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被疫情和严酷的加班折磨的很惨,总觉得被生活的齿轮不停的传动着,不能停歇。
于是再度翻看起弘一法师的文集和影视资料,想寻找一些慰籍。
弘一法师的文集一次我去普陀山还愿的路上,在机场书店购得的。
我原本以为佛家讲究“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和出世。
但是第一篇翻到的就是弘一法师劝后辈学子勇猛精进的文章。
学佛讲人生随缘,亦要惜缘,恰如此片。
节奏舒缓平淡,我们仍能体味到弘一法师或李叔同都是极认真的人。
才华横溢而又认真,也许才能修得律宗,天分和修持相得益彰。
对学佛之人,佛缘电影,也可从戒、定、慧的角度观之,收敛尺度透露着对弘一法师学律身份的尊重,不敢以虚妄越雷池。
起伏太大,也许反而失掉智慧,就像妙莲说弘一太张扬一般。
看了这些内容让我的心稍微安定,更关注当下。
总之,要谢谢电影的创作者给了我更多的体悟。
下午看完的这部电影。
其实就是一部李叔同的人物传记型电影,个人感觉无功无过吧,就是普普通通的讲了李叔同的一生,没太有让我惊艳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氛围感还是有的,就,还行。
先谈谈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吧。
当时电影还没看时,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快结束时,看到一轮明月悬于高空,我说,是不是喻指,弘一法师他的功德,他的光辉,像月光一样倾洒给受他照耀的我们,这种意思。
然后看完电影去翻了下短评,看到有人写到一句诗,去查,原来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诗,写来概括他的一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其实看电影前,对李叔同知之甚少,当然,看完电影以后,对李叔同也不能说是了解颇多,毕竟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说明不了什么太过精深的内容,不过是粗浅的讲完他一生的大事罢了。
记得很久以前就一直秉持着一个可能有些执拗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用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本书就概括完呢。
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或许你会说,可是大多数都是重复的日常,只有少数的几个日子,几个事件,才真正影响了那个人的的一生。
所以,只要把日常快速的概括,然后重点讲述特别的日子就行了。
可,如果没有那些日常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去从各个方面慢慢改变,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他怎么能成为后来的他呢。
我很在意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常。
但感觉这个想法好像很,很奇特,像是在钻牛角尖。
直到有一次,在伊坂幸太郎的(不记得的)某本书里发现,他提到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想法,兴奋的不得了,感觉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是同频的。
又歪楼了。
回来。
以前其实真不大了解李叔同,只知道他是《送别》的作者,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太绝。
然后听说他后来出家了,号弘一法师。
别的再无了解。
但这部电影也多少让我快速了解了他大致的一生。
他家世很好,是个少爷,他很聪明(好像是科举的什么考试三项都是第一名),他很孝顺(生母是侧室,母亲去世,他无论如何让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按理不行),他多才(诗歌、音乐、美术、书法、金石篆刻样样精通),他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是在中国是母亲替他娶的,一个是他在日本求学时爱上的),他后来不知为何遁入空门(我一开始以为是我自己看的不仔细没理解,或者电影没表达好,后来才发现原来文化界也仍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电影糊过去了),他僧俗两界都很有名气(作为俗人,他音乐,绘画都有一番造诣,作为出家人,他整理了他所在的律宗失传已久的佛法,贡献巨大),他苦于修行,生活要求很低(吃得喝得少,而且都是最朴素的,睡的席子被褥,用的毛巾牙刷杯子,都是破旧不堪的)他不慕名利(他前去讲学的寺院想给他办欢迎仪式,反被他训斥,我还挺喜欢这点的,我总觉得太在意名利,做很多事情的本意,即使你本不打算改变,但也还是会改变,会变得像是在作秀)。。。
这些其实都是最表面的,但更深刻的,对于他思想的了解,却几乎还是一无所知。
不过也还好,如果以后哪一天,突然对他感兴趣了,可以再去看一看他写的书,和写他的书。
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天际暗淡墨蓝,湖水悠然平静,两只小舟在湖面上犹如两盏明灯,等待的像是要诉说无尽的悲欢。
小舟相向缓缓的撑着长篙慢渡,在湖心停下,一面是穿着僧衣的他,一面是他的妻。
妻深眸含望,说:我就要回国了。
他道:好。
“叔同”“请叫我弘一法师”她颤惊,低眉,缄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闭目说:“爱,就是慈悲。
”我想她一定是懂得他的。
当初她抱着他哭着求他不要离开时,当他闭目养神,十指合拢,默念佛珠时,她懂得她的丈夫是不寻常的人,他所要追求的,她只能静观其旁。
丰子恺有著名的人生三层楼只说,即“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才华,培养诸多艺术人才,时迁居在二层楼上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了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完成自我的完满。
看似强大的能量,在妻子眼中他只是她的丈夫。
于爱于恨,都只此了然。
相遇画馆,相处于给他做模特,最后开出爱情的花朵,与他共伴人生。
想不及,难预料在这湖中央要永诀。
悲从心来,不自落泪,溢出心窝,流进湖水……她没有再说话,因为他明白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不仅仅是对良人的慈悲,也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啊。
他要去悲悯苍生,普度受苦受难的众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倏尔想起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多好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包容了许多。
因为懂得,怜爱了许久。
因为懂得,慈悲了彼此。
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诗意、充满情怀的意象,电影名字有明月,极大提高电影的审美趣味。
电影《一轮明月》讲述了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故事,“一轮明月”出自诗句“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月在电影里更彰显禅意。
“人生在世,只在呼吸之间。
”人至暮年,大概会感叹,孩提变老只是刹那间。
李叔同的儿童时期便经历丰富的知识熏陶,从小会熟背佛法,家里常有古琴的演奏,传统家庭出生的他恪守礼教,全部家庭成员在的时候,画面是青黑色,显得略微压抑。
古朴的庭院里古色古香的园林,侧面展现家境殷实。
镜头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幽幽一转,幼儿的李叔已长成青年。
既暗示李叔同擅长吸收各种西方文化,也极其自然完成主角年龄的成长。
李叔同和母亲的短短几句话,透露出父亲已经死去的事实。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李叔同的独白令人动容,他的悲天悯人情怀由此可见。
传统思想的弊端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最早的婚姻由母亲做主,而当时他喜欢的是名伶。
于是,李叔同直言,他杜绝入仕途的想法,整日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在发生战乱的时期,李叔同自嘲沦落天涯。
他有了新的目标,不被强国的条约裹挟,有学法学的心愿。
这是李叔同自强自学的觉醒的表现。
这里影片少用地使用有些阴暗的镜头,李叔同在阁楼和人谋划时,看不清两人面庞,表现当时局势动荡,人们处于危险中。
李叔同没有选择爱慕他的女人,“为谁惆怅为谁蹙”影片采用全景镜头,女人的背影显得落寞孤独,诗妓的眼泪是无声,她的感情隐忍没有归宿。
失去母亲的叔同飘落无根,他来到日本东京求学。
“真理在美中自我显现。
”“我们到底身在何处。
”学业有成的李叔同回到浙江,他教音乐美术,他的教书内容与以前老师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敢于实践,他教西洋画和英文歌,在课堂上大胆实验,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佛教元素在许多艺术作品都有影响,在这部更是必不缺少的存在。
“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
”李叔同悟了佛法,他遁入空门,舍弃妻室。
“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妻子问他。
“爱,是慈悲。
”几个字展现出弘一法师的大爱,他断绝红尘,心怀众生。
镜头对脚拍摄了大量特写,体现弘一法师严守戒律,苦修律宗,并虚心学习高僧的言行。
学佛法,救国救民。
国家民族存亡时,弘一法师不顾自己重病,不愿吃药,一心挂念受苦的人。
他如一轮明月清晖照亮众生,这一片段无疑升华整部电影。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一轮明月》濮存昕饰演的李叔同也就是当年的弘一法师,出身富商家庭,留学日本,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却想不到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为了拯救中国,李叔同想尽办法,最终走上归依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本可以做一个不羁的浪子,继承家业游离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没有。
他是那个时代的积极分子,作诗作曲演话剧,正是他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一代学者李叔同,从此有了一首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令人销魂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清新脱俗的歌词似乎注定了他不是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终老。
他有一个发妻,还有个儿子,但是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怎么会满足于媒妁之言呢,在日本留学时他结实了他的第二个妻子,在他打算把一生的爱全部与她同享的时候,他却削发出家了,爱妻在寺庙门口苦苦挽留,任凭他心如刀绞也不肯给她留下一丝一毫的希望,后来,两人各自乘着一叶扁舟,西湖本是醉人销魂的地方,如今却像一道鸿沟相隔在凡夫与圣人之间,日本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爱是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是慈悲。
”就像李叔同说,当看到她,就好像等了她几万年,拥抱了她几万年,你我的相遇是前世缘,如今,缘分已尽。
不是缘分已尽,而是他看破了红尘,苦苦追求的到头来不过如此,终归带走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修身养性、使灵魂得到永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境界……那一轮明月,在弘一法师的心间,同样,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从濮存昕的电影,认识弘一法师》http://www.douban.com/note/53768151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轻快明朗的歌,是我对李叔同大师的初印象。
近期看的电影《一轮明月》,才正式带我走进了这位大师如梦似幻的传奇一生。
电影的开场,一枚陀螺映入眼帘,年幼的李叔同在家中甩打着陀螺玩乐。
电影的结尾,年迈的的弘一法师,在桥上深情凝望着一孩童乐此不疲地玩耍着陀螺,就如同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岁月荏苒,浮生如梦,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当年的李叔同,成了今日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一生,让我不由得想起苏轼写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弘一法师的心中始终一份坚定,这份坚定始终是忠于自己的,是深深嵌入家国情怀的。
李叔同的亲生母亲是大家族的侧室,身份地位低下,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不顾家中长辈反对、世俗偏见与陈规陋习,执意将母亲遗体从正门抬入,深夜泪流满面为生母弹琴唱哀歌,令家中老少为之动容。
这是李叔同对母亲的感念。
对生母爱的坚定,使他无惧挑战世俗和陋习。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失去了内心的一份支撑,只身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
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叔同深深为国内的音乐教育的落后而焦虑,经过不懈努力,他发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音乐刊物。
友人为他欣喜之余,玩笑似地问了一句:“那你回国之后,是要做凡高?
还是贝多芬?
”李叔同坚定地答道:“做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对自我的坚定,不成为别人,要成为自己,活成自己。
归国之后,李叔同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可是当时的国情让教育无法如李叔同所设想那样,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当时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他说“我尽力了,可我看不到希望。
”最终,李叔同选择入佛门潜心修律宗,成为了弘一法师。
可是,在修佛法时他仍然在思考着“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
”抗战爆发后,弘一法师更是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并用切身行动来共纾国难。
这是弘一法师对家国情怀的坚定,无论身处何处,始终不忘祖国。
弘一法师一生坚定,也一生明亮。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曾说过:“想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弘一法师活成这样“十分的人”,在于他不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电影中弘一法师受到倓虚法师的邀请,到湛山寺讲法,受到了僧俗两届的热烈欢迎,但弘一法师却很不高兴,私下与倓虚法师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扬名。
弘一法师不为虚名所累,摒弃世俗名利,追求灵魂的超脱。
弘一法师处世为人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明亮的处世哲学。
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变幻着,我们的初心也日渐被消磨,逐渐暗淡,最后失去了颜色。
不沉于浮华,不困于名利,不陷于骄奢,对我们来说,似乎已然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疯狂奔跑,每时每刻都害怕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可是,到头来,我们突然发现,你跑的越快,就越容易迷失了自己心中的方向。
我们在努力追逐世界,却忘了追逐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努力生活,努力活成别人期待中甚至梦想中的模样,可最后却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
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的:“好像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 而弘一法师恰恰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弘一法师的明亮,正是不为外界所困,醉心于自己的真实渴求,执着追求自己的灵魂境界。
电影中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
”我想,这份慈悲,是双向的。
慈悲的爱不仅是对他人、对生灵、对万物永怀善意和悲悯,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始终怀着慈悲之心,不苛求,不执拗,不纠结,时时悦纳,永远明亮。
好好爱自己才是我们更好地爱他人、爱世界的前提。
一轮明月高悬,不仅照亮弘一法师的心,也把月光的余晖洒入了我的心中。
电影从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结束了自带皎洁光辉buff的弘一法师的形象还萦绕脑海。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成长就是苦与乐不断重复的过程。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朴实无华的印光法师对弘一说的那句,要惜福啊。
是啊,我们很容易忘记身边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和追求,其实很容易就忽略掉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珍惜和感恩。
凡夫俗子欲壑难填,大都很难做到无欲无求,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到哈哈,但持戒律以修身养性可以一试,其实我以前就有过出家的想法,感觉和尚看破红尘没有烦恼也是件极妙的事,起码可以学来抵制诱惑,追求宁静致远之道。
最后说下我有点气愤也可能是我没有get的点,叔同对徐若瑄说爱是慈悲,妈的你慈悲你还离人而去干嘛呢!
人生第一篇影评嘻嘻😁
我记得宋孝宗媛多半是起源于柔福帝姬,之后大概就多是因为这位南宋的君王若干年前还说了这么句话: “君子当以儒治世,以老修身,以佛修心”其言简,其道远,世者众,而循者寥寥这或者当真是李叔同先生的修身铭志,又或者只是导演陈家林试图表现的一种理想。
大师主修律宗,而律法终未能挽时事狂澜,若干年前,文明因刻板遵循而病入膏肓,若干年后,却又因随意背驰而式微失落。
后人对其评无过其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之左:"少年时做公子,象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象个风流名士;搞话剧,象个演员;学油画,象个美术家;学钢琴,象个音乐家;办报纸,象个编辑;当教员,象个老师;做和尚,象个高僧。
”这样的人生,若并非真人真事,确难以置信。
不过黑格尔说过:"艺术到了最高价段是与宗教直接想联系的” 大概艺术走到了尽头就只宗教可解了,又说不定,宗教不过艺术的世俗体系化罢了。
记得小时候也学过送别的调子,却怎么也唱不对碧连天三个字的音,也罢,附其诗一首,的确是我喜欢的腔调,虽说明知现下钟爱的总是逃不了少年人未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但人年轻的时候,有几个人能看透浮躁和盲目的虚空,看透了又有几多能奈若何呢。。。。。。。
“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怅惆为谁颦?
”遥想翩翩公子当年,该是倾倒无数红颜。。。。。。。。
哈,算不算也曾为害人间?
濮存昕怎么色眯眯的啊。到底为什么突然出家?因为吃素吗? (在釜托寺住了两天,晚上看的,
传记式还原,濮存昕演得好。
没看见佛性我那么喜欢弘一,想了想,为了我的愤怒再减一星
拍得不太行,把一个好题材给浪费了。
濮存昕出演弘一法师,最适合不过了。如果不是在读《李叔同》,我相信我对此电影并不感兴趣,且看不懂。
濮存昕,无脑一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看这部电影是在东大的礼堂看的,当时濮存昕还来跟我们聊这部电影
大病从死,小病从医,赞同!!
一事无成人将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三处落泪,和三段音乐有关:一是李叔同怀念逝母,边弹边唱,母亲之情。二是将长亭外古道边词附如曲中,边弹边唱,汉语之美。三是身为出家人,也不忘谴责日寇暴行,呼吁救国,家国之气概。
看得出濮存昕演的很努力,但他的外形和李叔同先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导致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部电影除了濮存昕以外的其他人都很一般 甚至让我痛心 特别是饰演丰子恺的演员。还有本片得台词写的真是不敢恭维。编剧也很烂。
法师是无敌的,电影是平庸的
用太郎的话说,出家了还民族主义╮( ̄▽ ̄")╭
珍藏
宛如流水账,强行将大量信息塞入100min,感觉很不好。“爱是慈悲”的弃小爱求大爱的行为让我想起电车难题,并不认同(ー_ー)。弘一法师圆寂前的风声禅语,颇有禅意。
很多人打高分是因为演员和弘一法师吗?但是作为电影不合格啊!导演想诗化美化又做作还落了下乘。李叔同前半生有点放荡不羁,是一个典型风流才子,导演刻意避开,反而弱了和出家后潜心持律复振律宗的对比。台词还念错音……这你也好意思给人法师拍……
我说前面这么好看,怎么会有这么多三星两星?后面十分钟不能看。
散文化的传记电影。从电影本身看不出传主有什么像样的出家的理由,救国救民也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过相应的好处就是,没有乱唱宗教高调,结果某些神棍居然对此不满,果然极端教徒就是祸害,那些人不会真以为神佛怪力所有人都能忍吧?以为自己信了教就和弘一法师一个段位了?
中音史作业。有点拍成英雄主义了。想想影评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