片在拍摄之前没有画分镜头,导演与摄影师姚宏易也就此达成了共识。
即兴的拍摄手法有赖于主创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性。
某次下雨,剧组处于停滞状态,反而促成了李立下雨骑车那场戏。
李立在一条长满青草的小道上逗留很久,骑行至一处洼地,反复在此穿行,摄影机凝视着水纹晕开、散去,再次晕开,林强辽阔而旷远的电子音乐漾开,散发出一种潮湿的诗意。
这音乐将出神的李妈妈、孤身的张爸爸串联起来,都意在指出“人人是孤岛”的境况。
让人感佩的是,李立跟妈妈后来说的那句“哥哥不在了,那条路还在啊”,让那场添加进来的戏产生了意义。
李立记不住时间,总也忘不掉失去的哥哥,如果观众可以将此与母亲的出神连缀起来,那次的诗意便漫延出了悲伤。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很容易令人联想起侯孝贤的杰作《南国再见,南国》。
小高、扁头和小麻花一直期盼着可以去大陆开餐馆,在经过被骗、被打之后,重新走上漫游之旅,却又被陷入了“南国”的某一处荒郊野外。
他们被困在曾经的故乡与梦想的都市之间,动弹不得。
或是效仿,张以风和徐子淇短暂相处,非常愉悦,两人驱车谈天,突然在高架桥上抛锚,身后众多车子按起喇叭催促。
徐子淇暴躁起来,两人的美好关系出现了裂缝。
“被困”也是《强尼凯克》的主题。
鹦鹉被困在笼子里,就像人被困在焦灼的关系中和城市中,无法脱离。
在这部影片中,人都是孤独的,近距离地相处则会导致争吵和疏离,而美好的相遇终于也为当下所困。
导演用“迷失的强尼”和“飞走的凯克”拼合成片名,以不可见的人与物强化我们看到的人与人之间渐趋冷漠和疏离的现状,编织出一则冷静客观的城市寓言。
【金马亚洲电影观察团】讲述当代台北都市疏离的人际关系,有点低配版杨德昌的意思。野心大,但也故弄玄虚,刻意留白模糊叙事。结尾的推车更是意图明显,不如《万箭穿心》同样的推车结尾自然。长镜头摄影和林强的配乐比电影本身厉害很多,显得格格不入。部分台词有说教感。只有瑞玛席丹的角色立住了
224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还不错了,虽然有点矫情
散文电影,讲述了一种淡淡的被生活所困的情绪,一如我爱的台北这座城市之淡淡。偶有情绪高涨之点,如路灯照耀下的汽车疾行,如仿佛《祖与占》似的男女桥上狂奔。令我想起和朋友在台北最后的日子勇闯台北剑潭附近废弃的游乐园,一样在那儿傻笑。最触动我的竟然是女主和鸟在天台,背景响起了收垃圾车的提示音乐《少女的祈祷》,勾起万千回忆。影片捕捉到了生活的细节,传达了细腻的情绪,这一切都通过缓慢的镜头节奏表现出来。虽然全片散漫异常,却又令人惊觉生活亦是如此。结尾汽车再次抛锚在高架桥如神来之笔,收尾在这样一个慌乱、嘈杂却又完全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情节之上。
看着他们过着都不太如意,才能感觉电影的真实。
林強配樂有加分,在停頓的縫隙中有營造出一種台北的寂寞氛圍。前30分鐘人物線索從尋鳥到匯合蠻精彩的,可惜後面人物支線出來整體感覺反而弱掉。感覺導演沒什麼野心,反而拍出自己的味道
导演对节奏的控制力和林强的配乐满分。车抛锚了一次,就会抛锚第二次。一只飞行的鸟,在每个瞬间所占据的时空中是静止的,运动就是静止的集合,电影是一秒24格,记得洪尚秀说想拍电影窥视生活的间隙,这个电影似乎毫不费力的完成了。
台湾人讲台语就好了,为什么要台语加英文加粤语...
这种电影太考验人的耐性了 不适合我
台湾青年导演对于前辈们的模仿还没有领其要会,但是对于生活的伤感已经蔓延到无法收拾
505
孤独感都是相似的
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
新版《咖啡时光》。我们被生活折磨对生活撒泼向生活诉苦再跟生活和解,无论飞到哪里还是会被生活一手抓回来跟它融为一体。人类生理自动循环机能。很多候导作品的碎片飘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耐心点,人物创伤还是铺得很耐心的,后半段味道就出来了。喜欢这个结尾,夕阳映照下台北立交疲惫的模样。
编剧和节奏都有问题,野心太大
1、人与鸟、城市与牢笼形成镜像关系,人与人之间距离越近越疏离,直指当代人际关系;2、生活流的叙事,呈现“此刻”的人物状态,而将过往的秘密仅露出边角留白,这点有些刻意化了;3、结尾车在高速上抛锚,故事戛然而止,镜头上移是整个台北的车水马龙,个体命运淹没在了时代洪流中。
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每個人的故事都沒有說盡,只是管中窺豹看到他們的此時此刻,就像你不知道強尼為何失蹤,就像你不一定記得鸚鵡名字,就像你猜不到人生走到哪一刻會突然拋錨,但是你應該能猜到,只要前面還有路,人生終究還是得走下去。
不愧是侯大师,半小时我睡了四次
還記得凌晨三點駛過高架的計程車 101在窗外遠處飄渺的閃爍 台北獨有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