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前十跑不了了,虽说概念和it follows接近,都是对某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抽象恐惧化,但talk to me有更多更深层次的表达和意象。
首先,我并不认为回应我是teenage作死智商下线的老套路作品。
本片和博很恐惧一样,都是探讨创伤带来的精神病问题,我自己认为本片在对抑郁症方面做了比较贴切和现实的表达方式。
女主仿佛落水一般害怕寂寞,需要紧紧抓住一个描,渴望一只手能把她拉起来。
在一开始她屡次朝闺蜜伸出手,但闺蜜因为心思在男朋友身上而拒绝她,只有弟弟才会给予她回应。
对于所谓抢闺蜜男友,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以前谈了一个温馨大暖男但不晓得为何分了,结果大暖男和闺蜜在一起,通灵的时候得到了大暖男似乎不太喜欢闺蜜的情报,在悲伤和慌张下,请了大暖男来家,又不敢真的背叛闺蜜,于是只能趁着人家睡着了偷偷地把手臂贴在别人的脚上,卑微又有点小确幸。
片中屡次说起,女主觉得上身过程种自己变成了第三方,而成为第三方能摆脱痛苦,这点我深有体会。
绝大多数的抑郁情况是仿佛深陷死水一般喘不过气,但你还是会努力伸出一只手来向外界求助。
而当你开始能以第三方的立场审视自己的痛苦,并自认理智地决定你的命运,那你估计就走在女主妈妈的道路上了。
问题是女主和手的联系是复杂的,它更像是一种中阴的状态,那就是女主没办法理智地判断自己被鬼怪附身还是所谓的第三方,鬼怪是在觊觎她的朋友还是一切是鬼怪的阴谋。
片头奄奄一息的小袋鼠即是隐喻了弟弟也隐喻了她,将死未死,又或者说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没死,最后她做了个还算理智的选择,自己冒险去尝试死亡是否能摆脱鬼怪骚扰的痛苦,留下了弟弟。
关于弟弟的情况,我个人认为他确实是被女主的妈妈上身了,但女主妈妈显然已经变成恶鬼,在上身时限一到就急于让弟弟死亡好夺取身体,之后更是哄骗女主杀死弟弟。
所谓弟弟在地狱被人拉扯身体应该也是幻境,是欺骗女主的手段。
本片在节奏把控极佳,导演很清楚观众要看什么,一开头就迅速交代了一些设定,然后在25分处开始第一次可怕的通灵。
在此之后的狂欢+弟弟被上身更是对我的精神进行了一番拳打脚踢,让我紧绷又害怕,稍作休息了过后,开始新一轮的搜集情报和猜测,最后再来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定时炸弹。
上身过程的片段极其可怕,几乎让人不敢直视屏幕,在身体恐惧上可以说是玩透了。
Jump Scare不多但每一次精准且有效,剧情不算晦涩难懂,直线剧情线和半开放(其实也不算开放)的结局让它比起其他A24成品更具有强烈的商业片特征,真的很喜欢,可能是近年来继鬼玩人新版后少数我被吓到需要遮眼睛的作品。
两年过去了,米娅仍然没有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影片开场她有些沉默,之后来到朋友的场合,看上去非常开朗,帮朋友去接她的弟弟,两个人在车上跟着音乐扭动身体,回来跟好朋友杰德说话也是嘻嘻哈哈的样子,好像没有太多异状。
也不是完全没有迹象,米娅想要和杰德说几句,今天是她妈妈的忌日,她很想念她,但是杰德沉浸在和丹尼尔的恋情里,时不时突兀响起的电话铃,打断她们的谈话。
米娅和杰德开她男友的玩笑,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丹尼尔是她前男友这件事情,刻在房间墙上的爱心涂鸦,比手掌时不自觉靠拢的手心,米娅用了太多谐谑的口吻,以至于真正的心情被隐藏得太深,无法坦白说出口,连杰德也被她满不在乎的表象骗了过去。
亲情,爱情,方方面面的痛苦围绕着她……其实她已经快要喘不上气来了。
当母亲去世后,和父亲关系僵硬,米娅总是怀疑父亲隐瞒了一些事情。
父亲想要关心她,但和她对话的节奏,就像是开场洗碗那段展示的那样。
米娅放水洗碗,听不清楚父亲说的话,当她关掉水龙头想要去听,等待许久父亲都不曾开口。
总是错频的两个人,无法对上节拍的两个人,于是只能分别消化失去妻子/母亲的痛苦,不能够敞开心扉交流。
米娅对杰德的家庭充满了依赖,这份依赖近乎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她喜欢杰德,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朋友,喜欢赖利,把他当成朋友也像是自己的亲弟弟。
喜欢苏,苏就像是母亲的姐妹。
正如杰德所说的,米娅硬生生把自己楔入到了杰德的家庭当中。
她害怕孤独,害怕孤零零一个人待着。
她宁愿晚上在杰德家里的沙发留宿,也不肯回到自己的家里。
除了杰德一家,米娅在其他人面前受到的大多是冷遇,这份冷遇是很怪异的,因为米娅给观众的初印象是活泼外向的性格,但是当她来到派对,组织者之一的小胖子“嘘”她,看到她就觉得讨厌。
现在回头想想,是否因为大家感受到了,米娅并不正常,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现自己,愉快地、放松地玩耍,台词有说到母亲去世后她陷入了抑郁,这几年也许她并没有好转。
米娅想要融入大家,想要获得认可,这份想要尽力融入派对的念头,以及对于亡者的思念驱使着她,让她在通灵手的派对上,第一个举手去尝试。
这一次尝试中,她就已经违反了规则,超过了九十秒的安全界限。
甚至于这个时间是否真的绝对安全,其实也是可疑的。
也许患病的人和小孩子,本就抵抗力更弱一些,一旦发生连接,就很难再挣脱开了。
从米娅通灵超过九十秒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她的结局。
影片关于通灵和鬼魂的许多设定,是借助其他角色之口阐述的,比如鬼魂可以洞察人心,通过读心去编造出假的身份。
鬼魂未必是它表现出的模样,它会伪装,会欺骗,用言语和形象。
父亲没有对米娅撒谎,他坦白得太迟了一些,米娅已经对母亲的鬼魂深信不疑。
但是她一直在挣扎,一直在试图自救,说自救其实不太准确,她没有太多拯救自己的欲望,而是充满了拯救赖利的念头,这股劲支撑着她,让她在最后关头,分清了真相,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米娅是多么、多么希望相信母亲是真实的啊,母亲的鬼魂是真的,母亲不是自杀的,那只是个意外……鬼魂编造出了一个米娅无比渴求的美梦,想要利用米娅的手,杀掉在严密看护下找不到自残机会的赖利,夺得赖利的身体。
米娅在路边醒了过来,她能够收手放过赖利,但是却救不了自己。
害怕孤独的女孩,最终孤零零一个,留在了冰冷的黑暗里。
晚上十一点看完了这部电影,有点引发我的深夜emo。
来豆瓣看影评,想知道女主是自杀还是被救弟弟的闺蜜推到急流的公路上。
看到一个影评说女主在母亲死后倍感孤单,确实,我没有及时的注意到主角时刻处于这种沉浸式的孤单,被抛弃的感受。
毕竟她几次三番和周围的人提起自己alone。
和弟弟和朋友和前男友,她在表达,她在求救。
自救内容包括她去了那次聚会,也是整部剧观众最期待看到的恐怖片设定部分。
到了聚会地点,同龄人并不待见她,为了能融入,她自告奋勇,是啊,青春期的人很容易被耸动,就是为了周围人可以有一点点认可。
我们看到了女主角视角下的恶灵,但是旁人却在欢呼在兴奋在怂恿她继续。
这就是青少年最可怕的部分。
她太孤单了,她太渴望关注与认可。
所以当恶灵伪装成母亲在说为她骄傲的时候,她像抓住了稻草一样,不肯让假妈妈离开。
那只手,就是女主的毒品。
她一次次沦陷,把这只手当成救命稻草。
殊不知已经越陷越深。
这是她最令人感到失智的地方。
母亲的死,成了她的心结,也成了她长久探索的谜。
可是,她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答案,哪怕父亲已经告诉她答案,她也不会相信。
母亲自杀和她的不解痛苦一起勾画出这部剧里面人性的深幽。
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回应我——我想是女主心底的呼唤。
她需要母亲的回应,她需要在母亲去世后得到一个全方位直抵内心的关怀。
她没有得到,她得到了一双撒旦的手。
她宁愿和撒旦握手,也不要孤单。
吴彦祖在《门徒》的片尾, 躺在灰暗房间的沙发上陷入了沉思,到底是寂寞可怕,还是毒品呢?
这个剧情引发了很多电影结局的讨论。
我想吸与不吸,全靠自己。
而这部分自我的选择,又有太多干扰。
显然女主选择了饮鸩止渴。
当依旧得不到回应,全部灯光暗下,微弱的烛光在黑色中燃起时,我也会选择去一探究竟。
她再次握起了那只手,只不过这一次,她没得选。
电影我是看了解说之后才去看的故事是很吸引我的鬼手上身90秒也是很符合设定的但是很多地方不恐怖了首先就是这货的好不容易让我看进去了米亚被上身后应该就是可以一些列恐怖下去的 比如弄多一点鬼跳导演的心很大想说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啥用 这个故事本来就很单薄米亚脱离了鬼手后,也是能看到米亚被附身的还有就是厕所这段,直接将恐怖氛围拉满呀 就简简单单就没有了米亚还是舔脚趾,那这个是啥恶灵介绍了吗 并没有铺垫气氛非常好,结尾很拉总结就是浪费铺垫,只能给60/100。
影片《回应我》(Talk to Me)很容易被看成一部常规的恐怖套路电影,当然它事实上也有着套路片的架构,美国独立电影公司A24请来了在油管走红的澳大利亚兄弟俩,完成了这部小成本制作。
美式恐怖片常见的傻大胆、少年游,妖怪恶灵,在片中都有呈现。
但是在套路化的惊悚故事和恐怖画面之下,《回应我》还是有不少可供解读的暗示和隐喻,从这些细枝末节中,导演带领着我们一窥当下西方社会青少年的生活真相,倒是也能生发不少感慨与反思。
影片始于一场欢乐的青少年聚会,欢快的说唱音乐,拥挤的迷乱人群,食物、酒精和致幻剂。
哥哥四处寻找弟弟的踪迹,最后暴力破坏反锁的房门,看见弟弟赤裸上身,血痕斑驳,口中念念有词。
混乱的众人中,弟弟狂暴刺杀,而后反手自戕。
吵闹声顿息,众人惊呼,惊悚的剧情徐徐铺开。
01. 通灵:孤独&抑郁全片围绕着通灵展开,从一只塑胶手模延展出来的通灵仪式,成为了少年们获取快感、释放情绪的绝佳方式。
通灵游戏的极限是90秒钟,未成年人禁止参与,并且绝对不能超过50秒。
但是女生米娅和男孩赖利均突破了时间界限,由此恶灵缠身,在幻象驱使下自残和残杀。
造成超时的原因,除了贪恋快感之外,还因为引出的亡灵是米娅怀念的母亲。
片中首先呈现的问题,是孤独、无助,渴望交流与被理解,正好也呼应片名“Talk to me”。
米娅一直怀念着去世的母亲,在深夜翻看手机上的视频照片,只为了拒绝承认母亲已经离世的事实。
她也因此同父亲有了隔阂,同龄人之间也难以启齿,于是借助通灵,米娅反而找到了孤寂内心的暂时栖息。
这并不仅仅是米娅的个人困惑,另外的几位少年,赖利和他的姐弟,同样与母亲无法交流,彼此要么互相攻击,要么激烈对抗,始终难以在心平气和中交流。
就像《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像《狗十三》和《十七岁的单车》,仿佛天下的少年皆苦闷,孤独无助的少年只有寻找其他救赎的方式。
家长强横阻断了他们倾吐的途径,他们便只能靠扭曲病态的方式寻求释放,比如游戏,比如药物,还有通灵。
02. 手模:毒品&依赖影片中那只模型手,上面涂满了签名,被放在海报中间,自然证明了它的核心地位。
在片中,它是人类与恶灵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
由白色手模联想到的第一层隐喻,自然是在西方国家被滥用的毒品,那些大麻、致幻剂乃至更广泛的毒品,正在持续摧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二层隐喻,是社交媒体,是暗网,是不良网站弹窗,正是这些唾手可得的危险信息,不断将少年们引入深渊。
孩子们一边尽情享受着上述事物带来的极致快感,一边一步步踏入泥沼与深渊。
直到互相伤害,直到万劫不复。
这并非本人的牵强附会,导演用了许多画面来暗示其真正用意。
享受通灵游戏时,一群少年的迷乱、沉醉、狂欢,都是与集体吸食迷幻药并无二致。
米娅有犹豫,有抗拒,但是每次被同伴鼓动,又再次沉入幻象。
短暂远离时,也有偶尔的清醒。
但是米娅总是想着那份快乐,于是稍不留神,便又会迷恋那个世界,即便自己曾经恐惧、恶心、反感,但是一旦迷恋,便总是难以割舍。
于是游走在真实和幻象之中,其中一位男生与狗舔舐亲吻,米娅各种反常举动,赖利则直接自毁自残,呈现了全片最为血腥惊悚的画面,生生抠出了自己的眼球,然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想想up主在美国凤凰城拍到的画面,这难道不是滥用致幻剂带来的现实图景?
与影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谓完全放纵,所谓自生自灭,不过是为社会底层开通了一条速死速决的“捷径”。
03. 放纵:幻象&残杀在影片后半段,米娅已经完全分不清真实和幻象,同闺蜜,同男友,同受害男孩,她失去底线,我行我素。
这种已经失去理智的恍惚状态,类似于前不久在日本饿死的恨国写手,也如同饿死两个孩子的吸毒妈妈。
米娅带着这份迷乱疯癫继续活着,悲剧已成定局,无论是舔舐男友的脚丫,还是剪刀刺死父亲,都不过是她在毁灭道路上的失控行为。
而被她怀念的母亲,也早已只剩下躯壳的象征意义,母亲的死因已不重要,生前的行为早已失去温情,所谓母亲离开产生的阴影,只不过是米娅用来自我开脱的借口罢了。
导演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来总结全片。
米娅的意识亦真亦幻,忽明忽暗,恶灵催促着她四处作恶。
最后似乎被赖利的姐姐阻止,她自己则跳入车流,满身鲜血的同时,也正式被拉进恶灵的世界。
接下来,她似乎彻底回到了现实世界,男生几乎痊愈,同伴正在嘘寒问暖,父亲的背影就在前方。
她追过去,背后的电灯一段段熄灭。
失去了生之希望,她飞奔过去的电梯厢,不过是迅速下坠的地狱通道。
她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场景,一个眼神恍惚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双手紧握,男人说,请进入我吧。
全片结束,续集的悬念随之开启。
世界影坛长期输出一种青少年类型恐怖片,片中总有那么几个天不怕地不怕、荷尔蒙多到无处安置的年轻人,他们觉得日常生活极其无聊,偏要聚众尝试极度危险的行为,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去挑战这个世界!
本片正是该类型恐怖片。
如何为已经熟知此类恐怖套路的观众们带来新意?
编导从一种诡异的古老仪式中成功找到了灵感,确实耳目一新!
主动接触亡灵、接纳亡灵、变成亡灵。
片中几个角色三步走的作死路线, 将恐怖气氛凝聚、夯实、释放....带给观众的感受最初是毛骨悚然,随后心理震惊,最终更留下些许情感回味....作为一部没有任何知名演员加盟的低成本恐怖片,能在逻辑清晰的剧情中制造出层层递进的观影情绪,相当不容易。
2023年迄今为止,好片寥寥,《回应我》算佳作了,恐怖片爱好者不要错过!
视频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blHSH6y8T77doF_yFWFjqQ
今天聊聊澳大利亚 / 英国电影《回应我》。
片名Talk to Me (2022),别名鬼手鬼手 请开口(台) / 手灵(港)。
丹尼·菲利普和迈克尔·菲利普兄弟俩来自澳大利亚,他们在电影圈是新人,但在油管上则是资深网红视频阿婆主。
他们在油管上有一个叫RackaRacka的频道,专门拍各种搞怪恐怖类短片,火了近十年,获得超过15亿次观看,粉丝六百五十万。
本片是他们的第一部长片,他们拒绝了执导DCEU中某部未知名称的电影,选择拍摄《回应我》作为他们的导演处女作。
影片制作精良,亮相圣丹斯电影节后好评如潮,并被A24 买走,以450万的成本拿下了8853万美元的票房。
菲利普兄弟对网络文化有深入了解,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
酒精毒丸危害大,看起来一点也不酷,和短视频流行的现状格格不入。
沉迷于短视频的人想要的是更加短平快的刺激,而且还要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成就感的作品,通灵就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试想一下,只要握住一只怪异的陶瓷手,说出“Talk to me”三个单词,就能体验90秒的死灵附身,同时发出去的视频还能赚不少流量,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回应我》的剧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一群年轻人为了寻求刺激,搞来了一只可以通灵的陶瓷手。
和我们熟悉的笔仙、碟仙类似,陶瓷手是和鬼魂交流的媒介,玩家需要点上蜡烛,打开鬼门,然后握住陶瓷手,说出“Talk to me”就能邀请鬼魂附身。
需要注意的是,附身时间不能超过90秒,否则鬼魂就会永远留下。
看到这么多稀奇古怪的设定,观众肯定会进一步思考,这只陶瓷手的来历是什么?
这些鬼魂的范围是什么?
点蜡烛开门的规则、90秒的时限是怎么发现的?
导演并没有把这些设定来历说清楚,但这并不重要。
观众只需要跟随最新的几个好奇宝宝一起进入新的探险之旅就行。
当人年轻时,他们往往充满活力和勇气,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死去,这种想法促使他们玩弄死亡,并寻求刺激。
《回应我》就揭示了这种幼稚的勇气,年轻人迷恋超自然现象,追求极致感官刺激的心理需求。
这些年轻人因为无聊或寻找快感而进行各种离奇的尝试,无意中挑战了死亡的极限。
在经历真正的恐惧和危险之前,这些年轻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可怕和无情,仍然认为自己可以与死神共舞。
然而,这种幼稚的勇气和无畏,并不是真正的英雄气质,而是一种愚蠢和危险的心理状态。
这里的无聊青少年就是这样,由于他们的不负责和不成熟,逐渐被恶灵控制。
《回应我》是一部紧扣网络文化脉络的现代恐怖故事,其故事设定充满悬念和神秘感,非常适合打造成系列电影。
观众们可以期待后续作品逐步揭示上述那些尚未说明的情节设定。
这种剧情设置的延展性使得《回应我》有着巨大的潜力,有潜力成为恐怖系列电影。
导演想让观众更多关注的是吓人恐怖元素,连带出来的角色内心创伤并不是重点。
《回应我》中关于米娅等角色被悲伤的念头控制,他们的决定则进一步对周围人造成伤害。
米娅一直沉浸在母亲去世的悲恸之中,默默的独自悼念。
这个心结成了她迈步过去的一道坎,逃避痛苦、追寻痛苦成了她的行动根源,直接推动着剧情发展。
米娅夜间开车回家时,路上遇到一只袋鼠遗体,这就像《逃出绝命镇》(Get Out)中路边象征性的死鹿。
和其他年轻人寻求刺激不一样,米娅更多是想通过通灵逃避内心痛苦和找到母亲鬼魂。
截然不同的诉求为不幸埋下了伏笔。
尽管片中没有明说,但是从蛛丝马迹中可以进行一些推断:女主角米娅看到的那只鬼魂,尽管长得像她母亲,其实并不是她的母亲,而是米娅第一次附身时的溺水鬼魂。
因为米娅首次附身时间超过了90秒,所以水鬼想要留下。
在米娅母亲出现的几次场景中,声音中突出了水声,在她的最后几场戏中,米娅母亲开始出现水浸和膨胀状态,就像溺水一样。
为了防止拍摄过程中损坏道具陶瓷手,制作组一共制作了六只陶瓷手。
拍摄完成后,导演丹尼·菲利普秋留下了其中一只手。
追求恶灵刺激,摧毁幼稚勇气。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刚刚看完,我觉得给个两颗星差不多了,剧情走向基本上完全能猜到,一颗星给看在还是个恐怖片的份上,还有一颗星给在女主死了的份上。
从头看到尾我就希望这女主能不能死一死啊,结尾死了我只能说好似开香槟咯,编剧还算有脑子没让这脑残女主活下来,但凡她活下来了我直接给负分。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评分高的恐怖片不一定好看(比如这部),评分低的一定不好看,看前就是因为看到说烂番茄分多高多高,结果看完发现真就烂的和烂番茄似的。
前阶段刚看温子仁的潜伏系列,前两部看完我直接感叹天啊居然有主角不犯蠢的,结果这部电影角色各种犯蠢。
黑人女主都干这么多傻缺事了,莱利一家人还能允许她去看小孩去继续做法甚至一个电话打过去居然没有任何怀疑就开车过去了?我要是小孩家人出了这种事,别说完全不可能让她接触到小孩了,没把她撒了都算仁慈的了,莱利的妈妈和姐姐简直就是两个蠢货。
就这样了,奉劝你们没看的别看,真垃圾。
没想到上世纪 90 年至千禧年代风靡亚洲影坛的碟仙题材在 20 多年后卷土重来,更想不到的是“碟仙”变成了一只手,在大洋彼岸的欧美地区赢得了新世代观众的青睐。
是时候要打破美式青春恐怖题材多年不变的陈词滥调了,没错,说的就是今年的黑马恐怖片《回应我》。
这部由澳洲网红兄弟丹尼·菲利普和迈克尔·菲利普执导的处女作正中时下欧美年轻人的口味,以通灵元素作为招徕,却有别于以往此类题材的惊悚氛围。
影片竟将镜头对准了年轻人在接受通灵时丑态百出的囧相,全程被同伴用手机拍下来放到网上疯传。
这先是道出了通灵术的游戏本质,也借此暗指青少年为了摆脱压力、心理抑郁的状态,迅速沉迷于某种替代品而难以自拔的过程。
看看他们在通灵后被同伴耻笑,却又乐此不疲的情形可见一斑。
这只通灵的鬼手好比是精神毒品,青少年稍为失去自控力便会上瘾,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另一条线索则是青少年的成长。
女主角沉溺于丧母之痛固然让人同情,不过她过分自私的行为导致朋友的弟弟被邪灵困扰,同样让人深感厌恶。
在高潮一幕,女主角临崖勒马的举动(似乎)印证了她的某种转变,步入成人阶段,走出丧亲的悲痛,将关爱留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这个突如其来、语焉不详的高潮令故事的解读变得模棱两可,或许是为了续集的铺垫,也令观众对女主角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不论如何,大家必定会在结局戛然而止后浮想联翩,这才是这部影片作为类型片的高明之处。
说是恐怖电影,其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患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到身体的双重毁灭。
就像一开始米娅就一直待在别人家,跟别人待在一起,也很少体现她的家庭状况,这里就预示了她的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很害怕孤独感,而她又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妈妈的去世跟他爸有关,所以也不想见到爸爸。
现在的米娅更像是努力装作自己很好的表面状态。
后续开始参与通灵游戏则是打开了让她逐渐打碎表象美好的迸发点。
结合最后的结尾,大概能猜到:玩通灵游戏出事的莱利,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都是其他鬼魂故意合作造成的圈套,因为相比精神正常的莱利,一直都沉浸在逝母痛苦中脆弱的米娅更容易被他们勾引,所以造成一系列事故让所有人都疏远米娅,最终导致米娅进行身体与精神的自我双重毁灭。
最后的结尾应该是米娅自杀成功,其他鬼魂就放过了莱利,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爸爸的跟莱利一家离开的场景就证明米娅已经是灵体了,而他们都痊愈出院了。
最后还很巧妙的安排了米娅作为灵体被召唤的情节,让观众体验了一把鬼魂被召唤的过程。
最后的握手镜头脑海里闪过NOKIA的开机铃声,🎵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 那么请问,片中NOKIA共开了几次机?
这些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怎么都这么空虚和缺乏
西方“笔仙”,邪祟附身的故事,比起只有一惊一乍的片子,是更有意思。女主角的性格,确实不算讨喜,如果说其他角色身上是一种青少年的愚蠢,那么她的身上,还多出了一些成年人的愚蠢——这不尽是抑郁症能解释的。
目前为止2023年我最喜欢的horror movie,very effective
近年来最出彩的Z世代恐怖片之一,通灵——毒品的一体直指青少年心中难以填补的孤独与迷惘,不断要通过毒品似的消遣麻痹自我,却仍然无法摆脱下坠的漩涡。恐怖桥段不算出彩但氛围塑造尚可,地狱的惊鸿一瞥略显克制(大概经费不足吧)却又足够惊喜。
起立!鼓掌!这部也很好看!踏踏实实地作死青少年,尽管没新意但位置的恐惧感是实实在在给到了!A24才是永远滴神!
无聊teenager套路电影,故事老旧像笔仙一样。很多时候拍的像电视剧。对A24的这部电影很失望,完全没有A24水准。
作为小成本恐怖片,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整体是个套路,但还是加入了情感元素,以及对于孤独的探讨(只有鬼跟你玩)。加上90分钟的片长非常友好,氛围营造也不错,其实可看性还挺好的。另外,这片的通灵感觉,特别像嗑药
【C】没有任何有创意的惊悚场面+套路化一看便知走向的剧情,也就节奏不错,抑郁症和恐怖融合的创意点。但咱就是说,西方人在类型电影里讲精神压抑内心沉郁什么的,那在俺们hard模式老钟人一看完全不是事儿啊。
现在a24这么良莠不齐了?真的不明白这种恐怖片存在的意义
依舊典型不作死不會死。Mia的人設背景也很難讓人共感,只覺得在看一群蠢青少年。Mia 有毒啊。你怎麼能確定你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好心做壞事?
上身后像嗑药一样嗨,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莫名有点像遗传厄运,太短了,期待下一部。女主真的蛮讨厌的。
完成度很高,剧情简单明了以至于我觉得结束得太快,但整体十分有趣,导演很会抓住一个点进行有效的发挥。开场的镜头,结尾的镜头最佳以及一些转场镜头都挺有巧思。虽然希望导演拍得再深入一点,多写点那个世界的事情,但是总觉得没写好就变成潜伏2.0了(没说潜伏不好的意思)。希望第二部赶紧来赶紧来。
陈旧悼亡主题、陈旧笔仙上身,这样的题材能拍成这种完成度算是蛮棒的,优点在于演员互动很自然,有一种亲密当中带点神经质的恰当感。技巧层面,剪辑与节奏感是个亮点,青春感也很棒
我没把它当成一部恐怖片来看待,虽然主角的心理创伤引发了降神会参与者的痛苦,它让人思考不必要的经历对未来产生的负面影响。片名字面意义是生者对死者的访问,背后蕴藏着心理受创的人更需要多和身边人交流,否则很容易陷入螺旋而下的抑郁当中。btw:一切游戏都应当绝对遵守年龄限制和时间规定。
不明所以。感觉又是和评论区看了两个不同的电影。
又上了美式三件套的当,我跟青少年电影不共戴天!A24给我振作一点整点好的!
电影拍得不错,导演是有点东西的,但看得很憋屈,很气人
还不错,A24从哪找的这么多会演又豁的出去的年轻演员,大家的嘴巴都受苦了。很想采访一下那位跟狗舌吻的男演员的心路历程
真的特无聊和让人心理不适的一部电影,感觉跟哭悲走一个路子的,很多镜头就纯粹为了恶心人。女主的人设糟糕的不行,又作死又自私。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6.3分都是它高攀了我真的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