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电影时我的感受只是哦,跟着那个女孩完成了一场旅行,她的各种情绪全部对应到这个世界里的我,也因此我怅然若失,因为,“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自然会出现”,而她最终也没有准备好不是吗,这只是一次纷杂念头里无意义的旅行罢了,我已体验很多次了。
至于那个愿望——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要找回对心的控制,要活在当下,道理我都懂的,可我还是无法成为它不是吗。
虽然自认为没找到答案,但电影仍然足够让我感动,那是一种完完全全被看见的感动。
直到一天后的现在。
我看到在一个采访里关于对真和假的区分,童童说,当你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电影时,你明知那是假的,可仍然会哭会笑会害怕会紧张。
我开始想我自己,我想起跟朋友去看惊悚片,怕得要死,于是狠狠拽住朋友的胳膊,朋友看我这样,笑笑说,你要想,这些都是假的。
当这个念头进入我的大脑,我发现我立刻就没那么害怕了,可是这种状态无法持续,因为我发现电影变得不精彩了,而我仍对剧情感到好奇,忍不住想要继续看下去。
我突然明白了。
我突然明白,这一切都是我想要体验的,我来看电影,就是想要完完整整地体验种种惊险刺激的感觉和种种情绪。
我的生命也是这样。
原来不需要答案,因为不存在问题。
于是,好像不论面对什么,都无需再害怕,不论多艰险的处境多痛苦和恐慌,都能大步迈向它,因为全部,都是你想要的。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里那句“秘诀”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可以开始准备了,不用急,对吗💗
得承认,看这种片子需要点耐受性,感到混乱、无趣、跳跃,想想你做梦的叙述,以及若去留意到每天无时无刻在你脑海中横冲直撞的庞杂念头,或许能看点别的味道出来。
——别信,我乱讲的其实我就冲着看窦靖童和宗萨钦哲仁波切去看看的。
走出影院的午后太阳有点刺眼,由于排片量太少,我不得不跑去十几公里外的地方看片。
一般人问我是否推荐,我想我不会推荐你看这样沉闷的片子。
讲不好的故事,散乱没有剧情跌宕的张力(不过文艺片大多如此),好像五颜六色的一团拼接物,让你力不从心还是妄想拼凑一个圆满的完整立意,徒劳地留下一些闪亮的碎片回荡脑海。
可是看完,却让我愈发回味这个片名——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英文名bipolar,联想到:躁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信任怀疑,真假,贫富,生死,二元,极端。
迷失的心灵归所 · 家如果把此生就看做一次偶然的旅行,家在哪?
哪里是归处?
大叔问:小姑娘,你家在哪?
回家去吧。
窦问:你指的的家是什么,是出生的地方,我居住的房子,父母在的地方,还是什么?
每一个心灵渴求一个庇护,一个在世的归所,抵御着存在本质孤独这样的事实。
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人在世间。
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
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独生独死,死亡和孤独从未躲藏自己,却是我们无法直视的真相。
死亡终会告诉你,散时,我们都是天涯里孤独的旅居者啊。
作为心理工作者,时常深刻感到,再近似的外部境况,却可能穿梭在完全迥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冰火两重天也可以发生在某人一天外人看似“没什么”的境遇之中。
这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难以彼此理解的原因,那些即使朝夕相处在同在一个屋檐也可能隔着最遥远的距离。
而即便是,有些足够的幸运儿,在高度契合的关系中享受过最动人的融合,也无法避免分离和死亡的必然。
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沉沉浮浮,劳劳碌碌,在渴望和怀疑中,期望又失望着,努力打发以填补这一生的虚空。
你要什么?
——然后呢“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活得那么沮丧”窦靖童问假发店的老板(宗萨饰)为什么你自己不戴假发。
他说:我知道自己就是个秃子,我没必要骗自己。
宗萨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
窦靖童:我就是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宗萨: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只是假装自己知道。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假发,像不像我们对“秃顶”这一形象竭力粉饰的努力,甚至这一举措在人类社会中升华成了更加绚烂精致的伟业:修饰身形的时尚、整容、美妆,再到如何包装一个人形象的权威、名誉、各种头衔标签,可以任由所需,让自我得以充分陶醉其中。
于是,“幸运的人们”从镜子里得到了一个富足,满意的,令人羡慕的形象,但在那个挺好的“我”的身体里,却也迷失了另一个渴望天然呈现的真实之我。
就像电影抑郁的底色里所追问的,什么都不缺,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快乐。
所有的存在方式都开始被质疑:工作,然后呢?
成功,然后呢?
活着,然后呢?
有的人彻底离弃了自我,他们盲目而自洽,变成了一个彻底麻木盲视的游魂。
有的人迷失了,他们以生病的状态被迫进入了混乱的原始森林,开启另一种内在旅程。
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里写道:只要我们不是瞎子,只要我们还能有知觉,魔鬼、罪恶、极度的良心不安和难解的忧虑不安便会呈现在我们眼前。
迷失的我去哪?
你只能自己上路抑郁的少年,迷失的朝圣之旅。
从酒店的玻璃展缸中全力解救“五彩神虾”,她一定要送它去明岛灯塔,好像一种自我救赎仪式,它的意义是那样的迫切,在他人眼里则是“荒诞而任性”的现代小孩。
坎坷的旅途,发现这个独一无二般有神明祝福般的神虾不过是个被人为着色的普通虾时,愤怒和失落后,一层伪装的躯壳卸下了。
“救赎行动”的龙虾经历身份真相风波和”死而复生”的劫难,明岛灯塔成为一个更坚定的向往和指引。
然而,在抵达那个平平无奇的海岛港口后,人们说并不存在灯塔,只有一个疯子曾说自己见过。
少年执着地找到这个老头。
最后在一具点燃的尸体篝火中,作为音乐人的少年拿起了吉他,“神虾”从桶里自己解脱了出去。
影片结束。
灯塔真的有吗?
岸边的渔民们说根本没有。
我想,是有的,只是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外在建筑。
疯子老爷爷究竟看到过的灯塔是什么,影片里只隐含了老人对儿子死亡的态度。
也许死亡这个人类的命运尽头,就是每场偶然旅行的归处,清醒这一点,内心的灯塔让你活着,即使旁人眼里像个疯子,又怎样。
End
又及:以前很喜欢读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著作,这次在电影里看到他惊世骇俗异装style的假发店老板形象内心还是有点震惊的Σ(っ °Д °;)っ。
like this ⬇
假发店老板的形象,想到他曾这样说过为自觉故,愿有勇气摘下所有面具;为利他故,愿不畏惧戴上所有面具。
真如是者。
(个人公众号:迷路之旅)
这部风格化的电影注定挑观众,但也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极具探索性的作者表达,值得一些肯定。
现实与梦境交织出人格、精神的错乱状态,人似龙虾,起点即是终点,“死亡”似是解脱,在旅途中追寻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窦靖童演出了“她”身上的困境,结尾响起音乐,那一刻好像她就是角色本人,音乐中舞动身体的她眼神笃定,那是看透世界、怀疑人生过后的乐观与坚强,人物仿佛在此刻获得新生,充满力量。
碰巧看到黑白海报,碰巧看到电影名字,碰巧看到窦靖童主演,又是看了影片前面的文字才看到英文的影片名:Bipolar.由于喜欢黑白成片,毫无目的地的游走,喜于感知到毫无缘由的显现...可想而知...这影片我再了解不过了。
暂且不提心理病理学认为双性情感障碍是疾病的问题。
整个影片与之黑白区分重点体现了Bipolar的非黑即白。
时空,地点,幻象,现实...万般交错,都如那块镜子周围的碎片一般,指向的都是镜中的自己。
所有的意识在分裂后重新整合。
一段旅程,我们紧握的可能就是那根被自己赋予“意义”二字的稻草(片中的龙虾),被链接在一起。
无论那是物质也好,人与人之间关系也罢,那是现实中可见之物。
而那些看不见的,却感受得到的,总是给予不断的怀疑与否认。
那些念头与画面却不断的跳出来提醒我们,让我们觉得它是一种显现,并且有一定的信息在里面。
超验主义的旅程必定全部都是短暂的(我指的短暂是终有答案),寻找的也是不可见的。
如果说INFP是一种超然的人格,它感官领域极强的程度是所有其他人格所不可及的。
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极其强烈且敏感多疑的。
我不敢肯定每个感受到双相情感障碍的人都是INFP,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应该是的。
突然窗外的一个气球,必定要抓住这样一个显现,不要左右虚晃,漂浮不定,要它清晰的呈现在窗帘中间。
我要看清它。
每个细节中都想发现一段妄想中的显现,这样的状态不知不觉逼迫自己超越现实的种种。
对色彩骗局的愤怒呈现如同孩子一般,虽然气,却不弃。
永远厌恶并怀疑世界色彩的骗局,但却还是爱着这个世界。
没有太多时间的观念,感官中的世界可能只有白天与黑夜之分。
其实双相并没有真的人格分裂到一种很严重的地步,只是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喜欢自我救赎,同INFP一样,这样矛盾的个体必然同时拥有两种相对的声音内在撞击。
整个撞击的过程就是一场必经的心路。
“当你失去你的心,回来,当你回来,你在此刻,当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
”多么典型的超验主义,存在主义,又多么的佛系。
想感受“无处不在”,必先有勇气失去你的心,再找它回来。
回来时,就是一个重生的你!
当一个人的思想在哲学理念中体验到二元的强烈分化,而这两种分化每一个都不是真理时,TA漂浮在虚无之中。
家不是归属,关系不是紧抓着不放的使命,那就让思绪直到找到一种存在的意义。
寻找归属感的过程,可能才是握住归属感最真实的实感。
因为救赎自己的希望一直在,不是吗?
“太阳升起,农夫耕田,乌鸦鸣叫,我还活着。
”那经历了种种的庆幸与通透,是种高级的幸福。
我也很喜欢那句:“为自觉故,愿有勇气摘下所有的面具;为利他故,愿不畏惧戴上所有的面具。
”也许太多人并不了解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才华,敏感,孤独,勇敢,他们在精神上很用力的活着!!!
他们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用心灵去分析体验强烈的痛苦与快乐的人群...影片很棒!
谢谢!
🙏🏻
前几天去朋友家,她说最近有一个好电影,要不要一起看看?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我问她好在哪里,她说宗萨仁波切唱了主题曲。
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宗萨都能参加的电影,一定是不同凡响的。
我找来预告片看了一下,凌乱的片段里反复出现一句话“然后呢?
”“然后呢?
”“然后呢?
”……我想这大概就是那种非常不当下的感觉,我很多时候就会这样,做事情总是很功利,然后呢?
接下来究竟有什么值得我此刻的投入呢,感觉都是在算计中,所以很难全然投入到当下。
于是我去看了电影,据说票房特别惨淡,导演自己预计只有五万,听起来也挺心酸。
排片少的可怜,我总算赶上了一场,偌大的电影院里只有一个人,倒是很不错的经历。
就电影本身的各种表现手法来看,我觉得拍的还是很好的,镜头的运用,角度的切换,都让你觉得一切都很不真实,却又总觉得人生不过就这样一种幻象。
没去看之前,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送龙虾回家,这事儿不是太扯淡了吗?
看了电影我突然明白,其实就是要用这种荒诞来告诉我们,只要去做事,哪怕是再荒诞的事儿,大概也是可以入道的。
这一路,有点像西天取经,也许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反正也是个要死的人了,救救这个跟自己一样的龙虾吧,让她不用每天都被关在玻璃缸里供人参观,让她可以在大海里自由的翱翔。
路途到了一半,她突然发现所谓的神虾,是被人刷了颜色,其实她不过就是最普通的龙虾。
到了明岛灯塔,当地人告诉她,那是骗旅游者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灯塔。
一路上支持她走下来的一切都是假的,神虾,灯塔……然而,她却得到了救赎。
我想这就是人生的路,我们总觉得前边有什么,所以不断地问,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最后才会发现没有什么然后,路途就是一切。
特别喜欢她发现神虾是假的那一瞬间,整个天空五色斑斓,就是神虾的颜色,也许就是告诉我们,其实一切都值得被珍惜,即便它只是一直普通的虾!
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根本不需要这个所谓“神”的光环,一切都是奇迹。
我想起那首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宗萨在片中卖假发,然而自己却并没有戴,他说因为我秃头我不需要啊。
我想这就是一种全然接纳自己的状态,我可以戴假发,也可以不戴,both ok。
这一路上,她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情景,每个人仿佛都是带着信息来了。
比如,那个孩子告诉他,人生就是住旅馆,先check in,然后check out,就是这么简单。
再比如她遇到的外国人,带着大家练习舞蹈,然后嘴里一直在唱,“如果你的心迷失了,回来,当你回来,你在此刻,当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
然后她遇到的巫师告诉她,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投奔父母的,而是为了更大的目的。
片子的最后,她顺路捎了一个女孩去姨妈家生孩子,然后很自然地说出这句话,这一路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大概都已经被她接收到了。
据说窦靖童解读这部影片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信号接收器,你只有敞开自己,才能不断接收到宇宙发来的信息。
说的真好。
片子是黑白的,只有两次出现了色彩,一次是龙虾失去了光环,还有一次最片尾她游向大海,大海变成了温柔的粉色。
我想每一次,大概都是她内心的一种反映吧,她终于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个一直在水中挣扎的自己,那个无数的念头包裹的自己,光怪陆离的碎片里错乱的自己,此刻终于被她接纳。
她看到泳池里从来只有一个人,她看到割腕自杀的其实是自己,无数的碎片瞬间合体,成了此刻的她。
如果你的心迷失了,回来,如果你回来,你在此刻,如果你在此刻,你无处不在。
我想人生的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你不知道你会遇到谁,会经历什么事,会走向哪里。
但是只要一颗开放的心,只要你能够安住在每一个当下,那么人生就是一次确定的旅行,注定走向美好和永恒的旅程。
隐喻分析部分:龙虾身上的色彩是他人画的,主角身上的光芒也是他人给的,从主角的黑白视角看去,身上所谓的光彩是不存在的——这是电影的核心隐喻。
第二个隐喻是色彩隐喻——世界黑白➡️失去自我;随着救赎之路的展开,世界逐渐有了颜色——佛额头的金色、褪去龙虾壳的颜色反而让自己获得了颜色、最终放归大海终于恢复了色彩。
第三大隐喻(象征)是旅途,这部分见仁见智:放出老虎、动物➡️放出心中猛虎、开始迈出步伐;旅馆与假发匠➡️丢掉身份、简化自己;修车➡️走进他人的生活;虾死时的小镇➡️他人的目光与自我为何“被杀死”同行女孩➡️爱与同伴;不存在的灯塔与知道灯塔的老人➡️心中的真与少数的同路人。
我为什么推崇:给五星稍高,但是我想说整部影片最精彩的在于1⃣️整体性:即便到最后结局也没有打破电影整体的朦胧气质。
2⃣️主动探讨心理问题,以及用画面描述心理问题的场景。
3⃣️先锋艺术需要有人尝试。
4⃣️窦靖童的音乐感真的太好了。
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一群比较有钱的精神病的呓语
前几天看了童童姐主演的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Bipolar)🎬🎬🎬对于导演李梦桥长片处女作的画面表现惊喜之余,这部实验性影片优点缺点都还蛮明显。
优点当然是画面很美,摄影不错,毕竟一部公路片必不可少的一定就是沿途景色,尤其是这样一部在路上获取治愈的影片,@Leah童Dou 窦靖童镜头表现力进步蛮大的,那股灵动可爱劲儿给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她为影片创作的几支音乐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作能力。
缺点在于故事情节不够清晰,对女孩的治愈甚至“自我救赎”表现不够强烈。
尤其在于她的“囚笼”究竟是什么,看得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而影片英文名Bipolar译为躁郁的、双极的,或双向情感障碍。
这才是影片最想表现的吧?
当然作为李梦桥@CremationGuarder 的长片处女作,依旧可圈可点,期待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昨晚离开北京出差前,我抽空去看了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半醒的朦胧中,我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在哪,而后又回到梦里,再醒来,再一次次坠回梦里。
我拼命的想抓住现实的证据,直到终于醒来,我才发现自己已躺在上海的酒店房间里。
透过窗帘缝隙看出去,天色尚未有亮起来的预兆。
我努力回想自己是怎么来的这里,却发现从昨天那部电影结束到此刻,这之间好像一片空白。
十五岁那年夏天,所有北京中学生都因非典停课在家。
某个阳光刺眼的下午,我把自己遮在昏暗的卧室里。
翻出DVD,看了一部叫《8部半》的电影,记得电影快结束时,客厅里的家人在喊我吃晚饭。
我拉开窗帘,外面大街已是夜幕前的满眼青蓝,窗户上反射着依旧滚动的片尾。
我心里忽然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感受:电影这东西可真美啊!
那天,我爱上了电影。
后来大学我学了法律。
那四年,我在宿舍里看了一千多部电影。
也因为电影,我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毕业之后,我进了一家律所工作,电影仍我唯一的热爱,是我生活的“抓手”。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看电影了,不是因为忙,而是有一种“无力感”开始悄悄的在我心里流动,我突然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爱电影,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那之后,我也并没有找到那个属于我的答案,并逐渐地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勇气。
我开始任由那“无力感”肆意川流,从那时起,生活中的“抓手”脱落了,我发现自己不再爱电影了,昨天,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片尾曲那句“OK”响起时,恍若隔世,十五岁那个傍晚的感受在我心里分毫不差的重现了,那股“无力感”仿佛忽然找到了安放之所。
场灯打开,影厅里只剩下了一个工作人员和满眼热泪的我,我不舍得起身离开,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这部电影,等着它让我重新爱上电影,抹去心里那些关于电影的徘徊。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坚定了一个认知:好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无论什么故事,根本上都应是探寻人的心灵的。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要么用电影把生活歪曲成浅薄的浪漫;要么强词夺理地标榜廉价的道德观;要么用残酷的人生境遇来故作思想深刻。
它们过度地放大外部环境和人的关系,却漠视那些真正应该探讨问题,那些关于人们内在的问题。
但这部电影没有依附在那些格式里,作者只想对人的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探讨——尚未觉醒的生命,只是一场在庞杂无尽念头里的旅行,没有终点。
影片用公路片作为外壳,内里其实是一场关于“心”的旅行,一场充满主人公意识投射的旅行。
电影中大量的回忆、梦境、幻觉,与所谓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然而它们并非是各自分明的,作者通过各种手段让你难以界定出这些“真”与“幻”的界限,让全片一直贯穿在非虚非实的状态里。
每当我刚确信自己看到某个段落是现实或梦时,影像或声音便会在不经意间扭转,把我引向另一个方向,令我怀疑自己刚刚的判断。
女孩这一路经过的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确信她真的来过。
电影中这些空间或气氛的转换都是毫无铺垫的。
从酒店餐厅忽然进入那段龙虾自传;女孩从旅馆房间忽然进入电视广告中的假发店;从云南旧工厂歌声中忽然被白马骑士领走……整个观影过程中,观影经验和认知习惯也不断在被打破,不安全感不断被挑动,让我无法长时间的停留于某种固化认知里。
但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不引领观众去明确的判别,而是引导观众自己去感知这些“真”和“假”的相对性、主观性。
作者希望我们以一颗开放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看似的真实和看似的不真实。
这让我想起了阿彼察邦的那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样的电影是需要创作者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的,尤其是这样一部中国电影,对于这个国家的大多观众也许是难以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们一边受到西方证据学电影的洗脑,让一切追根溯源。
另一边又埋头在已被扭曲“现实主义”里。
这让我们面对电影时失去了包容性,感受也变得僵硬。
关于电影中那个女孩,她没有完整的社会属性,甚至没有名字,如果按照常规标准评判,这个人物的个性也是不够强烈的。
但在这里,却是作者恰如其分的处理,因为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表现“心”的特质。
过于突出人物个性,反而会让观众误认为是女孩私人化的故事。
电影中,这个女孩与她遇到的人,景色、声音,交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把我深深拖入了某种梦一般的感受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明白,所谓故事、所谓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也并不能作为电影艺术的标准。
电影的魅力应该是将所有元素融合出的某种意境,用意境去感染观众,才让电影发挥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
虽是这样一部表达心灵困境的电影,作者并没使用严肃而沉重的形式。
影像,音乐,节奏都是明快、时尚的,时尚得甚至不像一部中国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要多电影总是一聊沉重的话题就感觉失去了对美的选择权,仿佛不把自己埋进土里就没资格呐喊。
而在这部影片中,似梦似真的黑白影调;恍然迸发的炫目彩色;不拘于风格的声音和音乐;断碎迷乱的剪接……都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免于负重前行。
深刻的主题并不非要苦大仇深的形式,深刻的东西反而可以优雅而轻盈地说出来。
从剧作层面再去看,作者也用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轻浮”的情境作为基础。
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女孩,租了辆奔驰自驾放生龙虾,如果按照常规概念,这么一个故事仿佛与痛苦、心灵困境一点边都沾不着。
但这也正是作者希望让观众接收到的一层含义:痛苦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境遇,任何人的痛苦都是内心感受,都应是被尊重的。
有趣的是,作者还有预见性地在片中安插了一句台词:“这些富二代,就是太闲。
”以此来解构一些观众将对这个作品产生的误解。
整个旅行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痛苦浮现的同时,总会被某种幽默感所消解。
例如,女孩下定决心抛下龙虾离开,却被一个尼姑叫住,硬把龙虾塞回给了她;女孩一番挣扎后扔掉扼腕的刀片,却被一个满口诗词小男孩教育了;龙虾的死令女孩感伤之时,却被一个电影剧组轰走。
作者有意避开渲染情绪来刺激观众的眼泪,相反,电影总在我即将被感动时,忽然拐向某种幽默,那种感动也随之生出了讽刺的意味。
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我才明白,这些设计并非只是叙事技巧,而是出自创作者要表达的另一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痛苦,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最大的。
因此重要的是去认清痛苦的本质,以某种幽默感去面对这些由“心”制造出的痛苦。
很多深刻的电影,只是一味把观众封锁在某种“悲感”里,让观众去接受和默许那些生命中的“无力”,却并没有任何能真正启发我们心灵的东西。
最终,创作者和观众无非是一同陷在这种“悲感美学”里。
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让我认识到:电影艺术就像一个造梦机,当我们把造梦机作为载体,去真正启发人们的心灵,制造一个让人们从自我禁锢和虚无中觉醒的梦,电影才真正有了它最大的价值。
这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让我重新爱上了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好像在我心里划开了一道裂缝,让我顺着这道裂缝,去寻找那关于“心”的答案。
写到现在,我仿佛才慢慢有种“落回地面”的感觉,回到与这个“现实世界”熟悉的关系里,窗外的青蓝此时已渐渐溢到了床脚,我走下床拉紧了窗帘,准备再睡会。
愿我再次朦胧醒来时,不再慌张判别:自己在哪,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
看电影前瞄了一眼豆瓣的评分,怪惨烈的。
带着好奇,夹杂着不高的期望值,断断续续看下去了。
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修心教学合辑”,融合了古今中外大德的修心窍诀开示。
比如说片中突然来了段英文部分,“If you lose your mind, come back.And when you’re back you’re here.And when you’re hereYou’re out there.” (出自 the Sun Camp)军训、摇摆地充气人、苏格兰笛声……片尾骑着白马的teacher也是cosplay或者说致敬创巴仁波切吗?
“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teacher will show up.”祈愿我们都能在旅行中做好准备,遇见真正的老师。
从电影内容上看,真的蛮任性的。
容易曲高和寡,不够接地气。
特别演出夏仲DJKR曾这样说过:“Touch ground”,Touch and Go! 然而,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一直紧紧的绕着“Touch the mind”团团转,但是没有“Go!”...失去了电影该有的、悄然流淌并滋润他人心田的力量。
也许是我的偏差投射,整部电影演技最自然的就属夏仲,因为DJKR没有自我。
很多演出让我笃定正在看戏,加上各种“您好”、“不好意思”、“麻烦您”冗赘的台词和不够自然的收音,有些场景倍感尴尬,着实不自在。
无论如何,感谢这么卖力的开示。
愿见者得益。
也愿今后此类创作更易渗入人心,平凡的心。
下火車後拾起走之前的片子,覺得拍成短片可能更合適。cici還挺出乎我意料的。龍蝦是我,竇靖童是我,那個男人是我,萬物都是我。
一个女孩想将龙虾拯救并放回海里,但它是一部公路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一次旅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斯塔福德的诗“穿过黑暗旅行,我发现了一头鹿 死在威尔森河岸的公路边。通常,最好是把它滚下峡谷:公路狭窄,急转弯会造成更多的死亡。”而这首诗名字「穿过黑暗旅行」也暗自与本片某种连结。路途上人的生活和思考的安静而规律犹如宗教每日的仪式,会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及行走中的诗意。穿行在路上的窦靖童几乎没有太多的话语,荒野里倾听周围的声音。导演说只是需要一个偶然的真相。当女孩的期愿伴随着她的心事踏上旅程,通透的黑白色穿梭在记忆深处,像一双手在抚摸并调侃着过往,若隐若现的彩色犹如那只“神虾”在游离于不同空间,也尽显讽刺意味。
后补!童童这部处女作电影演得真不错,不过真要说哪里不好!结局非要突显一个老师的出现有点多余,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是你的老师!(讲完)
2021.11.22
送虾回家,一路上遇见了许多被困在原地的人。西藏那么大,像宇宙一样,人被一种暗能量禁锢在一个叫做“家”的地方。人们很难理解这种禁锢会让人多绝望,这种绝望,类似“阳光普照”里跳楼的哥哥。
我想许个愿:当我失去我的心,回来。当我回来,我在此刻。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
抓虾少女窦靖童的藏漂流水账。男友是虾,旅行是梦,电影给我偏头痛。窦靖童灵气不如她妈,但媒婆痣很有特色...
电影不好看,老公也不行。
一星半。一场旅行途径各地,让影片风格杂乱,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黑白影像➕画幅的变化,透露出导演的野心,但在执行层面,各处都是灾难,剧本和剪辑尤为差,没想到剪辑指导还是田壮壮……
大象没有眼泪,可是却想要流泪。
杂糅却自洽,视听节奏明快。
七分 以为会尴尬 还好是演她自己 轮回 转回来了 虾 自己走了 我回来 我在此刻 治愈
#IFFR2021#要是MV再拍长点可能能忍住不打一星…中国的年轻导演们,你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让手下的角色说人话啊?就算做不到,可不可以不抄坂元裕二台词啊?很难吗?隐喻和摄影手法应该为搭建骨架服务,而不是指挥角色像无头苍蝇一样行动。就算是片子里最核心的inner struggle也是以一种极不真诚、流于表面的方式处理,拍这么一部架空藏地题材跟《摆渡人》有什么区别??ps映后谈看得也很火大,感觉导演真的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仿佛回到论文答辩现场,这么拍片真的不行,我很讨厌。
这片不赖,有种90年代的感觉,但内容是反90年代的,一种在不允许真表达的环境下出产的一部真的没表达的视觉怪胎,特别有代表性,很难逃脱。
实验性电影。没入戏,没耐心看。走神了 终于看完了 呼!轻松了。剪辑感觉田壮壮导演会玩得很开心。我觉得看这电影,应该不要声音,直接看画面,叙事太散。
自始至终,男主、女主、龙虾,都是同一个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全片乍看之下剧情琐碎,但是又让人觉得很正确。每一个短促的剧情,都像是一辈子、一年、一天、一分、一刹那间产生的念头。片尾说“当我在此刻,我无处不在。”我想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当我真正安住在刹那间,“我”可以是任何物。可以是一束光、一块石头、一位僧侣。是成熟的果实,就掉落。是天空、是大地、是水融入水,进入一切。(ps 书上对“刹那”有一段美到极致的描述:把六十层花瓣叠在一起,找一个力士在箭头上绑一根针,用力将箭射向花瓣。那么,那根针穿越每一层花瓣的时间,就是一刹那。)
和预期差距太大了…导演还是没有ready从短片转到feature,过于猎奇 追求视觉效果,拍成了超长版mv… 映后Q&A里导演的回答简直不像是她本人拍的…没有想清楚要拍什么 说不清龙虾的寓意(说只是个random choice???) 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西藏选址(说西藏很不熟悉 很mysterious???) 窦靖童演技真的也是炸裂的尴尬…只有唱歌的时候最自然。anyways,看到生气,这么好的资源 很浪费。
乱到不行…王志文老师的出现犹如定海神针。不知大老王会不会看。
我相信这种心灵疗愈,但是导演和演员都像是玩票的,感受是真的,片子是假的。
窦靖童还是在接触音乐的时候最有灵气。希望你不要在长篇或并不让你完全自在的地方磨折灵气,你可以自信地做音乐。 #2021SIFF6.12首映。长篇,令人疲倦,结尾非常奇怪。有点傻。也没有足够的文艺片的自尊。见到了童童本人,很跳脱,但我更希望你拿这些出来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