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咖啡时光

珈琲時光,Café Lumière,Coffee Jikou

主演:一青窈,浅野忠信,萩原圣人,余贵美子,小林稔侍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中国台湾语言:日语,英语年份:2003

《咖啡时光》剧照

咖啡时光 剧照 NO.1咖啡时光 剧照 NO.2咖啡时光 剧照 NO.3咖啡时光 剧照 NO.4咖啡时光 剧照 NO.5咖啡时光 剧照 NO.6咖啡时光 剧照 NO.13咖啡时光 剧照 NO.14咖啡时光 剧照 NO.15咖啡时光 剧照 NO.16咖啡时光 剧照 NO.17咖啡时光 剧照 NO.18咖啡时光 剧照 NO.19咖啡时光 剧照 NO.20

《咖啡时光》剧情介绍

咖啡时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阳子(一青窈)表面看来是个温文有礼的传统女性,却有前卫出格的思想,台北教书生涯让她收获了尚在腹中的胎儿,并就是否将他(她)生下与父母产生矛盾——她不认为孩子一定要有爸爸。小书店老板也是阳子朋友的肇(浅野忠信)虽喜欢她,但因没作好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并没在阳子人生最困顿时伸来一双及时的手。 作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该片,没能复制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景象(因为已经消失),却复制了小津电影里安静恬美的意境和隐忍克制的情感。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幽灵狙击手这些天完全猎魔攻略漂浮于太空的教室祝你好运原梦辩魔士塞西尔发丘天官:昆仑墟革命之间新·咕噜咕噜魔法阵狄仁杰之通天赤狐在警局!夺命追捕包拯之双鱼诡事你伤害了我朝云散雨色可可第二季岭城兄弟情灼灼风流总督之屋我是农民鳄梦岛江阴要塞伤不起的青春凯瑟琳·科恩:颜值即正义新扎老师寻找埃里克进击的巨人总集篇最后的进击马赛尔伟大的转折

《咖啡时光》长篇影评

 1 ) 浅析《咖啡时光》的调度之道

“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

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

”这是侯孝贤在无数次创作谈中反复表达的关于其个人美学旨趣的核心观点。

此美学旨趣在侯孝贤的创作中随着题材的变更,显得愈发明显与强烈。

反差在于,题材的“吸睛”程度与此美学旨趣的表达程度成反比。

转折点是《南国再见,南国》。

由《风柜来的人》到《好男好女》,侯孝贤的题材遍及个人、家国、历史的沉重创伤经验,侯孝贤影像由此成为台湾现代化历程的重要见证。

自《南国再见,南国》始,题材的“重要性”下降。

侯孝贤甚至渐渐跳脱台湾,时空转为《海上花》的晚清上海高等妓院,《咖啡时光》与《红气球的旅行》的当下日本与法国,《刺客聂隐娘》的晚唐中国。

伴随题材“重要性”下降的另一大特征是,影像所呈现出的浮在表面的文本内容的稀释与寡淡。

这一系列作品中,《咖啡时光》此特征最为明显。

《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

影片在大众世俗层面,也就是奖项层面没有获得什么重要荣誉,仅仅是主演一青窈获得日本学院奖的最佳新人奖。

倒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后,华人评审徐枫还发表过微词。

据当年的《羊城晚报》报道,“徐枫说投票时她有举手支持,但举得很心虚,侯导的电影她甚至只举了半只手!

她认为好电影是艺术、商业并重,所传达的理念清晰、剧情动人,而眼见韩国电影发展之迅猛徐枫苦着一张脸说:‘拜托那些导演们别再自我,别在垂死边缘挣扎了!

’”力挺《咖啡时光》的媒体当然有,还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手册》,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

《咖啡时光》的故事内核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不具有戏剧性,这便是未婚的女主角阳子的怀孕。

此意外事件当然会给阳子的生活带来变化,但这种变化隐而不露,潜移默化,并未呈现出事件化的可见形迹。

侯孝贤竭尽心力,所要捕捉的是影像中人物浸润于时空中的自然样貌,很多时候,他甚至于要让时空自显。

影片有太多场景,予人的直观感受是充沛、自为、饱满的日常况味,一种近乎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自然状态。

而这种感受又与怀斯曼直接电影风格浓厚的纪录片场景不一样。

演员在人工化情境-气氛之下的自然流露,此流露包括身体姿态、包括表情,包括对白。

这是侯孝贤美学以及工作方式的本质。

直接电影索求的是最大程度不带主观判断的对象记录。

最值得讨论的依然是具体的方法,能让演员自然而为的情境的制造绝非易事。

尤其是侯孝贤在部分场景中还会采取非常复杂的场面调度策略,这一点波德维尔在其专著《灯下绘形:论电影化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中已经有过精辟细致的概括,其中的显隐之道最为特殊。

简单点说,显隐之道便是利用身体或者物件的遮挡与显露,来改变画面布局中的视觉焦点,调整观众的注意力。

波德维尔未及进一步申说的是,这一技巧其实源自中国画技法的视觉传统。

不过显隐法表现更突出的是在《悲情城市》、《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这些电影中,《咖啡时光》不在此例。

在此以影片开场几场戏为例简单讨论侯孝贤所使用的调度技巧。

这其中包括了第二场戏,阳子在家中一边晒衣服,一边通电话。

其后,阳子到书店见好友肇,书店的场景先后有两次,但取景角度有180度变化。

这几场戏普遍使用了段落化的镜头,也就是一镜到底。

这是时空完整性表达的传统,巴赞式的美学。

这场戏虽然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事件,但却充满了丰富变化延展的动态过程。

首先阳子有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晾衣服。

目的性保证了动作的自然舒展。

接着电话响起,她要边接电话,边晾衣服。

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不会有表演的趋向。

但侯孝贤还不满足,为阳子还增添了一个动作,对邻居来访的接待。

而此过程是用画外空间来表达(阳子在这过程中有走动,但摄影机并未殷勤的跟随游走,而是随意的游动),邻居并未出镜。

连续性动作与思维(通电话)的配合,保证了演员自然流露的状态。

但这依然不是全部,这场戏中还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技巧。

这便是地上的电风扇。

这台电风扇是摇动式状态,处于前景。

虽然占据画面空间并不大,但它的存在实质性地改变了画面的状态。

再有便是背景中偶然飘拂的窗帘与衣服。

这一道具的功能与电风扇同一,但更有自然形迹的意味,更有动态的效果。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衣服真的是被风吹起,这其实是侯孝贤的惯用技巧。

很多他影片的幕后花絮都如实供出,飘拂的帘布是鼓风机吹动的结果。

动态的、连续的、画外的、多义的空间调度技巧便是这场戏充满生活况味的根本原因。

再之后一场戏,阳子去了书店,见到了肇。

这场戏开场的时候,肇正是用剪刀剪一张纸,也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与阳子之前的晾衣服异曲同工。

之后趁着谈话间隙,肇还是把剪纸的任务完成了。

这场戏直观感受到的生命高度松弛化的力度要比前文我们提到的那场戏要大,原因之一是背景处的那条狗。

狗的功能相当于电风扇,但相比物件化的器具,充满实质生命的狗更能为画面带来充沛感、绵延感。

这不是侯孝贤第一次利用狗作为调度工具。

在《南国再见,南国》中,高捷喂狗吃饭那场戏更为神来之镜。

这场戏的光影也很讲究,背景深处是红光,与人物同一个位置有倏忽投掷,若隐若现的光,层次化的光线布局自然是动态效果的强化。

绝对不能忽略的是肇的扮演者,当代亚洲影坛最不可思议的传奇演员浅野忠信。

侯孝贤在采访中,深深表露出了对浅野的折服之情。

他说影片的主角是阳子,扮演者一青窈这是第一次演戏,肇的戏份并不多,浅野来到现场的时候,之前已经拍了很多。

浅野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他是主动的配合一青窈演出。

在本片中,浅野和一青窈完全处于同一状态,这对专业演员来说其实很难做到。

参考《悲情城市》里梁朝伟的演出便可知。

影片后面还有一场书店的戏,但是取景角度调换了180度,狗消失了,但是背景处人来人往的场景依然具有丰富的动态效果。

如是的例子还有阳子回到父母家中那场戏,她懒散的躺在地上,周遭有跑来跑去的猫。

电风扇、狗、猫、人流,这些很容易为人忽略的细枝末节般的道具,其实却发挥着巨大的知觉调度功能。

再次强调的是,影片后半部分,伴随着内核情节“怀孕”的揭露,这种调度技巧消失了。

可以再谈下文本的处理方式,侯孝贤是尽可能地以“意会”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剧情,信息披露的密度非常稀薄,并且很多时候处于滞后的状态。

父母出场很久以后,通过一番电话,我们才知道阳子的母亲是继母。

直到影片的末尾,阳子才渐渐道出男友的讯息。

在影片的DVD花絮中,有一段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场景,这是阳子和肇的夕张之旅,这一段落最终在成片中被全部剪掉了。

这个段落有部分场景,阳子是比较明确的表露自己对生活与未来的看法,侯肯定是嫌弃累赘,而全部舍弃。

比较能突出反映“意会”方法的是父母与阳子相处的两场戏。

第一场是阳子回到父母家中。

父母得知阳子怀孕后,深陷无奈迷茫的情绪中,但在言语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怨言。

侯孝贤以视觉调度的手法表达了父母的情绪。

父亲这一个镜头中由画面前景走到了画面背景深处,父母的脸由半面对观众变成了背对观众。

第二幅图中,电扇、父亲、水杯构成了一条直线,画面空间被割裂成两个部分,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涣散与不稳。

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次电扇没有左右摇动,是静态的。

与这场戏结构上对称的,是父母来阳子家中探望。

老牌演员小林稔侍扮演的父亲,几度欲言又止,从画面的前景踱步到背景,又腾挪回来,身体显得很疲惫。

父亲最后仅仅说了句“喜欢吃吧”。

实际上侯孝贤为小林稔侍准备了大量台词,但小林实演进入情境后觉得以身体表达的欲言又止状态更为自然。

而在这之前,母亲对父亲说过一句台词,“你太狡猾,重要的事还是要说的。

”就这一句话,精要地提炼出了这一家庭关系的全部要义。

肇的背景信息在影片中也非常含蓄,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他的书店老板身份、电车迷身份,另外似乎还有一个女人与其纠缠过。

更有想象空间的倒是肇与阳子的关系。

如何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否有暧昧的空间?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二人各自乘坐的电车交叉而过,自然形迹中不为所知的偶遇代表了生活变幻的无数种可能。

侯孝贤自己在采访中也表露,有很多人说《咖啡时光》不像是在拍东京,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判断标准。

客观来说,不像东京是因为影片大部分场景不是室内景,便是电车,缺乏一些标签式的东京场景。

影片中电车场景繁多,但并非空穴来风,原因不外乎,一是符合肇的电车迷身份,二是电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电车是东京的自然形迹),三是电车的游走便是时光流逝的见证。

我们的讨论最后大概可以止步于影片的拍摄缘起,纪念小津安二郎。

不得不说,松竹公司很有魄力,《咖啡时光》是一部与小津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影。

结构、节奏、母题、风格,都相差甚远。

小津哀叹悲鸣于以父权结构悲剧性消亡为代表的古典时代的终结,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侯孝贤重新构造的个体与社会的全新关系,看到驻足于影像中的风华生命,也许能莞尔一笑。

(已发于虹膜公号)

 2 ) 初恋

有一位女孩想从新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夕阳的红光照在海边上,妈妈的身姿,看的令人眼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周围的一切一起,时光永远在停留。

少女之心想要深深在藏起。

谁也没有料到初恋会来的这么快,女儿,从大人的角度回过头来,看一看,总是很多让人不可以放心的事,到了最后,情感之花勇敢的绽开了,活着真好。

 3 ) 《咖啡时光》:素淡女子的自由梦

一青窈,她的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2002年,她以《陪哭》一歌出道窜红。

侯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拍摄小津安二郎百年诞辰的纪念之作,找到一青窈作主角,好像也是冥冥中的安排。

剧情里,阳子和台湾人恋爱,怀孕,并且不想结婚,想独自生下孩子。

现实里,一青窈就是台湾父亲和日本母亲的孩子。

《咖啡时光》节奏缓慢,片名的咖啡时光,可以让人想见一种悠闲,时光在指尖溜走,在咖啡香里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一杯咖啡喝完,看似一切都没有变化。

也或许,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咖啡时光里,一切还是都变了。

阳子怀孕了——回到家,她平静地跟后母提起;在咖啡店里,她同样看似随意地跟书店店员这个朋友讲起——没有什么惊愕,后母听了顿了顿,朋友也一样,甚至语调都没有高一点。

这就是变化。

还有一再沉默的父亲,对这个消息他不置一词,不知道该跟女儿说些什么。

阳子穿着素色衬衫,白或黑的T恤,戴一顶八角帽,穿着素雅,她的工作是自由撰稿,独自一人住在东京。

她的店员朋友,喜欢在业余时间搜录火车的声音。

看着阳子收衣服,扫墓,访问歌手遗孀,听她打电话,听她讲话,言语不多,语调急促坚决,表情素淡——原来素淡也是有魅力,看完后便满脑子都是那素淡,都市里那样一个女子也是很动人。

在看一本讲牛仔裤历史的书,当年的詹姆斯•迪恩,酷酷的不爱理人,居然和同时期的玛丽莲•梦露一样,成了一代人的偶像——他们都穿牛仔裤。

书里说,人们都羡慕迪恩,希望像他那样,和别人不一样,而梦露是不给任何压力的,他们诠释了牛仔裤的内涵,自由精神。

在都市里,像阳子那样的素淡女子一定很多,独立而且自由,决定自己未来的路。

看着她穿着素色柔软棉布衬衫,在街道上行走,在火车里昏睡,一个人,迷失在大都市的人海里,觉出自由的窃喜。

时光就在列车的咣当咣当的行进中行进,怎么会不令你想起自己,某个夏天的列车,从那时候起,时光就不肯停歇。

咣当,咣当,时光的节奏,在一杯咖啡的香气里,渐渐变得美妙。

 4 ) 咖啡时光

第一遍看,睡着了;第二遍看,感动了。

淘到了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没有任何的目的,对于候孝贤的片子,我是遇到便买。

我觉得他的电影符合我的欣赏节奏,是那种没有任何压力的,彻底的放松。

影片进行的节奏完全符合一个人闲适时候的呼吸,不管剧情多么紧张、多么压抑、多么阳光、多么励志,让你丝毫感觉不出来任何的波动,你只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均匀的呼吸。

好多朋友说看候孝贤的片子很痛苦,往往是开了头便不能继续看完,我却能很顺畅地看完,记得看完“风柜来的人”,我就像听一个老朋友讲完了故事,突然的释然,居然打开窗户,迎面吹来拂面的风,舒服至极,我承认在电影的进行中的确偶尔感到压抑,感到一种严重压抑下的冲动,尤其是一些长镜头抑或是几乎静止的画面,那一时刻你便感觉身处电影其中,心理变化的细微之处都被无限放大暴露了出来。

昨天凌晨看“咖啡时光”的时候睡着了,第一次,看候孝贤的片子睡着了。

转天和电影迷的同事抱怨剧情的模糊,丝毫没有任何的剧情可言,像是一个高考语文120分的学生评价小学1年级作文一样,睡着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这点,我实在不能在分秒进行的剧情中找到脉络,或者说“咖啡时光”的电影的节奏与我的睡眠呼吸节律惊人的巧合,我是被迫睡着的,其实我知道,忙碌了整整一天之后,精力有限的我在凌晨1点开始看碟,睡着的情形是难免的。

在MSN上看到Ray,我说昨天看了“咖啡时光”,睡着了,他问我什么时候看的,我回答说凌晨1点,Ray顿时就笑了,说:你怎么能那个时间看这个电影呢?

肯定要睡着的,应该在一个有些阴雨的白天,看,这样既不会睡着,也会驱散阴霾的心情。

晚上回来,上网看了一些关于这个电影的评论,果然,哈,果然,很多人看第一遍的时候,感受和我一样,当然人家睡着没有睡着就不知道了。

仔细的读了一些,然后很认真的重新看了一遍,顿时感动了,觉得真的体会到了电影里要表现的一些东西。

唉……在欣赏文艺电影的路上,还是需要别人带我啊,否则我可能就这样沉沦在商业大片的俗套中,不能自拔。

突然想给小革命打个电话,询问她一些关于这个电影或者导演候孝贤的看法,但是突然脑海中闪现了她关于电影“盲井”的评论——那一篇让标准成年男子看了都脸红红到后脚跟惊讶得顿时抽烟关机盲目不理智发誓他不认识小革命——我还是把拿在手中的手机扔到了一边,我觉得丫文艺,很文艺,我也不知道这个“文艺”对于她来说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是我觉得是什么意思都没有,只是我的语言词库中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小革命,只能冠以她“文艺”二字。

“咖啡时光”充斥着对于人物细微之处的刻画。

有个镜头深深触动了我,以至于这个场景过后,我不能集中在电影上,总是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我,我试图回到电影的观赏中,但是直到我第七次用后退键重复这个场景之后,我才能继续浏览下去——场景的够成总是那样的简单,怀孕的她告诉了母亲,母亲肯定也告诉了父亲,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们的家庭中常见。

生下孩子,不结婚,面对这个现实,母亲东一句西一句的话语表露了不安的情绪,身为继母,却一改我们心中狠毒的印象,如此的继母感觉,真的让人温暖,而父亲的沉默,沉默,沉默,让我的心狠狠地被震了一下。

三个人的场景,女儿是独立的坚强的,她用她以往的无忧表现了对于自己的决定的坚持,母亲的爱,准确的说是继母的爱,是那种丝丝入微的,与女儿直接的毫无遮拦的情感交流,父亲的爱,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在长久的沉默中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人心。

有段时间,甚至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之间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当然,我没有怀孕,而且事后看来,没有对错的问题,即便是那个女孩,我认为也不能用对错来判断。

如果非要论出对与错,那就是我错了,我对于父母的一种错,如今已化成深深的愧疚,是那种今生无论怎么努力弥补也不能让我内心平静下来的愧疚,我只有更好地去爱我的父亲母亲,用我能给予的全部,去爱。

网上搜到一些评论,我的语言贫乏,而且只会瞎联系到自己的事情,看看别人的评论吧——《咖啡时光》:苦涩之后,余香缭绕 记得当年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推出时,有篇影评说他“把情节拍瘦了,却也同时达到写实主义的巅峰”;相较之下,他的新作《咖啡时光》在把情节拍瘦这档事上,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咖啡时光》没有什么清楚的剧情可言,勉强说来,就是专研留日作曲家江文也的女主角一青窈,从台湾回到日本,做了个关于婴儿的梦,带出与他关系暧昧朦胧的旧书店老板浅野忠信,以及他怀了台湾男友的孩子但并不想结婚的决定,让她的父母十分担心。

只见一青窈总是在坐电车、喝咖啡、找资料,但也从繁琐而看似无意义的事件中,逐步累积出侯孝贤对人际的观察,以及生命的态度。

众所皆知侯导这部作品是应日本松竹公司邀请,为纪念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百年冥诞而拍。

有趣的是侯孝贤对小津的致意,并非简单模仿他的低角度摄影、相似形配置、形式化的演员指导等固定手法,而更像是种心灵的际会与想象。

于是我们看到一青窈的父亲担心未婚怀孕的女儿却又不发一语、只顾低头喝闷酒的形象,是既小津“含蓄”又侯孝贤“粗犷”的。

然而小津毕竟已经过世四十年,因此一青窈不可能还像原节子一样“她是小津电影里的理想女性典型”,看似柔顺,却另有一股自信与独立。

而她和浅野忠信“淡”到不能再淡的感情描述与不说断的可能未来,也透过两人分乘的列车交会而过、但彼此却浑然不知“这么远又那么近”,或是最后两人并肩站着看一列列火车宛如奇观的交会、分开、继续前进,摇荡在亲密与疏离间,引人遐思。

而侯孝贤电影一贯对旧世界的缅怀,依然透过一青窈对江文也生平的追索,以及浅野忠信的旧书店老板身份,甚至一青窈母女跟隔壁邻居借酱油这种举动里,表现出来。

有趣的是相较于沉默不语的父亲,处处流露关心与着急的母亲,其实是一青窈的继母,然而当我们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既暴露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刻板印象(继母就该刻薄、冷漠吗?

),也反映出侯孝贤、小津对人一贯的宽大。

一定会有许多人在看完《咖啡时光》后有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感觉,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也不时带着疑窦,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并不喜欢,然而几经回味,竟然难忘片中好些吉光片羽、场景人事,有如初尝咖啡经验,苦涩之后,余香缭绕!

 5 ) 咖啡时光

1)《咖啡时光》——昨晚是第一遍。

今晚又重新来过。

要怎么说?

……没有大悲大喜的东西——如之前意料的那样;但眼睛和内心最敏感的那一块都在片子的结局处变得潮潮的……2)因为之前始终有所谓“松竹映画委托侯孝贤执导此片以纪念小津百年诞辰”一说压在心里,令“头一遍观影”完全不得轻松的氛围。

片子里每一段以中远景的固定机位摄取的长镜头都让我不由地想把这一日一台两位杰出的东亚导演之间拿一根长细的带箭头的线绳给穿连起来。

回头简单地品味一下侯导先前的作品——如果以90年代为界,不论是“之前”的安静悲凉还是“之后”那些morden青年的光怪陆离,似乎都与小津先生自始至终所秉承的“以平和处打动人心”的电影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

3)如果说电影的“实用主义”价值是在于恰如其分地填补或者折射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那么《咖啡时光》从情节到情绪所指向的便是我们在个人独处时的一种很温文的状态:丢掉“比较”之下的故作姿态和虚荣躁动,静静地享受一颗诚实之心带来的平和意境——无论坐在家里还是走在路上,幻想、发呆、或者任脑子完全休息什么都要不去想——支持生活前进的唯一原则就是一定要保持舒舒服服地、自自由由地,因为怎么着那都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时候,世界是轻盈的,含着希望;当环视周围——父母、挚友,默默给予的爱和理解,那又是何等的温暖。

总之,让我们确认这样一点吧:生活可以足够美好。

你越是处世平和,它就越以温文一面不断赠予你或新鲜或隽永的美好。

4)《咖啡时光》希望重现小津电影世界中那份“收敛中的感动”。

从前我们已经利用电影表现了太多的张扬,太多的激变,大多的天马行空。

而“收敛”和“隐忍”是属于小人物的人生特质。

大多数人命定只能拥有这样的平凡人生:居所是一处临着城市轻轨的便宜简单的小屋,喜欢穿着很不讲究的棉布衬衣,搭电车的时候或者站在门边若有所思或者刚巧碰到一个坐位,就在那里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瞌睡……表面看这些元素似乎干枯无味、完全不具有利用戏剧来进一步升华其主题的可能性;然而,当电影尝试以一种相当低调的语境表达一种极为“收敛”的写实景象时——正如《咖啡时光》所例证的——即使没有一个整状的故事情节,感人之处依然比比皆是。

每个人会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有时候甚至不是找任何真正发生过的事,而一种对生活自我品味到达细微处的相似感觉。

5)我从阳子惯常的目光和姿态中看到自己。

没有任何惊愕——常常一个人。

走在路上。

会到固定熟悉的一家小店坐着:写字或者看书。

有时会待在自己的小屋里。

像懒猫一样睡觉。

在阳台的衣架上一件件地挂出刚洗好的衣裳。

有一个很好的异性知己。

有很担心自己但始终不多言的爸妈。

说不定哪一天,也不会不结婚,但决定生下一个孩子。

说不定哪一天,会跟一个人在街上默不作声地走,只要那是舒服的,接着,就会一起走一辈子。

总之,所谓“共鸣”之处,全都是我日常感觉最平和之处。

所以,完全没有惊讶。

……嗯,就是这样了。

OVER

 6 ) 咖啡時光:城市.女性.無故事

電影為了紀念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製作班底為台灣人及日本人合壁,但以電影的「身份」來說,本電影絕對是日本本位,電影中段為女主角所加插的台灣男朋友,沒有表現出這部電影的台灣性,相反,以女主角封閉卻自信的心理來說,觀眾則更能確切看到電影對「日本」的肯定,而這份肯定確實與電影中有機出現的台灣和美國無關。

說回電影。

「城市」、「女性」是這部電影的兩大主題,全電影表現了城市的散漫和流動,這份流動有點停滯的特質,是「非積極」的一種,卻有點自得其樂的意味。

淺野忠信的角色正表現了這一點。

他開書店、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繪畫等,散漫卻帶著藝術的氣息。

他喜歡電車的聲音,錄音是為了把流動的時間凝固起來,這個行為是相對於都市的變化,他在變化之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於是他駐足,側耳傾聽。

所以在電影後半部出現的畫成為了全電影的中心意象──表現了自己的生命來自城市,像在子宮裡一樣,是「孕育」。

於是電影更重要的主題──女性,便出現了。

這或許是編劇朱天文的悉心安排。

女主角是表現了女性與城市的關係──「封閉」與「孕育」。

女主角的懷孕,卻沒有給她晴天霹靂的震撼,相反她悠然自得,她準備生孩子下來,但卻與其他人無關,包括她的父母。

她把自己設於一個封閉的狀態,卻表現出無限的孕育力量。

女性力量在電影之中比男性強得多:如女主角父母的對照,及女主角自我的心理中得以表現。

但這份力量卻逐漸感到「崩塌」的危機,她的夢成為她命運的預言,她或許因為背窗而走,而跌到外邊的世界。

電影中的角色常背向觀眾,便是表現女性即使封閉自己但卻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強大的力量背後,卻隱約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威脅。

《咖啡時光》便是設置在這個矛盾點上。

那麼電影以什麼方式表現這種女性心理呢?

導演用了「咖啡」。

咖啡時光代表著「悠閑」、「談天」,有著張愛玲式的流言意味。

這是對於世界上既有的觀念、強權,提出補充。

甚至以悠閑的姿態企圖擊倒世界的認真、緊張。

朱天文以「咖啡室」挑戰「論壇」,以「無故事」挑戰常規電影,為城市藝術表現了另一種充滿女性意味的書寫情態。

 7 )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我喜欢去看每一片天空海蓝的颜色在白云尽处搁浅。

这些平面之上,所有的静谧与躁动仿佛沉淀,而阵风尚未吹起,簇簇反射阳光的树叶枝干疯狂地将影子伸向大地。

只在无数激情落寞交替的街头巷尾,还有着最后一粒尘土做着最后华丽的舞蹈。

我也喜欢冲一杯深棕色,苦冽绵密甘甜稀疏的咖啡,然后慢慢品尝。

这些时候,咖啡的柔烟在骨瓷杯的烘衬下显得潮湿温暖,而手指微凉的时刻,恍若绰绰而去的光年在耳畔溜过,穿行去玻璃门的咖啡馆与狭窄的沙发空隙,只有一种莫名沉吟直抵惶恐交错的内心。

其实,很多时候,喜欢一种物件或沉溺一部电影,都只因触目那一刻就不可自拔。

就像把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放入影碟机。

纯粹的,只是喜欢它的电影海报——两个似乎无甚瓜葛的男女默默低着头沉思,背景是大片的新绿与一团缓慢过渡成火焰一样炙热的阳光。

这一切,似乎充满了明亮,也拥有着透明的哀愁所铺陈的底子。

于是,就固执地认为,这样的故事必是婉转而精致的,就像它的名字,就像一杯咖啡,一段时光。

曾经的眼前风景与此刻舌底咖啡的味道交融、升腾、变化,就此化成一舟载不动的离愁与翻云覆雨的缱绻。

其实,还是惊诧于它的平淡。

故事的开篇,就是狭小逆光的屋子,机位低低地递出镜头,一个女人只是在波澜不兴地晾着衣服、接电话、房东叫门、给房东拿台湾带回的土特产、继续接电话、讲自己的梦……或许,真的是过于庸碌,以至这样的沉闷的开始到底使我不能定下神来。

于是,接下来,当女人在街上走着,逛着,游荡着,失了神一样走上电车,不知去向何方时。

我终于选择退出了碟片。

忘记又过了多久,再看《咖啡时光》。

三个月,四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一个人,窗外依旧夜色弥漫,一杯咖啡在手间的掌纹里泛起微暖,灯光昏黄,脑海中不禁又泛起那个形单影只的女子,想起她未曾延续的故事。

而这部电影,与之标题注明的咖啡相比,风格所执着的却似乎只是一种清茶浅饮般芬芳。

若无骨的清风,缓慢地拂过生活中每一个不能被完整记载而又真实存在的日子,时而低回时而流连,除去展示着日常反复的细节与繁冗的常规,电影里最常出现的便是电车,那些总是能在视野中出现的运输工具,咣朗朗地将奔波的人们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多少人无数的时间就那样耗费在这狭小的空间,去远处,去近处,往往又在最后回到终点。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的是在安静电车里每一张面孔都如此疲倦,却又无可奈何。

似乎,凌乱的城市,早已经是无主题的变奏,每个人都希冀栖身其中找到一个和谐的所在,可往往却又是最出离与不相与共的音符。

交错的电车轨道,一群群穿梭的人群。

一切显得是那样随机,可叙述总是从这里开始。

那些无处倾泻的情感,也在指间流沙的缝隙间显露了出来,一点点腐蚀着生活里静静起伏的情绪。

于是,就那样一个人在街上在太阳下行走,一个人在雷雨夜打电话给朋友,一个人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蹲在车站边,这个并不脱俗美丽又十分安静的女子,好像一片随时可以被风吹走的叶子,站在树枝头顾影忧伤。

而他只是一个小书店的店主,从来习惯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他帮她找她要的音乐家的资料,他知道她怀孕后为她画画,他遇见了在电车里小睡的她,也只是默默地看着,带着一丝喜悦与羞赧。

这是一种纯洁得让人眩晕的爱,因为他从未试图走进她的生活,而只是在那么近的距离,做那么辽远的守望。

我在想,为什么电影会叫做《咖啡时光》?

是因为生活的味道已经足以让一份苦涩在静静回忆中,于味蕾绽放芬芳。

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印记已经在我们的梦中扑朔迷离,可只有咖啡的香芬再次恍然飘起,我们才能重拾起旧日柔软的时光?

也许,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看一幅别离的画面,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真的是太仓促也太短暂。

但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相较一个庸懒的午后,或无所事事的深夜而言,它又非常漫长。

漫长得足以让所有温暖的影像都重新浮现,而醒来时却只发现一枕湿泪。

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会比一杯咖啡更接近这电影的质感。

候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开来。

就像他在她来的时候,叫一杯她最喜欢喝的咖啡。

就这样一起在不同的杯子里品尝着相同味道的咖啡,在彼此对应的角度,看相互身后的风景,洞穿岁月的不是利剑,而是这轻缓湍急的瞬间所堆叠起的深渊,就这样一起闲适地聊天,谈着童话故事,谈着音乐家,谈着东京,谈着互相喜欢的东西,好的时光总像咖啡一样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或许,这就已经是足够在多年后回想起仍最美好的事。

片尾,是两个人在站台上并排站着,并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一辆又一辆列车呼啸而过,他们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只有我仓皇地起身,踉踉跄跄推开门,碰碎一杯多年在手掌中温暖而过的咖啡,凝固成或深或浅与往事咬合交错的痕。

 8 ) 给自己一段咖啡时光

《咖啡时光》,是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而拍,日本松竹电影公司的目光越过了伊朗的阿巴斯、德国的温德斯、日本的行定勋,找到了侯孝贤,当然是因为他最有小津味道。

这是一部很淡的片子,还是《恋恋风尘》那样舒缓的节奏和清瘦的情节,缺乏戏剧冲突的日常对白,甚至连演员都是一派恬淡的气息。

导演给女主角一青窈的镜头很多是侧面或背影,马尾辫,棉白衬衫,黑裙,米白平底鞋,完全没有独立职业女性的骄傲张扬,内敛清爽一如放学回家的邻家少女。

男主角浅野忠信,是日本电影界的性格小生,在里面也常是腼腆而温和的微笑,安静寡言。

沉默威严而又心事沉重的父亲,无处安置他的慈爱关怀。

贤良的后母,常是一脸欲言又止的焦虑。

然而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你得到的感觉便会慢慢丰盈清朗。

他想要给我们的不就是寻常人生活上温润的感受和滋味吗?

故事的灵感也来自于身边的工作人员,日文翻译小坂,酷爱老旧的咖啡店,以咖啡店为办公室,“不管处理事情、想东西、写东西或跟人谈事情都在咖啡店”。

电影海报里有这样一段推荐:现在,想象有一杯咖啡,试着去转换心情,忘记以前所发生的一切,让自己能够置身于你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中。

这也许仅仅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这段咖啡时间是一块包含以上这些的珍宝。

为什么不呢?

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寻找这样一段“咖啡时光”,转换心情,忘记烦躁,重新开始。

阳子和肇:可以随时拿起电话对他说任何事,包括最近的行程,和昨夜的一个怪梦,远行归来会给他精心准备他喜欢的礼物,可以一起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静静享受一本书一张CD或一个故事,却不去谈任何结果,仿佛陌生人一样随时告别离开,分开多久都能知道怎么找到对方。

阳子:独立是不是漂泊的另一种说法?

即使身心疲惫仍然想一人承担。

怀孕是自己的事,生小孩养小孩也是自己的事,这样的决定,让自己快乐而平和,一切好象是再清楚简单不过了。

因为不可能结婚,所以也不打算告诉台湾男友。

一个太依赖妈妈的男生,一个必须接管家族事业的男生,只可能给她一段短暂的爱情,却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

理由很简单,“跟他结婚以后,一定是在雨伞厂帮忙,她怎么可能去过那种日子?

”盛世里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女人可以没有一切也不可没有自己。

不要麻烦父母,不要麻烦别人,只要自己专心对待小孩,一切都会很简单。

她帮小孩决定了将来没有父亲,可能很霸道,可是这对她反而变得简单,因为她可以自己选择,不必勉强,不用迁就。

可是那个怪梦是不是她内心焦虑的潜意识在作怪呢?

其实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

她的焦虑就在于为什么这不能够是她一个人的事。

肇:这么亲近的女孩为什么总是这样若即若离,永远不知道她何时会离开,有永远不知道她又会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为什么她总是看不到眼前的自己?

胀红着脸的他,有热切的眼神,却没有表达心中想法的勇气。

其实他好想对她说,“当然这不能够是她一个人的事,至少,至少应该是,他跟她,他们两个人的事。

”我们总是在错过,我们总是在犹豫,在否定,在逃避。

搞不懂是我们太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还是幸福太接近,接近到我们无视它的存在。

 9 ) 细尘里的微光

看完[咖啡时光],起身去冲一杯牛奶,因为电影里阳子面前的那一杯。

在一早没能看完[绿洲]之后,几乎一天调不起看片的情绪。

不知为何就忽然想到了[咖啡时光],两年前匆忙掠过的电影。

像是忽然做好了准备,在一个情绪有些走低的晚上决定独自看完这部印象中几乎没有任何情节的电影。

现在想来,面容素净的阳子却不容易让人忘记,尽管大部分时候她侧着脸,甚至背对镜头。

就是这样一个顶着细瘦的身子徜徉在镜头里的恬淡女子,若无其事般地说出“我怀孕了。

不会结婚,已经决定自己养这个孩子。

”孩子的父亲仿佛只是可有可无存在着的概念。

甚至判断不出阳子对他的感情。

继母在得知时克制般的讶异以及父亲的欲言又止,也都只存在于某个瞬间。

这唯一显得戏剧化的情节持续着被冲淡的过程,让我们几乎忘记了阳子要做单身母亲的事。

深夜,阳子进厨房取出先前错过了的晚餐。

有白色的灯光渗进了黑暗。

我们是在透过某处未知的光线,窥见了那个平凡女子的生活片断。

所见与现实如此熨贴。

也许我是木的,看不出肇对于阳子的感情。

海报上是阳子支住下腭的安然张望和肇在一边的低眉浅笑。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一些我总是过耳就忘的话,一个梦境,一位过往年代的乐者,或一些与故事无关的其它。

如果是爱的话,淡得不能再淡了吧。

电影伊始,有熟悉的铁路信号声响起,这似乎是日本电影的标志。

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日本的列车,在我眼里它们是没有过多现代气的,更像是属于过去的旧事物。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所经之处尽是日光,轰鸣声是令人心安的实稳。

整部电影的情绪都陷进了列车的奔走里。

至此,车窗有了朦胧情感的倒影,车厢成为抒情感怀的载体。

结束镜头是几列相继驶过的列车,画面未暗的时候音乐响起。

不免突然的收尾带来的瞬间遗憾渐渐变作感怀。

又零碎地想起一些——关于家庭的画面。

父亲盘腿坐着,矮桌上摆着的玻璃杯盛着茶。

阳子走过去,背对着镜头端起了某个杯子。

稍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只不知是否在转动的白色风扇。

2007.5.

 10 ) 咖啡时光

下午阳光很好 却哪儿也不想去 既然去哪都一样 那不如躲在家里随手捡了张碟 放在机子里 《咖啡时光》 导演侯孝贤 为纪念小津安二郎所拍摄此二人 我均不了解 曾在网上看到评论 说这片子 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可是 表达了什么很重要吗 有时只不过是种情绪一些时候 我们说很多话 做很多事 真的表达了什么吗影片的开始是平淡无奇的 象从我们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女孩阳子 从台湾回到日本 她在阳台上 晾衣服 和朋友说着她的梦然后 她去了旧书店 告诉了肇这个梦他们之间淡淡的情感 若即若离而又轻描淡写的 在恬静中展开狭小的旧书店 温暖的咖啡馆 飞驰的电车沉默的父亲 慈祥的母亲 不需言语的男女相对一幕一幕 闪烁 转换 时光在恍惚中流逝我坐在地板上看着他们 抱着九九 可还是有些冷 我想 我要去买一个垫子 或者 泰华那个TEENIE WEENIE好大好大的熊熊 如果有他 我整个人都可以被他环抱住哦如果有他 我就不会感觉那么冷了 可惜 我买不起他在这一幕一幕中 我一直这样的走神 或者去干一些别的事譬如煮了一壶咖啡 譬如站在窗口 看楼下的那一只肥肥的野猫他安逸的躲在那里晒太阳 如果我的咪咪 也有这么一份安逸的心 他就不会死本质上 我的咪和我倒是一样的 我知道他为什么离开 但是他要的我给不了他所以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死 他要的不只是一粥一饭 我明白他宁可颠沛流离 他也不要感觉是我们不爱他了 而把他孤零零的留在楼下 咖啡 没有加糖 先是苦的 后有些涩涩 再着是甘 很纯粹时光在掌中滑动 转眼 已是104分钟女孩的故事结束了 但其实也许还没有她还在小小的彷徨中 带着她的孩子走啊走 也许哪一天 就走到了尽头 也许哪一天 走到了她们也不知道的地方生活在前行 未来仍是一片空白 任由我们填写到最后 才发现 其实这真只是个简单的故事 三言两语就说完了阳子在台湾的时候和一个男子 有了孩子 但他不想离开台湾回日本后 她在旧书店遇到了肇 感觉贴心 考虑是否可开始另一段人生我似乎不会描写故事 也似乎这整个故事本身也是不完整的到最后 我依稀记得的只是一些细节比如在电车上 阳子微微仰着头 望着太阳 若有所思比如阳子对妈妈说 我有孩子了 我会自己养活他比如她在繁华忙碌的城市行走 举起相机 拍摄这个城市比如肇给她看电脑里他画的电车与婴儿的图样 忧郁的婴儿 比如阳子与肇 一前以后 沐浴在阳光里比如他们来来回回的坐着电车 无数次意外相交 却又交错着分离看似错过 却终究又碰头了 世界足够大 有时又足够小片末 他在车上采集声音 看见角落里熟睡的她 眼光是包容爱怜的她跟着他 看他专心的收集声音 这么远 又那么近 是愉快依恋着的我在想 他为什么叫做《咖啡时光》呢是因为生活切合咖啡的慵懒 还是切合咖啡的苦 涩 又回味悠长呢我没想把他搞清楚 我只知道 我是离不开咖啡的 咖啡对我来说 是承载 承载我时光的随意和流逝的也许 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在一生而言 是很短很短的一瞬但有时 你又会觉得 相较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 他又很漫长 慵懒的 会睡着 然后 所有的影像都依稀的一一浮现 模糊清晰 而醒来 发现那个心仪的男子一直就在身边 那感觉 多好象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过你的背 不管曾经被怎样伤害过 他可以让你痊愈想象着一段咖啡时光 淡淡的微笑 一切还不至于太糟糕吧

《咖啡时光》短评

電車,電車,跟電車

7分钟前
  • 尋找答案的人
  • 较差

因为不像小津觉得不好的人也是够了。

12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非同一般闷,话说我就看过小津一个片子且觉得这丫的天天叨叨嫁出去的女儿问题好烦呐于是就不太喜欢,侯孝贤的致敬成功了,酒馆啊一家人吃饭不动声色的老豆神马的。鉴于本人在干机械重复运动——十字绣,于是乎竟然看完了。为浅蜀黍看的,可是没出来多少时间,花痴的心没能完全得到满足..抹泪..

13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我们都老了,时日不多。有些镜头还蛮好看的,蹲墙角,下雨声,列车图,过火车。至于剧情,我是真看不懂在讲什么,映后见面还挺有意思的。

16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我或许需要一杯咖啡,才能撑完这部电影……

19分钟前
  • 1米9的嘤嘤怪
  • 较差

谁要是能看得进去这片子,那他的性子得慢到什么程度啊,狂晕,我浮躁了,我流俗了,我坦诚我欣赏不了这种文艺片。

21分钟前
  • 海心
  • 较差

醒了又睡 慢镜头拉长拉远 哦。。。看这片子我做完了好多事

26分钟前
  • 暴暴
  • 较差

火车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在小津电影中有着重要角色 阿孝《咖啡时光》里也有比较夸张的表现 比如最后的镜头 居然一口气出现五辆不同轨道 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 这是个强烈的表征 几乎完美的承载了现代都市文明的苍凉 就像海子卧轨

29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没看出和小津安二郎有什么联系,除了都是讲述平凡不过的故事

31分钟前
  • ஐﻬVincentﻬஐ
  • 还行

确实几乎感受不到什么与小津相关的东西,但却又以这样非常人设定的人物,沉浸在日常生活氛围的捉光捕影当中,正如小津留给后世的诸多名作一般,我们近乎想不起来什么具体故事、情节的段落,但每一个人物形象、状态、谈吐都却犹如昨日相见。2q

35分钟前
  • 杨小槑
  • 推荐

总是与人物保持一定观察距离的《咖啡时光》是典型的侯孝贤电影。在松弛的影像里最具张力的段落正是那失语静默状的家庭关系,很遗憾这种无声无色大道至简的美学在当年看来还过于超前。传统与现代婚姻观的碰撞最终消解在这杯温润的咖啡里,因此当你看到结尾交错穿梭的列车时,一下子就品味到了它的深意。

3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小津安二郎百年诞辰纪念。

39分钟前
  • 小艺
  • 还行

纪念小津的一部命题作,插入了大量步行|乘电车|上楼这样呈现主角移动过程的镜头,似乎有意要和小津作区分,同时又补足了那些刻意隐匿了人的移动的小津世界。无论是小津的不动,还是侯孝贤的动,也许是两个人的视线,也许是山手线和其他电车的并行错位,两种电影都在无法和他人交汇的宿命面前无能无力。

44分钟前
  • gansen
  • 还行

人的心思真的很难猜测,人的想法、作为。无从轻易了解。

46分钟前
  • 就有够可爱
  • 还行

-_-我浅薄了..

51分钟前
  • 哇妞
  • 还行

你们这些人又不喜欢又看不进的,就是不敢打个一星。。。有大师名号就非要二星起底么?搞笑。。。

52分钟前
  • 不害怕罐头
  • 很差

我最不喜欢的侯导的一部片,完全可以拍成微电影啊,浪费这一百分钟。

56分钟前
  • 荒人
  • 还行

(7.5/10)没有廖庆松的讲解我真没法第一时间领略这个内涵。廖庆松的大意是:都市中逐渐坚强的一个女孩子。我重点关注的地方在于,虽然这是为纪念小津诞辰百年而作,而且有很多人把侯孝贤和小津做类比,但这两位真是差异很大的。仅就对空间的理解而言,小津是在解构空间,侯孝贤是在构造空间。

1小时前
  • cliosong
  • 推荐

侯导所做的,是让每段场景之间都留有一定的“無”,让想象随它们自由延伸,正如小津的木屐与茶壶;但侯显然更进一步,他的“無”附着在“电车”里,在时间轴上比“茶壶”更贪婪地占据着本该属于戏剧的位置,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已不像半世纪前那般均质,于是当侯为一切所谓的“垃圾时间”都给予一样的注视时,人们自然会觉得烦闷——但对于当代生活的终极体察却恰恰藏匿于此,一个“时间—影像”的绝佳分析样本也孕育其中。至于大众所认为的相似性——室内的固定镜头和家庭变迁(嫁女)都只是壳而已。

1小时前
  • 无名英熊
  • 力荐

还能再闷点不

1小时前
  • 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