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一对裹挟在思潮中的交换生笔友,点评乱世,互诉衷肠,罗马尼亚与伊朗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导演将这些私信上的文字与大时代变革的画面糅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全新的、非政治的景观社会,它在表达上足够波澜热烈,在结果上也足够渺小惨淡,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形成了互文。所以相比起同类型里小资怡情的《家乡的消息》,我更喜欢大浪淘沙般的这部。比较有趣的是齐奥塞斯库粉墨登场的那个片段,配乐神似通辽小曲儿,很应景。
看到最后真的很想暴哭😭😭😭
质感不错 但上帝人称叙事的讲述配上乱序的伪记录片段略显沉闷
marker,mekas and akerman,但全是archive
女同,一个来自极权国家,一个是宗教国家,一个国家已经变了,一个还没变。
“我们分明已经赢得自由了,但是你告诉我,胜利也是可以被窃取的”。不胜唏嘘的一句话,资本主义私有化大逆转,使当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和朝气蓬勃心怀梦想的人,变成了断壁残垣之下的哀鸣……
没有那么好,但意图勾勒的那些女人的形象挺清晰,喜欢“之间”,会倒退会失败会幻灭也会一次次地开始,不要怀疑自己
声画分离的秘诀在于若即若离。
妳自言自语,我自顾自睡
剧本远胜于拍摄,且镜头多次迅速移动或晃动已经到了需要加seizure warning的程度。
可能比较私人,但是和观众失去联系。
真是钕同才会在见不到面的情况下,坚持那么多年的互诉衷肠,历史在两个女人温柔的声音中轰轰烈烈的重建或者倒塌,即使合影、记忆逐渐模糊,但她们的爱情却一直存在,因为那些事件永远烙印在时间之中,想到过去就会想起那些情话那个她。
时代巨变下的女性个人命运,撇去书信画外音看那些图像想起了香特尔阿克曼,冷静而残酷。
影像的选择一般,但信件独白太过动人。你的轮廓模糊了,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我到底是在和你说话,还是在喃喃自语呢?片尾展示的一系列伊朗女性居留申请也是一个冲击。她们那么美丽,那么璀璨,读完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生才刚刚开始……结果她们到底度过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呢?
7/10
太私人了,联合历史的半影像半纪录的模式其实不太像电影,不过片长放在那,想要表达的细腻和关爱也足够,只是实在不算是上乘之作。
这么好的灵感写成剧情片不好吗?仅仅用新闻影像的拼贴实在太扣分了,完全做成了一出旁白式的《收信快乐》。
由历史真实影像,在罗马尼亚和伊朗之间,线性交错拼贴,配以书信独白来推进。游离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模糊界定,这么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竟然让人在舒服的拉拉情感传递氛围里,分别同步观看了两国现代史里极其关键的变革,展开了异常宏大的叙事背景。那种症痣惊悚的领略,那种透骨的寒气,随着独白慢慢渗透。
No.1803 首先质疑“纪录片”的属性。结尾言明,信件只是取材于警方的资料,但未直接/间接挑明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此外,影像在此片中并不具备叙事的属性,只是碎片化地呈现,且声画不对位。不过正是这种剪辑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据式剪辑思路。被抽取声音的“反抗”,印证了失去话语的罗马尼亚人。勾连两场革命的想法很有趣。
【3.5】两个国家两段历史就这么在女孩们的信件来往中轻轻展开。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是女人们又裹进黑袍里了还要为这个国家战斗,学习使用武器,进入战争。同时两个女孩的人生也通过私人化的只言片语形成了对照,结尾就停在回到伊朗的女孩久无音信了。希望她们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