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唇美女,黄金眼泪81岁的伍迪·艾伦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第46部长片作品《咖啡公社》,耗资近3000万美元,是其导演生涯之最。
一直被称作伍迪·艾伦接班人的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男主角鲍比,一个前往好莱坞改变人生的犹太年轻人,却因为爱情的失败独自逃回纽约。
初入好莱坞的乡村青年鲍比昨天,朱莉和皮特离婚的消息突然传出,路人都吓了一跳,爱情是好莱坞最昂贵的易耗品。
在《咖啡公社》中,鲍比结识了一对夫妻,史蒂夫和拉德,他们成为朋友并彼此帮助。
新年之夜,鲍比说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夫妻,有什么秘诀?
此时鲍比自己的婚姻已变得不幸福伍迪·艾伦从不贩卖廉价鸡汤,他镜头里的人物回答:我们拥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喜欢一样的电影,我们都喜欢小孩,别人的小孩。
能够幸福的爱情或者婚姻,大概就是这样:你自己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又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很难,爱自己很容易,最完美的情人可能就是“另一个自己”。
鲍比爱谁呢?
他闯进纸醉金迷的好莱坞,为了排解孤独打电话招妓,结果裤子都脱了,却拿钱把人赶走了。
一贯的伍迪式讽刺和幽默,当然也有“幸福规则”的制约。
走错房门又迟到的女孩子,简直就是“女版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浮夸、事业无门转做妓女,还是初次接客。
鲍比:犹太人、初入好莱坞、穿着腐朽、事业无门、苦恼之余打算招妓,还是初次操作。
一般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女性角色,由于尚未沦落风尘,百分百会被男主营救,甚至有希望晋升女主,展开一场缠绵爱情。
但不幸的是,镜子对面站的也是一个loser。
年轻的鲍比还有一点斗志,绝不会与“低配版的自己”相认。
当他把女孩送出门,镜头里出现了一条走廊,他穿过这条通往成功的小路,在叔叔的安排下,遇到了女秘书瓦妮,并且一见钟情。
瓦妮并不贪慕财富,却有自己的抱负,这也是鲍比的心境。
他离开父母的珠宝维修店来到好莱坞,是为了掌握自己的生活。
两个年轻人在他乡,成为彼此“并肩作战的自己”,虽然一个出于爱情,一个出于友情,却无比契合。
热恋中的瓦妮和鲍比在海边结合,岩石将他们框在一个世界但当面临抉择时,瓦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菲尔。
因为这个中年男人依旧保持活力和斗志,而鲍比却请求瓦妮跟他回纽约,住在诗人和画家的村子里。
这个请求一半是因为鲍比自己厌恶了好莱坞名利场,另一半是因为他觉得瓦妮也是如此。
但鲍比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他对于瓦妮来说正是“低配版的自己”,瓦妮成了那个脱了裤子却赶人走的窘迫嫖客。
于是,鲍比失恋了,独自回到纽约。
在“热带雨林”,鲍比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维罗妮卡。
他们非常相似,都遭到了背叛,而抛弃他们的正是自己的所爱,和自己信赖的人。
维罗妮卡热情、快乐,在和鲍比听爵士乐时,她谈到和音乐家男友一起吸大麻,完全是天真的女孩。
而维罗妮卡又和瓦妮的名字发音相似。
她是现在的我(被抛弃),她是原来的我(天真、快乐),她是另一个我(维罗妮卡=瓦妮),她是“可怜的自己”。
第一次见面,满脑袋发胶的鲍比就把维罗妮卡拐上了床。
她像我,但她更是她自己一年半后,鲍比和瓦妮在“热带雨林”重逢,瓦妮像报菜名一样谈论着好莱坞的明星和廉价趣事。
但巧的是,鲍比也变成了不得不逢场作戏,谈笑风生的老油条。
鲍比指责瓦妮:“如果你谈论那些廉价生活时没有感到难过,那就很可笑了。
”瓦妮当然感到难过,她所嫁的男人,她所处的阶层迫使她成为一个只谈论明星、金钱、房子、游艇的贵妇人。
她尚未拥有这些生活时,以为选择的是“高配版的自己”,但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才知道那是她“最讨厌的自己”。
面对鲍比的瓦妮几乎落泪,这也是克里斯汀全片表现最精彩的段落鲍比指责瓦妮时,同样感到难过,他抹好发膏、打好领带、擦好皮鞋,进入夜总会,招待那些政界名流、影界巨星、商界精英,永远带着笑容,永远恰到好处。
最初他连父母的争吵都不能忍受,现在却能夜夜在俱乐部耳闻目睹那些无穷无尽的秘密和谈笑。
鲍比也同样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再一次,他们的相同的心境和处境使彼此成为“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一个灵魂被分成两半,注入不同的身体。
而鲍比的妻子维罗妮卡已经不再热衷于社交和酒会,她由天真快乐的女孩变成了温婉而敏感的母亲。
菲尔叔叔则依旧在觥筹交错中追名逐利,没有丝毫厌恶感。
电影结尾,新年钟声响起,鲍比和瓦妮相隔整个美国大陆,他们的面庞隐隐地重叠在一起,正如未能灵魂相认的一体。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
瓦 尼 Vonnie
——源自《咖啡公社》的她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个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一个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当与过去重逢,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故事背景发生在1930年代的好莱坞,酒色生香,晚宴派对,聚集着电影圈精英的上流社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 《围城》她是他的朱砂痣她迷人漂亮,清丽脱俗,身在好莱坞这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不对上流社会生活亦步亦趋,有自己的人生见解。
她拥有英国文学和戏剧学位,从美国中部带着雄心和幻想来到好莱坞。
当巴比问她是否也想过当电影明星,她表示她在学校时喜欢表演,曾经她也和所有来到这里的女孩一样怀抱相同的憧憬与野心,幻想来到好莱坞住在金碧辉煌有游泳池的豪宅,穿梭在各色名流中交际应酬,去参加各种首映礼,过着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生活。
在此生活了几年,目睹了这个圈子的光鲜与不堪,围城外的人看到的富丽堂皇的背后是矫揉造作,丑态百出,各种名流交际的派对充满了圈子里的丑闻八卦、结实人脉的虚伪、恶意中伤的丑陋。
随着心智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野心的她认清现实,庆幸自己仅仅是个凡人 。
她认为但凡有半点头脑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光环生活很愚蠢。
人本就是复杂的,厌恶得不彻底,或许那是想要的,只是因为得不到而厌恶。
也会明明厌恶,却会因着现实利益而苟同选择。
成为名利双收的电影明星,过着不同凡响的人生,她认为这种生活确实暂时会很有趣让人艳羡 ,但她坚信人生不应仅限于此沉迷其中,生活应该更开心幸福,更有意义些。
当巴比问她“如果可以选择住在这里,你会选择哪个房子?
”她说她并不会选择住在这里,她在内心为住在比利弗山庄豪宅的人感到难过,认为他们需要住在大房子才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她向往简单平凡的生活,现在的她并不羡慕那种虚幻的光环。
她喜欢海边,她希冀自己的公寓可以离海边很近,可以整天望着海。
在巴比眼中,她与众不同,美丽脱俗,可爱迷人,这座到处充满诱惑的城市盛行的崇拜名声和票房纪录的价值观并未侵蚀她。
选择即取舍—— 巴比,生活的真实感
巴比,给予她生活的真实感,不用忍受与菲尔偷情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没有良心上的愧疚,她可以完全做自己。
他青春浪漫,对她倾慕,他是她太轻易拥有的爱。
巴比辞去家族珠宝店沉闷的工作,第一次离家, 想去好莱坞闯荡一番事业。
希冀人生做点更有趣的事,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当在好莱坞几个周一事无成,得到舅舅给的打杂的工作机会时,他表示什么都愿意去做。
而在得到后,对工作的琐碎无趣倍感乏力。
在舅舅菲尔的公司,他认识了瓦尼,在带他熟悉环境的相处里瓦尼令他着迷。
巴比身上有她喜欢的诗人的气质,可爱,笨拙,青春浪漫。
他随时有时间陪伴在侧,去看他们都喜欢的电影,他们有着太多共同的喜好和话题,她会因为他的幽默而眼语笑靥。
她喜欢去小酒馆而不是高级餐厅的惬意自在在巴比那里不用掩饰或是做出迎合、改变。
被分手的她跑去向巴比吐露真相寻求慰藉,巴比心疼她的同时又为自己庆幸,每晚陪她去看电影,周末陪她去海滩,逛好莱坞所有的大戏院,帮助她从这份私情带来的心碎中走出来。
随着时间,瓦尼无法抵挡巴比的魅力和关爱 ,他们从普通的友谊成为恋人。
巴比向她求婚,规划着未来,提议搬去纽约生活,憧憬着拥有彼此的新生活。
当她从巴比口中知道菲尔决定离开他的妻子时,她在面临的选择里动摇、困惑、混乱。
——菲尔,生活里的满怀期待
菲尔是瓦尼生活里的满怀期待,他自信有活力,人缘广充满魅力,呼风唤雨的业界大咖,从第一面就迷上她,为她的美貌倾倒。
他能给她希冀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在工作中,瓦尼是菲尔的秘书,在饭店房间或幽暗的酒吧他们是偷偷幽会的情人。
在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中她也期望结束破坏他人家庭的负罪感。
当菲尔表示要和妻子摊牌和她在一起时,在他的爱语呢喃里她感到兴奋激动。
她爱菲尔,这份私情里她会精心准备很有意义的周年纪念礼物,用鲁道夫瓦伦蒂诺亲笔写的签名信来纪念一周年纸情。
菲尔徘徊在要离开妻子和瓦尼在一起的痛苦挣扎里,决定不再与瓦尼见面的菲尔又觉得没有她活不下去。
当菲尔向她承诺会照顾她一生,陷入与巴比恋爱的她动摇了。
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边是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不确定,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上流社会生活。
最后,她选择嫁给了菲尔。
生活在他处失意的巴比回到纽约,将哥哥的夜店经营成一家高档、国际化的高级场所,事业有成。
他在富人和名人间穿梭自如,习惯了上流社会的一切,经历各种乏味的风流韵事后他遇到了他的白玫瑰,娶妻生子,幸福美满。
当他们再次重逢,巴比享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瓦尼成为菲尔的妻子,跻身上流社会。
他出神失望地望着滔滔不绝的她,她变成曾经她口中鄙夷,无法忍受的人,八卦着圈子里的名人糗事,发表着上流生活肤浅的论调,过着曾经厌恶的愚蠢生活,曾经希望过着简单生活的言论此刻变得可笑可悲。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
岁月不饶人,他们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与过去的相逢勾起心底隐藏的那份求不得,他们约好像过去一样一起散个步,在他们偏爱的小饭馆里谈论着过去与新生活。
他带着她逛曼哈顿的大街小巷,她兑现了她的诺言为他做一顿饭,他们一起玩街头骰子赌博。
在爵士乐俱乐部里重温旧情。
他们坐在马车里依偎在一起,在中央公园喝酒一夜未眠,在晨光从大楼反射的黎明中拥吻。
她吻了她的过去,他吻了他的不曾忘记。
巴比到加州出差,和瓦尼一起回到曾经的小酒馆回忆往昔,而这样的藕断丝连总会让他们开始幻想人生某种可能。
就像曾经她面临的选择,一边是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的菲尔,另一边是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的巴比。
生活总要做出选择,而选择就要取舍。
如今他们面对的一边是他们所拥有的——她拥有对她极好的丈夫, 他拥有幸福家庭,而另一边是放弃这一切的人生如果。
有些情感永远不会消退,是好是坏?
拥有了上流社会的五光十色,还是会对诗意生活记挂,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难以满足在需要上增长的想要,不论他是巴比还是菲尔。
所有可行的选择都比任何单个选择要好,我们总是用所有选择的重量及所有选择对应的所能满足我们想要的“好处”的广度和其中一个单独项来比。
所以,无论哪种选择,都会令人有遗憾有缺失,会让人生出“生活在他处”的惆怅。
《围城》里有这样的句子“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没得到的时候想拥有,得到了愈想愈乏味,真实现了,或许不过尔尔。
在新年倒数的派对上,巴比和妻子相拥互说“我爱你” 。
在人声鼎沸的人群中,他心不在焉,喧闹里孑然一身,仿佛置身于现时之外。
他目光停留的地方,是一记缺憾,遥不可及。
在觥筹交错的新年宴会上,瓦尼和丈夫菲尔互道新年快乐。
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一身桎梏,却只能将这动摇消失于一声叹息,一抹苦笑。
热闹人群里的孤寂,微醺里的清醒,她出神地望向人生如果。
痛苦源于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却心不在焉,麻醉在生活里并未麻木,那份质疑的清醒若隐若现,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作者:兆木寿三(本人)《人生总在他处》:人生总在他处
伍迪艾伦不事张扬地拍了这么一部舒服的片子。
没有午夜巴黎的无尽游逛,无形的游逛胜似有形。
镜头推拉摇摆得极舒服又化入无痕,好像老司机开着车带你上路。
电影整篇好似絮絮叨叨的对话录,写的是什么呢?
可以反着说黄龙祖心禅师的那句:不知我者谓我拖泥带水,知我者赢得一场怪诞。
那么写的是什么呢?
有一段重要的戏是作者刻意省略掉的,上头的人提示了哥哥要遭难的消息,事态紧急,下一场却转入男女主角的一段柔情。
然而隐藏起来的这段戏(男主告诉哥哥要离开)至关重要,恢复过来大概是这样的:-哥,你得出去躲个风头,上头在调查,最近就要找你麻烦。
-我干吗要出去躲个风头?
-你可以稍微躲一下,去哈瓦那什么的。
-我干吗去哈瓦那?
-哈瓦那的雪茄不错,别老整天叼个纸烟啦。
-老子就是喜欢叼纸烟,老子哪里也不去。
-他们很快就要展开调查了。
可靠的消息,特别可靠,你考虑一下,去哈瓦那,就这样定了,船已经安排好了,今晚就去。
-我考虑个甚?
我只能考虑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老子的信仰。
看样子要坐电椅啦,可是犹太教里没有来生,我是不是应该改信基督教。
-你去哈瓦那,躲一下就好了。
-老子不去哈瓦那。
I'm not going anywhere.老子离不开这儿。
同样,男主在天堂一般的加州海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去纽约吧,住在小公寓里,我们肯定是对模范夫妻。
男主只可能在纽约混。
在好莱坞也可以混得开,然而就像初到好莱坞召的那个兼职妓女,一个事业不顺的小演员,你们谈好了价钱,她也光鲜亮丽,你裤子都脱了——可你还是走吧。
而在纽约,你就是咖啡公社的那个如鱼得水的犹太管家,即使上头风声收紧,哥哥被抓,世道要变,场子已经围不住了,周围在陷落,可你就是离不开这里。
有人说这是红玫瑰白玫瑰。
我觉得更像卡萨布兰卡。
每个人沦陷在离不开的咖啡公社。
宿命如此,苦涩又柔情。
絮絮叨叨的伍迪艾伦又带来了新的作品。
数码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但伍迪艾伦到这一部作品才舍弃胶片改用数字摄像机拍摄。
讲真,为什么不坚持一直用胶片呢.....吴迪的电影越来越像读一篇不被时代所波及的小说,小说的男女主角永远超离于尘世,大胆的讨论着性,爱情,人生,犹太身份,哲学等等话题。
而小说里面的故事总会天意弄人,让角色们在伍迪艾伦构造的世界中纠结着挣扎着叹息着无奈着。
这如伍迪艾伦一生所困惑着他的很多哲学问题。
面对死亡,面对爱情,面对生活,面对宗教,面对他这位老人家恐怕到死都不能解开的谜团。
而我们看吴迪的电影,仿佛很久以前就买好了终生vip卡。
每两三年定期更新,不管评论如何,爱吴迪电影风格的人,都会如期观看他的电影。
或许有有些电影让人眼前一亮拍手称赞,比如《午夜巴黎》,比如《蓝色茉莉》。
或许有些电影也会让你小失望,比如《魔力月光》,比如现在这部《咖啡公社》。
虽然没有让人看了为之精彩的点,放在电影浩瀚的大洋里,这部《咖啡公社》根本排不上号,但就像我之前所说的,无论电影档次如何,伍迪艾伦的金字招牌,对于他的铁粉都会照单全收。
因为电影里面絮絮叨叨的角色们讨论出来的道理,总会有引起你思考的段落。
很多人说这部《咖啡公社》有点炒冷饭的意思,或许伍迪艾伦所要讨论的问题,早在《安妮霍尔》,《翰娜姐妹》,《罪与罚》,《爱情结构狂》等等老片子中已经展开讨论过了。
从而这部甚至这些年的电影,大家都感觉到了伍迪艾伦的力不从心。
但总的来说,《咖啡公社》还是比一般性的商业电影好上太多倍。
只是习惯了伍迪艾伦电影的人,多少看了这部电影有些许视觉疲劳。
毕竟来来去去就都是这些伍迪艾伦式的哲学问题。
但试问,独特的风格,不就是造就一个伟大让人铭记艺术家的基础吗?!
故事呢,是个很简单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套路,但老爷子这两年的电影故事性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了,通常都是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另类聚焦。
虽然这次的人物不算小,一个是好莱坞业界巨头,一个是曼哈顿夜店之王,但他们的七情六欲和小人物也没什么差别。
伍迪艾伦笔下的角色都有符号化特征,你会从人物身上看到境遇的改变,但本质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一点在配角身上更明显,这种刻板非但不生硬,反倒造成了一种别致的幽默,通过愤世嫉俗的老爸和黑帮老大的大哥之口讽刺宗教,从中庸的姐夫身上影射迂腐的教条主义,纸醉金迷的权贵自然是老爷子必不可少的对上流社会的戏谑。
主角配置方面,完全可以理解老爷子为何钟爱Jesse,他简直是老爷子的年轻翻版啊,在短时间内直白快速地念完絮叨啰嗦的台词而不让人觉得头疼是他的看家绝活了吧。
可以,这很艾伦。
至于KS身上的违和感就很奇妙了,一般印象里她完全是优雅和梦幻的反义词,脑袋上的蝴蝶结简直分分钟想从她头上跳下来自尽,但这种话违和感给这段本来挺俗套的三角关系带来一点趣味性,算是有得有失吧。
因为时代背景设置在1930年代,影片的画面和镜头切换也还原了30年代绚丽稳健的风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音乐,每次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搜OST,毕竟爵士乐才是人类的精神鸦片啊。
整体而言各方面成色都不错,不失水准也不算太惊喜,只能说是老爷子对新风格又一次试水吧。
“我害怕黑暗,也怀疑光明。
”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导演伍迪·艾伦,其创作风格独具一格,范畴横跨戏剧、电影和脱线性戏剧。
作为一位高产同时作品数量繁多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美国电影导演、戏剧与电影创作家、电影演员和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伍迪艾伦也为观众带来了四十余部美妙愉悦的作品,其中也不乏精彩绝伦之作。
尽管有着跨界颇多的艺术成就,但伍迪艾伦在作品中所聚焦的问题却相当统一:即当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不稳定性,以及时时在银幕中浮现的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
等等,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
你们所爱的伍迪·艾伦,其实更是一位“爵佬”?
2016年第六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81岁的伍迪·艾伦将他导演生涯的第四十六部电影《咖啡公社》带到世人面前。
他也借这句台词,再一次表达了他的一生所爱。
文字:王晨宇排版:范可可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一、“有谁不爱爵士乐?
"——《咖啡公社》(2016)
在伍迪·艾伦的创作生涯中,“爵士乐”无疑是他的一大创作风格,这个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的音乐极少缺席他的电影,他对这种音乐近乎痴迷,除了日常的拍电影、写剧本外,他还是个专业的爵士乐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支名叫“新奥尔良葬礼和拉格泰姆爵士交响乐团”的乐队创立并登陆纽约,时年四十岁的他吹起了单簧管,在电影内外都玩着他最钟意的星奥尔良爵士乐。
并一直在“Michael's Pub固定演出,直到酒吧关门歇业。
而后,乐队又在曼哈顿76街的Cafe Carlyle固定演出。
这支名字颇具伍迪艾伦风格的爵士乐队也就“玩爵士”这件事玩了二十年,直至今天。
“这是在纽约最超现实的体验。
”有人这样评价伍迪·艾伦对爵士演出的长情。
1984年,纽约时报的记者刊载了一篇文章。
记者写道:“这大概是纽约最长久的爵士乐队。
”是的,报道无关这位导演的电影与创作生涯,而是关于他的爵士乐。
伍迪艾伦对于爵士乐队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甚至在1978年《安妮·霍尔》奥斯卡折桂时,他都没去领奖,而是雷打不动的去做爵士乐的演出。
九十年代,伍迪·艾伦露面的次数不多。
1996年,《人人都说我爱你》上映,这是一部用音乐剧手法创作的电影,以半歌舞片的形式描绘了爱情中的神秘与变幻莫测。
这部电影不仅体现了伍迪·艾伦作为导演的深厚功力与创作才华,也让世人再次看到他对电影中音乐掌控部分的稳健与天才。
同年,他又拉着老伙计艾迪·戴维斯等人创立了一个更加传统的爵士乐队,极少露面的同时,却又带着乐队跑各种爵士音乐节,录制专辑,举办巡演。
后来这位电影导演的爵士乐团欧洲巡演经历被纪录片导演芭芭拉·卡颇拍成电影,取名《狂人蓝调》(Wild Man Blue)。
有人这样评价伍迪·艾伦对爵士演出的长情:“这是在纽约最超现实的体验。
”大部分人的惯性是从电影来分析配乐的选择,但在这位导演的作品里,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伍迪·艾伦是那种为了让电影匹配自己挑选的爵士乐,可以反复剪辑甚至不惜重新拍摄某段剧情的导演。
几十年如一日支持他的影迷也把爵士乐当成他电影中的一个锚点,在电影之外也汲取着这位导演对音乐的独特品味,并乐此不疲。
二、“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曼哈顿》(1979)“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时刻,都反映在黑白色的色调里和乔治·格什温的爵士旋律中”在伍迪艾伦的配乐中,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窥见其对与爵士乐的偏好和口味。
1979年上映的《曼哈顿》,他就已经选择了爵士交响乐风格(Orchestral Jazz),来自乔治·格什(George·Gershwin)的《蓝狂》(Rhapsody in blue)作为电影配乐,故事里伍迪艾伦式风趣幽默与尖酸刻薄的背后,是格什温将德彪西与拉赫马尼诺夫风格与美国爵士乐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配乐。
伍迪在剧本与镜头中呈现的主人翁们,是知识分子、教师群体、精英们与哲学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们。
他会如何用他的镜头来描摹他从小长大的城市呢,是冷漠、嘈杂、还是浮躁?
最终他选择了浪漫,爵士乐里那种私密的、委婉的、即兴的浪漫。
这些在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建筑广角图之下的人群们,都被他的镜头框入画中,再配上爵士交响乐风格的配乐,这很伍迪艾伦,同样,也很爵士。
三、 “这起死亡并不单纯”——《曼哈顿谋杀疑案》(1993)同样是纽约的街头,也同样是知识分子、教师群体、精英们与哲学家,也是中产阶级的代表们,1993年的犯罪喜剧电影《曼哈顿谋杀疑案》却带给我们一种延续的感觉,熟悉的伍迪艾伦镜头里的纽约地标性城市建筑。
他在这部自述“票房平平但自己很中意的片子”里选取了酷爵士风格(Cool Jazz),来自戴夫·布鲁贝克(Dave·Brubeck)的《Take Five》。
布鲁贝克的爵士乐风格和这一创作时期的伍迪艾伦颇有契合之处:风格从精致到夸张。
纵观伍迪·艾伦几十年的电影创作生涯和爵士乐生涯中,正如他所说:“现在的音乐和弦日趋繁复,可听性却比不上过去”,从1999年上映的《甜蜜与卑微》中吉普赛爵士(Jazz Manouche)到2011年的《午夜巴黎》里摇摆爵士(Swing Jazz)与波萨诺(BossaNova)、爵士布鲁斯(Jazz—Blues),以及这部电影里长达四分钟的镜头里响起的单簧管爵士乐。
再到2013年上映的《蓝色茉莉》里的软爵士(Smoooth Jazz),我们能看到他所喜爱的那些走过他一生的、经过时间考验的悦耳、纯正、经典的老原声爵士。
四、“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午夜巴黎》(2011)电影之外,争议、丑闻其实从来都不曾在这位导演身上远去,他也被一些人打上“罪不可赦的炼铜者”。
确实,伍迪·艾伦是复杂的,他和他的电影被人打上各种标签。
但至少在爵士乐里,他有着最简单的热爱与浪漫,也有着伍迪·艾伦身上纯粹、简洁、童趣的一面。
他倾听着、热爱着、改编着、运用着、演奏着这些精彩的爵士乐们,即使音乐评论届说“来看他演出的人只是因为伍迪艾伦这个名字。
”,但我相信,无论是否为伍迪·艾伦的影迷,看过这位导演作品的观众们都对爵士乐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即使他产出电影的速度越来越慢,也逐渐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但在电影之外的人们不妨用爵士乐为切口,去看清他的电影,也看清他创作的一生。
相较于电影,伍迪·艾伦的爵士乐演奏其实很纯粹与简单,在纪录片《狂人蓝调》里的他,就如同他最怀念的,一个世纪前的爵士黄金时代那样:人群包围的环境里,闪烁着微黄色的暖光,他端着单簧管,吹奏着那些来自他电影中伟大爵士乐手们的音乐。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那些洋溢着的、浓郁且迷人的律动、摇摆、即兴。
是的,你们所爱的这位导演,也同样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就站在舞台中心。
参考文献:《如何听爵士》《我的纽约,二十位名人眼中的奇迹之城》《毫无意义》
1. 年年追看Woody Allen,6月SIFF的一票难求着实遗憾,近日的家中投影方觉得正正好好。
2. Woody套路中少有的极致简单,青涩男主理所当然纯爱梦碎,时过境迁与女主重逢,彼此发现后来的自己成了曾经鄙夷之人。
LA Veronica是Bobbi的朱砂痣和白月光,Bobbi是(海报上)LA Veronica心中的那滴眼泪。
3. 海报上那句Anyone who is anyone... will be seen at Café Society 略拗口,正是点题句。
4. 也许是忙于短剧,本片中的讽刺和戏剧化元素少多了。
5. Woody Allen的年代剧很少会结合时代背景,更多通过衣着、布景,以及生活方式来表达(如Radio Days),对比同样是30年代,Baz Luhrmann的盖茨比仿佛住在另一个纽约。
除了穿越剧,Woody的大多数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
6. 去年此时有幸在Café Carlyle看过Woody的现场,人生无憾,现场坐满了他电影中常见的中产阶级。
离场时Woody的蹒跚步履仍然记忆犹新,好在他父母平均寿命是99岁。
7. 近日Eric Lax 的对话Woody Allen简体版出版,早前拜读过繁体版,除却翻译糟糕,对话的双方实在不在一个层面上,看似38年的跨度实际上只集中在几个时间点上,谈不上是研读书籍,更多是一本transcript。
情人说,我们还是不要见面了,梦只是梦。
妻子说,我梦见你在好莱坞背叛了我。
丈夫说,梦只是梦。
只是,最后,新年热闹庆祝氛围下,同样空洞的眼神,也许这才是真正真实的东西。
谁还能说,梦只是梦呢。
梦里,是最真实的。
伍迪艾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不讲什么人生道理,只是精准地描述出人生的状态。
这位略像刘晓庆阿姨的甜品店女服务生是我没娶到的朱砂痣。
别看她穿成这个样,其实她是我舅舅的小秘。
那个年代的美国,秘书就是这造型。
甜美得像颗糖果,跟《咖啡公社》整体的暖黄色调很搭。
这是我,一个穿高腰裤的NewYork boy,是不是很显腿长?
这也不奇怪,那个年代我们都这么穿。
我不知道自己是没脖子还是含胸驼背,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好莱坞投靠我舅舅,聪明的我真的是典型的美国人,有社交天赋,虽然上面那妹子还是跟了我舅,但好歹我学到一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咖啡公社。
所以你看,男人什么时候都别把爱情当成人生的主题,导演伍迪艾伦之所以用了反沉浸的旁白和不厌其烦的爵士配乐,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部爱情片,这是部传记片。
好吧,其实贯穿全片的还是感情线,可是这跟一般的爱情片真不一样啊,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是以男性视角叙事,所以说情也变得很理性。
说了朱砂痣还没说白月光,白月光是个甜姐儿,我跟她结婚生子。
朱砂痣则一直带着暮光女的影子,说实话这白羊座的姐们儿就是骨子里有股硬气,不然咋叫她演会打仗的白雪公主呢?
我忘不了朱砂痣是因为她是我初恋(好吧其实不是,反正就是初恋的感觉咯,没结果的那种)(这里可以插一下BGM王心凌《第一次爱的人》)没得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啊。
总之,这俩美女都很好,就像舅舅也觉得他前妻和现妻都很好,而朱砂痣也觉得我和我舅都很好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最爱我哥。
我哥是黑道老大,身材壮硕,声音低沉浑厚,整个一雄性荷尔蒙化身,性感指数力压《嘻哈帝国》里的大哥。
他虽然混黑道,但他对家人很好。
对,就是反差萌。
他是一家的保护神,虽然保护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搞死)。
哥替二姐解决了她蛮横不讲理的熊邻居,最重要的是,朱砂痣跟我舅结婚我丧回家后,是他给了我事业的新起点,他的夜总会成了我的用武之地,我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上流人士,进入了上层社会才娶了名媛老婆。
如果我今天还是个小屌丝,朱砂痣真不一定对我旧情复燃,谁知道呢。
总之,你们就说我哥好不好吧?
只可惜现在是法治社会,他这样的梁山好汉终归是要被和谐。
我只能多放点他的照片表示缅怀。
男主是个刚进社会的小年轻,以热情和真诚待人,毫不犹豫将自己的隐私吐露给身边人。
而他的舅舅这种『成功人士』『业界大咖』社会老油条职场老阴比则将男主的热情与真诚当做击败他的弱点,加以利用。
爱的偶性是男主的舅舅决定离婚又不离又离婚又不离,是“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女下属跟男老板,双重压迫(性统治,权力统治),感觉很难成。
家庭主妇同理(性统治,经济统治)在异性恋女生面前,可爱挂的男生总是输给powerful,male charming,『男人味儿』的男生喜剧作家的特点特征是抽离于笔下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里的主角是以喜剧作家自己为原型,其中的生死悲欢离合也都与自己无关,因而才能一笑了之,让故事成为喜剧。
男主跟第二个维罗妮卡结婚多少有点找替代品的圆球人逻辑了足了经历,到了年龄,找个(在爱的强烈程度上的)泛泛之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哈哈『dream』的这段写的蛮好,男主跟女主分别时说dream is dream,回到家男主老婆说我梦见你出轨,男主回答dream is dream,这个双关很好。
结尾的男女主分别被人说ur eyes r so dreamy,也是在呼应前面的dream每个伍迪艾伦自传式片子里都有一个犹太家庭,家里有一个软弱的communism叔叔,一个偏头痛的姑妈,和一个把收音机当摇滚乐来放的邻居班这个角色气质简直跟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一模一样“Socrates said unexaming life is not worth to live, but examing life is no bargain” 前半句是悲剧作家柏拉图,后半句是喜剧作家伍迪艾伦,一个悲喜对比
老爷子秉承了一如既往的20世纪短篇小说家风格,可惜这次太不走心了。几个演员毫无火花的搭配简直让人瞌睡,难怪看到最后十分钟我睡着了。。。海报很美,道具借的好,可能是唯二的亮点。
女主是我看过跟伍迪艾伦片子气氛最不搭的女主了……
关于人物动机的内心戏大部分都被抹去,我们看到他们做出了什么选择、经历了什么,却好像只看着邻居发生的故事。两人重逢后,终于他们和我们都明白了为什么。喜欢结尾的隔空对视,喜欢男主一家的写法。
伍迪艾伦算是废了,老是拍这种
a looooong shot from Annie Hall
一丢丢都没感觉到错失真爱的遗憾,Blake lively这种女神当老婆,遇到前任还想着出轨并且一点儿纠结都没有真的是说不通啊
不太下功夫叙事,也没有太深的感触。比较平。
就这还他妈的1935好莱坞往事 斯托拉罗是被老头子坑了吧
\大哥/
故事本身不错,但Woody Allen太大意了,出来的成品松散无聊,和casting也有关系,女主和女配都太糟糕了,是想挑战自我才选她们的吗?
双面维罗妮卡,老头近年最佳。
在伍迪艾伦的话痨旁白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纸醉金迷里 这个故事本身的意义其实仿佛从来都不重要 谁爱着谁也不重要 时代就这样匆匆过去 过程美就够了
无敌老头的作品总是质量保证,三大主演的演技是另一层保险,之所以五星是因为在男主家中灯光如昼然后电压不稳到断电,场景不变的情况下巧妙过渡到烛光然后强调两个人的面部,这调度简直绝了,创意堪称伟大
摄影太端着减一分
哪里是爱情,说的都是人生。结尾赛高!
不算彻底的怀旧那个时代,色调依然沿袭之前几部作品像是在旧时光里浸泡过一样的昏黄,与那个落暮般的好莱坞遥相呼应。你知道,有时候只爱一个人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连忠诚也不是。但最爱的只有一个,如此说来人连落寞的方式也是相同的了。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
话剧式,上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浮世绘,配乐画面打光都能带出味道,小情小爱小三小背叛,所有的矛盾都是轻描淡写,其实原本也无所谓,都是社会名流的荒野轶事,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本片一样。
卷西他哥那条线删掉也没有任何影响吧
伍迪艾伦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刀锋》 @中环iFC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