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卧轨自杀的时候带了4本书,《Kon Tiki(孤筏重洋)》便是其中一本,这曾是一道考试题目你敢信?
它讲的是作者托尔上世纪40年代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从秘鲁乘木筏横渡太平洋到达波利尼西亚岛群的传奇故事!
因为非常好奇我就想买来看看,没想到绝版了!
于是在淘宝下单买了翻印版。
真不敢相信全球销量5千万册被译为70多国文字的一本书在国内居然如此冷门,必定是有原因的,至于原因是啥,看了才知道。
2012年被拍成电影,刚看了,说实在的,没什么波澜,比较沉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它好看多了,也许书会不一样。
托尔在2002年去世,其他4位同伴分别在1964、1972、1986、1997、2009年去世。
在这次远征历险结束后,托尔的妻子丽芙就和他离婚了,丽芙去世于1969年,托尔则继续从事考古、写作与探险工作,可见波澜壮阔与平凡日常无法相容。
影片是一件真事,挪威学者托尔·海尔达尔为了证明波利尼西亚人是1500年前秘鲁人的移民,而与另外几名探险者从秘鲁乘木筏漂流到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故事。
其实没有太多思绪,单单就是为了证明一项研究而去冒着生命危险去检验这一件事,后来海尔达尔又做了其他探险,这种考古考察性质的开端,其实也慢慢造成了现在的极限运动。
航海方面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不胜枚举,无论是早期的红胡子,中期的郑和,晚期的大航海时代,都是一种探险,这种探险至今没有停下脚步,进而进入了宇宙太空。
这是地球上只有人类这个物种才做的事情,别的物种没有一个做。
这就可以去理解作为人类的托尔·海尔达尔为什么不顾家庭地踏上了那个木筏原因了吧,漂流太平洋,而且自己还不会游泳。
现代人的认知,这不是找死吗,对家庭又不负责任,最后他的妻子离他而去。
中国这样的人其实不多,航海领域更是少之又少。
可能因为中国人太在乎其他人的想法了吧。
还好,中国在航海领域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叫郭川,作为人类的一份子的郭川,让中国在航海探险领域也融入到世界当中,中国也有探险家,中国人里也有不甘平庸,不愿苟活于世的人,有就行了,不需要每个人也参与,也没有必要参与,其他人安居乐业就挺好了,每个国家的故事都是这样,中国因为郭川这样的人才变得更加立体与完整。
痛苦有由谁来承受?
当然是他的家人与他自己。
而想要质疑的你,就你,也有资格去评论,虽然你太平庸。
没有看过李安的pi,对pi没有发言权。
不过在从马代回来的飞机上看了KON-TIKI,觉得一下子把自己又拉回到几个人,一艘船漂浮在大洋上时的感觉。
想象一下拥有现代化的太阳能双动力帆船,GPS, 声呐系统,通讯系统,尚且在遇到小小风浪和风雨时都会产生由衷的恐惧,又如何能像THOR和其他几个同伴一样毅然决然的踏上未知的,可能是有去无回的航行。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THOR和LIV几次电话中的那些心理戏。
个人觉得此片拍摄出的感觉还是相当真实,尤其是拍出了人类面对大海这样的自然力量时候的渺小,从而借此突出了主人公和其他几个同伴的勇气和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和坚持。
对于配角的心理波动的刻画也是把人性的多面性表现的很真实。
我想看过pi的人应该不会对在海上航行有真实的体验感,最多只体验了大海美好壮观神奇的一面,但是看过这本片子,各位除了跟主人公们(历史可能只记住了主角,但其实每个人都是这艘大船上必不可少的铆钉,都承受了和主人公一样的压力和挑战)一起体验在面对各种人生困境时的绝处逢生,也能感同身受追求真理有时提出理论是一种创新,但有时证明一个理论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一下子想起东野圭吾的小说中那个数学家,是自己想出答案难还是证明其他人想出的答案更难。
感谢本片导演再现了一段历史,带给我们一段不一样的漂流。
真胜过美:评介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廖康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巧的事,同一年拍出两部海上漂流的电影。
李安的《少年派漂流记》太美了,其光辉遮掩了另一部——《康提基号漂流筏》(Kon-Tiki)。
《漂流筏》虽然以最佳外语片得到奥斯卡提名,却没有获奖。
《漂流筏》讲的是真事,是在海上、而不是摄影棚里拍摄的,却没有《少年派》那么光彩夺目;为“真不如美”做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示范。
然而,《漂流筏》的价值并不在其略逊一筹的美,而在于它对人探索世界,探索真理的真实再现。
在此意义上,这部电影反映的真胜过它展现的美。
一九四七年,当中国忙于国共内战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却不为华人关注的大事。
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带领五位勇士,乘仿造古印第安人的木筏,历时一百零一天,航程八千公里,从秘鲁漂流到南太平洋的图阿莫图群岛的拉洛阿岛。
他们的木筏以印加帝国的太阳神康提基命名,因为海尔达尔坚信,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最早是五世纪从秘鲁乘桴漂流而来。
学术权威们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说印第安人不会造船,只有木筏,根本不可能渡海;也没有任何刊物肯发表他的论文。
于是,海尔达尔决定严格依据西班牙人的记载,用秘鲁的波尔萨(balsa)树,一种很轻的巨大木材,还有竹子、绳子和香蕉叶,仿造一模一样的印第安木筏。
除了一架无线电收发机外,不用任何现代工具,完全利用海流和风力,再现古印第安人的漂流壮举。
电影片头简短有效地表现幼年的海尔达尔的冒险性格,随即带观众跟随成年的海尔达尔来到美丽迷人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展示他的理论依据:逆流从亚洲来非常费力;岛上的菠萝原本生长在美洲;当地人说其祖先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正是南美洲;当地人崇拜的祖先石像与南美的石像非常相似。
当然,电影并不是用来证明海尔达尔的理论,他的理论也不是仅靠漂流就能够证实。
电影所展现的是海尔达尔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一个不会游泳,更没有航过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竟然要乘桴漂流!
他在酒馆里说起自己的打算时,一个有经验的水手听了后断然否定其可能性,还告诉他可能发生的危险。
而在探险家俱乐部里,一个因冻疮而失去一条腿的大胡子科学家却鼓励海尔达尔,并告诉他要按照土著人的方法造木筏,不用任何铁器。
真正感动人、鼓舞人的是这位科学家坚毅而久经风雨的形象。
那形象告诉观众:探索真理,不仅需要饱读文献,更需要艰苦实践。
六位勇士中只有一个航过海,谁也没有操纵过木筏,他们都是在干中学。
虽然多数时间风和浪缓,但偶然也有暴风骤雨,不容半点疏忽。
说是漂流太平洋,海上镜头实际上多在地中海马耳他附近拍摄。
鱼肚白隔开淡蓝的天和宝石蓝的海,美得令人心醉。
夜晚墨绿色海面上墨绿色云层中的闪电,显然在摄影棚里做不了那么真。
电影也让观众看到他们经历的壮观景象:一条巨鲸从木筏底下静静游过,几只鲨鱼在落水者身边翻腾抢食,落日把海水辉映得桔黄金灿,发光的电鳗将漆黑的海面一隅照得闪闪发亮。
当他们接近目的地时,一个推摇的镜头尤其感人:暗夜、墨色海上泛白的木筏上六位勇士对头躺着,仰望星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俯视的镜头推开,木筏愈来愈小,白云下面的海面上唯见白帆一点,最后一闪后,镜头摇平,照见地球的弧线和太阳,镜头上摇,是广袤的宇宙、银河和无穷的星辰,再摇,是月亮,下摇,是蔚蓝间白的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天亮了,镜头拉近,回到海上,回到那悠扬的音乐,又见木筏。
这一系列镜头仿佛一气呵成,天衣无缝,但理性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那是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晶。
这部电影基本依照海尔达尔的日记拍摄,也参考了1951年获奥斯卡奖的同名黑白纪录片,贵在真实。
仅举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第一百零一天清晨,六勇士之一刷牙时,隐约见到宝石蓝海面上一个晃动的黑影,不仔细察看,可能很难看清。
他抬头,果然,天上有只海鸥。
也就是说,陆地不远了。
漂流结束时,他们的外貌都变了,整洁的奶油小生都成为古铜色饱经风雨的老水手。
若不是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就是六尊古希腊铜像走下神殿。
人物形象的变化虽然做得好,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不鲜明。
六个人中,只有海尔达尔和第一个加入漂流的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沃青格(Herman Watzinger)的不同性格比较突出,另外四人,要不是因为担当的职责不同,长相略异,几乎无法分辨。
编剧和导演还是过于注重纪事,忽略了人物塑造。
顺便提一句,海尔达尔将其漂流经历写书出版,畅销五千多万册,翻译成七十多种文字。
他的理论虽然仍未得到广泛承认,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说,并得到DNA的部分佐证,他们六勇士也名扬天下。
他的教名托尔(Thor)也是北欧神话手持铁锤的天神,这位天神因1962年美国出版的漫画书和近年来出品的Thor系列电影而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新超人,反令真正的英雄烟消云散。
真胜过美,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让我们回想起这人杰伟业。
2013年11月2日
在人类造船技术还尚未十分发达的时候,海洋是绝对的天堑。
相比较于内陆的河流所带来的安宁、亲切、生命的欣喜以及文明的发展,海洋往往是危险、神秘的代名词。
那浩瀚无边的水面,变幻莫测的天气,对于陆上生命来说都有着极大威慑但同时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科学家索尔经过自己在波利尼西亚岛长达十年的人类学调查后,坚信最早一批来到波利尼西亚的是南美人。
然而他的理论当时的科学界没人相信,因为那时的南美正处于石器时代,能够航行的工具只有木筏,相信古人能只凭木筏就横跨5千多里的海面从南美行驶到太平洋中央的大洋洲?
于是四处碰壁的索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完全仿照当时的印第安人的造船方法制作一只木筏,不采用任何的现代工艺,然后从秘鲁驶向波利尼西亚。
与其说这是一次科学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一次从现代驶回远古的旅程,是对“探险”这个词最原始的解读。
当人类沉浸在祖先的冒险所带来的科技繁荣中时,却与那份最原始的冒险精神悄然远去。
其实原始才是“探险”的真正的含义。
这里的原始不是指装备上的原始,而是指目的上的原始。
人类从诞生伊始就不满足自己对外物一无所知的状态,人类存在有多久这种好奇心就会存在了多久,这种存在与装备无关,这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木筏还是宇宙飞船,人类对未知最原始的好奇才是探险的真正内涵。
所以影片的索尔说:“在那时的人看来,海洋不是障碍,而是交流的通道”然而技术的进步帮助了人类却桎梏了人类冒险的心。
影片开始没有人看好托尔的航行,水手们用他们“先进的理论”证明他们的木筏没办法在水中撑那么长的时间,那些学者喋喋不休只知道用嘴巴重复“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
看啊,拥有了先进装备的人类反而被装备约束了自己对未知的好奇以及直面未知的勇气。
但索尔证明了,《孤筏重洋》证明了,当第一批人类站起来决定探险的时候,他们对问自己最多的绝对不是:“我的装备行吗?
”,应该是:“我真的想探索未知吗?
”《孤筏重洋》由先进回到原始,诠释了何为探险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探险。
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 在国家资助下 以英雄或开拓者的名义不顾一切舍弃家庭去做科研 实验 探险 求证 顺便记录生活拍出纪录片 回来把经历写成书 片子与书都大卖 换来名与利 主角的真实人生 有这么一类人 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论多么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对 其实许多事情如果远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那就没有做的价值或意义这些人或者创造了历史 或者更新了人类认知 或者也只是一片奇葩的云 你愿意做地上的蝼蚁吗 云也不错
本来想看《荒野求生》的,谁知道看了一部《如何带领一个成功的团队》,变成领导者的鸡汤了,信仰坚定的领导,也有猪一样的队友,不过大部分成员都是好基友,典型的维京海盗,金色的头发和胡子,眼神和身材一样凶悍。
领导虽然不会游泳,但是有坚定的信仰,那怕只是一个传说,或者一个图腾,也相信一个原始的小木筏可以漂流5000英里。
中途队友也有过质疑,领导还是很霸气的控制住了。
找资金,建团队,猪一样的队友差点毁了团队,而且貌似最后也没贡献什么(暗礁是成功还是失败?
似乎离岸也不远,大家蹚过去了)团队的冲突不多,没有太多激励队友的场景,这也许才是最接近现实的,大家都已经上了这条船了,只要 keep the faith 就行。
确实,一个冷静且有信念的领导,时不时的调整方向,是团队的灵魂。
海景不如少年派好看,情节也一般,马马虎虎吧。
重要的是,和我记忆中的书完全不一样,飞行鱼就是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少年派拍出来我看书时那种惊喜的感觉,但在这部戏里,看什么海洋生物都没感觉。
影片根据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他在1947年与五位朋友乘坐木筏漂流,穿越太平洋的传奇冒险故事。
挪威迄今投资之最(1850万美元)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6名探险家乘坐简陋木筏横渡太平洋的故事。
《祸水》的男星帕尔·斯维尔·瓦海姆·哈根扮演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
1947年,索尔·海尔达尔与五位朋友一起从南美秘鲁出发,乘坐木筏历时101天和4900英里到达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一项奇迹。
他想通过此举证明,1400年前远古时代的秘鲁人就是通过乘坐这种简陋的木筏,穿越太平洋而到达波利尼西亚定居的。
海尔达尔将这段艰苦卓绝的简历写成了书,被翻译成全世界60多种语言,拍成的纪录片也获得了1952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
然而在故事的一开始,他的想法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幕后制作《孤筏重洋》由挪威与英国、丹麦合拍,英方制片人是同贝托鲁奇合作过《偷香》、《末代皇帝》的Jeremy Thomas,他也是近期文德斯的《皮娜》、柯南伯格的《危险方法》等国际大制作的制片人。
《孤筏重洋》将由乔阿吉姆·罗恩尼与艾斯彭·山德伯格指导,他们2008年在挪威成功地推出了卖座的战争爱情片《马克思·马努斯》,并是当年该国奥斯卡外语片申报代表。
导演自述电影关于什么?
传奇探险家海尔达尔的生平以及他在1947年乘坐简易的木筏穿越太平洋的真实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永不放弃追逐梦想的故事。
《孤筏重洋》的灵感来源?
我们俩在挪威南部的一个小城长大,那里叫做桑德菲乔德。
除了电影之外,我们从来没有别的追求,没有过其他的生活方式。
但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孤筏重洋》的故事就激励我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并且永不放弃。
我们希望这部电影也能够激励人们去冒险。
去征服马特洪峰,去古巴航行,开体验66号公路,不管是什么,总之是追寻你的梦想。
筹备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困难?
困难有很多,一开始简直是一团乱麻。
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最为复杂的电影拍摄过程,幸运的是,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
拍摄过程中受到谁的影响?
《大白鲨》,当然,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我们不停地从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中寻找灵感。
在我们看来,那些年是电影的黄金时代。
花絮.康提基(Kon-Tiki)号是根据印加人的太阳神神Viracocha的古名来命名。
.影片背靠背地拍摄了两个版本,一个使用英文拍摄,另一个则使用挪威和丹麦文。
.影片创下挪威影史上的投资之最(1850万美元)。
.影片在挪威本地收入1334万美元票房,是2012年在挪威最卖座的影片,超过了所有好莱坞大片。
.影片的两位导演乔阿吉姆·罗恩尼、艾斯彭·山德伯格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
《孤筏重洋》是他们执导的第三部作品。
他们的前一部《马克思马努斯》曾创下挪威十年来本土片的最高卖座纪录。
传奇探险家海尔达尔的生平以及他在1947年乘坐简易的木筏穿越太平洋的真实故事。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永不放弃追逐梦想的故事。
其实看电影时觉得他们一行人及其不靠谱,不管是男主不会游泳还要用木筏穿越太平洋,还是胖子拿鱼叉叉鲨鱼,扔掉捆绑的铁丝,用无线电汇报一切平安,被鲨鱼群包围……感觉……一直在作死……但是仔细想想,可能是我失去了理想主义者的那一腔孤勇了罢,“只要相信没事,就会没事”男主作为一个科学家,为了证明自己论述,可以不顾性命,船员们跟他认识不久,也决定一起出海,挺羡慕这种状态的,有自己的信仰,敢于去实现梦想。
电影如果按照一般的拍法,完全就是普通的冒险片,但是导演很厉害,电影始终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夜空下男主和船员们的对话让人心生怅惘,直到最后的胜利才是真正的高潮。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漂流,这留给人的只是孤独吧,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托尔曾在一个老部落酋长口中听说提基的故事,于是他组织了一个队伍,重走提基当年的路线,来证明波丽尼亚人实际是南美人,由于要还原原始人类的小筏,托尔和他的小伙伴丝毫未用现代工具,用绳子和原木搭起了一个小筏,出发前人们来到岸边送行,他们的旅程开始了。
漂泊在汪洋大海之中,时常会遭遇不良天气,一次晚上的一场暴风雨将他们的帆吹破了,不过幸好没有重大损失,他们依靠电报和外界联系,托尔让发报员报喜不报忧,说他们很好士气高涨。
一只鲨鱼将他们的鹦鹉吃了,于是他们合力拉鲨鱼上来杀了它,这时他们其中一员求托尔使用钢丝固定原木,因为木头有几根已渗水厉害,如果不用钢丝船体很可能会散架,如果使用现代工具,他们的旅行就会失去就价值,固执的托尔将整箱钢丝一同抛向大海,同伴绝望了,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其余人见状马上加入救援,下面是成群的鲨鱼,为了不使鲨鱼咬伤自己的同伴,他们将刚杀的鲨鱼内脏丢入水中,最终同伴得救。
当他们得知已位于南赤道,托尔和伙伴们欢呼雀跃,等到见到对岸更让他们欣喜若狂,不过岸边有巨大的礁石,于是他们决定借着最强的第十三鼓浪花让他们登岸。
摸着了白色的沙子,他们笑了,成功属于他们。
托尔是个固执敢做敢想敢冒险的人,自己不会游泳却完成了横渡太平洋的壮举,北欧的探险家们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胆识,无法想象他们在那只小筏之中的内心斗争,他们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并摸到胜利的曙光,心中有梦就应该不断坚持,无论别人的言语,做你自己就最好!
驱鲨粉和番茄汤粉一定要分清楚
喜欢这部胜于《少年派》。原因有二:一是个人热衷的偏执与信念;二是真实事件改编,且有上乘冒险纪录片保底。
和碧海蓝天男主一样,放弃爱情婚姻家庭追逐梦想的家伙。
分手信是亮点
真实事件改编,100天5000英里、秘鲁到波利尼西亚、竹筏、星辰大海,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么。片子反正是一点都不浪漫,拍个稀碎。他们经历了风浪、鲨鱼,聊聊天然后就看见海岸线了…这些事本身拍的就极平淡,最重要的,筏子可靠性、补给、人物关系、风等等这些才是让这件事不可思议的原因,压根儿没拍或者一笔带过。几个人里只有一人真正出过海,最终筏子没有很严重损坏,无一人死亡,全保持着基本的健康和体面,单看电影我特么根本不相信。
7.2分
People who have things to think about, they should try this, drift into the Pacific.
但电影本身不够精彩
恶心死了!我等着鲨鱼报酬把这帮人全吃了!不喜欢结局,残忍的人类
★★★☆ 三星半 美型大叔和美型少年
情节编排的差了点 不过喜欢这样的感觉
不管电影拍摄的如何,把五星献给这个真实故事本身。
和少年PAI比差远了好嘛!不过就是有个看上去不太切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最后震撼全场的经典型故事梗概。在飞机上看我一度担心发生事故掉入太平洋和鲨鱼亲密邂逅。。。。。。
【除了男主养眼外,那个红胡子蛮好看的有点像二弟不过比二弟老点秃点眼睛小点呵呵后】——这是看到演员名单之前的想法
其实吧,这电影就和北欧男人似的,虽然不如美国人那么能说会道,不如法国人那么浪漫多情,不如意大利人那样风流倜傥,他们无聊固执甚至有点傻气,可是人家看起来看不错,耿直,对所爱之物更是忠贞炽热,你看尽世间繁华,最后可能会选他,所以奥卡评委也选了这部:挪威人骄傲的维京海盗航海探索精神。
慢节奏电影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更加真实而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戏剧化。
很喜欢这种电影!
没啥看点
无聊的叙述。不喜欢,不知道怎么就成了最佳外语的九强